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赋安阳赋
百城赋·定西赋

百城赋·定西赋文丨張仲強著雍困敦,戊子御辰,改革开放,春风卅度。
看今日之中国,开明昌盛,而素称贫瘠之定西,月异日新。
追昔抚今,是为赋文。
右纳枹罕,左襟崆峒,南邀天水碧波,北拥金城紫氛。
天连秦蜀,水激雷霆吐江河;地控西海,风掣云霓吞昆仑。
崦嵫山蜿蜒舒爪,西秦岭峥嵘抖鳞。
雪山列仗,草地陈氍,洮河有情远来;三泉汇源,一品成格,渭水出世横空。
花实蔽畈,黍稷盈畴,《山海经》称栗广之野;桑麻翳野、闾阎相望,司马光言陇右富庶①。
双水环绕育佳壤,三山无遮起蛟龙;天心地胆物华地,文明肇始看陇中。
华岭巑岏兮,华胥氏篮缕启鸿蒙;鸟鼠纷缊兮,大禹王筚路辟乾坤;榜罗畏廆兮,枫香氏交午传天数;辛甸荑蔽兮,昆吾族调历定至分。
马家窑汇通中西文化,五千年欧亚异彩交融。
秦昭王统六合、筑长城,拓陇上金瓯一片②;汉武帝开四郡、邀大夏,陇中为丝路衢冲。
曜灵首照西山兮,莲峰慕夷齐之高洁;望舒暮映凤台兮,岳麓仰椒山之英名。
陇西祖庭,龙宫传李氏百代血脉;洞庭传书,朝威③开盛唐文坛新风。
徐淑抚镜咏玉台,秦嘉④鼓琴答瑶琼。
一代俊彦,王了望挥毫天雨粟;千古哲人,李南晖⑤演义鬼神惊。
车道叠障列战阵,曾忆故磊西边⑥?红旗漫卷腊子口,岷山笑揖三军。
旋玑运化风雷,百代圣杰一画卷;玉衡驱驰日月,千载盛事叙春秋。
追古而启思,钩陈以图新!惟叹陇中,旱魃肆虐。
中唐以降,兵连祸接民贫。
悲风贴地兮,呼啸于长城残堞;愁尘弥天兮,扶摇乎童山颓岭。
文襄东至,喟叹乎陇中苦甲天下;鹏侠⑦西游,感慨乎西部何日当兴?故谚云:定西定,甘肃兴;定西兴,天下盛。
虽故老之言,却道出世代民心之所望也!壮哉!改革开放,定西百业俱兴;西部开发,斯人担当大任。
人一我十,汗水化做桃花雨;群策群力,万千健儿志拏云。
看今朝之定西,科学发展,思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琵琶反弹新韵。
百花三冬争艳兮洮滨,岂烦武曌催发之金勅;千骏九夏竟驰兮岷麓,何劳汉武求索于吉斯。
岷州豚羊肥,纵是饕餮亦摩腹;“边城”佳酿美,只教刘伶玉山倾。
《百城赋》64百城赋

《百城赋》64百城赋天水赋雍际春发布时间: 2008-02-15 09:43 光明日报根祖名城②银河滴翠,壮哉天水!陇上江南,历史名城。
崛起于陇山西麓,雄踞于渭河水滨。
古为要塞,地居边关。
据关西之首障,安危相属;控蜀汉之锁钥,治乱必据。
雄山秀水,孕育古代文明;地灵人杰,荟萃人文华英。
昔为丝路商贸要道,历久弥坚;今成电器机械重镇,可圈可点。
悠悠天水,风华绝代。
八千年前,茫茫洪荒;大地之湾,文明肇启。
羲皇开天,仰观俯察而八卦成;女娲创世,抟土造人而嫁娶分。
嬴族播迁守西垂,非子牧马创秦邑⑴。
立邑建邦,奠强秦一统国基;初县邽冀,开中华县制滥觞。
秦汉隋唐,斯地林茂草盛;煌煌牧苑,骏马遍野驰骋。
魏晋北朝,匈奴氐羌,群雄并起而裂土天水新貌赵建玉作分疆;秦凉汉夏,百倾仇池⑵,竞相争锋而胡汉融合。
唐蕃分立,宋金对峙,中原安危系于秦州;胡商贩客,茶马互市,商贸枢纽有赖此都。
