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五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五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五篇《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1在我还在大学时候就拜读过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后来知道这位经济学大师还有这样一部关于“人”的著作,就带着一种好奇的态度读了这本书,看看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分析人性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英国十八世纪闻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共修订过六次。

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

此书对于推动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在当前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社会地位变化不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企业改革改制成败、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强权、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公平、正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但,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

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观察、思考写成了《道德情操论》。

可以说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

《道德情操论》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努力帮助别人。

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2当我没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对于亚当·斯密没有很多的了解,只是在以前上历史课和政治课的时候听过他的著作《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这次借着伦理学这门课,我把《道德情操论》这本著作的核心了解了一下。

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

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

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引言:道德情操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道德观念、价值观、道德行为等多个方面。

人们对道德情操的追求,不仅可以提升个人品质和幸福感,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我深刻体会到道德情操的重要和价值,下面我将从自我要求、他人关怀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一、自我要求在实践中,我发现自我要求是培养良好道德情操的基石。

道德情操的培养首先要从自己开始,要有一种工匠精神,恪守自律,追求卓越。

在我看来,自我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

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明确自己的核心原则,如诚实、正直、宽容等。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坚守这些原则,不随波逐流。

其次是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道德情操的培养离不开毅力和坚持。

我们应该要有毅力去追求我们的目标,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要有坚持不懈的决心,不怕苦难和失败。

最后是塑造自己的良好习惯。

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培养道德情操。

我们应该要勤于思考,善于反思,保持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习惯。

只有通过长期的坚持,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他人关怀培养道德情操不仅在于自我要求,也需要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应该要体现出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以下是我在与他人交往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是倾听和理解。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要注重倾听对方的意见和态度,尊重他人的差异。

不执着于自己的观点,能够理解和包容他人的想法和行为,这是培养道德情操的重要一环。

其次是关心他人的需求。

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应该能够关注他人的需求,给予真诚的帮助和支持。

我们应该要有同理心,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积极回应他人的需求。

最后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道德情操要求我们不歧视、不侮辱他人,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我们应该要保持敬畏之心,不干涉他人的权益,不以自己的喜好和意愿剥夺他人的权益。

三、社会责任除了关注自己要求和他人关怀,道德情操还需要我们承担社会责任。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

第一篇:《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亚当·斯密问题与“看不见的手”——《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深远影响,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书中,亚当•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而阅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时,不能不与他的另一本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联系起来思考。

因此,著名的“亚当•斯密问题”由此产生,即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调节经济行为的是由人们从利己心理出发的竞争行为,也称作“看不见的手”,与此相反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以人们的同情心为基础作研究。

“亚当•斯密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他对于人的行为动机认识的矛盾,是利己心理与利他心理的矛盾,而且体现在《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中不同的“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对利己心的论述,十分强调“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一只看不见的手”这一著名短语,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各出现一次。

在《道德情操论》中,他写到富人为了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雇用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起分享他们所作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

”这只“看不见的手”被描述为对财富的追求或获取欲。

这种获取欲是从荣辱之心一类的私利出发的,是受人们的个人感情和爱好驱使的,但是,人们在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追求狭小的私人目的时,却始料未及地实现着增进人类福利的更大的社会目的。

对《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关系的理解

对《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关系的理解

对《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关系的理解《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并称两部最具影响力的哲学著作之一,两部著作都是由英国哲学家亚当斯密撰写,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问题。

《道德情操论》以合乎道德的行为来探讨人们对于善恶的概念,斯密提出了仁爱的原则,认为个人的行为及行为的结果都是道德上最为重要的,因此,斯密认为要有道德的行动,就必须有一种仁爱原则,即以仁爱为衡量标准,做得对和利他才是道德的行为。

而《国富论》则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国家财富和政府管理。

斯密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国家的繁荣不仅仅是由货物的流通,企业的发展,政府的行动和财政政策等因素来决定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效的金融体制的运行和政府的正当管理,以促进国家的发展。

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斯密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问题,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从《道德情操论》中可以看出,斯密提出的仁爱原则,即要有道德的行动,就必须以仁爱为衡量标准,做得对和利他才是道德的行为,因此,斯密的仁爱原则可以用来衡量政府的行为。

