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范文10篇

《爱弥儿》读后感范文10篇一、读后感怎么写想要写好读后感,就要把握好思路,可以通过简述原文内容、点明基本观点、围绕观点讲道理和围绕观点联系实际,这样的思路,就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想。
读后感通常是指,在读过一本书或者是看一篇文章之后,想要记下自己的心得感受以及启迪的文章。
二、《爱弥儿》读后感10篇《爱弥儿》反映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阐述性善论。
其思想对后世许多教育家都有启发和影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范文10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弥儿》读后感(一)《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资料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但是的手段了。
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但是的行为,在这点上我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就应透过游戏持续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我们此刻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
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
卢梭的《爱弥尔》,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
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
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
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明白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到达需要和供给的平衡,才是自然地发展。
爱弥儿读后感13篇

爱弥儿读后感13篇爱弥儿读后感篇1只有自己实现自己意志的人,才不需要借用他人的手来实现自己的意志;由此可见,在所有一切的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
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卢梭《爱弥儿》Part I你好,妈妈!我是爱弥儿!今天我八岁了。
我能平安无事地长成那么大,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个“意外”吧。
为什么我掉进河里,你都不来救我,不救我也就算了,还在岸边哈哈大笑?你好,爱弥儿!我是你妈妈!今天你八岁了。
关于“掉河里”如果在我的一再提醒之下,你仍然一意孤行地在河边肆意玩耍,那么你就必须独自承担掉下河的后果。
河水很浅,你会游泳,掉进这样的河里你并不会有多大危险。
让你感到疼痛的并不是肢体的伤痛,而是心理上的害怕。
如果我惊慌失措,那么你会更加害怕,如果我镇定,那么你也会很快镇定下来。
经受疼痛与害怕,是你人生学习的第一课,也是你最需要懂得的事情,在无所畏惧地忍受疼痛的过程中,你才能逐渐学会承受更大的痛苦。
“遵循自然,沿着自然指明的道路前进。
它持续不断地训练儿童,通过各种各样的考验磨炼他们的性格,使他们变得更坚强;它要让儿童从小就知道,什么叫辛劳,什么是悲痛……经过种种磨难和考验,儿童会变得有力量;一旦他们能掌控自己的生命,他们生命的本原就会变得更加坚实,更加有保障。
”“人们只想到保护自己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长大成人后如何保护自己,教会他承受命运的打击。
”Part II你好,妈妈!我是爱弥儿!今天我十二岁了。
时间过得好快,我都五年级了。
为什么你只让我玩音乐,看书,从不带我去上补习班为什么你从不给我买作文书,我明明求了你很多次你好,爱弥儿!我是你妈妈。
今天你十二岁了。
关于“作文书”排列文字是一件很妙的事情,你喜欢,这很好。
但你的文字只能取决于你自己的思想,而不取决于他人的思想。
不能让那些墨守成规的条框桎梏了你的思维。
清规戒律的习惯是会扼杀想象的,而只有想象的火焰才能点燃你内心创作的激情。
爱弥儿心得体会(优秀10篇)

爱弥儿心得体会(优秀10篇)爱弥儿心得体会篇1在《爱弥儿》这部作品原序中,作者有着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身患一种能够治好的病;我们生来是向善的,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得到自然的帮忙。
思考社会教育中有关这方面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能感受很多作为教育者应当具备一些基本观念与思想。
教师务必受过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学生,才能担负起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历史职责。
一个好教师就应具有哪些品质,人们对这个问题是讨论了很多的。
人天生具有自我实现和向善的倾向,只有带给适宜的环境和社会,人性就能向善、美的方向发展,人总是追求自我完善的。
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就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教师不仅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教师就应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教师也不再是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取。
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
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烦恼和痛苦。
这就提示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取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取;教育中要个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要建立民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有着几个方面要做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要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矛盾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怎样处理好这些矛盾;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爱弥儿》读后感(精选15篇)

《爱弥儿》读后感(精选15篇)《爱弥儿》读后感1《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也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
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
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辅导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
但作为一位准妈妈,我也非常能理解父母们的想法,也常常纠结以后自己要不要变成这样的家长。
但在读了这本书后,我真的想通了,我们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
孩子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
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
“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
”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
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
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爱弥儿读后感(精选20篇)

