考点二 细胞呼吸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考点二 细胞呼吸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考点二 细胞呼吸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考点二细胞呼吸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1.细胞呼吸

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

(1)概念: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2)过程

(3)写出有氧呼吸总反应式(标出氧元素的来源与去向)

(4)放能: 1 mol 葡萄糖释放的能量中有1 161 kJ 左右的能量转移至A TP 中,其余能量则以热能形式散失。

(5)与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燃烧相比,有氧呼吸是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是逐步释放的;一部分能量储存在ATP 中。

3.无氧呼吸

(1)场所:全过程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的。

(2)过程:

(3)分别写出无氧呼吸两种形式的总反应式:

产生乳酸:C 6H 12O 6――→酶2C 3H 6O 3(乳酸)+少量能量

产生酒精:C 6H 12O 6――→酶2C 2H 5OH(酒精)+2CO 2+少量能量

(4)放能:1 mol 葡萄糖释放196.65 kJ(生成乳酸)或225.94 kJ(生成酒精)的能量,其中均有61.08 kJ 左右转移至ATP 中。

4.细胞呼吸的应用原理和实例[连线]

第10讲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综合应用

第10讲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综合应用 [目标要求]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综合应用。 1.物质名称:b :O 2,c :ATP ,d :ADP ,e :NADPH([H]),f :C 5,g :CO 2,h :C 3。 2.生理过程及场所 考向一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基本过程的判断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中物质及能量的转化 (1)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中各种元素的去向 C :CO 2――→暗反应 有机物――→呼吸Ⅰ 丙酮酸――→呼吸Ⅱ CO 2 H :H 2O ――→光反应 [H]――→暗反应 (CH 2O)――――――→有氧呼吸Ⅰ、Ⅱ [H]―――――→有氧呼吸Ⅲ H 2O O :H 2O ――→光反应 O 2――――→有氧呼吸Ⅲ H 2O ――――→有氧呼吸Ⅱ CO 2――→暗反应 有机物 (2)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中[H]和ATP 的来源、去路

(3)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中的能量转化 1.(2019·徐州考前模拟)下图表示菠菜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过程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转移途径,其中①~⑥代表有关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过程①、②、③不在生物膜上进行 B.参与过程②、③、⑤的酶种类不同 C.过程②、③、④、⑤都有A TP产生 D.过程③产生的[H]全部来自丙酮酸 答案D 解析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③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都不在生物膜上进行,A正确;②、③为有氧呼吸的过程,其催化酶都为呼吸酶,⑤为光合作用光反应过

程,它们的酶种类不相同,B正确;过程②、③、④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都有ATP产生,⑤为水的光解,有ATP产生,C正确;过程③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产生的[H]部分来自丙酮酸,部分来自水,D错误。2.(2017·全国Ⅱ,29)下图是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物质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代表的物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B代表一种反应过程,C代表细胞质基质,D代表线粒体,则ATP合成发生在A过程,还发生在________(填“B和C”“C和D”或“B和D”)。 (3)C中的丙酮酸可以转化成酒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O2NADP+ADP和Pi C5NADH(或还原型辅酶Ⅰ)(2)C和D(3)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 解析(1)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水光解形成NADPH和O2,因此图中①是O2;②可形成NADPH,应为NADP+;③可形成ATP,应为ADP和Pi;C3还原可形成有机物和C5,因此 ④表示C5。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代表的物质是NADH(或还原型辅酶Ⅰ)。 (2)图中A表示光反应阶段,B表示暗反应阶段,C代表细胞质基质(可发生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D代表线粒体(可发生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其中光反应阶段、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能合成A TP,而暗反应阶段不但不能合成ATP还会消耗A TP。因此,ATP合成除发生在A过程,还发生在C和D。 (3)植物叶肉细胞中,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最终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转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考向二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中的气体代谢分析 不同光照条件下叶肉细胞的气体代谢特点

高一生物必修1知识点归纳: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高一生物必修1知识点归纳: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细胞呼吸的知识点归纳 1.有氧呼吸过程 2.无氧呼吸过程 (1)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 (2)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产生的[H]将丙酮酸还原为C2H5OH和CO2或乳酸的过程。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是由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 应用指南 1.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其原因在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动物和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但动植物的无氧呼吸不能称为发酵。 2.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有些原核生物仍可进行有氧呼吸。 3.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有ATP产生;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其余的能量储存在分解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或乳酸中。 4.有氧呼吸过程中H2O既是反应物(第二阶段利用),又是生成物(第三阶段生成),且生成的H2O中的氧全部来源于O2。 5.有H2O生成一定是有氧呼吸,有CO2生成一定不是乳酸发酵。 6.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对动物可用于维持体温。 7.水稻等植物长期水淹后烂根的原因: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玉米种子烂胚的原因: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考点2根据CO 释放量和O消耗量判断细胞呼吸状况(底物为葡萄糖) 【特别提醒】 1.CO2释放量、O2吸收量、酒精量都是指物质的量,单位是摩尔。 2.以上的根据是葡萄糖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方程式,不包括其他有机物

