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流派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摄影风格发展史

摄影风格发展史
摄影中的超现实主义者也象达达派摄影家一样,利用剪刀、浆糊、暗房技术作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在作品画面上将景象加以堆砌、拼凑、改组,把具体的细部表现和任意的夸张、变形、省略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现实和臆想、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所以其效果是奇特、荒诞而又神秘的。
该流派的创始人是英国摄影家丝顿和美国的布留奎尔(1880-1945)。真正完成者为英国舞台摄影家马可宾(1905-?),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把"超现实"的虚和现实中的实揉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既虚幻又实在的境界。例如,他在一九四六年创作的《马可宾的自画像》就是一幅很典型的超现实作品,它是运用四次曝光的手法拍摄出来的--一次正面,两次侧面和一次一只眼睛。
摄影风格发展史
绘 画 主 义 摄 影
绘画主义摄影是励行于二十世界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它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菜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发表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无疑的,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进。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抽象摄影的发轫者为泰尔博(1800-1877)。开始时,作品画面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可辨认性。至一九一七年摄影家科班(1882-?)用木片和透明玻璃碎片拍摄的《波尔多画报》就已完全不可辨认了。一九二二年,匈牙利抽象画家莫荷利纳基(1895-?)在曼瑞(1890-?)等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并从理论上予以确立。随后,抽象画家康丁斯基、克勒等引进了显微摄影和X光摄影,从而大大扩大了抽象派摄影的表现范围,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语言,建立了自己的艺术体系,并风行于欧美等国。

摄影艺术的风格和流派

摄影艺术的风格和流派

• 荷赛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又称荷赛, 原名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展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957年改名,由总部设在 荷兰的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WORLD PRESS PHOTO FOUNDATION)主办。该会成立于1955年。自1957年 举办第一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以来,迄今已举办了46届, 该比赛堪称当今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对全世界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战士
中国武汉
镜头中的中国1938年
尤金.史密斯(W.Eugene Smith,1918-1978) 美国
• 《生活》、《新闻周刊》的 摄影记者。
• 拍摄多组组照反映社会、战 争生活。以《乡村医生》、 《西班牙村庄》、《无菌生 活研究》等。
• 尤金·史密斯是一位英勇、富 于正义感的杰出摄影家.1958 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摄影名家 之一.他因多次受伤患病,健 康情况不佳,于1978年10月5 日去世.
普利策奖
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s)是美国一种多 项的新闻、文化奖金,由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出 版家约瑟夫·普利策出资设立。
普利策奖包括新闻奖和艺术奖两大类,其中新 闻奖主要有:公共服务奖、报道奖、社论奖、漫画 奖、批评评论奖、通讯奖、特写奖、新闻摄影奖等; 文学艺术奖有小说奖、戏剧奖、诗歌奖、美国历史 作品奖、自传或传记奖和非小说作品奖;音乐作曲 奖1项。另外,还颁发2项特别奖。美国普利策奖 的奖金为7500美元,但获得公众服务贡献奖的 报道不得奖金,获奖的报社将得到一枚普利策金牌。 普利策当初遗赠的基金为50万美元,后来基金管 理机构又筹措了100多万美元。该奖由包括哥伦 比亚大学校长在内的16人组成的普利策奖金评选 委员会评选,每年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是在4月 份中旬的一天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宣布,5月份颁 奖。

摄影的艺术流派

摄影的艺术流派

摄影的艺术流派摄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流派逐渐消亡了,而另一些流派影响至今。

纵观摄影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绘画主义摄影绘画主义摄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

无疑,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

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前进。

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

”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

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

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着、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艺术的修养。

”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进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摄影的艺术流派

摄影的艺术流派

摄影得艺术流派摄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得艺术流派,随着时间得推移,一些流派逐渐消亡了,而另一些流派影响至今。

纵观摄影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比较有代表性得有:一、绘画主义摄影绘画主义摄影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得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得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得效果,或“诗情画意”得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得拉斐尔与摄影得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得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就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她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1851年至1853年,就是绘画主义摄影得成长时期。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得画意效果》一书,她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得情感与深入得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得摄影家。

无疑,摄影术得继续改良与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得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

但技术上得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得前进。

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就是一种带引到更高得目标而已。

”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得、具有文艺复兴风格得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得成熟。

这一时期得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得规喻性。

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与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

