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与艺术价值研究
羌族民歌音乐形态研究述评

此 类研 究 的重 点 是对 羌 族 民歌 的音 乐 族 二声 部 民歌 概探 》() 8 将羌 族二 声 部 民歌 面进 行系统 的阐释 与归纳 ,以多方位 的视角 的单 一调式 :②羽… 阐述 羌族 民歌 的艺术特 征及 其音乐构 思 。 商… 羽、羽… 角 、角… 羽、
研究 提供 借 鉴和 参考 。本 文 主要 对近 5 年 色彩 比较 接 近 ,调式 骨干音相 同者较 多,故 首外 ,还 将其音乐结 构形态和 音高 、音值 等 O
来 羌族 民歌 音 乐形 态 研 究 方面 的 成 果进 行 交替感不很强烈 ( 功能性调式交替);而后 旋 律构造特 征进行分 析研究 。该分析有 利于
量 民歌流传 ,作为 一个古 老的文化 艺术 ,其 为终止音 的较少 。羌族 民歌 的节奏 、节拍有 的有 董阳 对 四川黑水地 区尔麦人 二声部 民
承载 的文化 含义及 其丰富 , 别是 对羌族 整 自 由 , 整 两种 类 型 , 特 规 山歌、 酒歌 、风俗 性 歌的几 点研究 9 () 县尔麦人 的 二 声部 民歌
适 当评价 。
关键 词 :羌族 民歌 音 乐形 态研 究
羌 族 聚 居在 岷 江 上游 阿坝 藏 族 羌族 自 地 唱得略高 或略低 ,或从上一 音到下一 音 自 声音阶是在 五声音 阶基础上通过 借宇 即
5 旋 压上 手 法 治州 的茂县 、汶川县 、理县 、松潘县 和绵 阳 然下 滑。杨 文还 指 出羌族 民歌 以 “”为 终 “ 宫转 调 中的 变凡 或 “
偏 纯 四度、纯 五度 。三 、整个乐 曲的第一旋 律 等 方面 都有所拓 展 ,并 走向成 熟 ,出现 了~ 级意义 ,这 与五 声性七 声音阶 中的所谓 “ 批有价值 的学术 成果 。对其进行梳 理和分 析 音” 用法是不尽 相同 的。此外 ,调 式交替 可 和 第二旋律 的音域均 为十五度音 程 ( - ) CC 。 1 3 不仅 可 以 让更 多的 人 了 解羌 族 民歌 的理 论 分为 两种 类型 :一种是 四、五度 关系交替 , 金 艺风 《 中国羌族二 声部 民歌研 究》除 收录 2 研究现 状 ,还可 以从 中发现不足 ,为 以后 的 另一种是 二度关 系交 替。前者 由于两种调 式 男声 二 声部 民歌 2 首 、女 声 二声 部 民 歌 8
羌族民歌演唱风格探析

羌族民歌演唱风格探析羌族民歌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情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羌族民歌演唱风格是指羌族民歌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音乐特性和艺术风格,本文将从音乐元素和表演特点两个方面来探析羌族民歌的演唱风格。
一、音乐元素1、旋律特点羌族民歌的旋律具有高亢激昂、优美流畅的特点,易于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形成较强的情感共鸣。
羌族民歌大多采用自然曲调,缺少明显的调式变化和转调现象,节奏感较弱,音高不规则,一般不使用化音和半音。
2、节奏特点羌族民歌的节奏较为简单,旋律流畅,节奏感较弱。
一般采用自由节奏模式,不使用固定的节拍,演唱者常常根据歌词的情感表达自由调整演唱速度和力度。
3、音色特点羌族民歌的音色清澈明朗,极富吸引力。
演唱者一般采用哭腔音色,有时会使用颤音、滑音等技巧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语言特点羌族民歌所使用的语言是羌族语言,其特点是音节多音,重音不固定,音量大小不一。
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注意处理好羌族语言的发音和语调,使歌曲旋律与歌词完美结合,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表演特点1、情感表达羌族文化蕴含丰富的情感表达,羌族民歌作为其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要将内心的情感和情绪融入到演唱中,以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
2、舞蹈动作羌族民歌往往伴随着舞蹈动作,演唱者需要熟练掌握舞蹈动作的技巧和规律,以使歌曲旋律与舞蹈动作完美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表演魅力。
羌族民歌演唱者的服饰也是表演风格的重要方面之一,一般采用传统的羌族服饰,以突显其独特的民族特色。
总之,羌族民歌演唱风格具有独特的音乐元素和表演特点,展现出浓郁的草原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空灵意境民族情怀——多声部羌族民族声乐作品《羌山妙音》创作谈

纤 乐 在 举 国 上 下众 志 成 城 抗 震 救 灾 之 际 . 南 民族 大 学 艺 断 的 吹奏 使 音 色 柔 和 、 细 而 婉 转 . 曲 绵延 不 绝 。在创 作 西 羌 时 呈 术 学 院 的 师 生们 满怀 激 情 与 感 恩 的心 . 完成 了这 部 女 子 无 作 品 《 山妙 音 》 , 示 部 与再 现 部 的旋 律进 行 运 用 五 声 和声 结 构 运 用 大 量 大 二 度 向 同度 进 行 . 成 不 谐 和 构 伴 奏 多声 部 合 唱 作 品 . 作 品 在 四 J 省 第 五 届 大 学 生 艺 术 调式 . 该 I I 在 、、 节 和 全 国第 二 届 大 学 生 艺术 节 展 演 活 动 中 . 后 获 得 专业 的美 , 乐 曲 的 4 5 6小 节 在第 二 声 部 与 第 三 声 部 运 用连 先 续 5拍 的 大 二 度 和声 进 行 .演 唱 时 同样 用 循 环 呼 吸 法 . 这 组一 等 奖 。 样 的 不 谐 和 的连 绵音 程 让 第 一 声部 的主 旋 律更 加 动 听 作 品 的特 点 羌 族是 一 个 能 歌 善 舞 的 民族 . 民歌 题 材 广泛 . 物 谱 例 2 其 见 :
s. 替 m 或 d 二 音 , 成 旋 宫转 调 的 现 象 . 少 民 歌 因 i代 i o 形 不 采 用 这一 手 法 而 形 成 ~ 种别 致 的风 格 ③ 中居 住 于 松 潘 其 县 的 部 分 羌 族 . 惯 以二 声 部 或 多 声 部 演 唱 民 歌 . 和声 习 其 结构 以大 二 度 向同 度进 行 为 基 础 , 间有 大 、 三度 及 四 、 小 五 度 。 外从 羌族 民间 乐 器来 看 . 族 人 民 常用 的 有 小锣 、 另 羌 手 铃 、 呐 、 皮 鼓 、 琴 、 琴 和 竹 口弦 等 , 中羌 笛 演奏 的 唢 羊 月 胡 其 乐 曲 曲调 徐 缓 悠 长 .多 用 连 续 大 二 度 颤 音 的序 列 构 成 . 吹 奏 时 用 特 殊 的 “ 腮换 气法 ”④ 有 划分 明显 的乐 句 , 间 鼓 ,没 不