质。考点3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其应用1.内因:遗传因素(决定酶的种类和数量) (1)不同种类的植物呼吸速率不同,如旱生植物小于水生植物,阴生植物小于阳生植物。 (2)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呼吸速率不同,如幼苗、开花期呼吸速率升高,成熟期呼吸速率下降。(3)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呼吸速率不同,如生殖器官大于营养器官。2.外因——环境因素(1)温度 ①温度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呼吸酶的活性来实现的。呼吸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 ②生产上常用这一原理在低温下贮藏水果、蔬菜。大大棚蔬菜的栽培过程中夜间适当降低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提高产量。(2)O2的浓度 ①在O2浓度为零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下,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上,只进行有氧呼吸。(如图) ②生产中常利用降低氧的浓度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这一原理来延长蔬菜、水果保鲜时间。 (3)CO2 CO2是呼吸作用的产物,对细胞呼吸有抑制作用,实验证明,在CO2浓度升高到1%~10%时,呼吸作用明显被抑制。(如图) (4)水 在一定范围内,呼吸速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快,随含水量的减少而减慢。 考点4实验面面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实验原理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能产生大量的CO2,在进行无氧呼吸时能产生酒精和CO2。

第7讲 细胞呼吸

第7讲细胞呼吸 新课程标准北京市教学指导意见 内容要求内容标准及活动要求 (1)说明生物通过细胞呼吸将储存在有机分子中 说明细胞呼吸,探讨其原理的应用 的能量转化为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 (教学提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名师解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从物质与能量的视角,探索细胞呼吸的过程,阐明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贯穿着物质与能量的变化,形成物质与能量观、通过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培养实验探究与科学探索能力。 备考指南:①利用图表对比有氧呼吸的三阶段、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②通过同位素标记法加深理解细胞呼吸过程中元素的去向;③依照对比原则,分析有氧、无氧条件下酵母菌的呼吸产物及其检测方法。 考点一细胞呼吸的方式及过程 1.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 (1)过程图解 (2)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并标出各种元素的来源和去路 3.无氧呼吸 1.细胞呼吸中[H]和ATP的来源和去路的比较 来源去路 [H]有氧呼吸:C6H12O6和H2O; 无氧呼吸:C6H12O6 有氧呼吸:与O2结合生成水; 无氧呼吸:还原丙酮酸 ATP 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都产生; 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 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 类型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过程模型 必需条件 O 2和酶 不需O 2,但必须有酶催化 场所 细胞质基质(第一阶段); 线粒体(第二、三阶段) 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全过程 产物 CO 2和H 2O 酒精、CO 2(或乳酸) 能量释放 1 mol 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释放 2 870 kJ 能量,可合成38 mol ATP(1 161 kJ) 1 mol 葡萄糖分解产生乳酸时释放196.65 kJ 能量,合成2 mol ATP(61.08 kJ) 特点 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能量完全释放出来 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能量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联系 ①第一阶段完全相同;②实质相同: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合成ATP 满足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③有氧呼吸是在无氧呼吸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 据图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 (1)反应①②③④中,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的是 ,可在人体细胞中进行的是 (填序号)。

呼吸运动的调节实验报告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呼吸运动的记录方法 2.观察血液理化因素改变对家兔呼吸运动的影响 3.了解肺牵张反射在呼吸运动调节中的作用 二、实验对象 家兔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 哺乳动物手术器械,兔手术台,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呼吸换能器或压力换能器,气管插管,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生理盐水,橡皮管,2%乳酸溶液,N2气囊,CO2气囊等 四、实验方法 1.由兔耳缘静脉缓慢注入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5ml/kg体重),待动物麻醉后,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 2.剪去颈前部兔毛,颈前正中切开皮肤5~7cm,分离气管并做气管插管。分离颈部双侧迷走神经,穿线备用。手术完毕后,用温生理盐水纱布覆盖手术野。 3.实验装置 (1)将呼吸换能器(或压力换能器)与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相应通道相连接,橡皮管连接气管插管和呼吸换能器或压力换能器。 (2)打开计算机,启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点击“实验模块”,选择“呼吸运动的调节”实验项目。 4.观察 (1)正常呼吸运动记录一段正常呼吸运动曲线作为对照,观察吸气相、呼气相、呼吸幅度和频率。 (2)CO2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将CO2气囊管口与气管插管的通气管用小烧杯罩住,打开气囊呼吸运动的变化。移开气囊和烧杯,待呼吸恢复正常后再进行下一步实验。 (3)缺氧对呼吸运动的影响方法同上,将N2气囊打开,使吸入气中含较多的N2,造成缺氧,观察呼吸运动的变化。移开气囊和烧杯,观察呼吸运动的恢复过

程。 (4)增大无效腔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将40cm长的橡皮管连接于气管插管的一个侧管上,观察此时呼吸运动的变化。变化明显后,去掉橡皮管,观察呼吸运动恢复过程。 (5)迷走神经在呼吸运动调节中的作用先剪断一侧迷走神经,观察呼吸运动有何变化,再剪断另一侧迷走神经,观察呼吸运动又有何变化。 五、实验结果 (1)CO2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通CO2后,呼吸表现为加深加快 (2)缺氧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轻度缺氧时,呼吸表现为加深加快

