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性意识的变化

日本女性意识的变化
日本女性意识的变化

日本女性意识的变化

摘要:对于一位女性来说,她的权利意识,婚姻意识,家庭意识的变化对她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变化起很大的决定作用。对日本女性来说,她除了有与其他民族相同的意识特征外,还有随日本历史变化和随时代变化的独特的意识变化。

一、古代女性的特点

贤妻良母是封建社会制度对女性的要求,它束缚了女性的自由,剥夺了女性的尊严。日本女性文化几千年来受中国女训的影响,随着儒家思想的兴盛以及封建家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日本女训在近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普及。对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儒家女性观的吸收和借鉴是日本女训最为鲜明的特色之一。在封建社会,男权思想的确立使得日本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权利得不到保障,虽然明治维新以后受西方的影响,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基本上变化不大。

(一)女性是日本男权社会的经济附庸,没有自己的财产意识。在男权社会中,日本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泯灭女性的经济权力,令其成为男子的性奴隶与生育工具,已成为封建宗法约束女性的有力武器。(二)女性被排除在日本政治之外,没有自己的政治意识。妇女被禁锢在家中,料理家务,就是连统治阶级的皇后也属被禁之列。“红颜祸水”“男主外女主内”是日本男人普遍的观点,他们甚至认为宠信妇人,使之预政,必酿成祸患的传统理论。无论家是主无论家政、国政,都奉之为信条,引之为鉴戒,使之成为限制女性预政的一件理论武器。总之,一切女性的基本政治权利在这一男权社会中消失殆尽。

(三)传统日本女教自始至终渗透着封建伦理的观念,没有自己的权利意识。儒家思想是日本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石,故传统女教向以贯彻儒家的宗法伦理观念为宗旨。女教轻视智育,重视德育。“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当时社会对女子的衡量标准。尤其是宣扬“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教条。封建社会的这些所谓女教不是真正的女子教育,而是一种货真价实的奴化教育。向女子灌输奴性服从的礼教纲常,给她们套上精神枷锁,束缚妇女的言行,限制她们的发展,以使妇女成为封建伦理道德的自觉遵行者和殉道士,使她们长期安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

二、新时代女性特点

“明治维新”的改革使日本女子开始接触到“自由民主、博爱幸福、男女平等”的思想。近代以来日本不断发起女权运动、极力争取女子在社会中的地位。战争是流血的政治,通过战争这一暴力的方式使日本原有的社会正常结构得以打破,同时日本女子在战争期间不断把日本女子团体推入到政治部门中,把参加政治国家方针的制定看成女子解放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随过日本封建势力的衰退,日本女子本身也得到了解放,新时代日本女性开始形成。(一)新时代的日本女性,开始追求人格独立和经济独立。今年来大量的日本女性走出校园和家庭,已然成为日本社会就职的新兴力量。日本《读卖新闻》目前开展了关于2011年春

节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表明,女大学生作为正式员工在公司就职的就业率为66.4%,相比于男生的57.7%,竟高出了竟高出了8.7个百分点,其中反差另人意外。从这个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见日本女性已然摆脱了经济附庸品的身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日本女性经济的独立预示着女性社会地位的上升,女性的民主、平等、自由开始形成。

(二)新时代日本女性开始有自己的政治意识,据《朝日新闻》2000年6月7日报导,在联合国妇女特别总会上针对1995年世界女性会议提出的要在2000年消除初等、中等教育中的男女差距,实现女性国会议员达到30%比例的目标,同时为此还进行了调查。2000年日本女性国会众议员有35人,在480人中比例只占7.3%,在24个先进国家中处落后地位。妇女要求改革选举、改革议会、改革法律、改革政治的呼声渐高,积极参加地域活动的女性也越来越多。日本在女性政策的决定和参与计划上逐步改善。日本在1980年以后有过5次国会选举,女性的投票率均高于男性。女性对政治渐渐产生兴趣。

(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女性开始了政治运动,通过参与政治运动她们开始了自身权利意识的觉醒。中新网12月31日电《日本新华侨报》31日刊出评论说,日本女性自身权利意识觉醒,已非上世纪的“圣诞蛋糕”和“除夕面条”,现代的日本女性更多思考着自身的价值意义,众多被视为具有男性印记的社会行业都已向女性敞开大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已经瓦解。资料显示,受教育越多、学历越高的日本女性越有可能晚婚或不婚。传统观念中“家庭”是一种获得稳定的象征,男性是家庭生存压力的责任主体,女性只扮演“贤内”的角色,在家养育子女、承担家务。在“不婚潮”蔓延的情形下,固有传统观念正在消解。现代女性更多思考着自身的价值意义,众多被视为具有男性印记的社会行业都已向女性敞开大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已经瓦解。

(四)日本女性“不婚潮”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如果说日本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是被西方女权主义思潮和现实生存境遇唤醒、给不婚女性提供了精神动力的话,那么高等教育的普及则给予了她们现实的有力支撑。高等教育不仅为众多女性提供了高学历,更随之带来了高收入和高地位。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开始垮台,女子教育不再是轻视智育重视德育而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日本 ,两性受教育机会均在不断扩大 ,这种变化是明显的 ,从 70年代中期以前学生进入高中和大学的比例的持续增加可以反映出这一点。 70年代中期以后 ,日本两性高中和大学的入学率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接受高中教育方面 ,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 ,1970年高中入学率超过 80 %,从中可以看出女性教育在社会地位方面和男主已处于了平等地位,女大学生高就业率也是女子教育得到发展的重要重要表现形式。

三、影响日本女性意识的主要因素

(一)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日本女性拥有了大量的自由时间。二战前,日本的家庭形态主要是以祖孙三代同堂为基本形式的大家族制度。然而,二战之后,特别是进入六十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社会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传统的大家庭也逐渐解体,逐渐形成了以夫妻和独生子组成“核家庭”,在这样的现代家庭中,妇女逐渐不再仅仅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同时子女数量的减少,家务劳动的趋于合理化,使日本女性的平均寿命得到了惊人的增长,所有的这些原因使家庭主妇们有了从未有过的大量的自由时间。

