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沈氏家训》注释翻译

合集下载

《钱氏家训》原文、翻译及注释

《钱氏家训》原文、翻译及注释
(1)祖宗:对鼻祖及前辈中有好事者的尊称.(2)诗书:本义指《诗经》和《尚书》,后常泛指书本.
娶媳求淑女,勿计嫁妆;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娶媳妇要找品格美妙的女子,不要妄想嫁奁;嫁姑娘要选才德出众的女婿,不要爱慕富贵.
(1)淑女:品格美妙的女子.(2)计:盘算,打算.这里指妄想.(3)嫁妆:古代妇女打扮用的镜匣,代指嫁奁.
官肯著意一分,平易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平易近沾万点之恩.
官员如能用一分心力,百姓就能得十分好处;君王如肯受一点辛劳,百姓就能得万倍的恩情.
能悛改则寰宇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可以或许纠正错误寰宇就不再朝气,可以或许安守本分鬼神也无可若何怎样.
(1)无权:没有权力,无可若何怎样.意思是不能把人怎么样.
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群情伟.
熟读古书才会基本深挚,懂得汗青才能辞吐不凡.
(1)经传:原指经典古书息争释经典的书本.也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2)根柢:树木的根,比喻事业或学业的基本.(3)史鉴:能作为借鉴的汗青事实.(4)群情:谈论,辞吐.(5)伟:才识卓著.
只知往前走的处境会越来越狭小,理解回头看的见识会越来越宽.
(1)地步:处境.(2)眼界:视力所及的规模,借指见识的广度.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腕;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花丛密布柳枝复杂的地方可以或许开拓出道路,才显示出本领;暴风大作暴雨残虐的时刻可以或许站立得住,才算是立定了脚跟.
(1)手腕:本领,能耐.(2)脚跟:取得根据,形容站得稳.不摇动.也写作“脚根”.
持躬不可不谨慎,临财不可不廉介.
请求本身不可以或许不谨慎严厉,面临财物不可以或许不清廉廉洁.
(1)持躬:律己,请求本身.(2)廉介:清廉廉洁.廉洁,正派而有节气.

汉阴沈氏家训

汉阴沈氏家训

汉阴沈氏家训
汉阴沈氏家训是我家族传承多年的重要文化遗产,它概括了沈氏
家族人的生活准则和价值观。

以下是我从家训中摘取的几条重要教诲,希望能够对后代子孙有所启迪和引导。

一、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是我家族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我们要尊重、关心、照顾父母,不忘恩图报。

无论父母身在何处,我们都要时刻怀念并为他们做些实
际的好事。

二、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沈氏家族的重要品质。

我们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不说
虚假的话,不做欺骗的事。

只有以诚实和信用为基础,我们才能够建
立起可信赖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三、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是我家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钱,明智地运用资源,避免浪费。

不追求奢华的生活,而是注重实用和节制。

通过勤俭
节约,我们可以积累财富,为后代子孙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四、尊重他人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和价值,不妄加评价和批评他人。

尊重和包
容不同的意见、习惯和文化是沈氏家族的传统。

我们要善待他人,保
持谦和的态度,以和平与友爱的方式与人相处。

五、志存高远
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韧的毅力。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我们
都要勇敢面对并坚持下去。

只有拥有志存高远的心态,我们才能够实
现自己的梦想,为家族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是汉阴沈氏家训的几个要点,我希望这些教诲能够一直被我
家族的后代子孙所传承和践行。

论传统家训的文化价值——以汉阴沈氏家训为例

论传统家训的文化价值——以汉阴沈氏家训为例

The Cultural Valu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Admonish——Take the Shen's Family as an
Example
作者: 杨明贵[1,2]
作者机构: [1]安康学院中文系 [2]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陕西安康725000
出版物刊名: 安康学院学报
页码: 28-31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5期
主题词: 中国传统家训 汉阴沈氏家训 文化价值 家风建设
摘要:从传统家训中汲取文化养料,切实实现以好的家风带民风、促政风、正党风,是当下中国文化建设领域重大而迫切的理论课题。