细胞呼吸的知识点归纳答案

细胞呼吸的知识点归纳答 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细胞呼吸的知识点归纳 1.有氧呼吸过程 2.无氧呼吸过程 (1)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 (2)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产生的[H]将丙酮酸还原为C2H5OH和CO2或乳酸的过程。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是由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应用指南 1.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其原因在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动物和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但动植物的无氧呼吸不能称为发酵。 2.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有些原核生物仍可进行有氧呼吸。

3.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有ATP产生;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其余的能量储存在分解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或乳酸中。 4.有氧呼吸过程中H2O既是反应物(第二阶段利用),又是生成物(第三阶段生成),且生成的H2O 中的氧全部来源于O2。 5.有H2O生成一定是有氧呼吸,有CO2生成一定不是乳酸发酵。 6.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对动物可用于维持体温。 7.水稻等植物长期水淹后烂根的原因: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玉米种子烂胚的原因: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考点2根据CO2释放量和O2消耗量判断细胞呼吸状况(底物为葡萄糖) 【特别提醒】 1.CO2释放量、O2吸收量、酒精量都是指物质的量,单位是摩尔。 2.以上的根据是葡萄糖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方程式,不包括其他有机物质。 考点3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其应用 1.内因:遗传因素(决定酶的种类和数量) (1)不同种类的植物呼吸速率不同,如旱生植物小于水生植物,阴生植物小于阳生植物。

备考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专题 第10讲 细胞呼吸(含解析)

备考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专题第10讲细胞呼吸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发生改变 B. 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反应会使溶液出现灰绿色 C. 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都可产生CO2 D. 酒精的产生说明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2.下列探究细胞呼吸方式的装置中,产生CO2最多的是() A. B. C. D. 3.用“×”表示“无”,“√”表示“有”。下列关于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乳酸发酵酒精发酵 产生CO2√ √ 合成A TP ′′ 乳酸发酵酒精发酵 产生CO2√ √ 合成A TP ′′ 乳酸发酵酒精发酵 产生CO2′√ 合成A TP √ ′ 乳酸发酵酒精发酵 产生CO2′√ 合成A TP √ √ 4.癌细胞即使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也主要依赖无氧呼吸产生ATP,这种现象称为“瓦堡效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瓦堡效应”导致癌细胞需要大量吸收葡萄糖 B. 癌细胞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会生成少量ATP C. 癌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丙酮酸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 D. 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比正常细胞少 5.下列关于细胞的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的厌氧呼吸产生的ATP比需氧呼吸的多

B. 细胞的厌氧呼吸在细胞溶胶和线粒体嵴上进行 C. 细胞的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过程中都会产生丙酮酸 D. 若适当提高苹果果实贮藏环境中的O2浓度会增加酒精的生成量 6.生命活动的进行依赖于能量驱动,不同生物获取能量的方式不尽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噬菌体从宿主获取原料,依靠自身结构完成呼吸作用 B. 大肠杆菌没有线粒体结构,无法进行有氧呼吸 C. 植物在叶绿体合成葡萄糖,并直接运输到线粒体中氧化 D.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只能依靠无氧呼吸供能 7.如图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需氧呼吸的部分物质变化如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转变成乙和丁的过程发生在细胞溶胶中 B. 乙转化成丙和丁的过程中有CO2产生 C. 催化丙转化成丁的酶主要存在线粒体基质 D. 上述物质转化过程中均能产生ATP 8.丙酮酸通过MPC(载体蛋白)进入线粒体参与相关代谢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时会产生少量[H] B. 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可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C. MPC功能缺陷可能导致乳酸积累对细胞产生毒害 D. 丙酮酸通过MPC进入线粒体不属于自由扩散 9.北欧鲫鱼在寒冷条件下,通过向体外排出酒精来延缓周围水体结冰,其细胞呼吸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能产生CO2 B. 过程①②均能生成ATP C. 过程③发生在线粒体 D. 图中葡萄糖能彻底氧化 10.某种高等植物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如下图所示,①~③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过程释放的能量大于③释放的能量 B. ①过程进行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②过程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 C. 即使在有氧条件下,该植物有些内部细胞由于供氧不足也会进行①② D. 发生①③时,CO2的释放量大于O2的吸收量 11.下列关于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遗传物质都是DNA,都与蛋白质结合组成染色体 B. 在无氧条件下,两者的有氧呼吸过程都会受到抑制 C. 在有氧条件下,两者都能将葡萄糖分解产生CO2并释放能量

