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导学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滕王阁序》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滕王阁序》导学案

《滕王阁序》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重点】1. 了解文中出现的典故,并结合语境理解典故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品读写景抒情的文句,领会作者穷且益坚、积极用世的思想感情。

一、诵记名言警句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崔颢《黄鹤楼》)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唐·杜甫《登岳阳楼》)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二、知识背景介绍(一)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二)走进作者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

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

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

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

”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却因此而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

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综观王勃的一生,我们首先叹其英年早逝。

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三)了解背景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

《滕王阁序》优秀导学案 3篇

《滕王阁序》优秀导学案 3篇

《滕王阁序》优秀导学案篇6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通过反复朗读,领略骈文的神韵之美。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学习重点:1、不同形式对偶句的朗读,特别是句读的切分。

2、认真朗读,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难点: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方法:朗读法,讲解法教具学具:Ic课件讲课前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课文,通读课下注释并思考下列问题。

1、叙事是哪一段?概括大意。

2、写景是哪几段?概括大意。

3、抒情是哪几段?抒发了什么感情?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二、学习新课。

1、作者简介:王勃,字子安。

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称“初唐四杰”,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甚相慰勉。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唐高宗在位期间,为王勃之才一叹二叹,乃至于三叹,在初唐时即被传为佳话。

王勃十四岁不到就去应幽素举。

应试之日,到禁卫禁场的考场,用眼四观,见全是年长的公子、束发秀才、白首童生,唯独自己还是一个孩童。

当主考官点名点到王勃时,见其长衫拖地,乳臭未干,一脸稚气,心中颇有几分不快。

王勃非常聪明,见状,连忙上前叩拜施礼,说:“宗师爷在上,学生龙门王勃前来参拜领教。

”这几句话听者颇觉顺耳。

主考官这时突生奚落之念,出口道:“蓝衫拖地,怪貌谁能认!”王勃仗胆反讥:“紫冠冲天,奇才人不识。

”主考官笑,再戏谑道:“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王勃趣答:“今朝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主考官窃喜,拊掌道:“神童,神童,果然是龙门神童,准考。

”王勃赴考高中后,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嗣后,才思泉涌,笔端升花,撰《宸游东岳颂》《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

高宗见此两篇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苏教版语文高一滕王阁序并诗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滕王阁序并诗导学案

文本17 滕王阁序并诗在我国众多的人文景观中,有些景观因为历史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特殊的意义。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范文正公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它们因为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从这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由唐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创作的散文《滕王阁序》。

【作者简介】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诗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青年时代就“迫乎家贫,道未成而受禄”。

《新唐书·王勃传》云:“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

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时人谓勃为腹稿。

”王勃才气从中可见一斑。

14岁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

曾为沛王府修撰,为沛王李贤侍读时因撰《檄英王鸡》文而被逐。

入蜀后补虢州参军,又因擅杀官奴曹达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秋,王勃南下省亲,此后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今存诗八十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今存文九十多篇,多为骈体。

《王子安集》共二十卷,清人蒋清翊有注本。

【背景探寻】本文选自《王子安集注》。

又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或《滕王阁诗序》。

滕王阁遗址在江西省南昌市,面临赣江。

阁是唐高祖的儿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

王勃在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去交趾(今越南北部)省父,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九月九日(重阳节)在滕王阁安排的宴会,在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序。

《滕王阁序并诗》是一篇很有名的骈文。

韩愈在他的《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

”又说:“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以书命愈记之,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来耀焉。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滕王阁序导学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滕王阁序导学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滕王阁序导学案高一语文学科学案课题:《滕王阁序》[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背景以及相关文体知识。

2、理解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字词句式,增强文言语感。

3、诵读全文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背景以及相关文体知识。

1、滕王阁介绍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

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

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

他构筑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

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

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2、骈文的基本知识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3、序序,文体的一种。

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

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

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4、了解王勃及写作背景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代学者王通之孙。

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

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

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

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

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作“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后出游巴蜀。

苏教选修《滕王阁序》word导案

苏教选修《滕王阁序》word导案

《滕王阁序》导学案李胜奇整理学习目的 1.通过反复朗读,领略骈文的神韵之美。

2.准确记住名句,切实理解成语典故。

学习重点 1.不同形式对偶句的朗读,特别是句读的切分。

2.认真朗读,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方法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词义和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重点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词语的异同。