(二)经济的不景气、子女教育费用的昂贵,也迫使一些家庭妇女走出家门,寻求就业机会。有人算过,一个日本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所需费用约195万人民币。如果上私立大学,费用就要更高。另外,长时间的经济低迷,更加重了日本普通家庭的经济负担,迫使一些家庭妇女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因为必须要选择事业与家庭的兼顾,再加上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土地资源有限,住房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住房问题导致很多的家庭选择不要或少要孩子,以减轻经济和家庭的负担。

(三)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和西方教育制度的影响,教育文化知识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并且文化知识不再停留在封建时期的儒家思想,而是向西方自由、人权、民主思想逐渐转变。由于自由文化的熏陶,女性的自我要求不再是“贤妻良母”和“男人的附属品”而是不断的追求自我价值和人格尊严。所以说教育制度的进步和女性意识的发展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

(四)女性的权益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为了保护女性的权益,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妇女就业的政策和法规。如:1996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男女共同参画2000年计划》;1999年修改了《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和《育儿和看护休假法》。这些法规政策的出台,给予了女性和男性同样的劳动机会,保障了妇女的人权,为日本女性外出工作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但是,作为建立在终身雇佣制度基础上的日本公司,很难做到一视同仁。在工资待遇、晋职、福利等方面与男性还是有着较大的不平等。

总结:综上所述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新时代日本女性不再是“附属品”的代名词,她们开始独立于男性在社会活出自己的精彩,现在的日本的女性不仅仅以德和贤征服别人,更多的是她们身上自由、独立、勇敢、智慧的发光点让她们在人们心中成为了永恒。

(1)《日本民法》,法律出版社1986 年版。

(2)佐佐木静子:《妇女法律入门》,群众出版社1988 年版,第108 页。

(3)《朝日新闻》

(4)日本女性史研究的现状_历史与未来

(5)浅析日本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演变(大众商务2010年4月)

压迫与抗争 中国女性生存状态演变与女性意识的发展

“东方女性与宗教文化”论文 略论中国女性生存状态演变与女性意 识的发展 作者:董诗莹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法语系 年级:08级 学号:08317023 日期:2010年5月2日

摘要:纵观中国历史,女性地位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本文描述了原始社会、封建社会、新旧民主主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时期不同时代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与女性意识的发展,从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出发,分析了中国女性生存状态演变与女性意识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历史原因。 关键字: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生存状态女性意识反抗解放 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过渡到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再至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与女性意识的发展也不断演变。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及其低下,社会充满了恐惧与威胁,人们经常因为各种原因死亡,导致人口数量锐减,而人口数量对于一个氏族的生存尤为重要。于是人们一方面想办法让自己活下去,另一方面则把希望寄托于生出更多的孩子来,这使女性受到人们的崇拜,这应该是中国古代女性最值得骄傲的时期-----母系氏族时期。然而封建私有制的出现却彻底改变了她们的命运,而且这一改变就是两千多年。 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的封建时期创造了许多光辉灿烂的文化。对后世影响之深,流传之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从女性的地位来看,却是一段苦难的历史。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也有过短暂的提高,但是女子的附庸地位却没有乘此契机而崛起。 封建社会在前期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转变以及西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等因素影响下,男子已完完全全占统治地位。在封建“家长制”的制约下,几千年来,广大妇女在婚姻家庭中承受着礼和法的重重束缚。妇女的角色被定位在家中,在生活中只是一种辅助性的角色。她们的需要被剥夺,她们只为别人而活着。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所说:“母亲被牢牢固定于家庭,固定于社会,她遵守法律和习俗。”【1】 妇女在男权的统治下逐渐退出了国家政治经济领域,没落到家庭领域的最底层,从而导致女性作为社会人身份的缺失。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其道德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从三纲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是专门服务于男性的,旨在加强男子的权力。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 摘要: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文章以丁玲的两部作品为例,来浅析其中所包含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 自阶级社会以来,女性就沦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宗法制将女性归诫成无思想的机器,从思想、伦理道德、身体等沦为男性的附庸。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在此,笔者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阐述了作为开一代先锋的女性主义作家丁玲,是怎样抛开了历史、社会给女性身上实价的重负,在时代的漩涡里表现女性意识的。 “女性意识是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差异, “奠定了女性作为独特的文化群体的类的本质, 而这一本质又是女性作为一个相异于男性的性别

主体的历史性出场所必须的”。性别差异性决定了女性对人生、爱情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一、《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 《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的方式,潜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底部,用躁动而紊乱的,自述、自剖、自白、自辩相杂糅的语调和句式。表达人物无名的反叛,情绪和苦闷心理。《日记》中的“我”(主人公莎菲)被摆到了一个对周围的事物具有评判之权的中心位置上,“我”的笑、哭、喜、怒,成了小说叙述的焦点,衡量事物价值的尺度。在这种叙事格局中,女性的观点和立场贯穿了小说的始终。 1.大胆的“性爱”意识 众所周知,性爱意识是女性意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正是几千年来父权制文化所竭力压抑的对象。性爱,在道家,是滋养补阴的养生之道;在儒家,是传宗接代之手段,都是指男人而言,女性,只是男人养生货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工具们,当然是不能有意识的,倘若有了性意识,也要玩弄男人一把,这女人是端端不得好死的,潘金莲的命运已足以说明。 丁玲打破了传统女性作家作品中对女性身体欲望的禁忌。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仿佛成为女性欲望的化身,她渴望爱情,渴望男性的拥抱和爱怃。第一次见到凌吉士就被他的美貌所吸引,渴求凌吉士“那两个鲜红的、

