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性意识的变化

合集下载

日本女性社会地位及生活变迁

日本女性社会地位及生活变迁

性独立意识 的觉 醒。随着《 男女 雇用机会均等 法》 和《 育 儿和看护 附庸 的女性 , 以素食为主 , 缺少动 物性 膳食蛋 白的补充 , 脂肪 和矿 休假法 》 的颁布 与完善 , 政府 和企业也 为女性 提供 了大量 的就业 物质 摄入减少 , 长期 营养失衡 , 又 因她们居住深 院 , 足不 出户 , 不 机会 , 并使其人权得到保 障。 讲究个人卫生 , 平均寿命并不长 。到了 1 8 7 6年 , 明治天 皇解 除禁
民经济 飞速 发展 , 与此同时 , 民主政 治的不断 发展 , 日本政府大量 对女性生活变迁的探究 , 可以 了解 日本传统 文化 发展和历史 吸 收西 方民主法制思想 ,废 除旧俗 ,女性 的社会地位不 断提高 。 变革对女性生活变迁 的积极引导作用 , 也可 以清 醒地认识到传统 1 9 8 0年 , 日本女性的投票选举率 已经达到 7 4 . 5 7 %。日本 总务 省发 文化和历史变革 中的一些消极影 响。传统文化发展在女性教育文 布的 2 0 1 2年家庭调查数 据显示 ,被调查 家庭 中的妻子 的月 收入 化 , 社会地位 , 婚姻 习俗方面有着非常显著 的影响 。研究 日本女性 为 5 9 1 7 7日元 , 同比增 长 1 1 %, 创下 5 0年来 历史 最高 纪录 , 而男 生活变迁 , 我们 可以获得许 多有益启示和指导 。 日本 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 : 日本 ; 女性生活 ; 地位 ; 变迁 ; 影 响
1 日本 女 性 生 活 变 迁
意休掉妻子 , 如果妻子想离开丈夫 , 必 须 由男方写休 书 , 才 能正式
日本女性像樱花一般性 格柔顺 , 具有东方 女性 的贤淑也 有西 宣告离婚 。 方女性 的时 尚。在不 断变迁的生活 和 良好教育下 , 日本 女性 成为 现在 日本社会流行 “ 嫁 入婚” 是在 明治维新 以后才 开始逐 渐 贤妻 良母 的典范 , 她们善 于装扮 、 衣着讲 究 、 擅 长烹调 、 对人宽容 , 流行 , 大正 时代正式在 日本普及。 根据 日本法律规定 , 女性年满 l 6 外柔 内刚 。女性生 活变迁受 日本传统 文化发展 的影 响 , 历经千年 周岁 , 男性年满 1 8 周岁 即可结婚 。现在 的 日本女性可以通过恋爱 发展 , 这些文化在 民族发展 中有 重要意义 。 日本的古代 历史是在 结婚和介绍结婚 。这两种结婚形式都 需要人介绍 , 结婚程序也 基 封建 文化 的基础上发展 而来 , 是 中 国文化 的倒影 , 是 一种男 性 主 本 一 样 。 导的文化 , 男尊女卑 的男权思想 限制 了女性 的发展 。 2 . 4 女 性 的 饮 食 习惯 变迁 二 战后 , 日本进行 了一 系列的改革 政策 , 包 括法律 的制 定与 原始时期 , 日本 先民开始捕鱼狩猎 , 采集食物 。弥生 时代 , 水 修改 , 女性 的地位 也有 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 , 男 女双方 在婚姻 中 的 稻从 中国传人 日本 , 女性 的饮食习惯受 到地 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的 平等互 助关 系 , 日本 女性还 取得 了选举权 与被选举权 , 促使 了女 影响 。公元前 8世纪 , 笃信佛教 的嵯峨天皇发 布“ 肉食禁令” , 作为

近代日本女性观_良妻贤母论辨析

近代日本女性观_良妻贤母论辨析

08——良妻贤母论辨析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李 卓良妻贤母观是近代日本女性观的基本内容。

虽然它保留了浓厚的封建色彩,但在促进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强调妇女的教养与知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良妻贤母思想不仅是近代以来日本妇女的行为准则,也对中国妇女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良妻贤母论——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理念对于深受“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影响的中国人来说,或许很难想到,良妻贤母论首先是被作为女子教育理念提出来的。

在封建时代的日本,受教育是武士阶级的特权。

自江户时代中期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和洋学的传入,各地陆续兴办了一些平民学校——寺子屋,平民因此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关于近代之前日本的女子教育,值得提出的是,日本人虽继承了中国儒家“男尊女卑”的思想,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却没有在日本生根。