例如,政府应引导和管理企业,遵循仁爱原则,努力保护普通老百姓,不去抢夺或剥削他们。

此外,从《国富论》中可以看出,斯密认为国家的繁荣不仅仅要靠货物的流通,和企业的发展,还要通过有效的金融体制的运行和政府的正当管理,以促进国家的发展。

在这里,斯密的仁爱原则也可以被应用,政府应当以仁爱原则来管理国家的金融体制,以确保游戏规则的合理性,避免国家财富只惠赖少数富裕者。

同样,斯密认为,要实现仁爱原则,就必须要有效的执行机制,以确保大家都能得到正当的道德待遇,在这里,政府应当努力建立一套公正的社会管理体制,实行公平的司法和税收制度,以便确保人人受益。

因此,可以看出,《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提出了仁爱原则,而在《国富论》中,则以仁爱原则来衡量政府的行为,以避免国家财富只惠赖少数富裕者;两部著作都指出,仁爱原则必须要有有效的执行机制才能实现,且必须要有一套公正的社会管理体制,实行公平的司法和税收制度,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022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2022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本书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核心是同情心理论,“同情心”也无关心肠好坏,而是一种情感上的换位思考能力。

换句话说,将心比心、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道德情操论》阐述的核心问题就是作为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该怎样控制个人的情感与行为,以及最终怎样建立一个有确立行为准则的社会。

这些准则,有的是可成文的毋庸置疑的规定;而有些则属于行为约束的“软制度”。

“软制度”是最难准确把控与运用遵守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亚当斯密所认同的道德情操理论。

最后与大家分享一句亚当斯密的话“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为了什么?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力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归根结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

”。

《道德情操论》七篇内容

《道德情操论》七篇内容

《道德情操论》七篇内容《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所著的一本经典伦理学著作,全书共七篇。

以下是各篇的大致内容:第一篇:同情心本篇主要阐述了同情心作为一种天赋本性的重要性。

斯密认为,同情心是人类天生的一种情感,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和处境。

同情心是人类社会和道德生活的基石,它促使我们对他人的痛苦和困难伸出援手。

第二篇:优点与缺点本篇主要讨论了对优点和缺点的感知。

斯密认为,优点是指那些能够激发我们赞赏和尊重的品质和行为,而缺点则是指那些引起我们不满和批评的品质和行为。

斯密认为,我们对优点和缺点的感知并非完全主观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标准。

第三篇:评判自我与他人本篇主要阐述了人们如何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以及如何评价他人的情感和行为。

斯密认为,自我评价往往比他人评价更为宽容,因为自我评价时我们会忽略自己的缺点,而夸大自己的优点。

同时,斯密认为,我们对他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受到偏见和成见的影响。

第四篇:效用与赞同本篇主要讨论了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

斯密认为,效用是指一个事物对人类生存和幸福的贡献程度。

当我们看到一个有用的事物时,我们会对其产生赞同的情感。

同时,斯密认为,人们对美和丑的看法也受到效用的影响。

第五篇:习惯与风气本篇主要阐述了习惯和风气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斯密认为,习惯和风气对人们的道德判断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道德的认知和理解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习惯和风气的作用。

第六篇:美德的品质本篇主要讨论了美德的品质及其对个人幸福的影响。

斯密认为,美德是指那些能够使个人成为更好的人的品质,如诚实、勇敢、节制等。

这些品质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增强个人的幸福感。

同时,斯密也强调了自我控制的重要性,认为自我控制是实现美德的关键。

第七篇:道德哲学体系本篇主要论述了道德哲学体系的构建。

斯密认为,道德哲学体系应该以人类天性为基础,以同情心为核心,以美德品质为目标。

同时,斯密也批评了一些传统的道德哲学体系,如以功利主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体系和以康德为代表的义务论体系。

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主要讲了这么一个观点:同理心让我们能够站在其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也能站在一个公正的旁观者角度看问题。

同理心是我们道德观的基础,但它也有一些问题。

比如说同理心让我们希望得到的别人夸奖和羡慕,而且我们更容易对那些有钱的人而不是穷的人产生同理心,这让我们本性非常虚荣。

但如果站在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这一本性是好的。

因为我们虚荣,想要别人的爱和羡慕,我们才会去消费。

因为每个人自私的本性,这个社会反而能够非常顺利地运转。

在《国富论》里,斯密进一步指出了这一运转的基础是什么,也就是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

他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农场主因为想要城里一些小装饰品(baubles and trinkets),所以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输送事物,这让城市的繁荣发展成为了可能。