第二节: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Microsoft Word 文档

广州六中 王万里 遮羞说:有的学者认为,服饰起源于遮羞。论据之一:《圣经》说,人类的祖 先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后,发现自己赤身裸体,深感羞愧,开始用树叶缠身蔽 体。论据之二:目前许多原始部落的成员都用树叶、布条遮蔽性器官。 装饰说:有的学者认为,服饰的发明是为了更好地打扮自己,因此服饰起源 于装饰,是人类爱美之心的真实写照。 实用说:有的学者认为,服饰的产生是为了避体。远古时期,人们生活在冷热不定的自然环境中,饱受风吹雨打、石磕树绊。为避风防寒人们用兽皮加身,树叶避体,为防磕绊碰撞人们发明了护膝护腿,后来从蜘蛛结网中获得启示,用葛藤、粗麻、树皮等纺布制衣,在距今6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缝制衣服的骨针和 纺织物的残片。 实用的功能:无衣裸袒是原始人类共同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 《三国志》记载“南郡男女裸体,不以为羞”。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为了防寒蔽体,服饰开始出现。大概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骨针和原始纺织技术,将麻、树皮等植物制成纤维,纺线织布。 第二节: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一、民族服饰的功能

审美的功能:服饰虽然不一定源于审美,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物质需求达到满足的条件下,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日益强烈,服饰的审美功能不断增强。 标志的功能: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同等级的官员,服饰的图案皆有区别,一般文官以鸟类图案为主,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武官以兽类图案为主,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虎豹。在少数民族中,服饰是划分等级、区别地位的标志。例如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妇女外出时都要顶盖头,颜色之别反映年龄级差,少女戴绿盖头,结婚后戴黑盖头,老年人戴白盖头。而在凉山地区,过去彝族服饰的不同颜色就标志着阶级区别,黑彝代表贵族,白彝代表奴隶。傣族喜欢纹身,贵族用红色图案,一般人用蓝黑色。在现代社会,阶级的区别虽然消除,但有些少数民族仍然喜欢在服饰方面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通过“夸富、露富”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地位。 教化的功能:传统服饰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将 许多处世哲学、做人原则,浓缩成若干文化符号,编织在服 饰上起警示的作用。 例如苗族男子戒度时所戴的斗笠象征胎 2.6藏族女子的银腰带

论王安忆小说的女性意识

学年论文 浅析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朱珊珊 班级 B中文111 学号 1111101104 指导教师柳应明 完成日期二○一四年七月

浅析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王安忆在小说创作中,因其本身的女性性别身份以及她潜在的女性中心意识,表现出了不同于男性作家的女性写作立场和女性话语方式,突显出了女性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既不同于传统男性作家的性别观念,也不同于现代女权主义作家的性别叙事。可以说,王安忆的女性叙事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建构出了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女性角色,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独特的女性主义色彩。 关键词:王安忆小说;女性形象;女性意识

On the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the novels of Wang Anyi Abstract: In the novel of Wang Anyi, because the female gender identity of its own and her potential female consciousness, showing different from male writers and female writing and female discourse, highlighting the female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 value, reflect a kind of distinctive female consciousness. Gender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male writers, gender narrative is also different from the modern feminist writers. Can say, the female narrative of Wang Anyi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 construct both traditional and modern female character, showed some degree of unique feminist color. Key words: Wang Anyi’s fiction; The image of women ;female consciousness

论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局限

论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局限 ——《红楼梦》与《安娜卡列尼娜》对比研究 摘要:《红楼梦》与《安娜·卡列尼娜》是两部著名的经典长篇小说,并且都以描写女性的命运为重要内容。通过这两部小说,研究女性对于自身价值的发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具有重要意义。《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代表的女性,在爱情和生活中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灵魂的自由。《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对自己的爱情执着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虽然,她们都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对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探索具有同样深刻的意义。本文从女性意识觉醒的角度,对《红楼梦》和《安娜卡列尼娜》进行比较分析。两部书中的女性都走了一条反抗旧的、腐朽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争取理想、爱情和个性解放的道路。她们大胆的追求爱情与人格的独立,反对封建势力下对女性的禁锢同样执着、热烈。文章从黛玉的恋爱与奴婢的反抗中,我们看到了与传统女性迥异的独立自主的人格的凸显,尽管在当时的条件下,这还只是一种朦胧的追求,但毕竟代表了一种新的观点,她们争求着平等,渴望着自由。而安娜不仅艳丽迷人,雍容优雅,而且表里和谐,还以其精神的美而具有魅力。她真挚、单纯、自然、善良,同时又有旺盛的生命力,炽热的感情和一个“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在卡列宁那儿安娜得到的只是形式上的虚无的婚姻。安娜生活在不幸的婚姻中,她追求新的爱情,正是要求平等的一种追求。平等意识的觉醒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女性的解放首先应从精神层面上展开,只有当一个女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的时候,识到自己与男性一样应该而且可以平等地分享这个世界的时候,才有可能建立一种新的两性伦理关系,女性解放才有可能。 关键词:女性意识;平等;自由

论日本女性意识变化.

论日本女性意识变化 对于一位女性来说,她的权利意识,婚姻意识,家庭意识的变化对她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变化起很大的决定作用。对日本女性来说,她除了有与其他民族相同的意识特征外,还有随日本历史变化和随时代变化的独特的意识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几千年来受中国女训影响,随着儒家思想的兴盛以及封建家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日本女训在近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普及。对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儒家女性观的吸收和借鉴是日本女训最为鲜明的特色之一。在封建社会,男权思想的确立使得日本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权利得不到保障,虽然明治维新以后受西方的影响,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基本上变化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女性是日本男权社会的经济附庸,没有自己的财产意识。在男权社会中,日本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女子在出嫁前没有财产,出嫁后作为妻媳也无私有财产,甚至女子从娘家带去的财产的所有权也被剥夺了。有时女性甚至沦为男性买卖的对象,有卖为奴婢、卖为妻妾、卖为童养媳、卖为娼妓,陷入最悲惨的境地,这都是因为女性在经济上不能独立造成的。泯灭女性的经济权力,令其成为男子的性奴隶与生育工具,已成为封建宗法约束女性的有力武器。 二、女性被排除在日本政治之外,没有自己的政治意识。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乾坤正位”便成为规范男女的理论基础。“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男主内,女主外……这种分工模式给两性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男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增长了…才干?,那些成功者制造了自己的…历史?,成为财富与权力,妻妇与奴隶的拥有者,而生活于其中的妇女不得不屈从于男人为自己设就的生活范围和既定的角色,将自己的职分降到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从而形成了妇女无权的隐忍的经历,形成了认为妇女是无能的短见的偏见,从而妇女本身也就成了无史的沉默的群体。” 妇女被禁锢在家中,服役于人,料理家务,就是连统治阶级的皇后也属被禁之列。不仅如此,封建时代还宣扬“女祸论”,即认为宠信妇人,使之预

