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常见模型之手拉手模型
经典手拉手模型12个结论,你知道几个?

经典手拉手模型12个结论,你知道几个?展开全文初中经典几何模型--手拉手模型说明手拉手模型是学习初中几何模型中的第3个(第1个模型是三线八角模型、第2个是内外角平分线模型),手拉手算是最常见的模型了,在很多全等或者相似的题目当中都会用到,大家对这个模型并不陌生,但大家对构造手拉手模型的应用却不是很熟练(如费马点问题),今天我们就手拉手的结论进行总结,以及以中考压轴题为例讲解手拉手模型的应用。
1手拉手-全等手拉手的12个结论,我以等边三角形为母题进行解析(因为等边最特殊)第1、2个结论:△AOD≌△COB、AD=CB第3个结论:∠AGC=60°(定值)第4、5个结论:OM=ON、△OMN是等边三角形第6个结论:MN//AB第7个结论:PO是∠APB的角平分线第8个结论:存在多组三角形相似注:三角形相似在这里由非常多,就不一一例举了,在这个模型中考相似居多的是母子型、8字形、A字形,且省略了证明的思路。
第9个结论:存在3组4点共圆注:四点共圆的方法证明方式是利用对角互补第10个结论:存在3组的线段和数量关系注:在四边形OMGN中,满足的线段关系是:GO=GM+GN;在四边形OGDB中,满足的线段关系是:GB=GO+GD。
第11结论:OG平方=DG·CG第12个结论:注:两个等边三角形在运动时,有些结论是能够保持不变的~~~ 2手拉手-相似经典模型注:(图1-15-3的类型可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得记住以上3种手拉手-相似模型,只有对这3种类型熟练掌握,对于一些压轴题才能更好的突破,下面我会通过2道小例题进行介绍和说明:例1-2018宁德二模例2-孙超老师出题3手拉手-练习例1-2016年广东解:例2-2017年淮安坚持是一种品质,优秀是一种习惯;不忘初心,成就学生梦想;为孩子们节约更多的时间成本;通过《课前导学》,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通过《精彩课堂》,帮助学生高效复习和总结;初中的学习生活很短,也很有意义;希望能够陪着你慢慢成长,畅游知识海洋。
初中几何模型之最全手拉手模型,彩图方便打印学习!

初中几何模型之最全手拉手模型,彩图方便打印学习!手拉手是数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几何图形。
属于共端点几何模型的一种类别。
在平时的考试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考题。
它是我们研究几何图形的基础。
当然,对于手拉手模型结论的研究,我们这一节也会提供一些手段。
比如旋转、全等都是我们的处理手段。
当然,说了那么多,我们来说下,什么是手拉手模型,我们看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手拉手模型。
手拉手模型主要抓三个条件:1:共顶点2:等腰(等边,正方形等等,换句话讲共顶点的两边相等)3:顶角相等手拉手模型主要分为:“等边△+等边△”和“等腰△+等腰△”类型一:等边△+等边△前题条件:图中,B,C,D三点共线,有等边△ABC和等边△CDE.(1)图中,B,C,D三点共线,有等边△ABC和等边△CDE.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些结论:结论一:△ACD≌△BCE(2)记AC、BE交点为M,AD、CE交点为N:结论二:△ACN≌△BCM;△MCE≌△NCD(3)连接MN:结论三:△MNC是等边三角形+MN//BC(4)记AD、BE交点为P,连接PC:因为△ACD≌△BCE所以过点C作CG⊥BE,CH⊥AD∴CG与CH分别是BE与AD边上的高∵BE=AD∴CG=CH所以易知Rt△PGC≌Rt△PCH (HL)∴∠1=∠2结论四:PC平分∠BPD(5)∵∠CAD+∠CDA=∠ACB=60°∴∠DBE+∠CDA=60°∴∠BPD=120°由(4)可知∠BPC=∠CPD=60°∴∠APB=∠BPC=∠CPD=∠DPE=60°.结论五:∠APB=∠BPC=∠CPD=∠DPE=60°.(6)连接AE:结论六:P点是△ACE的费马点(PA+PC+PE值最小)(7)因为∠APB=∠ACB=60°所以可以得到:△AMP∽△BMC同理可以得到以下几组相似三角形:△AMB∽△MPC,△PNC∽△END,△PNE∽△CND当然,我们也可以得到A、B、C、P四点共圆/P、C、D、E四点共圆结论七:△AMP∽△BMC,△AMB∽△MPC,△PNC∽△END,△PNE∽△CND+A、B、C、P四点共圆和P、C、D、E四点共圆(8) 如图,在PD上截取PF=PC, 由此可以知道△PCF为等边三角形∴易证:△PCE≌△FCD∴有PD=CP+PE同理可得:BP=AP+PC结论八:PD=CP+PE,BP=AP+PC注意:当然前面都是在B、C、D共线的时候得出的结论。
旋转中常见的几何模型初中数学模型

旋转中常见的几何模型
九年级上册
专
题
目
录
专
题
剖
析
类型1 “手拉手”模型
模型特征:两个等边三角形或等腰直角三角形或正方形共顶点.
专
题
剖
析
图①:△AMC和△BNC都是等边
三角形,点A,B,C共线.
结论:
①△ACN≌△MCB,AN=MB;
②FC平分∠AFB.
专
题
剖
析
图②:△ABD和△ACE都是等腰直
专
题
剖
析
4.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E,F分别是AB,BC边上的点,
且∠EDF=45°,将△DAE绕点D逆时针旋转90°得到△DCM.
(1)求证:EF=MF;
(1)证明:∵将△DAE绕点D逆时针旋转90°得到△DCM,
∴DE=DM,∠EDM=90°.
∵∠EDF=45°,
∴∠MDF=45°,
∴∠ACB+∠ACE=∠DCE+∠ACE,
即∠BCE=∠ACD.
在△BCE和△ACD中,
= ,
∠ = ∠,
= ,
∴△BCE≌△ACD(SAS),∴BE=AD.
60°
60° 60°
专
题
剖
析
2.如图①,C为线段AB上一点,分别以AC,BC为边在线段AB的同侧
作正方形ACDE和BCFG,连接AF,BD.
