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时期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汉武帝与秦始皇的比较:
项目
秦始皇
汉武帝
统治 皇帝之下设丞相、太
措施 政治 尉、御史大夫;推行郡 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的不 县制
同点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民族 以战为主:修长城抵御 有战有和:派卫青、霍去病北击
关系 匈奴、南征百越
匈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行全国
交流与发展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
改变了币制混乱的状况,
圆圆形形方方孔孔半两半钱两作钱为标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
巩固
经济 准货币(教材最新表述:
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统一货币),在全国流
措施
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一的
通;统一度度量量衡衡制度
措施
统 一 车 辆 和 道 路 的 宽 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
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阶段特征】 中国
秦汉时期是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1)政治: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得到巩固(皇帝制度、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刺史制度等) (2)经济: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 发展 (3)思想文化:秦朝“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 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已经懂得用针刺、按摩、汤药等 扁鹊 多种方法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
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黄帝 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医 内经》 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作者 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司司马马迁迁 历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三 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 - 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三 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 - 3
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司马迁《史记·曹相国世家》一、从焚书坑儒到 Nhomakorabea尊儒术:
(二)汉初的“黄老之学”
3.表现: 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间里不讼于 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驿无夜行之吏,乡间无夜名之征。犬不 夜吠,乌不夜鸣。老者息于堂,丁男者耕耘于野。
一、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
对政治秩序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 对民族精神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对学术文化 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对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3)从人道到天道。董仲舒认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明确指出了“人本于天”,天为“人之曾祖父”。他把天地、阴阳、四时和五行都封 建人伦化,他“首推阴阳”,把阴阳五行说纳入了儒家学说,这可以说是董仲舒新儒 学区别于先秦儒学的主要特色之一,甚至是天的核心性质。
总之,西周末至春秋前期,王室政权降落到强大诸侯;春秋后期,诸侯争权又降落到卿大夫之家。 ——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二、秦汉时期的科技:
2.文字: 秦朝把小篆作为官方字体,后来又出现隶书。汉代楷书形成(钟繇)
3.文学: 汉赋出现,是一种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继承了先秦
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和《上林赋》。 4.史学:《史记》、《汉书》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西汉 司马迁;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东汉 班固 5.绘画:秦汉时期,门类的丰富。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绘画艺术代表作 :有汉代马王堆墓帛画、壁画、《夫妇宴饮图》等 6.宗教:佛教西汉末年传入。道教形成于东汉: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结合 。冲击 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
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2022课标
时空观念
公元前 221年 秦朝 建立
公元前 207年 秦朝 灭亡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张骞出使西域
25年 东汉 建立
公元前 209年 陈胜吴 广起义
公元前 202年 刘邦 建汉
公元前 60年 西域都 护设置
184年 黄巾 起义
考点一 秦灭六国
北击匈奴
1.背景 (1)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日渐强大,不断袭扰中原地区。 (2)西汉初期,国力疲弱,被迫对匈奴实行“ 和亲 ”,并交纳贡品。 (3)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 2.概况: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 卫青、霍去病 出击匈奴,双方在 漠北 展开决战,匈奴大败, 从此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3.总括: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 时期。
“ 张楚 ”政权。
(6)结果: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起义军缺乏后援,最终失败,吴广、陈胜相
继被部下杀害。
3.延续——项羽和刘邦义军 (1)概况: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军作战。 (2)巨鹿之战 ①指挥者、地点:【 项羽、巨鹿 】 ②特点:以少胜多的战役 ③战果: 将秦军的主力歼灭 (3)推翻秦朝: 刘邦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境地。
4.结果: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
5.影响: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形成 西汉时期开通(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 路线 长安(起点)→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大秦,即古罗马)
陆上 经济 (1)西传: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 丝绸 文化 (2)东来: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 之路 交流 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课件-PPT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课件-PPT

