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真相?外周神经阻滞系列(1)【颈浅丛】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效果评价标准
麻醉效果
评价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包括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麻醉 深度等。
镇痛效果
评价外周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包括术后疼痛程度、疼痛缓解时间 等。
患者满意度
了解患者对外周神经阻滞的满意度,包括操作过程、麻醉效果和镇 痛效果等方面。
并发症与处理方法
1 2 3
神经损伤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神经损伤,表现为感觉异 常、运动障碍等。处理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 治疗和手术治疗。
能障碍。
监测患者反应
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异 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控制药物剂量
严格控制麻醉药物的剂量,以免 过量引起不良反应。
操作后的护理与观察
观察患者反应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任何不适或异常反应,如疼痛 、麻木等。
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以确保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
护理指导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指导,如保持舒适体位、 避免剧烈运动等。
局部血肿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局部血肿,表现为局部肿 胀、疼痛等症状。处理方法包括局部压迫、冷敷 等。
感染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 疼痛等症状。处理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局部清 创等。
06
外周神经阻滞的未来发展与研 究方向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探索
超声引导技术
01
利用超声成像技术对神经进行可视化定位,提高神经阻滞的准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心血管系统不稳定的患者 应选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小的药物,如罗哌卡因。
根据阻滞部位选择
不同神经阻滞药物对不同 神经的阻滞效果不同,应 根据手术需要选择适当的 药物。
药物剂量与使用方法
剂量
根据患者的体重和手术需要计算药物剂量,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所需 浓度。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 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 • 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药物与器材 • 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与效果 • 外周神经阻滞的并发症与处理
01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局部麻 醉药物暂时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的 方法,通常用于手术麻醉或术后 镇痛。
感谢观看
适用范围与限制
适用范围
外周神经阻滞适用于各种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尤其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手术或 术后疼痛较重的患者。
