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导学案(带答案)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学案:第八单元 第16课 骑桶者 Word版含答案

16.*骑桶者借口运动员表演大失水准,痛哭失声,埋怨场内环境太过喧哗。
可见水平未臻一流,其实任何行业圈子都嘈杂不堪,你以为是学校图书馆内做功课乎,有人略为高声,即有管理员主持正义:“嘘——”无论哪种竞技场都好比马戏班,吓死人,什么怪现象都有,会跳舞的大象,胡须美人、侏儒、空中飞人、小丑……环境恶劣。
可是,你若是心静,沉得住气,也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自管自作业。
分心即是学艺不精,不必理会他人有无靠吹捧,又行头是否成箩,专注工作,有人在耳边打锣也听不见。
十全十美的环境才能有所作为?那一辈子也别想有任何作为,世界不是那样运作的。
谁家没有生病的老人、成叠的账单、阴险的亲戚、难管教的孩子加一箩筐的不如意,若都能成为工作不力的借口,地球早已停顿。
宁波人有一句话,叫:自家笨,埋怨刀钝。
成年人第一口诀,是丢开所有借口。
相关链接一、作者介绍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20世纪小说家。
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他勤奋地写作,几乎隔绝社会上的交往。
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了世人的惊叹。
卡夫卡是20世纪绝无仅有的写作天才。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形记》,长篇小说《审判》《城堡》和《美国》。
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的手法,表现人的孤立、绝望。
二、写作背景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孤独和恐惧,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却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集中体现了当时欧洲“现代人的困惑”。
他的作品曾经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小说《骑桶者》写于1917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作者借虚构“我”骑着煤桶去借煤失败的故事,表现人际沟通的困难和主人公对生活的绝望。
《骑桶者》导学学案

《骑桶者》导学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主旨的多义性。
2.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以及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探究导航一、整体感知分组展示预习任务:1.概括小说故事情节。
2.骑桶者“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要选择骑桶的方式去借煤?二、合作探究1.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见我,听到我的呼喊?(从文中找到依据,可以进行多元解读)以此探究小说的主题。
观点一:老板娘看到我了。
依据:观点二:老板娘没有看到我。
依据:概括小说主题:2.有人说《骑桶者》是一个真实的谎言,小说是如何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三、当堂达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黑羊[意大利] 卡尔维诺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
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
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那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那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
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
政府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
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地定居。
到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地出门,却呆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进去。
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
后来他们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做地过日子,可他没理由妨碍别人做事。
他天天晚上呆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
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
他是诚实的。
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
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
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不到一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任何东西可吃。
但这不能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问题是他的行为使其他人很不安。
湖南省长沙市雷锋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新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教案:骑桶者 Word版含答案

