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废物鉴定-有毒有害物质鉴定

合集下载

危废鉴定标准

危废鉴定标准

危废鉴定标准危险废物(危废)是指因生产、经营、科研等活动产生的、或者由于储存、运输、处置等活动产生的,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具有其他危险性质的废物。

危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需要进行准确的鉴定和分类。

危废鉴定标准是指对危废进行鉴定和分类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其制定和实施对于规范危废管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危废鉴定标准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呢?危废鉴定标准应当包括危废的鉴定方法、鉴定标准、鉴定依据、鉴定程序等内容。

其中,鉴定方法是指对危废进行鉴定的具体技术方法和操作规程;鉴定标准是指对危废进行鉴定的具体要求和标准;鉴定依据是指进行危废鉴定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技术要求等;鉴定程序是指进行危废鉴定的具体步骤和流程。

这些内容的明确和规范,对于危废鉴定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危废鉴定标准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呢?危废鉴定标准应当具备科学性、准确性、权威性、操作性和适用性等特点。

科学性是指危废鉴定标准应当符合科学原理和技术规范;准确性是指危废鉴定标准应当能够准确鉴定危废的性质和特征;权威性是指危废鉴定标准应当具备法律法规的依据和支持;操作性是指危废鉴定标准应当具备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便利性;适用性是指危废鉴定标准应当适用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危废鉴定工作。

这些特点的具备,对于危废鉴定标准的实施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危废鉴定标准的实施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危废鉴定标准的实施应当注意鉴定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应当加强危废鉴定设备和仪器的管理和维护;应当建立健全危废鉴定的监督检查和评估机制;应当加强危废鉴定结果的信息公开和共享。

只有注意这些问题,才能够保证危废鉴定标准的实施效果和管理效率。

总之,危废鉴定标准是规范危废管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只有加强对危废鉴定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危废管理工作的开展,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希望相关部门和单位能够高度重视危废鉴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为危废管理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

危险废物鉴别部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含有毒性、致癌性、致突变性和生殖毒性物质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的毒性物质含量鉴别。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 5085的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HJ/T298 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剧毒物质acutely toxic substance具有非常强烈毒性危害的化学物质,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及其混合物和天然毒素。

3.2有毒物质toxic substance经吞食、吸入或皮肤接触后可能造成死亡或严重健康损害的物质。

3.3致癌性物质carcinogenic substance可诱发癌症或增加癌症发生率的物质。

3.4致突变性物质mutagenic substance可引起人类的生殖细胞突变并能遗传给后代的物质。

3.512生殖毒性物质 reproductive toxic substance对成年男性或女性性功能和生育能力以及后代的发育具有有害影响的物质。

3.6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具有毒性、难降解和生物蓄积等特性,可以通过空气、水和迁徙物种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在沉积地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中蓄积的有机化学物质。

4 鉴别标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固体废物是危险废物。

4.1 含有本标准附录A 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剧毒物质的总含量≥0.1%; 4.2 含有本标准附录B 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有毒物质的总含量≥3%; 4.3 含有本标准附录C 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致癌性物质的总含量≥0.1%; 4.4 含有本标准附录D 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致突变性物质的总含量≥0.1%; 4.5 含有本标准附录E 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生殖毒性物质的总含量≥0.5%;4.6 含有本标准附录A 至附录E 中两种及以上不同毒性物质,如果符合下列等式,按照危险废物管理:1)][(≥++++∑++TeraTera Muta Muta Carc Carc T TT T L p L p L p L p L p 式中:P T + ——固体废物中剧毒物质的含量; P T ——固体废物中有毒物质的含量; P Carc ——固体废物中致癌性物质的含量; P Muta ——固体废物中致突变性物质的含量; P Tera ——固体废物中生殖毒性物质的含量;L T+、L T、L Carc、L Muta、L Tera——分别为各种毒性物质在4.1~4.5中规定的标准值。

危险废物鉴定鉴别 专业

危险废物鉴定鉴别 专业

危险废物鉴定鉴别专业危险废物鉴定鉴别专业导论危险废物鉴定鉴别是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市场的扩大,危险废物的产生和处置日益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危险废物的正确鉴定和鉴别,对于安全管理、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危险废物鉴定鉴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一、危险废物的概念和分类1.1 危险废物的定义危险废物是指因含有或污染有有毒、有害物质而具有危害性质的废物。

