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门分科与发展中国医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简介PPT-V1

中国医科大学简介PPT-V1
中国医科大学简介
1. 概述
中国医科大学成立于1931年,是中国卫生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综合性医科大学。
2. 学校历史
- 1931年创校于上海,翌年迁往南京;
- 1956年整并江苏医学院,迁至扬州;
- 1978年恢复南京校区;
- 198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 2005年举办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
- 2012年进入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3. 学校特色
- 独特的办学理念,注重医德教育;
-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
- 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 与全国多个医院建立了紧密联系,实现了与实践紧密结合。
4. 学校概况
- 现有南京校区和扬州校区两个校园;
- 开设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各类教育;
- 学校设有多个附属医院,涵盖了临床、预防、基础与实验等方面;- 学校注重国际交流,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5. 学校荣誉
- 享有“中华医学科技之母”美誉;
- 全国高校综合实力排名43位;
- 入选“江苏省211工程”、“中西医结合特色高水平学科建设项目”。
6. 学校愿景
- 努力成为国际一流的医科大学;
- 在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和医学服务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 为人类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3年基础医学专业特色简介

2023年基础医学专业特色简介基础医学专业是医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其主要研究人体的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医学知识,对于深入了解人体生理机能、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基础医学专业的发展历程、教学内容、特色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发展历程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医学专业人才、保障医学教育质量、提高医学科研水平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基础医学教育始于20世纪初,最早由西方传入。
1915年,中国第一所基础医学院校——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成立,设置了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医学课程。
此后,全国各大医学院校纷纷开设基础医学课程,基础医学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教学内容基础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化学、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精神医学、病理学、心理学、微生物学等。
在这些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将系统掌握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构造、功能、代谢过程及相互关系,以及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基础医学专业的学习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包括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
三、专业特色基础医学专业的特色在于其不仅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大量的基础医学知识,还需要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因此,基础医学专业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也注重实验室技能的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提高。
此外,基础医学专业还注重跨学科交叉,将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等多个学科知识融汇贯通,力求探索出创新医学研究方法。
四、未来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医学需求的不断增长,基础医学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基础医学专业将面临更广泛的需求,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治疗、新病原体的发现和治疗等方面。
因此,未来的基础医学专业需要注重对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还需要探索出更加有效的疾病治疗方法和手段,为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中国医科大学王牌专业有哪些及专业排名

一、中国医科大学王牌专业名单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临床医学
省级示范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法医学、护理学、预防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口腔医学
二、中国医科大学专业排名(按推荐人数排名)
三、中国医科大学简介
中国医科大学(China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中国医大(CMU),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辽宁省沈阳市,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教育部与辽宁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高校,入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成为“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合作成立了中英联合学院,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西班牙、朝鲜、芬兰以及澳门和台湾等国家、地区的107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关系,与世界银行(WBG)、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等
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1。
(完整版)医学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完整版)医学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医学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完整版)引言本文档旨在探讨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规划,针对医学领域的挑战和机遇,提出有效的策略和措施,以推动医学学科的持续发展。
当前形势分析医学学科作为一门关系到人类健康的重要学科,在当前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医学学科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例如,医学技术和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患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以及医学教育的改革等。
