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口腔解剖生理学

口腔解剖生理学

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口腔结构和其功能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人类口腔的解剖结构、生理特点以及与食物消化、嚼食和语言等相关的生理过程。

了解口腔解剖生理学对于维持口腔健康、理解口腔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案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相关领域的应用。

一、口腔解剖结构口腔是以牙齿为基础的一个复杂结构,包括口腔腔、口腔腔壁、口腔腔底和口腔门等部位。

口腔腔是口腔的中心空腔,分为上下两腔,分别与鼻腔和咽腔相连。

口腔腔壁由上颔骨、下颌骨、颊粘膜、舌、唇等组成,是口腔的衬壁。

口腔腔底包括舌骨、舌肌、喉咽顶、颊垂等结构,起支持、固定和调节舌头和颊粘膜的作用。

口腔门指的是口腔进出的通道,包括唇、颌、舌、腭等组织。

在口腔内,牙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

牙齿由牙冠和牙根组成,通过牙槽骨和牙周组织固定于颌骨上。

牙齿的解剖结构包括牙釉质、牙本质、牙髓腔等。

牙釉质是牙齿表面的最外层,具有很高的硬度,能够保护牙齿免受外界刺激。

牙本质是位于牙釉质下的组织,包括牙质和牙本质管道。

牙髓腔是牙齿中心的空腔,内部含有神经和血管,对于牙齿的感觉和营养供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口腔生理过程1.食物消化口腔是食物消化的第一个环节。

在进食过程中,牙齿的咀嚼作用能够将食物细碎化,并与唾液混合。

唾液中含有酶类,如淀粉酶和蛋白酶,能够开始食物的化学消化。

同时,口腔内的牙齿和舌头的运动也能够增加食物与唾液的混合程度,促进消化酶的作用。

通过这一过程,食物得以更好地被消化和吸收。

2.咀嚼和吞咽咀嚼是口腔的重要功能之一。

通过牙齿的咀嚼运动,食物被细碎化,便于消化和吸收。

同时,咀嚼还能够刺激唾液分泌,提高食物的湿润度,增加进食的舒适感。

咀嚼过程在牙齿、颌骨和面颊肌等结构的协同作用下完成。

吞咽是将口腔内的食物经过咽喉进入食管的过程。

吞咽过程中,喉咙的运动可以关闭气道,防止食物误入气管而引发窒息。

同时,喉咙肌肉的收缩也能够推动食物进入食管,促进消化的进行。

口腔解剖生理学

口腔解剖生理学

口腔解剖生理学重点归纳一、名词解释1.三角崎(triangular ridge):为合面牙尖两斜面汇合而成的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

每条三角崎由近中和远中两斜面汇合而成。

2.横嵴(transverse ridge):为合面相对牙尖两三角崎相连,横过合面的细长形牙釉质隆起,为下颌第一前磨牙合面的重要解剖特征。

3.斜嵴(obligue ridge):合面斜形相对的两牙间三角崎相连,称为斜崎。

为上颌第一磨牙重要的解剖标志。

4.牙列《6成设历口):牙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向和位置排列成弓形,称为牙弓或牙列。

5.纵合曲线(sagital curve of occlusion):矢状方向的合曲线称为~。

6.横合曲线(transverse curve of occulusion):冠状方向的合曲线称为~。

7. Spee curve:即司皮曲线。

为连接下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以及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连线。

该连线从前向后是一条凹向上的曲线,为下颌牙列的纵合曲线。

8.横合曲线(transverse curve of occulusion):又称Wilson曲线。

在上颌,为连接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即上颌的横合曲线。

同样,连接下颌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形成一条凹向上的曲线,称为下颌的横合曲线。

9.牙尖交错合(intercuspal occlusion,ICO):是指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一种咬合关系。

10.覆合(over bite):是指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距离。

正常时为2~4mm。

11.覆盖(。

丫6「jet):是指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水平距离。

正常时为2〜4mm。

12.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 ICP):牙尖交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

13.后退接触位(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RCP):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以向后下移动少许(约1mm),此时,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髁突位于其在下颌窝中的最后位置,从该位置开始,下颌还可以作侧向运动,下颌的这个位置称为〜。

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

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

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口腔解剖生理学是指对于口腔内部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研究。

