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融合

合集下载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相似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相似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相似饮食文化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承,也体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独特魅力。

在世界范围内,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习惯、餐桌礼仪和食材搭配上。

1. 饮食习惯不同中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有着显著的差异,比如西方人习惯在早晨吃甜食或蛋糕,而中国人则大都喜欢早餐吃面食或米饭。

此外,西方人会吃生的生牛肉、生蚝甚至生鱼片等生冷食品,而中国人则讲究熟食。

在煮汤的时候,西方人往往是把所有食材在一起煮熟,而中国人则十分注重煮汤技法,用不同的火候、时间和食材搭配,以做出口感鲜美的汤品。

2. 餐桌礼仪不同除了习惯上的差异,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如用具的使用,中国人用筷子而不是西餐用具;餐桌上的言行举止,中国人不习惯说笑打闹,而西方人则不禁开玩笑、讲故事;倒酒的方式,中国人注重沟通,要想尊重客人,常常轻轻敲碗,以示请客人喝酒,而西方人则直接倒酒,往往直接与客人碰杯。

3. 食材搭配不同中西方食材的搭配也有着显著的不同,特别是对于各类肉类的搭配方法。

中方烹调部分会选择对荤素搭配,鱼肉则精选好鲜活的食材为宜以普及家宴,而在西方的传统烹饪中,肉类搭配往往重口味,讲究用豆酱等调料去除腥味。

在食材的选择上,中国人以天然的绿色蔬菜、鲜奶、豆腐、果汁等为主,西方人则以养分高,色香味美的葡萄、芒果、水果、蔬菜、果汁等为主。

二、饮食文化相似虽然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在一些方面,它们又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相似之处。

1. 对食物的追求与珍惜中西方人都有一种对食物的追求和珍惜之心。

中国菜在选料和烤制炒炖加以精致,而西方人则热衷于寻找新的口味和美食;中方以健康与营养为重,西方则更头重脚轻,食材挑选更注重从生活体验感出发;不过无论是中西方,都非常珍惜食材,尤其对于粮食与肉类的重视。

2. 文化交融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的融合已经越来越明显。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FOOD INDUSTRY ·71 王福燕 徐州救助管理站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重对于食物精神方面的享受。

再简单的食物,只要它有营养都可以被西方人列入饮食清单,因此,西方人的饮食很简单,面包、牛奶、黄油、奶酪等这些简单的食物就可以组成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

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的差异与交融方式饮食方式存在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方式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食材结构的不同与用餐方式的差别,在食材方面,中国人主要以农作物为主,以肉类为辅。

由于中国土地辽阔、土壤肥沃,再加上中国人高超的种植技术,使我国农作物产量较高。

而动物的养殖较少,所以我国的食材结构是以粮食、蔬菜为主,以肉类为辅。

然而西方的食材结构与我国却有很大不同,由于西方的气候因素,导致了农作物不能很好的生长,所以西方人都是以养殖畜牧业为主。

肉类产品比较丰富,因此,西方人的食材结构都是以肉类为主,农作物为辅,与中方的食材结构形成强烈的反差。

中国人主要以筷子为主,以杯、盘、碗、匙为辅进行用餐。

而西方人主要是以刀叉为主,以杯、盘等餐具为辅。

在用餐方式上中西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

根据前文我们已经知道,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是这也不能说明哪一方的饮食文化高,哪一方的饮食文化低。

应该说各有其优点,也都存在着缺点。

中国的饮食文化只注重外形与味道,而不注重营养。

西方的饮食文化只注重营养却不注重味道,双方都有利弊。

因此为了促进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共同发展,我们因该使两种饮食文化进行交融,不断吸收彼此的精髓,改善自身的缺点,使中西方的饮食文化达到更高的水平。

中西方在饮食方面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中西方的人们对食物的追求方式上。

中国人追求的是食物的外形与味道,对营养的要求较低,然而西方人在饮食方面的追求却与中国人正好相反,他们追求的是食物的营养搭配,对味道和外形却不是很在意。

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不断合作与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交融。

中西美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中西美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中西美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愈发密切。

