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四抓与三么—从《秋兴八首》说开去 PPT
合集下载
秋兴八首赏析(课堂PPT)

3
•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 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 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 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 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 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 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 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 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 萧瑟阴森。
• 3.兼天涌:波浪滔天。
•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 云盖地。“接地”又作“匝 地”。
2
•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 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 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 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 捣衣石。
5
• 颈联句意是:菊花已两度开放(即已是两年),花上凝 聚着自己回忆过去岁月的眼泪,一只孤独的小船紧 系着我回乡的心。这两个句子表达了滞留的悲苦及 对故乡的思念感情。尾联联说人们都动刀动尺赶制 寒衣,傍晚,高高的白帝城传出阵阵捣衣声,诗人 以此表现岁月催人的感慨。全诗真实地表述了滞留 异地的悲伤。
13
【译文】
• 孤城夔府落日西垂的时辰,我常常依凭北斗星 思恋遥远的京城。在巫峡听到猿猴的哀鸣让我 也不由得泣下沾襟,未能像汉朝张骞乘着八月 的木槎(chá木筏)随严武如期还,因病我没 能去装饰着画墙,供奉着香炉的尚书省供职, 笳的悲鸣经过矮墙隐隐传白帝城。过了许久, 请君看!藤萝上面的月光已经延伸映照至洲前 的芦荻花。
•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 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 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 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 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 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 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 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 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 萧瑟阴森。
• 3.兼天涌:波浪滔天。
•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 云盖地。“接地”又作“匝 地”。
2
•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 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 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 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 捣衣石。
5
• 颈联句意是:菊花已两度开放(即已是两年),花上凝 聚着自己回忆过去岁月的眼泪,一只孤独的小船紧 系着我回乡的心。这两个句子表达了滞留的悲苦及 对故乡的思念感情。尾联联说人们都动刀动尺赶制 寒衣,傍晚,高高的白帝城传出阵阵捣衣声,诗人 以此表现岁月催人的感慨。全诗真实地表述了滞留 异地的悲伤。
13
【译文】
• 孤城夔府落日西垂的时辰,我常常依凭北斗星 思恋遥远的京城。在巫峡听到猿猴的哀鸣让我 也不由得泣下沾襟,未能像汉朝张骞乘着八月 的木槎(chá木筏)随严武如期还,因病我没 能去装饰着画墙,供奉着香炉的尚书省供职, 笳的悲鸣经过矮墙隐隐传白帝城。过了许久, 请君看!藤萝上面的月光已经延伸映照至洲前 的芦荻花。
《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

6
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前)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年(时20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 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2.长安求职期(35—44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杜甫和全体应考者都落了 第(“野无遗贤”),故终生未成进士。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 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 胄曹参军(主要是看
7
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
45
8
4.西南飘泊时期(48至58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 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 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 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一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 物细无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病橘》、《登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三绝句》 等大量名作。
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 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陷贼和为官时期(45至48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 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八品谏官,不负责某项具 体工作,职责是对国家大事发表意见,推荐人才)。由于忠言直谏,上疏营救房琯 (guǎn)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 吏”、“三别”。
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前)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年(时20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 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2.长安求职期(35—44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杜甫和全体应考者都落了 第(“野无遗贤”),故终生未成进士。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 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 胄曹参军(主要是看
7
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
45
8
4.西南飘泊时期(48至58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 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 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 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一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 物细无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病橘》、《登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三绝句》 等大量名作。
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 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陷贼和为官时期(45至48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 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八品谏官,不负责某项具 体工作,职责是对国家大事发表意见,推荐人才)。由于忠言直谏,上疏营救房琯 (guǎn)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 吏”、“三别”。
杜甫《秋兴八首》课件

