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新时期背景下西安市灞桥区近期发展规划

新时期背景下西安市灞桥区近期发展规划【摘要】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科学指导灞桥区城市健康发展,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城乡持续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目标,本文从灞桥区自身发展审视出发,提出了该区域在十三五期间的近期发展设想。
【关键词】灞桥区;人文;森林;颐养;创投The Recent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Baqiao District of Xi'an ci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He Yuan【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implement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on the thirteenth five year plan for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proposal”,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of Baqiao District of scientific guidance, improve city services,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regional industry, achieve sustaine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ultimately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planning planning proposal” put forward in 13th Five-Year this paper, from the Baqiao area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e regional review of the recent development in 13th Five-Year.【Keywords】Baqiao area; Human; Forest; Maintenance; Venture capital【中图分类号】TU9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6)22-0003-021.规划背景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加快都市现代果业转型升级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加快都市现代果业转型升级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12.08•【字号】市政办发〔2016〕94号•【施行日期】2016.12.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种植业正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加快都市现代果业转型升级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市政办发〔2016〕94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西安市加快都市现代果业转型升级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12月8日西安市加快都市现代果业转型升级发展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现代果业强省建设的意见》(陕政办发〔2016〕37号)、《陕西省“十三五”现代果业发展规划》、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我市果业转型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市政办函〔2015〕228号)、《西安市“十三五”都市现代农林业发展规划》、《西安市“十三五”都市现代果业发展规划》精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都市现代果业转型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北方时令水果之都”,现就“十三五”期间都市现代果业转型升级发展提出如下方案:一、目标任务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转变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优化生态”为核心,全面提高西安特色优势果业的产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产品品牌化的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
到2020年,全市园林水果和食用坚果种植面积稳定到130万亩,年产量达到170万吨,标准化生产水平和果品品质明显提高,果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果农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建设绿色、有机果品基地20万亩,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规模化果业休闲观光体验园区面积比重达到20%。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市政办发〔2016〕40号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正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市政办发〔2016〕40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5〕105号)精神,促进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一)总体思路。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增长方式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资源禀赋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立足消费导向调整优化品种品质结构。
坚持生产方式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转变。
创新绿色增产技术模式,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投入品管理和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经营体系向专业化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社会化服务能力。
坚持增收途径向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转变。
立足区位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加农民收入。
二、加快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一批优质高效粮食生产功能区(三)着力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12.30•【字号】市政发[2009]161号•【施行日期】2009.12.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市政发〔2009〕161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更好地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中省有关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文件精神,现就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发展理念,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实施方案,围绕优质粮食、无公害蔬菜、绿色果品和优势畜牧业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农业板块和产业带建设,建设优质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园、展示园,强化示范带动,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科技支撑,开发现代农业多种功能,努力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化、市场化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都市型现代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主要目标任务到2011年,实现全市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8%以上,达到1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0%以上,达到7300元。
