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学案
《滕王阁序》优秀导学案 3篇

《滕王阁序》优秀导学案篇6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通过反复朗读,领略骈文的神韵之美。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学习重点:1、不同形式对偶句的朗读,特别是句读的切分。
2、认真朗读,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难点: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方法:朗读法,讲解法教具学具:Ic课件讲课前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课文,通读课下注释并思考下列问题。
1、叙事是哪一段?概括大意。
2、写景是哪几段?概括大意。
3、抒情是哪几段?抒发了什么感情?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二、学习新课。
1、作者简介:王勃,字子安。
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称“初唐四杰”,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甚相慰勉。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唐高宗在位期间,为王勃之才一叹二叹,乃至于三叹,在初唐时即被传为佳话。
王勃十四岁不到就去应幽素举。
应试之日,到禁卫禁场的考场,用眼四观,见全是年长的公子、束发秀才、白首童生,唯独自己还是一个孩童。
当主考官点名点到王勃时,见其长衫拖地,乳臭未干,一脸稚气,心中颇有几分不快。
王勃非常聪明,见状,连忙上前叩拜施礼,说:“宗师爷在上,学生龙门王勃前来参拜领教。
”这几句话听者颇觉顺耳。
主考官这时突生奚落之念,出口道:“蓝衫拖地,怪貌谁能认!”王勃仗胆反讥:“紫冠冲天,奇才人不识。
”主考官笑,再戏谑道:“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王勃趣答:“今朝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主考官窃喜,拊掌道:“神童,神童,果然是龙门神童,准考。
”王勃赴考高中后,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嗣后,才思泉涌,笔端升花,撰《宸游东岳颂》《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
高宗见此两篇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最新7篇)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最新7篇)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公开课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预习,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
苇叶纷下,芜杆迁黄。
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
离人频顾,羁客成伤。
中夜不寐,林下彷徨。
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
.。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P271,文汇出版社)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今天,我们的任务一是背诵这篇千古名篇;二要学写一段文言。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新奇的任务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读懂、会背,进行文言文写作对于学生而言似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解题1、关于本文的写作《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
已宿构矣。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滕王阁序3篇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滕王阁序高二语文教案设计:滕王阁序精选3篇(一)教案设计:《滕王阁序》教学目标:1. 了解《滕王阁序》的背景知识,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艺术特点;2. 理解《滕王阁序》的主旨和思想内涵;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滕王阁序》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2. 掌握《滕王阁序》中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整体把握《滕王阁序》的内容和结构;2. 分析《滕王阁序》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
教学准备:1. 课本《滕王阁序》篇章;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滕王阁的图片和简介,向学生介绍滕王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并引导学生谈谈对滕王阁的印象和感受。
Step 2 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1. 学习文中涉及的典故和人物,包括唐玄宗、滕王阁、杨贵妃等。
2. 了解《滕王阁序》是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并介绍骈文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Step 3 整体理解(15分钟)1. 分段解读《滕王阁序》,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分析《滕王阁序》的结构特点,如开篇铺垫、承转合一、回旋自联等。
Step 4 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分析《滕王阁序》中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对仗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如增强表现力、丰富形象、渲染气氛等。
Step 5 主旨鉴赏(15分钟)1. 引导学生理解《滕王阁序》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包括才华横溢、世事沧桑、政治抱负等。
2. 分组讨论,提炼《滕王阁序》的核心观点和价值取向。
Step 6 深化思考(10分钟)1.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进行意见交流和互动。
2. 提出一些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如文人精神、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等的关系。
Step 7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多读名篇名句,培养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扩展活动:1. 探讨《滕王阁序》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组织学生写一篇有关滕王阁的文章。
《滕王阁序》教案 4篇

《滕王阁序》教案11【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要求学生理解和积累掌握“故、尽、即、胜、幸、且、矣”等多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骈文的特点2、过程和方法通过教师诵读指导使学生熟读成诵,通过学生研读和讨论,疏通文字,把握文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文章的感情,初步感受骈体文的文采和音韵之美,理解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失意和不平及不甘沉沦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意义和用法,体悟辞采典雅华美的特点并能熟读成诵当为重点,同时理解把握作者失意而不失志的复杂的思想情感、典故的作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调动认知、情趣导入在江南,有中国古代的'三大名楼,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说说下面三首诗描写的分别是哪座名楼?出示诗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今天,我们就来一睹王勃笔下的滕王阁的风采二、指导诵读,初步感受朗读是学习感悟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语感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节奏教师提示:1、疑难字音2、节奏划分示例: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如,豫章/古郡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回;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阎公/之雅望三、自主探究,积累理解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研读探讨归纳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教师边巡视边解答疑难字句1、词类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带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动用法,使……放下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涌起,像流星一样飞驰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飞阁翔丹,下临无地: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使动用法,使……腾空、使……飞起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使……吃惊四美具,二难并:美、难,形容词作名词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窜,使动用法,使……委屈、使……逃匿2、通假字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3、多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故、尽、即、胜、数、幸、且、矣等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第一段:写地理风貌,引宴会人物第二、三段:摹万千气象,状周围景观第四、五段:绘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第六、七段:述身世际遇,叹盛宴难再五、布置作业,巩固提高课后让学生翻译全文并写在作业本上教学说明:一、《滕王阁序》是一篇千古传诵的美文,语言华丽典雅,辞采华美,句式整齐而不失灵活,对仗典故的运用显得简练而又含蓄内容上,作者借登高览胜之会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伤失意,同时含蓄表达了渴望进仕济世,积极有所为的抱负情怀学习此文,当引导学生领会把握二、学习过程当以整体——部分——整体为宜,本教学设计在整体诵读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积累文言字句,理解内容、把握情感,而后归纳总结写作特色三、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本文第一课时,充分让学生诵读,培养语感,整体认知;同时,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掌握文言字句、文言现象从而感知文章思想内容四、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叙事、写景、抒情,尤其是用典的学习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复杂情怀五、课后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习得的能力得到迁延与提升《滕王阁序》教案12教学目标:1.鉴赏本文的美景与真情,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滕王阁序》课文优秀教学设计

