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理县羌族婚俗歌调查研究
一首羌族咏物情歌的整理与解读

一首羌族咏物情歌的整理与解读2010年8 月,笔者与西南交大中文系研究生王岩等远赴四川阿坝汶川、理县、茂县等羌族聚居地搞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调查。
途经汶川县银杏乡(该乡地处汶川县东南高山峡谷地带,岷江河中游,与著名的“西羌第一村”毗邻以,居住的人口有羌族、藏、回、汉等,是古来进入阿坝羌族、藏族居住地的必经之地),得遇年逾九旬之羌族老人王绍清。
在老人家里勾留两日,幸运地在老人那里搜集到名为“简竹竿”的一首咏物爱情民歌。
虽然王绍清老人从没进过一天学堂,但他从十二岁起就因生计,徒步阿坝各县(上自州府马尔康,下至阿坝出入成都平原的门户灌县),见识颇广。
而从老人口中得来的这首民歌,听来也颇具情韵,丝毫不逊于我们在传统典籍文献中读到的那些有关爱情的经典篇章。
如今,王绍清老人已经仙逝,笔者将该诗整理出来,既拟与读者分享,也表示对老人家的怀念。
据老人讲,该诗是一首谜语诗。
但透过谜面,却蕴含了那么深厚的感人情怀。
原诗(字面)整理如下:谁让您,把奴钩(勾)了又钩。
满屋檐雨(言语)湿(十)难受。
湿(失)节伤心泪中流。
要得妾心干(肝),除非晴(情)长久。
全诗以恋爱中女性的口吻展开,细腻深情,如泣如诉,读来煞是动人。
虽仅七句,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即一二句。
女主人公以略带责备的口吻责备对方:千不该,万不该我与你邂逅相遇,最后悔的是禁不住你用情的引诱。
这一层让人不由得联想起《诗经?氓》中女子与那位男子起初相识的情形:“非来贸丝,来即我谋”!俗话说:“男追女隔层纸。
”由之也可以看出在婚姻恋爱中,男子处于主动地位,女性的纯情和处于被动、被追的地位。
《氓》为中国最古老的诗歌之一,“简竹竿” 诗则为流传在羌族地区的情歌,所表达的男女最初相恋的情形,两者何其相似乃尔?第二层,即第三、四、五句,此乃全诗最温柔动人之处,写尽了女主人公为了这段情分所承担的惊恐与心理压力。
这也是在历来的爱情中,身为女性一方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地方:因为与你相爱,惹得左邻右舍议论纷纷(甚至指指戳戳),周围有关我俩的言语,也四处飞散!要知道,作为一个纯情女子,她很难轻易把自己深厚的内心情感轻易托付给他人的。
羌族婚俗仪式音乐的研究

羌族婚俗仪式音乐的研究羌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阿坝州的茂县、北川、理县等地区。
羌族的婚姻习俗极具本民族的特色,从订婚到礼成都蕴含了本民族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人文精神。
羌族婚礼是一个繁复冗长的过程,一般持续两到三天,民间艺人将从接亲开始吹奏唢呐,直到婚礼结束。
羌族婚礼中的唢呐吹奏者固定为两名民间艺人,意为“好事成双”。
婚礼仪式中的曲调种类多样,各个环节都吹奏相应的曲调,这不仅体现了羌人的风俗习惯,还具有提醒众人婚礼环节的意义。
婚俗仪式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它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社会环境、人类意识及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慢慢演变。
羌族婚俗仪式不仅受到了社会变革、经济水平、自然环境及文化变迁等方面的外部影响,也受到了自我认知、思想观念等人类意识的主观影响。
这使得繁琐复杂的婚礼仪式中保留了羌族传统的挂羌红、饮咂酒、敬神、跳萨朗等特色仪式的同时,又融合了现代婚礼的元素,如宣誓、互带婚戒等程序。
由此可见,现今的羌族婚俗仪式既包含了汉族文化,也包含了羌族的思想观念、信仰等传统文化,体现出了专属于羌族的少数民族特色。
民间音乐是丰富民俗活动的有机要素,它对民俗活动的传承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很多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每个重要的节日庆典都会有相应的歌舞音乐,可见音乐这种形式是人们在民俗活动中最常用的艺术语言。
音乐本身具有娱乐性,它能在无形之中潜移默化到人的意识当中,从而使得人们对音乐所代表的民俗活动有相应的认知。
因此,对羌族婚俗音乐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羌族婚俗的仪式过程、文化内涵、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还可以探索羌族民族身份的认同及变迁。
从理论方面来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羌族民俗文化的研究

羌族民俗文化的研究羌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它在多年前是形成中华少数民族的重要因素,它与藏族、彝族联系十分密切。
