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对比(交通,经济)

合集下载

中国与日本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

中国与日本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

中国与日本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随着两国之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逐渐正常化,中日两国旅游业也逐渐走出了矛盾与争议,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

本文将会对中日两国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

一、行业规模据日本观光厅和中国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数据,2019年日本接待了前往日本的外国游客共计3190万人次,其中中国游客数量达到了986万人次,占比为30.9%。

而同期,中国国内旅游市场总人次为70.42亿人次,其中出境游人次为1.49亿人次,占比为2.1%。

从巨大的市场规模来看,日本旅游业发展要落后于中国。

但是在国际旅游市场的份额上,日本却是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

二、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无论是在旅游产品还是服务质量上,日本都有着非常高的水平。

日本的旅游景点有着非常高的美学和文化内涵,旅游城市的基础设施也是非常齐全和完善的,可以为来自中国的消费者提供非常丰富和舒适的旅游体验。

而中国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之路还很长。

中国的旅游产品主要包括自然、人文、餐饮、住宿等多个方面。

但是对于服务质量的提升却一直是旅游业最大的难题。

面对日益增长的消费者需求,中国的旅游服务业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提供更为优质的旅游服务。

三、旅游消费水平日本世界级的旅游景点、优质的旅游服务、便利的交通设施都需要较高的费用维护。

因此,在旅游消费水平上,日本显然要高于中国。

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消费相比,通常出现相对更高的消费支出。

而日本依托发达的国内市场及高品质服务,其旅游消费指数长期位居世界前列。

而中国旅游消费的总体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在旅游商品和服务上,中国旅游市场存在着门票价格波动大、住宿价格贵、交通条件限制等问题。

四、旅游类型相比较而言,日本旅游业中,自由游、深度游和文化旅游更为受欢迎。

游客可以在日本的美食和文化中放松、感受传统,同时,也对生态旅游、体验旅游越来越感兴趣。

与此相比,中国旅游业中,海岛游、休闲度假和文化遗产游更为主流。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经济121班1223150101蒙娜中国和日本的比较一、社会制度的区别(一)、总体社会制度区别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本:资本主义(二)、政治制度差异中国:我国现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日本:日本实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

天皇为国家象征,无权参与国政。

国会是最高权力和唯一立法机关,分众、参两院。

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首相(亦称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产生,天皇任命。

(三)、政治文化的差异中国: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国际主义思想。

国际主义体现在外交上,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日本:日本主义作为日本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特征,与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国际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

日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实质是强调大和民族的优越性,主张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不仅排外,且为了本国利益不惜侵略他国。

二、经济体制的区别中国: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

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

日本:第一,政府通过规制对经济实行干预是日本战后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

第二,政府在工业部门的规制逐渐被弱化。

第三,金融系统作为资源集中动员的工具,服务于赶超战略。

三、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别(一)、发展模式差异中国: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2.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和新成本优势。

3.在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下形成环境友好型与节约型社会。

日本:日本经济增长的动力:(1)技术进步:吸收和创新使得日本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对比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对比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对比通过在日本的访问、考察、接触和了解,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对日本发展的看法和评价不能简单地被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表象所掩盖。

总体上,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发达文明的程度。

与此相对照,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与日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发展的定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高度重视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的深刻教训,更加重视生态环保和社会发展,全面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

近期,我们组团到日本进行21天的考察调研,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到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访问交流,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到东京、大阪、福冈等地参观考察。

总的感受是,虽然日本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低迷,被称为“失去的20年”,但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到高度发达文明的阶段,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与日本还有巨大的差距。

我们必须时刻自省自警自励,学习借鉴日本的长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

正视中国与日本发展的巨大差距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和野村综合研究所是两家知名的民间智库。

我们访问交流时,学者们都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

横井正配是野村综合研究所的中国区域担当部长,他一半时间在中国,一半时间在日本,他说感觉两边落差非常大,中国的发展是朝气蓬勃,日本则是死气沉沉。

中原丰是三菱综合研究所的副社长,他比喻说,日本是一个“日出的国家”,但现在却是太阳下山的国家,而中国则是太阳当空的国家。

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日本许多有识之士都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在研究日本面临的问题症结,并寻找着重振日本雄风的未来。