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天骄陨落西江畔⑶;明清继起,九合同风,边关遂为腹里地。
武昌首义,黄钺闻风应秦州,陇上共和着先风;民主革命,群贤追随不甘后,革故鼎新奔新程。
维我天水,四方辐辏,积淀人文厚土;古往今来,尽显岁月风流。
赫赫天水,魅力无比。
华戎交汇,演绎历史佳话;农牧并举,融汇文明精华。
故曰“天水完富,士马最强”。
秦图汉纸⑷,昭示科技领先;竹简《日书》,传递乡闾民风。
至若忠烈纪信,飞将李广,屯田充国,都护会宗,秦地劲吹尚武风,名将辈出汉邦盛。
“蜂王”姜岐,开创甜蜜事业⑸;愤世赵壹,书就疾邪赋文。
隗嚣割据,史有公论;姜维鼎蜀,恪尽臣伦。
陇上陈安,谱就壮士之歌⑹;莫折大提,高擎正义之戈⑺。
苏蕙若兰,寄情思于锦帕,纵华章于回文⑻。
诗仙故里,子美为之流连;秦州杂诗,遂构千古佳篇。
韩公有德,重葺州邑⑼,五城贯珠势恢宏;缵宗世甫,鲁苏有声⑽,“名与况钟颉頏”。
“陇上铁汉”,甲午战前劾权奸⑾,直声震于中外;宝珊邓瑜,“半生革命总同路”,北平解放有奇勋。
维我天水,号称多士;武皆良将,文多忠直。
百城赋一一文昌赋

百城赋一一文昌赋文城老街(油画)王春雄作诗言志,歌咏言。
诗曰:“海岛三千余里地,花朝二十四番风①。
”快哉此风,海上雄风!风卷云舒,南海琼岛;风气昂藏,琼岛文昌。
风生水起,生民尚礼。
风起云蒸,潜力可腾②。
风行电照,图治励精。
风调雨顺,岁稔年登。
国人瞩目,番邦扬声。
吾今作赋,咀华含英。
文昌者,古县也。
西汉属珠崖“紫贝”,隋朝更名“武德”,尔后再改“平昌”。
贞观之年,太宗垂拱,偃武修文,始置文昌。
咬文嚼字,祈天祷地:祈愿文明,祷祝昌盛。
然则,文辞虽日丽南天,昌辉却光泽黯然!及至海南建省,革故兮鼎新;文昌撤县设市,老树兮生英。
魁元魁首兮文运方芒,海角天涯兮文气始昌。
已矣乎!春江潮涌,文旆轻舒彩凤;霁月光风,文绣半掩蛟龙。
童子晨诵,社学日色晴;叔侄同科,翰苑月桂馨。
几多学子兮千年思绪,思寄“文经武纬”;几多儿郎兮百代情怀,情结“昌明昌瑞”。
几世耕之,几代耘之,文脉绵延,才登“文化之乡”虎榜。
爱汝文惠文德,人文文昌。
“文中”百年名校,桃李芬芳;“文庙”千年圣殿,弦歌杏坛。
数代兮文经武纬,而今兮竞出豪雄。
邢宥为学兮“经术渊醇,词理朴茂”;韩俊为官兮“清廉忠慎,惠政清风”③。
社稷危难,陈是集慨然死节;开仓赈灾,云茂琦忧国忧民④。
临危不惧,韩锦云“力挽狂澜于既倒,作擎天柱补金瓯”;临终赋诗,林文英“竟把头颅换自由,愿将铁血洗神州”⑤。
“宋氏三姐妹”,巾帼英豪,东方奇迹;故园多俊杰,“将军之乡”,旷世所稀⑥。
爱汝游子故里,侨乡文昌。
越海跨洋,离子别娘;身寄异国,心怀故乡。
荜路蓝缕,创业维艰;寸草春晖,倍思双亲。
“赤子楷模”兮赤子心,海南乡亲兮海南音。
爱家爱国,云竹亭资助孙文推翻帝制;自尊自强,黄闻波力促中泰建交联谊。
以享以祀,“纺织大王”吴乾基知恩知义,认祖认宗,“饮料大王”许书福立人立已。
“尔和亭”、“郭母亭”,游子乌鸟反哺,敦亲睦邻;兴学校、办教育,侨胞推心置腹,报效桑梓。