2.通过自我阅读,对骈文的文体特点、语言风格作个初步了解。

一、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1.王勃,字,绛州龙门人。

初唐诗人。

其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

,。

有《》存世。

与、、并称初唐四杰。

2.补充:《新唐书•王勃传》中说“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请遂成文,极欢罢。

”(《新唐书•文艺传》)3.知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又称骈俪文。

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四字和六字句,又叫“四六文”。

骈文讲究排比、对偶,注重藻饰,讲究运用平仄,多用典故。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期。

4.知经历:王勃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曾为沛王府修撰,为沛王李贤侍读时因撰《檄英王鸡》文而被逐,入蜀后又因擅杀官奴,罪大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二、课前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翼轸瓯越棨戟懿范襜帷潦水骖騑崇阿绣闼雕甍纡闾阎遄飞睢园睇眄帝阍宗悫簪笏叨捧袂梓泽2.指出活用词并说出用法和意义。

⑴襟三江而带五湖⑵徐孺下陈蕃之榻⑶雄州雾列,俊采星驰⑷川泽纡其骇瞩。

⑸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3 .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

⑴时维九月⑵山原旷其盈视⑶宁移白首之心⑷叨陪鲤对⑸是所望于群公. ⑹敢竭鄙怀4 .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

⑴宾主尽东南之美⑵家君作宰⑶俨骖騑于上路⑷北海虽赊⑸星分翼轸⑹宇文新州之懿范⑺胜友如云⑻俨骖騑于上路⑼披绣闼,俯雕甍⑽舸舰迷津⑾彩彻区明 . ⑿声断衡阳之浦⒀逸兴遄飞⒁纤歌凝而白云遏⒂气凌彭泽之樽⒃时运不齐,命途多舛⒄等终军之弱冠⒅兰亭已矣⒆台隍枕夷夏之交5.解释多义词。

2012苏教版必修四《滕王阁序》word导学案

2012苏教版必修四《滕王阁序》word导学案

2012苏教版必修四《滕王阁序》word导学案《滕王阁序》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背诵全文。

2.了解骈文的两大特点——对偶与用典,积存文化知识。

3.体会作者怀才不遇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难点: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利用句式特点明白得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第一课时模块一、情境导读一、知识背景介绍1、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介绍作者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

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

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的王府侍读。

但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

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难道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专门失落,赶忙出游巴蜀。

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但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

”因此,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

但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

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3、作序的背景就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适逢九月重阳之日,王勃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了名楼滕王阁,于阁上欢宴群僚和来宾,借以标榜政绩。

酒兴正酣,阎都督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纪欢宴之盛况,事实上阎公是想让略具诗名的女婿孟学士好好展露一手,孟学士也差不多预备妥当,只等当众吟咏,因此在座诸公均再三谦让。

至王勃之座时,王勃不谙此道,犹豫应允,令得满座愕然。

王勃因此端坐书案,表情凝注,手拈墨碇缓慢磨墨,借机酝酿才思。

《滕王阁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滕王阁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深入分析:讲解文 章中的重点字词、 句式和修辞手法
拓展延伸:介绍与 《滕王阁序》相关 的文化知识和历史 背景
巩固练习
背诵《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完成课后练习题 小组讨论《滕王阁序》的主题思想 仿写一篇类似的文言文作文
归纳小结
回顾本课重点:理解《滕王阁序》的背景、内容和特点
总结教学方法: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滕王阁的赞美之情 感受古代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内容
《滕王阁序》的背景与作者简介
单击添加标题
《滕王阁序》的背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写于唐高宗上元三年 (677年)
单击添加标题
作者简介:王勃(675年—697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讲授《滕王阁序》的背景、作者介绍、文本解读等内容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辅助教学 情境模拟法: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滕王阁序》中的场景,增强感性认识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掌握《滕王阁序》中的重点字 词及含义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 表达意图

江苏赣榆县智贤中学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

江苏赣榆县智贤中学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

《滕王阁序》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累积 1、 2 段文言字词(2)认识赋这一文体的语言特色,鉴赏文中铺叙的漂亮秋景。

【学法指导】联合赋这一文体的语言特色,吟诵涵咏,用美读领会文章的美好境界。

【知识链接】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期间。

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一样,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色:1、语句方面的特色,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语音方面的特色,即平仄相对。