爱弥儿读后感爱弥儿读后感(精选20篇)爱弥儿读后感篇1“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因此在当今的中国,教育子女也就成为了民众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可是由于对子女的过度期盼,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过早的要求孩子接受教育,在他们的印象中,“学得早、学得多、学得广”对他们的将来是十分有益的。
我的父母也是这群人中的一个,因此可以说这种教育观念在我的脑海已根深蒂固,它陪伴了我十多年。
我也明白它带来的消极影响:会让好奇变成无趣乃至是厌恶;会使我们受知识的支配;更会让我们的学习变为被动、呆板和死读……虽然知道这种教育观存在着局限,但是对于如何改变、如何教育,我仍然十分的茫然。
《爱弥儿》却直接回答了我的困惑。
在这本书中爱弥儿是卢梭虚拟出来的孩子,通过对他的教育,通过对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的描述,让我对卢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当今的教育方法有了点感想。
“回归自然,发展天性”可以说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线。
他从第一卷就开始强调说造物主创造世界万物,原本一切是美好的,但人类却毁坏了这一切。
人应当遵守着自然的法则,让孩子健康、快乐、自主的成长。
而这个观点与当今的教育思想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不过想想也对,我们从出生开始,人们真的已经开始改变了自然的法则,父母用襁褓把我们束缚起来,身为婴儿的我们却无能为力,唯一能换来的自由只有哭声,当然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保护,但实际却与之相反,迎接我们的很可能是娇弱、疾病与危险。
所以,在爱弥儿婴儿期的教育里,卢梭反其道而行,他主张婴儿穿宽大舒适的衣服,让婴儿保持着自然的习惯,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的活动,但也不要宠溺,要此刻锻炼他们的体质与勇敢、养成他们不依赖他人的好品性,可以说他告诉我们在此期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身体的保健和养护。
除此之外,我对书本上其它一些观点也感触颇深。
就拿爱弥儿的童年期和青年期来举例。
在童年期中,卢梭告诉我们,儿童不是成人,要把儿童看作儿童,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生长,不要束缚他们,相信孩子内在的潜能,而不是用我们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来替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逼迫他们学这学那。
《爱弥儿》读后感范文(精选16篇)

《爱弥儿》读后感《爱弥儿》读后感范文(精选16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爱弥儿》读后感篇1《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资料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但是的手段了。
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但是的行为,在这点上我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就应通过游戏持续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我们此刻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
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
卢梭的《爱弥尔》,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
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
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
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明白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到达需要和供给的平衡,才是自然地发展。
我发现此刻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就应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
就应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够生活。
爱弥儿读后感(通用11篇)