包括汉阴沈氏家训在内的传统家训重视在家族内部倡导和推行进德修身、睦亲齐家、治家兴业、待人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准则,以别具特色的教化功能和教化方式促进了良好家风的形成,对我们今天治家教子、立身处世及创立具有时代精神的新的家训文化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钱氏家训》原文、翻译及注释

《钱氏家训》原文、翻译及注释

《钱氏家训》原文、翻译及注释家庭篇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

想要营造幸福美好的家庭,必须建立适当妥善的规矩。

《钱氏家训》原文、翻译及注释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存心谋事不能够违背规律和正义,言行举止都应不愧对圣贤教诲。

⑴心术:居心,用心。

(2)得罪:冒犯,违背。

(3)天地:天和地,自然社会的主宰,代表规律和正义。

(4)无愧于:不愧对。

(5)圣贤:圣人和贤人,品德高尚、才智超凡的人。

这里指圣贤教诲。

曾子之一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曾子“一日二省”的教诲不要忘记,程子用以自警的“四箴”应当珍存。

(1)曾子之二省:曾子“一日二省”的自我修养主张。

《论语?学而第一》记载,孔子弟子曾子每天都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方面自我反省,以提升德行修养。

(2)程子之四箴:宋代大儒程颐的自警之作《四箴》。

孔子曾对颜渊谈克己复礼,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程颐撰文阐发孔子四句箴言以自警,分“视、听、言、动”四则。

(3)佩:佩戴,意思是珍存以作警示。

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

要求自己不能够不谨慎严格,面对财物不能够不清廉耿介。

(1)持躬:律己,要求自己。

(2)廉介:清廉耿介。

耿介,正直而有骨气。

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

处理事务不能够没有魄力,起心动念必须要宽容厚道。

(1)决断:有魄力。

(2)存心:打算,居心。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只知往前走的处境会越来越狭窄,懂得回头看的见识会越来越宽。

(1)地步:处境。

(2)眼界:目力所及的范围,借指见识的广度。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花丛密布柳枝繁杂的地方能够开辟出道路,才显示出本领;狂风大作暴雨肆虐的时候能够站立得住,才算是立定了脚跟。

(1)手段:本领,能耐。

(2)脚跟:立定脚跟,形容站得稳、不动摇。

也写作“脚根”。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能够改正过错天地就不再生气,能够安守本分鬼神也无可奈何。

读沈氏家训有感

读沈氏家训有感

读沈氏家训有感读沈氏家训有感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但幸运的是,在当时的一批士大夫和文化精英的努力下,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得以延续和弘扬。

这些文化精英当中就有沈约。

沈约是文学史上著名的“竟陵八友”之一,也是著名的史学家,著有“二十四史”之一《宋书》。

不管世俗如何变迁,沈约始终修身律己,积极作为,承续了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坚守。

士大夫的气节、情操、追求,为人为官品性中的清心、俭政、慎独等,在沈约的诗文里、在他的从政生涯中都有鲜明的表达。

这对子孙后代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和一脉相承的。

沈约在历史上,其才华横溢,其尊崇地位,其政声清名,对沈氏后人来说,很有示范意义,通过一代代的努力,提炼为家规家训。

这也为沈氏一族的兴旺发展提供了根系和源头。

通过融合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价值观,切合家族管理实际,在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和管理的日常性实践中,形成了沈氏家风。

金华山头下村沈氏一脉,其实正是因为沈约在金华当过太守,追随老祖宗的足迹而迁居过来,这样的传承可谓自然而然。

就《沈氏家训》来说,首先,它有39个字的13则总纲,内容包括“孝父母,敬长上,敦友于,正内外,和乡族,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惜孤寡,养贤才,尊师道,戒仆从,务耕读”。