追求照片画面得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得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与构图仍具学院派得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着、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得情感、意境与形式得美,依旧就是它得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得能力与艺术得修养。

世界摄影史的发展脉络

世界摄影史的发展脉络

•世界摄影史的发展脉络(一)早期(1825—1917):摄影术的探索和实验时期;(二)现代(1918——1960年代):摄影艺术现代主义思潮处于主流的时期,摄影艺术多元发展,相互辉映;(三)后现代(1970年代——今):摄影艺术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

•摄影的曙光•第一节古代中国对摄影光学的贡献•第二节新的视觉媒介——摄影术的诞生•第三节摄影术的改进•第一节古代中国对摄影光学的贡献•一·《墨经》光学八条•1、光的直线传播•2、影子的成因及变化规律•3、针孔成像的道理•4、针孔暗箱成像时,物、像大小取决于物距和像距的关系•5、类似放大率的概念•第一节古代中国对摄影光学的贡献•二·光学折射现象的发现1、公元前139年西汉淮南王刘安主编《淮南万毕术》——用冰造透镜的记载;2、汉武帝时,人们懂得用白光琉璃折射阳光使暗室变白昼;3、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对小孔成像和凹面反光镜作分析和解释;4、元代、明代数位科学家进行了小孔成像光学实验。

•第一节古代中国对摄影光学的贡献•三·色散现象的发现和感光化学应用1、北宋药学家寇宗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石英类晶体折射并发散色光的记载;2、公元三、四世纪的中国炼丹术记载金属的化学反应;苏轼《物类相感志》记载“盐卤写纸上,烘之字黑”;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陶瓷制造也应用了感光化学的方法。

•第二节新视觉媒介—摄影术的诞生•一·托马斯·韦奇伍德(Thomas Wedgwood)(英)•二·尼埃普斯(Niépce Joesph Nicéphore)(法)“阳光摄影术”(Heliography)•三·达盖尔式摄影法(Daguerreotype)银版法:标志着摄影术的诞生•四·塔尔博特(W.H.F.Talbot)与卡罗式摄影法(Calotype)•第二节新视觉媒介—摄影术的诞生•一·托马斯·韦奇伍德(Thomas Wedgwood)(英)•第一位在暗箱内用感光材料录下影像以达到记录目的的人——数次不成功的实验•暗箱(Camera Obscura)——一个黑暗的房间•第二节新视觉媒介--摄影术的诞生•二·尼埃普斯(Niépce Joesph Nicéphore)(法)“阳光摄影术”(Heliography)•Niepce拍摄的《窗外的风景》,Paysage a Saint-Loupe de Varennes(法文) •以沥青为感光材料,这幅特长时间曝光的作品产生相当特殊的影像,由于曝光时阳光角度产生了改变,所以光线就产生了趣味的变化。

摄影的艺术流派

摄影的艺术流派

摄影的艺术流派摄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流派逐渐消亡了,而另一些流派影响至今。

纵观摄影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绘画主义摄影绘画主义摄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

无疑,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

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前进。

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

”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

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

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着、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艺术的修养。

摄影流派

摄影流派

抽象主义摄影
在创作方法上,抽象主义者主要运用“无底印相、 在创作方法上,抽象主义者主要运用“无底印相、放 晃动镜头” 多次曝光” 中途曝光” 大”、“晃动镜头”、“多次曝光”、“中途曝光”以及特 殊视点等各种拍摄和阿暗房技术,通过使物体变形, 殊视点等各种拍摄和阿暗房技术,通过使物体变形,变调来 夸张突出物体抽象的线形, 夸张突出物体抽象的线形,创造出脱离或完全脱离其本来面 目的幻觉式的抽象影像。 目的幻觉式的抽象影像。抽象摄影的画面除了几乎完全无法 辨别的作品之外,这些作品包括科伯恩发表《波尔多画报》 辨别的作品之外,这些作品包括科伯恩发表《波尔多画报》 上的“旋涡式照片,和使格特的《构成》 1918)等等。 上的“旋涡式照片,和使格特的《构成》(1918)等等。也 有相对比较具象 的作品,如莫霍伊---纳吉及瑞典的哈马 的作品,如莫霍伊--纳吉及瑞典的哈马 舍尔德美国卡拉汉, 舍尔德美国卡拉汉,英国布兰特等人的 作品。 作品。
纯粹主义摄影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有斯特兰 施莱和青年摄影家亚当斯、 德、施莱和青年摄影家亚当斯、根 令翰等。 令翰等。纯粹派后期的作品则向线 条、图案和歪曲形象的抽象方面发 其有影响的摄影家是亚博、 展,其有影响的摄影家是亚博、史 丁纳、史脱特文和伊凡思等。 丁纳、史脱特文和伊凡思等。
日光与阴影[1889] A.斯蒂格里茨 日光与阴影[1889] A.
超现实主义摄影
超现实主义摄影的造型手段多种多样。 超现实主义摄影的造型手段多种多样。 如比尔·布兰特 布兰特(Bill Brandt)的变形 的变形、 如比尔 布兰特(Bill Brandt)的变形、赫 伯特.巴耶(Herbert Bayer)的 摄影光塑” 伯特.巴耶(Herbert Bayer)的“摄影光塑” 和曼.雷的多次曝光等,都各有千秋。 和曼.雷的多次曝光等,都各有千秋。

