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2011-09-09 15:48:02)转载▼标签:转载分类:转载原文地址: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作者:xpwj_2008_sx4r3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它们是本我、自我、超我。
在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身上,这三大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组织结构。
当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即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社会,活动效率随之降低。
一、什么是本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个男人有了性的冲动,他就是需要一位女性;有人羞辱了你,你就会愤怒;一个人眼睛受到了强光的刺激,他就要闭上眼睛;这些活动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要,而且这些话动都是无意识的,无论你是圣贤哲人还是卑鄙小人都存在这个本能。
人为什么会些本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做为一个机体,由于机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会产生兴奋(紧张),这种紧张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比如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胃部就会产生痉挛,他必须进食才能消除这种紧张感,本我的目标是消除这些紧张,紧张是一种让人痛苦的和让人不舒服的体验,消除紧张以后人才会感到快乐,本我的特点是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
本我为了解除紧张而产生了两种活动过程:1、行成意象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脑子里就会产生食物的意象,一个口渴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水,这都是由于人的本能需要所产生心理活动,这些意象的产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压力。
这种由于本能需要而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为减轻紧张(饥饿是一种紧张)而产生的对所需事物(食物)的记忆意象或联想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简述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和意识层次的阐述

简述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和意识层次的阐述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家中最有名的人物之一,他的理论对于理解人类心灵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他的理论中,他探讨了人格结构和意识层次的概念。
本文将逐步回答[简述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和意识层次的阐述]这一问题,深入探讨他的理论观点。
首先,我们来看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
他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着人的本性和冲动的力量。
它是无意识的,由本能驱使,追求快乐和满足。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负责协调冲动和现实环境之间冲突的一部分。
它是有意识的,通过安排妥协和推迟满足来满足本我和现实之间的冲突。
最后,超我是人格结构中道德和伦理的一部分,以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为基础,对自我和本我施加控制。
弗洛伊德认为,这三个人格结构之间存在着紧张和冲突。
本我和超我在性欲、满足和道德之间产生冲突。
而自我则成为这两者之间的权衡者和调解者。
他认为,人格结构的平衡与健康取决于自我在满足本我和超我需求之间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弗洛伊德关于意识层次的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了三个层次的意识,分别是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人们能够直接感知和意识到的心理活动。
前意识是存储那些可以轻易带入意识的内容,是连接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桥梁。
而无意识则包含那些人们无法意识到的心理过程和动机。
弗洛伊德认为,人们的行为和个性是受到无意识的影响,包括潜意识的冲动和不可意识的冲突。
他认为,无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令人感兴趣的部分,也是心理病理的根源。
通过理解和解决无意识冲突,人们可以从潜意识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实现自我和心理的健康。
总结起来,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和意识层次的阐述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的发展和实践。
他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同时存在着紧张和冲突。
意识层次则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其中无意识的影响是人们行为和个性的主要驱动力。
通过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可以实现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
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在20世纪20年代对早期的无意识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三重人格结构。
本我:是原始本能的储存处,主要由性本能等原始冲动所组成,它是各种本能的动力之源,能量和活力最大,完全是无意识非理性的。
本我实行快乐原则,逃避痛苦追求快乐,快乐原则是生命的第一原则,也是生命唯一的价值准则。
自我:是协调本能要求与现实社会要求之间不平衡的机能,相当于意识,它实行的是现实原则,即调节、压制本能活动,使之不违背眼前现实社会的要求,以免产生痛苦和不愉快。
自我只是暂缓执行快乐原则,并不废弃快乐原则,最终仍是指向快乐。
超我:是内部道德机构,是通过父母的奖惩权威自幼树立的良心、道德律令和自我理想,这些都是经过父母阐释强加给自我作为仿效榜样的道德原则。
超我阻止本我实行快乐原则也阻止自我实行现实原则,将本能的能量全部转移到对至善至美事物的追求上。
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是非理性的,本我是完全非理性的,自我与超我是本我的变形,自我包含非理性因素但大部份也是非理性的,超我比自我更象本我也是非理性的。
