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代代传-----浅述对联知识

合集下载

中国对联知识点总结高中

中国对联知识点总结高中

中国对联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对联的演变与起源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文学艺术形式。

在多种文体叠加的文学环境中与相应的音乐文学环境中,还跟明清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对峙与糅合有关。

关于对联起源的传说有许多种,有“先秦对子”的说法,有“唐宋对联”的说法,但是最常见的说法是宋代时期对联的相对独立地出现,是古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技巧,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特点与形式对联通常由两句诗构成,分为上联和下联。

上下联语义相关,但表现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形成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效果。

对联的句子一般都是七言或五言,句式要对仗,意义要对偶,语言要整齐简练。

对联在形式上具有对称性,上下联的字数要对称,词语要对称,句式要对称,要形成整体上的对称美感。

对联的美感可以体现在韵律、声调、对仗、意境等方面,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

三、对联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对联是一种含蓄而丰富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在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上有独特的特点,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和美学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首先,对联在形式结构上有对称性,这种对称美在视觉上给人以愉悦感,有平衡和和谐的美感,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中和之道。

其次,对联在表现方式上善于对比和对偶,通过对比表达相对的观点和情感,营造出活跃的文学氛围,塑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意境。

再次,对联在语言表达上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利用反衬、对偶、排比等手法,加深语义的表达和情感的渲染,使作品充满了生动的艺术张力。

最后,对联在意境营造上可以表现出丰富的文学意义和情感内涵,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描绘出富有韵味的文学图景,令人回味无穷。

四、对联的分类和特点对联按照其内容特点和表现方式,可以分为平仄对联、意合对联、音合对联、形象对联以及隐喻对联等多种类型。

平仄对联是指上下联的平仄音节相对对应,形成韵味和声调的对比,是对联中最基本的一种形式。

意合对联是指上下联的意义相关,但表现相反或相对的观点和情感,形成对比和对偶的效果,多用于对立的话题和情感的表达。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对联基本常识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知识。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联基本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基本常识篇1楔子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对联的总结

对联的总结

对联的总结引言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承。

它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将两句话相互呼应、相互对应,形成平衡、和谐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对对联的起源、特点以及对联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进行总结。

起源对联最早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但其形式和流行则发展到明清时期。

北宋文学家韩愈可谓是对联的奠基人,他在文章中运用韵律,在开头和结尾进行呼应,影响了后世。

明清时期,对联在文人士大夫中间普及,成为社交交流和文化娱乐的一种形式,也越来越注重对联的艺术性和表达能力。

特点对联的特点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对仗互补:对联的两句话必须相互对仗,平衡呼应,形成一种完美的互补。

这种对仗可以是平仗、仄仗、声调对比或者意义上的对比等。

2.简洁明了:对联的句子应该简洁,不啰嗦,能够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主题和意境。

3.富有意象:对联的句子应该表达出深刻的意象和创意,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4.艺术性:对联之间的平仗和韵律的运用使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使人们在欣赏对联的同时感受到美的享受。

对联与中国文化对联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了表达、传播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首先,对联是中国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富有创作力和表现力,能够通过简短的句子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是文人雅士之间的交流方式,也是民间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例如,在中国的春节期间,人们常常会贴对联在门上,寓意着新年的祝福与美好的期许。

其次,对联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平衡与和谐。

对联的两句话相互对仗,呼应形成平衡,这种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国文化中追求平衡和谐的价值观念。

同时,对联也是中国人喜庆、祝贺的表达方式,传递出和谐、团结的社会氛围。

此外,对联也是中国文化传统和历史的重要载体。

对联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可以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价值观念和文化艺术成就。

通过对联,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的社会变迁,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结论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对联知识

中国文化: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知多少。

1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珍品,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自成一体,以简练的语言,工整的对仗,言志抒情,描物写景,又以高度的概括力引人深思,寓教于乐。

对联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已深入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

现在这一古老艺术,老树发新枝,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如春节贴春联,祝寿写寿联,行业开张贴行业联等。

其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积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于公元964年命笔题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已知的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2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春联的知识点总结

春联的知识点总结

春联的知识点总结春联,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人民在春节期间挂在门上的对联。

它用简洁、明快的文字表达对新年美好祝愿的文学形式。

春联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

下面将从春联的历史渊源、特点、写作技巧、传统和现代春联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知识点总结。