访日之前,我们研究了中日经济发展的对比,可以说中日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彼消此长的过程。

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此后进入了长期的经济低迷时期,被称为“失去的20年”,深陷经济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过去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达到10.5%,而日本只有1.1%。

1987年,日本GDP超过前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在我国的中‎外历史比较‎研究中,投入力量最‎多,取得成果最‎丰硕的,当推近代中‎日比较研究‎。

在全面介绍‎相关研究成‎果之前,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此项研究的‎历程。

早在186‎1年,冯桂芬就将‎当时中日走‎向世界的被‎动性与主动‎性作了比较‎,感叹日本“蕞尔小国,尚知发愤为‎雄,独我大国将‎纳污含垢以‎终古哉”(注: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卷下,光绪十年豫‎章刻本,页43。

)。

郭嵩焘担任‎驻外公使期‎间,注意到“日本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且学习的是‎西方的立法‎和财政等“创制”,抓住了“立国之本”,而中国只知‎西洋船坚炮‎利,这使他产生‎了“寝室积薪”之忧。

(注:郭嵩焘:《伦敦致李伯‎相》,《养知书屋文‎集》卷11,光绪十八年‎刻本,页4;《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909页‎。

)经历了洋务‎新政而又对‎明治维新有‎所了解的王‎韬、薛福成、郑观应、李鸿章等人‎,也在诸多方‎面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

甲午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通过‎中日比较,认识到明治‎维新优于洋‎务新政,决心仿效日‎本实行变法‎。

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也将其‎斗争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拟,宣称“中国民党者‎,即五十年前‎日本维新之‎志士也”,反清革命则‎犹如日本之‎倒幕运动。

(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2页;吕万和:《明治维新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20世纪初‎,大批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切身体会到‎了中日两国‎在各个方面‎的差距,他们创办报‎刊,著书立说,把中日比较‎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戴季‎陶于192‎8年发表的‎《日本论》(注: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和郭沫若于‎1935年‎发表的《中日文化的‎交流》(注:《沫若文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6-72页。

中日铁路便当比较

中日铁路便当比较

中日铁路便当比较摘要:本文以中日铁路便当为主要对象,从两个方面着手研究问题。

第一,概述了两者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两者的差异,进一步明确了中国铁路便当需要改进的方面。

关键词:铁路便当;中日比较;文化谈及中国的铁路便当(俗称盒饭),多数人对其印象仅是个填饱肚子的工具,很少有人会期待它的味道,更不会将它看做一类文化产品。

在旅途中,常见的情况是:出于现实考虑,旅客宁可选择泡面也不会买价格昂贵的铁路便当。

日本的铁路便当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好看、多变。

好看―体现在餐盒的设计感和配置菜肴的精巧用心上;多变―体现在日本列岛“道法自然”的精神理念中,由于日本铁路便当的“文化功能”,许多乘客专程来体验某列车、某线路的“特配便当”或者以收集限量版的便当餐盒为乐,日本许多百货公司和大型超市还会定期举办“全国铁路便当巡展”,这不光刺激了国民消费,也加深了国民对于乡土的热爱。

本文以中日铁路便当为主要对象,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研究问题。

虽然粗浅的结论不一定符合中国国情之需要,但从文化意义层面上来说,本文不失为一个大胆的尝试。

一、中日铁路便当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方面中国没有明确地记录铁路便当的起源,早在伪满洲国时期,中国东北在日本关东军的殖民下,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就已经开始出现铁路便当了。

