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让孩子们快乐成长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你们知道张雪门是谁吗?别看我这么大声,其实我对这个名字也不是特别了解,但是我知道他的教育理念非常有趣,而且非常适合我们这些家长和老师来学习。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的神秘面纱吧!我们要明确一点,张雪门的教育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结合现实情况,灵活运用。
好了,不多说了,让我们开始吧!我们来看一下张雪门对于学前教育的基本看法。
他认为,学前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会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孩子们的思考,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互动中成长。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张雪门对于教学方法的要求。
他认为,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也就是说,我们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兴趣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这样,孩子们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张雪门还非常重视孩子们的情感需求。
他认为,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需要关爱和支持。
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们的过程中,要多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
好了,我们已经了解了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的基本内容。
接下来,我们就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看看如何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
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启发思考的例子。
有一天,小明在课堂上遇到了一个难题,他想了很久也没有想出来。
这时,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引导他自己去思考。
经过一番努力,小明终于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要善于启发孩子们的思考,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因材施教的例子。
小红是一个非常内向的孩子,她不太喜欢在众人面前发言。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张雪门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雪门强调,学前教育课程应紧密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
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这种课程思想体现了他对幼儿成长环境和学习方式的深刻理解。
在他看来,幼儿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源泉,教育应当从幼儿的生活出发,通过他们熟悉的事物和活动来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张雪门主张课程的编制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他指出,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独特的规律,课程的设置不能超越他们的能力范围。
例如,在认知方面,幼儿更多地通过直观感知和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理论讲解。
因此,课程内容应注重形象、具体和生动,让幼儿能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和成长。
在课程的组织方面,张雪门提倡采用单元教学的方法。
他认为,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一个个相互关联的单元,可以使教学更具系统性和连贯性。
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展开,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比如,以“春天”为主题的单元,可以涵盖自然科学、语言表达、艺术创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让幼儿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和感受春天。
张雪门还非常重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他认为,幼儿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手部精细动作,还能培养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在课程中应安排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手工制作、种植养殖、烹饪等,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中发展。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还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
他认为,教师是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材料,激发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
同时,教师要在幼儿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此外,张雪门认为课程的评价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
评价不应仅仅关注幼儿的学习成果,更应注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幼儿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兴趣点、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情况,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5学前教育简史 (第五章 近现代学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1941年9月,张宗麟接到上海地下党的通知,不得不离开上海,来到新四军淮南 二师驻地工作,在江淮大学任秘书长。
北京解放后!张宗麟曾任北京军管会教育部接管部副部长、高等教育委员会秘书长。 中央教育部成立后!他担任高等教育部副部长“ 直到1976年!他因脑中风病逝!享年77 岁。
张宗麟(1899—1976),浙江绍兴人,他四岁便开始识字 读诗,1915年小学毕业,并顺利考取了绍兴的浙江第五师范学 校,两年后转入位于宁波的浙江第四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回 自己的母校——绍兴敏勇小学任教。