C
F
AO=2 3
BD=AF=2 3 +2
AO=2 3
BD=AF=2 3-2
专
题
剖
析
类型2 旋转中的半角模型
模型特征:大角含半角+相等的边,通过旋转使
旋转中的三种常见模型(学生版)-初中数学

旋转中的三种常见模型类型一:“手拉手”模型类型二:“半角”模型类型三:“鸡爪”模型类型一:“手拉手”模型1如图,将△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得到△ADE,点B的对应点D恰好落在边BC上,点C的对应点为点E,连接EC.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A.AB=BDB.∠B=∠ECAC.AC=DED.EC⊥BC2如图,在△ABC中,∠BAC=60°,现将△ABC绕着顶点A顺时针旋转至△ADE处,其中点B,C的对应点分别为D,E,点D在△ABC内部,过E作EF⊥AC于点F,若∠CAD=15°,EF=2,则线段AC 的长为()A. B. C.2 D.43如图,在△ABC中,AB=6,将△ABC绕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30°后得到△A1BC1,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6B.63C.93D.94如图,在等边△ABC中,AB=7,D为边BC上一点,BD=2,连接AD,将AD绕点D顺时针旋转60°得到ED,ED交AC于点F,则DFEF的值为()A.3B.52C.332D.945如图,在Rt△ABC中,∠ACB=90°,∠BAC=30°,BC=2,将△ABC绕顶点C逆时针旋转得到△A′B′C′,若点M、P分别是BC、A′B′的中点,连接PM.则线段PM的最大值是()A.4B.3C.2D.16如图,△ABC是边长为8的等边三角形,D是BC的中点,E是直线AD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C,将线段EC绕点C逆时针旋转60°得到FC,连接DF.则在点E的运动过程中,DF的最小值是()A.2B.2.5C.3D.3.57在△ABC中,∠ABC=60°,将△ABC在平面内绕点B顺时针旋转α(0°<α<90°)得到△DBE,其中点A的对应点为点D,连接CE.(1)若α=30°,如图①,求∠BEC的度数;(2)当点D在边BC上时,如图②,若DC=2,AC=19,求AB的长.8如图,△ABC中,AB=BC,点O是△ABC内一点,将△ABO旋转后能与△BCD重合(1)旋转中心是点;(2)若∠ACB=70°,旋转角是度;(3)若∠ACB=60°,请判断△BO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9如图,在△ABC中,∠BAC=90°,AB=AC=103cm,点D为△ABC内一点,∠BAD=15°,AD =62,连接BD,将△ABD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使AB与AC重合,点D的对应点为点E,连接DE,DE交AC于点F,(1)求∠AFD的度数.(2)求△ADE中DE边上的高.(3)求CF的长.10△ABC和△ADE都是等边三角形.(1)将△ADE绕点A旋转到图①的位置时,连接BD,CE并延长相交于点P(点P与点A重合),有P A+PB=PC(或P A+PC=PB)成立(不需证明);(2)将△ADE绕点A旋转到图②的位置时,连接BD,CE相交于点P,连接P A,猜想线段P A、PB、PC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3)将△ADE绕点A旋转到图③的位置时,连接BD,CE相交于点P,连接P A,猜想线段P A、PB、PC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类型二:“半角”模型11如图,点E、F分别在正方形ABCD的边BC、CD上,∠EAF=45°,已知AD=6(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内角都是直角),DF=2,则S△AEF=()A.6B.12C.15D.3012如图,在菱形ABCD中,AB=43,∠BAD=60°,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是对角线AC 上的一个动点,连结BE,将BE绕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BF,连接OF,则OF的最小值是()A.23B.32C.3 D.3213如图,正方形ABCD边长为1,∠ECF=45°,CF=CE,则下列结论:①∠1=∠2=22.5°;②AC垂直平分EF;③△AEF的周长是2;④DE+BF>EF;⑤点A到EF的距离是2-1.其中正确的结论有()A.2个B.3个C.4个D.5个14如图△ABC中,AB=AC,∠BAC=120°,∠DAE=60°,BD=5,CE=8,求DE的长.15如图,在△ABC中,CA=CB,∠ACB=120°,E为AB上一点,∠DCE=60°,∠DAE=120°,求证:DE-AD=BE.16如图,点E与F分别在正方形ABCD的边BC与CD上,∠EAF=45°,以点A为旋转中心,将△ADF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ABF'.已知DF=5cm,BE=3cm,求EF的长.17如图,点E,F分别在正方形ABCD的边BC,CD上,∠EAF=45°,连接EF,试猜想EF,BE,D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18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E,F分别在直线AB,AD上,且∠ECF=45°,连接EF.(1)当E,F分别在边AB,AD上时,如图1.请探究线段EF,BE,D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写出证明过程;(2)当E,F分别在BA,AD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试探究线段EF,BE,D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19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点M、N分别在边CD、BC上.连接AM、AN.(1)如图1,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时,连结MN,且∠MAN=45°,①已知CM=6,CN=8,求MN的长;②已知DM:CM=3:2,求AB:BN的值;(2)如图2,四边形ABCD为矩形,∠AMD=2∠BAN,点N为BC的中点,AN=6,AM=8,求AD的长.类型三:“鸡爪”模型20如图,等边△ABC内部有一点P,且P A=8,PB=15,PC=17,则∠APB的度数为()A.150°B.135°C.120°D.165°21如图,P为等边△ABC内的一点,且P到三个顶点A,B,C的距离分别为6,8,10,则△ABC的面积为()A.36+253B.253C.18+253D.18+50322如图,O是等边△ABC内一点,OA=3,OB=4,OC=5,将线段BO以点B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O′,下列结论:①△BO′A可以由△BO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②点O与O′的距离为4;③∠AOB=150°;④;⑤.其中正确的结论是()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23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点P为三角形内一点,连接P A、PB、PC,且P A=2,PB=1,PC= 5,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24如图,P是等边△ABC内一点,且P A=6,PC=8,PB=10,D是△ABC外一点,且△ADC≌△APB,求∠APC的度数.25如图,点O是等边三角形ABC内的一点,∠BOC=150°,将△BOC绕点C按顺时针旋转得到△ADC,连接OD,OA.(1)求∠ODC的度数;(2)若OB=4,OC=5,求AO的长.26(1)探究发现:下面是一道例题及解答过程,请补充完整:如图①在等边△ABC内部,有一点P,若∠APB=150°,求证:AP2+BP2=CP2.证明:将△APC绕A点逆时针旋转60°,得到△AP′B,连接PP′,则△APP′为等边三角形,∴∠APP′=60°,P A=PP′,PC=.∵∠APB=150°,∴∠BPP'=90°∴P′P2+BP2=2,即P A2+PB2=PC2.(2)类比延伸:如图②在等腰ABC中,∠BAC=90°,内部有一点P,若∠APB=135°,试判断线段P A、PB、P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27(1)如图1,P是等边三角形ABC内一点,P A=6,PB=8,PC=10.若P′是△ABC外的一点,且△P′AB≌△P AC.求PP′的长度及∠APB的度数.(2)如图2,Q是等边三角形ABC内一点,QA=5,QB=12,∠AQB=150°,求CQ的长.28在等边三角形ABC的内部有一点D,连接BD,CD,以点B为中心,把BD逆时针旋转60°得到HD′,连接AD′,DD′.以点C为中心,把CD顺时针旋转60°得到CD″,连接AD″,DD″.(1)判断∠D′BA和∠DBC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2)求证:D′A=DC;(3)求证:四边形AD'DD″是平行四边形.。
什么是手拉手几何模型?12个常用结论你都能证明出来吗?怎么用?