爱汝山川钟灵,锦绣文昌。
绿草如茵,落红铺锦;碧岭丹崖,江山如画。
百城赋--安阳赋

百城赋--安阳赋殷墟一角刘海清摄殷商古都,彰德故郡,亦称相州,谓之邺下①。
望岱宗之高岑,倚太行之崇阿。
纵贯两路,京广与京珠并驰;横沮二水,漳涛与洹波共流。
控两湖之锁钥,扼燕赵之门户。
处四省之交界,居豫州之北屏。
城以古屡见经传,名因高蜚誉寰中。
称文字之都,称周易之都,称中华第一古都;乃旅游名城,乃书法名城,乃历史文化名城。
安阳好,自古帝王京。
河亘机枢,山耸形胜,凤翥鸾翔,维王者兴。
帝喾都于亳,巍峨陵冢犹在;夏廑居西河,迤逦城廓堪徵。
盘庚迁殷,茅茨重重,开八代之宏基;箕子朝觐,麦秀渐渐②,悲故国之凋零。
铜雀藏二乔,笙歌艳舞阑珊夜,凭几多尸骨沉醉;兵燹焚三台,华宫琼楼都作土,惜一代繁华无踪。
邺后五朝③,咸都于兹,各领风骚,盛衰有凭。
然则俱往矣,良可慨也!安阳好,豪气壮天穹。
武丁拜相,一鸣惊人;傅说登坛,百废振兴。
妇好征土方④,中华第一女将军;西门治邺郡,政坛最早循吏旌。
苏秦拜相,殷畿有台;扁鹊讳兹,汤阴存冢。
楚霸王破釜沉舟,强渡洹水;信陵君窃符救赵,兵发将城⑤。
蔺相如一代贤相,韩稚圭三朝公卿。
伟哉,岳飞报国,铁军大破朱仙镇;壮哉,翟让揭竿,瓦岗群雄撼隋廷。
刘青霞毁家救国,乃妇女解放之先驱;孙占元捐躯异域,实国际主义之英雄⑥。
安阳好,文渊在兹城。
善应松涛,掩映三万年祖先洞穴;渔洋古镇,绵延六千载华夏文明。
殷墟发掘,华夏震动。
王陵遗址考商史,殉葬白骨证血腥。
学者考古八十年,信史上推三百冬。
卜契龟甲之骨,乃有祖文滥觞,帝宫基址犹念千年谶烟炽;鼎铸司母之器,谁作镇国之宝?青铜冶场若见百世炉火红。
殷历诞于殷时,彦堂有考;商人始于商代,今仍其名⑦。
“厚德载物”,《周易》推演古往今来;“静女其姝”,《诗经》咏歌邶卫之风。
钟灵毓秀,历史名城,墨客骚人,焉能不兴会于此?于是,吐凤才人,骖鸾妙士,趿履沓来,络绎接踵。
汉魏三曹,豪歌遏云水;建安七子,悲吟动秋蛩。
沈佺期熔铸四韵,开律诗之先河;李延寿实录二史,侔司马之伟功⑧。
汉大赋·都邑赋·百城赋——赋体文学

光明日报/2008年/1月/12日/第007版文化周刊汉大赋・都邑赋・“百城赋”——浅谈赋体文学源流和艺术魅力杜晓勤在中国古典文学殿堂中,赋是一颗可以与诗媲美的艺术奇珍。
古人往往诗赋并称,这不仅是因为《诗经》、《楚辞》等诗歌作品对赋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因为赋自有其别于诗的独特艺术魅力。
《汉书・艺文志》云:“不歌而诵谓之赋”,这就将赋与当时配乐歌唱的诗划清了疆界。
晋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清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说:“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则揭示了以汉大赋为代表的赋体文学多铺陈名物、排比辞藻的鲜明特色。