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中的国家观

合集下载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作者:马霞来源:《中文信息》2018年第11期摘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既是人们认知历史中国、理解当下中国的思想起点,更是奋力开创新时代的精神武器。

关键词:历史观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1-0-01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历史观“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忠实记录下人类走过的足迹,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否定历史,就是否认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过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1】。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否定历史规律,颠覆唯物史观,伎俩在于把历史视为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通过对个体性的挖掘和叙事,通过对个案的特殊性展示、用个体历史的细节来演绎整体历史,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否定其历史必然性,从而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目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

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

”从这段讲话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共党人对待历史的科学态度。

“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出现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之中”。

“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2】,但历史不等于现在,也不等于未来。

我们不能把历史原样照搬到现在,也不能把未来搬到现在。

所以对待历史,割断和复制都是不切实际的,应从眼前和现状中找出历史的源头,从历史中看到眼前和現状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吸取营养。

1.1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原版)

1.1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原版)

二、中华民族的自觉发展阶段
1.为保卫领土、救亡图存,从黑龙江流域到天山南北,从青
藏高原到云贵边疆,从海南岛到台湾,中华各民族不论大 小,奋起反抗,共御外辱。 2.中日甲午战争后,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喊出了“振兴 中华”的响亮口号。1912年,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 “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五族共和”,建立了中华民 国,开启了近代中华民族国家构建的进程。 3.在中华大地上,无论边疆或内地,无论是在全国正面战场、 还是在敌后战场,中华各民族同仇敌忾,与日本侵略者进 行了殊死的斗争。各民族人民还组成了东北抗日联军、海 南琼崖纵队、滇桂黔边区纵队、冀中渤海回民支队、大青 山蒙古族游击队等,开展抗日战争;新疆汉、维吾尔、哈 萨克等各民族人民捐款捐物,并建立了援助前线的国际通 道,成为抗日的大后方。经过各民族的浴血奋战,终于赢 得了百年来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现在占全国总人口的93.3%。
2、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各民族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全称三国 两晋南北朝(公元220 年——公元589年)是 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 最频繁的时期。也是 各民族不断迁徙、相 互融合的时期。北方 及西部的匈奴、鲜卑、 羯、氐、羌等民族大 量涌入中原,与中原 汉族杂居混处,通婚 混血,渐渐融为一体。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 人口最多,历史最悠 久的民族之一,是经 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 逐步形成的。
阅读与思考: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 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黄河中下游
炎黄部落
长江中下 游
“天下”
“华夷五方之民”
夏、商、西 周 华夏族
春秋战国(中心地带)
东夷 南蛮 西戎
北狄
中华民族初具雏形
• 中华民族经历了古代的自在民族阶段、 近现代的自觉民族阶段和新中国成立 后的民族发展新阶段。

古代中国历史观与国家观

古代中国历史观与国家观

古代中国历史观与国家观
古代中国的历史观与国家观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历史观方面,古代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认为历史是一个按照天道、人道运行的连续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朝代更迭,但天道永恒。

因此,历史的规律和趋势成为古代史书的重要内容。

同时,古代中国人也强调历史的教化功能,认为历史应该成为培养人们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工具。

在国家观方面,古代中国强调“家国天下”的理念,认为国家是由一个个家庭和家族构成的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君主的权威和责任是不可或缺的。

君主被视为“天子”,是天的代表,他的职责是维护天道、人道,确保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同时,古代中国也强调“民本”思想,认为君主应该以民为本,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古代中国的历史观与国家观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

一方面,历史观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评价国家政治、社会现象的视角和方法;另一方面,国家观也影响了古代中国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和解释。

这种影响深远而持久,一直延续至今。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历史观与国家观是一种高度整体、相互关联的观念体系。

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历史、政治、社会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种观念体系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其影响仍然深远,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探究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民族历史观

中国民族历史观

中国民族历史观中国的民族历史观是指对中国历史中各个民族的地位、作用和贡献的认识和评价。

它是一种对中国民族的历史认同和自豪感,也是构建中国民族认同和国家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民族历史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中国的民族历史观强调“中华民族”的概念。

中华民族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历史中各个民族的集合体。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历史的演进,都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共同努力和贡献。

因此,中国的民族历史观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并且具有连续性的整体。

其次,中国的民族历史观强调多元一体性。

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民族历史观认为,中国各个民族的相互交流和互相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普遍现象,并且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往来,促进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和繁荣。

第三,中国的民族历史观重视多元文化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拥有多个文明的并存,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面貌。