理化因素对家兔呼吸运动的影响

理化因素对离体家兔肠肌运动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血液中化学因素(PCO2、PO2、[H﹢])改变对家兔呼吸频率、节律、通气量的影响及机制。观察迷走神经在家兔呼吸运动调节中的作用及机制。 学习气管插管术和神经血管分离术。 方法通过增大CO2分压,增大无效腔,快速注射2%乳酸,先后切断两侧迷走神经,以及电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观察呼吸运动的改变情况。 结果增大无效腔气量、提高PCO2、注射乳酸均可使家兔呼吸加深加快,而剪断一侧及两侧迷走神经、电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则使呼吸变浅、频率变慢。 结论增加PCO2,增大无效腔,快速注射乳酸后,可使家兔通气量、呼吸频率及平均呼吸深度明显增加;剪断一侧迷走神经对呼吸运动影响不大,剪断双 侧迷走神经,呼吸变慢变深。 【关键词】呼吸频率、节律,无效腔,CO2分压,乳酸,迷走神经 【实验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材料家兔;CO2,氨基甲酸乙酯,乳酸;呼吸换能器;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2.实验方法 2.1实验系统连接及参数设置 用胶管连接流量头与气管插管,流量头连接呼吸流量换能器。呼吸换能器输出线连接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打开RM6240系统:点击“实验”菜单,选择“呼吸运动调节”,仪器参数:通道时间常数为直流,滤波频率30Hz,灵敏度10cmH2O(或50ml/s),采样频率800Hz,扫描频率1s/div。连续单刺激方式,刺激强度5-10V,刺激波宽2ms,刺激频率30Hz。 2.2麻醉固定 家兔称重后,按1g/kg体重剂量耳缘静脉注射200g/L氨基甲酸乙酯。待兔麻醉后,将其仰卧,先后固定四肢及兔头。 2.3手术 剪去颈前被毛,颈前正中切开皮肤6-7cm,直至下颌角上1.5cm,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组织及颈部肌肉,暴露气管及与气管平行的左、右血管神经鞘,细心分离两侧鞘膜内迷走神经,在迷走神经下穿线备用。分离气管,在气管下两根粗棉线备用。 2.4气管插管 在甲状软骨下约1cm处,做倒“T”形剪口,用棉签将气管切开及气管里的血液和分泌物擦净,气管插管由剪口处向肺端插入,插时应动作轻巧,避免损伤气管粘膜引起出血,用意粗棉线将插管口结扎固定,另一棉线在切口的头端结扎止血。 2.5记录正常呼吸曲线启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按钮,记录一段正常呼吸运动曲线作为对照。辨认曲线上吸气、呼气的波形方向(呼气曲线向上、吸气曲线向下)。 2.6增加吸入气中CO2分压待呼吸曲线恢复正常,将CO2导管口使气体冲入气管插管,是家兔吸入较高浓度CO2的空气。待家兔呼吸运动增强后,立即移去CO2气体导管。待呼吸正常后再做下一步实验。 2.7在气管插管一个侧管上接一根长50cm胶管(流量法:接通气口),观察和2 记录呼吸运动的变化。 2.8 增加血液中[H+] 耳缘静脉缓慢注入3%乳酸溶液2ml,观察呼吸运动的变化。 2.9 迷走神经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分别观察切断一侧迷走神经和切断两侧迷走神经以后呼吸运动的变化。以

细胞呼吸专题知识点

细胞呼吸专题 一、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分类? 二、有氧呼吸 1.含义: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2. 过程: 葡萄糖丙酮酸 + [H] 丙酮酸 + 水CO2 + [H] [H] + O2H2O 3. 反应式: 4.实质:(1)物 质转化:有机物 变化无机物 (2)能量转化: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 三、无氧呼吸 1、概念:一般是指细胞在缺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尚未彻底氧化的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2、过程场所:细胞质基质条件:缺氧条件、酶 阶段具体过程发生场所

3、总反应式: 酒精发酵:葡萄糖→2酒精+2CO2+少量能量 大多数植物、酵母菌等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一般产生酒精。 乳酸发酵:葡萄糖→ 2乳酸+少量能量 对于高等动物、高等植物某些器官(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等)、乳酸菌等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一般产生乳酸。 4、实质: (部分生物)和不彻底的氧化产物。(1)物质转化: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CO 2 (2)能量转化:有机物中化学能转化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中化学能、ATP和热能 四、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 注:有关细胞呼吸的5个易错点 蛔虫等。 2. 线粒体不能分解葡萄糖(无相关酶),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后才能进入线粒体进行进一步分解。

3. 酵母菌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有氧呼吸)和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人和动物只能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二氧化碳,因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能产生是乳酸,不能产生二氧化碳。 五、依据物质的量的关系来判断: ①不消耗O2,释放CO2→只进行无氧呼吸。 ②无CO2释放→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或细胞已死亡。 ③酒精产生量等于CO2量→只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④CO2释放量等于O2的吸收量→只进行有氧呼吸。 ⑤CO2释放量大于O2的吸收量→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酒精发酵;多余的CO2来自酒精发酵。 ⑥酒精产生量小于CO2量→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酒精发酵;多余的CO2来自有氧呼吸。 六、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遗传因素(决定酶的种类和数量) (1)不同种类的植物细胞呼吸速率不同,旱生植物<水生植物,阴生植物<阳生植物。 (2)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细胞呼吸速率不同,如幼苗期、开花期细胞呼吸速率较高,成熟期细胞呼吸速率较低。 (3)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细胞呼吸速率不同,如生殖器官大于营养器官。 (二)外因 1.氧气浓度 (1)有氧呼吸:在一定范围内,随着O 2 浓度的增加,有氧呼吸强度也增强,但由 于呼吸酶数量和呼吸底物浓度的限制, O 2 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有氧呼吸强度不再增加。 无氧呼吸:随着O 2 浓度的增加,无氧呼吸受到的抑制作用加强。 (2)根据曲线模型分析: ?? ①O 2 浓度=0时,只进行无氧呼吸。 ②0