后人对《秋兴八首》的评价
文学价值
后人对《秋兴八首》的文学价值 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杜甫 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
艺术成就。
情感表达
该诗情感深沉,表达了杜甫对国家 、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虑,以 及个人身世飘零的感慨,引起了后 世读者的共鸣。
创作技巧
后人对《秋兴八首》的创作技巧也 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诗在结构 、语言、韵律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 的水平。
《秋兴八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重要地位
在中国文学史上,《秋兴八首》 被视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具有 重要的地位。
影响力
该诗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许多文学家、诗人从中汲取 灵感,传承杜甫的诗歌精神。
《秋兴八首》对后世的影响
诗歌创作
许多后世诗人从《秋兴八首》中汲取 灵感,学习其创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促进了中国诗歌的发展。
他的诗歌语言精练,用词精准,表达 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诗歌形式多样,既有古体诗,也 有近体诗,展现了卓越的艺术技巧和 才华。
杜甫的影响
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上的一 座巍峨的山峰”,对后世的诗 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杜甫的诗歌不仅在文学上具有 重要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唐代 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生活 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详细描述
诗中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引发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他回忆起过去的 点滴,感慨时光荏苒,物是人非。这种思念之情贯穿全诗,成为诗人情感表达 的重要主题。
忧国忧民
总结词
杜甫在《秋兴八首》中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忧 虑。
详细描述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政治局势的担忧,对人民生活的关 心。他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忧虑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未来 。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高一必修3《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课件(22张PPT)

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 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
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
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 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 (《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 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 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沉郁顿挫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解题
遇秋而遣兴也, 感秋生情之意。
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 秋而伤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杜甫源自秋 兴 八 首 ( 其 一 )
学习目标
•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 4、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
自主学习反馈
1.学生介绍关于杜甫的常识。 2.背景介绍。 3.文学常识。
杜甫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 老,杜少陵等我国古代伟大的 诗人,官左 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
拓展·捣衣声
捣衣,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
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
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
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 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 (《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 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 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沉郁顿挫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解题
遇秋而遣兴也, 感秋生情之意。
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 秋而伤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杜甫源自秋 兴 八 首 ( 其 一 )
学习目标
•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 4、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
自主学习反馈
1.学生介绍关于杜甫的常识。 2.背景介绍。 3.文学常识。
杜甫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 老,杜少陵等我国古代伟大的 诗人,官左 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
拓展·捣衣声
捣衣,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
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
高二语文秋兴八首PPT优秀课件

765年4月,严武死,乃决计东下回乡,次年暂寓 夔州,迎来创作高峰,或追忆似水年华,或感叹 世事如棋,或借古抒怀,或自伤衰老。
766年作《秋兴》。时安史之乱已结束,但北方军 阀割据,剑南川西唐朝与吐蕃争斗不休。
正值多事之秋,国家动荡不安,诗人作客他乡。
▪题:秋兴,因秋感兴
秋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秋风侵袭凋谢了枫林,巫山巫峡气象萧森阴沉。
江间波浪兼开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上惊涛骇浪如涌上青天,塞上风云漫卷 大地,阴气沉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昔而潸然泪下,孤 单的小船永远系着游子的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为赶制冬衣家家正忙着剪裁缝制,暮色中高 高的白帝城传来急匆匆捣衣的声音。
THANKS
FOR WATCHING
演讲人: XXX
PPT文档·教学课件
秋 兴 (其一)
杜甫
赏诗先“读”
▪ 1、人:知思其想生功平绩遭际、性情风格、
2、题: 推知诗文内容手法
人: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
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 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 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 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 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 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 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 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 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 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秋兴八首(其一)》诗歌鉴赏

颈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问题: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 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
用意:运用反衬手法,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 捣衣声中,韵味绵长。
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 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 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 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愁。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 ,暮色中高高的 白帝城传来急匆匆捣衣的声音。
抓题目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 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就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 怀之意,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 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抓作者(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河南巩县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初唐诗 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 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 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 工部。杜甫一生写一千四百多首诗。其诗显 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 史”。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杜甫的情怀
身处动乱, 居无定所, 晚年多病, 知交零落, 壮志难酬
1、故园之思
2、羁旅之感 3、漂泊之愁 4、家国之忧
第三、怎么写?
可以从本诗的意象、意境, 表达技巧(抒情手法、修 辞手法),炼字,语言风 格等方面去探讨。
问题:本诗首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情手法)? 试简要分析。 首联:借景抒情
《秋兴八首》课件45(24张ppt)(人教版必修3)