但弗洛伊德的理想是理性主义的,希望通过理性主义来统治世界,把无意识控制于意识和理性之下。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组成人格的各部分经常发生冲突。
比如: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部分的自己想做某件事,另一部分的自己想做另外一件事。
弗洛伊德因此创立了人格的结构模型,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一、本我弗洛伊德认为,人刚出生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只关心如何满足个人需要,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属于人格结构的生物成分。
比如:婴儿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去拿,无论这个东西属于谁。
2.然而现实生活中,想要的东西并不会全部得到,因此本我会通过愿望实现来满足自身需要。
比如:婴儿肚子饿了,周围没有食物,本我就会开始想象食物,以暂时满足自己的需要。
3.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完全隐藏于无意识中,大部分的本我冲动与性和攻击有关。
事实上,人们常常无法察觉到本我。
二、自我在生命的初期,随着婴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格结构的第二部分---自我,开始发展起来。
1.自我遵循现实原则,通过考虑情境现实性,控制本我盲目的冲动,调节本能与环境的关系,负责本我、超我与外界世界的联系,属于人格结构的心理成分。
2.现实中,由于本我的冲动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因此会对自我构成威胁。
自我的任务是将本我的冲动控制在无意识当中。
3.自我不仅仅控制本我的冲动,还会以考虑后果的方式,尝试着满足本我的需要,以减轻本我需要没有被满足的紧张感。
比如:小的时候,婴儿通过到父母的碗里抓取食物来减轻紧张状态。
逐渐长大后,他们懂得了社会的规定和约束,虽然饿的时候本我的冲动会驱使他去获取食物,然而自我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当的。
4.自我在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中自由活动。
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曾说过:自我好像是骑在马背上的人,驾驭着这匹桀骜不驯的马(本我),约束着它前进的方向。
三、超我儿童5岁左右,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
1.超我代表社会的理想、价值观,尤其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对个体行为的好坏与善恶有着道德规范的限制,通过抑制本我的冲动,说服自我以合乎道德方式来取代现实的目标,属于人格结构的社会成分。
弗洛伊德人格三我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三我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把成人心理分成3个部分,并命名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由原始的本能组成,如饥饿、性和攻击。
它在无意识和非理性的层面上运作,其唯一的功能是寻求即时的满足。
它趋乐避苦的精神动力为自我和超我提供了能量源泉。
自我在无意识和意识水平上都发生作用,受现实原则支配。
自我基于现实为什么婴儿把东西放入嘴里?一些人认为这是用来评估来满足本我。
例如,若婴儿饿了,弥补从母亲的乳头那里获得的口唇快感。
本我就会发出警告,自我则驱使这个孩子把东西放入嘴里,直到有食物提供为止。
超我在儿童大约5岁的时候发展起来。
它内化了家庭与文化的价值观。
也就是说,它给我们善恶的观念,是指引我们从善避恶的心理要素。
超我从本我中汲取能量,却通过阻止本我极端而不为社会接受的欲望来控制本我。
弗洛伊德的理论基于内在力量压抑冲突的观点。
比如,本我说:“现在就干!”超我说:“别干!”于是,自我出来协调矛盾。
因而,自我必须平衡3方的具有争议的要求:本我、超我与现实。
自我也是本我与现实的唯一联系途径。
它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变相满足本我,以及缓和本我由于挫败本能冲动而导致的焦虑。
而防御机制具有避免因这种冲突引起痛苦的作用,其方式是通过扭曲现实,使其变得更合意或
减少痛苦。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自我遵循什么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它包括:1 本我——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包括饥、渴等。
本我之中的需求产生时,需要立即满足。
因此支配本我的是快乐原则。
2 超我——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构成超我的成分是社会道德规范、个体的良心、自我理想等。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3自我——在现实生活中由本我和超我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本我产生的各种需求,因为受到超我的限制,不能在现实中立即满足,需要在现实中学习如何满足需求。
最终的现实状态就是自我。
因此,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我们对它几乎什么都不知道。
不过,只要当一个人有冲动的行为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本我在起作用。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
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
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此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一书中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作骑士和马的关系,马提供能量,而骑士则指导马的能量朝着他想去游历的路途前进。
这就是说,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然而由于自我联系现实,知觉和操纵现实,于是能参考现实来调节伊底。
这样,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
因此,自我并不妨碍伊底,而是帮助伊底最终合理获得快乐的满足。
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即根据父母的价值观,儿童的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得到促进,而另一些行为却因被惩罚而受到阻止。
弗洛伊德三论学习顺序

弗洛伊德三论学习顺序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世界是由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三种成分构成的。
其中,无意识和潜意识占据了心理世界的大部分空间,并且无意识的冲突、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心理世界的发生和发展,也就是说,人类之所以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心理的发展变化,心理的疾病及其治疗,都与无意识和潜意识有关,并且无意识和潜意识才是这些现象或问题的根源。