它包括口腔的解剖结构、口腔内的生理过程、口腔内器官的功能以及口腔内部的变化和调节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口腔解剖生理学进行探讨。

一、口腔的解剖结构口腔是指人体口腔内部的空腔,由口腔前部的口腔门、口腔上颌和下颌骨、颊部、唇、舌、牙齿以及口腔后部的咽部组成。

口腔内部还包括牙龈、牙齿、舌苔、舌头、颊粘膜、口腔黏膜等。

二、口腔内的生理过程口腔内的生理过程主要包括咀嚼、吞咽、唾液分泌、语音发声等。

咀嚼和吞咽是口腔内的基本生理过程,而唾液则是口腔内的一种重要分泌物,它能够帮助食物的消化,保持口腔湿润,防止口腔疾病的发生。

此外,口腔内的舌头和口腔黏膜也是语音发声的重要器官。

三、口腔内器官的功能口腔内的器官主要包括牙齿、舌头、唾液腺等。

牙齿是口腔内的重要器官,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咀嚼食物、保护口腔黏膜和维护面部外貌。

舌头是掌握语言的重要器官,它能够识别口腔内的味道、分泌口腔内的唾液、帮助咀嚼和吞咽等。

而唾液腺则是分泌口腔内的唾液,帮助消化和保护口腔黏膜。

四、口腔内部的变化和调节口腔内部的变化和调节包括口腔内的血液循环、神经调节等。

口腔内的血液循环主要是指口腔内的血液供应和回流,它能够维持口腔内的正常代谢。

神经调节则是指通过神经系统对口腔内的器官进行调节,维持口腔内的正常功能。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对于口腔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研究,它包括口腔的解剖结构、口腔内的生理过程、口腔内器官的功能以及口腔内部的变化和调节等方面。

对于口腔健康的维护和口腔疾病的治疗都有重要的意义。

口腔生理解剖学重点

口腔生理解剖学重点

口腔生理解剖学重点口腔生理解剖学重点(由于“牙合”字打不出,所以用“合”字代替,请根据上下文意思区分“牙合”与“合”)一、名字解释1、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以研究口腔、颅、面、颈部诸部位的正常形态结构、功能活动规律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2、同形牙——全口牙的形态多为等长的三角片或单锥体形。

3、多牙列——在每个牙的舌侧,有若干后备牙,牙脱落后由新牙补充、去旧更新、终生不止。

4、端生牙——此类牙无牙根,借纤维膜附着于颌骨的边缘。

5、侧生牙——此类牙无完善的牙根,其部分与颌骨相连,另一部分借纤维膜附着于颌骨内缘。

6、槽生牙——有较完善的牙根,位于牙槽窝内。

7、双牙列——一生中只换一次牙齿。

8、中线——将颅面部分平分为左右两等份的一条假想垂直线,在矢状面上,中线通过左右两眼之间、鼻尖、两中切牙。

9、牙体长轴——为经过牙冠与牙根中心的一条假想直线。

10、线角——牙冠上两面相交处成的角。

11、点角——牙合面三面相交处所成的角。

12、牙尖——牙冠上近似锥体形、突出成尖的部分。

13、嵴——牙冠上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

14、切缘结节——初萌牙牙切缘上圆形的隆突。

15、舌面隆突——前牙舌面近颈缘部的半月形隆突起。

16、发育沟——为牙生长发育时,两生长叶相连所形成的明显而有规则的浅沟。

17、点隙——为3条或3条以上的发育沟汇合处所形成的凹陷。

18、窝——牙冠舌面及合面上不规则的凹陷。

19、生长叶——牙发育的钙化中心。

20、畸形中央尖——见于前磨牙组各牙合面中央有时可见一小牙尖,易磨损使髓腔暴露,引起牙髓炎或根尖周炎。

多见于下颌第二前磨牙。

21、根柱——牙根分叉的部分,又称根干。

22、出龈——牙胚破龈而出的现象称出龈。

23、萌出——从牙冠出龈至达到咬合面的全过程叫萌出。

24、外展隙——在正常接触区的周围有呈V字形的空隙,称为楔状隙或外展隙。

25、邻间隙——在龈方的外民展隙,有龈乳头充江满,可保护牙槽骨和牙冠邻面,叫邻间隙。

口腔解剖生理学基础

口腔解剖生理学基础

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是进化形态、功能相互影响和人体整体性。

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
口腔解剖生理学包括牙体解剖及牙弓与牙合、口腔颌面颈部解剖、口腔生理三个部分。

