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专家共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合集下载

2020中国POEMS综合征周围神经病变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中国POEMS综合征周围神经病变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中国POEMS综合征周围神经病变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POEMS综合征患者均有周围神经受损,不少患者因首发症状为周围神经病表现而就诊于神经内科。

因此,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领导下,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周围神经病协作组、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和神经肌肉病学组专家共同合作编写该共识,以帮助临床医生规范诊治POEMS综合征患者。

POEMS综合征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的、罕见的多系统疾病,主要表现(按照字母顺序)为:P:多发性神经病变(包括四肢麻木无力,以下肢远端无力为主);O:器官肿大(包括肝脾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常为Castleman病表现);E:内分泌异常(包括性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糖尿病等);M:血清中存在M蛋白(经蛋白电泳或免疫固定电泳证实,一般都为IgG或IgA-λ型);S:皮肤改变(皮肤颜色变黑变硬、体毛增多变硬);其他表现还有腹腔积液、胸腔积液和水肿、肺动脉高压、视乳头水肿等。

本病于1956年首先由Crow[1]描述,1968年随后由Fukase描述,Nakanishi等[2]将其称为Crow-Fukase综合征。

Takatsuki和Sanada[3]首先确认并全面描述本病,因此也有人称为Takatsuki综合征。

Bardwick 在1980年首次将主要症状的首字母组合,形成了现在的POEMS综合征[4]。

几乎所有病例都合并浆细胞增生性疾病,最常见为骨硬化性骨髓瘤,其次为髓外浆细胞瘤,溶骨性多发性骨髓瘤少见。

病例多合并内分泌功能紊乱、心力衰竭和恶病质。

目前来自法国、美国、中国和日本的小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患病率约为0.3/10万[5,6,7]。

POEMS 综合征患者均有周围神经受损,甚至有不少患者因首发症状为周围神经病表现而就诊神经内科,因此,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领导下,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周围神经病协作组、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和神经肌肉病学组专家共同合作编写该共识,以帮助临床医生规范诊治POEMS综合征患者。

最新腰脊神经根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3

最新腰脊神经根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3

最新腰脊神经根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3腰椎神经根阻滞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s适应症1 .由腰椎间盘突出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脊神经根炎症而表现的根性疼痛症状;2 .对多节段椎间盘病变的患者,用于明确引起症状的责任病灶;3 .神经系统检查阳性体征不明显,需行诊断性治疗的腰部疼痛患者;4 .尚未达到手术指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根性疼痛的患者;6 .坐骨神经痛、股神经痛、隐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痛等也可进行相应节段的神经根阻滞治疗;7 .急性腰肌损伤痛;8 .腰椎骨质增生;9 .急、慢性腰腿部疼痛的鉴别诊断;10 .相关节段的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 )。

二、禁忌症1 .患者拒绝;2 .穿刺部位皮肤或深层组织有感染或肿瘤;3 .有出血征象或正在接受抗凝治疗者;4 .局麻药过敏者;5 .诊断不明确者,以防神经阻滞耽误病情;6 .妊娠者。

三、相对禁忌证1 .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全身情况差,高龄患者;2 .神经阻滞后可能掩盖其他病情的情况;3 .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及活动性溃疡患者慎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行LSNRB前应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风险,取得知情同意后谨慎实施。

LSNRB的药物选择一、局麻药1 .利多卡因:3 ~ 5 min起效,持续45 ~ 60 min ,常用浓度0.2% ~ 0.5%o2 .布比卡因:5~10 min起效,持续5~6 h ,常用浓度0.100%〜 0.125% ,一般不超过0.15%。

3 .罗派卡因:起效时间约为Iomin ,维持时间为4~5 h ,常用浓度为0.1%-0.2%o二、糖皮质激素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目的为消炎、消肿、减轻组织粘连而起到镇痛作用。

1、中效药物(1)泼尼松龙(强的松龙):吸收代谢较慢,作用时间较长,局部应用副作用少,局部刺激作用较强,常用量20~25 mg o(2)甲泼尼松龙(甲强龙):作用较强而较持久,注射剂配制后应避光保存,遇紫外线及荧光可分解,常用量40-80 mg o2、长效药物(1)地塞米松:作用强,几乎没有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可应用于各种途径, 缺点是局部作用时间短,常用量每次5 ~ 10 mg。

