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观测浮标通用技术要求
海洋监测浮标的制作方法

海洋监测浮标的制作方法
制作海洋监测浮标主要具体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步,计算浮标尺寸。
要确定浮标的尺寸,首先需要计算该区域内潮流的强度、海水温度变化的范围、面积及浮标位置的不确定性等,以便将浮标设计成适宜的尺寸。
第二步,选择材料。
选择材料的核心要素是要满足浮标发挥应有功能,最好耐腐蚀高浸入和高回弹等要求,可以采用复合材料或其他定制塑料等。
第三步,制作浮标外形。
根据计算好的浮标尺寸,将所选材料用原料模具塑造成预期的外形。
第四步,测试浮标是否能正常工作。
在水中测试浮标的稳定性并补充被水的支撑力、浮力和阻力等信息,可以检查浮标是否正常工作,并决定修正的灵活性。
第五步,装配内部设备。
浮标的内部设备是它的核心部分,要装配海洋探测计算机、气象传感器、海水盐度计、气象传感器等,以及通讯和电源系统,实现海洋监测信息的采集和传输。
第六步,测试调试。
在满足浮标外形安全性、浮力等要求的前提下,搭载计算机结构,开机,安装软件,测试浮标内部参数和计算机结构的可靠性,以确保浮标能够胜任海洋监测系统的任务。
最后,加固浮标,针对浮标的敏感部分进行增强。
材料要选择抗腐蚀、可靠性高的,保证浮标的可靠性。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顺利完成海洋监测浮标的制作。
浮标的制作的有效性,不仅能够较准确的监测海洋环境,还可以有效运用其实时获取的信息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支撑。
海洋遥感和浮标观测

风速
风向
有效波高 波浪周期
0°~ 360° 10°
0 ~ 20m 2s ~ 20s
1s
0.67s 0.67s
10min
20min 20min
±15 °
±0.5m ±1s
0.1m 1s
潜标
能够在海面以下几十米至几千米的剖面上对海洋环 境进行长期连续的监测,具有全天候的能力,主要 监测要素为海流、水温、盐度、水下噪声和内波等 固定潜标 活动潜标
多云或小雨
SMMR
盐度观测
盐度影响海水的介电常数,从而影响到海水的微 波辐射发射率 遥感测盐技术要求在21cm波段测定发射率,在 8cm波段的微波辐射极少受到介电常数影响,可 以反映现场水温,两通道的微波传感器将能同时 提供盐度和所需的水温观测值
目前航空盐度遥感的反演精度达到0.3psu
雷达散射计 有云层或轻度降水 扫描多道微波辐射 (SMRR)
QuikSCAT观测的东北太平洋海域的风场示例
海浪观测
海面状态的描述可以通过三种形式即有效波高,表面波 动率谱和实际图像来进行 有效波高:范围1~20m,准确度±1m,有效波高±25%
TOPEX/Poseidon高度计星下点测量进行插值 获得的全球范围的有效波高
能在恶劣海况下全天候或全天时工作体积小造价低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可在船上或飞机上投放漂流浮标的重要测量要素就是海流要尽可能的降低风对浮标移动的影响观测要素测量范围分辨率采样间隔采样时间系统准确度气压9001050015hpa4s110min1hpa气温405001瞬时瞬时表层次表层水温535016瞬时瞬时05风速040ms1ms1s10min1ms风向360101s10min1520m01m067s20min05m波浪周期2s20s1s067s20min1s能够在海面以下几十米至几千米的剖面上对海洋环境进行长期连续的监测具有全天候的能力主要监测要素为海流水温盐度水下噪声和内波等
海洋观测浮标通用技术要求整理试行.doc

海洋观测浮标通用技术要求整理试行.doc精品资料海洋观测浮标通用技术要求(试行)1范围本要求规定了海洋观测浮标的系统组成、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的要求。
