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别如克*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很早以前,我国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现有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 59% 。
其余55个民族的人口为1.04亿,只占全国人口的8.41 %。
因为这55个民族所占的比例小,人口少,所以,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56个民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局面。
也可以表述为各民族“大分散、小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一方面,各民族都有大小不同的聚居区。
我国各民族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第一、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移民、屯田、屯军,汉族人民不断向边疆迁徙。
第二,由于战争、起义失败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迫使少数民族四处迁徙、或者是汉族起义失败后逃入民族地区。
第三,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形成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二、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我国自秦汉以后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此延绵不断,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直到今天,国家统一局面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
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
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主要有: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一样,同为我国三大墓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一个民族可以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内单独建立一个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据它分布的情况在全国其他地方建立不同行政单位的多个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什么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什么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维系大一统局面的重要历史经验。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把破坏中国的民族团结作为其侵略、扰乱中国的重要手段,因此坚持民族团结有其特殊重要性。
虽然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曾经出现了不少冲突,但和平交往仍是主流,并留下了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佳话。
正因为如此,中国各个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之后,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国共产党更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我们也要看到,鸦片战争以来,一些国外敌对势力千方百计破坏我们的民族团结,还试图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
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之后,一些国家不断挑拨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企图扰乱中国的发展和稳定。
当前,一些欧美国家在民族、宗教领域出现了很多问题乃至社会被撕裂,纵然如此,他们仍不忘指手划脚和挑拨离间。
因此,坚持民族团结既是继承中国历史上优秀传统的时代要求,也是防范和化解国外敌对势力挑拨的必然选择。
这是根据民族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作出的重要论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了布农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赛夏人等十多个族群。
傣族的浴佛节约当汉地的清明前后,又称为泼水节是一个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欢日。泼水节这天,村寨中的青年男女,一清早便群往山中摘取野花树枝,携到佛寺中供佛。女互以水溅泼为戏,等到遍体淋漓,然后相偕担水游行街中,遇到人便以水溅之,被溅的不论是土司头人或汉宫,都只报之以笑脸。在这一天被泼水在身上是一种吉利,所以人们都特意走到街上去让青年们戏泼,如疯似狂的嬉戏,直到街中水流成渠,始淋漓尽兴而归。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十二木卡姆”是传世音乐作品。舞蹈有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等,女子舞姿轻盈优美,旋转快速多变;男子动作热烈奔放,强悍刚劲。传统保留节目有赛乃姆、刀郎舞、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婚礼舞、麦斯舞等,当代创作的摘葡萄舞、种瓜舞、新疆好、我的热瓦甫等舞蹈均为上乘之作。麦西莱甫是维吾尔族民间群众娱乐形式之一,每逢节日、喜庆或休闲时刻,人们会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表演杂技、魔术等,尽情狂欢。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国泰民安是各族人民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国泰民安是各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共同精神纽带。
各民族都是中国共产党的组成部分,都有本民族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命运与共。
多民族自治地方和自治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
国家在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下面,我就我国56个少数民族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我国56个少数民族中,有200多个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我国有56个民族,众多。
我们国家拥有56个民族,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在我国有少数民族420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的43%左右。
现在有50多亿人口的内蒙古自治区总人口达到13.7亿人,占我国大陆总人口的62%。
新疆、西藏、青海、四川三省(自治区)共7个自治州;云南、广西两省区市各1个自治州;西藏14个县;四川29个县市;内蒙14个旗,610个自治县(旗);黑龙江4个省2区和11个边境地区除西藏自治区外,其它549个盟市都成立了自治地方管辖的民族自治区。
自治州共有52个区县级单位、1083个乡(镇),其中民族自治地方164个。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民族国家,首先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主体语言和自己的文字,都有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这对于促进我国各民族团结和发展同各少数民族的交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着重要意义。
各个民族在长期共同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等多样的关系,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中一条重要内容。
一个都不能少。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同中华民族长期血肉相连构成的大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民族区域自治原因内容和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原因内容和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原因、内容和意义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到目前为止,中央政府已经确认并确认了56个民族。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
他们通常被称为少数民族。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41%。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民族逐渐融入中华民族。
2.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
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3.中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能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4.自184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
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的优越性。
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2.有利于把民族的方针政策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相结合,适应民族和地区的条件,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3.促进国家繁荣与国家繁荣的结合。
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含义和特征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物。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政治制度,也是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
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这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里,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96%。
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有9056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8.04% 。
由于这个原因,习惯上把其余的兄弟民族称为少数民族。
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政府(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虽都有一套关于民族事务的政策和制度,但民族间却无平等可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即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意愿,中国政府采取不同方法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实行民主改革,并在50年代末完成。
这场改革废除了领主、贵族、头人等特权者的一切特权,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制度,使千百万少数民族群众翻身解放,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各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曾经长期被压迫、遭歧视的少数民族真正变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些新中国成立前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度或封建农奴制度下的少数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跨越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鸿沟,跨入了现代社会。