肩关节疼痛神经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第二部分)

肩关节疼痛神经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第二部分)

•指南•共识•解读•【编者按】神经阻滞疗法是疼痛科与麻醉科的基本治疗方法,每位医生都必须熟练掌握为了提供临床医生应用此法的依据,本刊组织了以杂志编委为组长,包括众多的临床与基础学科的专家共同撰写了 “神经阻滞疗法”专家共识第一批为26个,衣刊将陆续刊登,以期推广和规范神经阻滞疗法肩关节疼痛神经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第二部分)段宝霖1鲍文强:黄佑庆^金毅4陆丽娟5陶蔚6吴大胜7魏俊8王宏沛9王德全i q徐永明11谢广伦12薛立奇1李建勋11青海省人民医院疼痛科,西宁市810007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疼痛科,银川市750004;3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昆明市 650101;4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疼痛科,南京市 210002;5南京鼓楼医院疼痛科,南京市 210008;6深圳大学总医院疼痛科,深圳市 518055;7吉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长春市130021;*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江西省蕭州市341000;9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疼痛科,兰州市 730030;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疼痛科,乌鲁木齐市830001;11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上海市 200233,河南省肿瘤医院疼痛科,郑州市 450008所有作者对本文有同等贡献执笔者:段宝霖,Email:139****5857@通信作者:段宝霖,Email:139****5857@【摘要】肩关节疼痛是临床常见疾病,病因多种,治疗方法多样,神经阻滞疗法是其主要治疗措施,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可靠的优点;.本文包括肩关节的骨骼、肌肉与神经的解剖,详细介绍了不同部位的肓探与影像引导的神经阻滞方法,强调超声引导的可靠性,并介绍适应证、禁忌证与注意事项.【关键词】肩关节;疼痛;神经传导阻滞;注射,关节内;超声引导下;专家共识DOI: 10.3760/ 101658-20200715-00220Expert consensus of nerve block therapy on shoulder joint pain in China (2020)(Part two)Duan Baolin1, Bao Wenqiang2, H uang Youqing\ Jin Yi4, Lu Lijuan5, Tao Wei6, Wu Dasheng7, Wei Juns,Wang H ongpei, Wang Dequan'(\ Xu Yongm ing". Xie Guanglun12. Xue Liqi , Li Jianxun1'Department o f Painology, Qinghai People's Hospital, X ining City, Qinghai Province 810007,C h in a;2Department o f Painology, General Hospital o f N 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Yinchuan City, Ningxia HuiAutonomous Region 750004, China: {Department o f Puinology. Second Hospital o f K unm ing Medical University.Kunming City, Yunnan Province 650101. China; d ep artm ent o f Pain Medicine, PLA General Hospital o fEastern Theater Command,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0002. C hina;5Department o f Pninology, NanjingGulou Hospital,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0008, China; 6Def><irtment o f Painology, Shenzhen UniversityGeneral Hospital,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055, China: Department o f Puinology, Jilin People'sHospital, Changchun City, Jilin Province 130021, China; sDepartment o f Painolog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 f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City, Jiangxi Province 341000, China; ^Department o f Painology, LanzhouMedical University Second Hospital, Lanzhou City, Gansu Province 730030. China: ^Department o f Painology.X 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Hospital, Urumqi City,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83000LC hina;"Department o f Painology,Shanghai Six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City 200233,China: 12Department o f Painology, Henan Province Tumor Hospital,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450008,ChinaAll authors are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e articleWriter: Duan Baolin, Email: 139****5857@Corresponding author: Duan Baolin, Email: 139****5857@【Abstract】Shoulder joint pain is a common disease in clinic. Its causes and treatments are different,in which the nerve block therapy is the main method with simple operation, safety, and reliable efficacy. Theanatomy of shoulder bone, muscle and nerve is explained firstly, then the nerve block techniques of differenlshoulder part with blind method or imaging-guide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s, with emphasizing the reliability ofultrasound-guide puncture, and the indications, contraindic ations and notices are also introduced.【Key words】Shoulder joint; Pain; Nerve block; Injections, intra-articular; Ultrasound guided;Expert consensusDOl: 10.3760/ 101658-20200715-00220(上接本刊第5期第360页)肩关节神经阻滞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肩关节神经阻滞治疗是将治疗药物经特定穿刺技术准确输注到肩关节腔及/或周围软组织病变位置,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肩关节神经阻滞治疗一般包括肩关节腔注射,肱骨大小结节(嵴)和结节 间沟注射术,肩峰下滑囊注射,喙突注射,肩锁关节注射,肩胛上神经注射,腋神经(四边孔)注射和肩周肌肉触发点注射等。

