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论学》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六年级文言阅读(含答案)

一 .乐羊子妻(节选)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①以与妻。
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②。
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③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注释】①还:回到家里。
②嗟来之食:指侮辱性的施舍。
③捐:丢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得遗金一饼得:(2)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污: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3、“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表现了羊子的特点。
4、这个故事告诉你一个什么道理?二、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1.解释①寝:②因:③时:④何以: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三.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解释字义。
① 使弈秋诲二人弈诲:②非然也然:③思援弓缴而射之援: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俱: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译文:②为是其智弗若与?译文: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四、《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旷论学主要内容

师旷论学主要内容
摘要:
1.师旷论学的背景和意义
2.师旷对人生三个阶段学习的比喻
3.人生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
4.学习成为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5.结论:任何时候都要积极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正文:
师旷论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一次关于学习的对话,出自《左传》。
此次论学传达了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人生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通过师旷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比喻,我们能够深刻地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正确态度。
师旷在论学中,将人生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分别比喻为“日出之阳”、“日中之光”和“炳烛之明”。
这形象地展示了人在少年、中年和老年时对学习的热情和态度。
少年时期的好学犹如初升太阳的阳光,充满朝气和活力;中年时期的好学如同日中之光,正值壮年,学有所成;而老年时期的好学则像炳烛之明,虽然光线较弱,但仍然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这篇论学告诫我们,学习的道路永无止境,不管年龄、性别、身份如何,只要有目标、恒心、信心和决心,都能在学习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师旷的这番论述,不仅鼓励了老年人继续学习,也启示了年轻人要珍惜学习的时光,努力提高自己。
将学习视为一种生活方式,是我们现代人应该树立的观念。
在当今社会,
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当学习成为生活需求,我们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
总之,师旷论学强调了学习的终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应当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提高个人能力,使自己在各个阶段都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关于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关于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整理关于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及解释咱们好好学习《师旷论学》,此是出自于《说苑》,告知我们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当抓紧学习的道理。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及解释,盼望对您有所关心!《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师旷论学》翻译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唯恐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学习,犹如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绚烂;中年时喜好学习,犹如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剧烈;晚年时喜好学习,犹如拿着火把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说得好啊!”《师旷论学》文章点评晋平公想要学习,却担忧自己年龄已老。
而师旷认为,人的一生都应当不断学习。
他形象地比方;少年好学,似乎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似乎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虽然光线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
这一比方,很形象,人们简单理解,也简单接受,所以晋平公为之称善。
本篇的特点,在于采纳形象的比方。
师旷的说辞,不是陈述抽象的道理,而是用日常生活的常识来阐发自己的主见。
为了吸引对方的留意,师旷有意利用汉语一音多义的特点,用双关的手法有意曲解晋平公的语意。
晋平公所说“欲学,恐已暮矣,”其中的“暮”字,指的是年龄老大,已入暮年。
师旷却将“暮”字解释为太阳已落,天色将晚,所以说:“暮,何不炳烛乎?”这样的曲解,形同戏弄,正由于如此,师旷的话才引起晋平公的高度留意。
短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短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一)《书林纪事》文征明习字【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下载可编辑..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两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八年级语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音:义: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②③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语文七年级上人教部编版第三单元“学习生活”拓展阅读:《师旷论学》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1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3;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4昧行5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1 炳烛:把蜡烛点燃。
2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3 阳:这里指阳光。
4 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5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5.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答
参考答案
1.晚戏弄、开玩笑听说(讲得)好
2.B
3.①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②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4.文中把人生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喻为“日出之阳”、“日中之光”和“炳烛之明”,告诫人信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5.此题是开放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音:义: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前辈勤学选读2019

阅读训练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D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不辞而别 B.自以为大有所益 精益求精 C.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寻根问底 D.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品学兼优 )
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C.策之不以其道 D.愿陛下亲之信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
0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 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 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 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 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初潭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凡得学者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能够 得到 白白地 只是 ③吾徒相教 ④徒以有先生也 2. 翻译句子。 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译文: 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②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译文: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译文: 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 3.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学习刻苦勤奋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旷论学》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
什么道理
第一篇:《师旷论学阅读答案》
师旷论学阅读答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
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答案:1.C 2.①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②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向他请教问题。
3.①他好学,家贫,买不起书,但他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从而得以遍观群书。
②为求得先达的指导,常常远行百里之外,登门请教,不耻下问,因此他能“卒获有所闻”。
4.学习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
第二篇:《师旷论学》
师旷论学(9)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师旷论学》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
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
乎?”
平公曰:“善哉!”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
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第三篇:《师旷论学》
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师旷论学》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师旷:春秋时代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3.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作“晚了”讲。
4.炳烛:点燃烛。
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
炳:点。
5.戏:戏弄。
6.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7.瞎眼的臣子:师旷眼瞎,所以这样自称。
8.光:这里指阳光。
9.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走路。
10.善哉:说得好啊!《师旷论学》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11.孰与:相当于“比……怎么样”。
12.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昧,暗。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问道:“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
师旷说:“瞎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曾经听说: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中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阅读提示]
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
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
从而成
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道理]
活到老,学到老。
告诫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就是这么来的。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抓紧学习。
《师旷论学》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
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参考答案:
1.①向②怎么;开玩笑③在黑暗中走路④点燃蜡烛
2.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
第四篇:《《师旷论学》阅读答案》
《师旷论学》阅读答案
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
晚了。
”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弄君主。
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
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答案:1.C2.①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②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向他请教问题。
3.①他好学,家贫,买不起书,但他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从而得以遍观群书。
②为求得先达的指导,常常远行百里之外,登门请教,不耻下问,因此他能“卒获有所闻”。
4.学习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
第五篇:《《晏子使楚》《师旷撞晋平公》比较阅读答案》
《晏子使楚》《师旷撞晋平公》比较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16分)
【甲】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师旷撞晋平公》比较阅读答案】《晏子使楚》《师旷撞晋平公》比较阅读答案。
”
(选自《晏子春秋》)
【乙】师旷①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
公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
”公曰:“寡人也。
”师旷曰:“哑④!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⑤之。
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
注释:①师旷: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人乐师。
【《晏子使楚》《师旷撞晋平公》比较阅读答案】文章《晏子使楚》《师旷撞晋平公》比较阅读答案出自(4)是非君人者之言也____
14、选出下列划线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晏子将使楚/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B.吾欲辱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C.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师旷侍坐于前 D.故撞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人固善盗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师谁撞?(2分)
_________________
16、【甲】【乙】两文中,晏子和师旷都长于辞令,你更欣赏哪一个的说话艺术?请说说你的理由。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习:熟练坐:犯罪酣:酒喝得很高兴是: 这
14、C 15、(1)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 2)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 (3)太师撞谁?
16、示例一:我欣赏晏子的说话艺术,他在无法澄清“齐人坐盗”这一事实的情况下。
【《晏子使楚》《师旷撞晋平公》比较阅读答案】阅读答案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