1921年秋,张宗麟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经扩建 后更名为东南大学)教育系,四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
第二节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二、 儿童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结合的儿童观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幼稚园教学兴起了一场学习和效仿西方的改 革浪潮,该时期内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的“儿童中心主义”备受国内外学者 们认可,张雪门也是其中一位。
三、 幼稚园行为课程
₪ 课程内容源于生活经验又高于生活经验 ₪ 课程目标既重视儿童个体身心发展,又关注社会需求 ₪ 课程应综合而不分科 ₪ 课程实施强调儿童在“做中学”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父亲 为经营杂货店的商人,家中共有6个孩子,陈鹤琴 是最小的一个。陈鹤琴6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 困;8岁时入私塾,勤奋刻苦,成绩优异;15岁时 在姐夫的资助下进入了由美国基督教浸礼会创办的 杭州蕙兰中学。在此期间,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 的学习机会,每天坚持读书十几个小时,时刻把 “勤学”和“钻研”装在心里,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张雪门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所倡导和实践的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他认为,学前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它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与成长,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张雪门的学前教育哲学思想张雪门认为,学前教育应该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以家庭为基础,形成“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既要注重幼儿身体、智力和情感的全面发展,又要注重幼儿道德和文化教育的整体推进,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健康身心、积极创新的新一代社会主体。
1. 幼儿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张雪门追求的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即从幼儿自身的特点出发,因材施教,引导幼儿愉悦地感受世界,发展他们的认知、情感、语言、社交、身体和精神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在张雪门看来,幼儿园不应该是大人们强加给孩子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而应该是一个适合幼儿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的学习环境。
2. 以教师为导向的学前教育张雪门认为,教师是学前教育中重要的推动者和引导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积极参与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和问题,鼓励他们探索自我,自由发挥个性特点,促进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启迪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灵感、培养幼儿的能力,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学习和社交活动。
3. 以家庭为基础的学前教育张雪门认为,幼儿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有机配合,在家庭教育基础上和社会教育支持下开展。
在教育方面,家庭教育是首要的因素,家长应该具备一定的教育知识和技能,提供安全愉悦、健康快乐、合理科学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加强亲子沟通和情感交流,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同时,幼儿教育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协助,如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增加公共服务、制定学前教育政策等。
二、张雪门的学前教育实践模式张雪门认为,实现学前教育的理想需要具体的实践模式和方法,他提出了“幸福学前教育”的实践模式,以建构五大功能系统和四大成长领域为核心来开展幼儿园教育。
张学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2)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县人,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
早在三十年代,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
他一生潜心研究学前教育,特别是幼稚园教育,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写出了进200万字的著作,大大丰富了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宝库。
在他的著作中,有关幼稚园课程方面的理论与思想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
这些著作主要包括:《幼稚园的研究》《幼稚园课程编制》《课程组织法》《幼稚园教育概论》《幼稚园教材研究》《幼稚教育新论》《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增订幼稚于思念行为课程》等。
这些著作被收入戴自俺主编、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下卷)。
虽然这些著作的许多内容是重复的,但是,从中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张雪门先生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这些思想涉及课程的本质、幼稚园课程的内容与来源、幼稚园课程的编制与组织的等方面,而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则集中地体现在他的“行为课程”的理论与思想。
(一)课程的本质是经验与行为研究课程,不能不探讨课程的本质问题。
课程的本质,集中地反映课程的基本特性。
那么课程是什么呢?从他是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张雪门关于课程本质的理解在不同的时期发生了一些变化,经历了从“经验”到“行为”的转变。
在早些年份的著作《幼稚园的课程》中张雪门认为,“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
”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呢?“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
”由上可见,课程就是经验。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张雪门先生并不把所有的自然经验都看作课程。
因为自然经验太、零碎太紊乱,自然经验的获得太不经济,自然经验仅有适合简单环境的常识,不足以供高深专业的需求。