是一门研究人体口腔、颌面、颈部等各部位的形态结构,尤其是牙的正常形态、咬合关系、发育规律以及口腔生理功能的一门科学。

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发展:
作为口腔医学基础学科的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其学科内容仍在不断地充实和改进。

公元前3世纪的《黄帝内经》中曾对牙的萌发时间,以及有关的口腔生理知识有所记载。

口腔医学教育和口腔保健事业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科研方面成果卓著;全国许多医学院校相继开设了口腔医学专业,培养了大批高、中级口腔医学专业人员,为我国口腔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某种程度上讲,口腔解剖生理学在口腔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口腔颅面颈部的层次关系和器官结构的形态、功能及其临床应用的科学,是随着口腔医学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

图谱是形态学科的直观显示形式,能帮助人们建立人体器官结构的三维空间立体构型和表达文字理论所无法描述清楚的一些内容。

因此,有必要根据口腔医学专业的需要,以标本和影像的形式将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内容整理成册,以便医学生和临床医师参阅。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

釉质namal为覆盖在牙冠部表面的一层硬组织。

其基本结构是釉柱。

釉柱enamalrod釉质的基本结构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而到达牙的表面。

在窝沟处釉柱由釉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

绞釉gnarledenamel釉柱在近釉牙本质界内2/3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

釉柱鞘enamalrodsheath在一个釉柱尾部与相邻的釉柱头部的两组晶体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了的间隙这类间隙构成了釉柱头部清晰的弧线边界即所谓的釉柱鞘。

釉质生长线incremantallineofenamel幼稚周期性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间歇线。

新生线neonatalline在乳牙和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见的一条加重的生长线。

釉板enamellamella是一薄层的板状结构垂直于牙面有的停止在釉质内有的达釉牙本质界有的甚至伸到牙本质内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的结构。

釉丛enameltuft是一部分矿化较差而相对蛋白含量较高的釉柱起自釉牙本质界向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

釉梭enamelspindle是位于釉牙本质界处的纺锤状结构在牙尖部位较多见。

釉牙本质界enamel-dentinaljunction是由许多紧挨着的圆弧形的小凹所构成的釉质和牙本质的交界线。

釉小皮enamelcuticle是指覆盖在新萌出的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一经咀嚼即易被磨去但在牙颈部仍可见残留。

釉面横纹perikymata是指釉质表面呈平行排列并与牙长轴垂直的浅凹线纹是釉质生长线到达牙表面的部位。

釉帽enamelcaps釉质表面的一些不规则的帽状突起。

牙本质dentin为构成牙主体的硬组织色淡黄其冠部表面覆有牙釉质而根部覆盖牙骨质。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pulpo-dentinalcomplex牙本质和牙髓因为在其胚胎和功能上相互关系密切故两者有此合称。

牙本质小管dentinaltubule为贯通于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充满了组织液和一定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

釉质nama为覆盖在牙冠部表面的一层硬组织。

其基本结构是釉柱。

釉柱en amalroc釉质的基本结构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而到达牙的表面。

在窝沟处釉柱由釉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

绞釉gnarledename釉柱在近釉牙本质界内2/3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

釉柱鞘en amalrodsheat在一个釉柱尾部与相邻的釉柱头部的两组晶体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了的间隙这类间隙构成了釉柱头部清晰的弧线边界即所谓的釉柱鞘。

釉质生长线in crema ntalli neofe name幼稚周期性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间歇线。

新生线n eo natalli ne在乳牙和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见的一条加重的生长线。

釉板en amellamella是一薄层的板状结构垂直于牙面有的停止在釉质内有的达釉牙本质界有的甚至伸到牙本质内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的结构。

釉丛en ameltuft是一部分矿化较差而相对蛋白含量较高的釉柱起自釉牙本质界向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