相反,女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提倡。

比如,成书于17世纪中期的女训《女式目》中有这样一段话:“女人不分地位高低,各有所爱,然首先应学艺、写文章。

如不喑此道,则一生中不识善事也不辨恶事,亦没有乐趣,无有慰藉。

”①这段教训是在告诫妇女,要懂得知识对人一生得失的重要性。

成书于元禄年间的女训《唐锦》(作者成濑维佐子)甚至将“学范”列入首章首条,并且列举了一系列包括中国与日本的女训和文学典籍在内的女子应学的书目,体现了作者希望女子在知识教养方面有所长进的愿望。

这些都表明,即使是在妇女受压迫的年代,日本人也是提倡妇女识文断字的,这一点和中国封建社会某些人主张的“知文字乃为淫之始”的观点截然不同。

尽管女子教育的主要的目的不是开智,而是涵养妇德,但是在藩学(士族子弟教育机构)和寺子屋中,通过近1100种“往来物”(幕府时代专门用于初等教育、尤其是寺子屋教育的教科书的总称)②,至幕末已有15%的女子能识字(男子识字率为45%)。

尽管日本教育的普及程度与同时期其他东方国家相比是较高的,但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就低多了。

教育内容、教育体制及学校数量不仅跟不上“文明开化”的潮流,而且远远不能适应“富国强兵”这一明治维新总目标的要求。

从_雪国_看日本女性之觉醒

从_雪国_看日本女性之觉醒

摘要: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说《雪国》自1948年出版后,被认为体现其创作成就的代表作。

特别是其中的两位女主人公“驹子”和“叶子”独具特色。

我们能从她们反抗命运的不公,徒劳地努力中看到她们的自强不息,能从她们对待爱情要求平等与尊重上看到她们独立的人格和意志。

正是这自强不息和独立的人格、意志,体现着日本女性之觉醒。

关键词:日本女性;川端康成;觉醒;雪国中图分类号:I2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0)09-0076-02《雪国》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

它由岛村三入雪国,由此引出岛村、驹子、叶子、行男四人之间的微妙的关系,以及随之发生的四人命运的改变,最终以叶子葬身火海为故事结局。

其中,两位女主人公作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经典女性形象,展现了二战中日本女性之觉醒。

1无声地反抗,悄然地觉醒川端的文学世界离不开女性,男性往往只是映照女性的一面镜子。

而川端所描绘的女性美是一种徒劳的美,因此女性的美丽既使他感动,也使他悲哀。

同时,女性本身也是美丽与悲哀的结晶,因其美丽而悲哀,也因其柔弱而悲哀,又因其悲哀而更加美丽。

驹子和叶子不就是这样的吗?她们的悲哀与美丽,便在于她们无声地反抗,悄然地觉醒。

从《雪国》来看,日本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首先表现在驹子的自强不息上,她对未来命运的憧憬上。

正如川端康成在谈到《雪国》的创作时曾经说:“也许有人会感到意外,其实贯穿全书的是对于人类命运的憧憬。

”驹子,这位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妇女便是为美好的人生而奋斗。

驹子出生贫贱,身世凄凉,很小就被卖到东京做陪酒女侍,十五六岁时被人赎出,本指望从此有一份安定的生活,却好梦难留,一年半以后,那人死了,驹子只好又回到出生地雪国。

为生活所迫,她与一个自己厌恶的男人同居五年,受着一个无赖的纠缠,不能自主地生活,又因为青梅竹马的朋友、师傅的儿子行男治病而当了艺妓。

命运将她一步步逼进生活的最底层。

可就是这么一位生活于日本社会最底层的女性,她也没有放弃生活的憧憬。

当代日本妇女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的变化

当代日本妇女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的变化

当代日本妇女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的变化关于“男工作,女守家”的固有观念问题,总理府2000年《男女共同参画舆论调查》表明赞成这一想法的占25.0%,不赞同的有48.3%,男性赞同的比例和女性不赞成的比例较高。

在日本妇女的工作观问题上,赞同女性没有工作的占4.1%,赞同妇女“结婚前拥有工作”的占7.8%,认为女性“在生孩子前有工作好”的占10.4%,赞成女性“有了孩子后辞掉工作,待孩子稍大再工作”的人占37.6%,赞同“即便有了孩子也要继续工作”的占33.1%、比平成7年的调查上升了2.9个百分点。

