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分析中容易混淆的统计术语
国考行测方法技巧:资料分析易混淆知识点之一

国考行测方法技巧:资料分析易混淆知识点之一资料分析这一题型在考场上是一种常态化考题,单题分值占比较高,所以考生掌握好资料分析知识点和解题技巧非常重要。
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资料分析易混淆知识点之一,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为你解答疑惑。
今天说的易混淆知识点是两期比重比较;两期平均数(平均数增长量)和平均数增长率的区分以及公式的运用。
1、相同点:在问题的提问上,都会出现两个时间,如XX年和XX年相比……;XX 年同比…..;XX年和上年相比等。
2、不同点(给的答案方式不一样),两期比重比较给的答案是“方向+百分点”,如“上升了两个百分点”;两期平均数比较第一种考点,考方向(上升或者下降),那么只需要看增长率a和增长率b比较大小即可判别,a大于b,上升,a小于b下降;第二种考点,考方向加数值,答案给的是“方向加带单位的数”,如多了20公里;平均数增长率,考的是增长率,答案给的是数字+%。
所以做资料分析判题型很重要,且判题型时可以根据看答案来进行辅助理解。
真题示例【例1】2015年一季度,某省省级及以上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62.85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4369.54亿元,同比增长10.4%。
一季度,全省园区共实现利润279.54亿元,同比增长11.1%。
上缴税金223.87亿元,同比增长14.1%。
2015年一季度,该省园区企业上缴税金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比上年同期:A. 上升了0.1个百分点B. 上升了3.1个百分点C. 下降了0.1个百分点D. 下降了3.1个百分点【答案】A【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两期比重差值的运算。
【例2】2014年全省铁路旅客平均每人次周转距离比2013年多约多少公里?A.15B.25C.34D.44【答案】B【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两期平均数。
2018年前三季度,平均每万元社会物流总额产生的物流费用比上年同期:A. 下降了不到1%B. 下降了1%以上C. 上升了不到1%D. 上升了1%以上【答案】A【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平均数增长率。
必错的统计术语通关测试

必错的统计术语通关测试资料分析考察的材料通常为文字、图形或表格,而文字材料中经常会涉及一些统计术语的考点,小伙伴们,你们能做对吗?特别是一些相近或近似的词语,需要通过词语理解和推敲积累才能有效地避过陷阱。
信不信随你,反正小编是信的。
且看下面这些必错的统计术语:【必错术语测试一:增长率和倍数】增长率和倍数的关系是统计术语的难点之一,而题目在设置上将增长率以原有的百分数形式转化成倍数形式,增加了理解上的难度。
如:2015年,我国GDP总量增长了6.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了2.25倍。
(1)与2014年相比,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是225% 。
(2)2015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是去年同期的 3.25 倍。
小伙伴们,上述两个题目横线上的数字为何不同?区别在于,第一空设问的是增长率,第二空设问的是倍数关系。
而增长率和倍数之间的关系是:增长率+1=倍数。
而增长了……倍直接等同于增长了百分之多少,等同于增长率。
同时,增长到……倍等同于倍数关系。
当题目设问求解倍数关系时,如果题目已知增长率,则可直接使用“增长率+1”求得倍数。
【例1】2013年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5.76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增速比上年同期低0.8个百分点。
2013年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约是2011年同期的()倍?A.1.1B.1.2C.1.3D.1.4【解析】C。
本题求解倍数关系,可直接求出2013年3月对2011年同期的增长率,使用“增长率+1”即可得到倍数关系。
2013年3月增速为14.9%,2012年3月增速为14.9%+0.8%=15.7%,根据跨期增长率公式可得,r=14.9%+15.7%+14.9%×15.7%≈30.6%+2.4%≈33%。
故倍数关系为1.33倍。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必错术语测试二:百分数与百分点】百分点的考察频率呈上升趋势,必然是小伙伴们复习资料分析的重点。
统计中容易混淆的几对概念