爱弥儿读后感爱弥儿读后感(通用11篇)《爱弥儿》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创作的教育学著作,该书是一本夹叙夹议的教育小说,书中以富家孤儿爱弥儿为主人公,论述了男子的教育改革,批判英国旧教育的荒谬腐朽,并提出新教育的原则和理想。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通用11篇),欢迎大家阅读《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
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
它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
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权的掘墓人。
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
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
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
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
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
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帮助儿童审慎地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而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点。
卢梭这位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驱,不曾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未曾长久地从事教师工作。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爱弥儿读后感(通用53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弥儿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弥儿读后感篇1《爱弥儿》的童年期,是卢梭讲述的最详细的一部分。
童年是孩子思想认识快速发展的时期,对一切事物,他开始有自己的看法与判断。
在他的眼里,一切都那么新奇。
“儿童期是从两岁到十二岁,这是人生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也是种种错误和恶习逐步滋生的时期,如不及时纠正,他们就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扎根,永远无法根除。
”此时,家长和教师的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语言、态度、方法等等都对孩子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爱弥儿童年的经历,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与指导。
这种指导,并不只是在理论的高度,而更多的是实践。
爱弥儿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孩子们都会遇到的问题,如哭的时候、任性的时候、撒谎的时候……作为家长或老师,应该如何应对和引导,书中做了详细的描述及讲解。
这些问题也是此时期的孩子经常出现的问题。
书中尤其对教师提出了诸多建议与要求: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公正善良、热情淳朴、谨言慎行、做孩子的模范……细致的讲解与深入的分析,带给既是教师又是家长的我们许多良策。
“奇怪的是,人们除了向孩子灌输‘竞争、嫉妒、猜疑、虚荣、贪婪和怯弱’之外,竟然想不出其他的手段。
而人们还以为自己创造了教育的奇迹。
”切不可让这愚昧的手段堂而皇之地延续下去。
“要想培养他们的智慧,首先要培养他的体力,锻炼他的身体。
”不要认为锻炼就会影响学习,不要等到身体柔弱到不堪一击了才想起锻炼的好处。
近年来,初中毕业考试中体育测试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国家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可很多学生却是在进入九年级后才开始恶补体育测试内容的。
真希望家长能从小就注意让孩子锻炼身体,真希望这种用考试来促进身体素质提高的方法早点结束,让健身成为人人自觉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爱弥儿》有感
第一卷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
里,就全变坏了。…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 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它添 加什么东西。”
卢梭在开篇就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一个好的教育就是要避开习 俗,倾听自然,而这涉及到将内在的自然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 育配合一致,走向自然。 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人、自然人,不是野蛮人和公民,而 是自由、自然、独立、不依附别人的人。他认为人本性为善,如果任 其自然发展,在文明状态下不违背自然法则,滥用自己的自由,使得 偏见、权威、需要、先例等制度扼杀人的天性,那么人必能趋于善。
活一样简单的;幸福就是免于痛苦,也就是说,它是由健康、自由
和生活的必需条件组成的。道德人的幸福则是另外一回事情。‛
卢梭非常重视儿童在学习时思想与劳动的结合,指出,爱弥儿 必须像农民那样劳动,想哲学家那样思想;教育最大的秘诀是:身
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为了顺应自然,爱弥儿应该学习最接
近自然的职业即手工劳动。手工劳动者是自由的,最不受命运和他 们的影响。
是我们的原始的情感的循序发展。‛
卢梭认为,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密切联系的,没有宗
教教育就没有真正的道德教育。 卢梭用“忘记了宗教、逃离 异乡、良心近乎泯灭的少年卢梭为萨瓦(Savoyard)省的一
个有品德的牧师所搭救和帮助,心灵被唤醒,追问牧师”的
例子来诠释自己的道德观念,这是有名的“一个萨瓦省牧师 的信仰自白”。
第四卷
卢梭说‚自然的欲念是很有限的,它们时我们打到
自己的工具,它们使我们能够到的保持生存的目的。‛
爱弥儿已经15岁了,开始产生了欲念。 “我们可以说是诞生过两次:一次是为了生存,另 一次是为了生活;一次是为了做人,另一次是为了做一 个男人。”
“我们的欲念是我们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而“所有一切欲 念的本源,唯一同人一起产生而且众生不离的根本欲念,是自 爱”。自爱是好的,首先是爱我们自己,然后爱保持我们生存的 人。 卢梭还对自爱和自私进行了分析。这时候开始进入道德的 境界。从爱和恨的情感中产生善和恶的观念。而‚‘正义’和 ‘仁慈’不仅不是两个抽象的辞,不仅不是由理智所想象出来 的纯粹道德的概念,而且是经过理智的启发的真正的心灵的爱,
个人感受及评论
• 尊重自然 尊重儿童 • 将教育融入到自然之中 用自然进行教化 • 爱自己 爱他人 爱爱自己的人 • 虽然尊重自然法则 方面整体考量
但也要综合考虑
德育、智育等
‚必须让孩子使用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力量;‛ ‚帮助孩子一切身体的需要(智慧方面或体力方 面),弥补其不足;‛ ‚帮助限制在真正有需要的地方;‛
‚辨别自然的欲望和想出来的欲望。‛
第二卷
• 第二卷则涉及到第二个时期,即2-12岁的儿童。卢梭先培养爱 弥儿忍受痛苦。让欲望和能力取得均衡是最重要的,因为自然是 这样安排的。
• 要让孩子只依赖于物,按照自然的秩序进行教育,使得‚力量 ‛、‚需要‛、‚能力不足‛等几个词占据重要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先培育体 力而不是智力,因为这符合自然秩序。
• 在教养小孩的时候,教师本人就应该是一个模范,要有仁爱之
心、保持淳朴,谨言慎行。‚大自然把这个世界造成了人类的第 一天堂,你在这个世界上要小心,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
育得非常之好。‛懂得财产;懂得效用的指令‚如 果你把这件事情做得令我满意的话,我有机会也要 做得令你满意的。‛
第三卷
少年爱弥儿处于12-15岁的年龄,“到了工作、教育和 学习的时期了。”
“ 这是生命中最珍贵的时期,一生中这样的日期只有一
次;这个时期特别短促,尤其是想到怎样善于利用这样时 间对他是极关重要的时候。”
卢梭认为我们应该按照孩子们的心理去考虑问题,“我们不了解 他们的思想,我们拿我们的思想当做他们的思想”,也因此给孩子们 灌入了许多”荒唐和谬误的东西”。
在给孩子们介绍自然法则如地理、物理等方面的知识的时候, 卢梭希望能从最普遍的和最显著的现象开始着手。
在论述过程中,卢梭谈到了幸福,‚自然人的幸福是同他的生
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在晚一点才教给孩子
关于行为是非的概念
• 在进入了道德世界后,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也对各种年龄
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法则,‚绝不损害别人。‛ • 卢梭反对用寓言教导孩子,而是直接讲述真理。
• 卢梭教育的艺术旨在‚保持其(学生)无知的状态。
一个‚十一至十二岁的孩子,长得又健又壮,发
自然教育的对象和目标是自然人:‚他首先是人:一个人 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 做人的本分。…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 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 为了实践他的教育理想,卢梭设想自己成为一个设想中的 刚出生的孩子爱弥儿(Emile )的唯一的老师,来教育爱弥儿 一直到成人,借此来陈述其教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