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岳阳楼(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登岳阳楼杜甫优秀通用课件

03
《登岳阳楼》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身 世飘零的感慨。
具体分析
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景色,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安泰的期盼和对人民疾苦 的同情。同时,诗中流露出的身世之感,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 。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概述
教学难点
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忧国忧民 情怀,以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
通过提问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 过的杜甫的诗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归纳小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 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 。
01
02
讲授新课
介绍《登岳阳楼》的背景、作者和诗 意,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
意境创造
该诗所创造的意境深远而 独特,为中国文学的意境 创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 探索方向。
语言运用
该诗的语言运用精炼、含 蓄而富有张力,为中国文 学的语言运用提供了新的 典范和标准。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跨文化传播
尽管《登岳阳楼》是一首中国古 典诗歌,但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 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具有了跨文
化传播的价值。
登岳阳楼杜甫优秀通 用课件
• 杜甫简介 • 《登岳阳楼》的创作背景 • 《登岳阳楼》的诗歌赏析 • 《登岳阳楼》的影响与评价 • 《登岳阳楼》的教学设计
目录
01
杜甫简介
杜甫生平
01
杜甫(712-770),字 子美,号少陵野老,是 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
02
杜甫出生于京兆杜氏, 自幼聪慧好学,七岁能 作诗文。
世界文学宝库
该诗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 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和内涵
《登岳阳楼》PPT实用课件

颔联赞颂洞庭湖的波涛浩荡,气 势磅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 浮。”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开 了 吴楚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 在湖水中一般。 只10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无边无 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画了出来。 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 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里。”壮阔相同而心情各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登岳阳楼
杜甫
登岳阳楼全景
岳 阳 楼 夜 景
背景
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 (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 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 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 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 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 湖向南漂泊。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探究
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心情?
昔闻:渴望向往已久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楼对 今 时照 昔 的, 的 喜强 心 悦调 情 登作
2、赏析 “坼” “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 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 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 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 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 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 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登岳阳楼》-(共16张PPT)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 作者怎样的情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 世吗?
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 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 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 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 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 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 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 老,世称杜少陵,又称杜工部,盛唐时期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 吏》、《潼关吏》)、“三别”(《新婚 别》、《垂老别》、《无家别》)、《春 望》、《登高》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 尚,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约1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风沉郁顿挫,诗 艺精湛,影响深远,被称为“诗史”。
意境:博大壮阔
缘景明情 2.1、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 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 “坼”字,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 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 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 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 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 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chè),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sì)流。
翻译内容(形象) 语言手法 (效果) 画面、意境、情感
登岳阳楼--杜甫优秀课件

齐名,并称“李杜”,被人誉为“诗
圣”。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首联: 昔闻洞庭水,
“昔闻”写从前对洞庭
湖光山色的仰慕,
今上岳阳楼。
“今上”交代时间, “岳阳楼”点明地点。
此联写人生暮年竟 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 能登上岳阳楼观赏 洞庭湖的美景风光。
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 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的忧 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写得意境阔大, 情景交融,这是与诗人忧国忧民的博 大胸怀分不开的,充分的身世之感,亲朋音讯 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 条孤舟,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 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 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 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 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 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 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 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 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 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 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 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 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 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 博大深远的意境。
颔联: 吴楚东南坼,
写景:
一“坼”一“浮”,把 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 乾坤日月浮。 比壮阔而又生动。
东为吴,南为楚。 日月星辰昼夜都漂浮 在洞庭湖上。 坼:分裂。
气势磅礴, 宏伟奇丽
表现了诗人热爱祖 国河山的情怀。
颈联: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自己举目无亲,音 信不通,年老多病, 只能以孤舟为家。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共36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登岳阳楼 杜甫
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 少陵以西,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 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 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 作:“三吏” 、“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 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 推崇他为“诗圣”。
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冬,杜甫出峡漂泊两湖, 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 作。诗人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 两年,此时正值国家动乱,人民多难之际, 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 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 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杜甫晚年饱经磨难,却在诗歌创作特别是 律诗创作上日趋成熟。这首五律正是诗人晚年 诗歌艺术造诣高深的代表。
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 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 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 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 可谓百感交集。
诗文赏析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昔”与“今”之间,是一段 漫长的时间距离,天在变,地 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早就听说洞庭湖水波澜壮阔, 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 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 我年老多病,只有一只孤舟陪伴自己。 关山以北战争仍未停息, 我靠着窗户遥望,不禁眼泪横流。
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 少陵以西,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 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 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 作:“三吏” 、“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 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 推崇他为“诗圣”。
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冬,杜甫出峡漂泊两湖, 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 作。诗人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 两年,此时正值国家动乱,人民多难之际, 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 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 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杜甫晚年饱经磨难,却在诗歌创作特别是 律诗创作上日趋成熟。这首五律正是诗人晚年 诗歌艺术造诣高深的代表。
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 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 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 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 可谓百感交集。
诗文赏析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昔”与“今”之间,是一段 漫长的时间距离,天在变,地 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早就听说洞庭湖水波澜壮阔, 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 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 我年老多病,只有一只孤舟陪伴自己。 关山以北战争仍未停息, 我靠着窗户遥望,不禁眼泪横流。
杜甫登岳阳楼(优秀课件)