全市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销售收入达200亿元,年均增长12%,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上。
实现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农业龙头企业35家,超5000万元企业80家。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家,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稳定联结农户60万户,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农产品,带动基地100万亩以上。
三、大力实施十项工程按照《西安市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实施方案》要求,着力构建农业四大板块和十二条产业带,实施十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全面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古都西安都市农业发展

多元化经营
都市农业可以同时经营种植业、 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多种产
业,实现多元化经营。
高附加值
通过发展品牌农业、有机农业等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
力。
环保可持续
都市农业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 发展,通过绿色生产方式,减少
对环境的污染。
都市农业发展趋势
融合发展
都市农业将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形 成多功能、复合型的现代农业。
多元化发展
都市农业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仅满足市民的物质需求,还注重市 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探讨
土地资源紧张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土地资 源日益紧张,需要合理规划利用 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农业市场的不断开放,市场 竞争日益激烈,需要加强品牌建 设、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增强市场竞争力。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
农业面源污染减少
通过推广环保型农业生产技术和有机肥料,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使用量,有效 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
生态修复与保护
古都西安注重生态修复和保护,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廊道等措施,改 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社会效益
都市农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还为城市居民 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增强了城乡交流与互动。
农业产业链
逐步完善农业产业链,提 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 业与二、技创新
农业人才培养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的农业 技术和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 量。
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的科技 素质和技能水平,为农业发展提供人 才保障。
信息化技术应用
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农业生产管理 信息系统,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 息管理和服务。
灞桥区农业产业化情况报告

西安市灞桥区农林局关于产业化及休闲农业发展情况的报告近年来,随着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和纺织城综合改造区等相继开工建设,我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工作的需要,我们对农业发展格局和发展方向做了积极的调整,通过整合项目,整合资金,整合资源,逐步形成了规模化发展、精品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
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农业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以优势特色产业基地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生产、包装及贮藏销售等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一、基本情况灞桥区总面积332平方公里, 辖9个街道办事处,226个行政村,农村土地24万亩,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5万,占全区总人数的51%。
2010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49元,粮食作物7.28万吨,果品8.56万吨,蔬菜27.82万吨,肉0.68万吨,蛋0.53万吨,奶6.36万吨。
1、农业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一是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一村一品为抓手,不断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步伐,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在全区形成了特色林果、设施蔬菜、花卉苗木和规范化养殖等四大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和示范带动作用强调产业新格局。
二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培育产业基地。
按照农业功能分区和发展重点,建成了白鹿原现代农业区、平原农业传统农业区和洪庆山休闲农业区三大产业化区域。
分别形成了葡萄、樱桃和猕猴桃及小杂果等三个3万亩果业基地;12万亩优质粮食基地和十万亩蔬菜产业基地,标准化程度和规模优势不断增强。
三是形成了以北部三个街办为主的万亩蔬菜基地和万头奶牛基地;以洪庆山无公害放养鸡示范中心为主的散养鸡基地、以陕西海纳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中心的良种猪繁育基地等多元化的养殖格局,全区100头以上奶牛养殖场14个,万只以上养禽场5个,年出栏百头以上养猪场89个。
2、龙头企业蓬勃发展一是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9.24•【字号】市政发[2012]92号•【施行日期】2012.09.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政发〔2012〕92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市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加快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11〕5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立足西安、面向陕西、服务西北”的现代种业发展战略,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确保城市供应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利用西安区位优势,通过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机制创新、引进合作和企业优化组合,强化市场监管,着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种业体系,提升我市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我市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引育种新机制,培育引进一批优良品种,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优势种子生产基地16万亩(其中优质小麦种子生产基地14万亩,蔬菜种子生产基地2万亩);培育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5-6个;建立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显著提高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1-2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实施品牌战略,创全国驰名商标企业5个,建立环境优良、设施先进的大型种子交易市场1个,促进西安种业快速发展。