2.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有自我、本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本我的功能主要体现的是人的本能愿望,遵循快乐原则,就是怎么高兴怎么舒服怎么来。
超我的功能主要体现的是人类文明所带来的道德约束,遵循道德原则,也就是说要看怎么符合道德怎么来。
这样一来,本我和超我之间就是相互冲突的,那么自我就是负责来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来。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一个男人在大马路上看到一个美女,本我的冲动就是上去搭讪甚至与之交配,但超我会从道德的角度反对禁止这种行为,不允许个人产生反道德的的冲动,这时候自我就会出来斡旋,根据实际情况,既不让本我特别压抑,也不让超我受到挑战,其结果是这个男人在大脑里意淫了一下或者偷瞄了几眼就走开了。
对于超我比较强的人,可能都不会允许自己意淫或者多看几眼,那样会觉得自己痛苦肮脏,对于本我比较强的人,可能就直接上去搭讪甚至耍流氓了,不然他内心也会痛的,因此一个人的自我功能成熟的很重要一点就是看能不能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找到既符合道德约束,满足个人本能的最佳方式。
3.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的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青春期。
每个阶段都存在其主要的潜意识冲突,这些冲突的顺利解决才能带来该阶段人格的正常发展,否则,就会导致心理疾病,精神疾病,乃至人格障碍。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并没有在他有生之年形成完整清晰的体系和界限,弗洛伊德是一位先驱者,他大踏步地开拓了人类对于潜意识的研究领域,因此,他的理论以潜意识理论为基石,可以发散和拓展到人类心理世界的各个领域的研究,其中弗洛伊德相对着重论述的理论就是以上三点,还有诸多方面弗洛伊德只做了提示,没有一一论述清楚(一辈子时间不够),需要后人继续下去,因此弗洛伊德的理论对后世影响之大,就像是宇宙大爆炸式的,其光芒在不断地向外辐射,这个影响目前早已超出来心理学本身,已经给现代的哲学,精神医学,艺术,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大量的人文社会科学带来影响和冲击。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人格是一个人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总体特征,是一个人独特的心理构造。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心理学领域,有许多理论试图解释人格的发展规律,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
本文将介绍这五大理论,分别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以及比格斯的社会认知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人格发展理论中最为经典的一种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三个结构组成的,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的最初形态,代表着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自我是人格的中心,负责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则是内化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这些阶段中,个体会面临不同的心理冲突和挑战,通过解决这些冲突和挑战,人格得以逐渐形成和发展。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延伸和发展。
荣格认为人格是由个体的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面组成的。
个体的意识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认知,个人无意识则是个体个人经历的积累和未解决的心理问题,集体无意识则是整个人类共同的心理结构和符号系统。
荣格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个体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是另一种重要的人格发展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这些需求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个体需要先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才能逐渐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个体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才能追求更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从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了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罗杰斯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主观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
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否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投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
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
抵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乱伦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
转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
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的。
补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升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
幽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
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反向形式――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
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解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
看看有可能有所帮助。
有空再看看《咨询师个人成长》这本书,挺好的。
多多自悟,自省。
看看能得到新的东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