呼吸运动的影响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康复2班实验小组:第四组姓名:卢锦锟实验日期:2015年10月27日星期五(一)实验项目:呼吸系统综合实验 (二)实验目的: 1、记录正常呼吸运动曲线; 2、CO2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3、缺氧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4、增大无效腔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5、体液的PH值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6、剪断迷走神经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三)基本原理:(要求对写出关键点) 正常节律性呼吸运动是呼吸中枢节律性活动的反映。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呼吸运动所发生的适应性变化有赖于神经系统的反射调节,其中较为重要的呼吸中枢的直接调节和肺的牵张反射、化学感受器反射调节。 1、在正常麻醉状态下、实验动物保持平稳的呼吸节律,其中上升之为吸气,下降支为呼吸;曲线疏密反映呼吸频率,曲线高度反映呼吸幅度。动物节律性呼吸的基本中枢位于延髓,在肺牵张反射和呼吸调整中枢的共同作用下,保持平稳的节律性呼吸。 2、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①.CO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性因素,它对呼吸有很强的刺激 作用,是维持延髓呼吸中枢正常兴奋活动所必须的。当动脉血中PCO2增高时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大。由于吸入气中CO2浓度增加,血液中PCO2增加,CO2透过血脑屏障使脑脊液中CO2浓度增多。 ②CO2十H2O→ H2CO3 → HCO3-+ H+ CO2通过它产生的 H+刺激延髓化学感受器,间接作用于呼吸中枢,通过呼吸肌的作用使呼吸运动加强。PCO2增高时,还刺激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 3、缺氧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吸入气中缺O2,肺泡气PO2下降,导致动脉血中PO2下降,而PCO2 (扩散速度快)基本不变。随着动脉血中PO2的下降,通过刺激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延髓的呼吸中枢兴奋,膈肌和肋间外肌活动加强,反射性引起呼吸运动增加。 4增大无效腔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增加气道长度等于增加无效腔,增加无效腔使肺泡气体更新率下降,引起血中PCO2、PO2-下降,刺激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运动会加深加快;另外,气道加长使呼吸气道阻力增大,减少了肺泡通气量,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增加家兔气道长度可使家兔通气量增加,呼吸频率加快。 5、PH值降低对呼吸运动的影响:乳酸改变了血液PH,提高了血中H+浓度。H+是化学感受器的有效刺激物,H+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来调节呼吸运动,也可直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但因血中H+不容易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因此,血中H+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直接刺激作用不大,

初中细胞呼吸知识点

初中细胞呼吸知识点 1.有氧呼吸过程 2.无氧呼吸过程 1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 2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产生的[H]将丙酮酸还原为C2H5OH和CO2或乳酸的过程。不同 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是由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应用指南 1.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其原因在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动物和人体无氧呼 吸的产物是乳酸。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但动植物的无氧呼吸不能称为发酵。 2.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有些原核生物仍可进行有氧呼吸。 3.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有ATP产生;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其余的能量储存在分解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或乳酸中。 4.有氧呼吸过程中H2O既是反应物第二阶段利用,又是生成物第三阶段生成,且生成 的H2O中的氧全部来源于O2。 5.有H2O生成一定是有氧呼吸,有CO2生成一定不是乳酸发酵。 6.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对动物可用于维持体温。 7.水稻等植物长期水淹后烂根的原因: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玉米 种子烂胚的原因: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考点2根据CO2释放量和O2消耗量判断细胞呼吸状况底物为葡萄糖 【特别提醒】 1.CO2释放量、O2吸收量、酒精量都是指物质的量,单位是摩尔。 2.以上的根据是葡萄糖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方程式,不包括其他有机物质。 考点3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其应用 1.内因:遗传因素决定酶的种类和数量 1不同种类的植物呼吸速率不同,如旱生植物小于水生植物,阴生植物小于阳生植物。

2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呼吸速率不同,如幼苗、开花期呼吸速率升高,成熟期呼吸速率下降。 3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呼吸速率不同,如生殖器官大于营养器官。 2.外因——环境因素 1温度 ①温度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呼吸酶的活性来实现的。呼吸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 ②生产上常用这一原理在低温下贮藏水果、蔬菜。大大棚蔬菜的栽培过程中夜间适当降低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提高产量。 2O2的浓度 ①在O2浓度为零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下,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上,只进行有氧呼吸。如图 ②生产中常利用降低氧的浓度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这一原理来延长蔬菜、水果保鲜时间。 3CO2 CO2是呼吸作用的产物,对细胞呼吸有抑制作用,实验证明,在CO2浓度升高到1%~10%时,呼吸作用明显被抑制。如图 4水 在一定范围内,呼吸速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快,随含水量的减少而减慢。 应用指南 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实例 1.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 2.酿酒时 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 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 3.食醋、味精制作: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吸。