本要求适用于海洋观测网业务化应用的海洋观测浮标的采购、检验和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CB/T 3855 海船牺牲阳极保护阴极设计和安装GB/T 13972-2010 海洋水文仪器通用技术条件GB/T 14914 海滨观测规范HY/T 143-2011 小型海洋环境监测浮标HY/T 142-2011 大型海洋环境监测浮标3 术语和定义3.1 海洋观测浮标锚泊在特定海区对该海区的水文、气象等要素进行定点、自动、长期、连续观测并定时发送资料的浮标。
3.2浮标检测仪一种配备浮标专用检测软件,可对浮标进行工作参数设置及功能检测的设备。
3.3浮标接收岸站接收海洋观测浮标发送或者通过数据平台中转的测量数据的地面接收设备和设施。
4系统组成4.1基本组成海洋观测浮标由浮标体、数据采集器、安全系统、浮标检测仪、传感器、通信系统、供电系统、锚系、浮标接收岸站(以下简称岸站)九部分组成。
4.2浮标体为浮标提供浮力支撑,同时也作为仪器搭载平台,由塔架、标体、配重组成。
精品资料按照设定的工作时序,自动采集、处理、存储观测数据,并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实时发送到岸站。
4.4安全系统具有警示、防雷、发现浮标移位、开舱、进水的功能,由雷达反射器、避雷针、卫星定位系统、开舱、进水传感器组成。
4.5浮标检测仪对浮标进行设置、调试和检测。
4.6传感器包括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气压、水温、盐度、波浪、海流传感器等。
4.7通信系统采用短波、超短波、蜂窝移动通信或卫星等通信方式,将观测数据传输到岸站,由天线和通讯模块或一体化通讯设备组成。
海洋气象锚碇浮标功能规格需求书

附件1海洋气象锚碇浮标功能规格需求书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2015年7月编写说明本功能规格需求书规定了海洋气象锚碇浮标的相关技术要求,包括:组成结构、功能和测量性能指标、环境适应性和业务运行等要求,可作为海洋气象锚碇浮标研制、生产、测试评估的依据。
本功能规格需求书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委托广东省气象局组织编写,修改权、解释权属于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主要编写人员:谭鉴荣、林金田、王辉、何艳丽、孙兆滨、李昕娣、赵晓利。
目录1 前言 (1)1.1编制目的 (1)1.2适用范围 (1)1.3编制依据 (1)2 组成结构要求 (2)2.1概述 (2)2.2浮标体 (3)2.3浮标锚系 (4)2.4自动观测设备 (4)2.5供电设备 (5)2.6安全辅助设备 (5)2.7岸基数据接收站 (5)3 功能要求 (5)3.1观测项目 (5)3.2数据采集 (6)3.3数据处理 (6)3.4数据存储 (6)3.5数据传输 (7)3.6浮标体及锚系功能要求 (7)3.7浮标检测仪 (8)3.8时钟同步 (8)3.9观测数据格式 (9)3.10数据显示 (9)3.11可配置及可扩展性 (9)4 性能要求 (9)4.1测量性能 (9)4.2采样和算法 (10)4.3观测时制和日界 (13)4.4浮标体性能要求 (13)4.5锚系要求 (17)4.6电源要求 (21)4.7传感器计量性能要求 (21)4.8传感器电气特性要求 (24)4.9传感器计量检定周期要求 (25)4.10数据采集器性能要求 (25)4.11通信设备要求 (26)4.12安全辅助设备要求 (26)4.13岸基接收站要求 (27)4.14电缆性能要求 (27)4.15浮标标识与安全标志 (28)5 环境适应性要求 (28)5.1极限条件 (28)5.2生物条件 (28)5.3密性要求 (28)6 业务运行要求 (29)6.1运行状态信息 (29)6.2数据到报率 (29)6.3可靠性 (29)6.4可维护性 (29)6.5设备寿命 (29)6.6大修周期 (29)7 结构和外观要求 (30)7.1机械结构要求 (30)7.2机械强度要求 (30)7.3材料与涂覆要求 (30)7.4焊接工艺要求 (33)7.5外观要求 (33)7.6太阳能电池要求 (33)8 其他要求 (33)8.1技术文件 (33)8.2岸基站软件安装要求 (34)8.3传感器安装位置要求 (34)8.4传感器安装要求 (39)9 附录 (41)附录1 海洋气象锚碇浮标数据文件格式 (42)附录2 海洋气象锚碇浮标数据库存储格式 (66)附录3 海洋气象锚碇浮标通信协议 (73)附录4 海洋气象锚碇浮标采集器数据存储格式 (79)1前言1.1编制目的为研制标准统一、格式规范、功能明确、规格合理、技术指标明确的海洋气象锚碇浮标,为气象业务、服务和应用部门提供设备基础信息,为海洋气象锚碇浮标研究部门和生产厂家提供设计、研制、测试提供依据,制定本功能规格需求书。