课题研究论文:论羌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及保护策略

146615 音乐论文论羌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及保护策略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xx年汶川大地震以后的数据),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语言、无文字,很早就通用汉文,属于汉藏语系缅语族羌语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区。
羌族的“羌”字,在汉文献中解释为牧羊人,故字型从羊从人。
据殷商甲骨文中《说文?羊部》载:“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
现代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黑水、九寨沟、马尔康等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甘肃南部,陕西西南,云南部分地区。
二、羌族民歌的音乐特点羌族民歌作为羌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表情达意的一种口头创作歌曲形式,与羌族人民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是羌民族文化的精粹,是羌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气质、心理素质、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
羌族民歌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调式调性方面的结构特点羌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民歌在音乐方面也主要体现了我国传统的五声音阶模式。
其中尤以五声音阶中的商调式和徵调式为代表,如《撕玉米歌》。
这首歌曲是羌族人民在玉米丰收后,家人围坐在一起撕玉米叶的时候演唱的一种劳动歌曲,是五声音阶徵调式,也是羌族民歌中使用最多的一种调式。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首歌曲是以sol-dol-re为调式支柱音的,而mi 和la二音则作为经过性的色彩音围绕支柱音进行,曲调进行主要以级进为主,有时也加变宫音。
除此而外,羌族民歌也有采用宫调式、羽调式、角调式的情况,但这些类型的民歌在调性上则主要体现为六声音阶的特点,很少有七声音阶的民歌出现。
当然,在羌族民歌中,也存在调式转换的情况,如《结婚歌》和《五月端阳敬菩萨歌》的调性转换是通过“清角为宫”或“变宫为角”而形成的一种四、五度的转调关系;也有的羌族民歌在结尾时使用偏音fa或si来代替mi或do二音,形成一种旋宫转调的现象。
关于羌族音乐的文献综述

关于羌族音乐的文献综述发布时间:2021-09-14T06:52:09.865Z 来源:《文化时代》2021年第2期作者:马翠婷[导读]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保留至今的羌族音乐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详细阐述了羌族地区的民间音乐和羌族音乐。
随着学术思想的不断进步, 实地考察的方法也越来越仔细、研究的科学方法也越来越系统化。
从事民族音乐调查的研究者一定要更加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找到更具有学术价值的音乐事项、更好的传承羌族的传统音乐文化。
引言:羌族源于古羌,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古羌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羌族音乐的研究在学术界一直是很受学者关注的,其音乐上的研究大多是依附在羌族的婚俗和苗族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与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我国的四川羌族音乐研究是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20 世纪中期以后慢慢进入发展及兴盛的时期。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考察研究,羌族音乐才没有被历史的长河淹没。
一、羌族的简介羌族自称“尔玛”或“尔咩”,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平武县以及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江口县和石阡县,大多数羌族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少数分布在公路沿线各城镇附近,与藏、汉、回等族人民杂居。
其民族语言为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北部和南部方言。
但由于羌族没有文字,一直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导致了会说羌语的人逐渐减少,羌族的音乐也是如此。
二、羌族音乐的分类(一)民间音乐羌族民间歌曲包括有山歌、劳动歌、风俗歌。
1.山歌羌语称“拉那”或“拉索”,多在劳动场合或山间田野中唱,节拍比较自由。
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
传统歌词中苦歌很多,反映了旧社会羌族人民的苦难生活。
1949年以后,羌族人民编了不少歌唱新生活的新山歌。
硗碛多声部民歌·散落在青衣江畔的明珠

硗碛多声部民歌·散落在青衣江畔的明珠硗碛多声部民歌,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
它起源于四川省绵阳地区的硗碛村,因此得名硗碛多声部民歌。
