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基础断面解剖

合集下载

胸部冠状断面解剖

胸部冠状断面解剖
静脉
5、第5矢状断面
2、甲状腺 4、左颈总下静
脉 14、肺动脉干 17、主动脉瓣 18、动脉圆锥 19、右心室 25、冠状窦 27、左心房 28、左下肺
静脉 29、气管支气
管下淋巴结 30、左上肺静
脉 32、左主支气

6、第6矢状断面
1、甲状软骨 2、环状软骨板 9、左头臂静脉 10、头臂干 12、主动脉弓 17、右心耳 18、右心房 25、左心房 27、右肺动脉 28、右主支气管 29、奇静脉
34、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 40、奇静脉口orifice of azygos v.41、气管旁淋巴结
(五)通过气管杈及左心房后半部
图中:9、主动脉弓aortic arch 10、气管隆嵴 carina of trachea
11、左肺动脉 17、冠状窦 18、食管 43、右肺动脉
3、第3矢状断面: 左、右心室出现
1、颈外静脉 4、肩胛上血管 5、锁骨下动脉 6、锁骨下静脉 12、左上肺静脉 13、下舌段
支气管 26、左肺动脉
上叶支
4、第4矢状断面
图中: 6、左锁骨
下动脉 8、左锁骨
下静脉 12、左上肺
静脉 13、左上叶
支气管 27、BⅦ 28、BⅩ 30、31、左
肺动脉 36、左下肺
图中:2、甲状腺thyroid gland 3、颈内静脉 7、左头臂静脉
36、右头臂静脉 37、头臂干 40、锁骨下静脉 subclavian v.
(四)通过肺动脉分叉处及上腔静脉纵轴
图中:9、左颈总动脉 15、左心耳 left auricle 33、冠状窦口orifice of coronary sinus
管 27、右肺动脉 29、右上叶支气