西安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西安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作者:李武歌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03期摘要:现代都市农业作为新兴农业模式之一,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于现代都市农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西安政府部门应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加强研究工作,采取相关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和矛盾,以促进现代都市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西安;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化;新兴农业科学技术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025-02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促使世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然而作为存在历史极为悠久的农业在现代化社会里依然拥有重要的地位,与现代化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密不可分。
基于农业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传统农业的弊端,在现代化进程中提出了现代都市农业的概念,形成了与传统农业模式相异的现代化都市农业的新型农业模式,即现代都市农业。
目前,现代都市农业在世界发达国家受到重视并且取得发展成果,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现代都市农业理念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升,同样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以西安为例,分析现代都市农业在西安的发展现状和对策。
一、西安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一)现代都市农业现代都市农业的含义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一是现代化。
即现代都市农业是基于当今世界现代化进程之下提出的新型农业模式,与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同时,现代都市农业是以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理念为依托,发展集约型农业的新兴农业模式,其内涵和生产过程中都带着现代化的烙印。
二是都市型农业。
这是从现代都市农业的空间范围上理解的,现代都市农业模式的范围包括城市化地区以及城市郊区的农业,其生产内容和过程受城市需求的影响较大,是为了满足城市需要而建立的农业模式。
三是新型农业理念和模式。
现代都市农业从根本上仍属于农业范畴,但是其内涵和内容中都深深刻有现代化烙印,是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5)前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落实西安市整体发展战略规划,根据西安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促进和加快灞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共灞桥区委、区人民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和灞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坚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遵循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战略构想,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编制了《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区位于灞桥区东南部和东北部,包括席王、红旗、灞桥、洪庆、新筑、狄寨、新合7个街道办,128个行政村,农业总人口27.5万人,耕地总面积80000亩。
第一章规划背景一、新的机遇针对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现实,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举措,彰显国家对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视与支持。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六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以及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显示了国家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一系列农业新政的出台,不仅有助于集中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而且也为各地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统筹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距扩大,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民增收陷入困境等突出问题,提供了历史机遇。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立,将加快形成以西安为核心的“一轴一环三走廊”的快速城镇发展轴带。
灞桥区地处“一轴”和“一环”交叉地带,城乡交融度高,城市产业特色明晰,农业基础扎实,是陕西省和西安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点建设区域。
目前该区域农业发展整体格局与区域发展总体目标还不协调,编制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是抢抓机遇,落实国家及省市战略部署,强化板块经济,实现灞桥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新的转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中国农产品市场供需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主要表现是商品市场开始从生活必需品阶段向耐用型和休闲娱乐型消费品阶段转型,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倾向性越来越明显,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需求依赖的不是农村而是城市。
这表明城市对传统型农村和农业的功能要求在发生改变,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不能也不会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下带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基于小农户经营的传统农业要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不可能的。
特别是在很难改变小农户经营格局的情况下,必须深度思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广辟农村产业门路,加强新农村建设等问题。
从全国农业发展趋势判断,各地在传统农业发展基础上,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发展模式,如都市型农业模式、城郊型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模式,但产业配置都比较单一和缺乏持续性。
在世界经济由信息经济到知识经济,再到创意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发展农村创意产业,即开创性的、全方位的挖掘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全方位、立体型、超常规培植农村创意产业,建立全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从而破解“三农”问题。
目前,陕西省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和产业向以西安为核心的城市群集聚的趋势非常明显,城乡差距逐步扩大。
与农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与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转折,对耐用型和休闲娱乐型消费品需求逐步扩大,对农业多样化功能的需求也已经显现。
受终端市场需求格局变化的影响,西安市及其周边农村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及环境建设面临重大调整。
灞桥区处于西安市东部,城郊特色鲜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和谐化、现代化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