其中,美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中西美食文化作为两大饮食文化的代表,其碰撞与融合,既展示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多样性,又带来了全新的口味体验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西美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现象,以及背后的历史背景、影响因素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历史背景1.中西美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西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各自拥有丰富的饮食传统和独特的口味。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注重食材新鲜、健康和味道的平衡;西方饮食文化则注重食材的精致处理和烹饪技巧的独特性。

两者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各具特色。

2.中西美食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中西美食文化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的时代,这条古老的贸易路线将东方与西方连接在了一起,不仅促进了物质贸易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

例如,中国的茶文化和西方的咖啡文化在交流中互相影响,形成了现代茶饮和咖啡文化的多样性。

二、中西美食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影响因素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动了中西美食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各国食材和餐饮技术的流动性大大提高,促成了中西美食文化融合的重要基础。

例如,中国的火锅和意大利的披萨,都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并催生了各种变种和创新。

2.旅游文化交流旅游文化作为推动中西美食文化碰撞与融合的重要力量之一,为各国人民提供了品尝不同美食的机会。

游客的口味需求和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催生了众多中西餐厅的兴起。

例如,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可以找到各式各样的西餐厅,而在西方国家,中国菜馆也很受欢迎。

三、中西美食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具体表现1.菜肴创新与融合中西美食文化碰撞与融合主要体现在菜肴的创新与融合上。

通过将中西餐的烹饪技巧、配料和口味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融合菜品,如中式披萨、西式糖醋鲤鱼等。

这些菜品既保留了传统的口感,又融入了对方文化的元素,呈现出独特的美食风味。

2.餐饮理念互补与创新中西美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还反映在餐饮理念上。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在两个文化中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下面为你讲讲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哪些。

1、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历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5000年的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系逐渐形成,四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菜式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到中世纪,欧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间,旧西方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

其主要特点为: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较中国简单,但同时也十分注重口味。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

重科学即讲求营养。

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术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

法国烹调虽亦追求美味,但同时总不忘“营养”这一大前提,一味含营养而求美味是他们所不取的。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现代烹调思想,特别强调养生、减肥,从而追求清淡少油,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

所以说西方饮食之重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

2、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一、食材选择与烹饪方式:西方饮食注重肉类和奶制品的摄入,尤其是牛肉、猪肉和鸡肉等。

西方餐桌上经常能看到烤肉、炸鸡和汉堡等快餐食品。

而中国饮食文化注重五谷杂粮和蔬果的摄入,以大米、小麦、豆类和蔬菜为主要食材。

中国菜肴烹饪方式丰富多样,如炒、炸、蒸、煮等,注重将食材的原汁原味保留下来。

二、餐桌礼仪与用餐方式:西方人用餐注重个体主义,一般用刀叉和盘子,用餐时主食独立摆放,每个人有自己的食物,注重个人私有权利。

而中国人用餐时通常采用共同进餐的方式,将主食放在共同的大碗里让所有人一起分享。

中国人传统上使用筷子,将食物夹到自己碗中,注重团体主义和集体意识。

三、饮食习惯与饮品选择:西方人饮食习惯午餐较重,晚餐较轻,一般不喜欢吃米饭,偏好吃面包等主食。

西方人饮食中常见的饮品有咖啡、红茶、果汁和饮料等。

而中国人则注重早餐的丰富,喜欢米饭和面食,晚餐一般较为丰盛。

中国人也喜欢喝茶,特别是绿茶,它有清热解毒、降脂减肥的作用。

四、礼仪与礼节:西方人在用餐时注重礼仪,如不用手抓取食物,避免发出声音等。

吃饭时西方人通常不谈论政治、宗教等敏感话题。

而中国人在用餐时注重家庭和睦,习惯一家人团聚共进餐,用餐时会有较多的交谈和互动。

五、餐饮文化氛围:西方人习惯在餐厅用餐,注重用餐环境和服务质量。

西方餐厅通常会附带音乐和装饰,让顾客有舒适的用餐体验。

而中国人则更喜欢在家中吃饭,有的家庭还会摆上几道精心准备的菜肴,表现主人的热情款待。

综上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在食材选择、烹饪方式、用餐礼仪、饮品选择、礼仪与礼节以及餐饮文化氛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对食物的看法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