文字非常简洁精练,但又内涵深刻。

它把儒家文化、老祖宗的思想精神教化,融为一体,整个组接丝丝入扣且琅琅上口,好比“三字经”,谁都记得牢、能理解,这是《沈氏家训》的纲领所在。

其次,每一句总纲后面还有深入细致的阐述,哪些可以干,哪些不能做,明明白白,没有套话,都是实实在在的道理。

此外,沈氏一族还根据家族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禁嫖赌略言》。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一步规范了后世子孙的行为。

整部家训一层层铺开来,提纲挈领,层次分明,抓住要害。

沈氏的齐家之道,可以说很有针对性,也很有智慧,值得我们借鉴。

《沈氏家训》还有两个立足点,一是清心,二是俭政。

这在沈约自己的“八咏诗”中也有表述。

清心,主要是淡泊明志,讲求慎独,去除浮躁和浑浊,也就是守住自己的内心。

汉阴《沈氏家训》白话文解释

汉阴《沈氏家训》白话文解释

汉阴《沈氏家训》白话文解释汉阴沈氏自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迁入陕西汉阴定居,至今已有553年历史,繁衍子孙已达19代人,现有人口约三万人。

人口集中居住在汉阴县月河川道沿线的双乳、蒲溪、涧池、城关镇,其他镇和安康市的汉滨区及宁陕、石泉,紫阳、平利等县有零星分布。

当地以沈姓命名的地名有沈家院,沈家砭,沈坝镇,沈坝河,沈家岭,沈家寨等地名。

这支沈氏家族,班派不乱、长幼遵序、婚姻守伦,互不通婚,枝繁叶茂,子孙昌盛, 兴旺发达,人才辈出,是当地很有影响的大家族。

汉阴《沈氏家训》二十条,是汉阴沈氏文化遗产,是汉阴沈氏的精神财富。

内容全面完整,意义深远,对如何励学立志,如何做人做官,如何择师交友,如何对待兄弟姐妹和邻里村民,如何自律清廉等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教育子女,成才正道,立志端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是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华沈氏大家族的宗族文化,值得弘扬。

一、祭祀不可不殷也。

祖宗往矣,所持以有子孙者,以其有时食之荐,拜祭之勤耳,况岁时伏蜡,尚与家人为欢,而春露秋霜,竞忘水源木本之报,祖宗亦安,赖有此后人耶,宗庙烟北邝祭扫,其慎勿忽。

【译文】祭祖要勤。

过去,大凡有子孙的人沈氏先辈,都会用新鲜的食物做祭品,用心祭拜。

更不用说每年的夏祭和冬祭,全家祭拜,其乐融融。

但是春、秋二季无人祭祀,这就好比忘了水源和树根的恩惠。

因此,要使祖宗得以安息,全仰仗沈氏后人,一年四季都要祭扫宗祠陵墓,一定要谨慎而不能忽视。

二、事亲不可不孝也。

古之圣贤谆谆,教孝良以百行之原,莫大于孝,虽圣帝、明王亦必以孝治天下,而士庶敢不定省问视,以各致敬尽诚乎?且衣衾棺槨之必齐,瘗埋荐祭之必诚,古之道也,族中子姓,但于力之所能为,分之所当为者即勉力以为之,庶几乎,稍尽子职矣。

诗云:“欲报之德昊天阁极” ;又云:“永言孝思”。

孝思则其朝夕诵之。

【译文】事亲要孝。

古代圣贤留下了很多有益的话,各行各业的首要条件,再没有比“孝”更大的了。

《钱氏家训》原文翻译及注释

《钱氏家训》原文翻译及注释

《钱氏家训》原文翻译及注释《钱氏家训》原文翻译及注释一、个人篇【原文】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翻译】存心谋事不能够违背规律和正义,言行举止都应不愧对圣贤教诲。