中国的民族历史观认为,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互相尊重和保护。

这种观点反对一元化的国家文化观念,强调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

第四,中国的民族历史观注重历史的连续性和延续性。

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的贡献和成就都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民族历史观认为,中国历史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进程,各个民族的贡献和成就应该被充分肯定和弘扬。

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都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最后,中国的民族历史观强调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之间的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主题。

中国的民族历史观认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各个民族共同利益的体现,也是中国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

因此,中国的民族历史观注重维护国家的统一,强调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

综上所述,中国的民族历史观对中国历史中各个民族的地位、作用和贡献进行了积极评价和肯定,强调了中华民族的多民族性、多元一体性和多元文化的价值。

百年中国人的国家观

百年中国人的国家观

百年中国人的国家观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演变极其迅速,而且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世界初还基本没有脱离古典式的专制君主王朝,却在环境逼迫下急匆匆预备立宪;皇族内阁刚刚有个影子,又在暴力革命和强势逼宫中火速奔入共和;共和的雏形才在喧嚣中显露,君王之梦又差点成真;各大军事力量分头割据的局面支掌了没几年,武力统一的步伐又踏响南北;大一统的表面架子没有维持多久,外来侵略的烽火又燃遍大地;八年御侮的胜利终于降临,内战的鼙鼓又动地而来;两军对垒不足四年,崭新的社会体制猛然摆在眼前;分田分地的喜悦、民族私有工业的曙光悄悄显露,社会主义改造又基本完成;国有国营的社会救济才在那里起步,,迎面而来的却是大冒进加大饥荒;调整的果实尚未尝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急风骤雨就席卷天地;计划经济的大干快上刚想恢复,市场经济的风雨又在吹打万物,昨天还在大讲精神万能,今日忽然满目物欲横流。

寿命长一点的,不但赶上了封建主义,遇见了三民主义,还碰到日本军国主义,转而又一步投入了社会主义。

其实,不用说前清的遗老遗少,即使生长在新时代,即便是那些社会变革的推动者,也未必适应和清楚这些来去匆匆的变化。

一百年来因种种社会迁而带来的各种观念,加上固有的思维方式,只能以一种大杂烩的形态储存在大脑里,互相搅合在一起,谁和谁都不挨着。

自我矛盾,此一时彼一时、什么都难以自圆其说,几乎成了二十世纪的思想特征。

(一)在二十世纪大杂烩般的各种观念中,有关国家的观念虽然最为混乱,接受起来却又最为轻易,共和、领土、主权、尊严、独立、解放、统一、爱国、内政、外交、人人挂在嘴边。

于是,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外来的、自己生造的,加上未来理想式的,交错重叠,成为一个世纪里中国人国家观的基本来源。

1912年,民国肇建,民国就是共和,区别的是以往的帝制。

共和打倒的是皇帝,也就是万岁,可惜,一百年来,很少有人能够清晰地明白民国的那些统治者与专制王朝的皇帝究竟有哪些不同,不是皇帝的皇帝甚至比皇帝还要皇帝。

论中国的近代国家观念

论中国的近代国家观念

论中国的近代国家观念摘要:在近代动荡、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和国内双重矛盾的影响中,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萌芽的初现阶段,民族资产阶级对西方近代国家观念的推进发展阶段,以及最终的形成确立阶段。

由于它的发展和形成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进行的,因此带着一定的时代背景特点,其最终的形成和确立,对中国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形成过程;时代背景;影响近代的中国,是一个经历巨大考验与变化的国家,在清政府日渐腐朽时部分有识之士则在西方的文明与船坚利炮的冲击下,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思想的转变,对王朝与国家的相关概念也开始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并积极向社会传播他们所学到的新思想。

随着人们对西方近代国家文明的认识逐渐加深,旧的传统王朝“天下”观念开始逐渐被打破,国家和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并最终形成和确立了中国的近代化国家观念。

一、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过程从根深蒂固的古代王朝“天下”的国家观念,转换到以“民”为主的近代国家观念,是中国国家观念在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突变,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现阶段,传统国家观念的打破“天下”的传统国家观念,自封建王朝时代以来就深深根植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国家就是以当朝帝王为中心,以边缘地带为附属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的天朝大国。

直到自以中国为世界中心的盲目态度,仍然固步自封的大清王朝被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进攻的时候,人们才被迫重新开启了对世界的认知。

虽然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天下”的王朝国家观念,使人们看到了西方列强的强大,以及中国之外的世界。

然而,对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这些概念在条约签订时,并没有被清王朝所意识到,仅把条约视为“权衡之计”而无动于衷。