胸部ct断面解剖

胸部ct断面解剖

一、肺横断面解剖1、颈静脉切迹层面:可显示右肺为上叶尖段,左肺为尖后段。

2、胸锁关节层面:可见右肺上叶尖段,后方有少量后段,左肺仍为尖后段。

3、主动脉弓上层面:右肺野前2/3为尖段,后1/3为后段。

左肺野大部分仍为尖后段。

4、主动脉弓上部层面:右肺野前外部狭窄弓状区为前段,后部为后段,两者在外侧部相连。

前、后段的内方为尖段。

左肺野前1/3为前段,中后部大部分为尖后段,尖后段后方边缘已出现少许下叶背段。

5、主动脉弓层面:右肺野前后部分分别为前、后段占据,尖段占内侧中部很小区域。

左肺野前段及背段范围扩大,尖后段所占据范围缩小。

6、主肺动脉窗层面:右肺野前部为前段,中为后段,后为背段,而尖段已无。

左肺野前为前段,中为尖后段,后为背段。

7、右肺动脉层面:右肺野后方背段范围扩大,约占前后径的2/5。

中部后段范围变小,而前段范围扩大。

左肺野的中部为上舌段,前方为前段,后方为背段。

尖后段已无。

8、左心房上部层面:右肺野后方大部分为背段,中部为中叶外侧段,前外部为前段,前内部为中叶内侧段。

左肺后部为背段,前外侧为上舌段,前内部为前段,靠近肺门前方的为下舌段。

9、左心房层面(中部偏上):右肺野前半部为中叶,中叶前内侧部分为内侧段,中叶的后外部分为外侧段。

右肺后部偏内侧为背段。

右肺野中部可见前、外基底段,前基底段位于中叶外段后方,外基底段位于背段的前方。

此层面上右肺5个肺段的底面全位于肋缘,并由前到后依次排列,其尖部全指向肺门。

左肺野前半部为舌叶,下舌叶占据舌叶前内大部分,上舌叶窄小,位于前外侧部。

左肺野后1/3为背段。

舌段和背段之间为前内基底段。

10、左心房中部层面:见双侧肺静脉进入左心房后壁。

右肺野前部中叶,分别见内、外侧段。

中叶几乎占据右肺野的前半部,后部偏内为背段。

中部已见前、外基底段。

左肺野前半部为舌叶,前内大部分为下舌段。

左肺野后1/3为背段,它的前方为前内基底段。

11、心室层面:右肺野肺门旁已出现内基底段,其余部分同上一层面。

胸部水平断面解剖PP

胸部水平断面解剖PP
4. 气管杈下间隙 从气管杈开始向下至右肺动脉 下缘,内有淋巴结。
4.主动脉肺动脉窗 上方为主动脉弓,下方 为左肺动脉,右侧为气管下端和食管,左侧为左 肺。内有动脉导管索、左喉返神经以及淋巴结。 该窗因为大血管旳搏动产生伪像而显示不清。
6. 后纵隔间隙 位于气管杈下列、前为左 心房,后为脊柱,右侧为右肺,左侧为胸主动脉。 内有食管、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和淋巴结 等。
6.第12横断面 即中叶(舌叶)支气管层面, 可分为纵隔区、 椎体及椎体后区、胸膜肺区及胸壁三个区,肩胛骨已消失。
右心房
第3肋软骨
右心室
心包
升主动脉
右肺上静脉
左肺上静脉
左心房
食管 奇静脉
胸部第12横断面 (纵隔区)
左肺下静脉 胸主动脉
右肺上叶 (前段) 右肺中叶
右肺下叶 (上段)
左肺上叶 (前段)
左肺上叶(尖后段)
胸部第7横断面 (胸膜肺区及胸壁)
该区旳构造与上一段面相比,在大圆肌前外侧出现背阔肌。
肱二头肌短头 肱二头肌长头
肱骨
背阔肌 冈下肌
肩胛下肌
小圆肌 大圆肌 背阔肌
三角肌
胸部第7横断面 (肩胛区)
肱三头肌长头
3. 主动脉肺动脉窗层面 即奇静脉汇入上 腔静脉旳层面。尖段基本消失,后段和前段面 积扩大,尤其是后段。因为斜裂逐渐由后向前 移位,上段也随之增大,本层面主要为后段、 前段和上段占据。
胸部第10、11横断面 (胸膜肺区及胸壁)
斜方肌
竖脊肌
第5、6胸椎椎间盘 第5胸椎体
第6、7胸椎椎间盘
胸部第10、11横断面 (椎体及其后区) 第6胸椎体
肩胛下肌 前锯肌
大圆肌
背阔肌 肩胛骨

胸部水平断面解剖

胸部水平断面解剖

(八)、主动脉肺动脉窗层面
1 234 5
6
7
图中:
1、上腔静脉 2、胸腺 3、气管 4、食管 5、主动脉弓 6、奇静脉 7、胸主动脉
(九)气管隆嵴层面
(十)肺动脉叉层面
(十一)左上叶支气管及右肺动脉层面
(十二)中叶(舌叶)支气管层面
(十三)层面:基底干支气管层面,亦为四心腔层面
(六)、椎体前半为第3-4胸椎间的椎间盘,后半为第4胸 椎 图中:
1、右头臂静脉 2、胸锁关节盘 3、食管 4、气管 5、头臂干 6、左头臂静脉
7、左颈总动脉 8、锁骨 9、左锁骨下动脉
1234567 8 9
(七)、主动脉弓层面,后为第4胸椎体
14、主动脉弓 15、食管 17、气管 18、左头臂静脉 19、右头臂静脉
颈部局解
(二)经第一胸椎体
图中: 3、颈总动脉
Common carotid a.
4、迷走神经 5、肋间淋巴结
Intercostal lymph node
6、颈内静脉 8、臂丛 9、椎、动静脉
(三)经第一、二胸椎间的椎间盘:前 述结构仍大部存在,新增加胸膜肺区, 有肺尖水平出现。
图中: 3、颈总动脉 10、臂丛 12、颈内静脉 13、椎、动静脉 21、颈外静脉 22、右锁骨下
(十四)断面:即两下肺静脉层面
15层面
16层面
17层面
左SⅥ、SⅣ
7、基底干支气管层面: 右、SⅣ、SⅤ、SⅨ、SⅩ
左、SⅣ(将结束)、SⅨ、SⅩ
8、两下肺静脉层面:
右、SⅣ、SⅤ(缩小前移)SⅦ、
SⅧ、SⅨ、SⅩ
左、SⅤ、SⅦ+Ⅷ、 SⅨ、SⅩ
二、胸部水平断面
(一)经第七颈椎体:气管、颈动脉鞘及其内容、食管、