美食之旅——探索中西方文化美食差异

美食之旅——探索中西方文化美食差异

美食之旅——探索中西方文化美食差异2023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各国之间经济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其中美食文化也成为了人们越来越感兴趣的话题。

中西方文化美食差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索美食之旅,了解中西方美食文化的不同之处。

一、中式美食和西式美食的区别中式美食和西式美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美食文化。

中式美食注重多味道的协调,追求口感的完美,同时讲究烹饪过程的技艺和工艺。

西式美食则更加注重主食和主菜的搭配,偏向高蛋白、少脂肪的食品,同时会添加各种调味料进行烹饪,强调个人口味和模块化搭配。

在烹饪方式方面,中式美食注重煎、炒、炸、蒸等方法,而西式美食则注重烤、煮、焗、蒸等方式。

二、中式美食和西式美食的饮食文化中式美食将饮食当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温善、和谐、养生,强调“草木同根,呼吸相连”的观念,在不同季节选择不同食材,保证营养平衡。

而西式美食则强调独立的风格和味道,讲究调味料、酱汁、食品的搭配以保证个人口味的独特性,同时不太注重饮食文化的精神内涵。

三、中式美食和西式美食的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中西方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式美食讲究先大后小,先清淡后浓厚,面点汤点应该与饭菜搭配食用,同时非常注重餐桌礼仪,主持人要起哄热烈的欢迎宾客,并亲自烹饪,不断询问客人满意度。

而西式美食则讲究直接的食用方式,主菜通常会放在中央,每个客人自由选取菜品,同时讲究用餐速度快、品尝多种味道。

四、中式美食和西式美食的文化背景中式美食源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注重在食材的甄选、烹饪技艺上面创新。

而西式美食则源于西方文化,注重食物的外观、口感和美学,强调个性、创新和追求不同。

五、中西方美食文化的交流融合中西方美食文化在不断交流和融合中,相互影响和借鉴。

中西文化差异虽然存在,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两种文化在美食上的融合,不仅体现了多样化的文化交流,同时也丰富了两种文化的内涵。

总之,在美食之旅中,探索中西方美食文化差异的过程,不仅能让人们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更能感受到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融合之美。

中西方美食文化的异同与交流

中西方美食文化的异同与交流

中西方美食文化的异同与交流美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食物的认知、态度和审美,同时也体现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由于历史、地理、民族和宗教等原因,中西方美食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和特点,但同时也在不断地交流与融合中产生着新的创意和火花。

一、饮食文化的差异1. 菜品组合中餐食品通常按照五味、五色、五香、五形、五热的标准进行搭配,追求健康、营养和美味的平衡。

而西餐则讲究主食、汤品、甜点、酒水的搭配,因为其文化背景的不同,西餐以肉类和面包为主打,蔬菜水果等则是陪衬。

2. 食用方式中餐通常以家庭或者团体聚餐为主,无论是点菜还是共享,都强调着“人情味”的重要性。

对于用餐礼仪也是十分注重的,如筷子的使用、餐桌上的行为等。

而西餐则偏向于单独用餐,强调的是独立自主的个人意识和作为一个人的权利和责任,用餐礼仪则相对简洁。

3. 食材选择中餐通常以天然材料为主打,新鲜、趣味性、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为家常菜,比如川菜、粤菜等地方性口味。

而西餐则更加注重材料的稳定性和耐储存性,稀缺性的材质常常被加上高昂的价值,比如:法国鹅肝或是意大利干酪。

二、美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 中餐出海近些年来,中国美食在世界范围内的好评不断,如京酱肉丝、麻婆豆腐、火锅、炸酱面等等,成为了广受欢迎的全球美食文化icon,美国、英国、法国都已开了许多中国餐馆,开放式的烹饪流程和口感的变化让更多不同的人群了解和喜欢上了它。

2. 西餐适应中国西餐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呈井喷式的,咖啡厅、西餐厅、快餐店等等多种类型的餐厅在中国大陆铺天盖地的涌现,提出着创新和独特的餐饮理念。

