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大远小-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近大远小-教学课件

近大远小-教学课件

详细描述
在人像摄影中,摄影师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 角度和拍摄距离来控制人物的大小和比例。 例如,在拍摄全身照时,将相机靠近人物的 下半身可以使得人物看起来更加高大、有力 ;而在拍摄脸部特写时,将相机远离人物可 以使得脸部特征更加细腻、清晰。这些技巧
都是基于近大远小的规律来运用的。
CHAPTER 05
近大远小的艺术价值
增强视觉冲击力
近大远小原则通过将前景物体放大, 背景物体缩小,产生强烈的视觉对比 效果,使画面更加鲜明突出。
在艺术作品中,这种视觉冲击力可以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突出主题,增强 艺术感染力。
表达空间感
近大远小原则通过物体大小的变化,表现出空间距离的变化,使画面呈现出三维 立体感。
VS
详细描述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通过合理安排镜头角 度、焦距和拍摄距离,可以营造出近大远 小的效果。结合镜头运动和剪辑技巧,可 以使电影画面更加生动、立体和引人入胜 。
CHAPTER 04
近大远小的实例分析
自然景观
总结词
自然景观中,近大远小的规律体现得非常明显,如山峰、树木、河流等。
详细描述
在自然界中,由于地球的曲率以及光线的传播特性,我们观察到的物体大小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例如,站 在山脚下看山峰,感觉山峰非常高大,但是随着距离的增加,山峰的高度似乎逐渐变小,这就是近大远小的规律 。
CHAPTER 06
如何培养学生的近大远小意识
观察生活中的实例
总结词:直观感受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如站在远处看建筑物,会发现建筑物看起来比实际要小,随 着距离的拉近,建筑物看起来越来越大。通过观察这些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 律。
通过实践加深理解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2课 近大远小 |辽海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2课 近大远小 |辽海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2课近大远小|辽海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近大远小的概念与周期;
2.能够根据所见景物进行近大远小的画法表现;
3.培养学生观察力和绘画技巧,增强了解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讲解近大远小的概念和周期;
2.案例演示讲解如何根据景物进行近大远小的表现;
3.辅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绘画技巧。

三、教学难点
近大远小的周期和实践中的表现。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示范与讲解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近:距离画面近的物体在画面中占据的空间较大;
远:距离画面远的物体在画面中占据的空间较小。

2.教师再出示多幅图片,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其中的近大远小关系,帮助学生理解近大远小的周期。

(二)案例演示与讲解
1.教师出示一个简单风景的图片,跟学生一起解析并讲解其中的近大远小关系。

2.教师以此为基础进行真实场景景物的绘画演示,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理解画家是如何用近大远小来表现景物形态和变化的。

(三)学生练习
1.学生以真实场景为主题,进行绘画实践。

教师在旁边进行辅导。

2.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指出优缺点并进行改进。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近大远小作为重点,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解读和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近大远小的概念,掌握实践中画法表现,对于学生绘画技巧的提高和艺术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增强了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与察觉,增强了“感知自然”的能力。

1 近大远小 课件(共18张PPT)(2024-2025)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ppt

1 近大远小 课件(共18张PPT)(2024-2025)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ppt
物体透过人的瞳孔 投射在视网膜上, 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 其实物体的尺寸并没有变化, 人们得到的只是错觉, 却能“真实”地表现 画面的空间感。
学习建议
●观察街道、铁路、建 筑、人物和树木的远近 变化, 并把你看到的近 大远小现象画出来,看 看能不能画 出纵深感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小巷深深 学生作品( 水粉)
学生作品
门前的路 学生作品片使墙 面似乎有了纵深感
生活中的设计
生活中的设计
小实验
将①和②的平面图形旋转起来,立刻会出现立体的近大远小现象。
小实验
小实验
从我们做的教具上,能看到近大远小的现象。
走进大自然
●你在自然界中发现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吗?
走进大自然
●你在自然界中发现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吗?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 到了哪些知识?
下节课,带着你的作品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16.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案小学美术人美版五年级下册

16.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案小学美术人美版五年级下册

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物体的近大远小现象是人视觉的一种感受,理解物体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透视规律。