文 丝绸 明 之路 交

中国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到欧洲,佛教、伊 斯兰教、基督教由丝绸之路先后向东传入中国
丝 绸
历 史 意 义
(1)“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有力 地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汉朝的兴盛起了 积极的作用; (2)促进了民族融合; (3)促进了四大发明向西方传播,推动了西方社会转型
之 路
现 实 意 义
(1)对发展连接亚太地区国家和欧洲国家在这一交通走 廊的过境运输具有战略意义,促进了区域合作与经济发展; (2)有利于促进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有 利于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的经贸往来; (3)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当今如何 开发利用 丝绸之路
(1)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2)在开发丝绸之路沿线的旅游景点时要重视对沿线文物古迹的保护; (3)加强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积极参与并落实“一带一路” 倡议
考点 7 华佗、张仲景(识记)
人物
华佗
张仲 景
朝代 东汉 东汉
成就
(1)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 “麻沸散”; (2)模仿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能强身健体的医学体 操“五禽戏”
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 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称谓
外科鼻祖
“医圣” “坐堂医生”
结果: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起义失败。但是,其给东汉统治带 来了沉重打击,使其一蹶不振
考点 6 丝绸之路(理解)
西域
张骞出 使西域
西域 都护
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也就是 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汉武帝时期,张骞分别于公元前138年、前119年两次出 使西域,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 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 定了基础

论述题(教学设计)——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论述题(教学设计)——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论述题—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练习教学设计论述题—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练习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及分析内容: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分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秦朝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最终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

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东汉统治后期,政治动荡,中国社会危机严重。

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

新课标要求要了解它们的主要史实并认识到它们的意义和局限性。

云南省历史新中考推上了日程,其中论述题也开始从高中阶段下放到初中阶段,面对这种新形势,学生能掌握论述题的解题方法和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中考论述题在难度上比不了高中,对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比之前高了,一般来说论述题分值占比为6-10分,其类型和应对技巧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教学目标及分析1、回顾并掌握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加强背记;知道论述题题型的方法和技巧。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从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评价,锻炼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3、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从其意义和措施中以史为鉴;解答论述题时学会总结升华主题,丰富作答内容。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分析:知识目标多为识记要求,学生回顾为主;能力上学生稍显不足,教师加以指导;情感态度价值方面,在于解答论述题的总结语和升华语的运用,可以更好的增加作答的质量。

三、教学重难点及其分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应用秦汉时期相关知识解答历史论述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论述题的解题步骤和基本方法分析:论述题的解答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上,如果学生对于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那也就无从论述,所以我将本节课重点放在知识点的应用上;论述题的考查内容多种多样,但大致题型和模式还是有规律可寻,所以掌握解题和方法尤为重要,但对于学生来说,平时测试中对于论述题题型接触的还不多,所以在方法和技巧的熟练上还是比较困难的。

1专题一 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1专题一 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随堂达标检测
15.(2023·宁夏模拟)中国古代王朝历经更替,不断发展。以下正确描述历 史演进的是 ( D ) A.第一个封建盛世:汉初刘邦休养生息——光武中兴——汉武帝的大一统 B.走向衰落的东汉:张角创立太平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C.亡于暴君的王朝:夏朝亡于夏桀——商朝亡于商纣——周朝亡于周厉王 D.天下分分合合:春秋战国时期——“一统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随堂达标检测
3.(2023·北京丰台区模拟)汉代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的一组衣镜,绘有 孔子形象并记有孔子传记,反映出孔子在当时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促成这一现象出现的措施是 ( C ) A.奖励耕战 B.实施“推恩令” C.尊崇儒术 D.重文轻武
随堂达标检测
4.(2023·福州模拟)汉初,各地诸侯国以各自诸侯王在位的时间纪年。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创制“元封”年号,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皇帝的年 号纪年。这一做法 ( C ) 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B.废除了汉初分封的诸侯国 C.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王朝 D.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随堂达标检测
二、非选择题 16.(2023·锡林郭勒模拟)(12分)“大一统”观念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思维 习惯和行为方式,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直到隋唐时期,统治者们才摸索出一套防止富室贵族垄断权力 的官僚制度……由于科举成为步入仕途、求取富贵的最主要手段,有志 从政者就必须接受同样的经书、文学教育,从而使全国在思想文化上也 形成大一统的局面。
某一时代的历史特征是 ( C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注:冕旒这里指皇帝)。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知识汇总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知识汇总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知识汇总第9课 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条件:1、商鞅变法后,实力超过六国。