女性赞同“有了孩子后辞掉工作,待孩子稍大再工作”的比例较高。

现在持“即便结婚也要继续工作”的想法的女性人数呈上升趋势。

但男性很多表示在孩子上小学之前,希望妻子能留在家里做全职太太。

在性别角色分工意识上男性的意识表现得较为落后。

据2000年4月29日《朝日新闻》报导,1999年10月1日枥木县“创造有利于女性劳动研究会”对《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修改实施半年后,县内民间企业中除去农林水产的10人以上的6639家企业的一千家进行了调查。

有6成的女性认为管理职务和男性从业人员的意识没有发生变化,而持此观点的男性还不到一半。

由此看出男女意识之间存在差距。

目前性别分工意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状况距《消除对妇女歧视条约》的目标和《内罗毕战略》》的实施还有着相当远的距离。

三)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1、婚恋观和家庭观当今日本社会传统的婚姻观弱化,结婚观的多样化呈发展趋势。

传统的结婚观认为:男女想要一起生活必须得结婚,婚后妇女必须要生孩子。

结婚后的家庭模式是丈夫在外工作,妻子在家做贤妻良母。

过去妇女将婚姻作为自己幸福的归宿和终生的职业,认为结婚可以提高经济水平和地位。

现在日本社会持这一观点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传统的以家庭为本位的婚姻观逐步让位为以个人幸福为本位的婚姻观。

日本年轻女性在择偶时虽不能完全摆脱现实、功利的影响,但追求个人幸福,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仍然是大多数日本女性的婚姻模式。

“内”与“外”—浅析日本人的思想意识

“内”与“外”—浅析日本人的思想意识

“内”与“外”—浅析日本人的思想意识摘要:自古以来,日本人就将“内”与“外”明确区分开来,这种内外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日本人的思考方式,心理活动,语言表达和行为模式等各方面。

因此,充分理解日本人这种独具特色的内外意识文化,探讨其带来的各种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是怎样形成的呢?这种内外意识究竟给日本人造成多大的影响呢?本篇文章从地理环境以及历史原因两方面分析日本内外意识形成的原因。

并将从日本人的行为方式以及暧昧表达两部分出发,为大家简单剖析内外意识对日本人造成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内外意识影响敬语表达集团意识跨文化交际在日本经常会谈到一个话题“内外意识”。

日本人强烈的内外意识能够在日本文化论中得到充分显现。

自古以来日本人就明确区分“内外”,内外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日本人的思考方式到心理、语言表达、行动方式等方面。

在和日本人交流时,有必要考虑“内”和“外”两个领域。

随着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合作的深入,两国人民的交流也在不断发展。

因此,充分理解日本人独特的内外意识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一、内外意识的形成日本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文化上产生隔绝。

也正是因为文化的隔绝,日本人常常将“内”和“外”区分开来,从而形成日本独特的内外意识。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日本人内外意识形成的具体原因。

1.地理环境日本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洲大陆的东部,面临着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

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以及围绕其周围的约7000个附属岛屿构成,周围被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以及太平洋包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封闭的岛国。

因此,与外部世界交流甚少,长时间的自给自足,决定了其自身文化的后发性。

日本同时也是山地国,岛与岛之间(甚至岛的内部)被山与河隔开,形成了许多互不往来的群落,从而导致文化上的隔绝。

2.历史原因直到明治维新为止,日本列岛几乎没有与其他国民发生大规模战争或被入侵过。

近代日本女性观_良妻贤母论辨析

近代日本女性观_良妻贤母论辨析

08——良妻贤母论辨析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李 卓良妻贤母观是近代日本女性观的基本内容。

虽然它保留了浓厚的封建色彩,但在促进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强调妇女的教养与知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良妻贤母思想不仅是近代以来日本妇女的行为准则,也对中国妇女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良妻贤母论——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理念对于深受“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影响的中国人来说,或许很难想到,良妻贤母论首先是被作为女子教育理念提出来的。

在封建时代的日本,受教育是武士阶级的特权。

自江户时代中期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和洋学的传入,各地陆续兴办了一些平民学校——寺子屋,平民因此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关于近代之前日本的女子教育,值得提出的是,日本人虽继承了中国儒家“男尊女卑”的思想,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却没有在日本生根。