统计中容易混淆的几对概念邹家华副总理曾在1994年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指出:“不仅统计数据要准确,而且统计用语也要准确,统计范围也要准确。
”统计数据在使用时,会因统计语言表述的不准确,造成资料使用者的曲解。
本文就几对容易混淆的指标作简要比较,并介绍其常用表述方式。
一、增加(减少)与增长(下降)。
增加表示具体数值的量的增多,后面加的单位为数量词,计算公式:增加量=某指标报告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
增长表示新增的量与原有的总量的一种对比关系,表现为增长速度,单位为%。
举例说明: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8957万吨,比上年增加1836万吨,增长3.2%。
二、增长(下降)与上涨(下降、下跌)。
增长(下降)多用于绝对值类数据,如GDP的增长,市值的增长;上涨(下降、下跌)多用于指数、价格类的数据,如上证综指、价格涨跌等。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4.3%。
入境旅游人数13241万人次,下降2.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8%。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8%。
三、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都是人们在日常社会经济工作中经常用来表示某一时期内某动态指标发展变化状况的动态相对数。
发展速度是以相除方法计算的动态比较指标,计算公式为:发展速度=某指标报告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发展速度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当比例数较大时,则用倍数表示较为合适。
举例说明:某地固定资产投资1994年为366亿元,1993年为328亿元,1994年与1993年比,366÷328=1.12,这就是发展速度,用百分数表示为112%,用倍数表示则是1.12倍。
增长速度则是以相减和相除结合计算的动态比较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增长速度=某指标报告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叫增长速度,也可叫增长率,常用表述为同比增长;若是负值,则叫降低速度,也可叫降低率,常用表述为同比下降。
2023年什么是环比和同比及不同

2023年什么是环比和同比及不同环比同比和环比是资料分析中常见的统计术语,考题会直接涉及同比或环比增长(或减少)情况。
因为这两个词都含有“比”字,考生们容易混淆,现在就让小猿来告诉这两者的'区别吧。
同比是指与上一年的同一时期相比,用以反映本期与上一年同期相比的发展情况;环比是指与上一个统计周期相比,用以说明逐期的发展情况。
同比与环比是最常见的两种比较方式,同比模型与环比模型是最常见的两期模型。
同比跟环比的区别在于选择基期的不同,但当谈及全年情况时,同比与环比实际上是一回事。
比如“进口总值同比……”与“进口总值环比……”表达意思是一致的。
在资料分析中,经常会遇到同比增长(下降)与环比增长(下降)等概念,所谓同比增长,是指与上一年同一期进行比较的增长,可以为绝对量(数值 )或相对量(百分数)。
常用计算公式:下面通过两道真题让大家加深对这两个统计术语的理解:【福建春材料一节选】国家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938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8%。
12月,全国70个大中需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4%,涨幅比上月高0.2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6%,涨幅比上月高0.1个百分点,其中: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3%,涨幅比上月高0.5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6%,涨幅与上月持平。
分地区看,与去年同月比,涨幅较大的主要城市包括:秦皇岛11.8%,北京10.4%,深圳10.0%,福州9.8%,厦门9.1%,成都8.5%和广州8.3%等,上海微降0.1%;与上月比,涨幅超过1%的城市有16个,多数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主要包括:乌鲁木齐2.9%,南昌1.5%,昆明1.4%,福州和兰州均为1%等。
下降的城市有7个,主要包括:长沙-1.7%,长春-0.9%等。
…….【例题1】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涨幅比上月高( )。
A.0.6个百分点B.0.1个百分点C.0.2个百分点D.5.4个百分点【答案】B。
2020行测资料分析技巧:常见易混易错点辨析

2020行测资料分析技巧:常见易混易错点辨析又快了国考考试时间了,许多考生都在积极的备考,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的归类重点,理解题型,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行测资料分析技巧:常见易混易错点辨析”,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2020行测资料分析技巧:常见易混易错点辨析资料分析在行测考试当中地位举足轻重,是广大考生必须花时间学习练习的,考试当中也需要花相当一部分的时间去完成的题目类型。
而由于本身概念上容易引起的想当然,以及命题人有意的混淆,常常导致在面对一些题目的时候容易出错。
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在资料分析做题过程中,我们需要去注意哪些容易搞混的问题。
一、时间概念易错点在时间上,我们经常容易出现两种错误:其一是在类似于求基期比重,平均数,倍数的题目中,没有注意问题开头的时间,而误求为是现期,且因为这类题目哪怕求成是现期,也需要经过一定计算,降低了戒心,导致最终错得不知不觉;其二就是在时间段上,有些时候考官会特意进行迷惑,例如某个图形材料给出的是1-11月的数据,而在问法当中出现月均的时候,很容易在不经意间是除以12,而导致出错。
二、相对量与绝对量易混点在行测资料分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知道绝对量可以简单概括为“有单位”,相对量也可以简单概括为“百分数”,即率。
例如:材料所给数据为,非洲各地区的饥饿人口占比,而最后的问法类似于:北非的饥饿人口多于南非。
不难发现,我们如果要知道具体的饥饿人口有多少,除了占比之外,还需要知道北非,南非的总人数才能求出。
而在考试的高压环境下,或者是考生本身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不足,导致直接认为材料信息能直接得出题干结论。
而另一种常见的形式,则是在比较增长率或增长量的题目当中,这些题目往往不会直接告诉大家比较的到底是增长量还是增长率,需要我们在题干中捕捉,比如问到的是“以下4个选项增长最快/慢的是”,通过快/慢这样的词汇,我们能知道这是在表述速度/速率,因此可以断定此题要比较的是增长率。
2016青海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考点:统计术语的使用知识点储备