外国小说欣赏教案集骑桶者教学目的1、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2、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的真实的有机结合教学重点1、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2、骑桶者的形象课前准备1、发给学生有关卡夫卡生平介绍的资料2、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同时完成预习题:(1)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2)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骑桶者的呼喊,看到骑桶者这个人?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卡夫卡的《骑桶者》。
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
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
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那么《骑桶者》表现了现代人的什么困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骑桶者》,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读后感受,你们觉得卡夫卡描写骑桶者这个形象想表达什么?(请学生具体谈谈)学生可能答的答案: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二、主题分析1、同学们的分析都挺有道理的,但是听了你们的分析,我有一个疑问。
为什么骑桶者要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呢?明确:家里无煤,天气寒冷,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
显然“飞”着去比“走”着去要快。
2、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明显是虚构的情节?卡夫卡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1)如果拎着桶走着去赊煤,情节走向必然是怎样的?明确:“我”拎着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
(2)卡夫卡让骑桶者骑着桶飞着去赊煤,情节走向是怎样的?明确: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3)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
高二语文《骑桶者》学案

高二语文《骑桶者》学案一、教学目的: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
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的真实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重点: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
骑桶者的形象。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
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
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因而终生未娶。
1924年6月3日因肺痨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死。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
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隔绝,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
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父亲艰苦创业成功,形成粗暴刚愎性格,从小对卡夫卡实行“专横有如暴君”的家长式管教。
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阻影中”。
母亲气质抑郁、多愁善感。
这些对后来形成卡夫卡孤僻忧郁、内向悲观的性格具有重要影响。
而社会的腐败,奥匈帝国的强暴专制,政治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双重困扰,人民生活的贫穷困苦,经济的衰败,这一切更加深了敏感抑郁的卡夫卡内心的苦闷。
于是,时时萦绕着他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无论主人公如何抗争努力,强大无形的外来力量始终控制着一切,使你身不由已地伴随着恐惧与不安,最终归于灭亡。
在渗透着叛逆思想、倔强地表现了不甘放弃希望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一切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艺术内涵。
因此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 骑桶者(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 骑桶者(含答案) 对应学生用书P77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铲.子(ch ǎn ) 2.煤屑.(xi è) 3.不啻.(ch ì) 4.地窖.(ji ào ) 5.遭殃.(y ān ɡ) 6.围裙.(q ún ) 7.蔑.视(mi è) (二)多音字1.槛⎩⎪⎨⎪⎧ 门槛.(k ǎn )槛.车(ji àn ) 2.待⎩⎪⎨⎪⎧ 待.在这儿(d āi )待.价而沽(d ài ) 3.混⎩⎪⎨⎪⎧混.合(h ùn )混.水摸鱼(h ún ) 二、写准字形1.⎩⎪⎨⎪⎧ 奔ch í(驰) 松ch í(弛)2.⎩⎪⎨⎪⎧ w ǎn (挽)留分mi ǎn (娩)3.⎩⎪⎨⎪⎧ 咳s òu (嗽)sh ù(漱)口4.⎩⎪⎨⎪⎧遗h àn (憾)h àn (撼)动 三、用准词语1.不啻 不止3.浮升 浮生1.快马加鞭:跑得很快的马再加上一鞭子,使马跑得更快。
比喻快上加快,加速前进。
2.麻木不仁:肢体麻痹,失去知觉。
比喻人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3.奄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
形容临近死亡的样子。
4.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5.固执己见:坚持自己的见解,不肯改变。
对应学生用书P77西方现代派文学鼻祖——卡夫卡简历:卡夫卡(1883-1924),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