这些废物可能会对人体健康、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潜在风险。

1.2 危险废物的分类根据危险废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程度,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四类:有毒废物、有害性废物、易燃废物和腐蚀性废物。

其中,有毒废物指含有或污染有有毒物质的废物;有害性废物指含有或污染有对人体和环境具有有害性的物质的废物;易燃废物指易燃或可以支持燃烧的废物;腐蚀性废物指能够腐蚀物质的废物。

二、危险废物鉴定鉴别的方法和技术2.1 物化性质鉴定危险废物的物化性质鉴定是鉴定鉴别的基础步骤之一。

通过对废物的外观、密度、溶解性、燃烧性等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测试和分析,可以初步确定废物是否为危险废物,并进一步进行分类。

2.2 毒性鉴定毒性鉴定是确定废物中毒性物质含量和毒性效应的关键步骤。

常用的毒性鉴定方法包括生物检测和化学分析。

生物检测利用生物试验来评估废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化学分析则通过分析废物中毒性物质的浓度和组成来判断其毒性程度。

2.3 环境风险评估环境风险评估是危险废物鉴定鉴别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废物的产生、储存、运输、处置和使用环境等多个环节进行评估,可以预测废物对环境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和监控措施。

三、危险废物鉴定鉴别的重要性和挑战3.1 价值和意义危险废物鉴定鉴别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鉴定和鉴别可以有效降低环境和人体的风险,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2 挑战和难点危险废物鉴定鉴别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难点。

废物的组成复杂多样,鉴定鉴别的标准和方法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危险废物鉴定方案

危险废物鉴定方案

危险废物鉴定方案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废物产生量也在不断增加。

其中一些废物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因此需要进行鉴定和分类处理。

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科学且可行的废物鉴定方法,以确保对危险废物的识别准确性和处理安全性。

二、目标1.确立废物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建立废物分类体系,以便进行适当的处理。

3.指导相关人员进行废物鉴定和处理流程。

4.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

三、鉴定方法1.外观和特征鉴定:根据废物的外观和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包括颜色、形状、气味等。

这些特征可以提供一些初始的线索,但往往不能单独作为鉴定的依据。

2.检测和分析:选取适当的仪器和方法对废物进行化学和物理性质分析。

常见的方法包括质谱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确定废物的组成成分和与环境和人类接触时可能产生的影响。

3.现场测试:根据废物的特性,可以在现场进行一些简单的测试,如酸碱度测试、温度测试等。

这些测试可以提供更加实际的数据和参考。

四、废物分类根据废物的危险性和特性,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有害废物:具有毒性、刺激性、腐蚀性等特性的废物。

包括废电池、废涂料、废医药品等。

这些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带来潜在的危险。

2.剧毒废物:含有剧毒物质的废物,如氰化物、砷化物等。

这些废物具有极高的毒性,对环境和生命有严重威胁。

3.可燃废物:易燃或可产生有害气体的废物,如废油、废油漆等。

这些废物在处理、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安全措施。

4.放射性废物: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物,如放射性废水、放射性废料等。

这些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的辐射危害需要特殊处理和管理。

五、处理措施根据废物的分类,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1.有害废物:进行专门的收集和处理,包括分类、分拣和加工等。

有害化学品需要专门的存储和运输设施。

2.剧毒废物:需要经过特殊的处置和处理,如高温焚烧、化学中和等。

处理过程需要特别的防护措施和设备。

3.可燃废物:进行初步处理后,可以通过焚烧、氧化等方式进行终端处置。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鉴别》GB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鉴别》GB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鉴别》GB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鉴别
危险废物的鉴别对于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至关重要。

毒性鉴别
是确定废物是否具有有害化学物质的能力,以及评估其对人体和环
境的潜在危害程度。

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鉴别》(以下简称鉴别标准),下列要点可用作鉴别废物毒性的指导:
1. 生物毒性测试:通过暴露实验动物(如小白鼠或大鼠)于废
物样品中,观察其体内是否出现毒性反应。

这一测试方法可准确评
估废物对生物体的直接毒性。

2. 化学成分分析: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检测废物样品中的化学
物质成分。

根据废物中存在的有害化学物质种类和浓度来评估其毒
性程度。

3. 生态毒性测试:将废物样品暴露于某一生态系统(如水生生物或土壤中),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这一测试方法可评估废物对生态系统及其中生物多样性的潜在风险。