这种民歌是由一群当地农民们在劳作之余自发创作演唱的,它以其独特的音乐特色和富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在硗碛多声部民歌中,散落着许多珍贵的音乐宝藏,就像是一颗颗闪耀在青衣江畔的明珠,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和欣赏。
硗碛多声部民歌以其丰富的曲调和多变的旋律而著称。
它通常由不同的声部合唱组成,每个声部负责不同的音调,相互交织编织出一幅富有层次感和和谐美的音乐画面。
这种多声部合唱的形式,使得硗碛多声部民歌在表现力和表现形式上具有了更加宽广的空间,可以更加充分地表达歌者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自然的感悟。
在青衣江畔的硗碛村,人们常常可以听到这种充满朴实与深情的多声部民歌,它们在江岸上回荡,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硗碛多声部民歌的歌词也是其魅力所在。
这些歌词常常取材自当地的生活、风土人情以及传统文化,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岁月的思量。
歌词中融入了对劳动、耕种、生活的感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
在硗碛村的田间地头,农民们唱着多声部民歌,传承着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后人们能够感受到那份朴实和真挚。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传承,硗碛多声部民歌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从最初的只在当地农民中传唱到现在的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演出和交流,多声部民歌已经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
它在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并欣赏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
而青衣江则成为了这颗明珠的饰台。
青衣江是中国的一条著名河流,它流经硗碛村,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而硗碛多声部民歌就如青衣江畔的珍珠,镶嵌在当地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传统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在青衣江畔,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壮美的风景,还能听到优美的多声部民歌声声回荡。
在青衣江畔的硗碛村,硗碛多声部民歌就像一块闪亮的宝石,散发着文化的光芒。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与艺术价值研究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与艺术价值研究羌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多声部民歌是该民族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羌族多声部民歌的传统特点、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一、羌族多声部民歌的传统特点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族传统音乐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多声部合唱方式和独特的音乐元素而闻名。
在羌族多声部民歌中,通常由多名歌手合唱,每位歌手分别演唱不同的音部,通过和声的方式呈现出复杂而动人的音乐效果。
这种多声部的合唱方式,不仅展现了羌族人民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表现,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羌族文化中对和谐、团结以及家乡情感的表达。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旋律也十分优美,通常是由传统的羌族音乐器乐伴奏,如竹筒琴、芦笙等。
这些古老的乐器为多声部民歌增添了古朴的韵味,使其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在歌词方面,羌族多声部民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真挚表达,歌词内容朴实无华,质朴而深刻。
二、羌族多声部民歌的艺术表现形式羌族多声部民歌以其独特的合唱方式和丰富的音乐元素,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首先是多声部的合唱方式,使得整个歌曲充满了活力与动感,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在羌族多声部民歌中,常常出现多种声部之间的对答式唱法,使得音乐更加生动有趣,呈现出一种独具魅力的声音交织效果。
在音乐元素上,多声部民歌通常使用独特的旋律和和声编配,通过高低起伏的音阶和对位和声的展现,展现出了复杂而美妙的旋律结构,充满了民族音乐的调性特点;乐器的伴奏也使得整个音乐更加立体丰满,增添了浓厚的民族气息。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表演形式也十分丰富多样,不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民间节庆活动中表演,还可以作为民间艺人的演出节目,甚至在一些重要的宗教仪式中亦会出现。
这些不同的表演场合,为多声部民歌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和载体。
