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一、课时重难点:

【重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大一统思想

【难点】内容特点影响背景

二、授课过程:

【阶段综述】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上大一统政治体制在全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得到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汉朝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思想上由“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经过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科技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知识整合】

1、秦朝:

(1)统一: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①统一的原因:

A、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B、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C、人民渴望国家统一;

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E、秦国“远交近攻”的统一策略灵活有效。

②统一: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③扩疆:匈奴、岭南、

④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⑤意义:

(2)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含义:包括专制主义(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组织形式)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A、中央:皇帝制;其特征、本质

B、建立中央官制----(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职责;九卿中除奉常、廷尉、治粟

内史外,均为皇帝私家服务的,这反映了古代官制特征--- 事务与皇家事务混合一起,,家天下色彩浓厚。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

C、地方:全面推行,建立地方行政体制-

①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朝建立完备的郡县制度,后世沿用,不断

修正,元朝行省制度是对这一制度的大变革。

②原因:

A.经济:小农经济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保护和协调。

B.政治: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长期战乱,辽阔疆域下需要中央集权才能维护统一管理。

C.思想:法家思想主张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D.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③内容:

A.核心特征:皇帝直接任免郡县长官(人事任免权)。

B.机构状况: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郡是直属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设郡守、郡尉、等

官制,分掌行政、兵事、监察。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与县同级别地方行政机构

称为‘县级以下有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

叫。

④影响:

A.郡县制的设置形成了中央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不得;

B.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重要标志。

C.郡县制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与分封制比较,是历史的巨大进步。(3)制定细密、严苛的秦律:秦律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很有影响。

(4)选官: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5)秦始皇的评价:

秦始皇勤于政务,富于实干精神,是具有高度行政能力的政治家。他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为实现理想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韧与执著。但在他的性格与举止中也有刚愎、偏执、暴虐的一面。他从事的征战和兴建的工程多数具有深远的进步意义,但却征调太急,赋税过重,刑法严酷,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苦难。他相信人终有一死,却又耗费巨资寻药求仙。这都是他性格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功:①国家统一:结束诸侯割据,统一全国,开创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②政治: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③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了经济发展;

④文化: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

⑤民族融合:通过统一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过:①暴政:严刑酷法、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②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2、汉朝:汉承秦制,但有所损益变化

(1)中央:频繁换相、内外朝制度

(2)地方:汉初采用;汉景帝平定了“”;汉武帝实行“”解决王国问题,

i.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ii.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设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iii.汉武帝时地方设立司隶校尉,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iv.郡国并行制到东汉末年发展为州郡县三级。

(3)选官:察举制(自下而上举孝廉)和征辟制(自上而下)

①时间:西汉武帝始行,东汉时期遭到破坏,汉末三国时蜕变为九品中正制。

②原因:汉武帝时大一统的局面需要巩固,儒家思想确立正统地位,需要大量人才,并弘扬儒家思想。

③内容:

A.概念:由察访合格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B.标准: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C.辅助以考试,测试贤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也称贤良文学、贤良方正),并规定郡国选举的人

数,兼顾平衡地方的目的。

D.影响:

积极:为西汉提供了大量人才,推动西汉武帝时期强盛局面的出现。

消极:①具有特征,而且以官举士,民意无从体现。②并且,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德

行,它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导致人们社会风气逐渐转坏。③被察举者因察举人而走上仕途,

必对察举者感恩戴德,并为之效命,这样极易产生宗派行为,形成地方集团。④西汉后期,世

家大族逐渐控制察举权,察举制被破坏,到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品官人法)。

E.特点:察举制具有封闭特征,形式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F.为什么说察举制为西汉提供了大量人才?

答:i.察举科目多,涵盖了国家所需的各种人才,选拔的范围也较广,为有才干的士人提供了较

多晋身仕途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