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历代作家的创作实践,赋在表现题材和文体形式上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梁昭明太子萧统在《文选》中,将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畋猎、纪行、游览、宫殿、江海、物色、鸟兽、志、哀伤、论文、音乐、情等十五类,可见到当时赋体文学作品的描写内容和表现题材已经相当广泛多样,几乎无所不包。
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则将赋的体制分为古赋、俳赋、文赋、律赋四类,也充分说明了赋在不同时期体制上的变化和特色。
近来在光明日报中连续刊登的“百城赋”,就题材而论,属于自汉京都赋发展而来的都邑赋。
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左思《三都赋》等京都赋,都是以表现京城的壮丽为主,极力夸耀帝国的声威,歌颂君主的功德,即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所云:“体国经野,义尚光大。
”都邑赋发展到后来,也开始描写京城之外的郊县和其他城市了,如宋杨侃就作有《皇畿赋》,主要描写汴京各郊县的风土文物,洋洋成篇。
元赵孟頫的《吴兴赋》、明黄佐的《粤会赋》也都不是写都城的。
清陈元龙在《历代赋汇》中将这类赋作统称之为“都邑赋”。
而今人新作“百城赋”中,既有歌颂祖国首都的《北京赋》,也有赞美各大省会城市的《杭州赋》、《沈阳赋》,还有称赏一些饶有特色、发展迅猛的中小城市的《大连赋》、《南通赋》。
这些作品无不继承了古代都邑赋的创作传统,大多先言此城地理之优、山川之要、得名之由、历史之久,次数此城前代先贤、当世英才,或写此城风景之美、胜迹之众,再记此城传统产业及当今社会、经济、文化之新发展,作者咏歌中憧憬、自豪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于培养市民爱国、爱乡之情,功莫大焉。
百城赋一一呼和浩特赋

百城赋一一呼和浩特赋天堂草原,有明珠焉,厥维青城。
倚阴山之巍峨,聆黄河之铿訇。
抱长川入衣襟,风格峻茂;怀芳草当胸臆,品类清荣。
牧歌响亮,尝停白云于林表;良骥风驰,每引壮志于青冥。
况有拔地楼高,林林总总;富民市近,沸沸盈盈。
马龙车水,渐繁华以盛大;花海人潮,献异彩而含宏。
自昔灵鸟徘徊,神龙隐显,名大郡以云中,筑长城于天际。
今夫托克托境,八公里之赵壁犹存;史迹史乘,两千年其载籍未替。
至于农牧通,茶马易,诸族融,百姓齐。
盛乐都兴,敕勒歌音声递延;丰州塔耸,名王业步武相继。
风雨沧桑,积草原精神以涓流;日月居诸,融中华文明之合力。
乃知此地化育生息,年淹代久,积渐自雄,良有以也。
洎乎土默特部,阿勒坦汗,始驻牧于丰域,终一统于漠南。
携三娘子为内助,砌四围城以青砖。
是以城郭表里,苍苍共水天一色;门户高低,隐隐偕黎庶同欢。
蒙语径呼为库库和屯,汉译青城,像其色也;明朝循例以扬其政教,赐名归化,有私意焉。