2020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一种由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的疼痛,包括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较为常见,是由许多不同疾病和损害引起的综合征,涵盖了100多种临床疾病,对病人的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

由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复杂,导致临床上慢性NP病人的治疗不充分,甚至出现不恰当的治疗。

为规范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XXX、国家临床重点专科·XXX疼痛专科医联体和北京市疼痛治疗质量控制改进中心组织国内专家多次研讨,制定了《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神经病理性疼痛(NP)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或疾病导致的疼痛。

根据损伤或疾病的解剖位置,NP分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NP)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由周围神经损害而导致pNP的常见病因及综合征见表。

随着人口老龄化,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不同疾病导致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率各不相同。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neuropathy,P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16%的糖尿病患者受其影响,但许多病人未被诊断(12.5%)和未经治疗(39%)。

根据2013年的数据,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0.4%,约有22万病人受PDPN困扰。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也是常见的一种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年发病率为3.9~42.0/1万,9%~34%的带状疱疹病人会发生PHN。

我国城市医院皮肤科、神经科和疼痛科就诊≥4岁病人中,带状疱疹的总体患病率为7.7%,PHN的总体患病率为2.3%,两者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

NP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包括组织和细胞结构的改变以及功能异常。

其中常见的机制包括离子通道的改变、外周敏化、中枢敏化和下行抑制系统功能的降低等。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但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不同部位的阻滞具有各自的特点,但也有一些共性。

其中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局麻药中毒、短暂性神经损伤、严重神经损伤和感染。

局麻药中毒的预防和处理方法详见《局部麻醉药全身毒性反应防治快捷指南》。

短暂性神经损伤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大约为8~10%。

其临床表现为超出局麻药作用时间的神经麻痹,表现为阻滞侧肢体麻木、感觉改变、无力等。

一般在2个星期内可自行恢复。

处理措施包括神经营养、理疗等方法,预防措施包括避免使用异感法行神经阻滞、避免使用长斜面针、使用神经刺激器引导时避免在电流阈值小于0.2时给药、避免高注射压力给药、使用超声引导时避免神经内注射等。

严重神经损伤是比较罕见的并发症,但也需要引起重视。

其常见原因为神经束膜内注射、靶神经术前存在亚临床损伤等,多为复合因素。

临床表现为神经功能持久受损,处理措施与短暂性神经损伤相似。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在深度镇静下行外周神经阻滞、避免给药时出现异感或阻力过大、选择局麻药最小的有效浓度和剂量等。

感染是另一个常见的并发症,常见原因为操作时无菌条件不够、穿刺部位附近感染有感染灶等。

高危因素包括ICU患者、导管放置大于48小时、没有预防性抗生素、股区和腋区、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预防感染等。

临床表现:局部可能出现出血或血肿。

在J.J。

Pandit等人的研究中,颈丛阻滞血肿的发生率为7%。

处理措施:给予足够的压迫时间(3~5分钟)。

如果损伤了颈外静脉、颈动脉或椎动脉,需要及时处理。

如果血肿较大,可能需要手术处理。

预防:正确定位和操作,使用超声引导能够降低损伤血管的风险。

3.神经损伤常见原因:神经被针头刺伤或压迫。

临床表现:可能出现感觉异常、肌力下降等神经损伤的症状。

处理措施:如果神经损伤较轻,可以观察和等待恢复。

如果神经损伤较重,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快捷指南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区域麻醉学组总论外周神经阻滞应用日益广泛,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不同部位的外周神经阻滞的风险具有各自的特点(见下),但有一些共性,概述如下:1.局麻药中毒详见《局部麻醉药全身毒性反应防治快捷指南》2.短暂性神经损伤:常见原因:具体原因不明。