知道视平线、消失点。

2、总结出近大远小的规律,绘制一幅表现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作品。

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等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透视知识,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用美术的眼光去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

2、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的欲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不陌生,已有这种视觉感受,但是还没有正式接触到透视知识,对透视的变化规律尚不明确,对用平面表现三维空间的具体方法也基本停留在前后遮挡关系上。

他们能够进行仔细的观察,有一定的分析、探究问题能力,能够大胆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有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受生活中客观物象所呈现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规律。

(解决重点的方法,1、通过看视频、看图片分析出透视规律,2、通过讲视平线、消失点更能准确的找到透视现象。

3、通过找错游戏进一步体会透视规律)教学难点: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解决难点的方法:1、画往外推往里拉门第一次感受透视现象的画法,2、通过透明纸画透视线进一步感受透视现象对透视现象的作用。

3、通过教师示范,体会通过透视线画好一幅画的过程。

)【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观察生活中的图片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观察汽车由近到远的大小变化。

学生看视频进行观察,并进行汇报。

教师:总结出近大远小。

近大远小的现象在绘画中称为透视现象。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讲授】分析透视规律教师播放视频课件,展示路灯、林荫道、建筑、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景物大小、高低、宽窄的变化。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景物的近大远小|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景物的近大远小|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景物的近大远小|苏少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掌握景物的近大远小表现方法;2.了解视觉空间的概念;3.提高对绘画色彩的敏感度;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观察力;5.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1.景物的近大远小表现方法;2.视觉空间的概念。

2.2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画面表现景物的近大远小;2.如何把握视觉空间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1.准备足够的彩铅、画笔、画纸等绘画工具;2.准备讲解PPT。

四、教学步骤与内容4.1 导入(5分钟)1.展示一幅距离感明显的图像,让学生感受和品味;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画面表现景物的远近?4.2 课堂讲解(10分钟)1.通过讲解PPT,介绍页面上出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标示法;2.让学生理解视角的概念;3.介绍近大远小表现的侧重点。

4.3 实践训练(30分钟)1.让学生自行绘制一个水泥桥墩,训练学生如何表现景物的大小;2.让学生自行绘制一幅立体感明显的画面,训练学生把握视觉空间的概念。

4.4 汇报与展评(15分钟)1.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学习并得到启发;2.教师现场点评,鼓励学生表现得更好。

4.5 总结(5分钟)1.总结所学习到的内容;2.强调学生需要继续认真实践和完善自己。

五、课后作业1.设计一个画面,训练自己对近大远小表现的把握;2.自行绘制一幅画作,充分表现远近效果;3.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关于颜色对视觉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显然提高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观察力。

通过实践训练,学生也充分掌握了景物的近大远小表现方法和视觉空间的概念。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于学生创意方面的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画作中展现自己的思想。

“多样性”这一方面也可以成为我们展开下一步的探讨。

人美版(北京)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6课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人美版(北京)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6课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物体的近大远小现象是人视觉的一种感受,理解物体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透视规律。

知道视平线、消失点。

2、总结出近大远小的规律,绘制一幅表现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作品。

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等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透视知识,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用美术的眼光去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

2、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的欲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不陌生,已有这种视觉感受,但是还没有正式接触到透视知识,对透视的变化规律尚不明确,对用平面表现三维空间的具体方法也基本停留在前后遮挡关系上。

他们能够进行仔细的观察,有一定的分析、探究问题能力,能够大胆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有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受生活中客观物象所呈现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规律。

(解决重点的方法,1、通过看图片分析出透视规律,2、通过讲视平线、消失点更能准确的找到透视现象。

3、通过找错游戏进一步体会透视规律)教学难点: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解决难点的方法:1、画往外推往里拉门第一次感受透视现象的画法,2、通过透明纸画透视线进一步感受透视现象对透视现象的作用。

3、通过教师示范,体会通过透视线画好一幅画的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导入】观察生活中的图片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观察汽车由近到远的大小变化。