城方竣事,汗即宾天。
诸族亲睦,三娘承夫遗志;百姓安堵,九边息其烽烟。
方其时也,诚风和而日丽,洵草美而花妍。
惜乎清人一炬,几焚归化为焦土;幸哉康熙三复,新增绥远作镇藩。
降及满清末造,城联新旧,因曰归绥,归化绥远之省称也;至我人民中国,义尚和平,乃谓青城,呼和浩特其正名焉。
稽其茫茫古今,览乎卓卓英杰。
大窑遗址,早别人猿;花岗燧岩,难分石铁。
呼韩邪三觐长安,亲结汉匈;王昭君一出塞北,乐融冰雪。
报国红颜,及今佳话相传;拂云青冢,从古芳华未歇。
乃有仁爱通和,长原者我之气象;庄严雄伟,高山者我之心魄。
若夫于近史标英名,于祖国献忠节,荣耀先肇其端,多松年扬其烈①。
复有李生裕智②,大义深明,为振兴国货而疾呼;荣君塞翁③,高才独运,期发展故园以殷切。
至于云泽④出,时雨彻,身投革命,心系民瘼。
首创内蒙古自治政府,祈祝草原万里之吉祥;践行共产党民族政策,倡导吾华一体之团结。
诚亮节而高风,洵雄才其伟略。
人民共和国成,鹏翔万里;民族自治策定,鹤翥九天。
百城赋一一南阳赋

百城赋一一南阳赋既丽且康,大哉南阳。
地理单元自成,割周楚之丰壤①;物象季候天设,居华夏之中央。
秦岭为大国巨镇,遣其余脉,伏牛莽莽;淮河乃江海宠儿,依其生母,桐柏苍苍。
天然分界线,连接南北方,一点通九派,黄河挽长江②。
申吕之国建于周朝,《诗经》吟诵;宛周齐鲁商遍天下,《盐铁》揄扬。
宛钜铁③,惨如蜂虿;宛邑冶铸,楚国势张。
秦开三十六郡,南阳炳其列;汉盛六大都会,宛市擅其场。
西汉之衰也,更始称帝④,结坛淯水;萧王举兵,血战昆阳⑤。
东汉之兴也,邑号南都,郡为帝乡,臻于极盛,生业繁昌。
宛人质朴,其声阳亢;宛民诚厚,其性纯良;宛域辽阔,扩我胸腑;宛山雄峻,挺我脊梁。
须反思兮:一曲农家乐,百年福寿康;当求索兮:一幅发展图,通达向何方?圣贤之乡,卓哉南阳。
横空出世,星斗璀璨;辉古映今,日月同光。
人以地名,故乡焕发儿女风采;地以人传,史典洋溢热土芳香。
南阳热土也,百里奚大贤也:早年仕虞,逃隐南阳。
秦穆公设计赎还,任其为相;相秦七年,国富兵强。
青鼎方铸兮,大秦帝业奠初之石;黄钟继鸣兮,中国统一肇始之章。
南阳热土也,范蠡奇士也:不拘一格,不蹈故常,智计百端,神出鬼藏。
佐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一朝雪耻,覆灭吴王。
尤有奇者,赴齐营商,十九年间三致千金,陶朱事业⑥,由是发皇。
《前出师表》,开宗明义:“臣本布衣,躬耕南阳”。
淡泊以明志,东麓系牛耕之野;宁静以致远,西阜乃龙卧之岗。
“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草庐三顾,千古留芳。
东风可借,火烧赤壁;西川宜取,智胜刘璋。
祁山六出,规复中土;孟获七擒,开拓南方。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风节,山高水长。
更有圣杰,东汉二张:张衡读书兼以读天,灵目双开解译星斗云汉;太史论学即此论气,慧心独运辨识宇宙洪荒。
地动仪为地把脉,浑天仪代天成相,指南车轨迹南北,计里鼓敲击铿锵。