日本的婚姻状况研究

口素质有待提高,但这些并不可怕。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和不协调是相对而言的,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学管理和建设,全省人民通力合作,也能够在不远的将来把吉林省社会经济实力提高上去,从而改变我省经济落后的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①《吉林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 ②《吉林年鉴》,吉林年鉴出版社,1998年。 ③《吉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④《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省统计局,1999年发。 ⑤《1998年劳动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省劳动厅, 1999年发。 ⑥林富德:“吉林省人口发展前景”,《人口学刊》1995年第5期。 (作者系吉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1999年第6期(总第118期) 人口学刊 POPU LATION JOURNAL No.6,1999 (Tot.No.118)日本的婚姻状况研究 王化波 从历史变动趋势看,日本的婚姻状况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日本同中国、韩国等其它亚洲国家一样,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人们对婚姻一般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日本的战后重建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欧洲、特别是美国的文化大量地渗入日本,日本人的婚姻观念,尤其是大都市里的年青人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将利用大量的数据,从未婚人口、初婚人口、再婚人口、丧偶人口、离婚人口等几个方面入手,详细分析日本婚姻状况的发展变化,并分性别进行比较研究。 一、未婚人口 日本男性人口的未婚率一直稳定在30%左右。从纵向来看,1920年以来,同一年龄段的人口群的未婚率基本呈上升趋势;从横向来看,不论在那一年,未婚率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但每年各相邻年龄段降低的幅度有所不同。 女性人口未婚率在20%左右。1920年至1995年,相同年龄段妇女未婚率基本呈上升趋势,而从横向断面来看,不论哪一年,妇女的未婚率随着年龄的升高而降低。 分性别比较,在15岁以上的人口中,男性人口的未婚率均高于女性人口。1920、1930两年,未婚率相差10个百分点以上,而1950年以后相差8个百分点左右。据调查,近40年来,日本男性未婚者的大量增加主要集中在25-35岁年龄段,而日本女性未婚者的大量增加主要集中在20-30岁年龄段。在高年龄段男性未婚率的增加幅度均高于女性。

论冰心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论冰心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 冰心作为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讴歌母爱、童真及自然之爱是其作品的显著特色,但她还在作品中借助女性人物形象,鲜明地体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表现出她们反抗封建思想、反对集权专制,争取婚姻自由、积极参加革命的自觉诉求,清晰地传递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进而表达了她对男权社会的批判。 [关键词] 冰心;女性;意识;批判 冰心作为“五四”时期崛起的著名女作家,在诗集《春水》、《繁星》和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作品中,清晰地传递出她“爱的哲学”的思想,冰心以纯洁的童心、爱心,极力讴歌“母爱”、“童真”及“自然之爱”的同时,还通过《张嫂》、《别后》、《两个家庭》、《第一次宴会》等作品,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心理描写了她女性意识的觉醒。一、女性自我意识的表现女性的自我意识是女性对自我被压抑人格的恢复与弘扬,是对女性价值进一步的思考与肯定。在一切以男权价值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社会中,女性被置于多重清规戒律的束缚下,很少有人能对其自我价值有明确的认识与判断,她们在价值取向上往往表现出随波逐流。在《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一系列作品中,冰心的作品多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自觉赞美女性,彰显女性的自我意识。在《冬儿姑娘》中,冬儿姑娘乐善好施、坚忍大胆,不信鬼神,完全没有了冰心前期作品中女性的软弱;在《两个家庭》中,亚茜与其他“娜拉式”的新

女性不同,她把家庭看作是施展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她大学毕业后以自己的能力助推丈夫的事业蒸蒸日上。到了后期,冰心经常强调自己女性作家的身份,她从不讳言自己的女性意识立场,不隐瞒她对女性认可的真实情感。尤其是她在《关于女人·后记》中认为女性和男性相比较,“女性感觉更加的敏锐,更加的活泼,也更加的深沉;更加的细腻”。 [1] 这些话体现出在西方蓬勃发展的女性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冰心对女性意识内涵的新解。马克思说:“如果没有女性的觉悟醒来,就不可能有社会这么伟大的变革。人类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妇女的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准确的衡量。” [2] 所以,冰心在作品中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彰显,有力地表现了她的女性意识观。 二、对平等意识的追求从古至今,在以男权话语为主导的社会里,女性只能是从属男性、从属于男权社会,女性在夫权、族权、神权等重重枷锁的束缚下,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森严的等级制度让她们失去了所有的话语权,冰心无论是在《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梦》,还是《南归》、《我的母亲》等作品中,不但极力提倡“爱的哲学”,还积极维护与争取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的合法地位与权力。冰心在留学美国期间,对哈佛大学不招收女学生,不让女同学进图书馆提出过强烈的抗议。她在日留学期间,建议日本的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争取受教育的机会。而在呈贡简易师范任教期间,极力反对女性不能入学的旧习,大力倡议招收女同学,这些行为都有力地践行了她男女平等的思想。冰心还在《对于