因此,灞桥区通过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将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拓展为生产、生态、生活和科教等多项功能,使农业和农村成为西安都市圈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既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新的需要(一)贯彻落实西安向东发展战略,打造“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时代要求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未来西安发展的空间布局为“九宫布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并逐步向东拓展。
灞桥区位于城市重点发展的东北方向主轴上,将会成为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材料制造、生态人文旅游等产业为主导的西安城市副中心。
作为灞桥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着眼长远,以融入城市、服务城市为主线。
因此,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不仅是灞桥区贯彻落实西安市整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而且也是通过将奇特的自然风光、厚重的人文历史和丰富的农业资源融入到大西安都市圈,使其成为城市“绿肺”和城市组团之间景观带,打造“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
(二)促进灞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根据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西安市将建设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中心城市和最有活力的和谐城市。
按照西安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西安市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发展先导区,力争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2020年达到15000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
然而,西安市农村现阶段“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基本状况,与全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极不协调。
因此,促进和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是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灞桥区作为西安市农业特色和区位优势非常明显的经济区,也进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即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为此,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依托区域中心城市,按照都市人的需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按照农业工业化的理念、农村城镇化模式、农民产业工人阶级化的思路,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休闲性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既是西安市和灞桥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传统农业主体功能向现代农业多功能转变,极大提高农业生产要素聚集效应,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三)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区域农业综合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从我国农业实际出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
这表明,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提升农产品生产及供给功能,还要注重挖掘资源,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注重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灞桥区作为西安市近郊区,无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还是城市功能、市场辐射和发展前景,都具备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优势和条件。
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深度挖掘农耕文化、白鹿塬文化风情和山水风景,按照多元化、立体型、超常规和趣味性相结合的思路,有效地整合区域内特色化的农业资源和人文自然资源,规划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粗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打造以“绿色生产、休闲观光、科技示范、加工物流、人文生态”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区域化的农业“块状经济”,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区域农业及农村综合竞争力,进而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第二章规划区基本条件、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一、基本条件(一)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灞桥区地处东经108°59′-109°16′,北纬34°10′-34°27′间,南北长为30.8公里,东西宽为26.5公里,海拔高度为358.9米—1421.7米。
区政府所在地纺织城,距西安市12.5公里,东与临潼区、蓝田县接壤,西与雁塔、新城、未央区相连,南与长安区为邻,北以渭河为界与高陵县隔水相望。
全区下辖9个街道办事处,包括洪庆、红旗、狄寨、十里铺、席王、新筑、新合、灞桥、纺织城等。
2、气候条件规划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区,光、热、水、气、土等自然条件优越。
年平均降雨量635mm,日照时间为2026~2719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2~13.3℃,极端最高气温为41.7℃,绝对最低气温为-20.6℃。
年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为3650~4325℃,年无霜期202~208天。
年初霜日期为11月1日以后,终霜期为4月1日以后。
风向频率(静风频率)为30%左右,平均风速为2M/S。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左右。
全年适于旅游的天数为290天,其中最佳的旅游时节为3月中旬至6月底、8月初至11月中旬,约210天。
3、地质地貌灞桥区以渭河冲积平原为主,具有山、坡、川、滩、塬的多样性地貌特征,包括三个类型区,其中北部为渭河冲积平原区,东部为低山丘陵区,东南部为台塬区。
白鹿塬区域地质构造属于渭河断陷形成的阶梯式下降复式地堑,阶地台塬沟堑内以砂孵石、砾石及土状堆积物为主,并有丰厚的新生代沉积。
台塬上区地形平缓,地势北高南低,以农业用地为主,地形由南向北依次递减至沟沿,沟顶海拔600m~750m,沟底海拔160m~600m之间,长度约3公里,坡度约30°左右,地面切割成的沟谷长度约为1000~2000m/km2。
土壤类型以黄垩土、白垩土、褐色土以及少量的红色土,有机质丰富,保墒性能好,但是透气性差。
(二)区位交通条件区政府所在地纺织城,距西安市中心仅12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距灞桥区仅40公里。
境内航空、铁路、公路交织成网,陇海铁路横贯东西,西康铁路连接南北,六条铁路专线延伸到六个城市干道。
310、312、210国道以及101、102、211省道穿境而过,西临、西蓝、西禹、绕城高速和东三环构成“三纵六横”的交通网络。
除此之外,西安市区还有多条公交线路通往灞桥。
(三)资源条件1、矿产资源区内矿产资源,尤其是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8种矿产,构成矿床2处,矿点10处,矿化点6处。
其中,金矿化石英脉宽约1.5米,出露长10米,含金量2.2克/吨;石墨矿体1500米长,200—250米宽,平均厚度111.47米,储量9325.9万吨,矿物产量640.1万吨,属大型石墨矿床;铸型沙矿断续出露达1000多米,可采厚度2—4米;建筑材料用粘土矿,分布面积约98.2平方公里,蕴藏量4亿多立方米;另外,肪石英、花岗岩、泥岩、细沙岩、方解石、云母等矿体也均有一定开发价值。
区内地热开发面积60平方公里,已打出热水井10多眼;白鹿塬矿泉水资源丰富,水质纯净,有用矿物质含量高,有益元素含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