胸部冠矢状断面解剖PPT课件

胸部冠矢状断面解剖PPT课件
右锁骨下A 锁骨
右锁骨下V 胸大肌 右肺中叶
右肺上V
右肺中叶支气管
右肺上叶
右肺上叶支气管
右肺A
右肺下叶支气管
右肺下叶
9.第9矢状断面 肩胛区及颈根部等。
前、中斜角肌 颈外V 锁骨
与第3矢状断面相似,包括胸腔及胸壁、
肩胛提肌 斜方肌
第1肋
锁骨下A、V 水平裂
右肺中叶
大菱形肌 右肺上叶
斜裂
右肺下叶
10.第10矢状断面
一、胸部的冠状断面
胸部冠状断面,以腋中线平面为标准平面,以2cm层厚向前、向 后断层。共分为8个冠状断面,每个断面分纵隔区和胸膜肺区及胸 壁。。
1.第1冠状断面 通过胸骨柄断面。
第2肋 右肺上叶(前段)
胸大肌 右肺中叶
心包 第7肋
第9肋
胸骨柄 第2肋软骨
左肺上叶(前段)
左肺上叶(上舌段)
右心室
左肺上叶(下舌段)
锁骨 臂丛
腋A、V 胸大肌
胸小肌
水平裂
右肺中叶
由胸腔及胸壁和肩胛区构成。
斜方肌 冈上肌 肩胛下肌 冈下肌
右肺上叶 斜裂
右肺下叶
11.第11矢状断面
锁骨
臂丛 腋A、V 胸大肌
胸小肌 右肺上叶 水平裂 右肺中叶
第6肋
由胸腔及胸壁和肩胛区构成。
斜方肌 冈上肌
肩胛冈 肩胛下肌 冈下肌 小圆肌
大圆肌 前锯肌
肝右V
食管 主动脉弓
左肺动脉
左主支气管
气管支气管下LN
左心房 冠状窦 食管
6.第6冠状断面 该断面通过胸主动脉前壁。
脊髓
肋间后动脉
右肺上叶 斜裂
左肺上叶 奇V 胸主A 左肺A 左肺下叶

断层解剖(胸部)

断层解剖(胸部)
6
左肺根
自上而下:
肺动脉 左主支气管 上肺静脉 下肺静脉
自前向后:
上肺静脉 肺动脉 主支气管 下肺静脉 肺韧带
7
三、纵隔
8
纵隔结构的配布
上纵隔五层
n 胸腺层 n 静脉层 n 动脉层 n 气管层 n 食管层
9
上纵隔的结构
胸腺 左、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 主动脉弓和头臂干、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 膈神经和心包膈动脉 迷走神经 气管和支气管 食管
2、中纵隔淋巴结
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心包外侧淋巴结 肺韧带淋巴结
3、纵隔后淋巴结
24
中纵隔淋巴结
(1)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按部位分为5组 1、肺淋巴结(7、8区) 2、支气管肺淋巴结(5、6区)
(肺门淋巴结)
3、气管支气管下淋巴结(9区) 4、气管支气管上淋巴结(3、4区) 5、气管旁淋巴结(1、2区)
17
气管前间隙 气管后间隙 食管、胸导管 主动脉肺动脉窗 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淋巴结 胸骨后间隙 脂肪、结缔组织、胸廓内血管
18
气管杈下间隙
19
气管杈下间隙(隆嵴下间隙)脂肪、结缔组织、淋巴结
20
后纵隔间隙(左心房后间隙)食管、胸导管、奇静脉、
半奇静脉、淋巴结
胸骨后)心包外侧淋巴结 心包与纵隔胸膜之间 (3)肺韧带淋巴结 肺韧带两层胸膜之间
26
六、纵隔内结构的横断层解剖特点
(一)纵隔内结构在 横断层面上的识别方法
n 以首先出现的器官、结构或 椎骨为定位
n 以主动脉弓和升主动脉根部 平面分上中下3部
n 上纵隔分5层 n 中纵隔分4层 n 下部分前中后纵隔
10
前纵隔
11
中纵隔