釉梭en amelsp in dle是位于釉牙本质界处的纺锤状结构在牙尖部位较多见。

釉牙本质界enamel-dentinaljunction是由许多紧挨着的圆弧形的小凹所构成的釉质和牙本质的交界线。

釉小皮en amelcuticle是指覆盖在新萌出的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一经咀嚼即易被磨去但在牙颈部仍可见残留。

釉面横纹perikymata是指釉质表面呈平行排列并与牙长轴垂直的浅凹线纹是釉质生长线到达牙表面的部位。

釉帽en amelcap釉质表面的一些不规则的帽状突起。

牙本质den ti n为构成牙主体的硬组织色淡黄其冠部表面覆有牙釉质而根部覆盖牙骨质。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pulpo-dentinalcomplex牙本质和牙髓因为在其胚胎和功能上相互关系密切故两者有此合称。

牙本质小管dentinaltubule为贯通于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充满了组织液和一定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口腔解剖生理学重点归纳

口腔解剖生理学重点归纳

口腔解剖生理学重点归纳
1. 口腔解剖学
口腔解剖学是研究口腔结构的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口腔形态学、口腔发育学、口腔内部结构及外形解剖学。

2. 口腔形态学
口腔形态学是分析口腔的组成和结构的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口腔器官的形态、解剖结构及其变化、牙齿的形态意义等。

3. 口腔发育学
口腔发育学是研究口腔器官形态及发育特征的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口腔形态及发育的不同阶段、口腔器官的发育机制等。

4. 口腔内部结构及外形解剖学
口腔内部结构及外形解剖学是研究口腔内部结构及外形解剖特
征的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各口腔器官的解剖结构及发育变化、牙齿的表面形态特征等。

5. 口腔生理学
口腔生理学是研究口腔器官功能及相关生理过程的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口腔器官的功能、口腔内环境的变化、口腔及其衍生物的呼吸过程、牙齿的代谢及代谢环境等。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1 解剖牙冠(anatomical crown):牙体外层被牙釉质覆盖部分,牙冠与牙根以牙颈为界。

2 临床牙冠(clinical crown):牙体露出口腔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

3 解剖牙根(anatomical root):牙骨质覆盖的部分。

4 临床牙根(clinical root):口腔内见不到的牙体部分。

5 出龈:牙胚破龈而出的现象称出龈。

6 萌出(eruption):牙冠出龈至【达到咬合接触】的全过程。

牙萌出时间是指出龈的时间。

7 唇面(labial surface):前牙牙冠接近唇黏膜的一面,称为唇面。

8 颊面(buccal surface):后牙牙冠接近颊黏膜的一面,称为颊面。

9 舌面(lingual surface):牙冠接近舌侧的一面,称为舌面。

10 腭面(palatal surface):上颌牙牙冠舌面因接近腭侧,称为腭面。

11 邻面(proximal surface):同一牙弓内相邻两牙相互接触的面,称为邻面。

12 近中面(mesial surface):牙冠离中线较近的邻面,称为近中面。

13 远中面(distal surface):牙冠离中线较远的邻面,称为远中面。

14 牙合面(occlusal surface):上下颌后牙咬合时发生接触的一面。

15 切嵴(incisal ridge):前牙无牙合面,切端【舌侧】有切咬功能的嵴,称为切嵴。

16 中线(median line):平分颅面部为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线,通过两眼之间、鼻尖、上颌两中切牙、下颌两中切牙之间。

中线与正中矢状面一致,将牙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17 牙体长轴(long axis):沿【冠根】方向通过牙体中心的一条假想线。

18 接触区(contact area):牙与牙在邻面相互接触的区域,亦称邻接处。

19 线角(line angle):牙冠上两个相邻牙面相交处所成的角称线角,如近中面与唇面相交称为近唇线角。

20 点角(point angle):牙冠上三个相邻牙面相交所成的角称点角,如磨牙的近颊牙合点角。

21 外形高点(height of contour):【牙冠】各【轴】面上最突出的部分。

22 牙体三等分(division into thirds):为了便于明确牙体各面上某一部位所在,常将牙【轴面】在一个方向分为三个等份来描述。

在唇(颊)舌向将牙冠邻面分为唇(颊)1/3、中1/3、舌1/3;在近远中向可将牙冠分为近中1/3、中1/3、远中1/3;在垂直向可将牙冠分为切(牙合)1/3、中1/3、颈1/3;牙根可分为颈1/3、中1/3、根尖1/3。