什么是手拉手几何模型?12个常用结论你都能证明出来吗?怎么用?手拉手模型,是数学里最常见的一个几何图形,是属于共端点几何模型中的一个类别。
在平时的数学考试中,经常会遇到一类考题,它像旋转一样,它像两个人手拉住手一样。
所,民间称之为手拉手模型。
如上图,就是手拉手模型的基础图形。
当然考试的时候,也经常会出现变式题。
但不管怎么变,所有的题型都是从这几个基础图形,变式而来的。
所以必须先把上图,这基础的内容弄懂,理解透彻。
手拉手模型到底有什么用?在考试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在压轴题里,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都经常出现。
然后这个模型,基本都会推导出12个基本结论。
这12个基本结论,你熟练了。
如果,这12个结论你都知道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那么考试的时候,看起来特别复杂的几何题,自然都不在话下。
这就是学习方法。
上面的图,就是手拉手基础模型的12个结论。
你尝试这一个一个的推导出来。
(第11,12个结论是初三才学的内容,前面10个结论初二同学基本都能证明。
)方老师经常告诉同学们,数学要多思考,多练习,多总结归纳。
那么像这样子,一个图形,一道题目,涵盖了所有这一类题型的,所有结论和出题模式。
这就是总结和归纳。
第1题,手拉手模型的基础形式,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就是SAS,可以轻松证明出来。
第2题,第①小题,SAS证明△ABE≌△CBF就可以了。
第②,因为三角形全等,AB=CB,所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结论就很简单了,自行推导。
第3题,第4题,一样的,根据手拉手模型的一般套路,根据题意找到两个三角形全等。
后面的结论,就非常简单。
总之一句话,手拉手模型的第一步,先找到手拉住手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关系。
然后,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后面的结论,自然不难。
也请大家多总结,多归纳,多和同学交流,分享心得。
数学的学习,一通百通,所以一定要多钻研。
这才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法宝。
七年级手拉手模型及答案

七年级手拉手模型及答案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一些数学老师会使用手拉手模型来进行教学。
那么,什么是手拉手模型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介绍七年级手拉手模型及答案。
一、手拉手模型简介手拉手模型是一种利用手势来模拟和表示数学问题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数学概念,并且能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手拉手模型的形成是基于二维平面中的基本几何概念。
通过手拉手模型,学生可以轻松地理解点、线、面等基础几何图形的定义和特性。
二、七年级手拉手模型与应用1. 一次函数在学习一次函数的时候,手拉手模型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图像地理解函数的性质和特点。
举例来说,在图像中,两条平行的线通过两个指头重合,这时候可以让学生用手模拟函数图像上的两个交点。
这样的模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函数的函数值和斜率的概念。
2. 一元一次方程组在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手拉手模型可以用来表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首先,学生可以将两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等式拆开,并将它们的左右侧分别放在手的两个手指上。
然后,将两个手的手腕相连,就可以表示两个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方程组。
此时,学生可以通过手拉手模型来演示方程的解的求解过程。
3. 平行线与垂直线在二维平面中,平行线和垂直线是非常基本的概念。
通过手拉手模型,可以将这些概念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食指和中指分别表示两条平行线,然后让学生把手指靠近,重合。
这样,就可以形成两个平行线。
使用手拉手模型时,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简单易懂,能够快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概念。
三、总结在现代教育中,手拉手模型已成为许多老师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
手拉手模型可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加入手拉手模型的方法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教学方法。
只要学生掌握了手拉手模型的使用技巧,就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模型11 手拉手模型(解析版)

模型介绍共顶点模型,亦称“手拉手模型”,是指两个顶角相等的等腰或者等边三角形的顶点重合,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腰分别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或者相似。
寻找共顶点旋转模型的步骤如下: (1)寻找公共的顶点(2)列出两组相等的边或者对应成比例的边(3)将两组相等的边分别分散到两个三角形中去,证明全等或相似即可。
两等边三角形两等腰直角三角形两任意等腰三角形*常见结论:连接BD 、AE 交于点F ,连接CF ,则有以下结论:(1)BCD ACE≅△△(2)AE BD=(3)AFB DFE∠=∠(4)FC BFE∠平分【专题说明】两个具有公共顶点的相似多边形,在绕着公共顶点旋转的过程中,产生伴随的全等或相似三角形,这样的图形称作共点旋转模型;为了更加直观,我们形象的称其为“手拉手”模型。
【知识总结】【基本模型】一、等边三角形手拉手-出全等图1图2图3图4二、等腰直角三角形手拉手-出全等两个共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绕点C旋转过程中(B、C、D不共线)始终有:①△BCD≌△ACE;②BD⊥AE(位置关系)且BD=AE(数量关系);③FC平分∠BFE;图1图2图3图4手拉手模型的定义:两个顶角相等且有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形成的图形。