2、嬴政即位后,招募人才,听取建议,谋划统一。

时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的统一(秦朝建立)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争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中央机构:皇帝之下,设有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理监察事物),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地方:建立郡县制。

管辖:由中央直接管辖。

数量:全国36郡,后增至40多郡。

行政长官:郡守。

下设:郡下设县。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文字: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

文字统一可以使政令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货币: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

改变了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度量衡:秦始皇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所有度量衡用器必须由国家统一监制。

度量衡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交通:1、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2、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3、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防御匈奴:1、派蒙恬北击匈奴。

2、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防御匈奴。

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达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是皇帝。

中央机构设有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理监察事物),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地方建立郡县制。

3、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

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

统一度量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三 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 -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三 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 -2

四、东汉豪强士族的庄园经济
3.庄园经济的特点: (1)规模大,多种经营,自给自足。
“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池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
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
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
——《后汉书·樊宏传》
(2)聚族而居,宾客相附。
每一个田庄,在若干作坊、宅院、庭院之外,多修有高墙,在高墙的四周建有了望 谯楼,战乱时每一个田庄就是一个坞堡……田庄主既是占有整个庄园的大地主,又是宗 族长。虽然在庄园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都对庄园主有极强的依附关系。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单元三 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封 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秦汉时期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220年)
特征: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奠基
时期
(1)政治: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确立,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王东京《汉武帝时期财政改革研究》
三、汉武帝的经济政策
3.评价:
(2)对经济的影响
③对西汉社会结构的影响
“往往即郡县比没入田田之。其没入奴掉,分诸苑养狗马禽兽,及与诸官。诸官益杂置
多,徒奴蝉众”。
——《史记·平准书》
(3)经济政策对后世的影响
扩大国家垄断经济,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型。
王莽统治时期,施行的五均六管政策也是因袭借鉴了汉武帝的做法,东汉初年,依然实
“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诸物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益赋
而天下用饶。”
——《史记·平准书》Βιβλιοθήκη ②商业繁荣,商业中心逐步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一、课时重难点:【重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大一统思想【难点】内容特点影响背景二、授课过程:【阶段综述】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上大一统政治体制在全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得到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汉朝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思想上由“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经过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科技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知识整合】1、秦朝:(1)统一: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①统一的原因:A、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C、人民渴望国家统一;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E、秦国“远交近攻”的统一策略灵活有效。

②统一: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③扩疆:匈奴、岭南、④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⑤意义:(2)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包括专制主义(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组织形式)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A、中央:皇帝制;其特征、本质B、建立中央官制----(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职责;九卿中除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外,均为皇帝私家服务的,这反映了古代官制特征--- 事务与皇家事务混合一起,,家天下色彩浓厚。

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

C、地方:全面推行,建立地方行政体制-①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朝建立完备的郡县制度,后世沿用,不断修正,元朝行省制度是对这一制度的大变革。

②原因:A.经济:小农经济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保护和协调。

B.政治: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长期战乱,辽阔疆域下需要中央集权才能维护统一管理。

C.思想:法家思想主张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D.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③内容:A.核心特征:皇帝直接任免郡县长官(人事任免权)。

B.机构状况: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郡是直属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设郡守、郡尉、等官制,分掌行政、兵事、监察。

县隶属于郡。

设置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与县同级别地方行政机构称为‘县级以下有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叫。

④影响:A.郡县制的设置形成了中央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不得;B.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重要标志。

C.郡县制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与分封制比较,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3)制定细密、严苛的秦律:秦律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很有影响。

(4)选官: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5)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勤于政务,富于实干精神,是具有高度行政能力的政治家。

他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为实现理想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韧与执著。

但在他的性格与举止中也有刚愎、偏执、暴虐的一面。

他从事的征战和兴建的工程多数具有深远的进步意义,但却征调太急,赋税过重,刑法严酷,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苦难。