2016青海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考点:统计术语的使用知识点储备青海公务员考试测查从事公务员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潜在能力,通过测试选拔胜任公共管理工作的优秀人才。
测试内容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数理能力、常识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更具体的,我们来看看青海公务员考试课程是如何设置教学的。
点击这里可以 >>> 在线咨询。
1、“番数”和“倍数”混淆某水泥厂厂长说,我厂水泥的产量今年将比去年翻两番,由年产3.6万吨增加到7.2万吨。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今年的产量为去年的2倍,或比去年增长一倍。
番数=基数×2 。
2、“增长”和“增加”混淆某镇2001年乡镇工业总产值是1486万元,2002年是1763万元。
镇长汇报时说,我镇去年乡镇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77万元,增加了18.64%。
“增加”一词所表示的是绝对数,是报告期数字减基期数字所得到的差,它说明了事物的发展水平。
“增长”一词所表示的是相对数,是报告期数字减去基期数再与基期数相比较(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它反映了事物的发展速度。
所以,增加和增长两个词虽为同义语,但在反映统计数字时有一定的差别,不能混淆。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某镇2002年乡镇工业总产值比2001年增加277万元,增长了18.64%。
3、“百分数”与“百分点”混淆某单位领导在汇报本单位干部文化结构时说,2002年大专以上文化占干部总数82%,比1997年的65%上升了17%。
注意:表示构成的变动幅度不宜用百分数而应用百分点。
因为百分点是指不同时期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的相对指标(如速度、指数、构成等)的变动幅度。
正确的说法是,2002年大专以上文化占干部总数82%,比1997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
4、使用倍数来表示下降或减少幅度经常可以看到使用倍数来说明下降或减少幅度之大的。
如:某种病的发病率由去年的30%下降到今年的15%,下降了1倍;某种产品的成本由去年的120元一吨下降到今年的60元一吨,减少了1倍。
2020国考行测资料分析两个易混淆概念区分

2020国考行测资料分析两个易混淆概念区分行测资料分析中有两个概念,一个叫做拉动…增长,一个叫做贡献率,对于这两个考点是近些年比较容易考察的,又是大多数考生都不太熟悉的知识点和概念,然而对于这两个概念又有比较相似的地方,有些时候又很容易混淆,今天中公教育通过几道例题区分什么是拉动…增长什么又是贡献率。
1.2012年陕西省能源化工工业实现增加值4059.47亿元,同比增长12.7%,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了8个百分点。
问题:2011年陕西省工业增加值是多少亿元?通过这两道题目,我们能够看出拉动…增长和贡献率的相同点都是分子的位置是部分的增长量,然而不一样的在于,拉动…增长是除以整体的基期值,而贡献率是除以整体的增长量,所以对于拉动增长而言我们要将其读作拉动……增长百分点,然而贡献率实则为一个比重,只不过部分和整体都是对于增量而言,所以根本上是一个百分数。
中公教育专家希望通过这两道题,同学们可以有效区分拉动……增长和贡献率,以后再遇到关于这两个概念一定不要混淆哟!以下是2020国考申论备考:如何应对归纳概括题中的“新变化”?归纳概括是申论考试中的基础题型,也是重点和难点题型,其“重”在考察频次高,在国考、联考、省考等申论考试中,几乎是必考题目;其“难”在考察方式出现“新变化”,一是材料内容上,案例型材料增多,重点测查考生阅读材料和理解材料的能力,能否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题干设置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概括问题、原因、作用等常规表述,重点测查考察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否真正读懂题干意图,抓住材料本质。
那么,如何应对归纳概括题中的“新变化”呢?中公教育专家下面结合2018国考申论(地市级)试题,为广大考生呈现解题技巧。
【例题】(一)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发展过程,请你概述这一发展过程。
(10分)要求:(1)准确、全面、有条理;(2)不超过200字。
对于广大考生来说,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作答习惯,即“审题—找点—加工—书写”四步走,不管题目问法如何变、案例材料如何多,一定要沉着应对。
2019国考行测:当资料分析遇到经济学名词

