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
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
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主要有: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一样,同为我国三大墓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一个民族可以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内单独建立一个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据它分布的情况在全国其他地方建立不同行政单位的多个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试题

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试题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的分布局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
A.高度聚居B.大杂居、小聚居C.小集中、大分散2、()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
A、民族团结B、民族进步C、民族平等3、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一项()很强,涉及全局、关系长远的重要工作。
A、政治性、复杂性、群众性B、政治性、群众性、长期性C、政治性、政策性、群众性4、少数民族人口1万人以上的设区的市、辖有()或者少数民族人口5000人以上的县(市、区),其XXX和人民政府组成人员的候选人或者人选中,应当有少数民族公民。
A.3个少数民族村民小组以上B.民族村C.民族乡5、(),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A、共同团结前进B、共同发展前进C、共同团结奋斗6、“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这是()同志提出的。
A、XXXB、XXX、XXX7、()是我们党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
A、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B、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C、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8、对于少数民族村,表达错误的是()A.XXX成员中,应当有简历民族村的少数民族公民B.建立民族村,须经村民集会同意,由所在乡(镇)人民当局提出申请,经市级人民当局审批C.建立民族村,必须报设区市的市人民政府民族事务部门、民政部门备案9、XXX同志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我国()、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公正B、民主C、平等10、()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A、民族爱国主义教育B、党的民族政策C、民族前进发展11、历史经验证明,我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只有在()下才能得以真正搞好和切实加强。
A、全面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B、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C、全面加强和提高党的民族工作水平12、()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章程》明确规定的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k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一亿多人口,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从历史上看,各民族密切交往、和谐相处的时期,大都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时期;民族大家庭的经济越发展、社会越繁荣,越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进步。
事实证明,只有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具有强大动力,中国的综合国力才有望不断提升。
只有携手共进、共同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具有坚实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希望。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努力增强民族地区经济实力,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繁荣,推动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历史性飞跃。
当前,民族地区的发展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中国的民族政策,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被称之为世界处理民族问题的“中国经验”。
但是也应看到,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发展基础薄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境外敌对势力始终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族仇恨、制造民族分裂,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渗透、破坏活动。
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实现各民族发展的根本福祉。
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民族平等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民族团结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重大原则,民族互助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国泰民安是各族人民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国泰民安是各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共同精神纽带。
各民族都是中国共产党的组成部分,都有本民族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命运与共。
多民族自治地方和自治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
国家在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下面,我就我国56个少数民族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我国56个少数民族中,有200多个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我国有56个民族,众多。
我们国家拥有56个民族,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在我国有少数民族420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的43%左右。
现在有50多亿人口的内蒙古自治区总人口达到13.7亿人,占我国大陆总人口的62%。
新疆、西藏、青海、四川三省(自治区)共7个自治州;云南、广西两省区市各1个自治州;西藏14个县;四川29个县市;内蒙14个旗,610个自治县(旗);黑龙江4个省2区和11个边境地区除西藏自治区外,其它549个盟市都成立了自治地方管辖的民族自治区。
自治州共有52个区县级单位、1083个乡(镇),其中民族自治地方164个。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民族国家,首先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主体语言和自己的文字,都有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这对于促进我国各民族团结和发展同各少数民族的交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着重要意义。
各个民族在长期共同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等多样的关系,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中一条重要内容。
一个都不能少。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同中华民族长期血肉相连构成的大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
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这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里,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96%。
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有9056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8.04% 。
由于这个原因,习惯上把其余的兄弟民族称为少数民族。
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政府(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虽都有一套关于民族事务的政策和制度,但民族间却无平等可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即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意愿,中国政府采取不同方法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实行民主改革,并在50年代末完成。
这场改革废除了领主、贵族、头人等特权者的一切特权,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制度,使千百万少数民族群众翻身解放,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各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曾经长期被压迫、遭歧视的少数民族真正变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些新中国成立前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度或封建农奴制度下的少数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跨越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鸿沟,跨入了现代社会。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俄 维 朝 哈 白 回 傣 满 苗 罗 藏 吾 侗 鲜 壮 萨 族 族 族 族 斯 族 尔 族 克 族 族