相反,女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提倡。

比如,成书于17世纪中期的女训《女式目》中有这样一段话:“女人不分地位高低,各有所爱,然首先应学艺、写文章。

如不喑此道,则一生中不识善事也不辨恶事,亦没有乐趣,无有慰藉。

”①这段教训是在告诫妇女,要懂得知识对人一生得失的重要性。

成书于元禄年间的女训《唐锦》(作者成濑维佐子)甚至将“学范”列入首章首条,并且列举了一系列包括中国与日本的女训和文学典籍在内的女子应学的书目,体现了作者希望女子在知识教养方面有所长进的愿望。

这些都表明,即使是在妇女受压迫的年代,日本人也是提倡妇女识文断字的,这一点和中国封建社会某些人主张的“知文字乃为淫之始”的观点截然不同。

尽管女子教育的主要的目的不是开智,而是涵养妇德,但是在藩学(士族子弟教育机构)和寺子屋中,通过近1100种“往来物”(幕府时代专门用于初等教育、尤其是寺子屋教育的教科书的总称)②,至幕末已有15%的女子能识字(男子识字率为45%)。

尽管日本教育的普及程度与同时期其他东方国家相比是较高的,但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就低多了。

教育内容、教育体制及学校数量不仅跟不上“文明开化”的潮流,而且远远不能适应“富国强兵”这一明治维新总目标的要求。

日本女性地位变迁和发展

日本女性地位变迁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女性的地位不断提高,其中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尤为突出。

通过对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从古到近变化和发展阐述。

从而剖析社会发展与女性地位的潜在联系。

2 竹中惠美子的《战后女性劳动史论》论及女性职务的分离和工会完全由男性支配的事实。

另外,金野美奈子的《ol的创造》[42]从“差异构筑”的角度出发,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到现代职业场所中社会性别差异化的历史过程,明确指出,职务上的男女差异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战后到高速成长期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构筑产物。

3 在先行研究中,都是从单方面说明了某些问题,本文通过对日本女性从古到今的地位即政治,经济,教育,家庭地位,国际社会、日本国内以及全球化、信息化。

以及对世界各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较,日本女性婚姻观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的变化,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综合阐述。

说明女性社会地位和发展的关系。

二本论1 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1.1古代日本女性地位非常低下从8世纪奈良末期开始,女性逐渐被排除于中央政权之外,女性的政治活动范围开始迅速缩小。

在中世之前,实行夫妇不同姓、各自继承父母财产、夫妇财产分离的制度。

而随着家父长制的确立,妻必随夫姓,“男主外女主内”成为主导生活方式,女性被斥为“畜生”、“饭桶”,人格尊严丧失殆尽。

到了江户时期,由于儒教和佛教影响的根深蒂固,女性的地位已经下降到最底层。

日本女性的地位为性禁锢、被歧视和严重地受压迫,在父权、夫权、神权的多重压迫下背负上承重的枷锁。

1.2现代日本女性地位的提高日本战后宪法明文规定,男女在法律上、在社会和家庭里地位平等。

女议员在参、众两院各占17.1%和7.5%。

1990年之前,女议员的人数在参议院中所占比例不超过10%,在众议院则多低于2%。

在教师队伍里,女性的地位要稍高一些:小学女教师比例为65.1%,中学为40.1%,高中为23.7%。

可是,一到大学,女性就越来越少了。

女助教为20%,女讲师为18.8%,女副教授为13.1%,女教授为7.9%。

从女性职业变化看日本人社会意识的变迁

从女性职业变化看日本人社会意识的变迁
升学率同样也 随之 上升。16 ~ 9 5年女性的升学率从 25 9 1 17 .%上升 到 1%, 1 9 3 至 9 7年女性大学升学率达到 2 %。虽然低 于男 性的大 6
动机, 本人纷纷投入到丰富多彩 的余暇活动中。体育、 日 业余爱好 、 娱乐和旅行这四类余 暇活动构成了余暇的“ 四大家族” 。纵观 日 本
学升学率 (3 %) 4 . 但是 女性短期 大学升学率很 高若加上短 大升学 4 率则 达到 4 . 略高于男性的 4 . 在这一背景下, 8 %, 9 5 %。 8 女性 的就业 状况也 发生 了很大 的变化。一些 研究数据表 明女性 的相对 就业率 基本没有改变 。 然而 其职业构 成发生 了根本性的变化。日 本农林业
日本进入了生 活余暇化 的时代 , 日本人 的生活重 心发生了重大变 化。17 9 3年 , 在石油危机 冲击下 , 日本人 的余暇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
由“ 钱 消 费 型 ” 金 发展 到 “ 间 消 费 型 ” 也 就 是说 日本 人 的 生 活 方 时 。
抽样 的数据统计结 果表 明: 国 5 . 全 8 %的家庭实行 的是核心家庭 8
有较强赡养功能的主干家庭愈来愈少, 与老年人的同居率较以前 下
降, 每户平均人 口从 5人减到 3 以下 。而核心家庭 、 人 单身家庭、 老 年家庭却 日益增多。随着女性就业机会 的增加 ; 家庭内男女角色分 工的意识 即过去那种“ 男主外 、 女主 内” 的家庭观念也发生 了变化,
1 战 后 民主 改 革 、 女 平 等 的 主 张 、 子职 业构 成 的 变 化 男 女
子、 做家庭主妇、 也可以走 出家 门到社会上工作。
22 生活 重 心 发 生 变化 .
制度 。 2 世纪初期 , 到 O 现实 中的家庭 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女性意识的变化
摘要:对于一位女性来说,她的权利意识,婚姻意识,家庭意识的变化对她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变化起很大的决定作用。