可能的原因为神经内注射,靶神经术前有亚临床损伤等。

发生率大概为8~10%。

临床表现:超出局麻药作用时间的神经麻痹。

可能表现为阻滞侧肢体麻木,感觉改变,无力。

多在2个星期内恢复。

处理措施:可采取神经营养(糖皮质激素,维生素B12,等),理疗等方法促进功能恢复。

短暂性神经损伤可自行恢复。

预防:无明确的预防方法。

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尽量避免使用异感法行神经阻滞,避免使用长斜面针,使用神经刺激器引导时避免在电流阈值小于0.2时给药,避免高注射压力给药,使用超声引导时避免神经内注射。

选择局麻药最小的有效浓度和剂量。

注药时出现异感或阻力过大应停止给药。

3.严重神经损伤常见原因:具体原因不明。

可能的原因为神经束膜内注射,靶神经术前存在亚临床损伤(如患者有糖尿病,长期抽烟,存在外周血管病变等)。

单纯由外周神经阻滞导致的严重神经损伤比较罕见。

多为复合因素。

如术中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大于2小时),压力过大(大于350mmHg),靶神经术中受到了牵拉、压迫等。

临床表现:神经功能持久受损。

处理措施:可采取神经营养(糖皮质激素,维生素B12,等),理疗等方法促进功能恢复。

预防:对于功能严重受损的外周神经避免行神经阻滞。

避免在深度镇静下行外周神经阻滞,因为严重神经损伤的原因之一是神经束膜内注射,而神经束膜内注射时,多数情况下伴随明显的异感和高注射压力。

注药时出现异感或阻力过大应停止给药。

选择局麻药最小的有效浓度和剂量。

4.感染常见原因:操作时无菌条件不够,穿刺部位附近感染有感染灶等。

常见的导致感染的高危因素还包括:ICU患者,导管放置大于48hrs.,没有预防性抗生素,股区和腋区,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

《外周神经阻滞》课件

《外周神经阻滞》课件

血管损伤
注射前先进行血管超声检查, 避开血管。
感染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术后 定期换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过敏反应
术前进行过敏试验,备好急救 药品和设备。
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提高操作技能
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熟练掌握外周神 经阻滞技术。
术后护理
定期换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观察有无并 发症迹象。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外周神经阻滞》 PPT课件
REPORTING
•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 外周神经阻滞的解剖学基础 • 外周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 • 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 外周神经阻滞的并发症与处理 • 外周神经阻滞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目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ART 01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REPORTING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局部麻 醉药对周围神经干或其分支进行 阻滞,使其支配区域产生麻醉作 用的方法。
其他临床应用场景
外周神经阻滞在康复医学中也有应用,如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通过神经阻滞可 以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痉挛等症状,促进康复进程。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外周神经阻滞还可以用于治疗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痛、 神经官能症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您的需求进行调整优化。
PART 05
外周神经阻滞的并发症与 处理
神经刺激器
神经刺激器是一种有效的辅助定位工 具,能够通过刺激神经引发肌肉收缩 ,帮助确定神经位置,减少盲穿的风 险。
临床应用前景展望
疼痛治疗领域
外周神经阻滞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未来在疼痛治疗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如术后镇痛、慢性疼痛 治疗等。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孙晓雄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主要有三个方面:1.神经阻滞致使的并发症 :气胸、膈神经麻木、喉返神经麻木、硬膜外阻滞、全脊麻、局部血肿等。

2.局麻药误入血管或药量过大概急性中毒。

3.穿剌操作、局麻药所致的神经伤害。

一、神经阻滞(一 )颈丛和臂丛阻滞1.气胸易发生于肌间沟和锁骨上臂丛阻滞,系穿剌针方向不正确, 进针过深所致 ,气胸发生慢 ,有时数小时才出现胸闷, 胸痛 ,呼吸困难症状。