【注释】(1)心术:居心,用心。

(2)得罪:冒犯,违背。

(3)天地:天和地,自然社会的主宰,代表规律和正义。

(4)无愧于:不愧对。

(5)圣贤:圣人和贤人,品德高尚、才智超凡的人。

这里指圣贤教诲。

【原文】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

【翻译】曾子“一日三省”的教诲不要忘记,程子用以自警的“四箴”应当珍存。

【注释】(1)曾子之三省:曾子“一日三省”的自我修养主张。

《论语·学而第一》记载,孔子弟子曾子每天都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方面自我反省,以提升德行修养。

(2)程子之四箴:宋代大儒程颐的自警之作《四箴》。

孔子曾对颜渊谈克己复礼,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程颐撰文阐发孔子四句箴言以自警,分“视、听、言、动”四则。

(3)佩:佩戴,意思是珍存以作警示。

【原文】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

【翻译】要求自己不能够不谨慎严格,面对财物不能够不清廉耿介。

【注释】(1)持躬:律己,要求自己。

(2)廉介:清廉耿介。

耿介,正直而有骨气。

【原文】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

【翻译】处理事务不能够没有魄力,起心动念必须要宽容厚道。

【注释】(1)决断:有魄力。

(2)存心:打算,居心。

【原文】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翻译】只知往前走的处境会越来越狭窄,懂得回头看的见识会越来越宽。

【注释】(1)地步:处境。

(2)眼界:目力所及的范围,借指见识的广度。

【原文】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翻译】花丛密布柳枝繁杂的地方能够开辟出道路,才显示出本领;狂风大作暴雨肆虐的时候能够站立得住,才算是立定了脚跟。

【注释】(1)手段:本领,能耐。

(2)脚跟:立定脚跟,形容站得稳、不动摇。

古人20则经典家训

古人20则经典家训

古人20则经典家训孝亲敬长1、孝父母:春晖寸草,欲报良难。

然使能竭其力,不俭其亲,婉容愉色以承欢,砥行立名以养志,人子若此,或亦庶几。

——《义门陈家范十二则》对父母的恩情,即使有心报答,也是很难做到的。

然而使自己能够竭尽心力,厚养双亲,婉颜笑靥博得父母的欢心,磨砺德行树立美名实现自己的志向,人子如果能像这样,或许也就差不多了。

2、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罗仲素曰:天下无不是底父母。

——《张谷英家训族戒》“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语出《礼记·檀弓》。

孔子曾说:尽管只有豆羹清水、粗茶淡饭,但是对父母尽心侍奉,让他们精神愉快、感觉幸福,这就是对长辈最大的孝敬。

“天下无不是底父母”语出《罗豫章先生集》。

罗仲素,名从彦,字仲素,号豫章先生,宋朝经学家、诗人,豫章学派创始人,有著作《中庸说》《豫章文集》。

此句引语中“底”字,相当于今天“的”、“之”。

罗从彦有云: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

父母的教诲、意见,都应当虚心接受和听取。

修身养德3、身者不可不修也。

身者父母所属望,而子孙所观型者也。

故必敬以持己,恕以接物。

视听言动,决去非礼;喜怒哀乐,务求中节,庶身可修,而家可齐矣。

《书》云:“慎厥身修,思永。

”子姓当各置一通于座右。

——《汉阴沈氏家训》己身不可不修。

己身是父母的惦记和期望,也是子孙后代们所观察效仿的榜样。

因此自己一定要按照古礼的标准,凡事坚持恭敬谨慎;对待外物,一定要宽恕和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视听言行一定要坚决去掉那些不符合礼法的部分,喜怒哀乐等情感一定要有所节制,使它们符合法度,这样才可以使自身修养得到提高,使家庭齐一和睦。

《尚书》说:“要谨慎地修养自身品德,对问题要考虑久远”,后辈们应当每一个人都写一遍,贴在座位右边当座右铭。

4、淡泊明志、内省修身,此先贤所以私愿知偿、私恩知报、私怒不逞、私忿不蓄也。

——《沧溪村朱氏家训》处事淡泊,经常反省内心,始终保持宁静自然的心态,古代圣贤做到了这一点,所以能够懂得偿还、报恩,而不会放纵个人愤怒酿成不良后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阴沈氏家训》注释翻译(公元1789年)一、祭祀不可不殷也。