摄影简史:流派及作品欣赏,名词解释

摄影简史:流派及作品欣赏,名词解释
1889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 首次展览。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 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 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
3
写实摄影 (纪实摄影)
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 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 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 映。写实主义摄影也被称之为纪实摄影,这种 摄影风格也主导了至今的新闻摄影观。
《桑德伯格》 爱德华·史泰钦
《盲妇》 《白色栅栏》 1916 保罗·斯特兰德
6
纯粹派摄影 (如实摄影、直接摄影)
纯粹派的某些主张和创作是形式主义和自 然主义的“混血儿”,后来则演变成“新即物 主义”。
《鹦鹉螺》爱德华•韦斯顿
《月亮和半圆山》 安塞尔·亚当斯 《暴风雨,约塞米蒂峡谷》 安塞尔·亚当斯
7
新即物主义摄影 (新客观主义、新现实主义)
这一摄影流派于20世纪20年代由“纯粹 派摄影” 演变发展而来。该流派的艺术特点 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认为摄影的艺 术美就蕴含于摄影自身的性质里。用近摄、特 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 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 它的表面结构和质感,从而达到眩人耳目、超 常的视觉张力和冲击力。它不考虑艺术的本质 在于提示对象的本质,因而其美学思想是属于 自然主义范畴的。
2
《两种生活方式》O.G.雷兰德
印象派摄影
印象派摄影是从印象派绘画中得到灵感的。 19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绘画印象派运 动在法国盛行,著名的印象派画家莫奈和雷诺 阿为了反对绘画的陈规陋习,力求再现那些在 充满光线的气氛中传达物体的视觉印象的色彩。 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在摄影界引起了尽管 是迟到的、但却影响深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摄影艺术流派的发展史展开全文要想了解摄影艺术的发展史,就有必要了解摄影艺术的流派,流派是伴随着历史而产生、发展和消亡的。

所谓“流派”,应该是指具有某种同一艺术观念,同一美学思想,同一审美趣味,同一创作倾向并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的群体,摄影艺术也不例外。

因而流派应该有两个标志,并且两者缺一不可。

一个是应该有自己比较明确而又完整的艺术纲领和艺术主张,有自己的理论家,有自己的艺术理论体系。

另一个是:有一个群体在自己的创作活动中实践其艺术主张和艺术纲领,创作出具有相同美学倾向的作品。

纵观摄影艺术史的流派,大致有以下十个,它们是:写实主义摄影诞生于1853年。

写实摄影是一种发挥摄影纪实特性的摄影艺术流派。

其艺术观念要求照片中的细节与现实相比较要“有数字般的准确性”,同时又反对象镜子那样冷漠地、被动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

这个流派的摄影家通常与周围的人们同欢乐、共忧患。

他们写社会,写各种世态:写人,写生活与命运。

既不粉饰,也不夸张,真切而朴实。

属于纪实摄影的创作题材非常广泛,有凡人小事、社会现实、战争现状等等,可以说无所不包。

绘画主义摄影诞生于1851年。

该流派以追求绘画意趣、并以绘画造型原则规范自己的创作活动。

这一流派从一开始就走着两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仿画”派和“画意”派两个分支。

仿画派摹仿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风,作品多取材于宗教教义或文艺作品,可以说是概念先行,经摆布,导演和暗房工艺制作而成。