欲瞻公伟迹,须晴夜未央,感钧天之露沁入心脾,观张衡之星浴我清霜⑦。
张仲景医家之圣也,仁心仁术;民间之神也,登室登堂。
《金匮要略》,望、闻、切、问;《伤寒杂病》,理、法、药、方。
百城赋――临汾赋

百城赋――临汾赋鸿蒙辟,混沌清;平阳立,文明生!巍巍华北一城,韵士竞咏;鼎鼎晋南半壁,兵家必争。
今名临汾,四喻并闻:平阳之古,尧都之尊,白马之雅,卧牛之诨①。
五千载文脉长;十万年祖根深。
河平汾沁,四水合润;晋豫陕府,三角重心;吕梁太岳,双脉抱盆;“大中”入云②,一楼威震。
楼铭:南通秦蜀,北达幽并,东临雷霍,西控河汾。
史轮甸甸,足迹斑斑。
女娲造人,丁村为先。
帝尧定都,都城开端;择贤以禅,禅让典范。
“庶绩咸熙”,“其仁如天” ③。
日迟迟兮,夏地名几④?河弯弯兮,平阳在脐。
五霸晋霸北,三分韩分西。
四臣尽臣道⑤,汉武扬武威。
西晋多事,垣垒民倚;北魏患匪,楼耸城徙。
初隋兴兮,力垦荒瘠;盛唐宠兮,屡贡京邑。
“熙宁”败⑥,民生敝;宋金替,纸印启;元剧盛,倾城迷。
大明初定,砖廓再起。
几番移民,万户伤离。
晚明衰,义军两入点将卒;前清兴,古城百年荟商贾。
悦目兮,灯影龙舟,烟堤翠柳;赏心兮,蒲剧渔鼓,笙歌丝竹。
应手兮,架上陶缶,故园藤木;福口兮,盘中果蔬,家慈操厨。
俱往矣:物易人非,精气长留!神怡兮,探祖邦之超凡风物!心旷兮,感故都之浩然王气!把酒凌虚,英杰有几?皋陶制狱,罚而少诛,刑而兼诲;荀况劝学,锲而不舍,君子结一。
叔虞封唐施仁,历九世而开“春秋”强晋;柴绍破阵招亲,经百战而化“凌烟”英魂⑦。
重耳流亡十九秋,“退避三舍”,足证有信之君;霍光扶政二十春,“不学无术”,难诋大忠之臣。
良相蔺相如,三断出仕,一璧戏秦,《将相和》、《渑池会》传千古佳话;巨擘郑光祖,一剧成名,八作传世,《醉思乡》、《立成汤》令百姓沾巾⑧。
骑奴征匈奴,卫仲卿谙斗骑阵;御酒换泉酒,霍去病善袭纵深。
《经》《律》六部,乃酬法显普度之志;《微》《集》二作,则播孙复文道之论⑨。
元勋彭真,功绩卓著,新型法制亲奠基;国手董揆⑩,翰墨苍雅,妙笔丹青自通神。
汉臣张子高,高于用谋谏上,通政去弊,治下绝无蒙冤人,足醒汲黯;今人秦市义?,义在以理化民,集资兴教,山里不见失学儿,可比武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城赋--安阳赋
殷墟一角刘海清摄
殷商古都,彰德故郡,亦称相州,谓之邺下①。
望岱宗之高岑,倚太行之崇阿。
纵贯两路,京广与京
珠并驰;横沮二水,漳涛与洹波共流。
控两湖之锁钥,
扼燕赵之门户。
处四省之交界,居豫州之北屏。
城以
古屡见经传,名因高蜚誉寰中。
称文字之都,称周易
之都,称中华第一古都;乃旅游名城,乃书法名城,乃历史文化名城。
安阳好,自古帝王京。
河亘机枢,山耸形胜,凤翥鸾翔,维王者兴。
帝喾都于亳,巍峨陵冢犹在;夏廑居西河,迤逦城廓堪徵。
盘庚迁殷,茅茨重重,开八代之宏基;
箕子朝觐,麦秀渐渐②,悲故国之凋零。
铜雀藏二乔,笙歌艳舞阑珊夜,凭几多尸骨沉醉;兵燹焚三台,华宫琼楼都作土,惜一代繁华无踪。
邺后五朝③,咸都于兹,各领风骚,盛衰有凭。
然则俱往矣,良可慨也!