2022高考政治考点解析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考点突破1.民族和阶级、国家的关系:民族、阶级、国家是三个不同的范畴,它们之间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1)民族、阶级、国家是三个不同的范畴,各有自己的内涵。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有四个根本特征。
阶级,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由于所处的不同地位和对生产资料关系不同、分配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社会集团。
可见,阶级划分的标准和民族划分的标准不同。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这说明,民族、阶级、国家是不同的社会现象。
(2)民族、阶级、国家有着密切联系第一,从民族的最初形成来说,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由部落联盟逐渐开展而形成的人们的新的共同体,也是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
第二,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来说,国家是由国民、国土、政权和主权等组成的政治实体。
国家由民族组成,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有的由多民族组成。
任何一个民族都必定以国家作为其存在的必要条件,生存在一个具体的国度里的一个人,既是属于一定民族的,也是属于一定国家的。
第三,从民族与阶级的关系来说,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是划分为阶级的。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民族都是由少数的剥削阶级和大多数的被剥削的劳动群众组成的,都存在着阶级的对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民族之间不再存在阶级的对立,民族之间只存在差异,民族之间关系已转变为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3)只有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之后,并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国家的消亡,各民族高度开展,真正到达共同繁荣,各民族开展趋于同一水平,民族的差异才会慢慢消失,人类无差异的共同体才会出现。
2.民族的根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根本特征。
(1)共同语言①共同语言是指,民族内部用以彼此交流思想和互相往来通用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稳定的重要特征。
②共同语言的作用:没有共同的语言就不能共同从事生产,也不能实现经济和文化交流,也不能组成同一民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各民族团结与平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清除了极“左”思潮危害,巩固并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运用与创新,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情况,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归纳出我国当代民族关系的内涵,提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与共同进步的要求,强调加快发展是增强新时期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开创了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也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坚持、发展与创新。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是我国各民族大团结,民族地区大发展,民族工作成就辉煌的时期。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在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实践中,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这个当代中国民族工作最主要的、最基本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做出了新发展、新贡献。
科学地阐明了当代民族问题的内涵。
一、理论背景
在国家初创时期,新中国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破旧立新,确立了民族关系平等与团结的基本准则。
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担负拨乱反正与开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局面,确定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性质,并探索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道路,邓小平提出的富民政策与两个大局思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比如二十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就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
,就是为了实现全国各民族的共同富裕。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所面临的,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东西部差距也明显拉大,这就需要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与充实新时期民族关系的内涵,江泽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的目标。
作为党和国家的最主要领导人,江泽民在审视了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势,以及当今
我国民族关系的现状与特点后,创新性地指出:民族问题包括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两方面的主要内
容;我国民族关系的内涵应该是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与共同进步;加快发展是增强新时期民族团结的
核心问题。
江泽民的民族关系理论,有效地指导了我国的民族工作,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
在实践中的创新。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当代民族问题的内涵作出了准确的归纳,把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作为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
并辩证地指出,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互为因果,良好的民族关系是民族得以发展的前提与保证,民族发展繁荣又是形成团结和睦民族关系的物质基础。
江泽民从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宏观战略性的思考,认为加速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必经道路,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
二、对民族问题做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科学界定
对民族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性指导方针和政策,它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组成部分,它的性质与内容是随着社会总问题的变化而变化的。
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1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只要有民族存在,既有民族问题存在。
民族问题既包括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这个阐述同原来“民族问题,实际上就是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概括并不矛盾,而是在对其充分继承基础上的新发展。
这个阐述深刻揭示了当代民族问题的内涵,它标志着我们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这个阐述最大的贡献在于对民族之间的关系认识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即:把发展引入民族问题概念。
掌握了各个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更利于处理民族之间的问题。
民族问题的根本,说到底是发展的问题,离开发展,不可能找到正确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答案。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民族工作的思想解放,关键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
对民族问题的科学界定,是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民族问题理论上的最大突破,是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最突出的贡献。
三、加快发展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当代民族问题的内涵作出了准确的归纳,把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作为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
并辩证地指出,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互为因果,良好的民族关系是民族得以发展的前提与保证,民族发展繁荣又是形成团结和睦民族关系的物质基础。
江泽民从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宏观战略性的思考,认为加速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必经道路,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
92年中央民族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科学阐明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表现形式,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是第三代领导人在民族理论上的又一大贡献。
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决策的做出,与党中央在这个问题上的新的突破是分不开的。
四、明确提出并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一贯的思想,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不懈的关系。
1990年9月他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制度”。
在1991年,江泽民在建党70周年的讲话中,将坚持和完善区域自治制度提高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
在1997年9月12日,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三大基本民主制度之一,并纳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002年2月江泽民发布命令,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正案,正式从法律上把民族区域制度确定为我国
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它的修改,说明我国在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法律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