发展目标为了应对以上挑战,我们需要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
我们的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医学科研水平,推动医学技术和知识的创新与发展。
2. 加强医学人才培养,建立高质量的医学教育体系。
3. 推动医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跨学科研究和合作。
4.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5. 提升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意识,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发展策略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加大对医学科研的支持力度,鼓励医学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
2. 完善医学教育体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3.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和讲座,促进医学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4. 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5. 强化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医生的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结论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并制定明确的目标和策略。
通过积极推动医学科研、优化医学教育、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实现医学学科的良性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医科大学概况

中国医科大学简介
1 中国医科大学的前身是于1931年11月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40年9月经毛主席提议改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8年合并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和原私立辽宁医学院。
徽章:徽章为三角形,外框由三条弧形金边组成,每条边长13毫米,代表着中国医科大学、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和原私立辽宁医科大学,象征着现在的中国医科大学是由三所老校组成;CMU是中国医科大学的英文缩写,白色则象征医学教育事业的圣洁,底色为墨绿色,象征和平和生命,金色的中国医科大学英文全称位于徽章下缘上方,寓意中国医科大学的事业永存并会更加发扬光大。
校训:政治坚定,技术优良。
现任校长兼党委书记:赵群
校内建筑:毛泽东题词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白求恩雕像等,同时医科大还附属有第一医院(中国医大一院)、盛京医院、第四医院(中国医大四院)、口腔医院(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在校各类学生5万多人,其中本专科生8千多人。
2014-3-1。
临床医学一级二级学科

临床医学一级二级学科(原创实用版)目录1.临床医学的定义和重要性2.临床医学的学科分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3.一级学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4.二级学科:各一级学科下的细分专业5.临床医学的发展前景正文一、临床医学的定义和重要性临床医学,顾名思义,是指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医学知识和技术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
它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人类生命健康的关键领域。
二、临床医学的学科分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临床医学作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其学科分类主要分为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
其中,一级学科主要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而二级学科则是在这些一级学科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出的专业领域。
三、一级学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1.内科学:主要研究内脏器官和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包括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肾病内科、血液内科、内分泌内科、风湿免疫内科等专业。
2.外科学:主要研究外伤、炎症、肿瘤、畸形等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技术,包括普通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神经外科、胸心外科等专业。
3.妇产科:主要研究女性生殖系统及乳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包括妇科、产科、生殖内分泌与不孕症等专业。
4.儿科:主要研究新生儿、婴儿、幼儿及青少年的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包括新生儿科、小儿内科、小儿外科、小儿心脏病学等专业。
5.眼科:主要研究眼睛和视觉系统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包括眼底病、角膜与外眼病、眼表与结膜病等专业。
6.耳鼻喉科:主要研究耳、鼻、喉、头颈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包括耳科、鼻科、咽喉科等专业。
7.口腔科:主要研究口腔、颌面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包括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修复科、口腔正畸科等专业。
四、二级学科:各一级学科下的细分专业在各一级学科的基础上,临床医学还包含了许多细分的二级学科,如心血管病学、肝脏病学、肿瘤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等,这些专业领域不仅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也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医学的学科分类

医学的学科分类
医学的学科分类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医学:研究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专科。
2. 基础医学:研究人体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知识和医学科学方法的发展。
3. 医学影像学:利用各种医学影像技术(如X射线、CT、MRI等)进行诊断与治疗辅助。
4. 医学工程:应用工程学原理和方法来设计、开发和评估医疗设备和技术,如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工程等。
5. 医学计算机科学:应用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来解决医学数据管理、医学图像处理、生物信息学等医学问题。
6. 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学: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传播规律,以及预防控制方法。
7. 医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培养医学专业人才,推动医学科学研究,包括医学教育学、医学信息学等。
8. 医学伦理学与法学:研究医学伦理、医疗法律等相关问题,以保障患者权益和合法性的医疗实践。