23 牙尖(dental cusp):牙冠表面近似锥体的显著隆起称牙尖。

位于尖牙切端、后牙的牙合面上。

24 舌面隆突(cingulum):前牙舌面近颈1/3的半月形隆突起,前牙的解剖特征之一。

25 结节(tubercle):牙冠上釉质过度钙化而形成的小突起,可在牙合面、切牙切缘见到。

26 切缘结节(mamelon):初萌切牙切缘上圆形的隆突,随着牙的磨耗逐渐消失。

27 嵴(ridge):牙冠表面细长形的釉质隆起。

根据其位置、形状、方向,可分为切嵴、边缘嵴、牙尖嵴、三角嵴、横嵴、斜嵴、轴嵴、颈嵴。

28 切嵴(incisor ridge):为切牙切端舌侧长条形的牙釉质隆起,具有切割功能。

29 边缘嵴(marginal ridge):为前牙舌面窝近远中边缘及后牙牙合面边缘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

30 牙尖嵴(cusp ridge):从牙尖顶分别斜向近、远中的嵴。

后牙颊尖和舌尖的近、远中牙尖嵴,分别组成颊牙合边缘嵴和舌牙合边缘嵴。

31 三角嵴(triangular ridge)(03名解):为后牙牙合面牙尖顶端伸向牙合面的细长形釉质隆起。

三角嵴由构成牙尖的近中和远中两斜面汇合而成。

32 斜嵴(oblique ridge):牙合面两牙尖三角嵴斜形相连形成的嵴,是上颌磨牙牙合面重要的解剖标志。

33 横嵴(transverse ridge):相对牙尖的两条三角嵴,横过牙合面相连形成的嵴,是下颌第一前磨牙牙合面的重要特征。

34 轴嵴(axial ridge):为轴面上从牙尖顶端伸向牙颈的纵形隆起。

尖牙唇面的轴嵴称唇轴嵴,后牙颊面的轴嵴称颊轴嵴,【尖牙和后牙舌面】的轴嵴称舌轴嵴。

35 颈嵴(cervical ridge):牙冠唇、颊面上,沿颈缘部位微突的釉质隆起。

36 窝(fossa):牙冠表面不规则的凹陷,略似一个四周环山的盆地,称为窝。

如前牙的舌面窝、后牙的牙合面窝。

37 沟(groove):牙冠各面上,介于牙尖和嵴之间,或窝底部细长形的、似山间溪流的凹陷部分。

38 发育沟(developmental groove):牙生长发育时,两个生长叶相融合所形成的浅沟。

39 副沟(supplemental groove):发育沟以外的任何沟统称为副沟,其形态不规则。

40 裂(fissure):钙化不全的沟称为裂,为龋病的好发部位。

41 点隙(pit):3条或3条以上发育沟汇合处,或【某些发育沟末端所形成的点状凹陷】称为点隙。

此处釉质未完全连接,是龋的好发部位。

42 斜面(inclined surface):组成牙尖的各面,称为斜面。

43 生长叶(lobe):牙生长发育的钙化中心,其融合处为发育沟。

多数牙由四个生长叶发育而成,少数牙由五个生长叶发育而成。

44 楔状隙/外展隙(embrasures)(03名解):两牙接触区周围向四周展开的V字形空隙。

根据其部位称为唇/颊/舌楔状隙、切楔状隙/牙合楔状隙,在龈方者称邻间隙。

除上颌第一磨牙颊侧楔状隙大于舌侧楔状隙、下颌切牙唇舌楔状隙接近外,一般舌楔状隙大于颊楔状隙。

45 髓腔(pulp cavity):位于牙体的中部,周壁除根尖孔(有的尚有副孔和侧孔)外,其余均被坚硬的牙本质所包被,髓腔内内充满牙髓。

髓腔形态与牙体外形基本相似,但体积显著缩小。

46 髓室(pulp chamber):髓腔位于牙冠及牙根的颈部的部分,其形状与牙冠的外形相似。

前牙髓室与根管无明显界限;后牙髓室呈立方形,分顶、底及四壁,是髓腔中较为宽阔的部分。

47 髓室顶(roof of pulp chamber):与牙合面或切嵴相对应的髓室壁称髓室顶。

48 髓室底(floor of pulp chamber):与髓室顶相对的髓室壁称髓室底。

49 髓室高度:髓室顶、髓室底之间的距离称为髓室高度。

50 髓室壁(wall of pulp chamber):与牙冠轴面相对应的髓腔牙本质壁分别称近中髓壁、远中髓壁、颊侧髓壁和舌侧髓壁。

亦有将髓室顶和髓室底列入髓室壁者,即髓室共有六壁。

51 髓角(pulp horn):髓室伸向牙尖突出成角形的部分,其形状、位置与牙尖外形相似。

52 根管口(root canal orifice):髓室底上髓室与根管的移行处。

53 根管系统(root canal system):髓腔除髓室以外的管道部分,可以表现为根管、管间吻合、根管侧支、根尖分歧、根尖分叉、副根管等。

54 根管(root canal):位于牙根内的大部分髓腔。

根管数目与牙根数目不完全一致。

55 侧副管(lateral accessory canal):根管系统中除根管以外的一切管道。