2020年高考生物讲义:第9讲 细胞呼吸

第9讲细胞呼吸 测控导航表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细胞的有氧呼吸产生CO2,无氧呼吸不产生CO2 B.有H2O产生的细胞呼吸方式一定是有氧呼吸 C.若细胞既不吸收O2也不放出CO2,说明细胞呼吸已停止 D.分生组织细胞的呼吸速率通常比成熟组织细胞的小 解析:无氧呼吸也能产生CO2;有H2O产生说明一定有氧气的消耗,故该细胞呼吸方式一定是有氧呼吸;若细胞既不吸收O2也不放出CO2,也可能是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分生组织细胞的呼吸速率通常比成熟组织细胞的大。 2.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长跑时,人体产生的CO2来自有氧呼吸 B.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消耗水,第三阶段产生水 C.肺炎双球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在线粒体基质

D.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H],第二阶段消耗[H] 解析: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没有二氧化碳,因此长跑时人体产生的CO2只来自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时,第二阶段消耗水,第三阶段还原性氢和氧气结合,产生水;肺炎双球菌是细菌的一类,属于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没有其他细胞器;无氧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成丙酮 酸和[H],第二阶段丙酮酸和[H]反应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3.(2018·四川成都七中模拟)有关高等动物细胞利用葡萄糖进行细 胞呼吸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产物CO2中的氧全部来源于葡萄糖 B.若细胞呼吸过程中消耗的O2等于生成的CO2,则只进行有氧呼吸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作用都要产生NADPH D.用18O标记(CH2O),在水中不能检测到18O 解析: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有水的参与,其产生的CO2中的氧有一部分来自水中的氧;高等动物无氧呼吸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只有有氧呼吸才 能产生CO2,所以若细胞呼吸过程中消耗的O2等于生成的CO2时,可能也进行了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的[H]不是NADPH而是NADH,NADH是还原型辅酶Ⅰ,NADPH是还原型辅酶Ⅱ;用18O标记(CH2O),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氧原子的转移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 二氧化碳,因此用18O标记葡萄糖完成该过程后,产物水中检测不到放射性。

机能实验学生理因素及药物对兔呼吸运动的影响--实验报告

机能实验学生理因素及药物对兔呼吸运动的影响--实验报告

生理因素及药物对呼吸运动及膈神经放电的影响实验报告【实验目的】 1.学习用计算机生物信号系统记录呼吸及膈神经放电的方法。 2.观察血液化学成分改变对呼吸运动及膈神经放电的影响。 3.观察肺牵张反射以及迷走神经在此反射中的作用。【实验方法】气管插管法、空白对照法 【实验结论】机体通过呼吸调节血液中的O2、CO2、H+水平,动脉血中O2、CO2、H+的变化又通过化学感受器调节呼吸,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引言: 呼吸运动能够有节律地进行,并能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有赖于呼吸中枢的调节作用。体内外各种刺激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中枢或通过不同的感受器反射性地作用呼吸运动,由此调节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使肺通气能适应机体代谢需要。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对象:家兔。 二、器材药品: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气管套管、注射器(20ml、5ml各一副)、30cm长的像皮管一根、纱布、线、引导电极固定架、三维调节器、玻璃分针、输液夹、压力换能器或张力换能器、BL-410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3%乳酸溶液、生理盐水和液体石蜡(加温38~40°C)、10%尼可刹米注射剂、氮气、CO2。 【实验步骤】 1.准备描记装置二道生理记录仪参考参数:灵敏度

2mv/cm,滤波30Hz,时间常数DC,基线中线。 2.手术 (1)麻醉固定家兔称重后,用20%乌拉坦5ml/Kg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入,麻醉后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 (2)颈部手术颈部剪毛,在喉头下缘至胸骨上凹作正中切口,钝性分离肌肉至气管,作气管插管,在气管插管一侧管置呼吸传感器,通过计算机实时分析系统记录呼吸;也可用弯缝针在兔的剑突上皮肤穿一条线并固定,线的另一端连张力换能器,通过记录仪器记录呼吸。分离出两侧迷走神经穿线备用。 3.观察项目 (1)吸入增加CO2的气体将装有CO2的气袋(可用呼出气体)的管口对准气管插管的一侧开口(中间留有间隙),并作标记,观察描记呼吸曲线的变化。 (2)缺氧待呼吸恢复正常后,将氮气气袋的管口对准气管插管的一侧开口(中间留有间隙),并作标记,观察描记呼吸曲线的变化。 (3)增大无效腔待呼吸恢复正常后,将一根50cm长胶管接在气管插管侧管上,并作标记,观察描记呼吸曲线的变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详细参考)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有温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含水量等,其中主要是温度。现在简单谈谈这些因素的影响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 温度 呼吸作用在最适温度(25℃~35℃)时最强;超过最适温度,呼吸酶活性降低甚至变性失活,呼吸作用受抑制;低于最适温度,酶活性下降,呼吸作用受抑制。 生产上常利用这一原理在低温下储存蔬菜、水果。在大棚蔬菜的栽培过程中夜间适当降温,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可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2. 氧气浓度 在氧气浓度为零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气浓度为10%以下时,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氧气浓度为10%以上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生活中常利用降低氧气浓度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这一原理来延长蔬菜水果的保鲜时间。但是,在完全无氧的情况下,无氧呼吸强,分解的有机物也较多,一样不利于蔬菜水果的保质、保鲜,所以一般采用低氧(5%)保存,此时有氧呼吸较弱,而无氧呼吸又受到抑制。 无土栽培通入空气,农耕松土等都是为了增加氧气的含量,加强根部的有氧呼吸,保证能量供应,促进矿质元素的吸收。 3. 二氧化碳浓度