4. 毒性降解分析:对于废物中存在的有害化学物质,研究其在自然环境中的降解过程和降解产物。

这有助于评估废物对环境的长期影响。

根据鉴别标准,废物被鉴别为具有毒性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确保其不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请注意,本文档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废物鉴别工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在进行废物鉴别时,建议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的技术标准,以保证鉴别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注意:此文档没有引用无法确认内容的内容。

参考文献:。

危险废物毒性鉴定、有毒性、剧毒性、致癌性、 致突变性、致畸性

危险废物毒性鉴定、有毒性、剧毒性、致癌性、 致突变性、致畸性

危险废物毒性鉴定、有毒性、剧毒性、致癌性、致突变性、致畸性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卿工----189---3394--63433.1毒性物质含量鉴别针对急性毒性初筛鉴别指标存在的问题,建议制定毒性物质含量鉴别指标。

《巴塞尔公约》规定的H11(延迟或慢性毒性)和H6.1急性毒性,欧盟通过采用化学物质含量鉴别标准来评估这种特性,例如奥地利采用了欧盟的含量鉴别标准,其中的毒性物质参照本国化学品管理条例中列出的毒性物质分类。

毒性物质含量考虑的主要是经口暴露途径,保护目标为直接接触HW的工作人员,可以鉴别比较明确废物中的毒性物质的固体废物类别,表1毒性物质含量鉴别指标毒性物质类别质量含量标准有毒性3%剧毒性0.1%致癌性0.1%致突变性0.1%致畸性0.5%评估废物的急性毒性和“三致”毒性。

依据毒性物质的危害特征,可参考欧盟的研究的成果[9],制定不同的含量指标-即剧毒性、有毒性、致癌性、致畸性和致突变性含量鉴别指标,见表1,并明确毒性物质的分析方法,该指标还可以鉴别不同物理形态的废物类别。

该毒性物质含量鉴别指标的特点:(1)依据废物产生特点和工艺来源,通过实际管理经验能明确废物中的毒性物质类别,则测算其中含量的范围,并依据毒性物质分级指标和含量标准直接判断是否属于HW。

(2)参考欧盟“HW毒性物质含量鉴别指标”的方法学,即制定含量鉴别指标和相应毒性物质列表,这些物质为已明确的急性或“三致”毒性物质,并可通过分析方法确定其在废物中的含量。

(3)明确了毒性物质种类,针对性强,有相应分级管理指标。

3.2浸出毒性《巴塞尔公约》定义的危险特性H13“经处置后能以任何方式产生具有上列任何特性的另一种物质,如渗滤液”[6],这种特性可以解释为:某一特定废物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引起对环境的危害,在此情况下,可以视为HW。

对于这种特性,一些缔约方采用的浸漏液检验程序有意模拟某一废物危害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潜力,假定给废物不经过适当处理即予以弃置,或者放到一个为监控措施的填埋场或水域来处理,这种处置即构成对产生危险性浸漏液的废物可能的最坏的情况假设,从而预计,假如这些废物不以适当方式加以控制,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危废鉴定标准

危废鉴定标准

危废鉴定标准危险废物(危废)是指因生产、经营、科研等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感染性、致突变性、致畸性、致癌性或其他有害性质,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废物。

为了规范危废的鉴定工作,保障环境和人体健康安全,制定了一系列的危废鉴定标准。

首先,危废鉴定标准需要明确的是危险废物的分类。

按照《危险废物名录》的规定,危险废物分为废水、废液、废渣、废气、废油、废酸、废碱、废盐、废催化剂、污泥、过期药品、废电池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危废具有不同的危害性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鉴定和分类处理。

其次,危废鉴定标准需要明确的是鉴定的方法和技术要求。

鉴定危险废物需要进行化学分析、物理性质测试、毒理学实验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

在鉴定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另外,危废鉴定标准还需要明确的是鉴定的标准和评价指标。

根据《危险废物名录》和《危险废物鉴定标准》的规定,对危险废物的毒性、腐蚀性、感染性、致突变性、致畸性、致癌性等危害性质进行了详细的标准和评价指标,以便进行准确的鉴定和分类。

最后,危废鉴定标准还需要明确的是鉴定结果的处理和利用。

根据鉴定结果,对危险废物进行分类、包装、运输、储存和处置,确保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同时,可以根据鉴定结果,对危废进行资源化利用和再生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危废鉴定标准是保障环境和人体健康安全的重要措施,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鉴定和处理。