手拉手模型特点:“两等腰,共顶点”模型探究:例题精讲考点一:等边三角形中的手拉手模型【例1】.如图,C为线段AE上一动点(不与点A,E重合),在AE同侧分别作正三角形ABC和正三角形CDE,AD与BE交于点O,AD与BC交于点P,BE与CD交于点Q,连接PQ.有下列结论:①AD=BE;②AP=BQ;③∠AOB=60°;④DC=DP;⑤△CPQ为正三角形.其中正确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解:∵△ABC和△DCE是正三角形,∴AC=BC,DC=CE,∠BCA=∠DCE=60°,∴∠BCA+∠BCD=∠DCE+∠BCD,∴∠ACD=∠BCE,在△ACD和△BCE中∴△ACD≌△BCE(SAS),∴AD=BE,∴①正确;∵△ACD≌△BCE,∴∠CBE=∠CAD,∵∠ACB=∠DCE=60°,∴∠BCD=60°=∠ACB,在△ACP和△BCQ中∴△ACP≌△BCQ(ASA),∴AP=BQ,∴②正确;PC=QC,∴△CPQ为正三角形∴⑤正确∵△ACD≌△BCE,∴∠ADC=∠BEC,∠DCE=60°=∠CAD+∠ADC,∴∠CAD+∠BEC=60°,∴∠AOB=∠CAD+∠BEC=60°,∴③正确;∵△DCE 是正三角形,∴DE =DC ,∵∠AOB =60°,∠DCP =60°,∠DPC >∠AOB ,∴∠DPC >∠DCP ,∴DP <DC ,即DP <DE ,∴④错误;所以正确的有①②③⑤变式训练【变式1-1】.如图,ABD ∆,AEC ∆都是等边三角形,则BOC ∠的度数是()A .135︒B .125︒C .120︒D .110︒解:ABD ∆ ,AEC ∆都是等边三角形,AD AB ∴=,AE AC =,60DAB CAE ∠=∠=︒,60ADB DBA ∠==︒,DAB BAC CAE BAC ∴∠+∠=∠+∠,DAC BAE ∴∠=∠,()DAC BAE SAS ∴∆≅∆,ADC ABE ∴∠=∠,BOC BDO DBA ABE∴∠=∠+∠+∠BDO DBA ADC =∠+∠+∠ADB DBA=∠+∠6060=︒+︒120=︒,BOC ∴∠的度数是120︒故选:C .【变式1-2】.如图,△DAC 和△EBC 均是等边三角形,AE 、BD 分别与CD 、CE 交于点M 、N ,有如下结论:①△ACE ≌△DCB ;②CM =CN ;③AC =DN ;④∠DAE =∠DBC .其中正确的有()A .②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解:∵△DAC 和△EBC 均是等边三角形,∴AC =DC ,BC =CE ,∠ACE =∠BCD ,∴△ACE≌△DCB,①正确由①得∠AEC=∠CBD,∴△BCN≌△ECM,∴CM=CN,②正确假使AC=DN,即CD=CN,△CDN为等边三角形,∠CDB=60°,又∵∠ACD=∠CDB+∠DBC=60°,∴假设不成立,③错误;∵∠DBC+∠CDB=60°∠DAE+∠EAC=60°,而∠EAC=∠CDB,∴∠DAE=∠DBC,④正确,∴正确答案①②④故选:C.【变式1-3】.如图,△ABC和△ADE都是等边三角形,点D在BC上,DE与AC交于点F,若AB=5,BD=3,则=.解:连接CE,过点F作FM⊥BC于点M,FN⊥CE于点N,∵△ABC和△ADE为等边三角形,∴AB=AC,AD=AE,∠BAC DAE=60°,∴∠BAD=∠CAE,∴△BAD≌△CAE(SAS),∴BD=CE=3,∠ABD=∠ACE=60°,∵AB=BC=5,∴DC=2,∵∠ACB=∠ACE=60°,FM⊥BC,FN⊥CE,∴FM=FN,=DC•FM,S△FCE=CE•FN,∵S△DFC∴,∴,故答案为:.考点二: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手拉手模型【例2】.如图,ACB∆和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90ACB ECD∠=∠=︒,D为AB边上一点,若5AD=,12BD=,则DE的长为__________解:ACB∆和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D CE∴=,AC BC=,90ECD ACB∠=∠=︒,ACE BCD∴∠=∠,在ACE∆和BCD∆中,CE CDACE BCD AC BC=⎧⎪∠=∠⎨⎪=⎩,()ACE BCD SAS∴∆≅∆,12BD AE∴==,45CAE CBD∠=∠=︒,90EAD∴∠=︒,222212513DE AE AD∴=+=+=.变式训练【变式2-1】.如图,3AB=,2AC=,连结BC,分别以AC、BC为直角边作等腰Rt ACD∆和等腰Rt BCE∆,连结AE、BD,当AE最长时,BC的长为()A.22B.3C.11D.17解:90ACD BCE∠=∠=︒,ACD ACB BCE ACB∴∠+∠=∠+∠,即ACE DCB∠=∠,在ACE ∆和DCB ∆中,AC DC ACE DCB CE CB =⎧⎪∠=∠⎨⎪=⎩,()ACE DCB SAS ∴∆≅∆,AE BD ∴=,AC CD == ,90ACD ∠=︒,2AD ∴=,3AB = ,∴当点A 在BD 上时,BD 最大,最大值为325+=,如图,过C 作CE AD ⊥于E ,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1DE AE ==,314BE AB AE ∴=+=+=,再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得1DE =,BC ∴=.故选:D .【变式2-2】.如图,在Rt ABC ∆中,AB AC =,点D 为BC 中点,点E 在AB 边上,连接DE ,过点D 作DE 的垂线,交AC 于点F .下列结论:①AED CFD ∆≅∆;②EF AD =;③BE CF AC +=;④212AEDF S AD =四边形,其中正确的结论是(填序号).解:AB AC = ,90BAC ∠=︒,点D 为BC 中点,12BD CD AD BC ∴===,45BAD CAD C ∠=∠=∠=︒,AD BC ⊥,BC =,DF DE ⊥ ,90EDF ADC ∴∠=∠=︒,ADE CDF ∴∠=∠,AD CD = ,BAD C ∠=∠,()AED CFD ASA ∴∆≅∆,故①正确;当E 、F 分别为AB 、AC 中点时,12EF BC AD ==,故②不一定正确;ADE CDF ∆≅∆ ,AE CF ∴=,BE AE AB += ,BE CF AC ∴+=,故③正确;ADE CDF ∆≅∆ ,ADE CDF S S ∆∆∴=,212ADF CDF ADC AEDF S S S S AD ∆∆∆∴=+==⨯四边形,故④正确;故答案为:①③④.【变式2-3】.如图,△ABC 和△CEF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E 在△ABC 内,∠CAE +∠CBE =90°,连接BF .(1)求证:△CAE ∽△CBF .