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教育经费比较
最新 国外教育支出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比较-精品

国外教育支出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比较「关键词」教育支出;三级教育;GDP;GNP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去甚远。
也就是说,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
如果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 592亿元。
更为令人吃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如果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已经超过300亿元。
从全国来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3573.36亿元。
但是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1%只是增加到2002年的3.41%(见表1),九年间增长一个百分点都不到。
到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重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尚存在着90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缺口。
表1 1993-200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指标年份财政教育支出(亿元)财政支出(亿元)GDP (亿元)财政支出占GDP比例(%)财政教育支出比例(%)占GDP1993867.764642.3034634.413.4018.692.5119941174.745792.6246759.4 12.3920.282.5119951411.526823.7258478.1 11.6720.692.4119961671.707937.5567884.6 11.6921.062.4619971862.549233.5674462.6 12.4020.172.5019982032.4510798.1878345.2 13.7818.822.5919992287.1813187.6782067.516.0717.342.7920002562.6115886.5089468.117.7616.132.8620013057.0118902.5897314.819.4216.173.1420023573.3622053.15104790.621.0416.20注:资料来源:①《中国统计年鉴2003》②财政部主页()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
目前中国的教育经费相当于日本1920年的水平

目前中国的教育经费相当于日本1920年的水平好友王冲最近出了本书,被人戏称“带路党”,因为这本名曰《差距》的书主要讲的是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尤其是与日本、美国的差距,太长敌人气焰、灭自己威风了,要知道我们已经进入“盛世”了啊!说实话,我的心情很复杂,看完第一章“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什么”,民族主义的虚火一下子窜上来。
眼前又浮现这一百多年来小鬼子欺负我中国人的一幕幕。
王冲居然在多篇文章里说小日本的好话,且为了让人信服,还抬出了一组组的数据。
例如,《日本有多少世界第一》这篇文章说,2007年4月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国际形象位居世界第一,高出中国12个百分点。
2009年的“世界和平指数”也显示,日本名列第七,在亚洲国家中高居榜首,而中国位居第74。
这个结果估计出乎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意料,一个曾经侵略他国、屠杀他国民众的国家居然国际形象这么好,还是和平国家?且慢生气,看看评选机构的理由:首先,该国内政稳定,诸如暴力犯罪、有暴力倾向的示威、杀人率等指标均为世界最低水平,因而得分较少(这项评比是得分越少越好);其次,报告认为,日本尊重人权,法律严格禁止携带枪支,“二战”后政局相对一直稳定;再次,日本军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少。
同是亚洲国家,一个曾经是侵略国,一个曾经是被侵略国,半个世纪过去,在世人的眼光中,它们的形象却发生逆转,这里面究竟有何玄机呢?从各单项得分看,在引人关注的“与邻国关系”上,两国均为3分;发生对外冲突的可能性上,两国各得1分。
这说明对外关系上中日两国旗鼓相当。
在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方面,两国均为1分;每10万人中的武装人员数量、常规武器进出口数量、重武器总量等方面,两国也是各得1分。
这说明在“军事威胁论”方面,两国也打了个平手。
王冲通过比较后得出结论:中国和平指数之所以落后于日本,差距主要来自国内。
所有影响得分的国内因素中,只有流离失所人员比率、自杀率和国内有组织冲突致死这几项,两国得分相当,其他各项国内指标日本均强于中国(也就是得分比中国少)。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2010年02月21日10:48凤凰网教育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
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
日本为4.28%,韩国为3.01%。
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
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
(详细见附件一)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八日在此间表示,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百分之二点四,低于印度的百分之二点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
(详细见附件二)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
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
(详细见附件三)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在2007年就写过一个提案,同时也在一个会上提出,希望北京市能够率先在全国实现教育投入占GDP4%。
王晋堂提出三个理由:第一,4%的投入是一个和国际接轨的数字,北京市作为首都完全应该不低于这个数。
第二,美国、日本、韩国、印度,GDP投入是4.7%~7.4%,如果中国低于美国、日本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要低于印度(7.1%),低于韩国,这就说不过去了。
第三,北京市在当时GDP的增长连续七年是两位数,提高教育投入所占比例也是有现实可能性的。
“但北京教育投入占GDP比例也一直没有达到目标,2006年是3.1%,2007年是3.8%,2008年是3.5%。
”王晋堂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让每一个校长都在想着怎么弄钱,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育发展。
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水平比较