限制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局部麻醉药物过敏、神经损伤等,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02
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
颈神经丛阻滞
总结词
颈神经丛阻滞是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方法之一,主要用于颈部手术的 麻醉和镇痛。
目的
减少手术过程中的疼痛,降低手 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 减少术后疼痛和促进术后恢复。
历史与发展
历史
外周神经阻滞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 中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外周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越 来越广泛。
发展
目前,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已经从单一 的臂丛神经阻滞发展到了多种神经阻 滞方法,如颈神经丛阻滞、腰神经丛 阻滞等。
环引起中毒反应。
神经损伤
注射针刺伤神经或药物对神经 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神经功能
受损。
局部血肿
注射过程中损伤血管,导致局 部出血形成血肿。
感染
无菌操作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 当,引发感染。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01
02
03
04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注射速度 ,避免过量注射。
各种麻醉神阻法详解

各种麻醉神阻法详解颈神经从神经阻滞1. 解剖颈神经丛由C1-4脊神经的前支组成,除第1颈神经以运动神经为主外,C2-4神经后根均为感觉神经纤维。
每一神经出椎间孔后,从后方越过椎动、静脉在各自横突间连结成束至横突尖端。
颈神经离开横突尖端后分为浅支和深支。
浅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穿岀颈筋膜,向前、上和下方走行,支配枕部、颈外侧区、肩部前侧和外侧的皮肤。
深支支配颈部肌肉和深层结构,并参与形成膈神经。
2. 适应证颈浅神经丛阻滞仅适用于颈部和肩部的浅表手术。
颈深神经丛阻滞适用于甲状腺手术、颈部淋巴结活检或切除、气管造口术等。
对于难以维持上呼吸道通畅的患者应禁用颈神经丛阻滞。
3.阻滞方法(1)颈浅神经丛阻滞:病人仰卧,去枕,头偏向对侧。
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为穿刺点常规消毒皮肤,使用22G穿刺针垂直缓慢进针直至出现落空感,注射10ml局麻药即完成浅丛阻滞。
(2)颈深神经丛阻滞:病人仰卧,去枕,头偏向对侧。
从乳突尖至锁骨中点做一连线,此连线中点即为第4颈椎横突位置(相当于成年男性喉结上缘)。
乳突尖下方1-1.5cm处为第2颈椎横突。
2、4横突之间为第3颈椎横突。
在2、3、4横突处分别作标记。
常规消毒皮肤,使用22G穿刺针垂直进针直至抵达颈椎横突,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即可注射局麻药3-5ml。
深丛阻滞一般只需阻滞1-2点。
也可应用改良颈丛阻滞法,即以第4颈椎横突为穿刺点,当针尖抵达第4颈椎横突,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一次注入局麻药10-15ml。
4.并发症(1)全脊麻和硬膜外麻醉:颈深丛阻滞时,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间隙所致。
预防措施包括:使用短针,针尖一定要触及横突骨质,注药前回抽无脑脊液,分次少量注药观察有无呼吸困难。
(2)局麻药毒性反应:局麻药误入颈动脉或椎动脉是主要原因。
此外,颈部血管丰富,局麻药吸收过快,也可导致中毒。
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局麻药用量,必须反复回抽无血后再缓慢注药。