浅析渡边淳一小说的情爱主题

浅析渡边淳一小说的情爱主题 摘要:日本著名现代作家渡边淳一被称为“日本现代情爱文学大家”,他以医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作了许多丰富多彩、深入男性和女性本质的恋爱小说,深受广大日本读者的喜爱,其文学作品中显示出的独特情爱观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作为日本现代浪漫小说的著名作家,在中国,渡边淳一的小说也引起了婚恋观的革命,因此又被称为“恋爱的毛泽东”。本文就试图从渡边淳一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失乐园》和《爱的流放地》,浅析作者如何通过小说中的主人公之间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在爱情、婚姻和家庭等方面独特的情爱观。 关键词:渡边淳一、失乐园、爱的流放地、情爱观 渡边淳一(1933年10月24日~ ),日本现代著名作家,他迄今为止已发表130多部作品,其中有50余部长篇小说及多部随笔散文和传记作品,并且迄今仍然笔耕不辍,表现出了其非凡的天赋和丰厚的创作实力,因此他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的读者。日本媒体亦称他是“‘中间文学’第一人”、“现代男人的代言人”、“日本现代情爱文学大家”等等,所有的关注或评价,赞誉或争议,其实都源于他创作的一系列表现中年人情感纠葛的长篇小说。本文就试图从渡边淳一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失乐园》和《爱的流放地》,来探讨渡边淳一小说中的独特的情爱主题。 《失乐园》是一部揭示平凡家庭背后隐藏的感情破裂危机的小说。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凛子是一位书法老师,典雅的气质里透出成熟女人的魅力,她的丈夫是东京某大学医院学教授,在别人眼中他们是令人羡慕的一对,但事实上,工作狂的丈夫对凛子相当的冷漠,多年来夫妻关系都处在不冷不热的状态。本文的男主人公久木,与妻子的关系不冷不热,又因工作上的人事变动而感到失意。直到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上,双方邂逅。无爱的家庭婚姻与难于抵御的情感诱惑,使凛子与久木陷人“婚外情”的漩涡。精神共鸣和感官的欢悦体验使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意义。放纵之后接踵而来的是凛子的丈夫以“不离婚”进行报复,久木被匿名信困扰面临降职而不得不辞职。残酷的显示使凛子感到人世间没有永恒的爱情,要想使对方永远属于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和对方一起结束生命,才能与自己喜爱的人永远相伴。走投无路之际,久木便欣然接受了凛子自杀殉情的建议,最后两人在性爱的顶峰,饮毒自尽。 渡边淳一的另一部作品《爱的流放地》描写的是陷入困顿的作家村尾菊治与有3个孩子的少妇冬香之间的恋情。菊治曾经是恋爱小说界的掌门人,当红时万人瞩目,可现在却只是一个被世人遗忘的过气作家。两年前的秋天,菊治到京都为小说取材,经他以前的编辑介绍认识了一个读者冬香。冬香是菊治小说的忠实粉丝,而且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在这之前和丈夫以及孩子们过着安稳平静的生活。回到东京后菊治对冬香念念不忘,之后两人在京都的再会则成了他们开始“越轨”恋情的契机。这段意外的恋情激起了久未有新作面世的菊治的写作灵感,他回味着与冬香相处的甜蜜情景,写下了新书的题目:《虚无与热情》。几次成功幽会后,冬香也由最初的提心吊胆变得越来越大胆,在她生日那天两人来到箱根旅行,在他们激情交缠冲向高潮的那一刻,冬香突然向菊治提出"如果你爱我的话就请把我掐死吧"。冬香说完,菊治的手伸向了她的脖颈。不过就在冬香快要断气的一刹那,菊治松开了双手。"杀了我吧?我幸福的直想死!"冬香的这句话成了菊治心中的一个魔咒,每次菊治以最直接的方式爱对方的时候,冬香的心中就会升起赴死的激情,一次比一次清晰,一次比一次强烈,

女性意识

《搜索》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搜索》作品简介 三、《搜索》中表现出的女性社会地位现状 (一)男权社会的不平等 (二)社会现实中女性的无奈和悲哀 三、《搜索》中女性形象的解读 (一)陈若曦 1.自信果断 2.具有自我解放意识 (二)叶蓝秋 1.善良弱小 2.具有反抗意识 (三)莫小渝 1.男权社会下典型的女性形象 2.女性意识的觉醒 四、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二次成长 (一)陈若兮的成长 (二)叶蓝秋的成长 (三)莫小渝的成长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摘要 陈凯歌作为一个有着高追求和极度理想化的导演,内心极其丰富。他拍了一部贴近群众生活,反应社会现象的《搜索》。电影中的故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故事中的三位女性所表现出不同的形象,让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回味无穷,总能看到熟悉的影子。如今社会女性早已成为独立自主的存在,再不是以前需要完全依附于男性的存在,对于爱情、事业、家庭有着不同的认知,因此,通过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分析让我们来重新认识新时代的女性。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自古以来,女性处于两性关系中弱势方,一直被男性所打压,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总会收到来自各方的压力,本文通过对电影《搜索》中三位女性形象的解析,展现出当代女性的不同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通过对三位女性形象的探析唤醒社会对女性的重视。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电影是艺术加工的产品,植根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影片中展示了很多我们不曾留意重视的细节。电影以一种艺术的手法描绘出我们生活中真实的现象,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麻烦远远要比电影中的还要多,电影中三位女性面临的问题在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通过对电影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来诠释生活中女性的生活现状,让大家对“职场女强人”、“家庭妇女”等女性形象有新的认识和改观。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观察法,观看影片《搜索》,了解故事背景、情节梗概等基本信息;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同类电影或同类型女性角色,分析影片中女性角色的情感、内心等;通过描述性研究的研究方法,描述三位女性角色在影片中所处的环境和面对问题时所作出的反应。通过以上方法对电影《搜索》中的女性角色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电影《搜索》是国产影片,因此国外对其并没有太多的研究,国内的一些影评对电影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根据不同的出发点,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些人