海洋环境监测浮标运行维护管理技术指南

海洋环境监测浮标运行维护管理技术指南海洋环境监测浮标是一种用于收集海洋环境数据的设备,主要用于测量海洋温度、盐度、流速、浪高、海流等参数。
它的运行维护管理是确保浮标能够正常运行并提供准确数据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浮标的安装与部署、定期维护与检修、故障排除与修复等方面介绍海洋环境监测浮标的运行维护管理技术指南。
一、浮标的安装与部署1.选择合适的部署位置:根据监测需求和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海域位置,避免港口、航道等可能引起测量误差的区域。
2.浮标的安装方式:根据海洋环境条件和设备特性,选择合适的安装方式,如浮标固定在海底或系泊在海面上。
3.注意安全防护:确保浮标部署过程中的安全,避免人员和设备的损失。
同时,要考虑防护措施,防止浮标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
二、定期维护与检修1.浮标的定期巡检:定期巡检浮标各部件的运行状态,包括传感器、电池、通信设备等,确保其正常工作。
2.清洁与防污处理:定期清洁浮标表面和各个部件,防止海洋生物附着和泥沙堆积,影响浮标的工作效果。
3.电池更换与维护:定期检查电池状态,确保其电量充足,并根据使用情况及时更换电池,避免因电量不足导致数据丢失。
4.数据传输与备份:定期检查浮标与数据接收中心的通信情况,确保数据能够及时传输,并进行数据备份,防止数据丢失。
5.校准与标定:定期对浮标的传感器进行校准与标定,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故障排除与修复1.故障诊断:当浮标出现异常情况时,需要及时进行故障诊断,确定故障原因,避免延误数据采集。
2.故障修复:根据故障诊断结果,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修复,如更换损坏的部件、修复电路故障等。
3.记录与分析:对浮标的故障情况进行记录,并进行分析,总结故障原因和处理方法,为今后的维护工作提供参考。
海洋环境监测浮标的运行维护管理是确保其正常工作和数据准确性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安装与部署、定期维护与检修以及故障排除与修复,能够保证浮标在恶劣海洋环境中的稳定工作,为海洋环境监测和科研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水面溢油跟踪浮标系统技术要求

水面溢油跟踪浮标系统技术要求一、总体要求。
1. 这浮标得是个靠谱的“小跟班”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紧紧盯着水面上的溢油,就像小狗盯着肉骨头一样,不能轻易跟丢。
不管是在风平浪静还是有点小风浪的情况下,都得准确追踪溢油的动向。
2. 得是个耐用的家伙。
毕竟是要在水面上长时间工作的,可不能是个“娇弱”的东西。
要能经受得住风吹、日晒、雨淋,还有可能的碰撞(比如被一些小漂浮物撞一下),就像一个坚强的小战士。
二、浮标本体要求。
1. 外形和尺寸。
外形不能太奇葩,要方便在水面上漂浮,最好是那种流线型的,像个小水漂似的,大小嘛,不能太大,不然运输和部署都麻烦,但也不能太小,不然容易被忽略或者被浪给卷跑了。
大概直径在30 50厘米左右就比较合适,高度也别超过60厘米,这样看起来比较协调。
2. 材料。
要用那种耐腐蚀的材料,毕竟水里有各种化学物质,要是被腐蚀了,那可就“一命呜呼”了。
像优质的塑料或者特殊的金属合金就不错,就像给浮标穿上了一层坚固的“铠甲”,让它能在水里好好地“生活”。
3. 颜色。
颜色要醒目,最好是那种鲜艳的橙色或者黄色,就像海上的小灯塔一样,老远就能看见。