羌族把自己本族的民族文化也传播到其他民族地区,因此许多民族多多少少都保留着羌族的文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羌族人民不但创造了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创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能体现出羌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展现羌族深厚的民族特色文化底蕴。
这为我们音乐工作者研究羌族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是理清羌族文化脉络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
一、转山会转山会是羌族人民重要的民俗节日,每年农历4月初八,羌民们为了祈祷国泰民安、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举行了转山会。
中国文革期间,转山会这类民俗文化活动被披上迷信色彩,渐渐被其它民俗活动所取代。
30年后,转山会又陆续恢复。
每年的转山会羌族人民会准备祭山神的祭品,羌人们要杀肥壮的毛牛、山羊、绵羊,蒸“瓦达”(羌族特有的用荞面和豆腐做成的蒸饺),用荞面做成不同色彩的猪、羊、狗,以此来感谢山神的保佑,保佑这一年来的五谷丰收,感谢上天的眷顾。
早些年,转山会只允许男人参加,年轻力壮的男子在腰间插旗子一边唱一边转山,来庆祝转山会的顺利举行。
后来,随着社会进步,男女平等的意识建立起来,每逢转山会男女老少都会盛装打扮,带上砸酒、祭品参加节日活动。
转山会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祭祀活动,活动场所由释比选出一座山,在山上用石块垒成两米多高的塔形。
转山会由释比主持,祭祀时在塔前放上一坛砸酒,把晾干的柏树枝点燃,杀鸡、宰羊,把鸡血、羊血洒在塔子的周围,端上三刀头(羌族人民称为一块三斤重的猪肉)。
随后,释比开始做法,唱着经文,祈祷来年丰调雨顺,边击打羊皮鼓、边唱经。
此段唱经结束,把羊角挂在塔顶,男子们把腰间的五彩旗子插在塔子上。
男女老少跳着萨郎舞,唱着羌族山歌,互相敬酒,烤好的羊肉也互相分享。
第二个部分是跳萨郎舞。
祭祀结束,年轻的男子们拿着五颜六色的旗子返回村寨,游行村寨的时候,每家每户领一份祭了山神的羊肉。
四川理县桃坪乡羌寨传统村落实证研究

四川理县桃坪乡羌寨传统村落实证研究作者:陈相合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7期摘要:本文将对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乡羌寨这一传统村落的概况入手,对传统羌寨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阐述,分析旅游业对传统羌寨的保护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避免旅游对羌寨带来不良影响的对策。
以便更好的保护与发展中国传统村落这一特有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
关键词:传统村落;羌寨;文化;旅游;发展四川理县桃坪羌寨是羌族建筑群落的典型代表,其位于理县东40公里处,距四川省城成都市约180公里。
寨内一片黄褐色的石屋顺陡峭的山势依坡逐坡上垒,其间碉堡林立,被称为最神秘的“东方古堡”。
桃坪羌寨以古堡为中心筑成了放射状的8个出口,出口连着甬道构成路网,本寨人进退自如,外人如入迷宫。
寨房相连相通,外墙用卵石、片石相混建构,斑驳有致。
民居内房间宽阔、梁柱纵横,一般有二至三层,上面作为住房,下面设牛羊圈舍或堆放农具,屋内房顶常垒有一“小塔”,供奉羌人的白石神。
堡内的地下供水系统也是独一无二的,从高山上引来的泉水,经暗沟流至每家每户,不仅可以调节室内温度,作消防设施,而且一旦有战事,还是避免敌人断水和逃生的暗道[1] 。
一、四川理县桃坪乡羌寨建筑文化羌寨是一处石碉与民居合二为一的建筑群,片石与黄泥砌成的坚固经历了无数的地震后仍完好无损。
墙体和墙体之间的巷道深幽而神秘,因一些巷道上搭建了房屋,于是有了无数暗道,走入其中就像步入了历史的迷宫。
施工时不绘图,不测算,不吊线,信手砌成,结构匀称,棱角突兀,雄伟坚固,精巧别致,是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大奇观。
桃坪羌寨一反传统古城设东、西、南、北四门的建筑形式,筑成了以高碉为中心的放射状8个出入口,而8个出入口又以13个甬道织成四通八达的路网,寨内人进出自如,而外来人却如入八阵迷宫。
寨内的地底下,挖掘了众多的引水暗渠,上盖石板和土,一定距离间,留有活动石板,揭开即可取水。
桃坪神奇的路网、水网、房顶,组成了羌寨内地上、地下、空中三种立体交叉的道路网络和防御系统,这也是桃坪羌寨建筑的奇特之处。
四川羌族多声部民歌研究

Forum四川羌族多声部民歌研究■黄明政(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 无卜尔玛” “尔麦”,主要分布在川西北的髙山峡谷地带。
它的历史渊源流长.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羌族有自己的语言——汉藏语系羌语支,但没有自己的文字,长期使用汉文。