杜甫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乾坤”、“水天 一色”等,这些词语既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也表达了作者 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
杜甫的《登岳阳楼》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 贵的遗产。
《登岳阳楼》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01
《登岳阳楼》所表达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现代社会具有重 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实现共 同富裕。
壮志未酬
诗人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抒发了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诗歌的艺术手法
雄浑豪放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运用了雄浑豪 放的艺术手法,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 丽景色,展现出恢弘的气势和壮阔的 意境。
对比反衬
诗人通过对比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与自 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反衬出自己壮 志未酬的感慨,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03
《登岳阳楼》的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的背景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动乱历时八年,对唐朝的经济、文化和社 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战乱使得大量人口死亡或流离失所,社会经济遭受重创,国家财政严重亏损。
安史之乱的爆发也标志着唐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减弱,地方割据势力逐 渐抬头。
杜甫的流离生活
创作出《登岳阳楼》这首诗。
诗人在岳阳楼上俯瞰洞庭湖,感慨万千, 《登岳阳楼》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
写下了这首诗。
山的热爱和对战争的痛恨,也展现了他
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情
怀。
04
《登岳阳楼》的诗歌赏析
诗歌的主题思想
忧国忧民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表达了对 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情怀。
登岳阳楼优秀实用完整ppt课件

代表作是 、“三吏”,真“三实反别映”了唐朝
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
被称为“ ”,他与诗李史白齐名,并称
“ ”,被李人杜誉为“ ”。 诗圣
.
7
走进现代杜甫
请欣赏图片:《杜甫很忙》
.
8
.
9
.
10
.
11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
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
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
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杜 甫
.
1
.
2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
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 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 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 墨客登楼抒怀。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
寓无限情意。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
.
24
情。
颈联------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 怀才不遇的心情。
第五、六句先说个人境 况,后说国事艰难,使 人担忧,一转一合,显 而易见。
.
25
尾联-----眼望国家动荡不安 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 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
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 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
32
迁移拓展
《登岳阳楼》-优秀课件(共25张PPT)【优秀课件】