其画面结构严谨,布局考究,情节性、叙事性和寓意性是其艺术上的特点:画意派虽然也奉绘画造型原则为圭臬,刻意追求作品“有意味的形式”,但它利用了摄影的纪实特性,把镜头对准现实,寻求现实世界中的“诗情画意”。

它注重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而写实摄影注意的是生活自身。

印象派摄影诞生于1889年。

印象派这一名词源于绘画艺术,产生于1877年。

后来摄影大师罗宾森提出了“软调(模糊)摄影比尖锐(清晰)摄影更优美”的审美主张,并认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才是好照片。

于是,摄影艺术领域出现了以模仿当时流行的印象派绘画的视觉效果和审美情趣的“印象派摄影”。

毫无疑问,印象派摄影是绘画主义摄影中画意派的变种。

自然主义摄影诞生于1886年。

该摄影流派是一个直接冲击和动摇了绘画主义仿画派摄影的流派。

但它与文艺领域中的自然主义并不完全等同。

自然主义摄影在尊重和发挥摄影纪(写)实这一特性,促使摄影家面对现实世界方面与纪实摄影是一致的,但它却忽视创作主体的积极作用,过分强调客观性,从而导致了与纪实摄影的分离。

就其实质而言,该流派的美学思想是现实主义某种庸俗化的表现。

纯粹派摄影诞生于1913年。

纯粹派摄影的艺术家们在艺术上刻意追求的是所谓的“摄影素质”——准确、直接、精微和自然地表现被摄对象的光、色、线、影、纹、质诸方面,而不去借助任何其他造型艺术手段。

纯粹派摄影在本质上似乎是自然主义摄影与文艺学上被称之为形式主义的“混血儿”,作品缺少内涵和深度。

后来,这个流派形成二个分支,其中一支即衍化为“新即物主义”。

新即物主义摄影诞生于1920年。

新即物主义摄影继纯粹派之后,其艺术观点主张用直率、朴素、清晰的手法去表现日常习见事物中的美,化平凡为神奇。

典型代表有“U64小组”,提倡用最小光圈去获得最大景深以求拍摄影纹极其清晰的照片,并用大底片来保证精细的纹理层次表现。

因此,有人又称之为“新现实主义”摄影。

这一摄影艺术流派的出现,标志着摄影艺术本体观念的进一步觉醒,彻底动摇了绘画主义摄影艺术在影坛上与写实摄影平分秋色的地位。

达达主义摄影诞生于1919年,属于现代派摄影之一。

在绘画中达达主义艺术思潮影响下,摄影艺术领域出现了达达主义摄影。

该流派摄影大都利用暗房工艺将报纸碎片和实物等杂物拼组成画面后翻拍而成。

达达主义摄影不符合传统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趣味,加之它也和绘画中的达达主义一样,没有理论上的积极贡献,因此不久就衰微下去,1924年以后,逐渐被有较明确、较完整的艺术纲领和理论的超现实主义摄影所代替。

超现实主义摄影诞生于1924年。

这一艺术流派的哲学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其艺术家有时可能不用照相机,而是将某些物体直接置于光源和感光材料之间,通过轮廓、阴影、透射制作成照片。

后来则象达达派一样,利用暗房加工、多次曝光等特枝将一些互不关联的影像或变形、或省略、反逻辑、超常态地错乱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现实与梦幻、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奇特、荒诞而又神秘的不可捉摸的“艺术世界”。

画面充满着某种象征性和暗示性,使作品内涵闪烁而不确定。

超现实主义摄影还有另一种存在形态,有些作品的画面虽然是“纪实”的,但只是用来物化摄影艺术家头脑中瞬间意识的运动。

通过自由联想,自由地、随意地、松散地、不受逻辑支配地进行创作,但又并非完全都是“想象的漫无边际,感情的无端跳跃,怪诞形象的杂乱堆积”。

抽象摄影诞生于1917年,系现代派摄影。

该流派的理论基础也来自于绘画艺术。

抽象派绘画艺术家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情绪的渲泄,而情绪是没有形体的,主张绘画应向音乐学习:认为采用造型元素——点、线、面、色等“抽象”符号,以某种组合的方式就能象音乐那样表达人的情绪、意念。