现今西南各少数民族就其族源来说,都与羌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族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羌族人民价值观、婚恋观、人生观、审美观的集中体现.它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在羌族同胞世世 代代的繁衍生息中传承下来.反映着羌族人民生活的诸多方面,凸显了羌族先 民们的音乐天赋及其创造音乐的光辉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羌族多声部民歌的风格独特、韵味 醇厚.与其他民族的多声部民歌相比,不仅有某些相同的因素.而且更以其不 同的审美情态流传于当地.呈现出多姿 多彩的特有风韵:■演唱方式羌族多声部民歌具有久远的历史,从它的形成到成熟再到发展的整个过程.基本上都有着固定的或相对固定的演唱模式,这些模式有男声合唱、男声重唱、女声合唱、女声重唱、男女群体式合唱对唱等5种,较少采用男女混声合唱的方式.其中同音色的合唱或重唱 是最普遍的形式「形成这些演唱方式的 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劳动组合方式的不同。
不 同的生产劳动强度决定着不同组合形式的多声部劳动歌曲,羌族人民的劳动常 常是男女分工进行的.男的做的是比较繁重的体力劳动如耕地、挑抬、背粮 等,女的做的是劳动强度比较轻的生产劳动如下种、锄草、施肥、撕玉米皮 等,因而羌族多声部民歌就自然而然地常以同声合唱或重唱的方式出现第二种是自然环境的影响。
羌族人民主要生活在川西北的高山向丘陵、平原过渡的狭长地带,这里山高路险、沟壑纵横、地势陡峭,常年早、中、晚温差较大,自然环境条件极其恶劣,交通相当不便,再加上生产方式较为原始,生产力水平也较为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求生存,只有靠大家的力量一起参加生产劳动.长期互助互帮.相互依赖,共同生活"集体生活、集体劳动是产生多声部民歌的基本条件,因而芜族人民在歌唱时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合唱、重唱 的演唱方式。
羌族婚姻习惯法述论

[ 键 词] 关 羌族; 婚姻; 习惯法 [ 中图 分类 号]D o 93 [ 献标识 码3 文 A [ 章编 号 30169(020—0 1 7 文 10—5721)200. 0
正 聘 即正 式 的嫁 娶 婚 配 , 针对 非 正 式 聘 娶 如 是 转 房 、 赘 、 婚等 而言 的 , 中可 细 分 为 : 入 抢 其 1 .指腹 婚 。 叫“ 皮亲 ” 子女 尚在 腹 中 , 母 又 肚 。 父 即为 其 确 定婚 约 , 出生后 , 俟 如双 方 系相 同性 别 , 则 结 为 异 姓 兄弟 或 姊 妹 , 双方 系 异 性 , 如 即一 男 一 女 , 则 订立 婚 约 。指腹 为婚 的 口头婚 约对 这 两人 具 有 习 惯 法 的约 束力 , 任何 一方 都不 得 另图 他娶 或他 嫁 。 例 如 ,15 年 1 《90 2月 2 1日一 1 5 9 1年 1 0月 底茂 县 人 民 法 院办 理 婚 姻案 件情 况 》 以下 简 称 《 况 》 中有 一 ( 情 ) 例 : O年代 , 县 蒲溪半 坡 村 的周 翠 岚 ( , 族 ,O 4 理 女 羌 2 岁) 和杨 琴 华 ( , 族 , O多 岁 ) 二 人 带 孕 劳 作 于 女 羌 2 ,
第 4卷 第 2 8 期
21 0 2年 4月
广 西师 范大学 学报 : 学 社会科 学 版 哲
J u n l fGu n x r l ie st P ls p y a d S ca ce c sE iin o r a a g iNo ma Unv r i o y: hi o h n o il in e dto o S
逐 渐取 缔 。娃娃 亲 订约之 时 , 婴儿 性别 已判 , 比之 指 腹婚 易 于成 功 。 3 .童子 亲 。 女 在 1 1 、 3岁 时 由父 母 定 下 男 — 21 婚 约 , 自在家 从 事 劳 动 , 成 年 后 再 行 完 婚 , 是 各 待 这
世纪前十年羌族音乐研究综述 宋显彪 (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四川成都

2011 年 1 月 第 30 卷 第 1 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Jan究综述
宋显彪
( 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四川成都 610021)
摘 要: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2000 年 - 2009 年羌族音乐研究从羌族音乐综合研究、羌族民间歌曲研究、羌 族民间乐器研究和羌族舞蹈与戏剧音乐研究四个方面进行,具有研究的综合性、成果的总结性和理论的创新性等 特点。这十年的研究成果对于羌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和羌族文化重建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
三、羌族民间歌曲研究
作为羌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门,羌族民歌一直 是羌族音乐研究的重点,2000 年以来的羌族民歌研 究也同样如此,在本文查询到的文献中,羌族民歌研 究文献达 22 篇,占总文献的 45% ,可见研究成果十 分丰富。这些研究既有对羌族民歌全面的研究,也 有对羌族各类型民歌分门别类的研究。