•
杜
甫
秋
兴
八
首
精品课件
一、
教
学
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
要
成就。
求
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精品课件
二、 学 习 要 点
1. 结合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 分析杜甫在景色描写中所包含 的感情。
2. 以颈联为例,分析杜甫此 诗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
3. 情景交融使秋兴八首达到 很高的艺术高峰,分析这两首
精品课件
五、 创 作 背 景
《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 (大历元年)、 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 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 深挚的七言律诗, 体现了诗人晚年的 思想感情和艺术成 就。写这组诗时, 离开安史之乱的爆 发(755)已十一年。
精品课件
六、 课 文 讲 解
白寒孤丛塞江巫玉其 帝衣舟菊上间山露一 城处一两风波巫凋 高处系开云浪峡伤
的联系。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
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
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
“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
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精品课件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1. 课 文 分 析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感情了。
精品课件
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渼陂。
1. 课 昆吾和御宿,都是地名,在上林苑中。上林苑是汉武帝开
辟的游猎场所。“御宿”,因武帝曾宿于此而得名。昆吾,
文 有亭;御宿有菀。逶迤,一般写为委蛇。委曲自得的样子。 “紫阁峰”,在终南山寺之西。紫阁,终南山之峰也,其形
分 上耸如楼阁,太阳初升时,山呈紫色,故谓之“紫阁”。 析 “渼陂”,水池名,水出终南山诸谷,合胡公泉为陂,水澄
杜
甫
秋
兴
八
首
精品课件
一、
教
学
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
要
成就。
求
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精品课件
二、 学 习 要 点
1. 结合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 分析杜甫在景色描写中所包含 的感情。
2. 以颈联为例,分析杜甫此 诗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
3. 情景交融使秋兴八首达到 很高的艺术高峰,分析这两首
精品课件
五、 创 作 背 景
《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 (大历元年)、 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 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 深挚的七言律诗, 体现了诗人晚年的 思想感情和艺术成 就。写这组诗时, 离开安史之乱的爆 发(755)已十一年。
精品课件
六、 课 文 讲 解
白寒孤丛塞江巫玉其 帝衣舟菊上间山露一 城处一两风波巫凋 高处系开云浪峡伤
的联系。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
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
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
“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
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精品课件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1. 课 文 分 析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感情了。
精品课件
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渼陂。
1. 课 昆吾和御宿,都是地名,在上林苑中。上林苑是汉武帝开
辟的游猎场所。“御宿”,因武帝曾宿于此而得名。昆吾,
文 有亭;御宿有菀。逶迤,一般写为委蛇。委曲自得的样子。 “紫阁峰”,在终南山寺之西。紫阁,终南山之峰也,其形
分 上耸如楼阁,太阳初升时,山呈紫色,故谓之“紫阁”。 析 “渼陂”,水池名,水出终南山诸谷,合胡公泉为陂,水澄
秋兴八首PPT标准课件