1924年6月3日病逝。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
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骑桶者导学学案

骑桶者导学学案一、学案简介本导学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骑桶者这个运动项目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通过系统地引导学生了解骑桶者的起源、规则、装备和基本技巧,提高学生对该项目的兴趣和热爱,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学习目标1. 了解骑桶者的起源和历史背景;2. 掌握骑桶者的基本规则和装备;3. 学习骑桶者的基本技巧和动作;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三、学习重点1. 骑桶者的起源和历史背景;2. 骑桶者的基本规则和装备;3. 骑桶者的基本技巧和动作。
四、学习内容1. 骑桶者的起源和历史背景骑桶者是一项由美国发起的极限运动项目,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
最初是一种寻找刺激和乐趣的娱乐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正式比赛项目。
骑桶者的主要特点是参赛选手需要站立在一个凹形的金属桶内进行骑行,通过转动重心和运用身体协调技巧保持平衡。
2. 骑桶者的基本规则和装备骑桶者的比赛分为个人项目和团体项目,比赛场地一般为室内或室外专门的赛道。
比赛过程中,选手需要穿着专业的骑桶者服装,包括头盔、护膝、护踝等保护装备。
在比赛开始前,选手需要进行热身和准备活动,并注意比赛规则的宣布和解释,以确保比赛的公平和安全。
3. 骑桶者的基本技巧和动作骑桶者的基本技巧包括平衡、转向、加速和刹车等方面。
在骑行过程中,选手需要保持平衡,通过转动重心控制桶体倾斜角度,以及时调整方向。
加速和刹车是骑桶者比赛中非常重要的技巧,选手需要灵活运用身体力量和技巧控制桶体的速度和停止。
五、学习活动1. 学习骑桶者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可通过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等途径进行了解,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或课堂展示。
2. 学习骑桶者的基本规则和装备,可通过教师讲解和图片展示等方式进行,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或模拟比赛规则的制定。
3. 学习骑桶者的基本技巧和动作,可通过观看专业选手的表演视频,然后进行分析和模仿练习。
六、学习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和展示的活动表现;2.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和小组作业的质量;3. 学生在模拟比赛中的表现。
高中语文《骑桶者》导学案

第八单元 虚构第14课 骑桶者作品导读 《骑桶者》故事的主人公去寻找火炉用煤,路上,木桶像一匹马一样驮着他,竟把他驮到了一地窑穹顶前;他骑在桶上颠簸摇摆得像是骑着一匹骆驼。
煤店老板的煤场在地下室,木桶骑士却高高在上。
他费尽力气才把信息传送给老板,老板也的确是有求必应的,但是老板娘却不理睬他的需求。
“骑士”恳求他们给他一铲子哪怕是最劣质的煤,即使他不能马上付款。
那老板娘解下了围裙像轰苍蝇一样把这位不速之客赶了出去。
那木桶很轻,驮着“骑士”飞走,消失在大冰山之后。
这篇小说延续了卡夫卡小说的一贯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课前自主学习1.记字音(1)不啻.(chì) (2)咖.啡(kā) (3)门槛.(kǎn ) (4)咳嗽.(sou) (5)坐骑.(qí) (6)蔑.视(miè) (7)偌.大(ruò) (8)穹.顶(qióng) 2.识字形(1)⎩⎨⎧ 奔chí(驰)松chí(弛) (2)⎩⎨⎧ wǎn (挽)留分miǎn (娩) (3)⎩⎨⎧ 咳sou (嗽)shù(漱)口 (4)⎩⎨⎧ 遗hàn (憾)hàn (撼)动 (5)⎩⎨⎧ hún (浑)水摸鱼hùn (混)合 (6)⎩⎨⎧ 不chì(啻)瓜熟dì(蒂)落 (7)⎩⎨⎧ pā(趴)窝pá(扒)手 (8)⎩⎨⎧ 遭yāng (殃)yāng yāng (泱泱)大国(9)⎩⎨⎧ liǎo (蓼)蓝liáo (寥)落 (10)⎩⎨⎧地jiào (窖)yáo (窑)洞 3.辨词语(1)格外 特别①随着近年来国产动漫的繁荣发展,不仅琳琅满目的国产动画片成为少年儿童休闲度假的好伙伴,而且各种国产动漫衍生品也 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②2013年广汽丰田广州马拉松赛组委会针对冠军奖金制定了一项的“游戏规则”,那就是冠军选手需要达到一个成绩标准线,才能获得4万美元的全额冠军奖金。
《骑桶者》导学案

《骑桶者》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卡夫卡及其代表作品与艺术特点。
2、了解卡夫卡与现代派文学得关系。
3、理解小说题旨得多义性,透视“周围人”得冷漠,学会与人沟通。
4、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得重要性,以及真实与虚构得关系。
二、预习导引⒈作者简介: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表现主义小说得代表作家,现代派小说得鼻祖,二十世纪最伟大得小说家之一,20世纪德语小说家。
代表作有:《城堡》《审判》《美国》《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得艺术家》后世得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得“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得鼻祖。
卡夫卡得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得充满非理性色彩得景象,个人式得、忧郁得、孤独得情绪,运用得就是象征式得手法。
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得寓意人言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
