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_登岳阳楼_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登岳阳楼》ppt课件

《登岳阳楼》ppt课件
登岳阳楼
杜甫
作者登岳阳楼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广阔无边的景象 壮阔宏大的意境
可面对眼前的壮阔和震撼,杜 甫凭栏远望的表情如何呢?
凭轩涕泗流
杜甫(712年2月12日 —770年),字
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 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西南)。 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 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 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 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 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 命。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 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 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 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 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 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为什么他看到如此阔大的自然景象,反而 悲伤了呢?结合文字说说杜甫悲伤的原因。
• 孤独——亲朋无信息 • 衰老——大历三年,57岁 • 病——肺病 • 漂泊、羁旅——孤舟 • 战乱——戎马关山北、亲朋无一字 • 深层看还有什么呢? • 老病却不能建功立业“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随着诗人描写内容和情感的变化, 诗歌的境界是不是也有了变化呢?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是它们在原诗结 构画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时间空间的纵横展开的境界阔大, 想到各己遭际感情悲怆, 境界似乎陡然变窄

登岳阳楼杜甫优秀通用课件

登岳阳楼杜甫优秀通用课件

03
《登岳阳楼》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身 世飘零的感慨。
具体分析
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景色,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安泰的期盼和对人民疾苦 的同情。同时,诗中流露出的身世之感,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 。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概述
教学难点
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忧国忧民 情怀,以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
通过提问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 过的杜甫的诗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归纳小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 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 。
01
02
讲授新课
介绍《登岳阳楼》的背景、作者和诗 意,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
意境创造
该诗所创造的意境深远而 独特,为中国文学的意境 创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 探索方向。
语言运用
该诗的语言运用精炼、含 蓄而富有张力,为中国文 学的语言运用提供了新的 典范和标准。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跨文化传播
尽管《登岳阳楼》是一首中国古 典诗歌,但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 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具有了跨文
化传播的价值。
登岳阳楼杜甫优秀通 用课件
• 杜甫简介 • 《登岳阳楼》的创作背景 • 《登岳阳楼》的诗歌赏析 • 《登岳阳楼》的影响与评价 • 《登岳阳楼》的教学设计
目录
01
杜甫简介
杜甫生平
01
杜甫(712-770),字 子美,号少陵野老,是 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
02
杜甫出生于京兆杜氏, 自幼聪慧好学,七岁能 作诗文。
世界文学宝库
该诗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 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和内涵

《登岳阳楼》PPT实用课件

《登岳阳楼》PPT实用课件

颔联赞颂洞庭湖的波涛浩荡,气 势磅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 浮。”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开 了 吴楚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 在湖水中一般。 只10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无边无 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画了出来。 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 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里。”壮阔相同而心情各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登岳阳楼
杜甫
登岳阳楼全景
岳 阳 楼 夜 景
背景
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 (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 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 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 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 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 湖向南漂泊。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探究
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心情?
昔闻:渴望向往已久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楼对 今 时照 昔 的, 的 喜强 心 悦调 情 登作
2、赏析 “坼” “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 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 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 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 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 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 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杜甫-登岳阳楼(优秀)PPT课件

杜甫-登岳阳楼(优秀)PPT课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tì sì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6
首联: 昔闻洞庭水,
“昔闻”写从前对洞庭 湖光山色的仰慕,
今上岳阳楼。 “今上”交代时间,
“岳阳楼”点明地点。
此联写人生暮年竟 能登上岳阳楼观赏
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
洞庭湖的美景风光。
-
7
品诗
-
13
景色特点: 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
9
颈联: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自己举目无亲,音 信不通,年老多病, 只能以孤舟为家。
写出了政治生活坎 坷,漂泊天涯,怀 才不遇的心情。
-
10
颈联: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自己举目无亲,音 信不通,年老多病, 只能以孤舟为家。
写出了政治生活坎 坷,漂泊天涯,怀 才不遇的心情。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自选一个角度赏析
-
8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 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 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 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 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 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 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
4
背景
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 (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 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 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 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 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
湖向南漂泊。
-
5
读诗
注意字音和节奏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共36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共36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登岳阳楼 杜甫
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 少陵以西,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 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 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 作:“三吏” 、“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 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 推崇他为“诗圣”。
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冬,杜甫出峡漂泊两湖, 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 作。诗人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 两年,此时正值国家动乱,人民多难之际, 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 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 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杜甫晚年饱经磨难,却在诗歌创作特别是 律诗创作上日趋成熟。这首五律正是诗人晚年 诗歌艺术造诣高深的代表。
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 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 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 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 可谓百感交集。
诗文赏析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昔”与“今”之间,是一段 漫长的时间距离,天在变,地 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早就听说洞庭湖水波澜壮阔, 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 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 我年老多病,只有一只孤舟陪伴自己。 关山以北战争仍未停息, 我靠着窗户遥望,不禁眼泪横流。

《登岳阳楼》ppt课件

《登岳阳楼》ppt课件
颈联写诗人的穷困苦境,意境从宽阔转入狭窄: 亲朋隔绝,无一消息,既“老”且“病”,漂流湖湘, 以舟为家,前途茫茫。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写诗人凭栏远眺,遥想北方 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不禁老泪纵横。自己的孤 寂与辽阔雄壮的洞庭景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 己的痛苦之情,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伤时 忧国的思想感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杜甫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 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具有丰富的 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 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 活画面,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而被誉 为“诗史”。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关山北 北方边境。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凭轩 倚窗。
涕泗 眼泪鼻涕。
释义
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彰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炼字题解题技巧 ①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再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最后点出该字作用,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无一字”:亲朋音讯全无。 “老病”: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两年,身 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 靠饮药维持生命。 “有孤舟”: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 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 感。