《羌族音乐舞蹈》[9]名为音乐,实际上主要还是 对民歌的论述,作者将羌族民歌分为: 山歌、情歌、颂 歌、苦歌、叙事歌、古典唱诗、劳动歌、风俗歌、酒歌、 丧歌、哭嫁歌、陪伴歌、喜庆歌、多声部民歌。这种分 类不多见,另外这里的“古典唱诗”是指“羌族古代 民间长诗吟唱”,因此对于羌族民歌的分类,还值得 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羌族酒歌的审美功能与价值研究

羌族酒歌的审美功能与价值研究羌族酒歌的审美功能与价值研究一、引言羌族酒歌是中国西南地区羌族人民流传千年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其以其独特的审美功能与价值而备受瞩目。
羌族酒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反映了羌族人民的生活态度、情感表达和社会交往方式等,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羌族酒歌的审美功能与价值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羌族文化的魅力。
二、羌族酒歌的审美功能羌族酒歌以其特有的音乐形式和内容,展现了独特的审美功能。
首先,羌族酒歌的音乐特点鲜明,以高亢豪放的音调、宏亮激昂的旋律和节奏明快的节拍为特征。
这种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引发听众的音乐审美情感,使其感受到力量、喜悦和奔放的情绪,从而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享受。
其次,羌族酒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表达了羌族人民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表达。
羌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他们的酒歌常常抒发农田劳作的辛劳与欢乐、歌颂生活的美好与丰收的喜悦。
这种表达方式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体现了羌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珍视,使羌族酒歌成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艺术形式。
最后,羌族酒歌的表演形式独特多样,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与舞台效果。
羌族酒歌常常在各种庆典、聚会和节日等场合进行表演,歌手们经常伴随着热舞和鲜艳的服饰,以多姿多彩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这种形式不仅丰富了酒歌的表达,更增添了观赏性,使羌族酒歌在民间文化交流中起到了娱乐和沟通的重要作用。
三、羌族酒歌的价值研究羌族酒歌作为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
首先,羌族酒歌反映了羌族人民的内心世界和文化精神。
通过歌词中流露的对家乡、田野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凯旋、和平和团结的祝福,人们可以深入了解羌族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其次,羌族酒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羌族酒歌通过音乐表达方式,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和风采。
同时,羌族酒歌中所蕴含的团结、互助和友谊的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与亲情友情的重要价值观,这对现代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理县羌族婚俗歌调查研究
四川理县羌族婚俗歌调查研究
一、引言
婚姻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婚俗则是婚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对传统婚俗的重视程度更高,这其中便包括了四川理县,一个以羌族为主体的地方。
羌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重要的一个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旨在对四川理县羌族的婚俗歌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羌族婚俗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二、调查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四川理县羌族婚俗歌,我们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羌族婚礼场景进行实地调查。