伪满时期之后,在中国内地,解放前沪宁、北宁等铁路已初具规模。

但由于交通旅行昂贵,平民难以企及。

新中国成立后,原本只服务于上流社会的铁路交通也逐渐普及到一般百姓身上,铁路便当开始萌芽。

1953年,为了满足长途列车餐饮的需求,当时的铁道部门在火车上推出了餐车服务。

但由于当时火车运行速度不快、站点很多,人们对于餐车的需求并不迫切。

70年代,火车上开始兜售盖浇饭,在香喷喷的米饭上放上一个煎蛋,加上几片火腿、浇上肉汁盛在自带的铝制饭盒中,那种饭盒在当时非常普遍。

到了80年代,芳香四溢的方便面、冰镇可口的啤酒饮料、手工制作的特色美食(红烧肉,糖醋排骨)、自带的小咸菜(拍黄瓜,糖蒜),与邻座乘客小酌一杯,畅谈天地是当时火车上的常态。

中日生活中的差异

中日生活中的差异

饮食文化:中日饮食文化存在显著差异。

日本饮食注重原料的新鲜和季节性,以及食物的视觉效果和餐桌礼仪。

相比之下,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口味多变,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菜系和特色。

社交习惯:在社交习惯方面,日本人通常更注重团体和和谐,他们往往更倾向于避免在公共场合引起冲突。

而中国人则更直接,更习惯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礼仪规范:中日两国的礼仪规范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例如,在日本,人们非常重视交换名片时的礼节,而在中国则没有这样的习俗。

此外,在餐桌礼仪、馈赠礼物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生活节奏:日本的生活节奏普遍较快,人们注重时间和效率。

而中国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人们更注重享受生活和社交。

交通出行:在交通出行方面,日本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人们普遍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而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私家车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以上只是一些可能存在的差异,实际上中日两国在生活中的差异远不止这些。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不同,也体现了两个民族各自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中外道路交通安全对比分析.精讲

中外道路交通安全对比分析.精讲

中外道路交通安全对比分析【摘要】本文在分析比较中美日等国道路交通现状、交通安全的发展情况、采取的相应对策以及其实施效果的基础上,开展了对我国现阶段交通特点、交通安全的状况、交通安全技术特征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在交通安全管理的总体框架下,交通安全技术手段的提高是我国交通安全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实施分阶段的、递进的安全管理对策和开展长效管理,提高交通安全技术,建立"点-线-面"的立体控制系统和道路交通安全保障体系,才能提高我国交通系统的整体安全性能。

【关键字】中外交通安全对比分析英国交通研究实验室和国际红十字会的联合研究报告预测,未来的交通事故将与严重疾病一样成为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但目前各国政府却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放在这些疾病的治疗而不是放在解决道路安全问题上。

道路交通事故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出现而产生。

要消灭交通事故,做到"零伤亡"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是建立一个相对安全的交通环境,给交通参与者提供宽恕的交通氛围,使交通真正实现快速、舒适,成为一件爽心悦目的事。

本文在分析比较中美日等国道路交通现状、交通安全的发展情况、采取的相应对策以及其实施效果的基础上,开展了对我国现阶段交通特点、交通安全的状况、交通安全技术特征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在交通安全管理的总体框架下,交通安全技术手段的提高是我国交通安全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实施分阶段的、递进的安全管理对策和开展长效管理,提高交通安全技术,建立"点-线-面"的立体控制系统和道路交通安全保障体系,才能提高我国交通系统的整体安全性能。

1.中外交通安全情况、1999年,全球约有75万人死于交通事故。

TRL(Transportation Research Labs )的一项研究表明,1999年道路交通事故的全球分布如表1所示,其中,近一半的死亡事故(约44%)发生在亚太地区。

2021甲午战争辽东战役中双方的交通运输能力对比范文1

2021甲午战争辽东战役中双方的交通运输能力对比范文1

2021甲午战争辽东战役中双方的交通运输能力对比范文 摘要: 甲午战争的辽东战役中,清军占据人数优势和地理优势,但依旧以惨败收场。

日军人数远不及清军人数,但到了各战场清军并未显示出明显的人数优势。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和辽东地区交通运输落后有莫大的关系。