只有做好危废的鉴定工作,才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人体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希望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高度重视危废鉴定工作,加强管理,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

危险废物鉴别部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含有毒性、致癌性、致突变性和生殖毒性物质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的毒性物质含量鉴别。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 5085的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HJ/T298 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剧毒物质acutely toxic substance具有非常强烈毒性危害的化学物质,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及其混合物和天然毒素。

3.2有毒物质toxic substance经吞食、吸入或皮肤接触后可能造成死亡或严重健康损害的物质。

3.3致癌性物质carcinogenic substance可诱发癌症或增加癌症发生率的物质。

3.4致突变性物质mutagenic substance可引起人类的生殖细胞突变并能遗传给后代的物质。

3.512生殖毒性物质 reproductive toxic substance对成年男性或女性性功能和生育能力以及后代的发育具有有害影响的物质。

3.6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具有毒性、难降解和生物蓄积等特性,可以通过空气、水和迁徙物种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在沉积地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中蓄积的有机化学物质。

4 鉴别标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固体废物是危险废物。

4.1 含有本标准附录A 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剧毒物质的总含量≥0.1%; 4.2 含有本标准附录B 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有毒物质的总含量≥3%; 4.3 含有本标准附录C 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致癌性物质的总含量≥0.1%; 4.4 含有本标准附录D 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致突变性物质的总含量≥0.1%; 4.5 含有本标准附录E 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生殖毒性物质的总含量≥0.5%;4.6 含有本标准附录A 至附录E 中两种及以上不同毒性物质,如果符合下列等式,按照危险废物管理:1)][(≥++++∑++TeraTera Muta Muta Carc Carc T TT T L p L p L p L p L p 式中:P T + ——固体废物中剧毒物质的含量; P T ——固体废物中有毒物质的含量; P Carc ——固体废物中致癌性物质的含量; P Muta ——固体废物中致突变性物质的含量; P Tera ——固体废物中生殖毒性物质的含量;L T+、L T、L Carc、L Muta、L Tera——分别为各种毒性物质在4.1~4.5中规定的标准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废物鉴定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卿工---189--3394--6343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名录。

第二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固体废物(包括液态废物),列入本名录:(一)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或者感染性等一种或者几种危险特性的;(二)不排除具有危险特性,可能对环境或者人体健康造成有害影响,需要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的。

第三条医疗废物属于危险废物。

医疗废物分类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执行。

第四条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的化学品废弃后属于危险废物。

第五条列入本名录附录《危险废物豁免管理清单》中的危险废物,在所列的豁免环节,且满足相应的豁免条件时,可以按照豁免内容的规定实行豁免管理。

第六条危险废物与其他固体废物的混合物,以及危险废物处理后的废物的属性判定,按照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执行。

第七条本名录中有关术语的含义如下:(一)废物类别,是在《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划定的类别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危险废物进行的分类。

(二)行业来源,是指危险废物的产生行业。

(三)废物代码,是指危险废物的唯一代码,为8位数字。

其中,第1-3位为危险废物产生行业代码(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确定),第4-6位为危险废物顺序代码,第7-8位为危险废物类别代码。

(四)危险特性,包括腐蚀性(Corrosivity,C)、毒性(Toxicity,T)、易燃性(Ignitability,I)、反应性(Reactivity,R)和感染性(Infectivity, In)。