这样在茫茫水面上,无论是工作人员在船上观察,还是从空中监测,都能轻松发现它。
三、追踪功能要求。
1. 定位精度。
这浮标在追踪溢油的时候,得知道自己在哪里,而且要很精确。
定位精度怎么也得在10米以内吧,要是偏差太大,那追踪的溢油位置就不准了。
就像我们找人,要是方向偏差太多,就找不到人了。
2. 追踪灵敏度。
对于溢油要有很高的灵敏度,哪怕水面上只有一点点油膜,它也得能发现。
就像鼻子很灵的小侦探,能嗅出哪怕最细微的线索。
哪怕油膜只有几毫米厚,它也得能准确识别并且开始追踪。
3. 追踪速度。
浮标追踪溢油移动的速度要能跟得上,不能慢悠悠的。
溢油在水面上可能会被水流或者风带着跑,浮标也要能快速调整自己的位置去追踪。
它追踪的速度不能比溢油实际移动速度慢太多,要是溢油每小时跑5公里,浮标每小时至少也得能跑4公里吧。
《海洋气象浮标》编制说明

行业标准《海洋气象浮标》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项目来源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507,以下简称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标委会)归口,……行业标准名称《海洋气象浮标》。
2.协作单位本标准由广东省气象局、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等单位共同起草。
3.主要起草人及所做的工作主要起草及所做工作信息见下表1。
表1 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所做的工作4.主要工作过程2015年9月11日完成气象标准制修订系统上报;2016年2月26日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关于下达2016 年气象观测装备相关标准制定计划的通知(气法函〔2016〕3 号);2016年,广东省气象局组织对10米、3米海洋气象锚碇浮标进行了岸边测试及海上测试;测试完成后将海洋气象锚碇浮标布放至茂名海域外海试验场,对其进行为期1年的外海试验验证。
2017年,广东省气象局组织编制10米、3米海洋气象锚碇浮标气象专用技术装备测试评估报告,组织专家评审;进一步完善后提交中国气象局观测司;2018年~2019年,继续对南海海域气象浮标运行状况及数据进行收集再评估;为海洋气象浮标标准制定工作提供参考材料;2019年10月,广东省气象局行业标准《海洋气象浮标》编制工作启动;召开标准起草工作组会议明确参加标准起草人员工作职责,制定编制工作计划;2019年11月,组织起草人员收集整理参考文献,查阅国内外相关标准、指南、规范性文件等;2019年12月,标准起草工作小组完成《海洋气象浮标》初稿编制;2020年1月13日,完成标准文本初稿内容编制,组织参与单位内部技术人员对标准初稿提出初步意见,进一步完善后形成标准讨论稿;2020年2~3月,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多次对讨论稿进行修改。
主要包括:1)2020年2月,由广东省气象局结合南海6个海洋气象浮标的运行情况进行调研,广泛征集意见,对讨论稿进行修改完善;1)2020年3月上旬,由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结合历年浮标大修工作进行调研,广泛征集意见,对讨论稿进行修改完善;2)2020年3月下旬,由广东省气象局组织对标准进行中期检查,起草组根据检查反馈意见对标准讨论稿进行修改完善;3)2020年3月30日,在前期标准讨论稿修改的基础上,召开标准起草工作组视频会议,组织专家对标准讨论稿进行初审;2020年4月1~17日,起草组大部分编写人员集中讨论、修改,形成《海洋气象浮标》征求意见稿,上报气象标准化网。
国家海洋局关于批准发布《海洋资料浮标作业规范》等13项行业标准的通知-国海监发[1994]551号
![国家海洋局关于批准发布《海洋资料浮标作业规范》等13项行业标准的通知-国海监发[1994]551号](https://img.taocdn.com/s3/m/3b49070e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22.png)