祖宗往矣,所恃以有子孙者,以其有时食[1]之荐、拜祭之勤耳。

况岁时伏腊[2],尚与家人为欢,而春露秋霜[3]不忘水源木本之报,祖宗亦安,赖有此后人也。

宗庙明禋[4],北邙[5]祭扫,其慎勿忽。

注释[1]时食:四季应时的食品。

《礼记·中庸》:“春秋脩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2]岁时:一定的季节或时间;伏腊:古代两种祭祀名称。

“伏”指在夏季伏日的祭祀,“腊”指在农历十二月八日的祭祀。

[3]春露秋霜:此处指怀念先人。

[4]明禋:指明洁诚敬的献享。

《书·洛诰》:“伻来毖殷,乃命宁予以秬鬯二卣,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

”蔡沈《书集传》:“明,洁;禋,敬也,以事神之礼事公也。

”[5]北邙:山名,即北邙山。

因在洛阳之北,故名。

东汉、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

此处借指墓地。

译文祭祀不可不殷勤诚恳。

祖宗已经故去了,所依恃的只不过是因为有子孙可以用四季应时的食品来供奉祭奠、勤谨地拜祭罢了。

何况一年四季的祭祀,还可以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而追远念祖,不忘本源,回报祖宗的恩泽,也使祖先安息长眠,这全靠有子孙后嗣。

宗庙祭祀明洁诚挚,祖先墓地四时祭扫,这都应该慎重而为,千万不能忽视啊。

二、侍亲不可不孝也。

古之圣贤谆谆教导,百行之原莫大于孝,虽圣帝、明王亦必以孝治天下。

而士庶敢不定省[6]问视,以各致敬尽诚乎?且衣衾棺椁之必齐,瘗埋[7]荐祭之必诚,古之道也。

族中子姓,但于力之所能为,分之所当为者,即勉力以为之,庶几乎稍尽子职矣。

《诗》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又云:“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8]其朝夕诵之。

注释[6]定省:旧时子女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

《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郑玄注:“定,安其牀衽也;省,问其安否何如。

”后因称子女早晚向亲长问安为“定省”。

[7]瘗(yì)埋:埋葬。

[8]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出自《诗·大雅·下武》,意思“永远都要对父母保持孝顺,孝道就会成为天下的法则”。

思:助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只有音节上的辅助作用。

译文侍奉父母尊长不可不孝。

古代的圣贤深情耐心地教育、引导我们,人所有行为的根本,没有比孝顺更大的,即使是神圣的皇帝,英明的君王,也一定会用孝来治理天下。

而士子百姓怎敢不以“昏定晨省”的准则去探视问安父母来表达敬意、倾尽孝心呢?并且丧葬所需的衣衾棺椁之类一定要齐备,埋葬、祭祀祖先,敬献祭品一定要虔诚,这是古代传下来的规则。

我们家族的子孙后代们,只要是能够做到的,或者按照本分所应当做的,就应该努力去做,这样才可以稍微尽一点做子孙的职分。

《诗经》说:“想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但父母的养育之恩就像苍天一样广阔无边,怎么报答得了呢?”《诗经》还说:“永远要保持对父母的孝敬,孝道就会成为天下的法则”,这些话,每天都应该诵读。

三、天显[9]不可不念也。

同胞兄弟犹如手足,乃有小而参商[10],长而阋墙[11],甚而终身仇敌。

友于[12]之爱不讲,父母之忧莫释,而祖宗之目何自瞑乎?故敬宗者必孝父母,孝父母者必爱兄弟。

苟听枕畔之言,骨肉之间必有不堪问者,为兄者与弟言友,为弟者与兄言恭,庶亲心顺,而兄弟翕然太和[13],元气岂不在门内乎?注释[9]天显:《书·康诰》:“于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