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水平比较2012020629 金融4班李嘉丹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
”但迄今为止,“4%”的政策目标尚未实现。
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不但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也使得家庭负担过重。
对此,在2010年7月13日到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加大教育投入的重要性和决心;同时,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再次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
二、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必要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发达程度、教育投入水平常常是很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准。
教育支出在各国财政支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各国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目标。
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
然而,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
所谓初等教育是保证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权利,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义务,它是带有强制性的。
既然是国家通过立法安排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这种服务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和保障,从这个角度看初等教育应该是纯公共物品。
而除了义务教育之外的高层次教育,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属于准公共物品。
如果交由市场运作,一旦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必将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早成我国人才链的断裂,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从实践角度看,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般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意思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科技进步又来源于教育。
国外教育支出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比较

国外教育支出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比较引言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和人民的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支出的增加往往意味着对教育事业的更大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覆盖率。
本文将比较国外教育支出与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分析,探讨其差异和相似之处。
国外教育支出情况国外各国的教育支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所给予的优先级和资源分配。
在发达国家中,教育支出往往占国家财政预算的相当大比例。
例如,美国每年都将大量的财政预算用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入金额非常可观。
此外,欧洲国家中的瑞典、芬兰和丹麦等也都注重教育支出,并在教育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国外各国对教育的投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教育支出:国外许多国家注重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小学和中学教育的投入。
他们为学校提供了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和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机会,以确保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高等教育支出:发达国家注重高等教育的发展,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大学的建设和运营。
他们致力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提供全面的学科选择和先进的学习环境。
3.职业教育支出:国外各国也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培养具备实际工作技能的人才。
他们为职业学校提供了现代化的设施和设备,同时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经验和实习机会。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情况中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主要特点包括:1.基础教育支出增加: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支出不断增加,政府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待遇和培训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高等教育支出提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在增加。
国家鼓励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同时加大对高等教育科研的支持力度。
3.职业教育支出加大:我国近年来致力于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将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起来,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用技能培训。
经济高速增长期公共教育财政投入研究——以中日两国中央教育财政投入的比较为核心

经济高速增长期公共教育财政投入研究——以中日两国中央
教育财政投入的比较为核心
杨珩
【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4)006
【摘要】通过对经济高速增长期中日两国公共教育财政特点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公共教育财政规模比日本小,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还不能满足国民教育的需要,尚需加大投入力度;中国的中央教育财政呈现对高等教育的倾斜,而日本的中央教育财政则是对义务教育倾斜.我国应以日本为鉴,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加大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加强教育财政的体制和法制建设.
【总页数】4页(P117-120)
【作者】杨珩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6
【相关文献】
1.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努力程度的比较研究 [J], 张庆君
2.经济高速增长期的泡沫化问题研究——基于中日对比的视角 [J], 秦炳涛;乐云泽;陈建熊
3.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对居民教育支出的影响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J], 高秀娟
4.论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改革创新——基于广州市123所幼儿园政府财政投入的实证研究 [J], 刘霞
5.论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改革创新——基于广州市123所幼儿园政府财政投入的实证研究 [J], 刘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日高校贷款融资之比较:历史和现状