高 山 族
满 族
LLFC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 族人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 关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 政治制度。 3.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维护民族团结。 4.理解“一国两制”方针的含义。
2.隋炀帝三次派人去琉球。
3.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 辖澎湖列岛和台湾。
4.清朝时在台湾设省。 到了近代:
1.甲午中日战争后,签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
2.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
3.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建立政权,在美国的支持下人 为地与大陆分离。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绘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 案的绿色旗帜。其中五颗呈弧行排列的五角星是代表统一的 中国;三朵含苞待放的白莲花象征澳门特区是由三个岛组成 的吉祥之地(包括澳门半岛、凼仔岛、路环岛三个部分 ) ; 绿色代表祖国大地,象征和平与安宁。莲花、大桥、海水则 象征着澳门的自然地理特点和自然景观,寓意澳门四周是中 国的领海,寄托着澳门回归祖国后一定能保持稳定发展的美 好愿望。
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西藏喇嘛
回民穆斯林
为了祖国的统一 和繁荣,各民族 结成最广泛的爱
国统一战线
全体社会主 义劳动者
社会主 义事业 的建设 者
最广泛的 爱国统一 战线
拥护社会 主义的爱 国者
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区旗是一面中间配有五颗星的动态紫荆 花图案的红旗。红旗代表祖国,紫荆花代表 香港,寓意香港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在 祖国的怀抱中兴旺发达。花蕊上的五颗星象 征着香港同胞心中热爱祖国,红、白两色体 现了“一国两制”的精神。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国家结构形式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实行地方适度分权。
我国采用单一制的原因:第一,历史上有着统一的传统和实行单一制的渊源。
第二,各民族之间有着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传统。
第三,各民族主要是和汉族相互杂居,“大杂居、小聚居”。
第四,近代以来,结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
第五,各民族之间,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需要互相学习、帮助、支持,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
第六,防止和抵御外来干涉和侵略,维持我国的独立与安全,需要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与合作。
我国单一制两大特色: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
「民族区域自治」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如下:第一,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的。
第二,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
第三,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实现。
自治权: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在民族自治地主内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主权力,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特别行政区」最出是针对台湾做出的,但在香港、澳门付诸实施。
依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特别行政区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核心是一个国家。
特别行政区是一级地方政府。
第二,两种制度共存,但主体是社会主义。
第三,高度的自治权。
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特别行政区的建立和“一国两制”的实践,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创造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带有某些复合制特征的单一制。
第七章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公共权力的载体和公共权力运作的政治组织系统,是阶级统治和政治统治体系的核心。
第一节国家机构的含义、构成、特点和组建国家机器在政治科学上就叫做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体系的总和,包括全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
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日常活动的组织体系。
国家机构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的需要。
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统治阶级要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凭借一定的权力设施。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引言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多民族共生共荣,是中国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财富。
在中国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民族团结与和谐共生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保障。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民族政策、统一思想等多个方面探讨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特点与意义。
历史背景中国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可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的统一。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交流合作,并相互影响、融合发展。
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并在统一的国家框架中实现共同发展。
从古代的中央王朝到现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一直保持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这是我国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
民族政策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民族平等、团结、和谐的发展环境。
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教育、民族经济发展等方面。
根据中国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主权力。
中国现有的五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为各民族提供了一个自我管理、发展的空间。
通过自治实践,各民族可以充分保护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化传统等,同时也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共同推动中国的发展进步。
中国政府注重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推广,保障各民族群众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充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
同时,中国政府还大力投入资源,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设施和教育质量,提高各民族群众的教育水平。
此外,中国政府还积极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实施各项扶贫政策和优惠措施,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条件,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在经济发展中,中国政府也注重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
统一思想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统一思想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
很早以前,我国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现有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 59% 。
其余55个民族的人口为1.04亿,只占全国人口的8.41 %。
因为这55个民族所占的比例小,人口少,所以,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56个民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局面。
也可以表述为各民族“大分散、小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一方面,各民族都有大小不同的聚居区。
我国各民族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第一、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移民、屯田、屯军,汉族人民不断向边疆迁徙。
第二,由于战争、起义失败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迫使少数民族四处迁徙、或者是汉族起义失败后逃入民族地区。
第三,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形成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二、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