安阳好,豪气壮天穹。
武丁拜相,一鸣惊人;傅说登坛,百废振兴。
妇好征土方④,中华第一女将军;西门治邺郡,政坛最早循吏旌。
苏秦拜相,殷畿有台;扁鹊讳兹,汤阴存冢。
楚霸王破釜沉舟,强渡洹水;信陵君窃符救赵,兵发将城⑤。
蔺相
如一代贤相,韩稚圭三朝公卿。
伟哉,岳飞报国,铁军大破朱仙镇;壮哉,翟让揭竿,瓦岗群雄撼隋廷。
刘青霞毁家救国,乃妇女解放之先驱;孙占元捐躯异域,实国际
主义之英雄⑥。
安阳好,文渊在兹城。
善应松涛,掩映三万年祖先洞穴;渔洋古镇,绵延六千载华夏文明。
殷墟发掘,华夏震动。
王陵遗址考商史,殉葬白骨证血腥。
学者考古八十年,信史上推三百冬。
卜契龟甲之骨,乃有祖文滥觞,帝宫基址犹念千年谶烟炽;鼎铸司母之器,谁作镇国之宝?青铜冶场若见百世炉火红。
殷历诞于殷时,彦堂有
考;商人始于商代,今仍其名⑦。
“厚德载物”,《周易》推演古往今来;“静女
其姝”,《诗经》咏歌邶卫之风。
钟灵毓秀,历史名城,墨客骚人,焉能不兴会于此?于是,吐凤才人,骖鸾妙士,趿履沓来,络绎接踵。
汉魏三曹,豪歌遏云水;建安七子,悲吟动秋蛩。
沈佺期熔铸四韵,开律诗之先河;李延寿实录二史,侔司马之伟功
⑧。
神笔蔡君谟,三绝碑上留三绝;文宗欧阳修,秋声楼内赋秋声⑨。
稠禅武传少
林寺,荆浩墨泼林虑峰。
郑廷玉乃关汉卿之流亚,宋西隐为明太学之师宗。
流蕙千载,陶冶熏蒸,今日艺苑,更加繁荣。
书坛惊叹安阳现象,名家迭出,佳作纷呈;异域
频邀邺下书家,数渡扶桑,几赴狮城。
弘国粹而多有好古之士,尚雅事会当展万种风情。
李剑晨系水彩画之泰斗,谢国桢乃明史界之耆英。
崔兰田奠定崔派艺术,张宝英光大悲剧哀声。
王勃云:“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文脉流徽,异彩纷呈,安阳谓为文明渊薮,宁为虚乎?