国家海洋局关于批准发布《海洋资料浮标作业规范》等13项行业标准的通知正文:---------------------------------------------------------------------------------------------------------------------------------------------------- 国家海洋局关于批准发布《海洋资料浮标作业规范》等13项行业标准的通知(国海监发(1994)551号1994年12月17日)各有关单位:根据海洋标准制(修)订计划,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已完成下列13项标准的编制工作,经审查,符合标准的编制要求,现批准为海洋行业标准,并予以发布。
1、HY/T034.1--1994电渗析技术术语2、HY/T034.2--1994电渗析技术异相离子交换膜3、HY/T034.3--1994电渗析技术电渗析器4、HY/T034.4--1994电渗析技术脱盐方法5、HY034.5--1994电渗析技术用于锅炉给水处理的技术要求6、HY/T035--1994海流计7、HY/T036--1994温度盐度深度综合测量系统8、HY/T037.1--1994海洋资料浮标作业规范总则9、HY/T037.2--1994海洋资料浮标作业规范DS1410、HY/T037.3--1994海洋资料浮标作业规范FZS1--111、HY/T037.4--1994海洋资料浮标作业规范FZF2--112、HY/T037.5--1994海洋资料浮标作业规范FZS2--113、HY/T037.6--1994海洋资料浮标作业规范资料处理说明:HY--为强制性海洋行业标准,HY/T--为推荐性海洋行业标准。
上述标准自1995年7月1日起实施。
——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观测浮标通用技术要求(试行)国家海洋局二〇一四年十二月1范围本要求规定了海洋观测浮标的系统组成、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的要求。
本要求适用于海洋观测网业务化应用的海洋观测浮标的采购、检验和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CB/T 3855 海船牺牲阳极保护阴极设计和安装GB/T 13972-2010 海洋水文仪器通用技术条件GB/T 14914 海滨观测规范HY/T 143-2011 小型海洋环境监测浮标HY/T 142-2011 大型海洋环境监测浮标3术语和定义3.1海洋观测浮标锚泊在特定海区对该海区的水文、气象等要素进行定点、自动、长期、连续观测并定时发送资料的浮标。
3.2浮标检测仪一种配备浮标专用检测软件,可对浮标进行工作参数设置及功能检测的设备。
3.3浮标接收岸站接收海洋观测浮标发送或者通过数据平台中转的测量数据的地面接收设备和设施。
4系统组成4.1基本组成海洋观测浮标由浮标体、数据采集器、安全系统、浮标检测仪、传感器、通信系统、供电系统、锚系、浮标接收岸站(以下简称岸站)九部分组成。
4.2浮标体为浮标提供浮力支撑,同时也作为仪器搭载平台,由塔架、标体、配重组成。
4.3数据采集器按照设定的工作时序,自动采集、处理、存储观测数据,并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实时发送到岸站。
4.4安全系统具有警示、防雷、发现浮标移位、开舱、进水的功能,由雷达反射器、避雷针、卫星定位系统、开舱、进水传感器组成。
4.5浮标检测仪对浮标进行设置、调试和检测。
4.6传感器包括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气压、水温、盐度、波浪、海流传感器等。
4.7通信系统采用短波、超短波、蜂窝移动通信或卫星等通信方式,将观测数据传输到岸站,由天线和通讯模块或一体化通讯设备组成。
4.8供电系统为浮标的长期连续工作提供电源,由太阳能电池板、免维护蓄电池和充放电控制器组成。
4.9锚系提供稳定的系泊力,使浮标能够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中长期系泊定位,由锚链、连接件、锚等组成,根据使用目的、深度和布放海区的不同,有时会用到系留缆、包塑钢丝绳等。