CO 2是呼吸作用产生的,从化学平衡角度分析,CO 2 浓度增加,呼吸速率下降。 在密闭的地窖中,氧气浓度低,CO 2 浓度较高,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使整个器官的代谢水平降低,有利于保存蔬菜水果。 4. 含水量 呼吸作用的各种化学反应都是在水中进行的,自由水含量增加,代谢加强。 粮油种子的贮藏,必须降低含水量,使种子处于风干状态,从而使呼吸作用降至最低,以减少有机物消耗。如果种子含水量过高,呼吸作用加强,使贮藏的种子堆中温度上升,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种子的呼吸作用,使种子的品质变坏。四、细胞呼吸类型的判断 原理:仅以葡萄糖为呼吸底物,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和氧气的吸收量是判断呼吸底物的重要依据。 1、无CO2的释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消耗O2,放C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放CO2=耗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放CO2>耗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相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氧呼吸>无氧呼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氧呼吸<无氧呼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如以脂肪为呼吸底物进行有氧呼吸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

细胞呼吸知识点归纳答案

细胞呼吸的知识点归纳 1.有氧呼吸过程 2.无氧呼吸过程 (1)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 (2)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产生的[H]将丙酮酸还原为C2H5OH和CO2或乳酸的过程。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是由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 应用指南 1.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其原因在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动物和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但动植物的无氧呼吸不能称为发酵。 2.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有些原核生物仍可进行有氧呼吸。 3.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有ATP产生;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其余的能量储存在分解不彻底

的氧化产物——酒精或乳酸中。 4.有氧呼吸过程中H 2O 既是反应物(第二阶段利用),又是生成物(第三阶段生成),且生成的H 2O 中的氧全部来源于O 2。 5.有H 2O 生成一定是有氧呼吸,有CO 2生成一定不是乳酸发酵。 6.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对动物可用于维持体温。 7.水稻等植物长期水淹后烂根的原因: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玉米种子烂胚的原因: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考点2根据CO 释放量和O 消耗量判断细胞呼吸状况(底物为葡萄糖) 【特别提醒】 1.CO 2释放量、O 2吸收量、酒精量都是指物质的量,单位是摩尔。 2.以上的根据是葡萄糖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方程式,不包括其他有机物质。 考点3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其应用 1.内因:遗传因素(决定酶的种类和数量) (1)不同种类的植物呼吸速率不同,如旱生植物小于水生植物,阴生植物小于阳生植物。 (2)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呼吸速率不同,如幼苗、开花期呼吸速率升高,成熟期呼吸速率下降。 (3)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呼吸速率不同,如生殖器官大于营养器官。 2.外因——环境因素 (1)温度 ①温度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呼吸酶的活性来实现的。呼吸速率与 温度的关系如下图。 ②生产上常用这一原理在低温下贮藏水果、蔬菜。大大棚蔬菜的栽培过程中夜间适当降低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提高产量。 (2)O 2的浓度 ①在O 2浓度为零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下,既进行有氧呼吸 又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上,只进行有氧呼吸。(如图) ②生产中常利用降低氧的浓度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这一原理 来延长蔬菜、水果保鲜时间。 (3)CO 2 CO 2是呼吸作用的产物,对细胞呼吸有抑制作用,实验证明,在CO 2浓度升高到 1%~10%时,呼吸作用明显被抑制。(如图)

呼吸运动的调节及其影响因素

1、正常呼吸运动 分析:在正常麻醉状态下、实验动物保持平稳的呼吸节律,其中上升之为吸气, 下降支为呼吸;曲线疏密反映呼吸频率,曲线高度反映呼吸幅度。动物节律性呼吸的基本中枢位于延髓,在肺牵张反射和呼吸调整中枢的共同作用下,保持平稳的节律性呼吸。 2、缺氧