X 线检查可见肺压缩,若在 25% 以内可严实察看;若超出 25%, 需行胸腔穿剌抽气,必需时需作闭式引流。

2.喉返神经麻木针刺过深阻滞迷走神经所致 ,表现 :声音沙哑或失音,重者呼吸困难。

3.出血及血肿颈丛阻滞可穿破颈部血管 ,臂丛阻滞可穿破锁骨下血管 ,腋部血管 ,而惹起出血或血肿。

穿剌中应重申回抽 ,一旦有血、气、液 ,须立刻拔针 ,局部压迫 , 改变方向后再穿剌。

防止频频多次穿刺,特别在应用抗凝药时。

不测穿破动脉时,应局部压迫5min 。

采纳连续法时,应使用短斜面针。

抗血小板治疗时,若无自觉出血,不是NB 的禁忌症。

4.高位硬膜外麻醉或全脊麻主要见于颈丛阻滞或肌间沟臂丛阻滞。

穿剌针可经过椎间孔误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

多半与进针过深 , 进针方向与横突平行相关。

一旦发生 ,循环呼吸将克制 ,需立刻复苏办理。

5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膈神经阻滞膈神经主要来自颈 2-3 神经 ,同时接受颈 4-5 的神经 .经前斜角肌前方降落。

颈丛阻滞和斜角肌间沟神经阻滞时,局麻药可经前斜角肌的前方扩散到膈神经, 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

有以为肌间沟阻滞时即便采纳稀释的局麻药,因单侧膈神经阻滞而惹起同侧膈肌麻木的发生率达 100% ,并伴有 25% 的肺功能降落。

锁骨上阻滞的膈神经阻滞发生率约为40%~60%。

大多病人无自觉症状,一般无需办理。

少量病人主诉气短,需吸氧。

6.“窃血”( steal )现象 :断指再植术后采纳臂丛阻滞镇痛, 若神经阻滞在手术以后才开始应用,可能发生再(移)植指(趾)血管发生“窃血”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专家共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随着超声可视化技术的普及,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应用日益广泛,而与之相关的各类并发症也随之增加。

这些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可大大改善临床预后;而其中对神经损伤原因科学而准确的鉴别,也是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得以广泛推广的关键所在。

为规范此类并发症的诊疗流程,降低其发生率,优化患者预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特制定《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1、神经阻滞并发症概论外周神经阻滞是较为安全的临床技术,整体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约为0.05%,主要包括神经损伤、周围组织损伤、局麻药溢散、局麻药毒性反应以及感染等。

神经损伤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与损伤强度、患者易感性及环境等因素相关。

手术麻醉后(无论有无外周神经阻滞),神经损伤的总体发生率<1%,经常难以预料和预防。

而外周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更加少见,约为0.03%。

虽然有一些研究显示,外周神经阻滞并不增加术后神经损伤的发生,而术后大多数特别是严重而持久的神经损伤多与手术本身有关,神经损伤依然会影响此技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应予以高度重视。

神经损伤多表现为阻滞区域感觉异常或肌力减弱,多数短时期内可恢复;短暂性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约为8.2%~15%;而长期或永久性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极低。

1. 病理生理机制。

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显示,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包括:神经阻滞类型、术前并存的神经病变、神经内注射给药、机械刺激(如针刺伤)、高压注药损伤、局麻药的神经毒性、神经缺血、手术所致的医源性创伤等。

神经损伤可能的机制与分类:(1)机械性损伤(创伤性)。

穿刺针尖与神经直接接触、注药压力过高、外科手术操作、患者体位摆放不当导致的神经受到牵拉和压迫以及止血带的局部压迫等,均是长时间神经传导障碍的重要原因,严重者可发生轴突局灶性脱髓鞘改变。

必须明确手术创伤是导致神经损伤的最重要的直接因素,特别是关节外科手术如肩关节镜、肩袖修补术、膝关节镜手术、胫骨平台手术等发生神经损伤的几率较高。

手术导致的神经损伤最常见的是正中神经、桡神经浅支、腓总神经和尺神经等。

对术前已有或潜在有弥漫性神经病变者,如糖尿病、尿毒症、酗酒、肿瘤化疗等患者,由于神经损伤易感性增加,各类麻醉技术均较易引起神经损伤或加重原有的神经病变。

(2)血管性损伤(缺血性)。

外周神经有双重血供,即神经鞘内固有血管和神经外血管,为末梢动脉。

各种原因导致的神经血供减少时就可能引起神经缺血性损伤;同时局部水肿或者血肿对神经可以产生压迫作用而进一步加重神经缺血;术前有弥漫性微血管硬化、术中长时间低血压的患者是发生神经缺血性损伤的危险人群。

(3)化学性损伤(神经毒性)。

局麻药物或其佐剂都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神经毒性与细胞毒性效应,高浓度的局麻药物与长时间的连续阻滞均可导致神经细胞损伤、髓鞘结构破坏和神经结缔组织急性炎症反应或慢性纤维化。

