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阅读理解及答案
初二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初二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A篇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美丽的村庄,那里的人们过着和谐而幸福的生活。
有一天,一个神秘的旅行者来到了这个村庄。
他带来了一个神奇
的盒子,据说这个盒子能够实现人们的愿望。
村民们纷纷向盒子许愿,他们的愿望都一一实现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庄开始出现了
问题。
人们开始变得贪婪,他们的愿望变得越来越自私。
最终,村庄
失去了往日的和谐与幸福。
1. 旅行者带来了什么?
2. 盒子有什么功能?
3. 村庄最终发生了什么变化?
B篇
李明是一个勤奋的学生,他每天都努力学习,希望能够在期末考试中
取得好成绩。
他的父母非常支持他,经常鼓励他。
在考试前的一个月,李明更加刻苦地复习,他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有回报。
考试结束后,李
明的成绩果然名列前茅,他感到非常高兴,他的父母也为他感到骄傲。
4. 李明的目标是什么?
5. 他的父母对他的态度如何?
6. 李明的期末考试成绩如何?
二、阅读理解答案
A篇
1. 旅行者带来了一个神奇的盒子。
2. 盒子能够实现人们的愿望。
3. 村庄最终失去了和谐与幸福,人们变得贪婪。
B篇
4. 李明的目标是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5. 他的父母非常支持他,经常鼓励他。
6. 李明的期末考试成绩名列前茅。
八年级初二语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八年级初二语文阅读理解(含答案)(一)送花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了,于是这才真有点奥妙。
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
一连好几年,这位温和的小个子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她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
那天,一辆小车开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说“夫人在门口、车上。
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纪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已哀伤,毫无光采。
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礼拜给你寄钱……”“买花。
”守墓人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放花,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
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意思了。
我只是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这些花。
”小个子守墓人眨巴着眼睛,没了主意。
他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
“我说,夫人,这几年您常寄钱来买花,我总觉得可惜。
”“可惜?”“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
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你真是这么想的?”△“是的,夫人,你别见怪。
我是想起来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
他们爱看花,爱闻花。
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老夫人没有作答。
她只是小坐了一会儿,默默地祷告了一阵,没留话便走了。
守墓人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太率直、太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我把花都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得对,他们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我自己明白,。
不错,她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活着要对别人有些用处才能快活。