但是,面对列强的种种侵略,当时的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受到冲击了,使得他们开始正视世界,将自己所学习到的西方知识和理念,著书立说,向人们展示真实的世界面貌。

如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给人们介绍了世界地图板块的基本构成,以及各大洲的基本情况,魏源则在《海国图志》中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等进行了描绘,这些著作的出现为当时的人们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所处的世界位置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发。

[讲解]如何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1]

[讲解]如何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1]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国家。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他们总称为中华民族。

据2000年11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总人口为126583万(不包括台港澳同胞),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594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其他55个民族人口为10643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41%。

而我国55个少数民族大多处于边疆或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解放前他们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又不同程度地落后于汉族,且各民族间或同一民族内部的社会发展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那么如何在各民族中树立他们是一个整体,也即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呢?我们认为应在各民族中树立这样一些观点:一、中国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

自秦汉时期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后的两千多年里,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和交流从未间断过,在政治上的相互接近和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密切和深化,在共同的生活、劳动和发展中,各民族形成为今天56个民族和睦共处、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了有共同利益和祖国的中华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汉族是中华民族中人口最多,经济文化一直比较先进的民族,所以在缔造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建立的中央王朝最多,历史地起着主导作用。

但我们不能据此说汉族就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是汉民族的文明,而无视少数民族的存在和他们做出的贡献,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和认识。

要知道我国历代统治者都把征讨不服从管辖的民族,看成是巩固政权、整肃环宇的一部分,从没把这些民族或民族政权看成是外国,而把他们排斥在中国之外。

一些有作为的汉族皇帝,都很注意团结少数民族。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朱元璋说:“朕至为天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

”也要知道汉族所建立的中央王朝大都得到了少数民族的承认和支持。

回纥、突厥等民族首领在依附唐朝后,共同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承认唐政权的管辖;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后,下诏书建立孔庙,崇奉孔子一如汉唐,并且实行和中原汉族政权一样的社会制度;明代后期,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在与明王朝“封贡互市”后,将自己管辖的区域称为“大明金国”,这些都说明少数民族是承认汉族中央政权的。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很早以前,我国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现有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 59% 。

其余55个民族的人口为1.04亿,只占全国人口的8.41 %。

因为这55个民族所占的比例小,人口少,所以,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56个民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局面。

也可以表述为各民族“大分散、小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一方面,各民族都有大小不同的聚居区。

我国各民族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第一、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移民、屯田、屯军,汉族人民不断向边疆迁徙。

第二,由于战争、起义失败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迫使少数民族四处迁徙、或者是汉族起义失败后逃入民族地区。

第三,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形成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二、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我国自秦汉以后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此延绵不断,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直到今天,国家统一局面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中的国家观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中的国家观
国家观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国家的认识、理解和主张的总和。

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家观经历了从原始部落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和发展。

这一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国家观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和创新。

1.原始社会中的国家观
在原始部落社会时期,人们的国家观还未形成,因为当时的人们尚未进入到国家形成的历史阶段。

其社会组织形态以部落为基础,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一个以亲戚关系为核心的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主要来自于家族和部落,并没有形成更大规模的国家观。

2.奴隶社会中的国家观
进入奴隶社会之后,国家观开始形成。

奴隶制度的出现,带来了
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政治制度也开始出现。

居于统治地位的奴隶
主阶级渐渐形成了国家观,认为国家的存在和运作是为了维护他们的
阶级利益。

在奴隶社会中,国家是表现阶级利益和实现统治者统治的
权力机构。

3.封建社会中的国家观
封建社会的形成,对国家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封建社会以
地主阶级为中心,主要通过土地所有权实现对人的支配关系,并在此
基础上建立封建国家。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观开始以“天命”为核心,封建君主认为自己是由上天赋予的统治权力的代表,国家的存在和发
展是为了维护天命和统治家族的利益。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国家观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使中国的国家观
发生了深刻变化。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让中国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受
到严重威胁,国家认识不再是封建统治者的狭隘观念,而是整个民族
的共同诉求。

这一时期,中国爆发了一系列的民族独立运动,人们开
始不断探讨和呼唤民族独立、国家独立的观念。

5.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国家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的国家观带来了新的理论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使中国的国家观与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相吻合。

社会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为人民的利益服
务的工具。

国家的存在和工作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保障
人民的权益和发展需求。

总体来说,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中的国家观经历了从原始部落
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
会的演进和发展。

国家观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和创新。

从奴隶
主的阶级利益到君主的天命观念,再到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观念,中国的国家观逐渐走向全民利益和服务社会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