比如:意式披萨、美式汉堡、法式酥饼等等,都已经被中国的消费者接受和喜爱,并且已慢慢地与以往的中西餐方式相融合。

3. 中西混搭中西混搭的菜品在现代餐饮业中也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的西餐厅开发了一些中西合并的菜肴,比如:中式火锅披萨、法式甜品上海黄鱼、香草茶味义大利面、双菇奶汁炖鱼羹等等,这些推陈出新的创意体现了中西方美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新意。

中西饮食文化异同点(整理版)

中西饮食文化异同点(整理版)

中西饮食文化异同点(整理版)中西饮食文化异同点
相似点
1. 尊重饮食文化:中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饮食,餐桌礼仪在两者中都有一定的规范。

2. 社交场合:中西方饮食文化中都有讲究社交,人们喜欢在餐桌上与朋友、家人共享美食,增进感情。

3. 高度重视食材: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都强调用新鲜、高质量的食材制作美食。

异同点
1. 食物组成:中餐以主食(如米饭、面条)为基础,主要搭配蔬菜、肉类;而西餐以肉类、奶制品为主,搭配面包、土豆等。

2. 烹调方法:中餐注重炒、煮、炖等传统烹饪技巧;而西餐更强调烤、煎、炸等烹饪方式。

3. 饮食惯:中餐以碗、筷子为主要餐具,人们多数情况下共同分享同一桌菜;而西餐则使用刀、叉、勺等,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盘子。

4. 餐点顺序:中餐通常是先吃主食,然后再吃菜肴;而西餐则按照菜单上显示的顺序,先吃前菜(appetizer)、主菜(main course)再吃甜点(dessert)。

5. 调味品使用:中餐常用的调味品包括酱油、醋、盐等;而西餐则使用较多的奶油、黄油、蛋黄酱等。

结论
中西饮食文化虽然有一些不同点,但都体现了人们对美食的热爱和文化的传承。

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重要的是尊重和欣赏两种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这一说法。

的却,作为中国人,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对“吃”多么地看重,在网络上很流行一句话“我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我每天都要考虑三个重要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分别是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这纯属一个笑话,但是我认为来形容我们中国人关于吃这一方面的特点却为之不过,甚至相当贴切。

很好笑的一个事实,我们中国人的嘴都很刁,广东人吃不惯川菜、相对重口味的北方人吃不惯南方菜的清淡。

我们中国人对于放进自己口里的东西都相当着重,没办法,口味这东西繁多,如果吃另外一个口味对我们自己来说的却是一件难受的事情,正如中国人到西方国家吃冷盘、西方国家的人来中国吃川菜,能否适应是一个问题,喜不喜欢又是一个问题。

很明显,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是在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正式拉开序幕之后的中西文化碰撞出现的首层交融文化。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通过时间的磨合,中西文化之间差异与融合最新表现在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列强统治区域,如上海、广州等各大商埠地方出现。

呈现出“中菜主导、西菜渐入”的局面。

在分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时候,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感性的中国,理性的西方,当然,我们很有必要首先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和西方饮食文化的基本特点。

感性的中国。

中国根据地域的不同可系统区分为八大菜系。

它们分别是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

每个菜系之下又会细分成其他菜列,则如闽菜,闽菜当为八大菜系之一,其下细分成福州菜、漳州菜、厦门菜、泉州菜、莆田菜五小菜列。

每个菜列都有各自独特的风味,但是它们总体属于闽菜系。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为;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意情趣、医食结合。

西方饮食文化的特点为:营养均衡、个性突出、强调精加工、以肉食为主,素食为辅。

我们很容易从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看出,我们在关于吃这一方面所着重的地方完全不一样,我们中国人对于吃是一种感性的吃,而西方则更是一种相对于感性的理性的吃。

为什么两大饮食文化系统的差异会如此突出明显?简单可以从中国为固定耕种农业文明,而西方则是提倡冒险海洋文明这一理论来分析。

中国,虽然古代中国战争剧烈而频繁,但这毫不影响目前世上仅有的古文化体系的延续与发展,它偎依黄河、长江两大河流发展。

处于亚热带与北温带,气候相对宜人,降水量东南向西北递减,农作产品丰富,为典型的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的典型特点是固守家园,在安定的环境里面自己更新,简单来说,就是耕种。