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得“我能摧毁一切障碍”得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2、字词积累一、字音煤屑不啻门槛费劲与劲旅平趴地窖穹顶蔑视二、字形、字义奔驰与松弛倒毙与惩前毖后、枪毙遭殃与怏怏不乐、泱泱大国三、合作探究问题1:第一段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问题2:第一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来写“我”?刻画了“我”怎样得性格特点?问题3:“我”为什么要骑桶飞着去买煤?问题4:试就文中“老板娘”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
问题5.文章结尾“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一句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
问题6.意大利著名作家安贝托·艾柯说:“当我们踏进小说林得时候……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例如狼会说话得事实。
”请结合这篇文章得艺术表现手法及效果,谈谈您对这句话得理解。
答案:1、2、3题见《学海导航》111页4.参考答案:文中老板娘就是一个生活富足,拥有一定资产得极端自私、势利、冷酷得私营主形象;她自私,一心惦记自己得生意,家人得健康与幸福;她势利,对不能“马上”支付煤款得老顾客视而不见;她冷酷,对行将冻死得乞者毫不同情,非但不予施舍,还试图用围裙将她扇走,得逞后又现出轻蔑与满足得神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骑桶者》导学案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__ 组名:_________ 姓名: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卡夫卡、现代主义和表现主义文学;2、理解虚构与真实的关系;3、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掌握相关字词。
【学习重难点】1、领会小说的内涵;2、2、“虚构”“事实”“真实”“想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学法指导】1、追问法,讨论法。
2、作家对待虚构有三种态度:(1)煞有介事,写得像实有其事,尽管内容是荒诞不经的——以博尔赫斯为代表;(2)愿意老实承认自己的小说就是虚构,是自己脑子里的产物——以塞万提斯为代表;(3)既不说自己的小说是真实的,也不说自己的小说是虚构的,完全是一副信不信由你的态度——以卡夫卡为代表。
3、虚构的意义: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
虚构意义的本质:一种想象艺术,一种心灵的真实。
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4、虚构的特质:想象--------夸张--------怪诞---------荒谬。
5、虚构与真实的境界:仿佛水消失在水中。
【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他是一个没有归所的作家,他没有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宗教,没有家庭的温暖、爱情的甜蜜,甚至在职业上他也是一个介于职员与作家之间的“边缘人”。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
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
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被共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2、作品回眸:《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3、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作为欧美首先出现的文学思潮,早在上世纪初就传到中国。
这种流派的产生有它的历史和地域因素:现代工业的兴起,涌现出一批中产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孤僻,社会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
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用人类发明的枪支弹药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什么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的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的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的。
4、表现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以德国为中心兴起的一场国际性文学运动。
表现主义文学特点:(1)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并将这种体验的结果化为一种激情;(2)舍弃细节描写,追求事物的深层“幻象”构成的内部世界;(3)作品中的人物常以某种类型的代表或某种抽象本质的体现代替有个性的人;(4)情节不连贯,发展线索不明晰;(5)均以怪诞的方式表现丑恶和私欲的“疯人院”式的人世罪孽和无穷痛苦。
表现主义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卡夫卡《变形记》。
【学习过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啻.(chì)门槛.(kn )地窖.(jiào )坐骑.(qí)不复再现.(xiàn )2、小说的背景是怎样的请阅读课文后概括故事情节。
3、明确:背景:故事描写了奥地利帝国战争期间最艰苦的一个冬天中的真实情况:缺煤。
故事情节:叙事人提着空木桶去寻找火炉用煤。
路上,木桶像一匹马一样驮着他,竟把他驮到了一座房屋的第二层;他在那房屋里颠簸摇摆得像是骑着一匹骆驼,煤店老板的煤场在地下室,骑桶者却高高在上。
他费尽力气才把信息传送给老板,老板也的确是有求必应的,但是老板娘却不理睬他的需求。
骑士恳求他们给他一铲子哪怕是最劣质的煤,即使他不能马上付款。
那老板娘却解下了裙子像轰苍蝇一样把这位不速之客赶了出去。
那木桶很轻,驮着骑士飞走,消失在大冰山之后。
3、阅读课文,试分析小说的虚构和真实。
明确:虚构的情节: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生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
现实生活场景:“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
“我”心灵的真实: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