《滕王阁序》课文优秀教学设计《滕王阁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2. 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三)、情感与价值观: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二、教学方法设计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2.利用多**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教材处理设计:《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
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
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
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
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
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设计(一)导语设计: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那么有谁知道“*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
《滕王阁序》教案【精彩4篇】

《滕王阁序》教案【精彩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这次为您整理了《滕王阁序》教案【精彩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滕王阁序》教案篇一1、熟悉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感情。
2、欣赏《滕王阁序》的景色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学习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1、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
2、实词和虚词的学习。
1、事、景、情交融的写法。
2、课文背诵。
2课时一、导语设计: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积淀着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古建筑到处都是。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名楼不少,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这些明楼因其精美的建筑和名人的游历题诗而著名。
二、文体常识:1、“序”: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赠序,即临别赠言。
2.“骈文”: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语句方面以骈偶和“四六”句为主;语音方面平仄相对;用词方面以用典和藻饰为主。
三、作者: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
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沛王李贤闻其名声,招为王府侍读,后因一篇《檄英王鸡》触怒高宗,被逐出沛王府。
又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因受牵连被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径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客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客序》。
《滕王阁序》教案15篇

《滕王阁序》教案《滕王阁序》教案1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滕王阁序》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滕王阁序》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
4、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义项,“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5、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文中的语言和大量的典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陆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
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
它们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鸛鹊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关于文体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骈文讲究排比、对偶,注重藻饰和用典,讲究运用平仄,声韵要求严格。
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自无可取,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关于作者: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县),初唐文学家。
王勃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
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后人传诵的名句。
《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