甲午战争爆发时,虽然铁路交通已进入中国,但辽东地区只有一条关东铁路,无法应对战时所需,中国军队主要还是靠人力马拉调动军队。

这种调动方式速度慢,运输量少,且受天气影响,无法在短时间内集中兵力,而且日本军事运输能力优势明显,从而影响辽东战役的成败。

关键词: 交通运输;辽东战役; 中日对比; 目前,学界很少有学者从交通运输方面入手研究中日甲午战争中辽东战役失败的原因。

从清军在辽东地区的分布上来看,如果没有良好的铁路运输能力,是无法迅速集中调运军队,来封堵战役缺口的。

过去,我们常常讲日军在辽东花园口登陆,没有受到清军的任何抵抗。

我查阅新发掘的史料后,发现这里除了清朝军队内部派系林立,指挥不便的原因外,还有就是辽东地区落后的交通运输能力,导致清朝军队无法迅速集中兵力打击日军。

史料记载,当时清军主要还是分批调动军队,这种逐次增兵的战术,实为兵家之大忌,清军焉能不败! 一、甲午战争辽东战役各战场兵力对比 平壤战役失利后,李鸿章等清朝官员估计,日本要进攻辽东地区。

于是立刻集中兵力,在辽东地区布防。

日军进攻辽东地区的主要兵力是大将山县有朋率领的第一军,约3万人。

和大将大山岩率领的第二军,约2.5万人。

两军加在一起5万余人。

而清朝在辽东地区集结了重兵防守,除了李鸿章的淮军外,还有盛京将军裕禄的军队、吉林将军长顺的军队和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的军队,总计约143600人。

中国军队的人数几乎是日军人数的三倍。

但到了辽东战役的各个战场上,中日兵力对比就没那么悬殊了。

鸭绿江江防之战,日军3万人,清军3万人;金州攻防战,日军6000余人,清军3080人;旅顺口保卫战,日军1.4万余人,清军1.12万余人;盖平阻击战,日军7000余人,清军5000余人;牛庄攻防战,日军1.18万余人,清军5700人;田庄台之战,日军2万人,清军2万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Contract of the Economy
Similarity
China Economy strategy
The enviroment of economy
Japan
Both of the two countries encourage export
Thanks to Globalization, China get opportunity to develop rapidly
Japan’s "Golden Sixties" and shift to export trade
The period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between 1955 and 1961 paved the way for the "Golden Sixties," the second decade that is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Japanese economic miracle. In 1965, Japan's nominal GDP was estimated at just over $91 billion. Fifteen years later, in 1980, the nominal GDP had soared to a record $1.065 trillion.
China’s Opening and Reform
China's economic growth since the reform has been very rapid, exceeding the East Asian Tigers. Economists estimate China's GDP growth from 1978 to 2005 at 9.5% a year. Since the beginning of Deng Xiaoping's reforms, China's GDP has risen tenfold. After three decades of reform, China's economy experienced one of the world's biggest booms.
Initial success
The influnce of economy
Just like shinkanse,it shorten the time in traval between Beijing and Shanghai.And it brings the large opportunites to unemployed people
The Contract of Transportaion
Shinkanse China High-speed Railway between Beijing and Shanghai
Starting time
It first formally used in It began in April 2008 1940,but many plans abandoned in 1943 as Japan's position in World War II worsened. The Tōkaidō Shinkansen began service on 1 October 1964, in time for the Tokyo Olympics. It enabled day trips between Tokyo and Osaka, the two largest metropolises in Japan, changed the style of business and life of Japanese people significantly, and increased new traffic demand It finished in May 2010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Jap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sia, Japan's special status don’t need to face in two camps of political pressur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hinkanse
The Shinkanse,the new main line, also known as the bullet train, is a network of high-speed railway lines in Japan operated by four Japan Railways Group companies. Starting with the Tōkaidō Shinkansen(东海道) in 196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Our country's modern economy system is under construction
Growth model
extensive growth
intensive economy
Industrial economy
The first industry has fallen below 5%, the third industry close to 60%
Difference
China Japan
Japan's modern economy system, financial system, and legal system,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has a perfect mature
Macro-economy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a High-speed Railway
Hexie Hao (Literally: Harmony) is the designation for high-speed trains running on this rail system. At the middle of the run, all trains were marked "CRH" on the centre of the head vehicle and the side of the walls of each vehicle.
Now 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employment population still accounts for about 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