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墨池记》使用教案
《墨池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墨池记》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墨池记》。
2. 学生能够理解《墨池记》的文意和主旨。
3.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墨池记》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墨池记》中表达的传统文化和美德。
2. 学生能够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2. 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培养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墨池记》的背景介绍:了解作者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对书法的贡献。
2. 《墨池记》的文意解析:分析文中的比喻、象征和修辞手法,理解文意和主旨。
3. 《墨池记》的文学特色:欣赏文中运用字词的精准和表达的生动形象。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发学生对书法和《墨池记》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墨池记》,理解文意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中的比喻、象征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教师对《墨池记》的文意和主旨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传统文化和美德。
5. 朗读和背诵:学生齐声朗读《墨池记》,并鼓励学生进行背诵,提高朗读和记忆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墨池记》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技巧。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进行《墨池记》的朗读和背诵练习。
2. 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课堂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兴趣培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讨论的情况,评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2.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动作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墨池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墨池记(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墨池记》。
(2)理解《墨池记》的文言文内容,把握其主题思想。
(3)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墨池记》。
(2)学会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墨池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文化遗产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墨池记》。
(2)理解《墨池记》的文言文内容,把握其主题思想。
(3)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技巧。
(2)对文中某些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墨池记》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墨池记》,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练习:(1)进行文言文断句练习,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2)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文中某些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的理解。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墨池记》。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墨池记》。
2. 分析并欣赏《墨池记》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写一篇短文。
3.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墨池记》中某些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墨池记》的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的文言文朗读技巧和修辞手法分析能力。
3. 学生对文中价值观的认同和热爱自然、珍惜文化遗产的表现。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墨池记》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墨池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墨池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理解并默写《墨池记》中的名句。
(2)了解《墨池记》的作者背景、文学特点及历史价值。
(3)通过分析《墨池记》的结构,掌握古代散文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借助工具书和课外资料,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
(3)通过模仿写作,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墨池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学习作者勤学苦练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墨池记》的内容。
(2)掌握《墨池记》的写作技巧和文学特点。
(3)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对《墨池记》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分析并运用《墨池记》中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朱熹及其作品《墨池记》。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背景和文学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组织学生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分析《墨池记》的写作技巧和文学特点。
5. 模仿写作:(2)挑选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价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墨池记》原文及注释。
2. 辅助资料:有关朱熹的生平和作品的相关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墨池记》教学教案

《墨池记》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墨池记》。
(2)理解《墨池记》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墨池记》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墨池记》。
(2)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墨池记》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 《墨池记》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墨池记》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句式结构。
2. 对《墨池记》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墨池记》的原文和译文。
2. 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墨池记》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墨池记》原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墨池记》,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2)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墨池记》的主题和内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欣赏与借鉴(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墨池记》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尝试运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6.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墨池记》。
(2)选择一个重点字词或句式进行深入研究和练习。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增强学生对《墨池记》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墨池记》的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墨池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墨池记》教学教案设计

《墨池记》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墨池记》。
2. 能够理解《墨池记》的文言文内容,把握其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墨池记》的文化内涵。
2.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墨池记》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一篇散文,记叙了王羲之在墨池边练习书法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墨池记》的文言文内容。
2. 掌握《墨池记》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深入解读《墨池记》的文化内涵。
2.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
2.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人生哲学。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书法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王羲之的《墨池记》,激发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朗读《墨池记》,理解文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3.3 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墨池记》的文化内涵。
3.4 欣赏与评价1. 学生分享自己对《墨池记》的感悟和欣赏。
2.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人生哲学。
3.5 课堂小结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准备课后复习。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熟读并背诵《墨池记》。
4.2 运用《墨池记》中的写作手法,写一篇练字心得体会。
4.3 调查了解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下节课分享成果。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5.2 同伴评价: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和表现,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5.3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
《墨池记》教学教案设计

《墨池记》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墨池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价值。
分析并掌握《墨池记》中的主要形象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墨池记》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
学会运用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和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墨池记》原文及注释。
相关背景资料和文学评论文章。
2.2 教学重点《墨池记》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
分析文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翻译技巧。
理解和评价《墨池记》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墨池记》的书法作品,引起学生对《墨池记》的兴趣。
简介作者王羲之和《墨池记》的背景。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墨池记》原文,理解字词句意。
学生通过注释和背景资料,了解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墨池记》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翻译练习学生进行《墨池记》中的重点句子的翻译练习。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4.2 翻译练习对学生的翻译练习进行评估,关注学生的翻译准确性和表达流畅度。
评估学生的文言文语法和用词准确性。
4.3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墨池记》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
评估学生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文本《墨池记》原文及注释。
相关背景资料和文学评论文章。
5.2 多媒体资源《墨池记》相关的视频资料或动画短片。
书法作品展示图片。
5.3 网络资源相关的在线阅读材料和学术研究论文。
在线讨论区和论坛,供学生交流和分享。
墨池记教案优秀教案