4.10岸站接收来自海上浮标发送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具有保存、显示、查询、生成报表、报警提示等功能,由配套设施、通信设备、数据处理计算机和专业软件组成。
5技术要求5.1观测要素、时次、单位和准确度5.1.1观测要素观测要素一般包括:风、气压、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水温、盐度、海流、波浪。
其它观测要素可根据需要增加。
5.1.2观测时次所有观测要素除特殊要求,应一小时观测一次,并在整点前完成观测,各要素采集结束时间应尽量靠近整点。
5.1.3观测单位和测量准确度5.1.3.1风速的单位为米/秒(m/s)。
当风速不大于5.0m/s时,测量的准确度为±0.5m/s;当风速大于5.0m/s时,测量的准确度为±5%。
5.1.3.2风向的单位为度(°),正北为0°顺时针计量。
测量的准确度规定为两级:一级为±5°;二级为±10°。
5.1.3.3气压的单位为百帕(hPa)。
测量的准确度规定为三级:一级为±0.1h Pa;二级为±0.5hPa;三级为±1hPa。
5.1.3.4空气温度的单位为摄氏度(℃)。
测量的准确度规定为两级:一级为±0.2℃;二级为±0.5℃。
5.1.3.5相对湿度以百分率(%) 表示。
当相对湿度大于80%时,测量的准确度为±8%;当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80%时,测量的准确度为±4%。
5.1.3.6水温的单位为摄氏度(℃)。
测量的准确度规定为三级:一级为±0.02℃;二级为±0.05℃;三级为±0.2℃。
5.1.3.7盐度测量准确度规定为三级:一级为±0.02;二级为±0.05;三级为±0.2。
5.1.3.8波高的单位为米(m)。
准确度规定为两级;一级为±10%;二级为±15%。
5.1.3.9波周期的单位为秒(s)。
准确度为±0.5s。
5.1.3.10波向的单位为度(°)。
准确度规定为两级:一级为±5°;二级为±1 0°。
5.1.3.11海流观测应达到表1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表1海流观测准确度5.2浮标体5.2.1浮标体吊点、拖点、锚系点应做受力分析和强度试验,并取得试验报告。
5.2.2浮标体密封舱体应做密性试验,并取得试验报告。
5.2.3仪器安装平台周围应有防护,在浮标布放、回收及维护过程保护传感器等设备。
5.2.4钢制浮标体外舷侧应有防护,对浮标体进行保护。
5.2.5钢制浮标体应保证在一个至两个水密舱室进水的情况下,浮标不会倾覆。
5.2.6暴露在海水或空气中的浮标体结构物表面应有良好的防护层。
5.2.7海水中不同金属间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直接接触,并按照CB/T 3855要求设置牺牲阳极,对浮标体进行保护。
5.2.8重量150kg以下浮标应设置便于人工搬运的把手。
5.2.9浮标体的舱盖应有防盗措施。
5.2.10浮标体最大规格尺寸小于10m的,浮标体应每年维护一次;浮标体最大规格尺寸不小于10m 的,可2年维护一次。
5.3数据采集器5.3.1基本要求应具有多路模拟量(电压/电流)、频率量(或脉冲计数)和数字量数据采集能力,及智能传感器控制和数据采集能力,其中:模拟量和频率量测量准确度应比被测传感器测量准确度高4倍;模拟量输入通道应大于8路,频率量输入通道数应大于4路;串行接口宜采用RS232、RS422、RS485等接口标准,接口数量不小于8路。
5.3.2数据采集、处理和记录表2数据采集方法和数据处理5.3.3外部接口要求数据采集器中用于连接传感器、通信设备、电源和其他外部设备的接口应标明接口的含义,接口应有冗余。
5.3.4浮标存储能力要求应具备存储1年观测数据的能力。
5.3.5浮标时钟准确度海洋观测浮标时钟应采用北京时,24小时制,年最大允许误差±30s。
5.3.6参数设置及检测5.3.6.1应能对工作参数进行设置,包括:采样间隔、传感器类型、传感器参数、传感器工作状态、通信方式、接口参数、传输内容、传输频次、日期、时间及站位信息等。
5.3.6.2应能查询测量参数、日期、时间站位信息和系统各部分的工作状态。