农场主绝不是因为对城里人的同情或慈善才送给他们食物的,而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利益,但这样反而让城市更好更持续地发展。

斯密说,顾及自己的利益、想让自己更开心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国家就是应该让人民都更开心。

因此他认为国家主要的目的应该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当时更主流的一些观点,比如增加国家财富。

斯密更进一步指出,我们之所以买卖有两个主要基础,一是分工,二是自由交换。

而市场在宏观的层面上让我们每个人的自私自利成为了对所有人都有利的事情。

这就是市场的伟大之处。

,总论总体来说,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力图构建一个道德体系,并且从逻辑和理论上面去深刻推导这个道德体系的存在情况。

我们当以个人为单位来进行分析,我也知道书中的内容晦涩难懂深奥异常,也只有尽全力能阐述多少算多少。

2,以我之眼观他人人生而具备如此之多的情绪,有快乐、有痛苦、有悲伤、有愤怒、有崇拜、有敬佩。

那么究竟什么情绪或者说是什么原因是情绪之始呢?或者说是否存在这样的一种状态,它能够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递来产生出这样种类繁多的情绪。

答案是有的,而这样的状态或者情绪就是同情。

不过此同情非彼同情,这里的同情是当你看见对方处在某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的时候,你自发地通过想象把自己幻化到他的环境中,即让你的思想进入他的躯壳,然后在那样的环境下以你的价值体系和生活经验去体会你产生的情绪。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通用15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通用15篇)

道德情操论〔通用15篇〕道德情操论〔通用15篇〕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

接下来由WTT 为大家整理出道德情操论〔通用1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道德情操论篇1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方案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最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

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展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之因此可以成为经典,是正因其所阐述的观点是可以跨越时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历久而弥新,在历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丰富的内涵。

他传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

不好去伤害别人,而是就应要帮助别人。

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

正因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标准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倘假设以后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了并且找到了属于了我们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是能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的。

无可否认,发奋挤出自己有限的时刻去看这本书,心灵得到很大的启发——它给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的精神动力,催促我要学会互相帮助和互相谅解,让我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匆匆而过的路人、朋友,亲人和爱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局部。

紧之后,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互相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场,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

之后有反复出现“激情”、“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

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教师我们要换位考虑,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
《道德情操论》是世界经济学泰斗亚当·斯密的暨《国富论》后的另一巨著,它和《国富论》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温家宝总理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推荐《道德情操论》,拜读此书,拜读此书,掩卷长叹、感慨万千。

《道德情操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的分流到民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也是存在风险的,最终将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论语》亦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即各得其分也,这也正是我们社会主义公平和正义的思想的体现。

温总理多次提到这段话,说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关心群众的利益,让每个人都享受改革建设的成果。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

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然而,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矛盾。

诸如贫富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等一系列民生问题。

这些都是与社会的公平正义相悖离的。

如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可以从《道德情操论》中得到很多的启示。

树立人类的“利他”精神。

《道德情操论》中曾说:“完美无瑕的人性,就是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就是公正无私
和慈善的情怀。

唯有如此,人与人之间才能达到感情上的沟通与和谐,才能产生得体适度的行为。

”然而近年来,国内楼市上“呼风唤雨”的黑手频频曝光,“黑煤窑事件”屡屡涂炭生灵,“三鹿奶粉”事件几乎造成了中国民族奶业的巨大灾难,大学生勇救落水儿童献身,打捞者却索要高价打捞学生遗体,这些事件、现象无不在拷问着人类道德和灵魂。

这些自私、丑陋的行为,显然是不符合人性和道义的。

我们应当运用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的思想精髓,塑造人类的“利他”精神,规范市场主体遵纪守法的营商行为,正如温总理曾反复强调的,“企业家的血管里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正义性。

良心的自省和欲望的管束。

在书中,亚当斯密谈到,“在所有场合,良心的影响与权威仍然是很大的,而且也唯有向住在心里面的这位判官请教,我们才可能在我们自己的利益与别人的利益之间作出适当的比较判断”。

道德是人的本性,是善恶、荣辱、是非的判断,然而,受利益的趋动,人类极易养成极端利己主义。

此时,我们需要用好斯密授予的“思想锐器”,时刻反省自己,及时清理内心深处那些不合宜、不正当的欲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