第八条对不明确是否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予以认定。

经鉴别具有危险特性的,属于危险废物,应当根据其主要有害成分和危险特性确定所属废物类别,并按代码“900-000-××”(××为危险废物类别代码)进行归类管理。

经鉴别不具有危险特性的,不属于危险废物。

第九条本名录自2016年8月1日起施行。

2008年6月6日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号)同时废止。

危险废物涉及标准有:1、[现行标准]GB30760-2014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规范2、[现行标准]HJ765-2015固体废物有机物的提取微波萃取法3、[现行标准]DB31/T764-2013无机类建材产品中固体废物掺量验证试验方法4、[现行标准]HJ787-2016固体废物铅和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5、[现行标准]HJ786-2016固体废物铅、锌和镉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6、[现行标准]SN/T2293.2-2009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分类鉴别第2部分:废塑料7、[现行标准]HJ782-2016固体废物有机物的提取加压流体萃取法8、[现行标准]HJ781-2016固体废物22种金属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9、[现行标准]HJ702-2014固体废物汞、砷、硒、铋、锑的测定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10、[现行标准]HJ751-2015固体废物镍和铜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1、[现行标准]SN/T2884-2011进口固体废物原料爆炸性检验规程12、[现行标准]GB/T32328-20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品环境与质量安全评价技术导则13、[现行标准]GB/T32326-20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评价导则14、[现行标准]HJ768-2015固体废物有机磷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15、[现行标准]HJ767-2015固体废物钡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6、[现行标准]HJ766-2015固体废物金属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17、[现行标准]JB/T11836-2015危险固体废物焚烧尾气净化设备运行维护规范18、[现行标准]HJ761-2015固体废物有机质的测定灼烧减量法19、[现行标准]HJ760-2015固体废物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顶空-气相色谱法20、[现行标准]HJ752-2015固体废物铍镍铜和钼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1、[现行标准]HJ750-2015固体废物总铬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2、[现行标准]HJ749-2015固体废物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3、[现行标准]DB52/T912-2014贵州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工程防渗系统施工、环境监理及验收24、[现行标准]DB50/T427-2012土壤、沉积物和固体废物二恶英类的筛查酶联免疫法25、[现行标准]DB52/865-2013贵州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26、[现行标准]HJ714-2014固体废物挥发性卤代烃的测定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27、[现行标准]HJ713-2014固体废物挥发性卤代烃的测定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28、[现行标准]HJ712-2014固体废物总磷的测定偏钼酸铵分光光度法29、[现行标准]HJ711-2014固体废物酚类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30、[现行标准]HJ687-2014固体废物六价铬的测定碱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31、[现行标准]HJ662-2013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32、[现行标准]GB30485-2013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33、[现行标准]DL/T1281-2013燃煤电厂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技术规范34、[现行标准]DB21/T2488-2015氯碱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指南35、[现行标准]DB22/T1793-2013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处理规范36、[现行标准]DB21/T2180-2013辽宁省石油化工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指南37、[现行标准]HJ2042-2014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导则38、[现行标准]GB18598-2001/XG1-2013《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39、[现行标准]GB18597-2001/XG1-2013《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40、[现行标准]JB/T11643-2013危险废物焚烧尾气处理设备41、[现行标准]HG/T20504-2013化工危险废物填埋场设计规定42、[现行标准]HJ2025-2012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43、[现行标准]HJ515-2009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设施运行监督管理技术规范(试行)44、[现行标准]DB11/503-2007危险废物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45、[现行标准]HJ/T365-2007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焚烧处置设施二噁英排放监测技术规范46、[现行标准]GB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47、[现行标准]GB5085.1-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腐蚀性鉴别48、[现行标准]GB5085.7-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49、[现行标准]GB5085.6-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50、[现行标准]GB5085.5-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反应性鉴别51、[现行标准]GB5085.2-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急性毒性初筛52、[现行标准]GB5085.4-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易燃性鉴别53、[现行标准]HJ/T298-2007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54、[现行标准]HJ/T176-2005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55、[作废标准]GWKB2-1999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56、[现行标准]GB18598-2001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57、[现行标准]GB18484-2001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58、[现行标准]GB18597-200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4.24修订,2015.1.1实施;(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12.29修订,2005.4.1施行;(3)、《固体废物鉴别导则(试行)》(国家环保总局公告2006年11号);(4)、《关于开展化学品环境管理和危险废物专项执法检查的通知》环办[2011]115号,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1年09月16日;(5)、国家环保总局《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01.12.17;(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1999年第5号《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1)《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危险废物鉴别工作程序(试行)》(征求意见稿);(12)《散装矿产品取样、制样通则粒度测定方法-手工筛分法》(GB2007.7-1987);(13)《散装矿产品取样、制样通则手工取样方法》(GB2007.1-87);地方法律法规(1)、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危险废物鉴别办事指南:(2)、关于印发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危险废物鉴别工作管理办公的通知;(3)、关于规范危险废物鉴别管理程序的通知浙环发〔2013〕3号;(4)、福建省危险废物鉴别管理办法(试行);(5)、关于进一步明确危险废物鉴别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冀环办[2014]263号;(6)、关于开展全区危险废物危险属性鉴别机构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宁环办函[2015]30号);(7)、关于印发《青海省危险废物鉴别工作程序(试行)》的通知;(8)、关于印发江苏省危险废物鉴定工作程序试行的通知;(9)、重庆市危险废物鉴别工作程序(试行);(10)、江西省固体废物属性鉴别工作程序(试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