日本女性

日本の女性 1. いまどきの子はオバちゃんと言わないの原因 小1のムスメがいて、しかも、34歳。自分がムスメと同じくらいの頃には、きっとみんな自分のことをオバちゃんと呼んだろう。 事実、りっぱなオバちゃんである。でも、いまどきの子は決してオバちゃんと言わない。 これは自分に限った話でなく、周囲の友人や、田舎の友達、姉などに聞いても、みんなオバちゃんとは呼ばれたことがないと言う。 個人的には、子どもの頃、自分の母親をたこちゃんのオバちゃんと呼ばれるのが?ヤで、自分では友達のお母さんのことをあえて○○ちゃんのお母さんと呼ぶようにしていたが、それでも周囲の○○ちゃんのオバちゃん呼ばわりは変わらなかった。 それで、○○ちゃんのオバちゃんっていうと、お母さんじゃなくて、その子の親せきのおばさんのこと指してるみたいだよね?などと、ささやかな抵抗を示したものだが、結果的には、努力むなしく、○○ちゃんちのおばちゃんと、ちが入り、マ?ナーチェンジされただけ。 なるほど、これなら文法的にも間違いではないんだろうな、と、諦めの境地に至ったのを覚えている。 でも、いまの子たちは、天然に、こんなくだらない葛藤をしてるもんなんだろうか。 もしかしたら、地域によっては二人称としてのオバちゃん呼ばわりが、まだ健在のところもあるかもしれないが、自分からほら、おばちゃんに貸してみとか言っても、ありがとう、おばちゃんとは返さないのが、いまの子たちのスタンダードのように思う。 これはなぜなのか。 子どもを持つ女性たちに聞いてみると。 いまの母親はみんな若いかっこうしてるからじゃない?(20代女性)といった意見もあったが、大多数は、以下のような意見だった。 失礼があるといけないから、自分の子には、何歳くらいに見えるかは関係

日本女性意识的变化

日本女性意识的变化 摘要:对于一位女性来说,她的权利意识,婚姻意识,家庭意识的变化对她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变化起很大的决定作用。对日本女性来说,她除了有与其他民族相同的意识特征外,还有随日本历史变化和随时代变化的独特的意识变化。 一、古代女性的特点 贤妻良母是封建社会制度对女性的要求,它束缚了女性的自由,剥夺了女性的尊严。日本女性文化几千年来受中国女训的影响,随着儒家思想的兴盛以及封建家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日本女训在近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普及。对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儒家女性观的吸收和借鉴是日本女训最为鲜明的特色之一。在封建社会,男权思想的确立使得日本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权利得不到保障,虽然明治维新以后受西方的影响,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基本上变化不大。 (一)女性是日本男权社会的经济附庸,没有自己的财产意识。在男权社会中,日本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泯灭女性的经济权力,令其成为男子的性奴隶与生育工具,已成为封建宗法约束女性的有力武器。(二)女性被排除在日本政治之外,没有自己的政治意识。妇女被禁锢在家中,料理家务,就是连统治阶级的皇后也属被禁之列。“红颜祸水”“男主外女主内”是日本男人普遍的观点,他们甚至认为宠信妇人,使之预政,必酿成祸患的传统理论。无论家是主无论家政、国政,都奉之为信条,引之为鉴戒,使之成为限制女性预政的一件理论武器。总之,一切女性的基本政治权利在这一男权社会中消失殆尽。 (三)传统日本女教自始至终渗透着封建伦理的观念,没有自己的权利意识。儒家思想是日本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石,故传统女教向以贯彻儒家的宗法伦理观念为宗旨。女教轻视智育,重视德育。“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当时社会对女子的衡量标准。尤其是宣扬“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教条。封建社会的这些所谓女教不是真正的女子教育,而是一种货真价实的奴化教育。向女子灌输奴性服从的礼教纲常,给她们套上精神枷锁,束缚妇女的言行,限制她们的发展,以使妇女成为封建伦理道德的自觉遵行者和殉道士,使她们长期安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 二、新时代女性特点 “明治维新”的改革使日本女子开始接触到“自由民主、博爱幸福、男女平等”的思想。近代以来日本不断发起女权运动、极力争取女子在社会中的地位。战争是流血的政治,通过战争这一暴力的方式使日本原有的社会正常结构得以打破,同时日本女子在战争期间不断把日本女子团体推入到政治部门中,把参加政治国家方针的制定看成女子解放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随过日本封建势力的衰退,日本女子本身也得到了解放,新时代日本女性开始形成。(一)新时代的日本女性,开始追求人格独立和经济独立。今年来大量的日本女性走出校园和家庭,已然成为日本社会就职的新兴力量。日本《读卖新闻》目前开展了关于2011年春