一、春联的历史渊源1. 春联起源于汉代据史书记载,最早出现春联的时代是在汉代,当时人们用春联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可见春联的文化渊源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2. 春联在唐代发展成为习俗唐代,春联的制度逐渐完善,成为与春节密切相连的一项习俗。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新年联句》就是早期春联的代表作之一。

3. 春联在宋明时期达到鼎盛宋代和明代是春联发展的巅峰时期。

在这两个时期,春联成为了重要的新年文化表达形式,并逐渐形成了一些传统的格式和风格。

4. 春联在清代开始流行清代是春联的流行时期,民间艺人、文人雅士都纷纷参与到春联的创作和传播中,使得春联文化更加广泛深入人心。

5. 春联在现代得到传承近现代,尽管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但是春联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不少人通过发表春联作品来传承这一传统文化。

二、春联的特点1. 简短明快春联的文字必须简短明快,一般为四个字或七个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2. 寓意深远春联的文字一般寓意深远,不仅仅是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还要寓意吉祥、幸福、团圆等吉利之意。

春联的写作必须遵循一定的格律规范,如平仄对应、协调搭配等,这也是为了保证春联的语言优美和传统风格。

4. 形式多样春联的形式多样,包括对联、横批等,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创意进行灵活运用。

5. 寄托情感春联不仅仅是一种表达祝福的文字,还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和渴望,寄托了人们对家庭和社会的情感。

三、春联的写作技巧1. 确定主题春联的写作首先要确定明确的主题,如幸福、团圆、吉祥等,这有利于写作时把握文意。

对联的有关知识

对联的有关知识

对联的有关知识
对联是一种传统的汉字书法艺术,通常由上下两句组成,字数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对呼应,形式上相互对偶。

它既是一种艺术形式,又是一种文字游戏,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最早的对联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的文人雅士们在诗歌和书法的基础上,开始将两句诗句对称排列,形成了最初的对联形式。

而到了宋代,对联开始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的流派也逐渐形成,如横批、对仗等。

在对联的制作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要素需要考虑。

首先是字数的平衡,上下两句的字数要相同或相近,以保持整体的平衡感。

其次是意义的呼应,上下两句的意思要相对对应,形成一种互为补充的关系。

同时,用词要准确得体,语言要简练清晰,以达到文字的优美效果。

对联的内容可以非常丰富多样。

有的对联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心想事成,家庭幸福”;有的对联表达了人们对友情和亲情的珍视,如“山水相依,亲情永恒”;还有的对联表达了人们对理想和追求的追逐,如“追梦飞翔,创新未来”。

无论是哪种表达方式,对联都能够通过简洁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对联不仅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其他东亚国家如日本、韩国等有所影响。

同时,对联也是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农村和城市中都有广泛的传承和应用。

每逢佳节或重大活动,人们都会挂起对联,以表达祝福和庆祝。

因此,对联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哪些对联知识点

有哪些对联知识点

有哪些对联知识点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两句对仗的诗句组成,通常以平仄、韵脚和意义的相互呼应为特点。

对联既有着悠久的历史,又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

下面将介绍一些对联的知识点。

1.对联的起源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

最早的对联可以追溯到汉朝,而在唐朝和宋朝时期,对联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2.对联的分类对联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抒情对联、描写对联、警句对联等。

按照形式可以分为对仗对联、描绘对联、补充对联等。

不同的分类方式反映了对联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3.对联的要求对联的写作有一定的要求。

首先,对仗要准确,即前后两句的韵脚要相对应。

其次,对联的意义要相互呼应,形成一种整体的意境。

此外,对联的平仄要平衡,以保持整体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4.对联的技巧对联的写作需要一定的技巧。

首先,要注重对仗的选择,使得整个对联的平仄、韵脚和节奏感都能够协调一致。

其次,要注意意义的呼应,可以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增强对联的意境。

此外,还可以运用反转、衔接等手法来增加对联的趣味性。

5.对联的应用对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书法作品的装裱,也可以作为门联、墓志铭等的饰文。

此外,对联还经常出现在节日庆典、喜庆活动等场合,用于表达人们的祝福和美好愿望。

6.对联的欣赏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审美对象。

对联的欣赏需要细细品味其中的意境和艺术之美。

欣赏对联可以增长文化素养,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起来,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形式。

了解对联的起源、分类、要求、技巧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

同时,学习对联的写作技巧也可以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让我们一起重拾对联这一传统艺术,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明代代传----浅谈对联知识