2019国考行测:当资料分析遇到经济学名词很多考生对于行测当中的资料分析比较吃力,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没有掌握资料分析当中这类问题的解题技巧,基础不够扎实。
在资料分析当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统计学专有名词,如果考生对于这部分内容从未接触过,由于概念不清楚造成的失分现象就非常可惜,那么接下来,专家就当中经常成对出现的几组易混淆经济学指标以及对应的计算公式给予说明,希望能够对广大参加国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对外贸易额: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之和。
即进出口总额,也是实际进出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
贸易差额:又称净出口额,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数值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正数表示顺差,负数表示逆差。
贸易顺差:也称出超,表示一定时期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贸易逆差:也称入超、赤子,表示一定时期内出口额小于进口额。
贸易顺差=出口额-进口额贸易逆差=进口额-出口额进出口额=出口额+进口额实现贸易顺差时,进口额=(进出口总额-贸易顺差)÷2;出口额=(进出口总额+贸易顺差)÷2;实现贸易逆差时,进口额=(进出口总额+贸易逆差)÷2;出口额=(进出口总额-贸易顺差)÷2。
【例题】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86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
其中,出口20489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亿美元,增长4.3%。
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是( )亿美元。
【中公解析】直接应用公式:贸易顺差=出口额-进口额,题干所求时间为2012年,即现期所对应的贸易顺差,那应该代入2012年的出口额与进口额即可。
结果为20489-18178=2311亿美元。
中公教育专家通过上述例题全面总结概括了资料分析当中有关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概念以及涉及的基本公式,希望各位备考考生能够抽出几个晨读时间来重点记忆一下这部分概念和公式,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去记忆公式是非常快速持久的,只有公式把握牢靠,才能够在考场上短暂时间内快速反应,做到从容不迫,从而拿到满意的分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分析中容易混淆的统计术语
一、增量(增长量)、增速(增长速度)、增长率与增幅
增量:增长的绝对量(也作增长量)=末期量-基期量
增速:增长的相对量(也作增长速度)=(末期量-基期量)÷基期量
增长率:其严格含义为增量与基期量之比。
从数学计算式上看,与增速的计算式相同,在本书中如无特殊说明,则不对其进行区别。
增幅:即增长的幅度,一般即理解为增长的相对幅度(即增速)。
在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也可理解为增长的绝对幅度(也即增量)。
【例】某地区去年的人口为45万人,而今年的人口为54万人。
则今年该地区人口的增长量为9万人(=54-45),增长率为20%[=(54-45)÷45×100%]。
类似的,可以定义减少量、减少率、减幅等概念。
减少量=基期量-末期量
减少率=(基期量-末期量)÷基期量
【例】某地区前年的人口为50万人,而去年的人口为45万人。
则去年该地区人口的减少量为5万人(=50-45),减少率为10%[=(50-45)÷50×100%]。
【注】从减少量和减少率的定义容易发现,所谓减少了5万人,即增加了(-5)万人;减少率为10%,即增长率为(-10%)。
二、百分数与百分点
百分数:n%,即n/100。
【例】某国去年粮食产量为150万吨,今年粮食增产了30万吨,则今年粮食增产20%(=30÷150×100%)。
百分点:n个百分点,即n%或n/100(注意百分点不带百分号)。
【例】某国今年粮食增产20%,去年增产了12%,则粮食的增长率提高了8个百分点(20-12=8)。
【注】实际量之间的比较一般用“百分数”表示,需要先相减后再除以基期值(即增长率);增长率(或比例)之间的比较一般用“百分点”表示,只需要直接相减即可,不需要再除以基期值。
三、同比与环比
同比:与上一年的同一期相比。
环比:与紧紧相邻的上一期相比。
【例】如现期为2008年8月,则同比指相对于2007年8月的变化,环比指相对于2008年7月的变化。
特别强调一点,相对于2008年1月,其环比指相对于2007年12月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