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为王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我若为王》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问题特征2、理解作者对国民王权意识、奴性意识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

能力目标1、学习作者以调侃的文笔借戏说的形式表现自己思想的写法。

2、品味__中含意丰富的语句,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

3、体会杂文鲜明的思想性、文学性。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敢于直面现实,痛斥奴性,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诙谐幽默的语调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是深刻含义3、体味杂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1、故宫图片及漫画导入二、初步感知1、“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请大家阅读课文,分点作简要说明。

妻——王后子——王子、太子女儿,亲眷——公主、皇亲国戚“我”——天子,万岁2、地位如此尊贵,有条件吗?——只因为“我”是王,“我”有权。

三、深入探究1、看来这王是个好东西啊,引无数人竟折腰。

问世间,王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唐朝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明朝靖难之役,叔侄反目;近有袁世凯称帝,卖国求荣;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不就是为了王位,为了王权吗?那么,王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王是封建残物,奴才的首领2、看来作者对王的态度很明显,是蔑视,是批判。

(生活在奴才们中间,做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四、难点突破1、作者假定自己为王,却发誓要将所有的臣民杀死,这是为什么?提示:①臣民们犯了什么错,要一齐杀死?——他们是奴才,作者憎恶一切奴才和奴才相。

②奴才相是怎样一副嘴脸,再文中找一找——第五段,请大家读一读。

③请大家用成语概括——阿谀奉承,卑躬屈膝,低三下四,奴颜媚骨……④看来奴才有很大的危害性啊,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小故事。

——易牙善烹调,齐桓公召之。

一日,齐桓公说:“我尝遍天下美味,却不知道人肉是什么滋味。

”易牙听后,烹子,以媚桓公。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我若为王》教学设计11、了解文章大开大合的结构、假设的论证方法和幻想虚拟的写法,理清全文思路。

2、理解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培养民主意识、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幻想虚拟和假设论证的方法形象而深刻地批判了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1课时一、导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作为一国之君,普天之下的土地都属于他一人,天下的百姓都是他的臣民。

古代封建君王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同学们,你想做君王吗?假如你做了大王,你喜欢有一大群对你卑躬屈膝、趋炎附势的奴才围着你大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吗?今天我们来看现代作家聂绀弩的杂文《我若为王》,看看作者在大胆的假设下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其中又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认识。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投影)聂绀弩,现代作家,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

杂文,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变化的文艺性的论文,具有短小、活泼、锋利、隽永的特点,一般都是以幽默讽刺的文笔揭示深刻的道理,寓庄于谐。

本文就是一篇很优秀的杂文。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四、具体研读1、问题:聂先生喜欢做王吗?从文章最后两段可知,作者是怎样的观点态度。

(1)表达对奴才的憎恨(2)提出憎恨的理由(3)表明铲除皇权和奴才的愿望(4)呼唤民主制度(板书:结论铲除奴种改造世界)2、问题: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通过假设自己为王之后出现的种种情景,进而否定奴才,否定为王。

(板书:假设幻想为王)3、问题:本来假设自己为王了,为何又不想做了?因为有奴才的存在,憎恶奴才的嘴脸。

4、讨论1作者为什么“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

奴才的嘴脸到底有多可恶,根据文中的具体描写概括奴才相的特点。

由师生讨论分析后得出(投影)捧王后趋炎附势捧太子、王子阿谀奉承捧公主、皇亲国戚俯首帖耳我的每句话都成为“圣旨”惟命是从尽力实现王的愿望不指摘王的过失、罪行奴才:王:单调、寂寞、孤独卑躬屈膝低头、鞠躬、匍匐恍然大悟: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巧言令色谄媚、乞求、快乐的表情低微、柔婉、畏葸的声音欺软怕硬也曾是昂首阔步、耀武扬威心怀叵测也会把王赶下王位因此王感到单独、寂寞、孤独,并恍然大悟: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我若为王教学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创新思维。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敬领袖,尊敬师长,尊敬劳动人民的情感。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想象与联想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黑板等。