张学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2)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县人,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
早在三十年代,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
他一生潜心研究学前教育,特别是幼稚园教育,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写出了进200万字的著作,大大丰富了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宝库。
在他的著作中,有关幼稚园课程方面的理论与思想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
这些著作主要包括:《幼稚园的研究》《幼稚园课程编制》《课程组织法》《幼稚园教育概论》《幼稚园教材研究》《幼稚教育新论》《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增订幼稚于思念行为课程》等。
这些著作被收入戴自俺主编、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下卷)。
虽然这些著作的许多内容是重复的,但是,从中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张雪门先生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这些思想涉及课程的本质、幼稚园课程的内容与来源、幼稚园课程的编制与组织的等方面,而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则集中地体现在他的“行为课程”的理论与思想。
(一)课程的本质是经验与行为研究课程,不能不探讨课程的本质问题。
课程的本质,集中地反映课程的基本特性。
那么课程是什么呢?从他是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张雪门关于课程本质的理解在不同的时期发生了一些变化,经历了从“经验”到“行为”的转变。
在早些年份的著作《幼稚园的课程》中张雪门认为,“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
”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呢?“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
”由上可见,课程就是经验。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张雪门先生并不把所有的自然经验都看作课程。
因为自然经验太、零碎太紊乱,自然经验的获得太不经济,自然经验仅有适合简单环境的常识,不足以供高深专业的需求。
在他看来,课程是有选择的经验,是有价值的经验,“是适应生长基本价值的选品,岁时代而变迁”。
张雪门先生批判了当时学校把课程仅仅看作是“知识”乃至“书本”的倾向,认为要改造民族,首先要打破有关课程的谬见,恢复课程的本来面目。
5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5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强调了以下几个核心原则:
1. 以儿童为中心:雪门认为教育应当以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为核心,教
师的角色是引导者而非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
在学前教育中,应当鼓
励儿童通过探索和游戏来学习,以此来促进他们的自然发展。
2. 整体性发展:雪门强调儿童在身体、情感、社交和智力等方面的全
面发展。
教育内容应当涵盖这些方面,确保儿童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
均衡的成长。
3. 家庭和社区的参与:学前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和社区也
应当参与进来。
家长和社区成员可以通过参与学校活动、提供资源和
支持,以及与教师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成长。
4. 教师的专业发展:雪门认为教师应当是终身学习者,不断提升自己
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5. 环境的重要性:一个丰富、安全且刺激的环境对于儿童的学习和成
长至关重要。
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提供一个充满爱、鼓励探索和创新的
环境,让儿童能够在其中自由地发展。
这些思想为学前教育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框架,指导教育者如何
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浅谈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浅谈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张雪门这个名字,在学前教育领域那可是响当当的!咱今天就来好好聊聊他的学前教育思想。
我记得有一次,去幼儿园参观,看到一群小朋友在操场上欢快地玩耍。
有个小女孩儿,穿着粉色的小裙子,扎着两个小辫子,脸蛋红扑扑的,特别可爱。
她正蹲在地上,认真地观察着一群蚂蚁搬家。
老师没有去打扰她,而是在旁边静静地陪伴着,脸上带着温柔的笑容。
这一幕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也让我想起了张雪门的教育思想。
张雪门强调幼儿的生活就是教育。
他认为,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都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就像那个观察蚂蚁的小女孩儿,她在自主探索中,不仅锻炼了观察力,还培养了对自然的好奇心和热爱。
张雪门还主张行为课程。
啥是行为课程呢?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幼儿的实际行为来设计和组织课程。
比如说,幼儿园里组织小朋友们一起做手工,有的孩子做得快,有的孩子做得慢。
老师不会统一要求大家必须在某个时间完成,而是根据每个孩子的进度给予指导和鼓励。
这种课程模式能够充分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发展速度。
他特别重视幼儿的实践活动。
他觉得,孩子们得亲自去做,去体验,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就像幼儿园里组织小朋友们一起种小植物,从挖土、播种、浇水,到看着小芽一点点长大,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种植的知识,还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
而且啊,张雪门认为教师在学前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善于观察和引导孩子。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在画画的时候,总是用黑色的彩笔,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问他为什么喜欢黑色。
原来,这个小朋友觉得黑色很酷,能画出很多神秘的东西。
老师就顺着他的想法,引导他用黑色和其他颜色搭配,创作出更有趣的作品。
在张雪门的思想里,还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幼儿园要和家庭、社会紧密结合。
就像有一次幼儿园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做手工。