对日本女性来说,她除了有与其他民族相同的意识特征外,还有随日本历史变化和随时代变化的独特的意识变化。

一、古代女性的特点
贤妻良母是封建社会制度对女性的要求,它束缚了女性的自由,剥夺了女性的尊严。

日本女性文化几千年来受中国女训的影响,随着儒家思想的兴盛以及封建家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日本女训在近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普及。

对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儒家女性观的吸收和借鉴是日本女训最为鲜明的特色之一。

在封建社会,男权思想的确立使得日本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权利得不到保障,虽然明治维新以后受西方的影响,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基本上变化不大。

(一)女性是日本男权社会的经济附庸,没有自己的财产意识。

在男权社会中,日本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

泯灭女性的经济权力,令其成为男子的性奴隶与生育工具,已成为封建宗法约束女性的有力武器。

(二)女性被排除在日本政治之外,没有自己的政治意识。

妇女被禁锢在家中,料理家务,就是连统治阶级的皇后也属被禁之列。

“红颜祸水”“男主外女主内”是日本男人普遍的观点,他们甚至认为宠信妇人,使之预政,必酿成祸患的传统理论。

无论家是主无论家政、国政,都奉之为信条,引之为鉴戒,使之成为限制女性预政的一件理论武器。

总之,一切女性的基本政治权利在这一男权社会中消失殆尽。

(三)传统日本女教自始至终渗透着封建伦理的观念,没有自己的权利意识。

儒家思想是日本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石,故传统女教向以贯彻儒家的宗法伦理观念为宗旨。

女教轻视智育,重视德育。

“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当时社会对女子的衡量标准。

尤其是宣扬“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教条。

封建社会的这些所谓女教不是真正的女子教育,而是一种货真价实的奴化教育。

向女子灌输奴性服从的礼教纲常,给她们套上精神枷锁,束缚妇女的言行,限制她们的发展,以使妇女成为封建伦理道德的自觉遵行者和殉道士,使她们长期安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

二、新时代女性特点
“明治维新”的改革使日本女子开始接触到“自由民主、博爱幸福、男女平等”的思想。

近代以来日本不断发起女权运动、极力争取女子在社会中的地位。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通过战争这一暴力的方式使日本原有的社会正常结构得以打破,同时日本女子在战争期间不断把日本女子团体推入到政治部门中,把参加政治国家方针的制定看成女子解放的一个重要途径。

所以随过日本封建势力的衰退,日本女子本身也得到了解放,新时代日本女性开始形成。

(一)新时代的日本女性,开始追求人格独立和经济独立。

今年来大量的日本女性走出校园和家庭,已然成为日本社会就职的新兴力量。

日本《读卖新闻》目前开展了关于2011年春
节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表明,女大学生作为正式员工在公司就职的就业率为66.4%,相比于男生的57.7%,竟高出了竟高出了8.7个百分点,其中反差另人意外。

从这个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见日本女性已然摆脱了经济附庸品的身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日本女性经济的独立预示着女性社会地位的上升,女性的民主、平等、自由开始形成。

(二)新时代日本女性开始有自己的政治意识,据《朝日新闻》2000年6月7日报导,在联合国妇女特别总会上针对1995年世界女性会议提出的要在2000年消除初等、中等教育中的男女差距,实现女性国会议员达到30%比例的目标,同时为此还进行了调查。