断层解剖学课件:断面胸部_(2)

断层解剖学课件:断面胸部_(2)

肺段支气管
右肺
上叶支气管
尖段B1 前段B2 后段B1支气管
中叶支气管
外侧段B4 内侧段B5支气管
下叶支气管
上段B1 各底段支气管
左肺
上叶支气管 上干
尖后段 前段支气管
下干
上舌段 下舌段支气管
下叶支气管 上段
各底段支气管
(二) 肺动脉的分布
左肺动脉 短 陡 高
右心室 肺动脉干
左上叶A 左下叶A 右肺动脉 长 平 低
静脉层
左、右头臂静脉
上腔静脉
主动脉层 主动脉弓及三大分支
头臂干 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
膈神经 迷走神经
气管层
食管层
2 前纵膈
3 中纵膈
心:
前方对胸骨体下半和第2-6肋软骨,后方平第5-8胸椎。 左心室位于左后方,右心室位于右前方,右心房位于右方,前面邻 升主动脉根部,左心房位于最后方室间隔与正中矢状面成45-60°。
二、标志性结构
颈静脉切迹 胸骨角
剑突
锁骨 肋 肋弓
三 胸部器官结构的配布特点
第二节 纵 隔
一、纵隔内结构的应用解剖
(一)纵膈的分区:
纵隔
上纵隔 下纵隔
前纵隔 中纵隔 后纵隔
前纵隔 三分法:
上纵隔 下纵隔
后纵隔
二、纵隔内器官结构的配布
1.上纵隔 胸腺层
位于胸腺区内。前方为胸骨, 后面附于心包和大血管前面, 上达胸廓上口,下端至前纵 隔。两侧与壁胸膜前缘的 反 折部相邻。
4 后纵膈
气管杈 食管 胸主动脉 奇静脉 半奇静脉 胸导管 交感干
(三)心包窦及心包隐窝
(1)心包窦:浆膜心包的
壁、脏层返折处的间隙在某些 部位形成隠窝称心包窦。

断层解剖胸部(共79张PPT)

