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常用意象
送别诗常用意象

送别诗常用意象: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杨柳、柳絮、杨花,秋、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二、“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1、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
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2、柳:(1)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3、子规:子规啼声哀怨动人,听起来好像在说:"不如归去!"。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4、月: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5、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地,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6、酒:可表达情意也可派遣愁苦7、兰舟:水上交通工具,代表着出行。
(三)送别诗常用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寓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对写等。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但由于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原因,常常保守“悲莫悲兮生别离”的痛苦,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词的形式标志是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例:《送魏万之京》《梦游天姆吟留别》《春夜别友人》《送友人》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2.情感分类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中出现的常见意象

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在这些诗中经常用到一些意象表达离愁别绪、送别怀人的情感。
所谓意象,就是带有作者强烈情感的景或物。
对这些意象总结如下:一、杨柳、杨花或柳絮古人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好友送别。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这是所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
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
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着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以“杨柳”表达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
”以柳絮表达离别之情。
古诗中有许多以杨柳表达送别的诗句,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春草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如《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
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
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
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三、水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离愁别恨:这种意象是最常见的,表达了离别时的心情和情感。
如《离骚》中的“欲别黄鹤楼,各为飞蓬乘”、“愿言不得意,数尽杨州道”等。
2. 思乡伤别:这种意象更多出现在北国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远离家乡的苦楚。
如《登鹳雀楼》中的“故人西
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 求酒解愁:送别时相聚哀愁,常通过饮酒解愁来减轻不舍之情。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4. 急流奔瀑:有时借比喻自然景象来表现离别时的冲动和激情。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
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 悲壮情怀:有些送别诗表现的是悲壮和豪迈,如《南行别二首》中的“玉佩龙头铁甲冷,一丝一缕不须惊。
天山雪彦王归马,半夜三更雪满城”。
6. 心有不舍:有些送别诗或句表现诗人内心的不舍和无奈,如《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和“借问
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 明月清风:明月和清风是古诗词中常出现的意象,也经常与送别相联系。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及《蝶恋花·送春》中的“不到绿杨外,暗上花飞去”。
8. 力求节制:在古代社会中,送别往往需要符合一定规矩,不能过于激昂或急躁。
因此,许多送别诗或句的表达也需要适度,不能刻意过烈。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风了”,以及《送东篱》中的“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赏析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长亭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 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 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 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 樽前挂帆去,风雨下西楼。(许浑<韶州送窦司直北归》)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
渐》) • 故人南去汉江阴,秋雨萧萧云梦深。(李端《江上送客》) • 断烟伤别望,零雨送离杯。(徐坚《饯许州宋司马赴任》)
舟和帆在送别诗中往往以“孤舟”、“孤帆”的意象出 现,突出远行人的孤单之感。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长亭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 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 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长亭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折柳送别
折柳枝
施肩吾
伤见路边杨柳春, 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 不送去年离别人。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 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 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 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 之意。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日暮征帆何处泊?
李白送别诗中的壮美意象

李白送别诗中的壮美意象
李白《送别》中极富壮美意象:
一是大自然的磅礴意象。
诗中“山随平野尽,江流入海浸”,“行舟终须泊,客心不可归”,“征蓬出疆没,萍枯还生苔”,表达出大自然的宏伟壮观,它有无穷无尽的浩瀚、洪流不息;有千年风云无断的浩渺。
二是时间的永恒意象。
诗中“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把时间比作春天的花儿、鸟儿,以及夕阳的满怀,表现出时间的永恒,它把一切都连结在一起,让人们相伴而行。
三是友情的深沉意象。
诗中“行路难!归去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表达出友情的深沉,它让人们深深地感动,也让人们渴望着再次相聚,一起追逐他们的梦想,让他们的友情永远存在。
送别诗的常用意象细看来不是杨花

B挥泪泣别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LOGO
——苏轼《水龙呤》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晏几道《蝶恋花》
Page
6
C借月咏别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LOGO
——晏殊《蝶恋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E修辞:比喻、拟人、烘托、反衬、对比
Page
14
Page
9
E把酒饯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LOGO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 ——辛弃疾《满江红》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李白《送殷淑》
Page
10
F唱歌送别 许浑《谢亭送别》
LOGO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Page
11
2.离别诗表达的情感
LOGO
①依依不舍之情。
②祝愿劝慰赞美之意。
③借送别言志。
④孤寂惆怅之心。
⑤身世命运之感。
Page
12
A直接抒情
B借景抒情
常用手法
LOGO
C以乐景衬哀情
D想象(虚实结合/虚实相生),送别诗
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 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 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 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杨炯《夜送赵纵》
Page
7
LOGO
月亮是中国古代离别诗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在古人 的观念中,月亮具有柔美的特性。月光笼罩在夜幕 下,给人的感觉永远都是宁静安详、朦胧柔和的, 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 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 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 得动人深长。
送别诗情感