(3)膈神经阻滞:最常见的并发症。
颈丛阻滞-麻醉-2022年学习资料

02-器材:3.8~5cm长的22G短-斜面针-颈深从阻带-体位与颈浅丛相同-1.乳突-2.C 横突-3.胸锁乳突肌后缘-05-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侧缘、环状软骨水平触摸到-C6横突,并与乳 连线。C2~C4进针点标记:C2:乳-突尾2cm,C3:乳突尾侧4cm,C4:乳突尾侧6cm。 消毒皮肤后,沿着已确认的各横突间的连线进行皮-下浸润。在定位手指间垂直于皮肤进针。不应偏向-头 进针。稍微偏向尾侧进针有助于防止穿刺针意-外刺向颈髓。缓慢进针直到触及横突。此时,退针-1~2 m并固定好穿刺针,回抽无血后注射4~5m1局麻-药。拔针后,-按顺序在不同节段水平重复以上步骤
颈浅丛阻滞带及围术期管理-患者仰卧位或者半坐位,-头转向阻滞对侧。-1.乳突-标志-2.胸锁乳 肌的锁骨头-和体-3.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中点-进针深度大约1cm-1、治疗巾和纱布-2、20ml 射器,-消毒皮肤后,沿着胸锁乳-与3.8cm长的25G-突肌后缘皮下分别向垂直-针连接-器材作-3、5ml注射器用-技术-方向、头侧、及尾侧呈扇-形各注射5ml局麻药.-于皮肤局部浸润、无菌手套,记-号笔,尺子-颈浅丛阻滞不适感较小,进针前可予以适-当镇静,阻滞起效时间10~1 分钟,头颈部-手术时,避免过度镇静-7
07-平面内进针-由于目标神经位置表浅,平面内-技术(从中间或者侧面进针)和平面外-技术都可以 用。回抽无血或脑脊液-后,注射12ml的局麻药,确认注射-点是否合适,然后再注入剩下的-10~ 5m1局麻药包围神经丛。-02-平面外进针
如果神经丛看不清楚,可以选-用胸锁乳突肌下法。针进到胸锁-乳突肌下方,针尖直接到胸锁乳-突肌和 前筋膜之间,靠近胸锁-乳突肌后缘。调整针尖位置,注-提示-射局麻药,并使二者分层,由于-因为颈 丛常常显示不清,所以该阻-颈浅丛是纯感觉神经,因此不需-滞并非一定要看见神经丛。即使图像-要高 度局麻药。-上神经丛位置不确定,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面注射10~15ml局麻药也可获得-可靠的效 。-颈浅丛位于臂丛的上方,可通过识别-斜角肌、臂丛或椎前筋膜作为超声图-像上的标志。
颈丛神经阻滞

颈丛神经阻滞将局麻药注射到颈椎横突附近,使药液达到颈椎间孔旁,使颈脊神经深丛阻滞复合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穿出的颈浅丛神经阻滞,称为颈丛神经阻滞。
第一节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颈部手术,尤其适宜于甲状腺手术。
2.禁忌证(1)病人拒绝接受或完全不能合作者。
(2)注射部位感染或严重全身感染性疾患者。
(3)颈部巨大肿块压迫气管,或伴有气管移位者。
(4)难以保证上呼吸道通畅者(相对禁忌)。
(5)精神极度紧张及小儿患者。
第二节术前准备(1)向病人解释麻醉有关问题及试行肩下垫枕,头后仰位,以取得病人术中合作。
(2)应用适量镇痛剂或镇静剂。
(3)准备好供氧、气管插管器具。
第三节实施方法体位:病人仰卧去枕,头偏向对侧,后仰,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操作者立于患侧。
定位:病人抬头转向健侧,显露胸锁乳突肌,定其后缘中点,即相当于C4横突。
3.常规消毒4.穿刺与注药(1)颈浅丛阻滞: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作皮丘,以3~4cm之针头垂直刺入,当穿刺针遇有轻微阻力时,即相当于颈前肌筋膜,亦即颈浅丛神经穿出处(回抽无血或液体),注射局麻药5~10ml,便可完成该侧颈浅丛神经的阻滞。
(2)颈深丛阻滞:在乳突尖下1cm~1.5cm处为C2横突尖,作皮丘后经皮丘垂直刺入,触到骨质感为C2横突,稍许后退回抽无异后注药3~4ml。
在胸锁乳突肌及颈外静脉交叉点附近,用手指按压可摸到C4横突。
在上述二点之间作皮丘后垂直进针,刺到骨质,即为C3横突,各注药3-4ml,即完成一侧颈深丛神经阻滞。
(3)改良颈深丛阻滞法(一针法):依前述定位方法,在C4或C3点穿刺,当针尖到达横突,抽吸无异常情况后,即将一次量局麻药注入6~8ml,同时压迫C5横突处,以防局麻药向骶侧扩散,同样可以获得整个颈神经深丛的阻滞。
(4)常用局麻药1%利多卡因与0.1%~0.15%丁卡因混合液;1%利多卡因与0.25%布比卡因混合液。