(作者:[美]F奥斯勒)1. 解释词语:(1)真谛:(2)奥妙:2. 在有“△”记号的一段话中,“那儿的人”是指。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50篇(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50篇(含答案)1.父亲的院落①父亲到城里来,几天之后,就腰酸腿痛,唉声叹气:“这哪是人住的啊,还不把人憋死?”说完不久,就回到了他的院落。
②父亲永远留恋着自己那三间瓦房,还有一个院子。
③父亲的院落在乡下,依然是矮墙,上面杂生着枯草;依然是三间瓦房,在夕阳下,扯出一缕袅袅的炊烟。
父亲坐在院落里,抽着烟,烤着火,间或咳嗽两声。
④在乡下的院子里,父亲才算找回了真实的自己。
他可以粗声武气地大笑,可以大声喊叫邻居来喝茶,可以找年龄相当的人谈今年的雨水和收成,可以打开鸡笼,大声吆喝着鸡;也可以对母亲高声说着今天要吃什么饭,放点地里长的大白菜,或者豆角。
⑤在小院里,父亲永远是个主人,而不是客人。
⑥春天来了,雨水一落,父亲就会在墙角空地上用棍子插些小洞,放进豆种,然后,沿墙一周插上篱笆。
不久,几场春雨飘落下来,父亲那些豆子,就会一颗颗破土而出,长出肥嫩的芽儿,顺着风长长,长高。
父亲从坡上回来,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些豆秧一根根顺着篱笆而上,伸长了身子,舒展着叶子,就会高兴得哈哈大笑,摸着胡茬:那种得意,就如面对自己的孙子一样。
⑦夏天之后,院子里,丝瓜拉成架,豆荚顺着篱笆爬上墙头。
做饭时,父亲会踩着凳子去摘,然后洗净了,交给母亲,放在锅里炒着。
在放了油的烧红了的锅里,豆角快活地发出“咝啦咝啦”的响声。
父亲坐在院子里,坐在豆棚瓜架下,轻轻地摇着蒲扇,摇出一院的清凉。
⑧到了秋天,院中的葡萄熟了,父亲会很认真地照看着,不许鸟雀啄食,让一颗颗葡萄珠圆玉润地鼓胀着,晶莹着,由小变大,由绿变紫,变灰。
这时,父亲总会打电话告诉我们,让我们回来吃葡萄。
⑨当然,一般情况下,我们是难以回家的。
不久,父亲就进城来了,拿着袋子,里面装着葡萄,一颗一颗,水灵而饱满。
等我们都回来了,父亲才拿出来,一串一串摆在桌上,摆得很慢,很细致,摆出一脸的成就感。
⑩冬天,父亲会感到寂寞,没有了瓜菜豆秧陪伴的父亲,坐在院子里,就像没有朋友聊天一样,显得形单影只,显得无奈和怅wăng。
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初二

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初二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5题。
短文题目:《春天的早晨》
春天的早晨,阳光透过窗帘,轻轻地洒在床边。
窗外,小鸟在枝头欢
快地歌唱,它们的歌声清脆悦耳,像是在唤醒沉睡的大地。
远处,山
峦起伏,被一层薄薄的雾气笼罩,宛如一幅水墨画。
田野里,绿油油
的麦苗在微风中摇曳,散发出阵阵清香。
孩子们在草地上追逐嬉戏,
他们的笑声,如同春天的使者,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1. 根据短文内容,春天的早晨有哪些特点?
A. 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床边
B. 小鸟在枝头歌唱
C. 山峦被雾气笼罩
D. 田野里麦苗摇曳
2. 短文中“春天的使者”指的是什么?
A. 小鸟
B. 孩子们
C. 阳光
D. 雾气
3. 短文描绘了春天早晨的哪些自然景象?
A. 阳光和窗帘
B. 鸟鸣和山峦
C. 雾气和麦苗
D. 孩子们和草地
4. 短文中“宛如一幅水墨画”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阳光
B. 小鸟
C. 山峦
D. 麦苗
5. 根据短文内容,作者对春天早晨的感受是什么?
A. 宁静
B. 欢快
C. 沉闷
D. 悲伤
答案:
1. ABCD
2. B
3. B
4. C
5. B
结束语:春天的早晨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份珍贵礼物,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春天早晨的美丽,也体会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珍惜这份大自然的恩赐,用心去感受和欣赏每一个春天的早晨。
初二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初二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一、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1.文学作品阅读戏杨轻抒①园子里安静得像一支蓝调的曲子。
夕阳淡黄,越过老墙,左一划右一拉地抹在只剩下一片半片青瓦的屋顶上。
②台子是水泥的,但已经看不出水泥的痕迹了,因为上面积了厚厚的一层灰。
灰尘这东西很有意思,就像时间一样,一层一层堆上去,要不了多久就有了层次和分量。
其实,才多久没打扫呢?好像时间并不长,似乎就在昨天,或者前天。
③看一个人有没有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开始怀旧。