学生看图片进行观察,并进行汇报。

教师:总结出近大远小。

近大远小的现象在绘画中称为透视现象。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讲授】分析透视规律教师播放视频课件,展示路灯、林荫道、建筑、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景物大小、高低、宽窄的变化。

近大远小ppt课件

近大远小ppt课件
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地低近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1
2
3
远近的奥秘 造型-表现
4
近大远小 近长远短 近宽远窄
5
近清晰远模糊
6
近鲜明远灰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7
什么是透视呢? •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
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 近大远小、近高远地低、近宽 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13
14
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15
16
17
• 近高远低 • 近宽远窄 • 近长远短 • 近清晰远模糊 • 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小结 透视的基本规律
18
19
8
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9
10
※在视觉中其形象就要从高度、宽度、深度成熟近大远小的变化和消失现象。 ※这些有形景物无限远时,在天地相接处汇集在一个点上消失了。
※无限远时也会缩小为无限远小的点,代表物体的消失,称灭点或消失点。
11
12
看一看这幅小朋友的画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2课 近大远小 |辽海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2课  近大远小 |辽海版

《近大远小》教学目标:情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追忆能力。

认知:认识自然界特别是周围事物中存在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操作:学习用简洁的线条来表现出物体的近大远小的变化。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近大远小变化的规律,并用彩笔把变化了的物体画出来。

教学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使描绘的物象更真实。

教学准备:课件、范画、彩笔。

作业要求:自主命题,用彩笔把观察到的物体的近大远小变化画出来,也可以画日常生活中自己的所见。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照片观察,感知近大远小,点明课题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外出游玩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能说一下吗?(学生自由说)2、老师也带来一张照片,我们来看一下。

画面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手变大了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近大远小”。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近大远小的规律。

二、尝试练习板块一:直观体验近大远小,揭示原理1.互动游戏。

(1)师:为了让同学们更简单的理解,请大家伸出自己的手臂一前一后,睁开一只眼睛,用你的小手掌遮挡住观察的视线,看看手掌离眼睛的远近与观看的结果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你的手会不会真的一大一小?其实是我们的“眼睛”欺骗了我们呢,其实很简单,靠眼睛越近,物体越大,离眼睛越远,物体越小。

其实是我们眼睛产生的错觉。

(2)师:下面考考你们,老师展示的这幅图,我们是从哪个角度看他们,才会看到这样的形象?(俯视人物形象)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理解近大远小现象产生的原理。

板块二:图片观察,验证透视规律,学习表现1. 跟我找。

师:原来近大远小的现象是我们的眼睛带给我们的错觉,那么只要是我们视线里的事物就应该都存在这样的规律。

跟老师来找一找,这些图片中你找到这样的规律了吗?在哪儿?①大片向日葵。

学生很容易发现向日葵花盘的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适当引导观察远处与近处向日葵的大小比较,得出结论,近大远小适用于所有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找到视平线。
2. 确定消失点。
3. 找到透视线。 可以开始填颜
色啦!谁来帮我画 出树干?
名 胜 古 迹
◆ 说说你知道的天安门? ◆ 找找哪里体现了近大远小?
找说
找说

哪你 里知胜体道 现的 Nhomakorabea古
了长 近城

大? 远 小

绘 画 中 的 近 大 远 小
绘画中的近大远小
石阶、路、墙壁……
苏少版小学美术配套教学课件 五年级下册
近大远小
远 处 的 铁 轨 真 的 变 窄 了 吗 ?
想 一 想
人的视觉有一定角度,靠得近的物体遮
为挡什视线么的会角产度大生,近离大得远远的小遮挡的的现角象度就呢小?。
我们从哪个视角可以看到这样的人物形象?
你 找 到 近 大 远 小 吗 ?
除了近大远小,你还发现了近( )远( )?
原来是墙上画的石阶路!
壁画中近大远小的巧妙利用,使室内的空间看上去无限大……
《 门 前 的 路 》 学 生 作 品 水 粉 色
《 小 巷 深 深 》 学 生 作 品 水 粉
作业要求
◆ 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画画你生活 中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 ◆ 用你擅长的画法作画,提倡用色彩直 接表现,可以选择水粉或者炫彩棒、油 画棒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