安阳好,风景旧曾谙。
重游林虑山,群峰参差八万仞,莫非天上海市?再访红旗渠,清流逶迤三千里,喜捧银汉仙泉。
山乃造物所赐,堪与五岳并峙;渠是山民凿开,敢教世界惊叹。
东望硝河,红果欺枝,芬芳岂不醉人?西上北蒙,蜂蝶恋花,秀色当然可餐。
洹河飘玉带,傍城而碧;岸柳拂丝绦,风清天蓝。
钟鸣禅寺,千载月华照浮
屠;波静澄湖,九天日影濯清涟。
袁林松耻伴卖国冢,珍珠泉倒映柏门天⑩。
圭塘桥畔幽篁怡远客,马氏庄园古柏茂参天。
千年古城墙,唯留残垣一隅,秦砖汉瓦,
依稀前朝风韵;九府新巷陌,但见华屋千家,明宅清居,参差盛世人寰。
唐子巷里,谁家玉笛翻新韵;高阁寺外,何处雁阵写奇观。
东部新区,高塔与崇楼并峙,最堪称煌煌帝都换旧貌;西部钢城,钢花与霓彩齐放,真个是火树银花不夜天。
政界领袖,艺苑名人,莅古都而竞折腰,题诗词则墨宝存。
毛泽东视察殷墟,纵论洹上人物;江泽民亲莅安阳,提倡奋斗精神。
“三千年前是帝都”,郭沫若诗含灼见;“洹河塔影胜恒河”,赵朴初禅语精深。
国际易经沙龙,继绝学于不朽;世界甲骨论坛,倡奇文以再藩。
文字建馆,肇宏规于斯地,四海瞩目;殷墟申遗,毕大功于是役,五洲欢欣。
奋进开拓,秣马厉兵;改革开放,风雨雷殷。
古城当轴,再绘宏图;邺下百业,弃旧鼎新。
继往开来,安问云水当年?盛世伟业,且看鹰击长空。
太行夕照秦保家作
注释
①邺下:曹魏时期安阳北临曹操的陪都邺城,故谓之邺下。
后邺城为战火焚毁,邺郡的郡治迁到安阳,故安阳亦称邺。
②麦秀渐渐:箕子在商亡后路过殷墟,见昔日殷商都城堙为田野,亡国之痛
涌上心头,乃作《麦秀》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
③五朝: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五个少数民族政权先后在邺城建
都,邺城遭杨坚火焚后,郡治移安阳。
加上殷商、曹魏,安阳被史学界称为七朝古都。
④妇好:商王武丁诸妇嫔之一,尝统兵征战。
西门:即西门豹,曾为邺令。
⑤将城:在安阳属地汤阴境内。
窃符救赵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
⑥刘青霞:安阳人,清两广巡抚马丕瑶之女,倾家中巨资以办新学,参加辛亥革命,创办《中国新女界》等。
孙占元:安阳属地林州人,上甘岭战斗英雄。
⑦殷历:殷商时期的历法,近人董作宾(字彦堂)根据甲骨文进行考证,写了
《殷历谱》一书,论其确实存在。
商人:商业及商人都诞生于商朝,今天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我们仍然称之为“商人”。
⑧沈佺期:安阳属县内黄人,唐代宫廷诗人。
李延寿:安阳人,唐代史学家,《南史》与《北史》的编著者。
⑨蔡君谟:宋代大书法家蔡襄。
宋名臣韩琦(即韩稚圭)在故乡相州(安阳)建昼锦堂,欧阳修为其写碑文,蔡襄书丹,后人称昼锦堂碑为“三绝碑”。
⑩袁林:袁世凯的陵墓所在地。
珍珠泉:在安阳西部二十公里处,泉边有两株千年古柏,旧称柏门珠沼,为安阳八景之一。
圭塘桥:原建在洹水上的一座石桥,现不存。
后人在市区洹河支流上复建
一桥,仍其名,桥畔丛竹茂密。
马氏庄园:清两广巡抚马丕瑶的庄园,为清代古建筑群,园内碧瓦连甍古柏参天。
作者简介
刘臻仲,作家,号并日斋主人,笔名文仲等。
有《并日斋拟古文钞》、《何高民》等五部著作问世。
先后主编了《邺社》、《殷都诗词》、《邺下散文》等报刊。
安阳是中国最早的古都,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今安阳),遂为殷商国都,历8代12王,254年。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
”(事在赵惠文王24年,即公元前275年)自兹安阳之名始见于史册。
继之,安阳先后亦曾称相州、彰德府。
安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有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有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有闻名世界的三千里人工天河——红旗渠。
著名的文王演易、西门豹治邺、岳母刺字等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安阳市下辖一市、四县、五区,是一个有着536万人口,7413平方公里面积的中等城市。
矿产资源及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京广铁路纵贯市区,京珠高速公路、106与107国道贯穿南北,是河南省的重要工业基地。
安阳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