但老邓觉得自己好像并不怎么喜欢怀旧,他只是经常发现自己眼前会晃悠着一些人,那些人都是从古代来的,长坂坡前的赵子龙,虎牢关前的吕布,江东的周瑜,萧生,武松……那些人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老邓眼前,他们威猛、精神,他们的声音响亮高亢,直迫云天……④老邓不认为自己老了,比如刚才用铁钳拧园子门锁的时候,居然一下就拧开了,那锈黄了的铁锁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发出铁锈特有的沉闷的声音,十分的悦耳,很有点像戏剧的开场锣鼓。
⑤拧开铁锁那一刻,老邓从腿肚子往上蹿起一股让人战栗的激动。
他从灰色的楼梯拐角踏着一级一级的台阶——应该是一级一级的台阶上的灰尘,每上一级台阶,老邓都会停一小会儿。
那一小会儿时间里,老邓回头,看见自己的脚印印在一级一级的青灰色的台阶上,像朝珠一样,一直串到台子正中央。
⑥这时,老邓抬起头,看见墙头外的夕阳正啪啦啦地烧。
⑦老邓站到了台子中央——觉得这个情景很熟悉,记得很久以前,自己也曾站在这个台子中央,那时,老邓觉得这个台子就是天地,自己是站在天地的中央,四面霞光升腾,自己的影子映在身后没有背景的白墙上,如同庙里的菩萨,光芒万丈。
⑧台子正对面刷过石灰的墙已经斑驳,掉了皮,露出下面的青砖。
⑨园子的地面是青灰色的,青灰色的泥地上乱七八糟地扔着几条长短不一的木棍,那其实不是木棍,是长凳子的腿。
之前,园子里摆着一排排的长条凳,每一条凳子上都紧紧地挤着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
初二下册阅读理解语文试题含答案

初二下册阅读理解语文试题含答案一、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座军营那群士兵(节选)①他们来到当年的“点名台”前。
张嵩山整了整衣冠,缓缓走上了“点名台”。
看着排列整齐的方阵,望着一头头的白发,一张张沧桑的脸庞,张嵩山眼前幻化出一张张英俊的面孔,一个个鲜艳的、火红的领章、帽徽,仿佛回到了三十五年前……“连长好!”一声震天响的呼喊把张嵩山拉回到现实中,这一声亲切的、久违的呼喊,蕴含着当年那血浓于水的连队亲情。
两行泪珠从眼帘飞驰而下,这就是连队,军人一生一世都难以忘却的灵魂的故乡、青春的故乡;虽然部队解散了,他们的豪气未散,心未散……张嵩山清了清嗓子,开始点名:“孙雅雅。
”年近七十的老连长除了身体略显佝偻外,声音还是那样洪亮,还是那样有力,丝毫不减当年。
②张嵩山又叫了一声:“孙雅雅。
”“到!”“曲高远。
”“到!”“牛飞鸣。
”“到!”③“张文英!”这是张嵩山点的最后一个人。
现场一下子沉寂了。
④“张文英!”张嵩山提高了声音。
⑤现场一阵沉默。
⑥这时,杨伊洛站了出来:“战友们,去年夏天,几个小孩来到九龙湾游玩,当时天热,他们就跳进黄河洗澡。
黄河下边暗流很多,卷走了一个小孩。
当时,张文英正在岸边种菜,听到呼救,没有半点犹豫,一下子跳进了黄河,把孩子推到岸边,但他却没出来。
”⑦杨伊洛走到张嵩山身边,解释道:“我怕大家一路上开车分心,在微信上没有说明。
”⑧张嵩山点点头,眼角又一次飞出泪花。
⑨这时,站起来一个孩子。
他说:“我是兵兵,张叔叔就是为救我牺牲的。
”张嵩山走上前,紧紧抱住了兵兵。
⑩杨伊洛说:“我看了张文英生前的日记,知道他有百年后把骨灰的一半埋在城垛山的愿望……可惜他出事后,尸体一直没有打捞上来。
今天就带来了他的一双鞋子,等会儿我们上山,做个衣冠冢吧,好了却他一辈子的军人情结。
”⑪张嵩山看到那双鞋子是手工做的布鞋,似乎还没有上过脚。
是张文英的老娘做的?可是,听说他的娘早早就去世了啊。
初二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初二阅读理解题及答案【篇一: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答案】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16分)乡情陈德才①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
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②古诗云:(甲)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能。
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
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读第一本书;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
于是,对故乡的爱,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
③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
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
天地间走来一个小小的我,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的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世界万物都散发出天真烂漫的气息,使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
人过中年,再也找不回儿时对陌生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