(4)炎症性损伤:靠近或远离穿刺的部位,均可出现外周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

炎性损伤、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增厚、血管改变以及瘢痕形成是影响神经功能的重要原因。

2. 诊断。

(1)目前临床应用局麻药的单次神经阻滞作用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4 h,如果阻滞区域感觉或/和运动异常超出局麻药作用时间,可考虑外周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

(2)神经损伤症状和持续时间与损伤程度相关,损伤较轻者,其阻滞区域感觉异常或肌力减弱多在2周内恢复;较重损伤者,可有长期或永久的神经功能障碍。

3. 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

(1)了解手术相关情况和手术过程,初步判断神经损伤与手术的相关性。

(2)进一步询问病史,仔细了解术前神经功能状态和发生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易感因素。

(3)可疑患者及时进行体格检查(包括神经感觉和运动功能),根据初步检查结果,判断损伤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4)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神经传导检查(感觉和运动)与肌电图检查(EMG),用于评估神经功能异常的位置(借以鉴别是否麻醉因素)、严重程度和预后。

EMG在神经损伤后10多天才出现肌肉失神经改变,肌肉发生Wallerian变性之前过早进行EMG检查会出现神经肌肉功能“正常”的错误结果;EMG检查在神经损伤后3周最敏感,故EMG检查通常在神经损伤后3~4周进行;必要时请神经科医师参与协助诊断。

(5)超声影像学检查:如果怀疑血肿或不明原因的压迫导致,首先行局部超声检查排除。

超声检查可以实时显示外周神经的长轴连续性和短轴横断面病变,对于外周神经损伤的部位和原因能够提供有效信息,特别是对于四肢浅表部位神经检查具有优势,而这恰是最常见的神经损伤,这也有助于判断神经损伤发生的原因。

(6)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清晰地进行神经全程走行成像,特别是深部神经如腰丛病变的部位和程度,如神经局部水肿、断裂等,也可同步显示肌肉失神经病变。

近年来出现的神经磁共振显像技术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可以进一步提供神经病理生理学信息有助于对术后神经病变进行病因诊断。

如果神经病变部位与神经阻滞穿刺部位不一致,则可排除神经阻滞导致的神经损伤。

当出现下肢神经损伤时,不能忽略对腰椎脊髓的磁共振检查。

4. 预防。

超声及神经刺激仪等技术的普及应用,极大提高了阻滞的准确性及成功率,但神经损伤也不可完全避免。

目前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1)实施操作前仔细询问病史,对于已有弥漫性神经病变或者亚临床表现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实施神经阻滞,确因病情需要时应权衡利弊,签署知情同意书。

(2)尽量避免深度镇静下实施神经阻滞,使患者保留一定的沟通能力。

(3)不建议使用异感法行神经阻滞。

(4)避免使用长斜面穿刺针。

(5)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时,尽量清楚显示针尖与目标神经的位置关系,可避免神经内穿刺注射。

(6)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穿刺时,避免在电流阈值小于0.2 mA仍有相应肌肉收缩时进针和给药。

(7)当穿刺、注药时患者出现异感、疼痛或出现阻力过大时应立即停止进针或注药。

(8)避免使用较大容量注射器进行注药以免压力反馈错误所导致的压力性神经损伤。

(9)推荐“水分离”、“水定位”技术,避免穿刺针与神经的直接接触。

(10)选择最低有效浓度和剂量的局麻药,慎用局麻药佐剂。

(11)合理摆放手术体位,特别是对于肥胖患者和消瘦患者要避免体位相关性神经压迫损伤,上肢外展不要超过90°,肘部保护垫避免局部压迫,正确使用止血带或加压包扎。

(12)术后随访以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神经损伤,并做好记录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纠纷。

5. 处理措施。

目前暂无有效促进神经修复的药物和治疗手段,可选用的方法包括:(1)可采取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维生素B12等)和物理疗法,短暂性神经损伤可自行恢复。

(2)对于局部血肿压迫神经或者神经离断和严重轴索断伤的患者,必要时可行外科手术探查。

感染1. 危险因素。

(1)无菌操作欠规范、穿刺部位附近有感染灶等。

(2)高危因素包括:ICU患者、导管放置大于48 h、未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股区和腋区入路阻滞、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