(2)若BE =1,AE =2,求CE 的长.(1)证明:∵△ABC和△CEF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ECF=45°,∴∠ACE=∠BCF,∴△CAE∽△CBF;(2)解:∵△CAE∽△CBF,∴∠CAE=∠CBF,==,又∵==,AE=2∴=,∴BF=,又∵∠CAE+∠CBE=90°,∴∠CBF+∠CBE=90°,∴∠EBF=90°,∴EF2=BE2+BF2=12+()2=3,∴EF=,∵CE2=2EF2=6,∴CE=.考点三:任意等腰三角形中的手拉手模型【例3】.如图,在△AOB和△COD中,OA=OB,OC=OD,OA<OC,∠AOB=∠COD =36°.连接AC,BD交于点M,连接OM.下列结论:①∠AMB=36°,②AC=BD,③OM平分∠AOD,④MO平分∠AMD.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解:∵∠AOB=∠COD=36°,∴∠AOB+∠BOC=∠COD+∠BOC,即∠AOC=∠BOD,在△AOC和△BOD中,∴△AOC≌△BOD(SAS),∴∠OCA=∠ODB,AC=BD,故②正确;∵∠OAC=∠OBD,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AMB+∠OBD=∠OAC+∠AOB,∴∠AMB=∠AOB=36°,故①正确;法一:作OG⊥AM于G,OH⊥DM于H,如图所示,则∠OGA=∠OHB=90°,∵△AOC≌△BOD,∴OG=OH,∴MO平分∠AMD,故④正确;法二:∵△AOC≌△BOD,∴∠OAC=∠OBD,∴A、B、M、O四点共圆,∴∠AMO=∠ABO=72°,同理可得:D、C、M、O四点共圆,∴∠DMO=∠DCO=72°=∠AMO,∴MO平分∠AMD,故④正确;假设MO平分∠AOD,则∠DOM=∠AOM,在△AMO与△DMO中,,∴△AMO≌△DMO(ASA),∴AO=OD,∵OC =OD ,∴OA =OC ,而OA <OC ,故③错误;变式训练【变式3-1】.如图,等腰ABC ∆中,120ACB ∠=︒,4AC =,点D 为直线AB 上一动点,以线段CD 为腰在右侧作等腰CDE ∆,且120DCE ∠=︒,连接AE ,则AE 的最小值为()A .23B .4C .6D .8解:连接BE 并延长交AC 延长线于F ,120ACB ∠=︒ ,AC BC =,30CAB CBA ∴∠=∠=︒,120DCE ACB ∠=︒=∠ ,ACD BCE ∴∠=∠,AC BC = ,CD CE =,()ACD BCE SAS ∴∆≅∆,30CBE CAD ∴∠=∠=︒,CB 为定直线,30CBE ∠=︒为定值,∴当D 在直线AB 上运动时,E 也在定直线上运动,当AE BE ⊥时,AE 最小,30CAB ABC CBE ∠=︒=∠=∠ ,90AFB ∴∠=︒,∴当E 与F 重合时,AE 最小,在Rt CBF ∆中,90CFB ∠=︒,30CBF ∠=︒,122CF CB ∴==,6AF AC CF ∴=+=,AE ∴的最小值为6AF =,故选:C .【变式3-2】.如图,在△ABC 中,AB =AC =5,∠BAC =120°,以CA 为边在∠ACB 的另一侧作∠ACM =∠ACB ,点D 为边BC (不含端点)上的任意一点,在射线CM 上截取CE =BD ,连接AD ,DE ,AE .设AC 与DE 交于点F ,则线段CF 的最大值为.解:∵∠BAC=120°,AB=AC,∴∠B=∠ACB=30°.∵∠ACM=∠ACB,∴∠B=∠ACM=30°.在△ABD和△ACE中,,∴△ABD≌△ACE(SAS).∴AD=AE,∠BAD=∠CAE.∴∠CAE+∠DAC=∠BAD+∠DAC=∠BAC=120°.即∠DAE=120°.∵AD=AE,∴∠ADE=∠AED=30°;∵∠ADE=∠ACB=30°且∠DAF=∠CAD,∴△ADF∽△ACD.∴=.∴AD2=AF•AC.∴AD2=5AF.∴AF=.∴当AD最短时,AF最短、CF最长.∵当AD⊥BC时,AF最短、CF最长,此时AD=AB=.∴AF最短==.∴CF最长=AC﹣AF最短=5﹣=.故答案为:.【变式3-3】.【问题背景】(1)如图1,等腰ABC ∆中,AB AC =,120BAC ∠=︒,AQ BC ⊥于点Q ,则BC AB =;【知识应用】(2)如图2,ABC ∆和ADE ∆都是等腰三角形,120BAC DAE ∠=∠=︒,D 、E 、C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连接BD .求证:ADB AEC ∆≅∆.(3)请写出线段AD ,BD ,CD之间的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1)解:AB AC = ,120BAC ∠=︒,AQ BC ⊥,30B C ∴∠=∠=︒,BQ QC =,12AQ AB ∴=,由勾股定理得:32BQ AB ===,BC ∴=,∴BC AB ==(2)证明:BAC DAE ∠=∠ ,BAC BAE DAE BAE ∴∠-∠=∠-∠,即DAB EAC ∠=∠,在ADB ∆和AEC ∆中,AD AE DAB EAC AB AC =⎧⎪∠=∠⎨⎪=⎩,()ADB AEC SAS ∴∆≅∆;(3)解:CD BD =+,理由如下:由(1)可知:DE =,ADB AEC ∆≅∆ ,EC BD ∴=,CD DE EC BD ∴=+=+.实战演练1.风筝为中国人发明,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有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如图,小飞在设计的“风筝”图案中,已知AB AD =,B D ∠=∠,BAE DAC ∠=∠,那么AC 与AE 相等.小飞直接证明ABC ADE ∆≅∆,他的证明依据是()A .SSSB .SASC .ASAD .AAS证明:BAE DAC ∠=∠ ,BAE EAC DAC EAC ∴∠+∠=∠+∠,BAC DAE ∴∠=∠,AB AD = ,B D ∠=∠,()ABC ADE ASA ∴∆≅∆,AC AE ∴=,故选:C .2.如图,ABD ∆,AEC ∆都是等边三角形,则BOC ∠的度数是()A .135︒B .125︒C .120︒D .110︒解:ABD ∆ ,AEC ∆都是等边三角形,AD AB ∴=,AE AC =,60DAB CAE ∠=∠=︒,60ADB DBA ∠==︒,DAB BAC CAE BAC ∴∠+∠=∠+∠,DAC BAE ∴∠=∠,()DAC BAE SAS ∴∆≅∆,ADC ABE ∴∠=∠,BOC BDO DBA ABE∴∠=∠+∠+∠BDO DBA ADC =∠+∠+∠ADB DBA=∠+∠6060=︒+︒120=︒,BOC ∴∠的度数是120︒,故选:C .3.如图,点A 是x 轴上一个定点,点B 从原点O 出发沿y 轴的正方向移动,以线段OB 为边在y 轴右侧作等边三角形,以线段AB 为边在AB 上方作等边三角形,连接CD ,随点B 的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BOA BDC∆≅∆B .150ODC ∠=︒C .直线CD 与x 轴所夹的锐角恒为60︒D .