因此,人们怀念故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④(乙)对于流寓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
对故乡的爱,是(丙),是对生命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
其实,什么叫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
海外华侨以及外籍华人,都是“中国老乡”,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停歇的挚爱,就是乡情的凝聚与升华。
⑤尽管远在异国天涯,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向往着(丁)的难得体验。
初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阅读理解题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李雷和韩梅梅是一对好朋友。
一天,他们去参观了一座博物馆。
博物馆里展览了很多古代文物和历史文化的展品。
他们走进了一间展厅,展厅里的展品都是与中国传统书画有关的。
李雷对书法很有兴趣,他停下脚步细细观赏着展品。
其中有一幅字画引起了他的注意。
上面写着“飞龙在天,猛虎过山”。
他觉得这幅字画写得非常出彩,想要了解更多。
韩梅梅则对国画感兴趣,她走到了另一边的展区。
她目不转睛地观赏着一幅山水画。
画中有远山、流水和垂柳,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
她觉得这幅画画得很棒,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这幅画的信息。
问题:1. 李雷和韩梅梅去了哪里参观?2. 李雷对什么展品很感兴趣?3. 韩梅梅对什么展品感兴趣?4. 李雷觉得哪幅字画写得很出彩?5. 韩梅梅觉得哪幅画画得很棒?阅读理解题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小明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
他最近读了一本名为《小王子》的书。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小王子从他的小星球上离开来到地球的故事。
小明非常喜欢这本书,他觉得小王子勇敢又善良。
书中有一句话给他很大的启发:“万物最美好之处,是看不见与摸不着的”。
这句话让小明明白了生活不仅仅只是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还有一些无形的美好。
小明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道理,他开始关心身边的事物和人,尝试着去理解和关爱每一个细微的美好。
他觉得这样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问题:1. 小明最近读了哪本书?2. 小王子的故事讲述了什么?3. 小明觉得小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4. 小明从《小王子》这本书中学到了什么?5. 小明觉得生活中还有哪些美好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阅读理解题三: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鲁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文章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
他最著名的一篇散文是《狂人日记》。
这篇文章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揭示了社会的丑陋和疯狂。
鲁迅以独特的方式描述了一些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行为,他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剖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常识(9分)1.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的作者是时期的。
(2分)2.请根据课外阅读的外国名著,补全下面的名人对联。
(2分)上联:搏命运风浪奏出一支支悲壮的乐曲(贝多芬)下联:炼钢铁意志(奥斯特洛夫斯基)3.《杂文报》上登过一首仿李白诗的诗作:“朝辞白鹿彩云间,千里莲花一日还,考察才经两站路,旅费已花万余元。
”(白鹿,指庐山白鹿书院;莲花,指黄山的莲花峰。
)①从上诗中摘录词语填空。
(3分)这首诗揭露和谴责了一些人以“”为名,游山玩水,大肆挥霍国家钱财,糟蹋人民血汗钱的丑恶行径。
“”和“”形成鲜明对比,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②这首诗仿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请写出原诗内容。
(2分),。
,。