秋兴八首ppt标准课 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秋兴八首简介 • 秋兴八首内容解析 • 秋兴八首的影响与地位 • 秋兴八首的鉴赏与感悟 • 秋兴八首的实践与应用
01
秋兴八首简介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合称“李杜”。
秋兴八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 思考,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积极向 上、追求美好。在面对人生的挑战和 困境时,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和 坚定的信念,勇敢地面对和克服困难 。
秋兴八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 质。通过学习和欣赏秋兴八首,可以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让 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 化根源和精神家园。
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艺术教育
通过对秋兴八首的鉴赏,可以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 养,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
01
秋兴八首的实践与 应用
在教学中的运用
01 02
诗歌鉴赏教学
秋兴八首是唐代诗歌的杰出代表,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适合作为诗 歌鉴赏教学的素材。通过对其主题、意象、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可 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作品评价
01
这组诗歌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 瑰宝,是杜甫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
02
诗歌以秋景为背景,抒发了诗人 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情感 深沉,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01
秋兴八首内容解析
主题思想
01
02
03
忧国忧民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秋兴八首简介 • 秋兴八首内容解析 • 秋兴八首的影响与地位 • 秋兴八首的鉴赏与感悟 • 秋兴八首的实践与应用
01
秋兴八首简介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合称“李杜”。
秋兴八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 思考,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积极向 上、追求美好。在面对人生的挑战和 困境时,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和 坚定的信念,勇敢地面对和克服困难 。
秋兴八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 质。通过学习和欣赏秋兴八首,可以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让 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 化根源和精神家园。
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艺术教育
通过对秋兴八首的鉴赏,可以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 养,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
01
秋兴八首的实践与 应用
在教学中的运用
01 02
诗歌鉴赏教学
秋兴八首是唐代诗歌的杰出代表,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适合作为诗 歌鉴赏教学的素材。通过对其主题、意象、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可 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作品评价
01
这组诗歌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 瑰宝,是杜甫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
02
诗歌以秋景为背景,抒发了诗人 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情感 深沉,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01
秋兴八首内容解析
主题思想
01
02
03
忧国忧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就是借秋 天的景色感物抒怀之意,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 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 的第一首。
抓作者(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 野老,河南巩县人。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 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 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 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 部。杜甫一生写一千四百多首诗。其 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 称为“诗史”。风格多样,而以沉郁 顿挫为主。
创作背景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 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 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 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 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 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 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 写成的。
抓诗句及注释(“三么”)
一、写了什么:意象?意境?
意象:玉露 枫林 巫山 巫峡 波浪
风云 丛菊 他日泪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
首联:借景抒情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等景象, 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 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 这是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 情怀。
问题: 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感情基调:悲伤凄凉 孤独抑郁
抓题目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 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 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 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颔联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 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 贴近了。
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 感情,情景交融,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 绪。意蕴丰富。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 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 旅途的飘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 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朗读指导:
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 联。 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中间两联须对仗。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 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 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 “二二一二” “七言诗”为每句三顿,主要是第五个字或第七个字 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 。
问题: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 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
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 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 感之情。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韵味 绵长。
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 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 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 途未卜的担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 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 感和家国之秋。
诗歌鉴赏的四抓与三么—从《秋兴八首》说 开去
诗歌鉴赏的要领:“四抓”“三么” (1)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 感…… (2)抓作者:知人论世。 (3)抓诗句:(三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 么?怎么写?)意象/意境、情感、技巧…… (4)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 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 感 ……)。
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杜甫的情怀
1、故园之思
2、羁旅之感 3、漂泊之愁
身处动乱, 居无定所, 晚年多病,
4、家国之忧
知交零落, 壮志难酬
5、秋士迟暮之悲
第三、怎么写?
可以从本诗的意象、意境, 表达技巧(抒情手法、修 辞手法),炼字,语言风 格等方面去探讨。
问题:本诗首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情手法):
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凄凉、
黯淡、阴沉又动荡不安的意境。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 安静
第二、表达了什么?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 想感情?
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的主旨句。
问题:哪句最能表明诗人的感情?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诗眼)
抓作者(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 野老,河南巩县人。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 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 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 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 部。杜甫一生写一千四百多首诗。其 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 称为“诗史”。风格多样,而以沉郁 顿挫为主。
创作背景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 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 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 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 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 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 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 写成的。
抓诗句及注释(“三么”)
一、写了什么:意象?意境?
意象:玉露 枫林 巫山 巫峡 波浪
风云 丛菊 他日泪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
首联:借景抒情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等景象, 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 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 这是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 情怀。
问题: 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感情基调:悲伤凄凉 孤独抑郁
抓题目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 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 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 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颔联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 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 贴近了。
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 感情,情景交融,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 绪。意蕴丰富。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 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 旅途的飘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 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朗读指导:
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 联。 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中间两联须对仗。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 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 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 “二二一二” “七言诗”为每句三顿,主要是第五个字或第七个字 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 。
问题: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 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
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 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 感之情。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韵味 绵长。
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 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 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 途未卜的担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 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 感和家国之秋。
诗歌鉴赏的四抓与三么—从《秋兴八首》说 开去
诗歌鉴赏的要领:“四抓”“三么” (1)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 感…… (2)抓作者:知人论世。 (3)抓诗句:(三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 么?怎么写?)意象/意境、情感、技巧…… (4)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 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 感 ……)。
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杜甫的情怀
1、故园之思
2、羁旅之感 3、漂泊之愁
身处动乱, 居无定所, 晚年多病,
4、家国之忧
知交零落, 壮志难酬
5、秋士迟暮之悲
第三、怎么写?
可以从本诗的意象、意境, 表达技巧(抒情手法、修 辞手法),炼字,语言风 格等方面去探讨。
问题:本诗首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情手法):
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凄凉、
黯淡、阴沉又动荡不安的意境。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 安静
第二、表达了什么?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 想感情?
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的主旨句。
问题:哪句最能表明诗人的感情?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