《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1《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化、文学和王勃的代表作。
2. 理解《滕王阁序》的政治和文化背景。
3. 掌握《滕王阁序》的体裁、主旨和写作手法。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唐代文化、文学和王勃的代表作。
2. 《滕王阁序》的政治和文化背景。
3. 《滕王阁序》的体裁、主旨和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掌握《滕王阁序》的体裁、主旨和写作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与讲解相结合。
2. 师生互动,学生探究和发现。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介绍唐代文化和文学。
2.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滕王阁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第二步:学习1. 学生自学《滕王阁序》,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事件、意义和价值。
第三步:讲解1. 教师讲解《滕王阁序》的体裁、主旨和写作手法。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意境和艺术特色。
第四步:提高1. 学生自行查找相关资料,探究《滕王阁序》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地位。
2. 学生撰写文章,论述《滕王阁序》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第五步:总结1. 教师总结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效果。
2. 学生对本堂课进行自我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学生的学习笔记和自学报告。
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发言。
3. 学生的作文和口头表达。
4. 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意见。
七、教学资源1. 课件:《滕王阁序》教学PPT。
2. 视频:《滕王阁序》历史文化解读。
3. 文献:《唐文化人物传》、《唐代文学史》等。
4. 网站:百度百科、文学城等。
八、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
2. 教学评价和反馈需要更加细致化和客观化。
3.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需要更加广泛化和鼓励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其中“滕王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位于赣江东岸,江西南昌西北,雄踞南昌沿江北大道、依城临江,瑰伟奇特,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得以名贯古今,誉满天下。
阁以文传,文以阁名,历千载沧桑而,6岁善文辞。
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
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的王府侍读。
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
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
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
”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
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
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唐朝初年,当宫廷文士仍把诗歌当作点缀升平的风雅玩物时,诗坛上逐渐崛起了一批锐意变革的新进诗人。
他们志同道合,互通声气,使诗歌重新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而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唐诗由此获得了真正的转机。
他们就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卢照邻(约630—680后,有《幽忧子集》)、骆宾王(约638—?有《骆宾王文集》)、王勃(650—676,有《王子安集》)、杨炯(650—693此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高佳节。
此时,王勃因赴交趾省亲探父,乘船路过马当(今彭泽县)遇阻,中原水神以风相助,日行七百里到达南昌,适逢阎都督九九重阳为滕王阁重修竣工盛宴而被邀入席。
酒兴正酣,阎都督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纪欢宴之盛况,其实阎公是想让略具诗名的女婿孟学士好好展露一手,孟学士也已经准备妥当,只等当众吟咏,因此在座诸公均再三谦让。
至王勃之末座时,踌躇应允,令得满座愕然。
王勃行文习惯小酌,然后蒙头少睡,起来后挥毫而就,这是王勃“打腹稿”的方式。
逢此盛宴,小寐难成,王勃于是端坐书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缓慢磨墨,借机酝酿才思。
阎都督和众宾客看王勃不紧不慢,于是登阁赏景,吩咐小吏随时通报。
很长时间,小吏来报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听觉老生常谈,实乃平淡无奇;小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默不言语;及至小吏来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遂拍手称赞天才之笔,急令众文武返滕王阁开怀畅饮,尽欢而散。
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此次盛宴,也因此段佳话而名垂文史。
可惜天妒英才,王勃作序后的第二年,探父途中渡海溺水5、关于“骈文”骈文:魏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骈文本义即是对偶文的意思,是从中国古代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演变来的。
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骈文的主要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
平仄相对,音律和谐,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导思】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翼轸.( ) 瓯.越( ) 台隍.( ) 綮戟..( ) 懿.范( ) 襜.帷( ) 胜饯.( ) 潦.水( ) 俨骖騑...( ) 绣闼.( ) 雕甍.( ) 云销雨霁.( ) 孤鹜.( ) 遄.飞( ) 睢.园( ) 邺水( ) 睇眄..( ) 虢.州( ) 南溟.( ) 帝阍.( ) 梓.泽( ) 命途多舛.( ) 宗悫.( ) 簪笏..( ) 叨.陪鲤对( ) 捧袂.( ) 2、指出下面句子中活用的词及活用类型并解释① 襟三江而带五湖 ② 徐孺下陈蕃之榻③ 腾蛟起凤 ④ 屈贾谊于长沙⑤ 窜梁鸿于海曲 ⑥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⑦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⑧ 宾主尽东南之美3、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① 物华天宝 ②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③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④ 童子何知⑤ 纤歌凝而白云遏 ⑥ 怀帝阍而不见 ⑦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⑧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合作探究】1、 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2、研读第1自然段。
对照书下注释,熟悉课文内容,并思考:(1) 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2) 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3) 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3、二三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6分)4、请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名句进行赏析。
(6分)答案:1、给下列词语注音:翼轸.( zh ěn ) 瓯.越( ōu ) 台隍.(hu áng ) 綮戟..( q ǐj ǐ ) 懿.范( y ì ) 襜.帷(ch ān ) 胜饯.(ji àn ) 潦.水( l ǎo ) 俨骖騑...(y ánc ānf ēi ) 绣闼.(t à ) 雕甍.(m éng ) 云销雨霁.( j ì ) 孤鹜.(w ù ) 遄.飞( chu án ) 睢.园( su ī ) 邺水(y è) 睇眄..( d ìmi ǎn ) 虢.州(gu ó ) 南溟.( m íng ) 帝阍.( h ūn ) 梓.泽( z ǐ ) 命途多舛.( chu ǎn ) 宗悫.( qu è ) 簪笏..( z ānh ù ) 叨.陪鲤对( t āo ) 捧袂.(m èi ) 2、指出下面句子中活用的词及活用类型并解释① 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名词意动用法。
襟,以…… 为衣襟;带,以……为衣带。
) ② 徐孺下陈蕃之榻 (下: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③ 腾蛟起凤 (腾、起: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④ 屈贾谊于长沙 (屈: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⑤窜梁鸿于海曲(窜:使动用法,使……出走)⑥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作状,像雾一样,像流星一样)⑦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目:名作动,看,望)⑧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副作动,都包括。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才俊。
)3、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①物华天宝(判断句)②十旬休假,胜友如云(省略句)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省略句)④童子何知(宾语前置)⑤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⑥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⑦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⑧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介词结构后置)【合作探究】2、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2、研读第1自然段。
对照书下注释,熟悉课文内容,并思考:(4)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历史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5)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6)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3、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轸瓯隍棨戟懿襜潦俨骖騑凫闼甍舳鹜蠡遄睢睇眄阍舛赊悫簪笏叨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第段:写,引宴会人物第段:摹万千气象,状周围景观第段:绘宴会盛况,抒第段:述,叹盛宴难再【导练】1、第一段中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6分)“,”——历史久远“,”——界域辽阔“,”——地势宏伟答案:【导思】1、轸zhěn瓯ǒu隍huáng棨qí戟jǐ懿yì襜zhàn 潦lǎo俨yán 骖 cān 騑fēi凫fú闼tà甍méng 舳zhú鹜wù蠡lǐ遄chuán 睢suí睇dì眄 miǎn阍hūn舛chuǎn 赊shē悫què簪zàn 笏hù叨tāo2、(1)地理位置、宴会主宾(2-3)阁楼壮丽、风景秀美(4-5)宴会盛况、人生际遇(6-7)身世之感、写作缘由【导练】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历史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