随点B 的移动,线段CD 的值逐渐增大解:A .OBD ∆ 和ABC ∆都是等边三角形,60ABC OBD ODB BOD ∴∠=∠=∠=∠=︒,BO BD =,BC AB =,ABC DBA OBD DBA ∴∠-∠=∠-∠,CBD ABO ∴∠=∠,()BOA BDC SAS ∴∆≅∆,故A 不符合题意;B .BOA BDC ∆≅∆ ,90BDC BOA ∴∠=∠=︒,6090150ODC BDO BDC ∴∠=∠+∠=︒+︒=︒,故B 不符合题意;C .延长CD 交x 轴于点E ,150ODC ∠=︒ ,18030ODE ODC ∴∠=︒-∠=︒,90BOA ∠=︒ ,60BOD ∠=︒,30DOA BOA BOD ∴∠=∠-∠=︒,60DEA DOA ODE ∴∠=∠+∠=︒,∴直线CD 与x 轴所夹的锐角恒为60︒,故C 不符合题意;D .BOA BDC ∆≅∆ ,CD OA ∴=,点A 是x 轴上一个定点,OA ∴的值是一个定值,∴随点B 的移动,线段CD 的值不变,故D 符合题意;故选:D .4.如图,3AB =,2AC =BC ,分别以AC 、BC 为直角边作等腰Rt ACD ∆和等腰Rt BCE ∆,连结AE 、BD ,当AE 最长时,BC 的长为()A .22B .3C .11D .17解:90ACD BCE ∠=∠=︒ ,ACD ACB BCE ACB ∴∠+∠=∠+∠,即ACE DCB ∠=∠,在ACE ∆和DCB ∆中,AC DC ACE DCB CE CB =⎧⎪∠=∠⎨⎪=⎩,()ACE DCB SAS ∴∆≅∆,AE BD ∴=,2AC CD == ,90ACD ∠=︒,222AD AC CD ∴=+=,3AB = ,∴当点A 在BD 上时,BD 最大,最大值为325+=,如图,过C 作CE AD ⊥于E ,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1DE AE ==,314BE AB AE ∴=+=+=,再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得1DE =,2217BC CE BE ∴=+=.故选:D .5.如图,线段OA 绕点O 旋转,线段OB 的位置保持不变,在AB 的上方作等边PAB ∆,若1OA =,3OB =,则在线段OA 旋转过程中,线段OP 的最大值是()A 10B .4C .5D .5解:如图,以AO 为边,在AO 的左侧作等边AOH ∆,连接BH ,AOH ∆ ,ABP ∆是等边三角形,1AO AH OH ∴===,AB AP =,60OAH BAP ∠=∠=︒,OAP HAB ∴∠=∠,在OAP ∆和HAB ∆中,AO AH OAP HAB AP AB =⎧⎪∠=∠⎨⎪=⎩,()OAP HAB SAS ∴∆≅∆,OP BH ∴=,在OPH ∆中,BH OH OB <+,∴当点H 在BO 的延长线上时,BH 的最大值4OH OB =+=,OP ∴的最大值为4,故选:B .6.如图,O 是等边△ABC 内一点,OA =3,OB =4,OC =5,将线段BO 以点B 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O ′,则∠AOB =150°.解:连接OO ′,如图,∵线段BO 以点B 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O ′,∴BO ′=BO =4,∠O ′BO =60°,∴△BOO ′为等边三角形,∴∠BOO ′=60°,∵△ABC 为等边三角形,∴BA =BC ,∠ABC =60°,∴∠O ′BO ﹣∠ABO =∠ABC ﹣∠ABO ,即∠O ′BA =∠OBC ,在△O ′BA 和△OBC中,∴△O ′BA ≌△OBC (SAS ),∴O ′A =OC =5,在△AOO ′中,∵OA ′=5,OO ′=4,OA =3,∴OA 2+OO ′2=O ′A 2,∴∠AOO ′=90°,∴∠AOB =60°+90°=150°,故答案为:150°.7.如图,△ABC与△ADE均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点B,C,D在同一直线上,AB=AC=2,AD=AE=3,∠BAC=∠DAE=90°,则CD=﹣.解:∵AB=AC=2,AD=AE=3,∠BAC=∠DAE=90°,∴BC=AB=2,DE=AE=3,∠BAD=∠CAE,∠ABC=45°=∠ACB,在△BAD和△CAE中,,∴△BAD≌△CAE(SAS),∴EC=BD,∠ABD=∠ACE=45°,∴∠ECB=∠ECD=90°,∴DE2=EC2+CD2,∴18=(2+CD)2+CD2,解得:CD=﹣,CD=﹣﹣(不合题意舍去),故答案为:﹣.8.如图,△ABC和△AD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连接CD、BE,点F、G分别为DE、BE 的中点,连接FG.在△ADE旋转的过程中,当D、E、C三点共线时,若AB=3,AD=2,则线段FG的长为.解:连接BD,∠BAD=90°﹣∠BAE,∠CAE=90°﹣∠BAE,∴∠BAD=∠CAE.又AD=AE,AB=AC,∴△ADB≌△AEC(SAS).∴BD=CE,∠ADB=∠AEC=135°,∴∠BDC=135°﹣45°=90°.∵△ABC和△AD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3,AD=2,∴DE=2,BC=3.设BD=x,则DC=2+x,在Rt△BDC中,利用勾股定理BD2+DC2=BC2,所以x2+(2+x)2=18,解得x1=﹣﹣(舍去),x2=﹣+.∵点F、G分别为DE、BE的中点,∴FG=BD=.故答案为.9.如图,△ACD和△BC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D=∠BCE=90°,AE交CD于点F,BD分别交CE、AE于点G、H.试猜测线段AE和BD的数量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猜测AE=BD,AE⊥BD;理由如下:∵∠ACD=∠BCE=90°,∴∠ACD+∠DCE=∠BCE+∠DCE,即∠ACE=∠DCB,又∵△ACD和△BC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CD,CE=CB,在△ACE与△DCB中,∴△ACE≌△DCB(SAS),∴AE=BD,∠CAE=∠CDB;∵∠AFC=∠DFH,∠FAC+∠AFC=90°,∴∠DHF=∠ACD=90°,∴AE⊥BD.故线段AE和BD的数量相等,位置是垂直关系.10.如图,∠BAD=∠CAE=90°,AB=AD,AE=AC,AF⊥CB,垂足为F.(1)求证:△ABC≌△ADE;(2)求∠FAE的度数;(3)求证:CD=2BF+DE.