墨池记教案优秀教案教案标题:《墨池记》教案-优秀教案指导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墨池记》这篇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1. 了解《墨池记》的背景和作者,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节。
2. 掌握作品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解释作品中的隐含意义和修辞手法。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作品的结构和风格,欣赏文学之美。
教学重点:1. 理解《墨池记》的主题和情节。
2. 掌握作品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解释作品中的隐含意义和修辞手法。
2. 分析作品的结构和风格。
教学准备:1. 《墨池记》的文本材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课前阅读的指导材料。
4. 学生阅读笔记和问题列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古代文学作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了解学生对《墨池记》的初步了解。
二、阅读理解(2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墨池记》的指定章节,然后回答一些与情节相关的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答案,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三、词汇学习(15分钟)1. 教师选取《墨池记》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并给出汉字和拼音。
2. 学生根据给出的词语解释,尝试猜测词义,并进行讨论。
3. 教师给出正确的词义和用法,并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
四、文学鉴赏(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墨池记》的结构和风格,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拓展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演绎,根据《墨池记》中的情节创作小剧场表演。
10墨池记教学案

《墨池记》教案主备查小艳审核八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1.顺畅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4.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5.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学习目标3、4、5教学难点:学习叙议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感知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曾巩集》,作者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
卒谥“文定”。
曾巩聪敏好学,十二岁即能著文立论,受到欧阳修的器重。
嘉祐二年举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做过官。
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
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
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
由于独树一格,自成一体,人们称为“南丰体”。
同时代人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用河流中的长江、群星中的北斗比喻他的文章,给予很高的评价,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他也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名列于唐宋八大家。
2、关于墨池墨池,写字时供洗笔洗砚的水池。
文中所记墨池在江西临川,相传为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学习书法的墨地遗迹。
3、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做好小组竞赛的准备(可以向别的组提问)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徜徉..肆恣..王羲.之于楹.间强.以仕.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岂信..然耶?尝.极.东方以娱.其意于山水间晚乃善.以章.其就.于楹间以揭.之被.于来世何如哉6、反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回答问题(1)本文叙议结合,请从文中找出议论和记叙的句子划出来,按自然段说说作者记叙了什么事,又议论说明了什么道理?(第一段记叙了王羲之勤学苦练书法的事实,并由此生发议论,强调了“勤学苦练“的重要性,说明了学习只有勤学苦练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
3、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进一步体会"以精力自致"的重要性。
4、懂得借事议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课时:教学过程:一、文体简介:“记”: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写法不定,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议论。
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抱负或阐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
特点:1、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
例如:《核舟记》——说明状物——核舟:奇巧(状物)《桃花源记》——写景散文——“世外桃源”《岳阳楼记》——抒情散文——“先天下┅┅”《醉翁亭记》——抒情散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墨池记》——说理散文——勤学苦练出才能二、背景及作者写作背景: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有一“墨池”,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
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九月到临川游览、凭吊墨池遗迹。
当时曾巩刚刚30岁,没有谋得一官半职,而文章却已名满天下了,临川郡的州学教授王盛仰慕他的名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
作者简介:曾巩(1019-1083),字子固。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
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南宋朱熹“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
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刘大槐、姚鼐和钱鲁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
王羲之:今山东临沂人,是中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之一,晋代著名书法家。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被后人誉为行书天下第一,他的书法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风流潇洒。
后人评他的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并称他为“书圣”。
三、朗读课文,给下列词语注音。
洼(wā)然王羲(xī)之荀(xún)伯子徜徉(chángyáng)肆恣(sìzì)楹间(yíng )邪(yé)四、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第一段: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隐然,缓缓高起的样子。
以,而。
临于溪,靠近小溪。
临,靠近。
洼然,凹陷下去的样子。
(与它构成反义的词有(隐然))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以,而。
尝,曾经。
慕,仰慕。
岂信然邪,难道是真的吗?译文: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缓缓高起的高地,靠近一条小溪,(这块高地)名叫新城。
新城的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
这是荀伯子的《临川记》所说的。
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是他的故迹。
难道是真的吗?第一层:1.简要介绍了墨池的位置、形状以及来历。