送别诗情感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
送别诗中诗人状态是面临别离,或别友人,或被友人送别,或与家人恋人分别等。
主要内容是长亭古道、江边渡头、举酒击节、折柳相赠等。
送别诗常见的几大意象:长亭古道这类驿站旁的送别场景;水,比如江边渡头,古人长途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有的是水陆的船舟等,或者依靠步行;酒,古人一般设酒宴饯别;柳,与“留”谐音,通过折柳相赠,表达对友人、亲人、爱人依依不舍之情;月,送别之后往往睹月思人。
长亭、南浦、柳、芳草、酒、月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送别诗中的感情类别: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2.体贴入微的宽慰,如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前途艰险的担忧,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5.坦诚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6.积极奋发的勤勉,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
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
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送别诗中的情感黯然销魂者

*月亮的别称玉魄、玉盘、玉兔、玉壶、冰轮、皓魄、婵娟、桂魄、 嫦娥、蟾宫、金镜、丹桂、素娥等。
月亮本是自然界一客观存在的事物,但它不会因人的消亡而消亡, 它是永恒的。很自然的,它就成为文人骚客们寄托感情的物象, 也就是所谓的意象。我国古代诗歌有很多句子与月亮有关,他们 对月寄予了很多人生的理想、追求、忧思,甚至怨恨等等。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孤蓬类: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送友人》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 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 此去与师谁与共,一船明月一船风。——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 归》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杨炯《夜送赵纵》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薛涛《送友人》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卿》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王昌龄《卢溪主人》
• • • •
(二)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 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 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 的怅然若失。 •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 •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 •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6分)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多家认为是唐玄宗时的著名琴师,音乐圣手。具体身世末详。② 高适(700—765),唐诗人,诗与岑参齐名,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并称 “高岑”。③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暗景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诗常用意象: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杨柳、柳絮、杨花,秋、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二、“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1、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
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2、柳:(1)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3、子规:子规啼声哀怨动人,听起来好像在说:"不如归去!"。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4、月: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5、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地,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6、酒:可表达情意也可派遣愁苦7、兰舟:水上交通工具,代表着出行。
(三)送别诗常用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寓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对写等。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但由于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原因,常常保守“悲莫悲兮生别离”的痛苦,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词的形式标志是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例:《送魏万之京》《梦游天姆吟留别》《春夜别友人》《送友人》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2.情感分类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1)依依不舍的留恋、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例:《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赋得暮雨送李胄》(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2)分手之后的孤寂、凄凉、沉重、落寞例:《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赋得暮雨送李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3)情深意长的勉励、安慰、鼓励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坦陈心志的告白例:《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通过对别后情境的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关切、担忧、祝福、嘱托例:《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烟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是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6)另有表达豪迈之情的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送魏大从军陈子昂(慷慨壮志、奋发向上、豪放激昂、气壮山河)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小结: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词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二、识技巧1、比喻、拟人(略)2、以景结情(情→景):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
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
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
注:以景结情在大类上仍属借景抒情。
3、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五种形式,即一是触景生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寓情于景。
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①乐景写乐情②以哀景写哀情②以乐景衬哀情④以哀景写乐情4、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情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仅略举例。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四则,正因杨柳有了以上三则意蕴,所以,古人离别之时看到杨柳更添离愁相思之苦。
(2)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送别诗中常出现。
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
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3)月,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4)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李白的《劳劳亭歌》“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
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
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李白的《谢亭》:“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谢亭又称谢公亭。
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
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5)渡口、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注: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
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
“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
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6)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7)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8)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二、唐人送别的习俗:折柳送别: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例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罟(gǔ)师:船夫。
临圻(qí):地名。
)饮酒饯别: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唱歌送别: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又如,李白的“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李欣的“朝闻游子唱离歌”,许浑的“劳歌一曲解行舟”(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五)写作技巧送别诗运用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常见方法和技巧。
(1)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诗歌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2)移情于物(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人、事、物上,表面上看是“移情别恋”,实质上作者对此人、此事、此物的眷顾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够受到“情感倍增”的效果,这就是诗词中“对写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
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诗人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再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对蜀中山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国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怎能不无限眷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山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