需要注意的是,医学的学科分类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体系和文化背景而有所差异,上述分类仅为一般性的划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发展简史.doc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发展简史一、历史沿革1、建国前期1948年沈阳解放后,医院与同样创立于1908年原沈阳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医院合并,组成了今天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图1)。
新中国诞生前,我国没有神经外科专科设置,只有北京协和医院的关颂韬、赵以成;沈阳的张查理等几个外科医生兼做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手术(中国神经外科发展简史王忠诚)。
其中张查理教授1918年留英归国后,曾任奉天医学院助教、副教授,外科主任等职,为东北区域较早开展神经外科手术之先驱。
图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前身沈阳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医院2、创建初期(1958-1984)我院外科教研组共分为十个分组。
头、颈、胸、腹、四肢、泌尿等。
头颈组成为后来神经外科的前身。
原南满铁道医学院松原动教授为分组组长,当时的副组长为翟允昌教授。
1953年第一届神经外科专科培训班在天津举办,我科翟允昌教授参加培训,成为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神经外科专科医生(中国神经外科发展简史王忠诚),当时可以处理颅脑损伤、脑肿瘤等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同时也开展了脑室造影,并做过剖开式颈动脉造影术等。
于1958年初,神经外科便从外科中分出来成为独立单元。
当时专业医生3人,轮转医生1人,开设床位15张。
翟允昌教授任第一任主任(1958-1984)图2。
图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首任主任翟允昌教授3、发展中期(1985-200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神经病学教研室为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二部分组成。
神经科病房设70张床位。
内科组31张,外科组39张。
杨国瑞教授任主任(1985-2000)图3随着我院神经外科的规模不断扩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开展了脑血管病和神经外科特殊病种的诊治工作,如脑动脉瘤、脑血管动静脉畸形、海绵窦动静脉漏、硬脑膜动静脉漏、脑积水、经鼻垂体腺瘤切除、先天性疾病等的治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展了颅底外科的手术治疗和立体定向外科技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展了脑干肿瘤和高位颈段脊髓内肿瘤的手术治疗,1997年开展了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大纲(供七年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用)]中国医科大学二○一○年十月前言《临床医学导论》是我校实施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子项目中的一个成果,是为顺应世界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趋势之一“早期接触临床”而开设的一门新兴课程。
《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分为三篇,即第一篇医学篇,第二篇医生篇,第三篇临床篇,共33章内容。
共讲授28学时,实习1周。
在五年制二年级学生第三学期以及七年制三年级第五学期开设此门课。
开设此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医学历史与现状;了解病人与医生角色,怎样做一名好医生;引导学生认识疾病症状,初步了解诊断、治疗、康复与预防的知识,掌握正确临床思维的方法,特别是从症状学入手的诊断思维方法。
并通过1周的临床实践,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病人、早期进入医生角色,树立终生为病人服务思想。
本门课程主要由内科教研室骨干教师、学校有关学科教师承担理论授课,实习由各临床学院组织实施。
本门课程为考试课。
其中理论课闭卷考试成绩占70%,实习成绩即要求学生写两份病志,其成绩占30%。
本门课程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理论讲授与课间实习方式。
理论讲授结合临床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课间实习接触病人、采集病史并作为考试成绩一部分。
在寒假期间,要求学生有1-2周时间去家乡医院及基层卫生机构进行社会调查,并写出社会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由学校教务处、学生处汇编成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临床医学导论》教学时数分配第一章医学的起源与发展[目的要求]1.掌握医学发展史线索图,希波克拉底誓词。
2.熟悉文艺复兴后的近代医学。
3.了解古代奴隶社会西方医学,中世纪欧洲医学。
[教学内容]学习医学发展史,由经验到科学,由低级到高级发展,了解医学发展规律,汲取前人经验教训,拓宽知识面和科学思路,树立为医学献身的信念。
[教学方法]讲授[授课学时]2学时第二章医学专门分科与进展[目的要求]1.掌握影响医学发展的主要因素要点。
2.熟悉临床医学进展。
3.了解基础医学进展。
[教学内容]从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的角度,理解影响医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同时,让学生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学科及重要领域等方面的发展有初步了解,拓展学生知识面,了解医学科学前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授课学时] 1.2学时第三章医学模式、医学目的和责任[目的要求]1.掌握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熟悉医学模式转变的背景与条件。
3.了解医学模式的特征。
[教学内容]通过了解各种医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以及影响其转变的背景与条件,让学生对现代医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授课学时]1学时第四章全科医学[目的要求]1.掌握全科医学的概念。
2.熟悉全科医生的概念、知识结构及任务。
3.了解全科医学(或全科医疗)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介绍全科医学的含义及起源、研究目的、对象与范围以及全科医生的含义、全科医生的知识结构及任务等一般性概念;全科医学(或全科医疗)的几个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授课学时]0.4学时第五章卫生组织机构与医疗卫生改革[目的要求]1.掌握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目标。
2.熟悉我国卫生组织机构分类。
3.了解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
[教学内容]介绍我国的卫生组织机构的分类,重点为医疗机构;我国的卫生改革情况,内容包括医疗卫生改革的目标、基本原则和重大举措、面临的重大题目以及改革的主要任务。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授课学时]0.4学时第六章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目的要求]1.掌握高等医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2.熟悉面向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3.了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五方面挑战。
[教学内容]学习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理解教育改革的动因,重新认识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授课学时]1学时第二篇医生篇第一章医生角色[目的要求]1.熟悉医生角色的社会期待。
2.了解职业精神,熟悉医生角色的职业精神。
3.了解角色扮演,掌握主动实践医生角色的实现。
[教学内容]介绍社会期待的医生角色的内容;认识人文精神是医生职业精神的神髓,科学精神是医生职业精神的特征,公正精神是职业精神的支柱,合作精神是医生职业精神的要素;怎样实现医生角色。