(2)学生预习课文,预习生字词。

2. 课堂导入:(1)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教师讲解并板书。

3. 课堂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解释作者的表达意图。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辅导。

5.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内容,巩固生字词。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2一、教学设想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尽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从而达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课于生的初衷。

二、教学安排一课时三、教学内容(一)预习指导1、从音形义三个方面,掌握下列字词。

光景德性亲眷敬畏憎恶谄媚悲戚呵斥乞求2、浏览全文,初步把握作者抨击的对象,即杂文中的靶子。

3、本文在立意和结构处理上,有何妙处?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读本》第13—15课,以加深对杂文作品的认识。

(二)教学步骤1 导语设计好的导语能迅速将学生引向授课主题,带入教学情境之中,或能动人心扉,或能发人深思。

请你以教师身份,拟一则80字左右的导语。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我若为王》。

2、根据同学们的导语,联系课后练习中的一则材料,得出本课的中心论题是什么。

(1)学生谈自己导语设计的出发点。

(2)讨论犯罪分子为何能轻易得逞?3、为了能讲清楚这个问题,你的文章打算怎样写?试列出你的结构提纲。

4、联系自己的构思,对照本文,讨论本文在写法上的成功之处,作为将来写作的借鉴。

文章立意上:表现在对王权和奴性批判的处理上讨论:作者为什么“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

奴才的嘴脸到底有多可恶,根据文中的具体描写概括奴才相的特点。

奴才:惟命是从(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俯首帖耳) 尽力实现王的愿望;不指摘王的过失、罪行。

卑躬屈膝低头、鞠躬、匍匐巧言令色谄媚、乞求、快乐的表情低微、柔婉、畏葸的声音欺软怕硬也曾是昂首阔步、耀武扬威结构安排上:1、捧高跌低法:王——————————臣民王权——————奴性妻子——王后唯命是从儿子——太子卑躬屈膝女儿——公主巧言令色(铺垫)虚——————————实(欲擒故纵)2、虚拟幻想法:假设:我若为王。

;我将。

3、排山倒海法:表现在段与段之间,也表现在段落内部。

4、波澜突起法:“王”的想法既合理,又来得突然,有些意外。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题思想,领略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

1.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我若为王》的内容介绍。

2.2 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语言风格。

2.3 课文中表达的理想主义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题思想。

3.2 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语言风格。

3.3 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介绍课文的内容、作者、背景等。

4.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文学特点等。

4.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理想主义情怀。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我若为王”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5.2 介绍课文《我若为王》的背景和作者。

5.3 分析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5.4 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语言风格。

5.5 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进行案例分析。

5.6 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5.7 总结课堂教学,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6.1 请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我若为王”主题的文学作品,如《王者归来》、《王者之心》等,对比分析与本课文的异同。

6.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我若为王”的作文,谈谈自己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憧憬。

七、教学评价:7.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文,评估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对未来憧憬的表达。

7.2 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讨论成果,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八、教学反思:8.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的参与度等。

8.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拓展学习:9.1 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如《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生命的意义》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文学思想和风格。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袁卫星]教案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袁卫星]教案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袁卫星的写作背景和文学地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我若为王》的作者袁卫星,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我若为王》的主题思想,探讨作品中的权力、责任、人性等元素。

2.3 修辞手法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文学美。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准备相关问题。

3.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课堂讲解分析课文主题思想,讲解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5 课堂小结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我若为王》课文文本。

5.2 参考资料关于袁卫星的生平介绍、相关学术论文等。

5.3 网络资源相关在线文章、视频等,丰富学生的学习渠道。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世界。

6.2 问题驱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6.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氛围。

6.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第七章:教学活动7.1 课前活动让学生分享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增加学生对课文的了解。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教学目标1. 解文章大开大合的结构, 假设的论证方法和幻想虚拟的写法, 理清全文思路。

2.理解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性思想的深刻认识, 在批判王权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奴性的危害。

3. 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教学方法:1.讨论点拨法。

教读本文, 应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2. 品读鉴赏法。

体味杂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联系历史人物, 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二、简介作者聂绀弩的杂文是“有力的响箭”。