(记叙)1、描写墨池外形特征的句子是:有池洼然而方以长2、交代了墨池地理位置的句子是:临川之城东……新城之上3、“墨池”之称是如何来的?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4、文中对于临川墨池的传说是否真实可靠,作者仅仅是转述《临川记》的说法,之后用了“其信然邪?” (4个字)这样一个问句,未加深论,点到为止,具有分寸感,用笔简练,要言不繁。
5、“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说明了王羲之平时学书的刻苦专一,费尽“精力”,也为下文的即事立论提供了事实论据,埋下了伏笔。
(8个字)6、关于墨池的记载除荀伯子《临川记》中有王羲之墨池的记载外,浙江省永嘉县积谷山中也有一个水池,池旁刻有米芾(mǐ fú)所题“墨池”二字,庐门归宗寺内也有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蕲水(蕲春、浠水一带)等地亦有类似遗迹。
这些遗迹有些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但也可见人们对王羲之勤奋精神的钦佩和仰慕之情。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方,当……的时候。
强以仕,强,勉强。
仕,做官。
尝极东方,曾经遍游东方。
极,穷尽。
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使……高兴。
意,心情。
徜徉,纵情遨游。
肆恣,自由放纵,尽情任意。
、自休,自得其闲逸。
译文:当王羲之不肯勉强自己做官的时候,就曾经游遍东方(的名胜),乘船出海,以求在山水之间使自己心情愉快。
莫非当他自由放纵,任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羲之之书晚乃善,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完善精妙。
则其所能,那么她所擅长的。
能:能做的事,这里指写字。
致,取得、达到。
深造道德,不断学习,使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
造,成就。
译文: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完善精妙,那么他所擅长的,应该是以自己的精力努力达到的,不是天生的。
但后来的人没有能达到王羲之(的造诣)的,莫非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吗?这样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第二层:由王羲之学书的事例生发议论,强调了“勤学苦练”的重要性。
1、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2、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课文原话: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3、辞官后,王羲之曾“徜徉肆恣_”(4个字)于名山大川之间,遍游东方诸郡,并泛舟出海。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王羲之傲俗超群性格气质形成的根源,这也是他清心寡欲,学成书法的深厚的思想基础。
类似于王羲之的人,历史上还有其人,如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成为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
4、作者紧紧抓住“非天成”这三字,作为本文立论的重要根据。
5、从反面指出后人书法不及王羲之的原因的句子是:岂其学不如彼邪?第二段: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州学舍,指抚州州府的学舍。
教授,主管教育的官员。
恐其不章,章,通彰,明显,显著。
书,写。
以,目的。
揭,悬挂。
(疑为揭示、昭示、标明)愿有记,希望(你能为它)作一篇记。
译文: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
教授王盛害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你能为它)作一篇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推,推究、推想。
岂,莫非,表揣测语气。
善,特长。
虽,即使。
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把它埋没,而因此推及王羲之的遗迹吗?不以废,不把(它)被埋没。
以,把。
一能,一技之长。
如何哉?又该怎么样呢?译文: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推崇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把它埋没,而因此推及王羲之的遗迹吗?莫非还要推广王羲之(勤学苦练)的事,来勉励那些求学的人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推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有道德修养、行为端庄正直的人留下来的风尚和思想,影响到后世的又该怎么样呢?第二段段意:记叙王盛教授的做法,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和写作的时间及作者。
1、你认为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苦练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于”)。
2、请写出几句含有“勤学苦练方能成材”的道理的成语或名言警句以及举几个典型例子(古今中外均可):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华罗庚)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天才出于勤奋。
(高尔基)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悬梁刺股(孙敬、苏秦)囊萤映雪(车胤、孙康)凿壁偷光(匡衡)韦编三绝(孔子)闻鸡起舞(祖逖)程门立雪(杨时)磨杵成针(李白)3、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疑问句,请找出,并反复诵读,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①“岂信然邪”;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③“岂其学不如彼邪”;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⑤“而因以及乎其迹邪”;⑥“以勉其学者邪”。
翻译这六个设问句,明确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①②都是推测的口吻,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③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起提示、启发的作用。
⑤⑥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主旨:本文从记叙墨池遗迹入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了勤学苦练才能成才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写作特点:分析曾巩《墨池记》结构上记事与议论双线交错推进的特点。
一面记事,一面议论,在结构上有双线交错推进的特色。
一条线索是叙事的转换,从墨池旧址写到当今墨池边上的学舍,这是从古到今;另一条线索是论点的推进,从缅怀先辈王羲之苦练书法推到勉励当今后学深造道德,这是从前贤推到后学。
这样行文,显出严谨,而又不板滞。
板书:一、1.简要介绍了墨池的位置、形状以及来历。
(记叙)2.有王羲之学书的实力生发议论,强调了“勤学苦练”的重要性。
(议论)二、1.简述作记缘由。
(记叙)2.进一步突出勉人为学的主旨。
(议论)3.交代作“记”时间与作者姓名。
(记叙)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章:同“彰”,显扬。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二、一词多义方方形——“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然有地隐然而高(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岂信然邪?(代词,这样)推推想——“推王君之心”推广——“其亦欲推其事”及赶得上——“然后世未有能及者”推及——“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书书法——“羲之之书晚乃善”写——“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八字”能能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专长——“夫人之有一能”三、古今异义信古义:确实“岂信然邪”今义:书信被古义:延及,影响“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今义:被表被动教授古义:主管教育的官员今义:四、虚词用法之助词:的——“临川之城东”代词:它,指墨池——“于楹间以揭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有地隐然而高”代词:这样——“岂信然邪?”以介词:用——“盖亦以精力自致者”连词:而——“以临于溪”连词:来——“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介词:因为——“虽一能不以(之)废”五、特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