首先,我们联系了当地的羌族乐团,请求他们为我们演奏婚俗歌曲。
其次,我们进入当地村庄,与羌族村民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并邀请他们为我们演唱羌族婚俗歌。
最后,我们还在理县羌族活动中心进行了文化交流,广泛收集了羌族婚俗歌的资料。
三、羌族婚俗歌的分类与特点
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将羌族婚俗歌分为以下四类:
1. 迎亲歌:迎亲歌是羌族婚礼中最常见的一种歌曲形式。
迎亲歌通常在新郎迎娶新娘的过程中演唱,以表达新娘家庭对新人的欢迎和祝福之情。
这类歌曲曲调欢快,歌词传达着幸福美好的祝愿。
2. 送亲歌:送亲歌是在婚礼结束时,新娘离开娘家前演唱的歌曲。
送亲歌多以送别离别为主题,表达了新娘对娘家的思念和别离的愁绪。
3. 捧花歌:在婚礼仪式中,新郎将捧花交给新娘并演唱捧花
歌。
捧花歌通常表达了新郎对新娘的爱意和承诺。
4. 吉人歌:在婚礼仪式中,吉人歌常常由媒人或长辈为新人
演唱。
吉人歌一方面祝福新人百年好合,另一方面也承载了对新人的教诲和期望。
羌族婚俗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曲调和节奏欢快,富有韵律感,易于记忆和传唱。
2. 歌词简洁明了,表达直接,情感真挚。
3. 音乐伴奏中常有传统乐器的演奏,如簧笙、芦笙等,突出
了羌族音乐文化的特色。
四、羌族婚俗歌的文化内涵
羌族婚俗歌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寄托了羌族人民对美好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这些歌曲通过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将羌族人民的心声融入其中,传递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首先,羌族婚俗歌中常常表达了对婚姻的祝愿和期许。
羌族人民认为婚姻是人生的大事,一生的幸福与否与婚姻的选择息息相关。
因此,在婚俗歌中,他们常常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希望他们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和家庭。
其次,羌族婚俗歌中蕴含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羌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而羌族婚俗歌作为一种传统民间文艺形式,承载了羌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呵护。
最后,羌族婚俗歌还反映了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歌曲中常常体现出对家庭和睦、亲情浓厚以及幸福、快乐的渴望。
这些向往和追求,正是羌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的真实写照。
五、结论
通过对四川理县羌族婚俗歌的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羌族婚俗歌在羌族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这些歌曲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传递了羌族人民对美好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同时,羌族婚俗歌还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羌族婚俗歌,促进羌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对四川理县羌族婚俗歌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羌族婚俗歌在羌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这些歌曲不仅在婚礼仪式中起到烘托氛围的作用,更传递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首先,羌族婚俗歌表达了对婚姻的祝愿和期许,反映了羌族人民对幸福婚姻和美满家庭的向往。
其次,羌族婚俗歌承载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责任,体现了羌族人民对自己文化的热爱和呵护。
最后,羌族婚俗歌反映了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了他们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羌族婚俗歌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情感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羌族婚俗歌,促进羌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