我们都知道虽然中国人的耕种是属于精耕细种,但从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主导的农业社会生产效率还是低下的,原因是在中国的主要劳动群体阶级为农民阶级,农民阶级人口众多,但是狭小的赖以生存的土地则是难以足够支持他们的需求,在安定的社会环境里,人口密度迅速增长,甚至难以达到自给自足的局面。

所以,农民唯一的生存目的就是用有限的资源以达到自己生存的目的,随着后来精耕细种程度的上升,低层次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人民开始追求相对高层次的物质享受,受我们古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所影响,即“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平衡,人们追求物质层面的同时,相对注意饮食当中菜式的美感、情趣,更高的层次是在达到美感、情趣统一之时还能同时兼顾医食结合。

在我们熟悉的菜式中就有极多这样的例子,如闽菜系中得首席古典名菜“佛跳墙”,所谓“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佛跳墙用料精奇,有海参、鲍鱼、鱼翅、鸡肉等十几钟珍贵原料,这些都是相当鲜美的用料,辅料也相对复杂,有桂皮、猪油、姜皮、葱段等等,在通过繁杂的制作之后,色、香、味俱全的“佛跳墙”才诞生,这佛跳墙味道鲜美,虽然是主要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食欲,在融合“平衡”的思想之后,人们在满足食欲的同时,在选材与制作的过程之中,满足各种人群的食疗需要。

鸡肉对营养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劳、月经不调、贫血、虚弱等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祖国医学还认为,鸡肉有温中益气、补虚填精、健脾胃、活血脉、强筋骨的功效。

鱼翅含降血脂、抗动脉硬化及抗凝成份,对心血管系统疾患有防治功效;鱼翅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有利于滋养、柔嫩皮肤黏膜,是很好的美容食品。

鱼翅味甘、咸,性平,能渗湿行水,开胃进食,清痰消鱼积,补五脏,长腰力,益虚痨。

鱼翅和鸡肉相互协调,给食用的人最好的食疗效果。

理性的西方。

西方国家没有如中国一样分成几大菜系,直接是每个国家有每种口味,西方菜也有很多品种,相对来说比较出名著名菜点有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德国菜、俄罗斯菜。

但总体来说西方国家差不多,结合起来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与中国饮食文化相对的体系,但这两个体系并非对立,而是对立统一。

所谓的对立统一是在中西饮食文化相互交融之后而言的,因为在中国还没有被西方文明打开封闭的枷锁之前,两种饮食文化虽然早有碰撞,但是西方饮食文化很难在封闭性极强的中国人之中极难生根繁衍,正如西方的传教士曾经在中国传教,但是中国人貌似对西方的宗教并不感兴趣而已。

从选用材料方面来说,西方选用原料与中国人一样重视,西餐的原料多选择新鲜、无污染、天然、操作工艺自然的,尽量发挥其本味,干货原料用的不是太多,这与中国就不相同了,干货是中国菜式中重要的角色,很多菜式都需要用到干货,干冬菇、干红枣等等,中国厨师甚至有意识地制作腌菜等来丰富他们的原材料,皮蛋则是西方人难以接受的一种食材,皮蛋的英语表达问“100-years egg”直译就是100年蛋,的他们认为皮蛋是世界上最恶心的东西,他们很难想象中国人能够将皮蛋置于口中甚至吞下去,实际上,皮蛋于我们心中,是一种异样的美食,皮蛋瘦肉粥相信大部分人都十分喜爱。

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由于西方人喜欢新鲜的原材料而弃这些腌制品。

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

由选材方面我们可以简单形象地下定义为植物的中国,动物的西方。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的饮食当中常常离不开素菜,甚至我们更偏向素菜,这没办法,我们的是农业大国,农业更重视其中的种植业而不是畜牧业,蔬菜、粗粮都是我们主要的营养摄入资源。