断层解剖胸部(共79张PPT)
平T8,4个心腔
s5
s4
S7+8
V
s9 s10
s5
s4
s8
s7
s9 s10
平T8
s5
S7+8 s9 s10
s5 s4
s7
s8
s9
s10
平T8~T9椎间盘
s5
S7+8 s9
s10
s5 s4
s8
s7 s9
s10
平T9,下腔静脉
s5
S7+8 s9
s10
s5
s5
平T9
平T9~T10椎间盘,第2肝门
s3 s5
s4
s6
s4 s5
s6
平T7上份,肺动脉瓣,左、右上肺静脉
s3
s4
s5
s7
s8 s10
s9
s4
s5
S7+8 S9 s10
平T7,左、右下肺静脉,左、右心房,右心室
s5
s4
s7 s8
s9
s10
s4 s5
S7+8 S9
s10
平T7~T8椎间盘,主动脉瓣
s5
s4 s7
s8
V
s9
s10
右中叶支气管层面
s3
s4 s6
s3
s4
s6
1.内侧段支气管 2.外侧段支气管 3.中叶支气管 4.右下叶支气管 5.左下叶支气管 6.胸主动脉 7.左心房 8.升主动脉 9.右心房 10.右心室
11.上段支气管
基底干支气管层面
s5
s5
s4
s4
1.右肺内基底段支气管 2.右肺前基底段支气管 3.右肺外侧基底段 支气管 4.右肺后基底段支气管 5.左肺内前基底段支气管 6.左肺外侧基底段支气管 7.左肺后基底段支气管 8.胸主动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CT三维重建 是在X、Y轴的二维图像上对Z轴进行投影转换 和负影显示处理。在兴趣区内标记所要成像的器官及层面,然 后通过计算机进行立体重建。
支气管狭窄
3. CT血管造影 CT扫描结束后划定兴趣区,删除骨骼等高密度 组织,留下靶血管的高密度影像,然后进行单支或多支血管重 建。
三、CT对胸部疾病的诊断价值
图9-隆突下2cm层面 V3:上叶前段静脉的段间支
图10-隆突下2cm层面 S4:右中叶外段/左舌上段
图11-隆突下3cm层面
B4:右中叶外侧段/左舌上段 支气管
图12-隆突下3cm层面 B6:下叶背段支气管
图13-隆突下3cm层面
图14-近心底层面
B5:右中叶内侧段/左舌下段 支气管
BS:基底干支气管 MLB:中叶支气管 S5:右中叶内侧段/左舌下段
胸部CT常规扫描,采用5 mm层厚及5 mm间隔。
4. CT引导下穿刺活检 CT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是介入放射学 的一部分。这一方法的使用使得CT突破了单纯形态诊断学的 范畴。
选择层面及入路的标准是:(1)病灶离体表最近;(2)病 灶直径最大;(3)避开骨骼、大血管和神经。
二、图象的后处理技术
1. 多平面重建 在断面扫描基础上,对某些标线指定的组织 进行不同方位的重组,以得到包括冠状、矢状、斜位、曲线等 任意解剖方位的二维图像。
胸骨体
升主A 上腔V 奇V
肺A干 左上肺V分支 左肺A 左肺门 降主A 半奇V
3
中间段支气管
4
6
3
前段V 段间支
舌段支气管
4
左肺上叶支
气管
6
左肺下叶A
右肺动脉层面左肺上叶支气管层面
S3:上叶前段
S4:中叶外侧段(左肺舌叶上舌段)
S5:中叶内侧段(左肺舌叶下舌段) S6:下叶背段
升主A 上腔V 右上肺V 右肺A
图15-近心底层面
B7+8:下叶前内段支气管
图16-近心底层面
B7:下叶内段支气管 B8:下叶前段支气管 B9:下叶外段支气管 B10:下叶后段支气管
1
1+2
胸锁关节层面
右颈总A 右头臂V 右锁骨下A
气管
锁骨胸骨端
左头臂V 左颈总A 左锁骨下A 食管
3 尖段支气管
1
2
3 尖后段 支气管
1+2
主动脉弓上层面
S1:上叶尖断 S3:上叶前段
S2:上叶后段 S1+2:左肺上叶尖后段
胸骨柄
右头臂V 无名A(头臂干)
左头臂V 左颈总A 左锁骨下A
肩胛骨
叶间A
肺A干
左上肺V 左肺下叶A 降主A
中叶A
中叶支气管
叶间A
下叶A
下叶背段支气管
3段 支气管
上舌段V 段间支
左肺A下支
上肺静脉层面右中叶支气管开口层面
S3:上叶前段
S4:中叶外侧段(左肺舌叶上舌段)
S5:中叶内侧段(左肺舌叶下舌段) S6:下叶背段
升主A 右上肺V 叶间A
3. 高分辨率CT HRCT是指较常规CT具有更清晰的空间和密度 分辨力的CT扫描技术,可以显示正常的小叶间隔、小叶中心小 动脉和细支气管的形态,主要用于弥漫性肺间质病变、支气管 扩张及孤立小病灶的诊断。一般的做法是在常规CT扫描的基础 上,只对感兴趣区的小范围进行HRCT扫描,主要用来观察肺 内病变,不用造影剂增强。