中日高校贷款融资之比较:历史和现状通过贷款方式负债发展是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高校所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20世纪60年代,日本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其高校也利用贷款方式来筹措部分办学经费,并经历了“贷款规模膨胀-还贷危机治理-贷款融资稳定”的发展过程。
现在,日本高校贷款无论是贷款规模还是贷款资金来源都趋向稳定,我国高校正在经历由“贷款规模膨胀”到“还贷危机治理”的过渡阶段。
本文对中日两国高校贷款融资的历史及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高校贷款制度提供借鉴性研究基础。
[标签]中日高校教育经费贷款融资比较研究[文献标识码]A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各高校的教育资源全面紧张。
在政府投入不足及我国高校市场筹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向银行贷款也就成为严峻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向银行贷款已经成为许多高校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一条途径,“负债经营”也成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
而早在我国之前,主要发达国家就已开始通过向资本市场实施借贷融资的方式来筹措其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部分经费,日本就是其中之一。
在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国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除了获得国家财政拨款、学费、附属医院收入以及其他竞争性外部资金外,通过贷款方式融资也是其资金筹措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中日高校贷款融资的历史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变化情况来看(图1),日本高等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初期年到70年代中期,日本高等教育进入第一次规模扩张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大约15年是其高等教育规模控制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则进入第二次规模扩张期。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是日本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发展时期。
我国高等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迈入了大众化阶段。
中国的教育系统和日本的教育系统有哪些主要区别?