在他们看来,具象向抽象转化是一种升华,并且认为升华可分两种:一种是形的升华,即物形的抽象;另一种是意的升华,即概念的抽象。

有些评论家认为,具象在于表现世界,而抽象则在于创造世界。

抽象摄影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艺术语言的符号化:第二,作品内蕴的情绪化:第三,画面构成的平面化;第四,被摄对象的元素化。

主观主义摄影诞生于1940年。

主观主义摄影是一种由抽象摄影派生出来的摄影艺术流派。

该流派创始人斯坦内特极力鼓吹摄影艺术表现的是摄影家的自我感觉、意识、情感,认为“主观摄影就是人格化、人性化的摄影”。

在这一点上,主观摄影承接了抽象摄影,但在艺术语言上却比抽象摄影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不那么纯粹,其作品含义大都多义化和不可读译。

纵观摄影艺术历史的进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有不同的流派,它们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石、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但不管摄影艺术流派如何五彩缤纷,我们仔细深入地分析,就会发现它们不外乎是沿着这样两条摄影艺术本体特征的主轴线进行着:第一条是造型特性主轴线。

摄影等于画笔,而影像是构成的“元素”。

它们的思维方式是,“我打碎一个世界,又重造另一个世界”,具有强烈的想象性和创造性。

在这条主轴线上的摄影艺术流派的特点是创作从外摄转入内省。

其创作特点是追求对主体的表露。

我是主体,我是中心,物以我为存。

在艺术观点上认为,形象不再具有独立意义,只是一种符号,呈现为虚构性和表现性的主观走向,并且创作心态是预构型的。

沿这条主轴线产生的流派,有如上述的抽象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摄影艺术流派。

另一条是纪实特性主轴线。

这条主轴线的创作特点是崇尚摄影的纪实功能,恪守“照相特性”,造型中追求艺术形象具有自然态时的全部视觉特性。

思维方式是直觉型和联想型的;创作特点呈现为触发型。

“物我对应,我在其中”;艺术特点带有现实性、再现性的客观走向。

上面所列的写实主义摄影、自然主义摄影、纯粹派等大体就是这种审美意识结构的反映。

每种流派,不管它们之间有多少差异,但是它们都共同具有以下三个品质——从创作指向来看,是一种艺术观念:从艺术特色和造型技艺来看,又是一种创作方法,从它们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发展态势来看,则是一种文艺现象。

因此,不能将它们分高低,定进步的还是落后的。

但就它们和国家、民族的关系而言,有一个符合不符合“国情”和“审美习惯”的问题。

在此,我们还要澄清一个概念,就是流派与风格。

在平时,我们常常将流派与风格并提,但流派是指群体的,而风格则是指个体的。

风格是一个摄影艺术家在作品中显示出来有别于其他摄影家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是摄影艺术家成熟的标志。

这要有一个过程,并且要有一定的稳定性。

今天这样,明天那样,是不成熟的表现,也就谈不到什么“风格”了。

但是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人的性格也会发生变化。

象世界美术大师毕加索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就经历过蓝色时期和红色时期。

可以这么概括,流派是由若干风格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

综上所述,摄影艺术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摄影艺术流派的发展史。

从某个角度看,160年的摄影艺术发展史,实质上是一部各种摄影艺术流派产生、发展、交替、盛衰的历史。

我们学习摄影艺术流派,就等于学习了摄影艺术史。

不同本体主轴线产生的不同流派,相互存在,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又相互竞争,才构成了摄影艺术领域中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态势。

如果我们了解了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在中国摄影艺术理论界曾经甚至直至现在争论不休的拍摄方式的问题、表现手法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这只不过是不同流派之间的思维方式、创作特点、艺术观念之间的争论,而且不应该以一种观点去全盘否定另一种观念,艺术本身就应该是多元化的世界。

关于摄影艺术的发展历史,最后想说明的是:毋庸讳言,摄影艺术的美学观念,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绘画的美学观念。

尽管我们认为,绘画也向摄影艺术学了许多东西。

但从根本上看,是绘画影响着摄影艺术。

这是由于它们同属平面视觉艺术范畴,共同性多,而且美术文化底蕴要比摄影艺术丰厚许多。

纵观我国的摄影艺术界也是如此,美术界起什么思潮,摄影艺术界就会有所反映。

相互影响,本所难免,也决非坏事,但不能照搬,摄影艺术要从自己的“座标”出发,这样才能谋求自己的发展特色,否则就会出现“盲目”,走入“误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