二.阅读感悟和能力(15分)1.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50字左右),把下面诗句(选一)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4分)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2.请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谈谈你对下面诗句的理解。
(3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3.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3分)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蒙蒙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
4.目前世界上所鉴定的生物物种有170多万种。
上个世纪80年代,世界上平均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从1990年开始,平均每小时消失一种物种,到2000年,估计有100多万种生物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2分)5.读下面的小故事,联系学习、工作、生活某方面,写出故事给你的感悟。
(不超过20字)(3分)猫女要出嫁了。
猫父为她置办了丰厚的嫁妆—许多干鱼和鲜虾,可猫女一条也不要,她只求父亲将祖传的织网绝技教给她。
猫父欣然答应了。
三.整体阅读(新闻阅读:12分)(中新网酒泉10月15日电)本社记者孙自法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现场报道,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十多分钟后,已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由此踏上中国人期待了千年之久的太空之旅。
北京时间十五日上午九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由“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从此间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神箭”升空十多分钟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宣布,“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已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
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也是全世界第二百四十一次载人飞行和第九百五十二人次进入太空。
同时,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七十一次飞行,也是一九九六年十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二十九次获得成功。
“神舟”五号飞船于16日6时28分成功着陆。
6时51分,杨利伟在舱口向大家招手,神态自若。
1.给这则新闻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2分)2.抄下新闻的导语部分。
(2分)3.根据新闻结构的五部分考虑,第3段属于结构中的那一部分?说一说它的作用。
(3分)4.“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由此踏上中国人期待了千年之久的太空之旅”,你能举出例子说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飞天的梦想吗?(2分)5.你看,图片中胜利归来的杨利伟多么潇洒自豪!如果你是迎候英雄凯旋的一名少先队员,请你对他得体地说几句话。
(3分)(说明文阅读:13分)鸟中诸葛①乌鸦的名声不好,有人厌恶它,视其为不祥之物,认为“乌鸦叫,祸来到”。
其实乌鸦是鸟中诸葛,不过鲜为人知。
②鸟类学家研究发现,乌鸦的聪明机灵令人吃惊。
在欧洲的一些公路两旁,常常可以看到乌鸦,因为每当载重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地面震动往往迫使地下的虫子爬出地面,这样,乌鸦一伸嘴便可把虫子吃掉。
乌鸦还会把核桃扔在路上,让汽车替它们把壳压碎,它们再吃壳里的果实。
③在英国,乌鸦吞食耗子很有趣。
乌鸦站在猪背上“值班站岗”,因为它确信,在猪圈干草堆中爬来爬去的耗子,绝不会留意哼哼叫个不停的肥猪,于是乌鸦从猪背上猛然往下跳,便可以把耗子叨到嘴里。
④乌鸦看到狗在吃东西,往往会有几只飞去啄它的屁股,待狗反身攻击时,另外几只即迅速将它放下的食物抢走。
⑤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渔民常常把鱼竿搁在冰窟窿中钓鱼,乌鸦会利用渔民不在的机会,用嘴叨着钓鱼线,把线绳子拖着,直到鱼钩上出现活蹦乱跳的鱼,美餐一顿后叫几声便飞走了。
⑥如果有一只乌鸦在某个地点落入猎人的网中,那么,即使猎人改用其他完全不同的圈套,也不能诱骗第二只乌鸦中计。