吕思勉与《白话本国史》

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他的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就说过,“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1]。但是目前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对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人比较重视,对吕思勉先生则相对冷落,这与他在学术界应受到的重视程度是不相称的。加强对吕思勉先生学术的研究,对于科学地把握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脉络和推进当代史学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白话本国史》的开创之功 在吕思勉先生众多的学术著作中,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白话本国史》是他 《白话本国史》曾长期被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 用做大学教材和青年“自修适用”读物,仅1933年至1935年间就重版了4次,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史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吕思勉先生曾在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任过编审历史教科书、参考书的编辑,又长 “中国历期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的实践,对当时流行的通史教材状况有很深的了解。他认为, 史是很繁的。要想博览,很不容易。专看其一部分,则知识偏而不全。前人因求简要,钞出的书,亦都偏于一方面。如《通鉴》专记理乱兴衰,《通考》专详典章经制等。且其去取的眼光,多和现在不同。近来所出的书,简是很简的了。但又有两种毛病:(1 )其所谓简,是在全部历史里头,随意摘取几条。并不是真有研究,知道所摘出的事情,都是有关紧要的。(2)措词的时候,随意下笔,不但把自己主观羼入,失掉古代事实的真相;甚至错误到全不可据”,这样的著述既不能适应历史教学,又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鉴于此,吕思勉先生本着“把中国的历史,就个人眼光所及,认认真真的,将他紧要之处摘出来;而有用极严谨的法子,都把原文钞录,有删节而无改易。自己的意见,只注明于后”[2]的原则撰写了《白话本国史》。该书是吕思勉先生在历年教学讲稿和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全书分4册,约60万字。内容框架由绪论和五编构成,在每一编里又分若干章,详细地记叙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民国十一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的中国历史,既有政治史事又有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而且还叙述了东南亚中西亚各国、各民族与中国的关系,具有世界史的眼光。全书按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变化分为六个不同的时期,即:上古(秦以前);中古(秦汉至唐朝全盛);近古(唐朝安史之乱至南宋);近世(元朝至清朝中期);最近世(西力东渐至清朝灭亡);现代(辛亥革命以后)。这种按照社会进化的观点划分历史阶段的做法明显区别于以往的史书,对时人和以后的史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白话本国史》出版以前,严格地说,当时的中国并没有一部真正的新式通史。1902年出版的柳诒徵的《历代史略》是在日本学者那珂通世著的《支那通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由于《支那通史》是专为日本人而写,虽经柳诒徵改编,从总体上看仍然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国的历史;1904年出版的夏曾佑的《最新中国历史教科书》和刘师培的《中国历史教科书》都是未完成之作,夏曾佑的书下限只到隋朝,刘师培的书下限只到西周末年。而《白话本国史》则是从远古时代写到了民国初年,是一本完全意义上的通史。 由于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史》无论在研究方法还是在内容体例等方面都明显地具有新意,高于时人的地方很多,因而受到了人们的赞誉。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就说:“中国通史的写作,到迄今为止,出版的书虽已不少,但很少能够达到理想的地步,本来以一个人的力量来写通史,是最困难的事业,而中国史上须待考证研究的地方又太多,故所有的通史,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其中较近理想的,有吕思勉《白话本国史》”;“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条例史实,缺乏见解,其书无异变相的《纲鉴辑览》或《纲鉴易知录》之类,极为枯燥。及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

论毕淑敏创作中女性意识的演变

第3卷 第3期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13 No 132002年9月 JOURNAL OF BEIHUA UN IV ERSIT Y (S ocial Sciences ) Sep.,2002 论毕淑敏创作中女性意识的演变 高 飞 (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吉林长春130021) 摘 要:相应于生活历程的转变,毕淑敏的创作也越来越注重对女性生活的表现和对女性 生命状态、生存方式及生命过程的思考,同时其女性化叙事逐步成熟,因而也完成其创作过程中女性意识逐渐凸现的演变过程。但其创作对女性人生人性缺失的勘测仍仅限于经验层面,难于上升为对于女性的整体审视,对女性文化的反省也并非很清醒很自觉的理性行为。毕淑敏如期望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更大成就,应注意对此种缺陷的克服。 关键词:女性意识;女性文化;自省;叙事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01(2002)03-0063-03 收稿日期:2002-03-08 作者简介:高飞(1978—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从女性主义立场纵观毕淑敏的文学创作,可以发现,毕淑敏的创作过程既是一个生命意识和 哲学思考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女性意识逐渐“浮出海面”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创作者对女性生活最初的审视仅限于生活层面,缺乏文化的自觉,甚至难免打上男性文化的印记。随着生活阅历的开拓和思考的深入,毕淑敏的文学创作逐渐从复苏人性意识向复苏性别意识转变,一方面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其较有深度地表现了女性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过程,另一方面这种表现仍多为自身经验驱使,从而缺少对女性人生人性自觉的审丑而难以上升为对女性整体的关怀。 毕淑敏在16岁的时候从学校应征入伍,被分配到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卫生员,从此开始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涯。在这十几年中,她既为雪域的深邃高远而震撼,也为在冷峻严酷的环境中生命的渺小脆弱而感喟,同时更有许多人与自然、人与纪律、人与人的矛盾纠葛在毕淑敏的心中沉淀下来,使她多年后终于拿起笔,要倾诉出那里发生过的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假如我不告诉别 人,我对不起冰雪下长卧不起的英魂”[1] 。从此开 始了其无性别意识的“雄化”创作阶段。从1987年发表中篇小说处女作《昆仑殇》开始,毕淑敏创作的一系列苍劲雄奇的小说中,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对生死爱恨的审视,对人生的深刻关照和体验,对特殊环境给予生命的真正内涵及对生命赋予那种环境特殊意义的真正理解。在《昆仑殇》中,毕淑敏以凝重的笔调叙述了一个昆仑防区在非常年代里,在“一号”的指挥下于藏北高原上进行拉练,造成巨大伤亡的故事。金喜蹦、肖玉莲……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消失于苍茫的高原上,不为什么,就为了实现某个人的个人意志。毕淑敏在这篇小说中表现了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期其他作品如小说《最后一支西地兰》,散文《昆仑之眠》、《信使》、《葵花之最》都注重以时代精神烛照曾经经历的特有的军旅生活,并对作为个体存在的时代军人的人性作了较深入的开掘。 虽然此时毕淑敏着重于描写军旅生活,但仍有部分作品表现了军事环境中女性的境遇。《补天石》、《阿里》描写了高原女兵的爱情故事,一方 ? 36?