羌族多声部民歌作为羌族传统音乐的重要形式,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它反映了羌族人民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追求,通过多声部的合唱方式展现出了丰富的音乐天赋和才情。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与艺术价值研究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与艺术价值研究羌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四川、甘肃和青海等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羌族的音乐文化是他们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羌族多声部民歌就是他们音乐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对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与艺术价值进行研究,以探讨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在羌族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一、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羌族多声部民歌是一种以和声为特色的传统民歌形式,它通常由两个以上的声部组成,每个声部有着独特的旋律线,通过相互衔接、对位和和谐来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音乐韵味。
在演唱形式上,羌族多声部民歌通常采用集体合唱的方式,由男女老少一起参与,形成浑厚深远的音响效果。
在音乐结构上,羌族多声部民歌通常包括“主歌”和“副歌”两个部分,主歌部分通常是由一个声部演唱,表达出主题和情感,而副歌部分则是由多个声部合唱,加强音乐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羌族多声部民歌还经常运用自然声音模仿和呐喊等原始音响,使得音乐更富有生命力和原始气息。
1. 文化传承价值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它承载了羌族人民的历史、生活、情感和精神寄托,是羌族文化自我认知和传承的重要方式。
通过多声部民歌,人们可以感受到羌族人民对自然、家园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体会到他们对生命和美好的追求和渴望。
2. 音乐表现力价值羌族多声部民歌以其独特的和声手法和多声部合唱形式,展现出丰富多彩、绵延悠远的音乐韵味,具有很高的音乐表现力。
在民歌中,不同的声部相互呼应、交织、对位,使得音乐更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同时也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人们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
3. 国际文化交流价值羌族多声部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很高的国际文化交流价值。
它不仅可以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也可以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羌族多声部民歌,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促进民族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与艺术价值研究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中国西南地区羌族传统音乐的瑰宝,其特点和艺术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多声部合唱和复杂的声部编排上。
羌族多声部民歌
通常由三个或更多个声部组成,每个声部都有独立的旋律和节奏,相互交织、呼应、融合,形成了丰富而复杂的音乐纹理。
这种多声部的编排方式展示了羌族民歌独特的音乐表现力
和技巧。
羌族多声部民歌在艺术上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独到之处。
音乐中蕴含了丰富的
羌族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其活泼、欢快、豪放的节奏和旋律,表达出羌族人民
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真挚表达。
它充分展示了羌族的独特艺术气质和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羌族多声部民歌不仅具有音乐上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文化传承和社会功能。
羌族多声
部民歌是羌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它承载了羌族人民历史、传统、精神与情感,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演唱、传承和传播,羌族多声部民歌不仅使羌族人民的
文化记忆得以保存,还激发了人们的共鸣和自豪感,促进了羌族人民的团结和自我认同。
羌族多声部民歌在中国民族音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作为中国独特的音乐艺术
形式之一,羌族多声部民歌不仅为世界音乐界带来了新的音乐体验,也富有艺术创新和探
索的精神。
它在丰富中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传播中华文化的内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
羌族多声部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独有的风格,展现了羌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和艺术实力。
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了文化传承和社会功能,对于丰富中国
民族音乐、传承羌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和艺
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