”孔传:“于为人弟,不念天之明道,乃不能恭事其兄,是不恭。

”后以“天显”指兄弟。

[10]参商:参星和商星的合称。

参星在西,商星在东,此出彼没,永不相见。

喻彼此对立,不和睦。

[11]阋墻:《诗·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谓兄弟之间相互争斗。

[12]友于:《尚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

后割裂用典,以“友于”代“兄弟”。

[13]翕然:安宁、和顺的样子。

《史记·太史公自序》:“诸侯骄恣,吴首为乱,京师行诛,七国伏辜,天下翕然。

”太和亦作“大和”。

指天地间冲和之气。

《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

”大,一本作“太”。

朱熹《周易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

”译文兄弟之情不可不念记。

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就如同手足,不可割舍。

如果小的时候就像天空的参星和商星一样彼此对立,感情淡漠,长大以后兄弟相争斗,甚至达到一辈子就像仇人和敌人一样的境地,不讲求兄弟之爱,父母的忧愁就没法开释。

如此这般,祖宗如何能暝目呢?因此尊敬祖宗的人,一定会孝顺父母,孝顺父母的人一定会爱他的兄弟。

如果错误地听信枕边之言,骨肉兄弟之间,一定会出现别人都没法问的事情。

当哥哥的对弟弟要讲求友爱,当弟弟的对哥哥要讲求恭敬,这样才会使亲人感觉心情顺畅。

兄弟和睦相处,自然会生发太和之气,家门内也不伤元气。

四、身者不可不修也。

身者父母所属望,而子孙所观型者也。

故必敬[14]以持己,恕[15]以接物。

视听言动,决去[16]非礼;喜怒哀乐,务求中节[17],庶身可修,而家可齐矣。

《书》云:“慎厥身修,思永。

”子姓当各置一通于座右。

注释[14]敬:《礼记·曲礼》:“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敬”为礼之核心,即庄敬。

[15]恕: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忠恕”是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

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

《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熹《四书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16]决去:决然去掉、去除。

[17]中节:合乎礼义法度。

中:适合,合于。

译文己身不可不修德。

己身是父母的惦记和期望,也是子孙后代们所观察效仿的榜样。

因此自己一定要按照古礼的标准,凡事坚持恭敬谨慎;对待外物,一定要宽恕和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视听言行一定要坚决去掉那些不符合礼法的部分,喜怒哀乐等情感一定要有所节制,使它们符合礼仪法度,这样才可以使自身修养得到提高,使家庭齐一和睦。

《尚书》说:“要谨慎地修养自身品德,对问题要考虑久远”,沈家的后辈们应当每一个人都写一遍,贴在座位右边当座右铭。

五、持家不可不勤俭也。

不勤则业荒,不俭则财耗,必也。

男耕女织,食时[18]用礼,庶财源开、财流节,仓箱之实基于此矣。

谚云:“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

”诚能取是言思之,家道兴隆,于此卜矣!注释[18]食时:谓食用时令物品的时间。

《礼记·坊记》:“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

”译文维持家计不可不勤劳节俭。

不勤劳就会荒废家业,不节俭就会耗散家财,这都是确定无疑的。

男人耕种,女人纺织,顺从节令置办食物,按照礼法使用财物,这样才能使财源广进、财流省减,仓库里的粮食和箱子里的衣物充盈都基于此啊。

谚语说:“黄金本身没有种子,但是它却偏偏生长在勤劳节俭的人家中”,如果能够把这话拿来对照思考,则家庭的兴旺发达就可以预测了!六、尊卑不可不辨也。

家门之间,亲而五服[19],疏而九族[20],皆祖宗一脉也。

凡遇尊长,坐必起立,步必徐行,庶彝伦[21]之有序。

苟倚富而欺贫,恃贵而傲贱,仗才学而忽椎鲁[22],逞强大而凌弱小,均为祖宗之罪人也。

慎之!慎之!注释[19]五服: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20]九族:血缘相近的亲族,宗族。