(三)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 上岳阳楼”可以看出诗人初登岳 阳楼是怎样的心情?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诗人对洞庭湖神往已久,今
天终于可以登上岳阳楼,一睹洞
庭湖的磅礴气势,雄伟壮阔,内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 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 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 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 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 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 ,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人 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 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 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 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 的迷人境界.
景色特点: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 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诗人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开头的景物宏伟壮阔,后文抒发的是对 身世的伤感和对国事的担忧,江山的壮 阔与诗人博大的胸襟,在诗中互为表里。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 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 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 画,从大处着笔,心系国家安危,悲 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 空间上包吴楚、关山。其身世之悲, 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 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 意境。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诗人对洞庭湖神往已久,今
天终于可以登上岳阳楼,一睹洞
庭湖的磅礴气势,雄伟壮阔,内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 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 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 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 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 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 ,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人 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 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 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 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 的迷人境界.
景色特点: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 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诗人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开头的景物宏伟壮阔,后文抒发的是对 身世的伤感和对国事的担忧,江山的壮 阔与诗人博大的胸襟,在诗中互为表里。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 登 岳 阳 楼 》-优秀 课件( 共25张 PPT)【 优秀课 件】
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 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 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 画,从大处着笔,心系国家安危,悲 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 空间上包吴楚、关山。其身世之悲, 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 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 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tì sì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首联: 昔闻洞庭水,
“昔闻”写从前对洞庭 湖光山色的仰慕,
今上岳阳楼。 “今上”交代时间,
“岳阳楼”点明地点。
此联写人生暮年竟
能登上岳阳楼观赏 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
洞庭湖的美景风光。
品诗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自选一个角度赏析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 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 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 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 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 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 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景色特点: 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洞庭湖以东洞庭湖最宽广,这一带港汊纵横, 丘陵起伏,景色旖旎,一览令人心旷神怡,宠辱 皆忘。古往今来,迁客骚人曾为洞庭湖的壮丽景 观写下了浩如烟海的千古绝唱:如李白的“水天 一色,风月无边”、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 日夜浮”、孟浩然的“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 城”,更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 “予观 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 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潇湘八景”中的“平湖秋月” “原浦归帆” “平沙落雁” “渔村夕照”,尽在洞庭一湖。
•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 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 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 使我怆然涕下;
•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 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 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 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登 岳杜 阳甫 楼
走近洞庭湖和岳阳楼
岳阳楼矗立于洞庭湖东岸,岳阳市西门城墙上, 西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北望滚滚东去的万里 长江,主楼三层,高20余米,全楼未用一根铁 钉和一道横梁,构型庄重大方,与武汉黄鹤楼、 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素有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是我国 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 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 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 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为“南 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
背景
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 (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 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 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 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 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 湖向南漂泊。
读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chè
颈联: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自己举目无亲,音 信不通,年老多病, 只能以孤舟为家。
写出了政治生活坎 坷,漂泊天涯,怀 才不遇的心情。
颈联: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自己举目无亲,音 信不通,年老多病, 只能以孤舟为情。
尾联: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 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诗人凭轩老泪横流的,不仅有感于自 已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 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 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小结
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 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的忧 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写得意境阔大, 情景交融,这是与诗人忧国忧民的博 大胸怀分不开的,充分表现了沉郁顿 挫的杜诗本色。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tì sì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首联: 昔闻洞庭水,
“昔闻”写从前对洞庭 湖光山色的仰慕,
今上岳阳楼。 “今上”交代时间,
“岳阳楼”点明地点。
此联写人生暮年竟
能登上岳阳楼观赏 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
洞庭湖的美景风光。
品诗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自选一个角度赏析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 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 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 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 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 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 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景色特点: 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洞庭湖以东洞庭湖最宽广,这一带港汊纵横, 丘陵起伏,景色旖旎,一览令人心旷神怡,宠辱 皆忘。古往今来,迁客骚人曾为洞庭湖的壮丽景 观写下了浩如烟海的千古绝唱:如李白的“水天 一色,风月无边”、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 日夜浮”、孟浩然的“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 城”,更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 “予观 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 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潇湘八景”中的“平湖秋月” “原浦归帆” “平沙落雁” “渔村夕照”,尽在洞庭一湖。
•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 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 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 使我怆然涕下;
•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 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 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 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登 岳杜 阳甫 楼
走近洞庭湖和岳阳楼
岳阳楼矗立于洞庭湖东岸,岳阳市西门城墙上, 西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北望滚滚东去的万里 长江,主楼三层,高20余米,全楼未用一根铁 钉和一道横梁,构型庄重大方,与武汉黄鹤楼、 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素有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是我国 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 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 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 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为“南 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
背景
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 (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 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 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 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 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 湖向南漂泊。
读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chè
颈联: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自己举目无亲,音 信不通,年老多病, 只能以孤舟为家。
写出了政治生活坎 坷,漂泊天涯,怀 才不遇的心情。
颈联: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自己举目无亲,音 信不通,年老多病, 只能以孤舟为情。
尾联: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 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诗人凭轩老泪横流的,不仅有感于自 已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 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 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小结
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 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的忧 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写得意境阔大, 情景交融,这是与诗人忧国忧民的博 大胸怀分不开的,充分表现了沉郁顿 挫的杜诗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