0.25%罗哌卡因5.注意事项(1)操作者必须熟悉颈丛神经及邻近组织解剖关系,防止误伤和误入硬膜外腔及蛛网膜下腔。
外周神经阻滞

外周神经阻滞解剖一、颈神经丛的解剖1.颈丛:C1~4前支组成二、臂丛解剖1.臂丛:C5~T1前支组成臂丛各根穿出前、中斜角肌间隙后,形成上(C5、6)、中(C7)、下(C8、T1)三干三干穿过第一肋和锁骨下后,组成臂丛的三个束(外侧束、内侧束、后束)外侧束和内侧束汇合形成正中神经后束延续形成桡神经内侧束延续形成尺神经腋神经和肌皮神经在腋窝上部出鞘2.上肢浅表周围神经分布3.上肢神经的功能1)肩部外展——腋神经2)屈肘——肌皮神经、桡神经3)屈腕——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4)屈曲手指——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三、腰丛+骶丛解剖1.腰丛:T12部分+L1~3+L4部分(均为前支)腰丛位于腰大肌和腰方肌之间的腰大肌间隙内2.骶丛:腰骶干+S1~3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3.下肢浅表周围神经分布1)股外侧皮神经(L1~3)——大腿外侧、臀部2)股神经(L2~4)——大腿前内侧、膝关节周围、髋关节守卫3)闭孔神经(L2~4)——大腿内侧4)坐骨神经(L4~S3)——在腘窝出分为胫神经、腓总神经5)股后皮神经——大腿后侧、臀部6)隐神经——股神经主干的延续,支配小腿内侧7)胫神经——足底、足内侧8)腓总神经——小腿外侧、足背、足趾9)腓肠神经——足外侧操作要点一、颈丛阻滞1.颈浅丛: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在皮下注入5~10ml局麻药。
2.颈深丛:由乳突尖至第6颈椎横突(chassaignac结节)作一连线,在此连线上乳突下约4.5cm为第4颈椎横突,以此为进针点。
二、臂丛阻滞1.肌间沟:适于锁骨、肩部、肱骨近端2.锁骨上:均可3.锁骨下:不适于肩部4.腋路:不适于肩部、上臂、肘部三、腰丛、骶丛阻滞1.下腹部手术: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2.髋部手术:经腰大肌间隙阻滞要神经丛需麻醉出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以外的全部腰神经3.大腿手术:二合一阻滞(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坐骨神经阻滞)需麻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坐骨神经4.大腿前部手术: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5.下肢手术止痛:股外侧皮+股神经+坐骨神经6.膝关节开放手术:二合一阻滞(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坐骨神经阻滞)需麻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坐骨神经7.膝远端手术:坐骨神经+隐神经并发症一、颈丛阻滞并发症:1.局麻药误入椎动脉2.血管和神经损伤3.全脊麻4.高位硬膜外麻醉5.膈神经阻滞6.喉返神经阻滞7.颈交感干阻滞名解1.Bier阻滞又称静脉局部麻醉。
外周神经阻滞-PPT课件资料

药物的评价
选择合适局麻药(预计麻醉持续时间和药物毒性) 丙胺卡因的低毒性和起效快,为基础的局麻药。 当需要更长的作用,配上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和 丙胺卡因一起使用。 用甲哌卡因作穿刺处的局麻或开皮口的浸润。可用 于丙胺卡因禁忌的患者。
药物的评价
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化学结构上的不同在于取代了一个 丙基)。 罗哌卡因所达到的运动阻滞与剂量相关。 0.5%-0.75%阻滞运动神经。0.2%的药液用于术后疼痛治疗 蛋白结合度高,但脂溶性差。 干扰ATP 合成,但并不完全终止。 惊厥剂量和致死剂量之间的范围相当大。致心律失常的风 险低两倍。 关于利多卡因。
后路
后路可作为前路的替代。 穿刺点在颈后,第6、第7颈椎水平,朝着斜 角肌间隙,指向背侧。 由Kappis于1912年首先阐述。 Pippa于1990年重新开始使用。
阻滞技术