证明:(1)∵∠BAD=∠CAE=90°,∴∠BAC+∠CAD=90°,∠CAD+∠DAE=90°,∴∠BAC=∠DAE,在△BAC和△DAE中,,∴△BAC≌△DAE(SAS);(2)∵∠CAE=90°,AC=AE,∴∠E=45°,由(1)知△BAC≌△DAE,∴∠BCA=∠E=45°,∵AF⊥BC,∴∠CFA=90°,∴∠CAF=45°,∴∠FAE=∠FAC+∠CAE=45°+90°=135°;(3)延长BF到G,使得FG=FB,∵AF⊥BG,∴∠AFG=∠AFB=90°,在△AFB和△AFG中,,∴△AFB≌△AFG(SAS),∴AB=AG,∠ABF=∠G,∵△BAC≌△DAE,∴AB=AD,∠CBA=∠EDA,CB=ED,∴AG=AD,∠ABF=∠CDA,∴∠G=∠CDA,∵∠GCA=∠DCA=45°,在△CGA和△CDA中,,∴△CGA≌△CDA(AAS),∴CG=CD,∵CG=CB+BF+FG=CB+2BF=DE+2BF,∴CD=2BF+DE.11.已知△ABC和△ADE都是等边三角形,点D在射线BF上,连接CE.(1)如图1,BD与CE是否相等?请说明理由;(2)如图1,求∠BCE的度数;(3)如图2,当D在BC延长线上时,连接BE,△ABE、△CDE与△ADE的面积有怎样的关系?并说明理由.解:(1)BD=CE,理由如下:∵△ABC和△ADE是都是等边三角形,∴AB=AC,AD=AE,∠BAC=∠DAE,∠ABC=∠ACB=60°,∴∠BAD=∠CAE,在△ABD和△ACE中,,∴△ABD≌△ACE(SAS),∴BD=CE;(2)∵△ABD≌△ACE,∴∠ABD=∠ACE=60°,∴∠BCE=120°;+S△CDE=S△ADE,理由如下:(3)S△ABE∵△ABC和△ADE是都是等边三角形,∴AB=AC,AD=AE,∠BAC=∠DAE,∠ABC=∠ACB=60°,∴∠BAD=∠CAE,在△ABD和△ACE中,,∴△ABD≌△ACE(SAS),=S△ACE,∠ABC=∠ACE=60°,∴S△ABD∴∠ECD=180°﹣∠ACB﹣∠ACE=60°,∴∠ABC=∠ECD,∴AB∥CE,=S△ABC,∴S△ABE+S△CDE=S△ADE+S△ACD,∵S△ACE+S△CDE=S△ADE+S△ACD,∴S△ABD+S△ACD+S△CDE=S△ADE+S△ACD,∴S△ABC+S△CDE=S△ADE.∴S△ABE12.如图,在△ABC中,分别以AB、AC为腰向外侧作等腰Rt△ADB与等腰Rt△AEC,∠DAB=∠EAC=90°,连接DC、EB相交于点O.(1)求证:BE⊥DC;(2)若BE=BC.①如图1,G、F分别是DB、EC中点,求的值.②如图2,连接OA,若OA=2,求△DOE的面积.(1)证明:∵∠DAB=∠EAC=90°,∴∠EAB=∠CAD,在△BAE和△DAC中,,∴△BAE≌△DAC(SAS),∴∠ABE=∠ADC,∵∠BAD=90°,∴∠DOB=90°,即BE⊥DC;(2)解:①取DE的中点H,连接GH、FH,∵点G是BD的中点,∴GH∥BE,GH=BE,同理,FH∥CD,FH=CD,∵BE=CD.BE⊥DC,∴GH=FH,GH⊥FH,∴△HG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GF=GH,∵GH=BE,∴GF=BE,∵BE=BC,∴=;②作AM⊥BE于M,AN⊥CD于N,在△BAE和△BAC中,,∴△BAE≌△BAC(SSS),∴∠BAE=∠BAC=135°,∴∠DAE=135°﹣90°=45°,即∠OAD+∠OAE=45°,∵△BAE≌△DAC,∴AM=AN,又AM⊥BE,AN⊥CD,∴OA平分∠BOC,∴∠BOA=∠COA=45°,∴∠DOA=∠EOA=135°,∴∠ODA+∠OAD=45°,∴∠OAE=∠ODA,∴△ODA∽△OAE,∴=,即OD•OE=OA2=4,∴△DOE的面积=×OD•OE=2.13.如图(1),在△ABC中,∠ACB为锐角,点D为射线BC上一动点,连接AD,以AD 为一边在AD的右侧作等腰直角△ADF,∠ADE=∠AED=45°,∠DAE=90°,AD=AE,解答下列问题:(1)如果AB=AC,∠BAC=90°,∠ABC=∠ACB=45°.①当点D在线段BC上时(与点B不重合),如图(2),线段CE、BD之间的数量关系为CE=BD;位置关系为CE⊥BD;(不用证明)②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写出结论并说明理由.(2)如果AB≠AC,∠BAC≠90°,点D在线段BC上运动.试探究:当△ABC满足一个什么条件时,CE⊥BD(点C、E重合除外)?请写出条件,并借助图(4)简述CE⊥BD成立的理由.解:(1)①CE与BD位置关系是CE⊥BD,数量关系是CE=BD.理由:如图(2),∵∠BAD=90°﹣∠DAC,∠CAE=90°﹣∠DAC,∴∠BAD=∠CAE.又BA=CA,AD=AE,∴△ABD≌△ACE(SAS),∴∠ACE=∠B=45°且CE=BD.∵∠ACB=∠B=45°,∴∠ECB=45°+45°=90°,即CE⊥BD.故答案为:CE=BD;CE⊥BD.②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时,①的结论仍成立.如图(3),∵∠DAE=90°,∠BAC=90°,∴∠DAE=∠BAC,∴∠DAB=∠EAC,又AB=AC,AD=AE,∴△DAB≌△EAC(SAS),∴CE=BD,且∠ACE=∠ABD.∵∠BAC=90°,AB=AC,∴∠ABC=45°,∴∠ACE=45°,∴∠BCE=∠ACB+∠ACE=90°,即CE⊥BD;(2)如图(4)所示,当∠BCA=45°时,CE⊥BD.理由:过点A作AG⊥AC交BC于点G,∴AC=AG,∠AGC=45°,即△AC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GAD+∠DAC=90°=∠CAE+∠DAC,∴∠GAD=∠CAE,又∵DA=EA,∴△GAD≌△CAE(SAS),∴∠ACE=∠AGD=45°,∴∠BCE=∠ACB+∠ACE=90°,即CE⊥BD.14.(注意:本题中的说理过程中的每一步必须注明理由,否则不得分)如图1,在△ABC 中,∠ACB为锐角,点D为射线BC上一点,连接AD,以AD为一边且在AD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1)如果AB=AC,∠BAC=90°;①当点D在线段BC上时(与点B不重合),如图2,线段CF、BD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为CF⊥BD,线段CF、BD的数量关系为CF=BD;②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2)如图4,如果AB≠AC,∠BAC是锐角,点D在线段BC上,当∠ACB满足什么条件时,CF⊥BC(点C、F不重合),并说明理由.解:(1)①正方形ADEF中,AD=AF,∵∠BAC=∠DAF=90°,∴∠BAD=∠CAF,又∵AB=AC,∴△DAB≌△FAC(SAS),∴CF=BD,∠B=∠ACF,∴∠ACB+∠ACF=90°,即CF⊥BD.故答案为:CF⊥BD,CF=BD;②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时①的结论仍成立.理由如下:由正方形ADEF得AD=AF,∠DAF=90°.∵∠BAC=90°,∴∠DAF=∠BAC,∴∠DAB=∠FAC,又∵AB=AC,∴△DAB≌△FAC(SAS),∴CF=BD,∠ACF=∠ABD.∵∠BAC=90°,AB=AC,∴∠ABC=45°,∴∠ACF=45°,∴∠BCF=∠ACB+∠ACF=90°.即CF⊥BD;(2)当∠ACB=45°时,CF⊥BD.