三、文本探究1 从文章最后一段切入, 提出两个问题, 整体把握全文:①我若为王, 为什么最终不能为王?②既然不能为王, 为什么又会成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a学习2――5段, 让学生认识到王的两面性——显赫之至与寂寞之至。

b学习6——7段, 明确中心, 思考“我终于不能为王”的原因。

重点理解“我将变成一个暴君, 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 连同尊长和师友, 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这个句子。

明确: 在上文中, 作者对于王权和奴才这一对“孪生子”表示了深深的憎恶和愤慨。

“生活在奴才们中间, 作奴才们的首领, 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 最大的悲哀。

”作者在这里又翻出一层意思, 认为奴才比王权更可怕, 因而要“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斩钉截铁地表示铲除一切奴种的强烈愿望, 体现了作者语言的犀利和思想的深刻。

c齐读最后一段, 联系全文, 理解“最大的王”及“真的人”的含义。

明确:世界上没有了奴才, “我”终于不能为奴才们的首领, 那么, “我”和所有的人都变成“真的人们”了。

对这种景象, “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2 师生再次品读第5段, 感受作品的文学性, 归纳奴性的特点。

四、课外拓展开放性讨论: 什么是奴才?奴性和王权有何联系?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卢梭对于羊显凶兽相, 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

一、《我若为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思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国王的故事或诗歌,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题思想。

3. 课文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讨论作者为何要写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权力。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若为王”的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我若为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熟读课文,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2. 识别并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文熟读:让学生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词语解析: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修辞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批判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这是没有疑问的。

它的思想的深刻性在于,不是一般地批判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

课文假设“我若为王”以后的种种情景,“我”将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没有任何过错,听不到任何反对的声音。

然而“我”却突然觉悟到:“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而已。

皇权和奴才是一对双胞胎,后者是前者生存的基础。

因而作者以满腔悲愤的心情写道:“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

”作品由对皇权意识的形象化批判转入对奴才思想的抨击,正是从一般人思考止步的地方起步的,因而课文的思想性显得尖锐、深刻,不同凡响。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思路,体会虚拟假定的写法,把握全文思想内容。

2、进一步掌握杂文的艺术特点,品味杂文语言的讽刺味。

3、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2、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作者的思想境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批驳现实生活中的王权意识,摈弃奴才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国民王权意识、奴才性格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诙谐调侃的语调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3、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4、把握作者的说理过程。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者情况分析:
1、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能阅读一般的文章,但对关键句的理解还不够到位,欠深刻,或者较为单一,不够全面。

2、缺乏丰厚的生活阅历,他们很难完整、独立地理解课文主旨。

3、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选择和设计
多媒体正逐渐成为学生崭新的学习工具,在多媒体辅助下学习拓展了学与教的空间,使学生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必然。

本课设计集图、文、音等信息于
一体。

在多媒体的结构上,设计了以下几大块:
图片资料:感知“王威”。

音频:情境导入。

了解课文内容。

文本材料: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八、学习情境设计
多媒体课件引入,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引起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兴趣,进入高涨的学习环境。

九、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
ppt课件,多媒体教室,教材。

十、教学过程环节:
一、导入新课
看图片,听音乐。

师生共同欣赏音乐《秦始皇》主题歌
一、导语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作为一国之君,普天之下的土地都属于他一人,天下的百姓都是他的臣民。

古代封建君王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同学们,你想做君王吗?假如你做了大王,你喜欢有一大群对你卑躬屈膝、趋炎附势的奴才围着你大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吗?
今天我们来看现代作家聂绀弩的杂文《我若为王》,看看作者在大胆的假设下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其中又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认识。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初步感知“王威”。

借此创设情境)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投影)
聂绀弩,现代作家,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

杂文,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变化的文艺性的论文,具有短小、活泼、锋利、隽永的特点,一般都是以幽默讽刺的文笔揭示深刻的道理,寓庄于谐。