[教学方法]讲授[授课学时]0.5学时第二章病人角色[目的要求]1.了解病人、病人角色的概念;了解病人角色的基本特征;熟悉病人角色的变化及对策。
2.熟悉病人求医行为的类型;了解求医行为的影响因素。
3.了解病人需要的基本特点;熟悉病人需要的主要内容。
4、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
5、掌握病人的权利;熟悉病人的主要义务。
[教学内容]病人与病人角色;病人的求医行为;病人的需要;病人的心理特点;病人的权利与义务等概念和内容。
综合认识病人,是“树立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思想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全面了解病人、深刻理解病人、充分尊重病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成就一名合格医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授课学时]0.5学时第三章医疗中的人际关系[目的要求]1.了解人际交往与沟通的一般技巧;熟悉医生如何更好地与病人沟通。
2.熟悉医患关系的含义;了解医患关系的模型、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掌握如何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3.熟悉医医关系的含义;了解各种医医关系;掌握医疗中的集体协作关系。
4、熟悉医社关系的含义;了解医社关系的意义。
[教学内容]医疗中人际交往与沟通的一般技巧;医生应如何更好地与患者沟通,熟悉医患沟通技巧;医疗活动中人际关系主要内容;如何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及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意义;举例说明医疗集体协作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授课学时]0.5学时第四章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与实践[目的要求]1.熟悉卫生法律的概念及其含义;了解卫生法律现状、基本属性与特征。
2.了解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熟悉医方的卫生法律责任。
3.掌握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熟悉各种医患相关的法律保护。
[教学内容]卫生法律的概念、特点、内容和意义,与调整医患关系有关的卫生法律、法规;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以及当事人违法法律后,所应承担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医患双方享有的法律权利及其特点,以及如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的法律纠纷。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授课学时]0.5学时第五章医生与科学研究[目的要求]1.掌握科研及创新能力是优秀医生的必要素质。
2.熟悉如何做好临床科学研究。
3.了解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的方法。
[教学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概念、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授课学时]1学时第六章医生培养[目的要求]1.掌握我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与改革。
2.熟悉美国、日本住院医师培训概况。
3.了解我国住院医师培训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我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开展情况以及培训方法,同时借鉴国外住院医师培训经验不断提高培训水平。
[教学方法]讲授[授课学时]1学时第三篇临床篇第一章疾病概论[目的要求]1.掌握健康的定义及人体的第三状态;衰老的标志的特征;老年性国家和地区的标准;死亡的分期及死亡的判定标准。
2.熟悉疾病的定义和疾病过程的共同规律;疾病谱的变化及研究疾病谱的意义。
3.了解健康的标准;疾病发生的机制;疾病的分类;衰老的机理及安乐死。
[教学内容]1.重点讲授健康的定义及与病人定义内涵的关系;健康与第三状态及疾病的关系;衰老的共同特征和人口老年化问题;死亡及其判定标准和重要意义。
2.一般讲解疾病过程的规律,初步了解疾病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疾病谱变化以及疾病谱调查的方法和意义。
3.概要讲述健康的躯体标准和社会心理标准;简要说明发病机理、疾病分类、衰老机理及安乐死等。
[教学方法]利用幻灯课堂讲授。
[授课时数]1学时第二章疾病病因[目的要求]1.掌握病因的概念和疾病发生的内在条件。
2.熟悉医源性疾病的病因。
3.了解引起疾病的外在因素。
[教学内容]1.重点讲解病因概念和病因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宿主方面的各种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社会行为因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2.一般讲解医源性疾病的概念及医源性疾病病因的种类。
3.概要讲解致病因子的种类及环境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利用幻灯讲解。
[教学时数] 1学时。
第三章疾病症状学第一节发热[目的要求]1.掌握发热、咳嗽、咳痰、咯血及胸痛症状的概念和临床意义2.熟悉呼吸系统疾病症状的问诊要点3.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症状的发生机制[教学内容]一、发热(一)发热的概述(二)发热的机制(三)发热问诊要点1.流行病学2.发热缓急与病程长短3.发热伴随症状4.发热临床表现和几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和不规则热)(四)临床意义1.正常体温生理变异2.发热疾病的分类(1)感染性发热(2)非感染性发热第二节胸痛(一)胸痛概念(二)胸痛发生机制(三)问诊要点1.胸痛发病年龄2.胸痛性质和部位3.胸痛诱发因素4.胸痛伴随症状(四)胸痛临床意义[教学方法]1.概念交代准确清楚,重点讲授临床意义和问题要点,略提发生机理。
2.发热热型结合曲线图讲授,咳嗽、咳痰及咯血列举典型病历讲述以加深对症状的理解和记忆。
[授课学时]1.发热1学时2.胸痛1学时第三、四节发绀呼吸困难[目的要求]1.掌握发绀、呼吸困难的概念、问诊要点及其常见病因的临床特点;2.熟悉临床意义;3.了解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1.发绀①发绀的概述③问诊要点④常见临床类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2呼吸困难①呼吸困难的概述②发生机制③问诊要点、常见类型的临床特点④临床意义[教学意义]重点讲授发绀、呼吸困难。
为了使学生能早期接触临床,从问诊要点入手,使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症状,掌握常见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启发学生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性。
[授课学时]2学时。
第五节恶心与呕吐[目的要求]1.掌握恶心与呕吐的的问诊要点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1.恶心与呕吐①恶心与呕吐的概述;②发生机制;③问诊要点;④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授课学时]0.5学时第六节腹痛[目的要求]1.掌握腹痛的发生机制、问诊要点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2.腹痛①腹痛的概述;②发生机制;③问诊要点;④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授课学时]1学时第七节黄疸[目的要求]1.掌握黄疸的定义、黄疸的形成、问诊要点及临床常见三种黄疸的鉴别。
[教学内容]3.黄疸①黄疸的概述;③问诊要点;④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授课学时]0.5学时第八节水肿[目的要求]1.掌握水肿的概述、问诊要点、常见类型的临床特点及临床意义。
2.了解上述症状的发生机制。
[教学内容]1.水肿①水肿的概述;②发生机制;③问诊要点、常见类型的临床特点;④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