我国自秦汉以后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此延绵不断,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直到今天,国家统一局面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像中国这样一个国土长期保持统一且未被分裂,文化传统古老且未能割断的国度,在世界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之所以能够如此长久地始终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国家形态,客观地说是与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发展进程,以及中华民族强大的内聚力亦即“共同性”的不断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概括起来,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所决定的。
1.独特的地理环境
我们伟大祖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端,她的东面是浩瀚无边的太平洋,长达近两万公里的海岸线,对于古代农耕民族而言是根本无法逾越的巨大障碍。
西面有高耸云端的帕米尔高原、阿尔泰山等高原屏障。
西南方向则是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众多山脉纵横其间,喜马拉雅山如同一扇巨墙,成为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的自然分界。
北面是著名的蒙古高原,那里多是戈壁沙漠,所谓“平沙万里无人烟”,环境异常恶劣。
中华民族生存的这片地域,亦即一面邻海,三面为陆上高
山或戈壁阻隔的地理状态,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性的半封闭的地理“单元”。
基此,
使中华民族的先人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存和活动的地理空间,由于不能大规模地与外部其他民族和地区进行交流,只能在自己内部环境中自我调节,独立发展,各族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以我之有易我之无,从而就使各民族心理素质一致的东西越来越多。
中国地理条件的这种整体统一性特点,对于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素质统一性的构筑,以及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了极大作用和影响。
2.互补型的经济结构
农耕经济和畜牧业经济的互补性特征是导致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
作为一个单独的地理单元,我国内部自然环境差异很大,活动于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各民族,基于各自所处的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经济类型,甚至同一经济类型的民族,也由于所处的自然条件不同,以及发展程度的差异,形成各式各样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种地区之间和民族之间社会发展的差异,使得数千年来国内地区之间、各民族之间为了达到经济生活上的相互需要而彼此交往,相互补充,集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因为只有通过彼此交往才能满足各自生产生活上的需要。
正因为如此,各民族间的源远流长的经济交往最终发展成为巨大的凝聚力。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历史上畜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之间,自然形成了经常和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是我国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经济基础。
正是在此基础上,各个民族共同缔造了多民族的国家。
尽管在政治斗争中多次出现分裂,最终仍归于一统,每次统一的版图大体相近,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经济文化的整体性。
”
3.主体民族———汉族的凝聚力作用
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进程中,汉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的凝聚核心,并在创立、巩固和发展中国独特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缘于以下几个因素:其一,汉族居住生存的地理环境比较优越。
其二,统一的国家政权和比较发达的社会制度使汉族社会稳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均处在其他各族前面。
其三,汉地农业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立国之基。
汉族的经济相对发达,汉族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社会形态等方面都处于国内各民族前列。
其四,汉民族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并且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吸纳性特点。
以上优势使汉人在与各民族交流和融合过程中往往处于优势地位,历史上大量边疆少数民族不断地内迁并自然融化在汉人中。
汉人由于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成分,其人数和势力不断地得到发展壮大,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广纳百川的中华文化
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以汉文化作为一种延续不断的主导文化的中华文化传统,奠定了我国境内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
这种文化传统不仅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发展,同样也影响着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形成和发展。
从文化史角度来看,中华古代文明在文化史上的发展连续性,在整个世界史上都尤显突出,如中国的语言文字在发展过程中从未发生断裂。
中华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吸纳性,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彼此吸收对方的文化成果,文化的融会交流为统一国家的政治认同奠定了基础,使中华各民族之间发展起持久而巨大的亲和力、凝聚力。
5.源远流长的“大一统”的国家观
国家的形成有多种途径,因而也就不能否认国家观念的多样性。
秦汉以后我
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客观存在,使中华民族很早以前就逐步形成一种朴素系统的国家统一的整体观念,亦即“多民族”和“大一统”的国家观。
这种中华民族整体性的意识和观念贯穿于中国历史始终,它既是中国历朝统治者制定国内各项施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和不断发展的精髓。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大一统”的思想观念表现在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上就是“华夷一统”,中华整体。
“大一统”观念和中华民族整体意识是一种无形却有形的强大的向心力,大家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都认为分裂是不正常的事情。
所以,“大一统”的意识数千年来浸润着我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
这是中国社会很早就实现了统一,并且越来越走向大统一、大融合的坚实基础。
中华民族各族都一直视国家的统一为自己的职责,拥护统一而反对分裂。
这种“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
正是这种思想和观念,使得我们伟大祖国数千年间虽然历经磨难,数历分裂,却始终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三、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格局
纵观全世界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一般呈现出三种现象:一是多民族国家中的各个民族分离,各自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就会分成若干个单一民族国家。
二是多民族国家中的各个民族融合为一个民族,多民族国家转化为一个单一民族国家。
三是多民族国家的各民族长时期联合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间当然不排除暂时的分裂,但即便暂时分裂形成的也仍是一些多民族国家,通常这若干个多民族国家过一段时间又会统一。
而这三种现象,往往又会交织在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即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中,有的民族分出去了,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国家;有的民族相互融合了;而有的民族则不断经过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过程中,长期共处于这个多民族国家之中。
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民族结构上是“多元一体”,即许多个民族作为“多元”共同生活在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体”之中。
同时我国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结构上也是“多元一体”,这种“多元一体”状况。
至今还是如此。
到现在中国还是一个由56个民族这“多元”组成的一个多民族国家“一体”,至今在我国统一国家之下,还有一般省市县和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特别行政区多种形式;同时在社会性质上,“一国多制”也属此类。
综上所述,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过程中,不仅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同开发了祖国辽阔的疆土,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且用自己的鲜血,反抗了统治阶级的压迫,推动了祖国历史的发展,并用自己的鲜血,抵抗了外国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正是因为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发挥了聪明和才智,才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才创造了我们祖国发达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