3、用词方面的特色,即用典和藻饰。

【自主学习】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A级)翼轸()懿范()襜帷()绣闼()潦水()胜饯()雕甍()彭蠡()孤鹜()遄飞()帝阍()棨戟()骖騑()()簪笏()()闾阎()()睇眄()()云销雨霁()2、解说以下加点的词语( B 级)豫章故郡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宾主尽东南之美千里迎合宾客盈门腾蛟起凤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俨骖騑于上路穷岛屿之萦回披绣闼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彩彻区明声断衡阳之浦【合作研究】1、借助课文说明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疏导文意,理清本文的构造和思路。

(B 级)2、阅读第一段,思虑:①作者是怎样写洪州的地理风采的?突出了什么特色?( B 级 )②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顾了前文的哪个词语?(B 级)③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利处?(C 级)【达标检测】1、解说以下一词多义的词(B 级)故: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③君安与项伯有故故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④既克,公问其⑤故遣将守关者尽:①宾主尽东南之美② 潦水尽而寒潭清属: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属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穷:①穷岛屿之萦回③山穷水尽事②穷且益坚④不忍穷竟其2、默写填空:(A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烟光凝而暮山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水共长天一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滕王阁序》导学案【学习目的】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学习难点】骈体文的特点【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解题】:《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

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

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

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

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背景】: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

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

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时人对王勃的评价】: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骈体文】: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江南有三大名楼,你知道吗?指名回答。

(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滕王阁为何如此出名?这跟唐代诗人王勃写的一篇序很大关系。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他的这篇文章——《滕王阁序》。

二、朗读与初步感知:1、给下列词语的注音翼轸()棨戟()懿范()襜帷()虹销雨霁()彭蠡()孤鹜()遄飞()睢园()邺水()南溟()帝阍()宗悫()簪笏()盛筵()梓泽()2、整体感知讨论:文章可分为几部分?第一部分(1):概写风貌,引出与会人物。

第二部分(2):三秋时节,滕王阁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3):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4、5):叹知己难遇,胜宴难再三、讲读课文第一段:(一)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1.豫章故郡(见注释)。

2.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

3.控蛮荆(见注释)。

(二)补充注释:1.豫章故郡故:旧2.地接衡庐接:接壤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

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千里: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高:尊贵(三)简析第一段:1.首句由名称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2.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

3.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

4.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5.七八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

6.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历史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7.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

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8.背诵本段。

四、讲读第二段:(一)典故理解:1.钟鸣鼎食之家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二)补充注释:1.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2.彩彻区明彻:普照3.雁阵惊寒惊:被……惊扰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间。

属: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而:因而。

尽:干涸。

寒:寒冷。

清:澄清6.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山岚。

凝:凝聚。

暮:傍晚。

紫:呈现紫色。

7.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

体势:态势,形势。

(三)分析第二部分:1.第一层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

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

(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四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

(4.第五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六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2.第二层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1.第一、二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

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2.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

(3.第四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五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6.第六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②远近错落之美;③上下浑成之美;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

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 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明确: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五、背诵1----2段。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复习1--2段中的典故,分析3----5段。

教学过程:一.复习典故(略)。

二.分析第三段:(一)补充注释:1.四美具具:具有,都有。

2.二难并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穷:望尽。

中:最高处。

4.极娱游于暇日极:尽情。

娱游:欢乐。

5.兴尽悲来兴:兴致。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悲:悲怜。

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贾宜于长沙屈:被……贬谪。

8.所赖君子见机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10.穷且益坚:且:反而。

11.不坠青云之志坠:抛弃。

(二)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三)分析第三段内容:第一层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

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7.第七句:是虚写,言言“望”“看”,实际是想。

语义双关,由日落,云海想到长安和东北的吴会。

8.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

9.第九句: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10.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11.小结:本层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第二层: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老当益壮……志。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酌贪泉……犹欢。

”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反成自己坚定的意志。

5.小结:本层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问题:1.本段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

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

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③“马援”(老…穷…)马援过的虽是转徙不定的游牧生活,但胸中之志并未稍减。

他常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马援列传》)。

→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⑤“北海”“扶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珍惜时光,追求远大。

⑥、孟尝、阮籍→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

(五)背诵第三段。

三.分析四、五段:(一)讲解典故,了解内容。

(略)(二)补充注释:1.一介书生介:个2.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同。

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3.有怀投笔怀:心思。

4.奉晨昏于万里奉:侍奉。

5.接孟氏之芳邻接:结交。

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胜:美好。

再:第二次。

7.兰亭已矣已:过去。

8.奉承恩于伟饯于:在。

(三)分析内容: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3. 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胜地不常……梓泽丘墟。

”4、写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

5、小结:第三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四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