⑦有许多小鸟都是由亲鸟哺育,长大后便各飞东西。
而乌鸦却不同,小乌鸦长大后不但不离娘而去,并且对自己的父母十分孝敬。
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便到处寻食,衔回来一口一口地喂。
老乌鸦一旦病死,小乌鸦还召集亲友为其送葬。
有时群集数以千计,众乌鸦哀鸣着盘旋数圈,向遗体告别后将死乌鸦放入深坑。
⑧荷兰一位动物学家“领养”了一只18个月的乌鸦,把它饲养到8岁,这只乌鸦视他为“父亲”,他一踏进门,乌鸦便会手舞足蹈向主人鞠躬致意,其亲昵之态令人动情。
⑨乌鸦的模仿能力也很强,它能重复各种各样的声音,甚至也能学人说话,有个别乌鸦可掌握百余个词呢!⑩新喀多尼亚岛上的乌鸦还会用树叶和细枝制作捕捉昆虫的“工具”。
它们折断一些钩形小枝以脚固定,除去树皮和叶片,用喙把钩部整理成像鱼叉且带有倒钩的工具,然后用这种工具设下陷阱引诱并捉住猎物。
但有一些人认为,碰见乌鸦是不祥之兆,说它是“报丧之鸟”。
其实,乌鸦并非不祥之鸟,报丧之谜已被揭开。
乌鸦喜欢吃动物尸体腐烂之物,其嗅觉特别灵敏,能在很远的距离嗅到尸体分解出来的微弱气味,从而竞相飞至,久病垂危的病人临终前会释放腐败气味,人尚未死,乌鸦早已闻息而来,这也许是人们厌恶乌鸦的原因。
(选自《智慧背囊》第三辑,作者林昌铋,有改动)1.用文中的话概括选文说明的内容。
(不得超过10个字)(2分)2.选文第③⑦⑨段画线句子分别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3分)3.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选文是一篇消除“乌鸦可恶”的偏见,为乌鸦“正名”的科普文章。
B.选文是按照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方式说明事理的。
C.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告诉人们欧洲的乌鸦是聪明的。
D.生动形象是选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4.用选文中的语句解释乌鸦“报丧之谜”。
(3分)5.乌鸦是一种飞禽,却很有人情味,请你从选文中找出相应的语段,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3分)(1)语段(写出段落序号):(2)启示:(散文阅读:25分)(一)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是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是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顷,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望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文中父亲说的话不多且非常简洁,但每一句都包含了他对儿子的拳拳深情,请你选一句作简单的分析(3分)2.请你结合文章说说“我”对父亲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3.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3分)4.阅读下面一段话,再结合文段,请你说说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3分)据报载:有这样一位母亲,平时对儿子百依百顺,一天晚上儿子向她要几千元钱,母亲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儿子恼羞成怒向她连砍六刀后逃离现场。
这位母亲忍着巨痛,追着她儿子逃离的背影喊:赶快穿上毛衣,小心着凉。
(二)蝴蝶的金翅膀只要略加观察,闪过我眉宇的慌张就会袒露无遗,我把一只不被察觉的小纸盒塞进书桌,那里,供奉着两条黑黢黢的毛毛虫。
三日不见,刮目相看,你懂这句话的含义吗?丑陋的毛毛虫会变成美丽的蝴蝶,转瞬即变,像魔术般,我守候的就是揭开谜底的时刻。
然后,开始上课。
可接下来的情况就恶劣了,只听我同桌的惊雷般的分贝和速度,“咔嚓”一声蹦起来。
“她养两条毛毛虫。
”他的脸色如白垩(è)纪的土壤般,神经似地震后的公路样扭曲。
课堂顿时哗然一片。
老师捧着书本,几乎袋鼠状跳过来道:“怎么回事?”千万万千,我没料到毛毛虫通达出来,更没料到男生还有怕毛毛虫的。
我的脸色在众目睽睽之下,腾地转换成红萝卜。
我嗫嚅(nièrú )道:“我只是怕错过变蝴蝶的时机”。
心里其实早已哭得滂沱,我是学习委员耶!竟然?老师将毛毛虫盒子从书桌里掏出来,仿佛展示:证据昭昭,你们都看到了吧。
让我尤其痛苦的是,两条丑陋的虫子竟然不知羞耻,慢腾腾地扭着身子炫耀。
完啦,几岁的英名毁在两条爬行虫子爪下。
我深埋头,恐怖地思忖。
“把虫子收到盒子里,星期一放学后告诉我,蝴蝶有多少种。
”天使的声音在耳边吹拂,这是老师的吗?我怔了下才缓过神。
这“批评”是对着我的吗?怎么闻不到硝烟味?我如约来到老师的办公室,他表情依然平静似水。
我可不敢出大气,嘤嘤着说,全世界大约有蝴蝶1500种,单台湾就有400多种。
见老师没吱声,知道她不满意,赶紧补充道:“凤蝶最美呢,全世界有600多种。
”老师依旧闷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