现象:呼吸加深加快 分析:吸入气中缺O2,肺泡气PO2下降,导致动脉血中PO2下降,而PCO2(扩散速度快)基本不变。随着动脉血中PO 2 的下降,通过刺激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延髓的呼吸中枢兴奋,膈肌和肋间外肌活动加强,反射性引起呼吸运动增加。 3、CO2增多 现象:呼吸加深加快 分析:①CO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性因素,它对呼吸有很强的刺激 作用,是维持延髓呼吸中枢正常兴奋活动所必须的。当动脉血中PCO 2 增高时呼 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大。由于吸入气中CO 2浓度增加,血液中PCO 2 增加,CO 2 透过血脑屏障使脑脊液中CO2浓度增多。②CO2十H2O→ H2CO3→ HCO3- + H+ CO 2 通过它产生的 H+刺激延髓化学感受器,间接作用于呼吸中枢,通过 呼吸机的作用使呼吸运动加强。PCO 2 增高时,还刺激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

4、增大无效腔 现象:呼吸加深加快 分析:增加气道长度等于增加无效腔,增加无效腔使肺泡气体更新率下降,引 起血中PCO 2、PO 2 -下降,刺激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运动会加深加快; 另外,气道加长使呼吸气道阻力增大,减少了肺泡通气量,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增加家兔气道长度可使家兔通气量增加,呼吸频率加快。

细胞呼吸知识点复习及问题详解

细胞呼吸知识点复习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图 通过对概念图的制作,不仅能充分调动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而且充分展示了概念间的在联系,实现了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这样使学生对习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持久。 二、展开知识点 1. 有氧呼吸的过程 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葡萄糖分子并不像燃烧那样一下子就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有氧呼吸的 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如图: 从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发生场所等方面来具体把握每一阶段的 特点。 (1)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2)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两边的水没有抵消,这是为什么? 有氧呼吸的过程中,产物水是在第三阶段由前两阶段脱下来的[H]与O2结合而成的,与原料水不是一回事,因此,对于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两边的水来说,此水非彼水,不能抵消。上述表达式未明确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物质转换关系,不妨参考下面的反应式: 就有氧呼吸的净反应而言,只有水的生成,而没有水的加入。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也可写成: +能量 (3). 有氧呼吸的概念 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提示:学习有氧呼吸的概念应抓住几个关键:发生条件、物质变 化、能量变化。 A、发生条件:需要氧气参加,需要酶的催化,主要是在线粒体中进行。 有氧呼吸,顾名思义,需要氧气参加,但氧气只在第三阶段才参与进来。氧气的参加,使有机物能够彻底地分解,将贮藏其中的大量能量释放出来,供生物体利用。有氧呼吸在常温常压下、迅速而高效地进行,需要100多种酶的催化。由于线粒体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氧呼吸酶,从而成为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重要考点之一)。线粒体形成的ATP约占有氧呼吸全过程形成ATP总量的95%,所以称线粒体是各 种生命活动的“动力工厂”。 B、物质变化:有机物彻底分解成无机物。

第7讲 细胞呼吸附答案解析

第7讲细胞呼吸 A组基础题组 考点一细胞呼吸 1.(2017北京海淀期末)下列关于有氧呼吸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第一阶段在细胞溶胶(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B.产生丙酮酸时只产生了少量ATP C.葡萄糖分解的终产物是CO2和H2O D.产生的能量少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2017北京东城期末)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催化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的酶是有氧呼吸特有的 B.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的过程中有热能的释放 C.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丙酮酸和二氧化碳 D.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都可以产生少量的ATP 3.有氧呼吸是细胞中重要的分解代谢,下面关于有氧呼吸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水分子在线粒体基质中与丙酮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B.[H]与氧气结合,可以释放大量能量 C.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大量能量 D.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中的氧原子来源于葡萄糖和水分子 4.玉米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不可能 ...发生的是( ) A.始终进行呼吸作用 B.有机物总量持续减少 C.营养物质被胚吸收 D.有机物的种类会发生变化 5.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细胞质基质中可进行①和②过程 B.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进行①和④过程

C.大肠杆菌细胞进行①和③过程中均产生[H] D.①过程是真核与原核细胞中葡萄糖分解的普遍途径 6.以下4支试管置于适合的温度且黑暗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后能产生ATP的是( ) 7.下列关于葡萄糖丙酮酸CO2的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过程可在植物细胞中进行,也可在动物细胞中进行 B.①过程可在线粒体中进行,也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②过程可产生ATP,也可不产生ATP D.②过程可以产生[H],也可以消耗[H] 8.向正在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悬液中加入a、b、c、d四种抑制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能抑制丙酮酸分解,则使丙酮酸的消耗增加 B.若b能抑制葡萄糖分解,则使丙酮酸增加 C.若c能抑制ATP的形成,则使ADP的消耗增加 D.若d能抑制[H]被氧化成水,则使O2的消耗减少 9.为研究酵母菌在不同情况下细胞呼吸释放的热量,某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在装置甲和装置乙中都加入等量的活性酵母菌和煮沸并冷却的葡萄糖溶液后,将两装置置于25 ℃的环境中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则装置甲、乙中温度计的读数最可能是表中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