中国的教育系统和日本的教育系统有哪些主要区别?教育一直都是两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中国和日本的教育系统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差异。
本文将列举中国的教育系统和日本的教育系统的主要区别,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两国的教育体系。
一、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系统是由政府主导的,教育资源主要由政府提供。
教育制度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五个阶段。
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小学和初中,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核心,受到政府重视。
高等教育则是被认为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渠道。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总量呈现爆炸式增长,但是高等教育水平与国际发达国家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而日本则是采用了政府与民间合作的多元化教育体制。
其教育制度框架与中国大体相同,也是由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阶段组成。
但是,日本的中等教育阶段分为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和高级中学三个类型,学制也不同,普通中学学制为三年,职业中学学制为五年,高级中学学制为三年或四年。
二、教育方式教育方式也是中日教育系统中的另一个突出差异。
中国的教育体系重视考试成绩,而教育方法更注重灌输知识。
教师通常关注复习和应试,而学生被要求背诵大量的知识,并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
这一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比之下,日本的教育体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
日本教育的核心是“自我学习”,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日本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小组学习(日本语言:団体学習)为主,鼓励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三、学习气氛另一个不同是学习气氛的差别。
中国的学生往往在老师的监督下周而复始地学习。
虽然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业目标,但它容易产生压力和焦虑感。
另一方面,日本的学生们会在生活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日本学生在学习时常会与老师和同学密切合作,旨在构建良好的学习气氛。
另外,学生们经常参加社交、文艺和体育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放松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教育经费比较
一中日教育经费
(一)中国
(1)义务教育阶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义务教育。
从法律上来说,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学生的学杂费全免。
实际上,在城市里,九年义务教育仍然收费,虽然一般普通小学和初中学费很低(约每年200~700人民币左右),但因为学校师资差异问题所产生的教育差别,一些师资较好的学校仍以“赞助费”等为由收取费用。
在农村,自2007年以后中小学九年教育为免费,而广大农村地区却很少设立初中,甚至出现一个县只有一所初中的情况。
而初中教育不是全部免费,这些费用对于低收入的农村居民来说比较高,造成少部分农村学生则在小学毕业之后被迫停止教育而务农或等到年龄稍大一些后进城务工(该情况在90年代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发生相对较高,进入21世纪后中国教育财政投入加大,地区经济有所发展,目前已经改善)。
法律上讲,这些都是违法的,但实际上地区政府由于缺乏税收支持且上级财政未足够拨入财力,导致无法支持庞大的教育费用。
(2)高级中学及高等教育:
由于高中尤其是大学的学习费用很高。
在大学,公立学校约2000-5000/学年,私立学校每学年约一万左右。
所以,大部分无法支付学费的贫困家庭会选择让孩子上职业中学或辍学。
(3)概述:
中国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长期严重偏低。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教育经费的投入一直排在世界末尾。
中国政府在1993年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前,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应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
对比世界平均水平的4.9%,发达国家的5.1%,欠发达国家的4.1%,这个目标很低。
然而,就是这个很低的目标至今仍不能实现。
2002年是3.32%;胡温上台后,2003年下降为3.28%;2004年继续下降到2.79%;2005年2.82%;2006年2.27%;2007年2.86%。
基础教育学生人均投入仅仅是世界水平的二十五分之一。
人均公共教育经费,瑞典为2000美元以上,美、日、德、法等为1000-1500美元,中国仅为9.4美元。
中国政府预算中的教育经费只占教育总经费的百分之五十三,余下的百分之四十七要靠学生交费和其他来源解决。
投入较少,在配置上又极不合理。
重高校,轻基础,重城市,轻农村。
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其中的23%。
上海的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是590多元,而偏远地区,小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甚至不足10元。
两者相差60倍!
(二)日本
(1)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从而保证了有比较充足的教育经费去发展教育。
(2) 1949年 6月公布了《社会教育法》,要求在全国各地建立公民馆、图书馆、博物馆、青年之家、儿童中心等设施和机构,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场所,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共同担负起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任务。
(3)在日本的强制教育中,教科书是免费的。
(4)概述:
日本的教育经费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逐年增加的。
60年代以来,在“教育投资论”的影响下,教育经费有显著的增长。
1961~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增加3.5倍,国民收入增加3.4倍,教育费总额则增加了3.7倍,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增长率。
这就保证了日本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二分析
(一)
由历史来看,中国素来尊崇儒家文化。
大唐时期,经济,文化等方面更是达到了顶峰。
而日本多以吸取各国文化来形成自己国家独有的文化体系。
按常理来说,中国都应该较之日本重视教育。
可是,以上的教育经费比较,却是恰恰相反。
(二)
中国教育一直处于表面上被重视的地位。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不是立刻能见到成效的事业,因此大部分当地政府官员不愿大力投资于教育。
可见,教育经费较之其他项目的支出。
中国的教育经费问题之一是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失衡。
中国目前在初、中等教育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将本来有限的教育经费大量投资在高等教育领域,使得中国高教投资比重偏高,不仅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且高于发达国家,造成教育经费错置、基础教育薄弱,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这种失衡的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也与各类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目标极不适应,严重阻碍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并且中国教育经费投资不足。
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的教育政策之一是教育经费,而中国教育经费现状,怎么让中国教育发展起来?如果,一个国家想变的强盛,国民最基本的教育都无法保障,还怎么让下一代建设祖国,使祖国强盛?
“中国政府预算中的教育经费只占教育总经费的百分之五十三,余下的百分之四十七要靠学生交费和其他来源解决。
”余下的百分之四十七无疑成为了学生家长的负担。
(三)
日本,从隋朝以来,即派遣使者来学习中国文化。
在明治维新时期改革教育体制。
学习中国及西方文化。
日本在二次大战以后,由于美国的扶持,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加之本国重视教育,给教育经费的大力支出提供了条件。
日本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觉得教育非常重要,这提供了人文条件。
政府的重视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经费支出由日本的文部省确定,地方分权制的教
育体制也增加了教育经费支出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进行分配。
(四)
2010年上半年中国GDP已超过日本,现居世界第二。
可要算上人均GDP,中国还是落后于日本的。
虽然中国经济与日俱增,但在教育经费上依旧偏低。
再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经济都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日本仍然在教育方面加大投入,可见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侧面揭示了经济强盛的原因之一。
在2002年,中国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不足5.0% ,日本为6.0% 。
中国经济虽然已经在提高可是对于特殊的人口大国来说,教育经费的大力支出仍然是很困难的。
教育乃立国之本,比较中日教育经费支出情况,中国的教育发展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