丁玲女性意识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题目从黑暗到光明 ——论丁玲小说对女性解放之路的探索 学生康慧慧 指导老师刘学云副教授 年级12级专接本 专业汉语言文学 系别中文系 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2013年8月

目录 题目 (1) 摘要 (2) 正文 (3) 一 (4) 二 (5) 三 (6) 注释 (8) 参考文献 (8)

从黑暗到光明 ——论丁玲小说对女性解放之路的探索 康慧慧 摘要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女作家,丁玲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灵敏的感受,在她半个世纪的创作中,塑造了许多活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富有代表性地展示了中国现代妇女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岁月艰难跋涉的身影和她们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心路历程,也展现了作者对女性解放之路的探索。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女性解放女性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丁玲是最同情妇女,关注妇女命运的革命女作家,是在女性解放道路上走得最远也最深入的革命战士。丁玲的创作起初便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觉醒意识和探寻女性生存价值的执著。在她的作品中,梦珂、莎菲、贞贞、陆萍、杜晚香等一系列自我意识觉醒的新女性形象,从个人解放到大众革命,积极探索女性解放之路。丁玲一生都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寻着中国现代女性的生存、解放、价值问题。谈起丁玲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就必须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丁玲,原名蒋冰之,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幼年丧父。她和母亲自父亲去世后一直处于被欺凌的境况。母亲出身书香门第,受新文化影响向往妇女解放,为了女儿,也为了自己,母亲决心冲破封建束缚,带着女儿入常德师范,两人分别在师范班和幼稚班学习。母亲敢于冲破封建束缚,努力追求光明的精神,给了丁玲很大的影响。丁玲的第一个老师——母亲,以她的民主主义思想,以她的坚毅和勤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丁玲,使丁玲从小就具有了反封建意识和自我觉醒意识。 在后来的求学过程中,丁玲日益受到进步革命人士和先进思想的熏陶,尤其是母亲的好朋友向警予。“除了我母亲以外,那时我最信奉的就是九姨了”[1](指向

江村经济读后感

读《江村经济》 ——探究上世纪初中国的乡土经济 商学院李国鹏在班主任李政军教授的鼓励下,终于读完了《江村经济》一书,在做了必要的准备后,我决定根据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对这本书的一知半解写下来, 80年前,费孝通教授对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进行了深入的实地研究,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写下了著名的《江村经济》,这一被称为“人类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的巨作。”最初以英文发表,题为《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读书的过程中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它不像其他经济学作品,大量数据的堆叠而导致枯燥乏味,相反,他却用朴素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江村风景,是人读来易懂生趣。有人说,《江村经济》是一首舒缓的民谣,让普通人看得懂的经济报告。不是数字,不是数据,不是结论。它展开了一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鸡犬相闻的乡村画卷。费孝通是经济学家中的文人,他有文人的悲悯情怀。 书在前言中,一句话点明了全书的主旨,“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

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通过本书,读者能够看到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费教授以一个村子为研究单位,但显然它所代表的通性不仅仅据显现于这个小村落,透过这个村落的经济现象我们可以找到当时改革的动力和农村经济发展所受到的阻力。 我将先以四个部分来简述这本书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第一部分,是序言和调查区域(第一二章);第二部分,是家,财产的继承,亲属关系的扩展,户与村,生活(第三四五六七章)第三部分,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章)第四部分是中国的土地问题。简述每一部分是不局限于该部分或按照顺序来写,而是结合全书来写的。 第一部分 首先,在序言中,作者简单交代了写作的背景,把全书的整体内容贯穿了一遍。在调查区域中说了江村的地理位置,自然和其经济情况,同时解释了选择开弦弓村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先是定义了研究的范围,简单的介绍了地理状况,经济背景,把村庄的布局也说了一番。还有村子里的人口作者用之前的普查表大体说明,包括人口组成和外来人员的介绍。 调查区域的选取往往厚此薄彼,地点太小,不具有代表性,地点太大,不能抓住中心。最后还是选择了一个典型的社区——

女性意识论文文献综述700字

女性意识论文文献综述700字 篇一:李清照女性意识的体现文献综述 李清照词中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 文献综述 前言: 李清照的词作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历来研究李清照的词多从词体特征、前后期词风变化或者爱国主义等常见角度研究,但是作为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女词人,她在词作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体意识是十分真切且珍贵的。 本课题主要研究李清照词中的女性自我意识,因为她的词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她心路历程的记录,带有明显的自传性,对自我形象自我意识的描写是其重要内容。 自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学的接受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再仅仅把文学作为政治的产物,而是能够真正的把文学作品与作家的特性与个性紧密结合起来研究,所以,这一现象应用在对李清照词作研究中则突出表现为女性主体意识对词作的影响。 主体部分: 自我的觉醒首先是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对自己的存在、本质进行思考后,所形成的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一系列认识。女性文学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反映。女作家们往往通过自己的角度,审视女性的内部世界、审视女性与社会的关系。在男权当道的封建社会里,男性掌控着一切,包括政治,包括婚姻,也包括

文学。自古以来,男作家站在女性角度上写相思、写闺怨、写离愁别绪的作品数不胜数,但却始终局限在男性视角和话语权之内。 李清照在她的词中凭借其独特的女性自我意识,以其独具魅力的女性创作心态以及细腻感受向我们展示了女性被历史和封建束缚的灰尘蒙蔽的心灵世界,带我们感悟到她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她用女性独有的方式发出了对女性悲剧人生的呐喊,首次呈现了女性自己对世界和人生、情感态度的认知。 李清照由于家庭地位的显赫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形成了文学史上独特的生命意识和勇敢洒脱的性格。“她以纤纤词笔、抒发爱恋痴情,人生失意,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一往情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把自己全部的情爱和失落怨恨都通过词表达出来,显示出其词不同于别词的独特风格”【1】。 关于李清照词作中表现出的女性自我意识,可以根据其作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欣赏自我形象,追求人格精神。 花作为一种美好的意象,历来是墨客骚人吟咏的对象和抒情的媒介。李清照作为一名女性词人,用花作为自身形象的定位,虽说有点落入俗套,但是细细分析开来,却没有人像她这般通过各种花的意象向我们展示了她从少女情怀到思妇的美满幸福生活,又从思妇到遗妇孤零的心态变化。 杨冬梅在《花:李清照自我情感的外在表征》中认为,在李清照的审美体验中,“以花寓情、含情赞花。花的含苞绽放、花的凋零枯萎无不蕴含着她生命的律动和情感的波澜”、“词人写花,无论是梅花、牡丹,抑或是菊花、梨花、桂花等等,甚至包括那些只了南共同写花的词作中出现的花,其共同特点就是与众不同,都是花中极品,都是词人对自己品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