本文就是一篇很优秀的杂文。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知人论文)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感知文本,品味语言)
四、具体研读
1、问题:聂先生喜欢做王吗?
明确:从文章最后两段可知,作者是怎样的观点态度。

(1)表达对奴才的憎恨(2)提出憎恨的理由(3)表明铲除皇权和奴才的愿望(4)呼唤民主制度(板书:结论铲除奴种改造世界)
2、问题: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明确:通过假设自己为王之后出现的种种情景,进而否定奴才,否定为王。

(板书:假设幻想为王)
3、问题:本来假设自己为王了,为何又不想做了?
明确:因为有奴才的存在,憎恶奴才的嘴脸。

4、讨论1作者为什么“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

奴才的嘴脸到底有多可恶,根据文中的具体描写概括奴才相的特点。

由师生讨论分析后得出(投影)
捧王后
趋炎附势捧太子、王子
阿谀奉承捧公主、皇亲国戚
俯首帖耳我的每句话都成为“圣旨”
惟命是从尽力实现王的愿望
不指摘王的过失、罪行
奴才:王:单调、寂寞、孤独
卑躬屈膝低头、鞠躬、匍匐恍然大悟:也不过是一个奴
巧言令色谄媚、乞求、才的首领
巧言令色谄媚、乞求、快乐的表情
低微、柔婉、畏葸的声音欺软怕硬也曾是昂首阔步、
心怀叵测也会把王赶下王位耀武扬威
因此王感到单独、寂寞、孤独,并恍然大悟: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讨论2王权和奴才的关系。

明确:首先是相互对立的关系。

掌权的人是统治、管理奴才的一方,奴才则接受统治、管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地位不同,做奴才的总想做王,做君王的总想压制奴才。

但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

奴才是君王赖以生存的温床,君王是建立在奴才的地基上的。

所以要铲除奴才,也要否定王权,最终实现人人为王,人人不是王的平等、民主的制度。

5、问题:作者当时是民国国民,在民国时期难道还真有人想做王吗?作者怎么会提出这个话题的?
明确:由一部影片的名字:“我若为王”提出话题的。

(板书:引题“我若为王”)
问题:这个片名意味着什么问题,为何会引起作者这么多的思考?
明确:“我若为王”说明“我”仍处于奴才的地位。

“我若为王”说明奴才总是艳羡王权,并以“为王”为最高理想。

到了民国,身为民国国民,却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说明封建主义基础还很牢固,民国还没有真正的民主制度,国民的封建意识还很浓厚,没有树立起民主思想。

“我若为王”这个片名正是还有奴才的明证,也就成为“世界还大有待于改进”的理由。

“我若为王”这个电影名字,不但触发了作者写作的欲望,而且引起了作者下面深沉的思索,作者把批判的矛头实际指向封建专制主义,消灭奴才,消灭王权。

(设计意图:解决文中的疑难句子、关键句子,以便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五、探讨本文的论证方法、写作手法
由板书可知,文章引出话题后,进行假设,进而否定,最后得出结论,这是运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六、布置作业
根据本文假设论证的方法,针对某个主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板书:我若为王
引题“我若为王”

设假设幻想成王

证结论铲除奴种
改造世界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同学们的结论并明确,对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给予直接指导,并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联想和想象。

总结本节学到的知识,课后观察自己身边的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一些现象并加以体会、思考。


十一、教学过程流程图
十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既有形成性评价,也有总结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课堂学习成果评价量表、课堂表现评价表与作业量化评价三个层面进行,分值分别为总分的40% 、2 0%、40%。

课堂学习成果评价量表(40分)
班级:高一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_
注:1.得分为自评、互评、教师评总分之均值;
2.“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都是针对课堂学习情况的概括性评判和描述。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量表(20分)
注:1.本评价表针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作评价,用于课堂中评价
2.本评价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和定量评价部分
3.定量评价部分总分为100分,最后取值为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分数按比例取均值
4.定性评价部分分为“自评”、“互评”和“教师评”,都是针对被评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的改进与提高
课外作业量化评分表(40分)
十三、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