但是西方则是不一样,他们是海洋文明,提倡理性思维,喜欢大口吃肉、红肉、白肉,有时是罐头,追求的是营养的价值搭配齐全,蔬菜在他们之中占很少的比例,虽然他们也有沙拉这些菜式,但他们更热爱肉类。

从烹饪方式来说,相对于中国的西方则是没有中国这么麻烦,它们没有中国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等等奇多的烹饪方式,西方人喜欢清蒸。

西方人强调饮食之间那种科学与营养,清蒸的却能够保留更多的营养,而中国的烹饪方式则是很容易造成营养的流失。

西方人受到西方哲学“形而上“的思想影响,它们的烹饪没有中国的多样,它们对于烹饪的创新力度也很小,厨师不是单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确定使用哪种原料,而是沿袭西方人传统的标准与规范,然后不断重复机械的制作。

这不能怪罪于厨师,或许寻根与西方人对“食”的看法了。

西方人“食”的主要目的与中国人不一样,他们追求的是营养的摄入,而不是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味蕾上的享受。

中餐更注重食品间的“渗透”,即味道的搭配和匀称;相比而言,西餐更注重食品的“齐全”,即保证营养的搭配和匀称。

因而只要营养足够的情况之下,其他都可以宽容剩余的条件都可以暂且放下,甚至可以连味道也不是首要考虑条件,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在中国人眼中看来这是一件相当奇怪的事情,但是事情就是如此。

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

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

这就是感性的中国饮食与西方的理性饮食。

在偌大的美国,在纽约的牛扒和华盛顿的牛扒味道相差无几,今日吃的是土豆牛扒,明天是牛扒土豆,没有相对的风味,因为在他们眼中看来,土豆牛扒的营养已经足够了,没有太大的必要去改良,由于食客的极度宽容,他们的厨师也没有那个去考虑改变牛扒的必要。

西餐的装盘立体感强,可食性强,所有进盘的食品绝大多数都能食用,点缀品就是主菜的配菜。

这一点与中国相对而言也是不一样的,中餐的装盘立体感也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美感对于中餐是一个分量相当大的评分标准,,但是在可食性这一方面,中餐则是稍逊与西餐了,中餐在烹饪完毕之后,主菜通常置于碟子中间,凭借精细的刀工用红萝卜、白萝卜、豆腐等其他可塑性强的食料雕琢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点缀品,但是这些点缀品起到的作用也顶多就是点缀,很少食客会去食用这些点缀品,大都是主菜食用后,点缀品仍旧处于空碟子中,最后就会被遗弃,这貌似与之前所提及的与自然和谐共处不相协调,但是这与中国人的宴席文化有关。

中西饮食文化中,在关于宴席这一部分是极度不一样的,在中国,工作的事在酒桌上办这似乎是潜规矩,一杯酒下肚,一切都可以慢慢说,一切都可以慢慢解决。

但是西方人在宴会上从来不会提及工作的事情,他们的宴会都是以交谊为目的。

我们中国人习惯围餐,一群人围坐成一桌,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在桌子中间依次放上各种菜式,由食客自己选取。

各项主菜制作精美,除了烹饪味道美味之外,还格外强调它的外在表现,中国人强调味道的搭配与匀称,主要体现在主菜上面,点缀品只是用来提升菜式的客观性因为中国人眼中的宴席,一场好的宴席则是关乎到自己面子的问题以及关乎于能否解决问题,菜式的卖相则是宴席的好坏的体现,则是前面所提及的可食性相对于西餐较差的原因。

但是西方则是流行自助餐,没有固定的位置,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这一特点。

感性与理性的相互交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饮食文化也开始了很多的融合,如在烹饪方式中,中国很多菜式尝试冷盘的方法,如鱼生等。

而西方则是尝试中国各种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等,但是相对来说,效果不明显。

最简单的其实并不是烹饪方法的融合,而是食材的融合,尤其是调料方面,如原本属于西餐中的番茄酱、沙拉酱等在中餐中的运用。

当今的中国也认识到自己在营养方面不及西方,也慢慢修改美味压倒理性营养的思维方式。

在烹饪食物的时候,注意营养的保留,例如注重清蒸、冷盘等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