患者屈膝收腹侧卧位,头放枕上和体轴一致,颈椎屈曲。 在第6和第7颈椎椎体的棘突中点作个记号。 穿刺点在这个点外侧3cm。 穿刺沿着矢状面,和皮肤方向保持垂直。 偏离矢状面、朝向内侧须严格避免。 进入4-7cm的深度,可探到第7颈椎的横突。 穿刺方向稍调向头端,刺激针再进1-2cm,直到触发二头肌的颤搐。
心血管的并发症
干扰起搏点的活性、兴奋性和传导: 心动过缓 房室传导阻滞的体征 心率不齐 停搏 负性变力 心排减少 低血压
警惕布比卡因
不到惊厥剂量,就能引起心率失常。 它对ATP合成有剂量依赖性的抑制,在一些 病例则是完全的终止。 严格地监测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效应出现 的时序。 时间因素对成功的治疗至关重要。 布比卡因的脂溶性使它作用更长,这也是它毒性较 高的一个原因。
适应症 上臂远端区域、前臂和手部的手术操作。
禁忌症
神经阻滞

五、锁骨下阻滞 高位腋窝阻滞,可以做臂丛止痛,因置管易固 定。 1.操作:肩峰腹侧突与胸骨上切迹中点连线的 中点,锁骨下缘做皮丘穿刺,上肢远端有异感, 若用神经刺激仪可见远端刺激反应。如果调整 方向,出针至皮下再进,垂直皮肤,在穿刺点 内外0.5-1cm内找,注药30ml,未找到异感就 放弃。
六、腰丛阻滞 1.解剖:T12及L1-4神经前支构成,从椎间孔 走出的腰神经位于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前方, 此处为腰大肌间隙。穿刺目标为第五腰椎横突 前方。 2.操作:患侧向上卧位,髂嵴最高点连线为L4 棘突,向下3cm,再旁开5cm为穿刺点。 15cm7号针垂直进针至L5横突,调整使之滑过 横突上缘,再进针0.5-1cm,注气阻力消失, 回抽无异常,注药液30ml是尺神 经阻滞不全。肺功能明显损害的病人避免 用,其阻滞几乎注定要阻断膈神经。 3.操作:挤压肌间沟进针,向尾后方向进 针,至引出异感。 4.并发症:特别注意膈神经、椎动脉,另 外有气胸。不宜同时双侧阻滞。
5.经验:只用于肩部、上臂及前臂、手的 桡侧手术。注射后压迫穿刺点上方,让 药向下扩散。若肥胖、肿胀不易触及时, 可在锁骨中点上两横指穿刺。肩部手术, 除肌间沟神经阻滞外,还要颈浅丛阻滞, 以覆盖肩部皮肤。
八、股神经阻滞 1.解剖:从腹股沟韧带下面穿出,位于股动 脉后外侧,由L2-4前支组成。 2.操作:腹股沟中点下方股动脉搏动外侧 1cm位做穿刺点,主张多点注射。 3.预防注入血管,防止局麻药中毒。
周围神经阻滞
郑州市骨科医院麻醉科
李学婷 高磊
一、颈丛:
1.解剖:颈丛由C1-4前支组成,在C1-4椎 体外侧,胸锁乳突肌深面。并分成颈深、 颈浅二支。 2.适应症:颈源性头痛,颈部组织活检, 甲状腺手术,颈椎前路手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掌握真相?外周神经阻滞系列(1)【颈浅丛】超声引导下的颈浅丛神经阻滞
阻滞要点适应症:颈动脉内膜剥除术,颈部浅表手术探头位置:横向放置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目标:局麻药在浅颈丛周围扩散或扩散到胸锁乳突肌深面局麻药:10~15ml
概述
超声引导下浅颈丛阻滞的目的就是将局麻药注射到C2,C3,C4感觉支的周围。
与传统技术相比,其优势在于可确保局麻药在正确的区域内扩散,从而提高成功率,同时避免进针过深和(或)穿透临近组织。
平面内技术和平面外技术均可应用于颈浅丛阻滞。
超声下的解剖
胸锁乳突肌(SCM)覆盖于颈浅丛(C2~C4)的表面。
C2~C4的神经根结合成颈丛后,从胸锁乳突肌后缘深面发出4条终末支(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和锁骨上神经)。
颈浅丛紧靠胸锁乳突肌后缘的外侧或深部,呈一簇小的低回声结节的集合【蜂窝状或低回声(黑色)椭圆形结构】,但这种表现常常不明显。
有时,在胸锁乳突肌的浅层能看到耳大神经,呈小而圆的低回声结构。
线状高回声的椎前筋膜将胸锁乳突肌与斜角肌、臂丛分隔开。
颈浅丛位于胸锁乳突肌的后面,紧靠椎前筋膜的下方,椎前筋膜位于肌间沟表面。
操作技术
选择合适的体位,皮肤消毒,探头放置在颈部侧方,胸锁乳突肌中点水平(约在环状软骨水平)。
一旦看到胸锁乳突肌,探头向后方移动,直到(逐渐变细)胸锁乳突肌后缘出现在超声屏幕的中间。
在该位置寻找臂丛或肌间沟。
颈浅丛是一个低回声结节集合(蜂窝状),
紧靠在椎前筋膜的下面。
确定目标后,针尖穿过皮肤,颈阔肌,椎前筋膜,进入到神经丛附近。
由于目标神经位置表浅,平面内技术和平面外技术都可以应用。
回抽无血或脑脊液后,注射1~2ml局麻药,确认注射点是否合适,然后再注射剩下的10~15ml局麻药包围神经丛。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