2000年日本女性国会众议员有35人,在480人中比例只占7.3%,在24个先进国家中处落后地位。

妇女要求改革选举、改革议会、改革法律、改革政治的呼声渐高,积极参加地域活动的女性也越来越多。

日本在女性政策的决定和参与计划上逐步改善。

日本在1980年以后有过5次国会选举,女性的投票率均高于男性。

女性对政治渐渐产生兴趣。

(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女性开始了政治运动,通过参与政治运动她们开始了自身权利意识的觉醒。

中新网12月31日电《日本新华侨报》31日刊出评论说,日本女性自身权利意识觉醒,已非上世纪的“圣诞蛋糕”和“除夕面条”,现代的日本女性更多思考着自身的价值意义,众多被视为具有男性印记的社会行业都已向女性敞开大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已经瓦解。

资料显示,受教育越多、学历越高的日本女性越有可能晚婚或不婚。

传统观念中“家庭”是一种获得稳定的象征,男性是家庭生存压力的责任主体,女性只扮演“贤内”的角色,在家养育子女、承担家务。

在“不婚潮”蔓延的情形下,固有传统观念正在消解。

现代女性更多思考着自身的价值意义,众多被视为具有男性印记的社会行业都已向女性敞开大门。

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已经瓦解。

(四)日本女性“不婚潮”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如果说日本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是被西方女权主义思潮和现实生存境遇唤醒、给不婚女性提供了精神动力的话,那么高等教育的普及则给予了她们现实的有力支撑。

高等教育不仅为众多女性提供了高学历,更随之带来了高收入和高地位。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开始垮台,女子教育不再是轻视智育重视德育而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在日本 ,两性受教育机会均在不断扩大 ,这种变化是明显的 ,从 70年代中期以前学生进入高中和大学的比例的持续增加可以反映出这一点。

70年代中期以后 ,日本两性高中和大学的入学率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接受高中教育方面 ,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 ,1970年高中入学率超过 80 %,从中可以看出女性教育在社会地位方面和男主已处于了平等地位,女大学生高就业率也是女子教育得到发展的重要重要表现形式。

三、影响日本女性意识的主要因素
(一)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日本女性拥有了大量的自由时间。

二战前,日本的家庭形态主要是以祖孙三代同堂为基本形式的大家族制度。

然而,二战之后,特别是进入六十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社会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传统的大家庭也逐渐解体,逐渐形成了以夫妻和独生子组成“核家庭”,在这样的现代家庭中,妇女逐渐不再仅仅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同时子女数量的减少,家务劳动的趋于合理化,使日本女性的平均寿命得到了惊人的增长,所有的这些原因使家庭主妇们有了从未有过的大量的自由时间。

(二)经济的不景气、子女教育费用的昂贵,也迫使一些家庭妇女走出家门,寻求就业机会。

有人算过,一个日本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所需费用约195万人民币。

如果上私立大学,费用就要更高。

另外,长时间的经济低迷,更加重了日本普通家庭的经济负担,迫使一些家庭妇女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因为必须要选择事业与家庭的兼顾,再加上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土地资源有限,住房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住房问题导致很多的家庭选择不要或少要孩子,以减轻经济和家庭的负担。

(三)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和西方教育制度的影响,教育文化知识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并且文化知识不再停留在封建时期的儒家思想,而是向西方自由、人权、民主思想逐渐转变。

由于自由文化的熏陶,女性的自我要求不再是“贤妻良母”和“男人的附属品”而是不断的追求自我价值和人格尊严。

所以说教育制度的进步和女性意识的发展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

(四)女性的权益得到了一定的保护。

为了保护女性的权益,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妇女就业的政策和法规。

如:1996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男女共同参画2000年计划》;1999年修改了《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和《育儿和看护休假法》。

这些法规政策的出台,给予了女性和男性同样的劳动机会,保障了妇女的人权,为日本女性外出工作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但是,作为建立在终身雇佣制度基础上的日本公司,很难做到一视同仁。

在工资待遇、晋职、福利等方面与男性还是有着较大的不平等。

总结:综上所述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

新时代日本女性不再是“附属品”的代名词,她们开始独立于男性在社会活出自己的精彩,现在的日本的女性不仅仅以德和贤征服别人,更多的是她们身上自由、独立、勇敢、智慧的发光点让她们在人们心中成为了永恒。

(1)《日本民法》,法律出版社1986 年版。

(2)佐佐木静子:《妇女法律入门》,群众出版社1988 年版,第108 页。

(3)《朝日新闻》
(4)日本女性史研究的现状_历史与未来
(5)浅析日本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演变(大众商务2010年4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