包括管间吻合、根管侧支、根尖分歧、根尖分叉、副根管。

56 管间吻合(intercanal anastomoses):又称管间侧支或管间交通支,为发自相邻根管间的交通支,可为1至2支,呈水平、弧形、网状,多见于双根管型,根中1/3多于根尖1/3,根颈1/3者最少。

57 根管侧支(lateral branch of root canal):又称侧支根管,为发自根管的细小分支,常与根管呈接近垂直角度,贯穿牙本质和牙骨质,通向牙周膜腔。

根尖1/3者多于根中1/3,根颈1/3者最少。

58 根尖分歧(apical ramifications):为根管在根尖分出的细小分支,此时根管仍存在。

多见于前磨牙和磨牙。

59 根尖分叉(apical furcation):为根管在根尖分散成2个或2个以上的细小分支,此时根管不复存在。

60 副根管(accessory root canal):为发自髓室底至根分叉处的管道,多见于磨牙。

61 根尖孔(apical foramen):根管在牙根表面的开口。

多数单根牙仅在牙根尖处有根尖孔;多根牙50%以上根尖孔不在根尖顶端,舌侧>远中>近中>唇颊侧。

62 牙列(dentition)/牙弓(dental arch):牙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向、位置排列成弓形,称为牙弓或牙列。

63 牙合平面(occlusal plane):从上颌中切牙的近中切角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该平面与鼻翼耳屏线平行,基本上平分颌间距离,口腔修复中,常以此平面作为制作全口义齿牙合堤和排列人工牙的依据。

64 解剖学牙合平面:从下颌中切牙的近中邻接点到双侧最后一个磨牙远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

65 司匹曲线(curve of Spee):即下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为连接下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以及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连线。

该连线从前往后是一条凹向上的曲线。

切牙段较平直,从尖牙向后经前磨牙至第一磨牙的远颊尖逐渐降低,然后第二、第三磨牙的颊尖又逐渐升高。

66 补偿曲线(compensating curve):即上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为连接上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以及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连线。

该连线从前往后是一条凸向下的曲线。

切牙至第一磨牙近颊尖段较平直,从第一磨牙的近颊尖至最后磨牙的远颊尖段则逐渐向上弯曲。

67 横牙合曲线(transverse curve of occlusion)/Wilson曲线(Curve of Wilson):在上颌,由于其磨牙向颊侧倾斜,使舌尖的位置低于颊尖。

因此连接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即为上颌的横牙合曲线。

同样,连接下颌双侧同名牙颊、舌尖所形成的曲线,称下颌的横牙合曲线。

由于下颌磨牙向舌侧倾斜,因此颊尖较舌尖高,其横牙合曲线凹向上,但下颌磨牙的颊尖被磨耗后可呈凸向上的曲线。

(连接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所成的曲线,上颌为凸向下,下颌为凹向上。

——《口腔解剖生理学(考试辅导教材)》-李晓箐)68 牙尖交错牙合(intercuspal occlusion, ICO):指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一种咬合关系。

正常的牙尖交错牙合,上下颌牙最广泛、最紧密地接触,整个牙列及牙周组织受力均匀,便于承受和分散咬合负荷,最大限度发挥咀嚼食物的潜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牙合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