s9:外侧底段
S8:前底段
S10:后底段
前内基底 段支气管
后外基底 段支气管
左下肺V
右心房 左心房
右下肺V
右心室 主A根部 左下肺V 降主A
5 4
7 8
4 5
7+8
9
9
10
10
四腔心层面
S4:中叶外侧段(左肺舌叶上舌段) S5:中叶内侧段(左肺舌叶下舌段)
S6:下叶背段
S7:右肺内侧底段
S7+8:左肺内前底段
S2:上叶后段 S1+2:左肺上叶尖后段
上腔V
心包上隐窝 奇V食管隐窝
胸骨角
升主A
降主A
前段支气管 上叶后段V 后段支气管
右肺上叶支气管
3
2 6
3
1+2 6
前段支气管
尖后段V
尖后段 支气管
右肺上叶支气管左肺动脉层面
S1:上叶尖断 S3:上叶前段 S6:下叶背段
S2:上叶后段 S1+2:左肺上叶尖后段
胸部正常解剖
肺A干 左上肺V 左肺A下支 降主A
内侧段支气管
5
3
外侧段V段间支
4
外侧段支气管
下叶支气管
下叶背段支气管
6
背段V
3 4
5
上舌段
支气管
下叶支气管
6
背段V
下叶支气管层面
S3:上叶前段
S4:中叶外侧段(左肺舌叶上舌段)
S5:中叶内侧段(左肺舌叶下舌段) S6:下叶背段
右心房
升主A
右肺A下支
1. 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 2. 含肺段支气管,肺段动静脉和支气管血管
支 3. 呈锥形,尖朝向肺门,底向肺表面
肺段及肺段支气管 右肺
尖段(S1,B1) 上叶 后段(S2,B2)
前段(S3,B3) 外侧段(S4,B4) 中叶 内侧段(S5,B5) 上段(S6,B6) 内侧底段(S7,B7) 下叶 前底段(S8,B8) 外侧底段(S9,B9) 后底段(S10,B10)
左肺
尖后段(S1+2,B1+2) 上叶 前段(S3,B3)
上舌段(S4,B4) 下舌段(S5,B5)
上段(S6,B6) 内前底段(S7+8,B7+8) 下叶 外侧底段(S9,B9) 后底段(S10,B10)
叶间裂 普通CT图像上叶间裂处在肺窗上表现为透明带。当叶间裂走行
与扫描平面接近垂直或略倾斜时,则可显示细线状影。
S8:前底段
s9:外侧底段
S10:后底段
右心房 左心房
右心室 左心室
5
5
8
7+8
7
9
9
心室层1面0
10
S5:中叶内侧段(左肺舌叶下舌段) S6:下叶背段
S7:右肺内侧底段
S7+8:左肺内前底段
S8:前底段
s9:外侧底段 S10:后底段
右心室 下腔V
左心室
图8-隆突下1cm层面 LUMB:左上叶支气管
右心室 左冠状A 左心房
左肺A下支
前内基底 段支气管
右下肺V
后外基底 段支气管
胸5 部正3 常解3 剖 4
4 5
7 8
9 10
7+8
9 10
左心房层面双下肺静脉层面
S3:上叶前段
S4:中叶外侧段(左肺舌叶上舌段)
S5:中叶内侧段(左肺舌叶下舌段) S6:下叶背段
S7:右肺内侧底段 S7+8:左肺内前底段
3
上叶后段V
1
2
3
1+2 6
S1:上叶尖断 S3:上叶前段 S6:下叶背段
主动脉弓层面
S2:上叶后段 S1+2:左肺上叶尖后段
血管前间隙 上腔V
主A弓
14岁
正常胸腺
21岁
右主支气管
3
3
左主支气管
尖段支气管
1
2 6
1+2 尖后段支气管 6
气管杈层主-肺动脉窗层面
S1:上叶尖断 S3:上叶前段 S6:下叶背段
胸部CT基础
一、胸部CT扫描方法
1. 平扫 胸部的骨骼、软组织、空气、液体及脂肪在CT图 像上有良好的自然对比度,利用组织的自然密度差可以对胸部 的许多生理、病理改变作出诊断。
2. 造影增强 增强检查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及 血管之间的密度差异,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分析病灶的性质, 如纵隔内肿块性质的鉴别、肿大淋巴结的检出、异位血管与动 脉瘤的识别。
1.肺部小病灶与早期病变 2.咯血查因 3.肺不张、肺实变 4.肺肿瘤分期 5.肺弥漫性病变 6.肺气肿的诊断及功能评价 7.肺血管性病变 8.胸水查因
正常胸部CT
支气管树(bronchial tree)
主支气管(一级),肺叶支气管 (二级) ,肺段支气管(三级) 等逐级分支形成的树支状结构
支气管肺段(肺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