杜甫登岳阳楼(优秀课件)

杜甫登岳阳楼(优秀课件)

杜甫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乾坤”、“水天 一色”等,这些词语既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也表达了作者 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
杜甫的《登岳阳楼》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 贵的遗产。
《登岳阳楼》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01
《登岳阳楼》所表达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现代社会具有重 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实现共 同富裕。
壮志未酬
诗人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抒发了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诗歌的艺术手法
雄浑豪放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运用了雄浑豪 放的艺术手法,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 丽景色,展现出恢弘的气势和壮阔的 意境。
对比反衬
诗人通过对比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与自 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反衬出自己壮 志未酬的感慨,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03
《登岳阳楼》的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的背景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动乱历时八年,对唐朝的经济、文化和社 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战乱使得大量人口死亡或流离失所,社会经济遭受重创,国家财政严重亏损。
安史之乱的爆发也标志着唐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减弱,地方割据势力逐 渐抬头。
杜甫的流离生活
创作出《登岳阳楼》这首诗。
诗人在岳阳楼上俯瞰洞庭湖,感慨万千, 《登岳阳楼》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
写下了这首诗。
山的热爱和对战争的痛恨,也展现了他
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情
怀。
04
《登岳阳楼》的诗歌赏析
诗歌的主题思想
忧国忧民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表达了对 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情怀。

《登岳阳楼》ppt课件

《登岳阳楼》ppt课件

吃过别人的残汤剩饭,处处使人暗中感到艰辛。 不久被皇帝征召,忽然感到大志可得到展伸。 但自己像飞鸟折翅天空坠落,又像鲤鱼不能跃过龙门。 我很惭愧,你对我情意宽厚,我深知你待我一片情真。 把我的诗篇举荐给百官们,朗诵着佳句,夸奖格调清新。 想效法贡禹让别人提拔自己,却又难忍受像原宪一样的清 贫。 我怎能这样使内心烦闷忧愤,老是且进且退地厮混。 我要向东奔入大海,即将离开古老的西秦。 我留恋巍峨的终南山,还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滨。 想报答你的“一饭之恩”,想辞别关心我的许多大臣。 让我像白鸥出现在浩荡的烟波间,飘浮万里有谁能把我纵 擒?
报一饭:报答一饭之恩。辞大臣:指辞别韦济。这两句说明赠诗之故。
白鸥:诗人自比。没浩荡:投身于浩荡的烟波之间。谁能驯:谁还能拘束我 呢?▲
四、漂泊西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
以及关辅饥荒,促使杜甫弃官,携家随民众逃难,几经 辗转到了成都,在那里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严 武等人的帮助下,他不仅找到了“工作”——检校工部 员外郎,还在城西浣花溪畔建屋栖身,世称“杜甫草堂 ”。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唐代杜甫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不愿论簪(zān)笏(hù),悠悠沧海情。
译文: 李白往往写出很美妙的诗文,写的就像阴铿那样好。 我也算得上是鲁郡的隐士,喜爱他就像对待自家弟兄。 喝醉后可以同盖被子睡觉,白天就结伴携手一起游玩。 想到我们还有个隐逸的期约,便一同去寻访城北郭先生。 进门后就产生高雅的兴致,年幼的小童也让人感到清雅。 一直到夕阳西下寒杵声起,晚云笼罩古城还不想告辞离开。 就如《橘颂》中的高品格之人,谁会贪恋故乡风物之美呢? 我们不想讨论仕途的事情,而安闲沐浴于纯真的友情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洞庭湖的广 阔无垠,烟 波浩淼与气 势是《登岳阳楼》,但诗 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 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 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 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 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 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 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 手法?突出了岳阳楼的什么 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1、颔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 别是哪两个字?试结合全诗作简 要赏析。
“引”和“衔”。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途中的喜悦之情。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 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 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 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登 岳杜 阳甫 楼
读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chè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tìsì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读诗 二二一、二一二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chè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tìsì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置身诗境
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 法?突出了岳阳楼的什么 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夸张地写出了岳阳楼高 耸入云的特点,想象奇特, 在云间“下榻”,在天上 “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 置身仙境的情景。
谢谢大家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 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 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 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景色特点: 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②、“戎马关山北,凭轩 涕泗流”所蕴含的复杂情 感。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
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 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 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 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 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 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诗歌先写登楼所见,再写由此引起 的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 病痛,惟剩一条孤舟,然后由个人推及 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 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 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 挂肚?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 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 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品诗
1、自主品析
你觉得诗歌的哪两联写得 最好?试作简要赏析。
品诗 2、深入透析:
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②、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品诗
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写出了 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 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 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 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迁移拓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 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 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使岳 阳楼更添一层神秘色彩。
思考
1、颔联的两句诗中,诗 眼分别是哪两个字?试结合 全诗作简要赏析。
1、在吟诵中感知诗歌意象 及其特点
洞庭水、岳阳楼 吴楚、乾坤 孤舟
辽阔雄伟 开阔博大 孤单漂泊
2、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 境,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
3、展示成果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
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 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 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 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 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 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 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 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 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 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 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 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