以自己为本位,上推至四世之高祖,下推至四世之玄孙为九族。

《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孔传:“以睦高祖、玄孙之亲。

”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21]彝伦:常理;常道。

《书·洪范》:“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騭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

’”蔡沈《书集传》释为“彝,常也;伦,理也。

”[22]椎鲁:愚钝,鲁钝。

宋苏轼《六国论》:“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

”译文长幼不可不分辨。

家门之内亲缘关系近的,比如五代以内的,或者关系疏远一些的,如九族以内的,都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都有共同的血脉。

凡是遇到尊长,坐着的一定要站起来,行走的脚步一定要徐缓下来,这才符合伦理,才会使家族和睦有序。

如果倚仗家庭富有而欺负穷人,依恃自己有权势而在地位低的人面前摆架子,仰仗自己有学问而怠慢那些鲁钝的人,凭借自己强大而欺凌那些弱小的人,全都是愧对祖宗的罪人。

谨慎啊,一定要谨慎!七、择师不可不慎也。

师者子弟之仪型[23]。

今何师乎?年未及冠[24],目仅识丁,读书明理之说邀[25]矣,未闻躬行,实践之学全然不讲,得皋比[26]而坐之谆谆,以沽名钓誉为事,并句读之不知,复鱼鲁[27]之传讹,即日用言动之间,悉不知其仪则之具。

则择师不慎,贻害匪小。

语云:“盘圆则水圆,盂方则水方。

”斯言虽浅,可以喻大。

注释:[23]仪型:楷模,典范。

宋苏轼《次韵张安道读杜诗》:“简牍仪型在,儿童笺刻劳。

今谁主文字,公合把旌旄。

”[24]冠:指男子年满二十。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名。

清昭槤《啸亭杂录·军机大臣》:“其下役,皆选内府中之童子,惟司洒扫。

旧例及冠时即更易。

”[25]邀:阻拦,阻挡。

引申为不通。

[26]皋比:本指虎皮,后因以指讲席。

宋朱熹《横渠先生画像赞》:“早悦孙吴,晚逃佛老。

勇撤皋比,一变至道。

”[27]鱼鲁:谓将鱼误写成鲁,泛指文字错讹。

明盛杲《〈齐东野语〉后序》:“传写既久,鱼鲁滋多。

”译文选择老师不可不慎重。

老师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当今有些老师是什么样子呢?年龄不到二十岁,只认识一些的简单字,不懂得读书是为了明白事理,从来都没有听到过他们身体力行,也从不注重实践之学,被延请为老师坐在讲席上絮絮不休,以沽名钓誉为能事,连句读都不懂,经常把“鱼”写成“鲁”,以讹传讹,在日常的言语行动中,全然不知道礼仪规则的具体要求。

可见选择老师不慎重,遗害不小。

有句话说:“盘子是圆形的,盛在盘子里的水就会随之变圆;盂钵是方形的,盛在盂钵里的水就会随之变成方形”,这句话虽然浅显,但是可以比喻大道理。

八、教子不可不严也。

子弟之正邪,每视父母之严忽,严则比匪[28]可入端方[29],忽则端方必流于比匪。

自古迄今,大抵然也,必也。

毋姑息,毋纵容,毋听妇言,毋喜称道。

虽父子之间不责善[30],而义方[31]可不训哉!注释[28]比匪:结党营私。

比:靠近、挨近、接近;匪:强盗,抢劫财物的人。

《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9]端方:庄重正直。

[30]父子之间不责善:《孟子·离娄下》:“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

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

”因为父子责善,就会伤害父子之恩,破坏人伦之大原,因此,父子之间“不责善”。

[31]义方: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

《逸周书·官人》:“省其居处,观其义方。

”译文教育子弟不可不严格。

子弟的品性是正是邪,大多看父母管教得严与不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