中华文明代代传----浅谈对联知识
梁代以前的对偶是不自觉的创作。 • 唐以后,盛行律诗、绝句,促进了对联形式的完善与 规范。对联开始单独应用。 • 五代后蜀主孟昶,用联语取代了桃符后,对联成为一 种民俗。 • 唐以后的宋、元、明、清各朝,尤其是到了清代,对 联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对联的基本知识
• 2、挽联: 姓在名在人不在,思亲想亲不见亲。 • 3、交际联: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徐特立书赠青年) (交际联地般不张贴在门边,多数是挂于房内的,有 时也不张挂,只题写在赠书等物上。) • 4.名胜联:客中客入画中画,楼外楼看山外山。 (西湖三潭印月) (名胜联是为名胜古迹题写或题刻的对联。) • 5. 行业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悉架上药生尘。 (药店) • 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理发店)
家乡的风景真妩媚!
中华文明代代传
-------浅述对联知识
授课教师:边晓林
学习目标
• 了解对联有关知识; • 能简单对联练习,提高语文审美情 趣; •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对联知识定义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
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 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既有社交 价值又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形式
四、对联的基本知识
• 3、根据格律来讲,分为严对(讲究词性、音韵)和宽 对。 • 严对:对联一般要求上下句相对的词要词性、结构、 平仄相同,比如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 词对动词、介词对介词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 行白鹭上青天” • 宽对:词性、音韵、结构接近即可(一去二三里,烟 村四五家;行以秋将晚,交情老更亲。),甚至字数 可以不等(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后,一位四川文 人写了一幅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明代代传-------浅述对联知识
【教学目标】了解对联有关知识;能简单对联练习,提高语文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
一、教学导语:中华文明,渊源流长;对联知识,文化奇葩;爱祖国,就从了解、学习、传播祖国的文化吧,本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既熟悉又有趣的对联天地。

二、对联知识定义
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既有社交价值又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形式
三、生活处处有对联
古有记之:《左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今有传承:
1、贺联。

a.婚联: 男好女好百年好;天和地和万载和。

b.春联: 岁岁平安日;年年如意春。

c.寿联:青山不老人长寿;华夏长春花永红。

D.新居联: 燕喜新居春正暖,莺迁乔木日初长。

2、挽联:姓在名在人不在,思亲想亲不见亲。

3、交际联: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徐特立书赠青年)
(交际联地般不张贴在门边,多数是挂于房内的,有时也不张挂,只题写在赠书等物上。


4.名胜联:客中客入画中画,楼外楼看山外山。

(西湖三潭印月)
(名胜联是为名胜古迹题写或题刻的对联。


5. 行业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悉架上药生尘。

(药店)
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理发店)
四、对联历史源远流长。

梁代以前的对偶是不自觉的创作。

唐以后,盛行律诗、绝句,促进了对联形式的完善与规范。

对联开始单独应用。

五代后蜀主孟昶,用联语取代了桃符后,对联成为一种民俗。

唐以后的宋、元、明、清各朝,尤其是到了清代,对联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五、对联的基本知识
1、从外观看上下句字数相同。

对联的字数可多可少,多者上百字,甚至上千字。

最短的对联,只有两个字。

如:死;生。

(隐喻“宁可站着死,决不倒着生”。

)又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根据内容来讲,上下联内容相关,思路相近或正或反。

正对: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墙上芦苇头重尾轻根底浅,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有钱难买命,无药可医贫。


3、根据格律来讲,分为严对(讲究词性、音韵)和宽对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严对:对联一般要求上下句相对的词要词性、结构、平仄相同,比如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介词对介词等。

宽对:词性、音韵、结构接近即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行以秋将晚,交情老更亲。

),甚至字数可以不等(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后,一位四川文人写了一幅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六、传承文明可借鉴
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清对淡,薄对浓。

暮鼓对晨钟。

奇对偶,只对双。

大海对长江。

七、有趣的对联故事
1、闭门推出窗前月,一石冲起水中天;
2、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
3、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4、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八、小试牛刀-----我来试试
1、生活常见: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
2、身边对联:
草----------- 花
绿草----------红花
雨润绿草--------------风拂红花
静听雨润绿草------------------笑看风拂红花
3、跃跃欲试:风------雨
狂风------暴雨
吹狂风------下暴雨
山上吹狂风------地面下暴雨
山上吹狂风草木东倒西歪------地面下暴鸡鸭上窜下跳
九、结束赠与: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只走进了她的方寸之间,古语说的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苦不累,劳动没味;不拼不搏,人生白活。


(2012年6月27日学校公开课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