理由如下:过点A作AG⊥AC交CB的延长线于点G,则∠GAC=90°,∵∠ACB=45°,∠AGC=90°﹣∠ACB,∴∠AGC=90°﹣45°=45°,∴∠ACB=∠AGC=45°,∴AC=AG,∵∠DAG=∠FAC(同角的余角相等),AD=AF,∴△GAD≌△CAF(SAS),∴∠ACF=∠AGC=45°,∴∠BCF=∠ACB+∠ACF=45°+45°=90°,即CF⊥BC.15.背景:一次小组合作探究课上,小明将两个正方形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摆放(点E、A、D在同一条直线上),发现BE=DG且BE⊥DG.小组讨论后,提出了下列三个问题,请你帮助解答:(1)将正方形AEFG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1),还能得到BE=DG吗?若能,请给出证明;若不能,请说明理由;(2)把背景中的正方形分别改成菱形AEFG和菱形ABCD,将菱形AEFG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2),试问当∠EAG与∠BAD的大小满足怎样的关系时,背景中的结论BE=DG仍成立?请说明理由;(3)把背景中的正方形分别改写成矩形AEFG和矩形ABCD,且,AE=4,AB=8,将矩形AEFG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3),连接DE,BG.小组发现:在旋转过程中,DE2+BG2的值是定值,请求出这个定值.(1)证明:∵四边形AEFG为正方形,∴AE=AG,∠EAG=90°,又∵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B=AD,∠BAD=90°,∴∠EAB=∠GAD,∴△AEB≌△AGD(SAS),∴BE=DG;(2)当∠EAG=∠BAD时,BE=DG,理由如下:∵∠EAG=∠BAD,∴∠EAB=∠GAD,又∵四边形AEFG和四边形ABCD为菱形,∴AE=AG,AB=AD,∴△AEB≌△AGD(SAS),∴BE=DG;(3)解:方法一:过点E作EM⊥DA,交DA的延长线于点M,过点G作GN⊥AB交AB于点N,由题意知,AE=4,AB=8,∵=,∴AG=6,AD=12,∵∠EMA=∠ANG,∠MAE=∠GAN,∴△AME∽△ANG,设EM=2a,AM=2b,则GN=3a,AN=3b,则BN=8﹣3b,∴ED2=(2a)2+(12+2b)2=4a2+144+48b+4b2,GB2=(3a)2+(8﹣3b)2=9a2+64﹣48b+9b2,∴ED2+GB2=13(a2+b2)+208=13×4+208=260.方法二:如图2,设BE与DG交于Q,BE与AG交于点P,∵,AE=4,AB=8∴AG=6,AD=12.∵四边形AEFG和四边形ABCD为矩形,∴∠EAG=∠BAD,∴∠EAB=∠GAD,∵,∴△EAB∽△GAD,∴∠BEA=∠AGD,∴A,E,G,Q四点共圆,∴∠GQP=∠PAE=90°,∴GD⊥EB,连接EG,BD,∴ED2+GB2=EQ2+QD2+GQ2+QB2=EG2+BD2,∴EG2+BD2=42+62+82+122=260.。
初中几何模型之手拉手模型

∠1=25°,∠2=30°,则∠3=_______.
A
1
E
3
D
2
C
B
模型练习5
模型练习6
如图,在△ABC中,∠ABC=45°,AD,BE分别为BC,AC边上的高,AD,BE相交
于点F,连结CF,则有下列结论:①BF=AC;②∠FCD=45°.③若BF=2EC,则
①②③
△FDC的周长等于AB的长.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
C
模型练习8
2
2
已知△AOB和△MON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OB=∠MON=90°.
(1)如图1,连结AM,BN,求证:△AOM≌△BON.
A
A
N
N
O
O
B
M
M
图1
图1
B
< = ),
(2)若将△MON绕点O顺时针旋转.
①如图2,当点N恰好在AB边上时,求证: 2 + 2 = 2 2 .
A
E
F
B
D
模型练习6
C
模型练习7
如图,在△AOB和△COD中,OA=OB,OC=OD,OA<OC,∠AOB=∠COD=36°.
连结AC,BD交于点M,连结OM.有下列结论:①∠AMB=36°.②AC=BD.③OM
①②④
平分∠AOD.④MO平分∠AMD.其中正确的结论有________.
O
A
B
D
M
模型练习7
∴∠1+∠3=∠2+∠3(等角共点推等角)
∴∠ABE=∠CBD
=
在△ABE和△CBD中, ቐ∴∠ABE=∠CBD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F
B
A
2 .如图,△ ABD 与△ BCE 都为等边三角形,连接 AE 与 CD ,延长 AE 交 CD 于点H .
证明:( 1 ) AE=DC ;( 2 )∠ AHD=60 °;( 3 )连接 HB , HB 平分∠ AHC
D H C
E
A
B
3 .将等腰 Rt △ ABC 和等腰 Rt △ ADE 按图①方式放置,∠ A=90 °, AD 边与 AB 边重合, AB=2AD=4 。将△ ADE 绕点 A 逆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 ( 0 ° < >180 °), BD 的延长线交 CE 于P
初中数学常见模型
手拉手模型
模型:手拉手
如图,△ ABC 、△ ADE 是等腰三角形,AB=AC ,AD=AE ,∠ BAC= ∠ DAE=α
结论:△ BAD ≌ △ CAE
模型分析
A
E
D
B
C
图1
A E
D
E A
D
B
C
图2
B
图3
C
手拉手模型常和旋转结合,在考试中作为几何综合题目出现
模型实例
例 1.如图,△ ADC 与△ GDB 都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连接 AG 、 CB ,相交于点 H ,
( 5 )△ EGB ≌ △ CFB ;( 6 )连接 GF , GF ∥ AC ;( 7 )连接 HB , HB 平分∠ AHC
D G
HE F
A
B
C
( 1 )如图②,证明: BD=CE , BD ⊥ CE ; ( 2 )如图③,在旋转的过程中,当 AD ⊥ BD 时,求出 CP 的长。
B
B
D
D
C
E 图1 A
C
A 图2
P
E
B
D C
P
A 图3
E
4 . 如图,直线 AB 的同一侧作△ ABD 和△ BCE 都为等边三角形,连接 AE 、 CD ,二者交点为 H 求证:( 1 )△ ABE ≌ △ DBC ;( 2 ) AE=DC ;( 3 )∠ DHA=60 °;( 4 )△ AGB ≌ △ DFB ;
问:( 1 ) AG 与 CB 是否相等?
C
( 2 ) AG 与 CB 之间的夹角为多少度?
HG O
A
D
B
典例精选
1.如图,在△ ABC 中, AB=CB ,∠ ABC=且
AE=CF
C
(1)求证: BE=BF
(2)若∠ CAE=30 °,求∠ ACF 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