5.3.6.3应具有系统自检(包括数据采集器状态、通信接口、传感器接口、通讯信号强弱检测)、远程检测和故障诊断隔离能力,故障应定位到可更换单元。
5.4安全系统5.4.1应防雷击。
5.4.2应安装警示标志,避免船舶碰撞。
5.4.3应能够发现浮标移位,卫星定位系统定位误差不大于±50m。
5.4.4应能够发现浮标开舱、进水。
5.4.5开仓、进水报警传感器应至少安装2套。
5.5浮标检测仪浮标检测仪是对浮标进行设置、调试和检测的仪器,应具备如下功能:——检查和设置系统参数;——检测传感器;——检测存储器;——检测通信传输;——检测其他硬件设备。
5.6传感器5.6.1传感器输出信号应满足表3的要求,其中:输出信号是模拟电压的为模拟量传感器;是频率的为频率量传感器;是若干位高低电平组合的为数字量传感器;具有双向通信、标准化数字输出的为智能传感器。
表3传感器输出信号要求5.6.2传感器应满足GB/T 13972-2010 海洋水文观测仪器通用技术条件,同型号传感器应在海洋环境下有1年以上的应用,满足业务化应用要求。
5.6.3计量检定合格,且在检定期内。
5.6.4在满足业务化观测的情况下,优先推荐功耗较低的传感器。
5.6.5信号传输距离应大于15m。
5.6.6风传感器应安装于浮标塔架顶部,四周无障碍、不挡风的位置。
5.6.7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防辐射罩内,尽量避免周围热源和辐射的影响。
5.6.8气压传感器应安置在温度少变、没有热源、不直接通风处。
5.6.9表层水温、表层盐度测量传感器应安装于海水表面至水下0.5m深度范围内。
5.6.10应安装一台备份风传感器。
5.7通信系统5.7.1采用卫星、蜂窝移动通信、短波/超短波或微波等无线通信方式传输观测数据,可根据实际海域信号状况及传输距离选择其中2种或以上。
5.7.2通信系统接口应采用标准RS232接口。
5.7.3浮标发送的参数可包括海洋水文测量参数、海洋气象测量参数、浮标工作状态参数及扩展数据。
海洋水文测量参数包括波浪、水温、盐度、海流及深度;海洋气象测量参数包括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气压、大气能见度及降水量;浮标工作状态参数包括电池电压、方位、舱门开启、舱内进水、航标灯、经纬度及传感器状态;扩展数据包含有关用户定义的扩展信息。
5.7.4浮标数据报文格式要求见附录A。
5.7.5浮标测量参数编码格式要求见附录B。
5.8供电系统5.8.1供电方式采用太阳能电池板、充放电控制器和免维护蓄电池组和方式,单一直流供电。
5.8.2电压范围额定供电电压直流12V或14V,电压波动小于±10%。
5.8.3供电能力5.8.3.1正常工作模式下连续工作时间不小于1年。
5.8.3.2电源系统应不受日照状况影响,保证支持浮标设备正常工作15d。
5.8.3.3提供供电能力检测报告。
5.9锚系5.9.1所有结构件应抽样做无破损检查和强度试验,并出具规范的试验报告和合格证,弹性元件应出具弹性伸长曲线检测报告。
5.9.2锚系应串装转环或其它扭矩力释放装置。
5.9.3浮标体最大规格尺寸小于10m的,锚系连接部件应满足工作环境下连续工作时间不小于1年;浮标体最大规格尺寸不小于10m的,锚系连接部件应满足工作环境下连续工作时间不小于2年。
5.9.4锚系每2年应更换。
5.10岸站5.10.1浮标接收岸站的机房内应配置空调设备。
系统供电设施应接地,电源走线应排除干扰。
机房外应安装防雷设施,所有岸站设备均应处于防雷设施的保护之内。
5.10.2根据浮标所加载的通信系统,浮标接收岸站应配置相应的通信接收设备。
北斗卫星、海事卫星通讯接收设备采用标准RS232串行接口;CDMA/GPRS通讯方式采用标准网络接口。
5.10.3数据处理计算机应带有或可扩展1~2个标准RS232接口或标准网络接口,还应在互联网上具备固定的IP地址(若是局域网应支持端口映射),程序运行所需的网络端口应开放。
5.10.4浮标岸站专用数据处理软件应界面友好、操作简便,具备浮标各模块工作状态监控、异常状态报警(包括声音报警和文字提示报警)、浮标任意时段资料的查询和获取、更改配置参数、数据处理、存储、文件生成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