2. 诊断。

(1)轻度感染无明显临床表现。

(2)严重感染时穿刺部位或导管周围有红肿、压痛甚至溢脓等表现。

(3)单次阻滞感染很罕见;但留置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可达7.5%~57%;严重感染少见。

3. 预防。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导管留置时间不宜太久,以不超过48 h为宜,但在密切观察和科学护理情况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3)用隧道技术留置导管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4)适当使用抗生素。

4. 处理措施。

建议使用抗生素;拔除导管;有脓肿形成时考虑切开冲洗引流。

局部血肿形成1. 危险因素。

(1)误穿血管,尤其在合并使用抗凝药或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在正确操作的情况下,抗凝药的使用一般并不增加血肿的发生率。

(2)反复穿刺导致局部损伤出血,血肿形成后可能增加感染的概率。

2. 诊断。

局部血肿形成,可产生一定的局部压迫症状,超声检查可确诊。

3. 预防。

(1)正确定位,规范、谨慎操作。

(2)神经大多与血管伴行,超声实时引导穿刺可降低刺破血管的概率,通过超声多普勒等可预先判断穿刺路径及目标位置的血流和血管。

(3)对进行抗凝治疗或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实施神经阻滞时,深部神经阻滞参照椎管内凝血功能要求标准;表浅、可压迫部位的神经阻滞可放宽标准。

4. 处理措施。

(1)给予足够的压迫时间(3~5 min),较小血肿一般可自行吸收。

(2)较粗动脉损伤后,建议压迫5 min以上。

(3)如果血肿过大压迫气道,则需要及时切开减张,充分止血。

(4)穿破浅表动脉后建议做加压包扎,如果损伤深部动脉则需密切观察,必要时手术探查。

连续神经阻滞导管相关并发症1. 导管脱落。

(1)常见原因:固定不牢、误操作等,导管意外脱落的概率约为1%左右。

(2)临床表现:导管脱出。

(3)预防:缝合导管于皮肤或用手术胶水粘导管和皮肤能减少导管脱落;应用皮下隧道也有一定的作用,用穿刺针穿隧道时注意避免将导管切断或刺破。

(4)处理措施:重新放置导管或改用其他镇痛措施。

2. 导管移位。

(1)常见原因:患者体动幅度过大、术后功能锻炼均可能导致导管移位,如连续肌间沟臂丛导管移位到胸腔、血管甚至椎间孔。

(2)临床表现:原有的区域阻滞效果可能发生改变,并出现新的临床异常征象。

(3)预防:导管置入后应检查导管尖端是否达到目标位置,并妥善固定导管,对于活动度较大部位导管置入时应预留充分导管活动空间。

(4)处理措施:根据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来判断导管移位,必要时经导管造影检查。

一旦发现导管移位,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包括拔除导管。

3. 导管拔除困难。

(1)常见原因:导管在体内扭曲,打结,或与神经周围组织牵连。

导管拔除困难的概率很小。

(2)临床表现:导管不能顺利拔除,拔导管时患者有严重的疼痛感或神经刺激症状(异感)。

(3)预防:避免留置导管太长,一般3~8 cm。

放置导管遇到阻力较大时避免强行置入。

(4)处理措施:无菌操作下皮肤或皮下切开寻找原因。

强行拔除导管可能会导致导管断裂或神经损伤。

一旦导管拔断,留在体内的部分如果感染的概率比较小,不一定需要手术取出。

4. 导管穿刺部位渗漏。

(1)常见原因:局部组织疏松,导管放置过浅,粘贴不紧密、使用抗凝药物等。

(2)临床表现:渗漏是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导管穿刺部位有液体渗出,伴发神经阻滞效果不全或无效。

(3)预防:使用皮下隧道,导管妥善固定、粘贴等。

(4)处理措施:更换敷料,必要时更换镇痛方法。

局麻药的肌肉细胞毒性较大剂量的局麻药注射到目标神经周围,偶尔可导致局部肌肉毒性反应。

研究显示,这种毒性反应具有剂量、浓度和时间相关性。

1. 发生机制。

(1)肌肉等细胞内肌浆网钙离子内流、ATP酶失衡、线粒体代谢障碍,导致细胞破裂溶解,可出现局部炎症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