“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
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
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
4、小说虚构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个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明确:“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
性格特征:畏缩、自卑、惶恐。
他选择飞翔的方式是因为他害怕失败,并且随时准备飞走。
他战战兢兢,自怨自艾,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
5、煤店老板夫妇在小说中有何作用是不是作者批判的对象明确:表现客观的真实。
不是。
“我”借不到煤,是因为交流的不成功。
交流的不成功是因为交流方式的不恰当。
飞在空中,煤店老板(娘)并没有看见“我”,所以小说没有强调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借煤者对世界的畏惧。
6、小说行将结束时,老板娘说:“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
”老板娘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原因:①“我”是骑着木桶去的,人在空中;②“我”没有与老板娘正面交流过;③“我”的畏惧心理使“我”的话与教堂尖塔上的晚钟声响混合在一起,让人产生了错觉。
效果:把借煤这个现实的问题虚化了,让人置身于似真似幻的氛围中,增强了小说的虚幻色彩,暗示出借煤的失败其实是一次人与人交流的失败,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
7、小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其内在的含义是什么明确:运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主人公理想的彻底破灭,对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彻底弃绝。
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冷峻的幽默色彩,耐人寻味。
8、“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是典型的卡尔维诺所说的“用轻逸消解沉重”明确:飞翔本是一件浪漫美好的事情,但在小说里,却让人心酸,因为它的目的是去“借煤”。
这是典型的卡尔维诺所说的“用轻逸消解沉重”。
寒冷、缺煤、乞求,这都是沉重的话题;飞翔则是很轻灵的举动。
用“轻”中和了“重”,让作品的层次丰富起来。
9、“说谎”:不是道德意义上的,是指艺术上的编织与编造——编织、编造已有的世界,还编织、编造一个不存在的世界。
为什么说《骑桶者》是一个真实的谎言明确:小说中“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
”“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这些总体上说是荒诞的、夸张变形的。
但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增添故事的真实性,把虚构自然地嵌入现实之中,在虚构中做到生活细节、环境与心理的真实,还有语言的真实,这些都使作品能让人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真实,一切都变成了现实的,可触摸到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甚至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
所以我们说《骑桶者》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学习反思】读了这篇小说,你有什么感想如: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辛酸与荒诞的生活境遇;渴望与失望的现实矛盾;迷惘与无助的心理挣扎。
又如:小说写一个悲惨的事件,但叙述语调谈不上严肃,相反带点冷幽默:设想骑桶飞行,结尾被妇女的围裙扇走。
这些地方,都有一种辛酸的自我解嘲式的幽默在。
我的感想:[能力提升】解读“虚构”对小说的重要性如果《骑桶者》不这样写,而是按照写实的手法来写:拎着煤桶去借煤。
我们将重构的故事与原作进行比较,来看看情节走向、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以至于创作手法的不同。
明确:第一,情节走向。
拎着煤桶去借煤,势必形成“我”与煤店老板、老板娘(至少是老板娘)的直接接触甚至冲突。
“我”借不到煤的原因应该是煤店老板(娘)的拒绝。
“我”骑着煤桶去借煤,借煤失败的原因就显得不那么确定。
从老板娘与老板的对话中,我们看到的是:老板娘“什么也没有听见”“没有人,街上空空的”“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见”。
如果是这样,借煤失败就怪不得老板娘了。
因为她可能确实没有看见“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的“我”,也没有听到“我”的“喊”声。
从“我”的所见来看,老板娘“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
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
“我”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的所见及其判断是不是准确,真实,我们也不得而知。
如果真实,那老板娘的冷酷自私就很明显。
如果“我”的判断不实,那借不到煤的责任就只能由“我”来负责了。
骑着煤桶飞翔的方式,避免了老板娘和“我”的直面和沟通,使情节内容产生多元解读成为可能。
而且,因为“飞翔”,我们就觉得这个事件好像仅仅发生在幻觉里。
作品也暗示了“借煤”的幻想性:“‘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而紧接着,错觉果然被证实,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敲六点,我们关门吧。
”这一细节将借煤事件彻底置于似真似幻的氛围中,让人怀疑“我”是否实施了借煤行动。
因为“借煤”这个最现实的问题被虚化了。
结论:虚构使情节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为读者解读作品提供了更多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