他相信人终有一死,却又耗费巨资寻药求仙。

这都是他性格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功:①国家统一:结束诸侯割据,统一全国,开创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②政治: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③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了经济发展;④文化: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⑤民族融合:通过统一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过:①暴政:严刑酷法、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②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2、汉朝:汉承秦制,但有所损益变化(1)中央:频繁换相、内外朝制度(2)地方:汉初采用;汉景帝平定了“”;汉武帝实行“”解决王国问题,i.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ii.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设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iii.汉武帝时地方设立司隶校尉,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iv.郡国并行制到东汉末年发展为州郡县三级。

(3)选官:察举制(自下而上举孝廉)和征辟制(自上而下)①时间:西汉武帝始行,东汉时期遭到破坏,汉末三国时蜕变为九品中正制。

②原因:汉武帝时大一统的局面需要巩固,儒家思想确立正统地位,需要大量人才,并弘扬儒家思想。

③内容:A.概念:由察访合格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B.标准: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C.辅助以考试,测试贤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也称贤良文学、贤良方正),并规定郡国选举的人数,兼顾平衡地方的目的。

D.影响:积极:为西汉提供了大量人才,推动西汉武帝时期强盛局面的出现。

消极:①具有特征,而且以官举士,民意无从体现。

②并且,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德行,它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导致人们社会风气逐渐转坏。

③被察举者因察举人而走上仕途,必对察举者感恩戴德,并为之效命,这样极易产生宗派行为,形成地方集团。

④西汉后期,世家大族逐渐控制察举权,察举制被破坏,到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品官人法)。

E.特点:察举制具有封闭特征,形式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F.为什么说察举制为西汉提供了大量人才?答:i.察举科目多,涵盖了国家所需的各种人才,选拔的范围也较广,为有才干的士人提供了较多晋身仕途的机会;ii.相对而言,察举制度执行严格,对举主和被举者均有赏罚,特别是举主,不得不谨慎行事,因而减少了滥竽充数的情况发生;(有试用期,到了东汉光武帝(公元25-57年在位)时,开始对选拔与提拔的对象,施行「授试以职」,即进行文字方面的测试,内容有策、经、笺奏(章奏文体)等。

初在部分科目,后向所有科目渗透,说明考试这一环节变得愈来愈重要。

)iii.最重要的是选拔与考试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使真正优秀的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补充: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

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

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

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

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汉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时要求举贤良方正,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时要求举孝廉,这都是察举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如果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

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

1、农业:重农抑商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从耦犁到一牛挽犁;播种工具耧车;汉代田庄;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有休耕和两年三熟制;水利:漕渠、白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2、手工业:盐铁专营制度,西汉政府垄断有利可图的行业(如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丝织业发达,有马王堆,丝绸外销激增;瓷器生产技术日益成熟(东汉的成熟的青瓷瓷);冶铁技术提高(西汉:用煤炭做燃料;东汉东汉杜诗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3、商业:(1)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与控制:秦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市严格管理,商品明码标价,钱丢进容钱器;秦汉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开,西汉长安有九市,王莽设官;汉初抑商,对商人歧视政策汉武帝实行制度。

(2)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3)商运: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陆上与水上丝绸之路开通;外贸发展--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1、思想:(1)秦朝“”(2)西汉初黄老思想;(3)汉武帝时形成以“”、“”为核心的新儒学(强调更化,上神化皇权,下教化百姓),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1、“儒学”独尊的原因(1)时代特征:走向大一统: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这些需要新的治国理论加以维护。

(2)儒学作用:礼乐秩序(3)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王国问题;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汉武帝需要文化的一统巩固政治的一统)(4)个人发挥: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一统的需要①新儒学主要增加了说,它包含以下内容(理解)神学的灾异谴告说。

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惕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策》)。

灾异谴告,被认为是天对君主的爱护和关心。

“天人同类”、“天人相副”说。

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

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召》)。

上述两点往往交错或一道出现。

天人感应说牵强附会,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碍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

他宣扬这一学说,也包含着限制君权、维护封建地主阶级长远利益的目的。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提倡孝道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

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

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

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

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

针对当时王国问题,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提出“”和“”中国的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

孔子心中的理想帝王就应握有一统天下的权威,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儒道墨法等各派思想中都潜藏着大一统的身影。

老子主张以“一”为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

大一统从此有了本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