孩子们特别开心,家长也更加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同时,幼儿园还会带孩子们去参观博物馆、公园等地方,让他们接触社会,增长见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 《学校系统令》
蒙养园
3
幼儿园
5
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1902年“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 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
1
4
1922年“壬戌学制”《学校系统改革令》
幼稚园
2
1904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我国第一个实施的学制
蒙养院
1.行为课程形成背景
(2)理论来源:国内外教育思想的影响
行为主义
心理学 中国传统
教育思想 外国
教育思想
• 认为人的一切复杂行为都决定于外界环境 的影响
• 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陈鹤琴:活教育
• 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福禄贝尔、蒙台梭 利
1.行为课程形成背景
(3)实践基础
宁波办学时期(1981—1920):初识幼稚教育 1918 年,张雪门创办了宁波市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办的幼稚
抗战时期(1937—1945):后方的不懈努力
1931年后,张雪门的思想有了较大变化,他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 民地半封建性质,同时认识到今日之幼童就是未来的主人翁,此时他 开始了幼儿园行为课程的研究。
1.行为课程形成背景
台湾创业时期(1946—1973):艰辛的创业
• 1946 年 7 月,张雪门创办台北育幼院。在数年间,已具有完整的 从婴儿到小学的儿童教育机构。
一 、生平及教育活动
1918年,创立宁波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幼稚园——星荫幼稚园。 1924年,在北大教育系学习,细心研究了福禄倍尔、蒙台梭利以及世界各国
的幼儿教育。 1930年,应熊希龄之聘,任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校长. 九一八事变之后,开始了系统的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研究。 1946年,前往台湾办儿童保育院,后因工作繁重,患上眼疾,并于1952年
乡村教育实 验区
幼稚师范教育
行为课程
孔德幼稚师 范学校
幼稚园教材 北平幼稚师
研究
范学校
台湾儿童保 育院
宁波幼稚师 范学校
增订幼稚园 行为课程
一、行为课程
1.形成背景
• 社会现实 • 理论来源 • 实践基础
2.含义
• 课程 • 幼稚园课程 • 行为课程
3.课程方案
• 课程目标 • 课程内容 • 课程实施 • 课程评价
与一般课程的区别:都包括了工作、游戏、音乐、故事等 材料。然而,行为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 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生活与行动是行为课程的基 本要素。
行为课程以生活为基础,以实际行动为中心 课程的基本思想是:“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
3.行为课程方案
目标
选组 择织
园——星荫幼稚园,开始了他对幼儿教育的探索和实践。1920 年 4 月,他创办了“星荫幼稚师范”,从此张雪门开始了他的幼 儿师范教育工作。
1.行为课程形成背景
北平教育实验时期(1920—1937):全面的学习与实践
1924 年,他在北京大学教育系旁听学习。开始研究福禄培尔、蒙 台梭利以及世界各国的幼稚教育,探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教育。
学前教育史
学前教育学院 安珍珍
第六章
现代教育家的学前教育 思想和实践
目录
1.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2.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3.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02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 、生平及教育活动
张雪门(1891-1973),浙江宁 波人,幼读四书五经,中年接触学习 国外先进幼教理论,先后担任星荫小 学、星荫幼稚园、宁波幼稚师范、北 平幼稚师范的负责人并任教。张雪门 与陈鹤琴并称为“南陈北张”,对我国 的学前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活知识,如家庭、邻里、临近的地方、各种职业活动等。
课程内容选择标准
行为课程的内容就是儿童周围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中能为儿童所接受并有助于其身心发展的各种经验。 合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 合于社会普遍生活的标准; 合于儿童目前生长阶段的需要; 合于儿童目前的学习能力
1.行为课程形成背景
(1)中国的社会现实呼唤着新幼儿教育的产生 张雪门在《我国三十年来幼稚教育的回顾》中指出,当时幼儿
园课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蒙养院的日本式课程,一种是教会幼 稚园的宗教式的课程,还有一种是福禄贝尔、蒙特梭利课程",但这 三种类型的幼儿园课程都没有考虑到当时中国的国情,所以,张雪门 毅然决定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幼儿园课程。
内容
实施
评价
(1)行为课程的目标
• 铲除我民族的劣根化(1931年)
• 满足儿童身心的需要;(1923) • 唤起我民族的自信心
• 养成扩充经验的方法与习惯; • 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
• 培养其生活的能力。
• 锻炼我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
而向帝国主义作奋斗之决心与实力
• (1946年)恢复正常情绪、诱导自理生活、培养自学方法、建立生 活习惯和培养国民意识
离开育幼院。1960年,他突患脑病,半身不遂,在眼睛失明、手脚失灵、耳 朵失聪的情况下陆续写下了《幼稚教育》、《幼稚园行为课程》等专著。 1973年脑病复发,抢救无效病逝于台湾,享年83岁。
幼稚教育
桂林幼稚师 范学校
南陈北张
实习三年
星萌幼 稚园
幼稚园教育 概论
中国幼稚园 课程研究
北京香山慈 幼院
• 1966年出版了《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一书,初步形成了他的行为 课程的理论体系。
2.行为课程的含义
课程: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 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
幼稚园课程:3—6岁孩子能够做而且欢喜做的经验的预 备。
行为课程: “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 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行为课程的内容就是儿童所接受并有助于其身心发展的各 种经验。
课程具体内容
儿童自发的诸般活动,儿童自身发展中所进行的一些活动; 儿童的自然环境,儿童周围生活中一切有关自然界的事物与
知识,如植物、动物、旅行,儿童对各种自然现象的活动; 儿童的社会环境,与儿童现在生活与未来生活有关的社会生
行为课程的目标——兼顾个体发展和社会需求
儿童的身心 发展特点
国家未来
目标制 定
社会环境
(2)行为课程的内容——以生活为教材
张雪门将行为课程的内容表述为来源于儿童生活的“教材” ,张雪门认为教材的范围很大,他认为只要是能扩充生活 经验的,合乎儿童生活要求的对儿童有良好潜移默化作用 的都是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