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正当防卫制度及其完善(doc14)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正当防卫是指在受到非法侵害或者紧急危害时,主动采取适当防卫行为,以保护自己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是我国刑事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并且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下面将对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进行浅析。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正当防卫做出了明确规定。
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制止正在被侵害的,或者即将被侵害的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本人、他人的合法权益的,采取紧急措施,是正当的。
”这一条规定明确了在侵害发生时采取紧急措施以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个人合法权益是正当的。
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为制止不法侵害,不得不实施的急于使自己或者他人免遭不法侵害的行为,属于防卫,是不负刑事责任的。
”这一条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在受到不法侵害时实施防卫行为免除刑事责任。
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更加注重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不仅适用于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还包括了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保护。
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法律对公民权益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安全和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
正当防卫制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正当防卫制度在实践中的作用也是十分积极的。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人们经常面临被侵害的情况,而正当防卫制度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保护手段。
在抢劫、盗窃、伤害等案件中,受害者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可能会采取一些临时措施来进行防卫。
如果这些防卫行为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那么受害者就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就为受害者提供了一种自我保护的合法途径。
正当防卫制度的存在,使得侵害行为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具有积极的意义。
正当防卫制度的存在也为司法审判提供了一定的裁量空间。
在实际的案件审理中,法官可以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对正当防卫进行具体的裁量,从而制约侵害行为的发生,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是我国刑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安定。
该制度在刑法中的规定较为详细,并得到不断完善和进一步加强。
本文主要从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主要包括三部分:正当防卫的概念、适用原则和具体规定。
1.正当防卫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在危急情况下,为了防卫自己、他人或者国家的人民、公共财产等重大利益,超过了必要的限度而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这就是我国对正当防卫的规定。
可以看出,正当防卫是指在危急情况下,为了保护重大利益而采取防卫行为,并因此造成损害的一种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正当防卫的防卫行为必须符合必要性原则,即必须是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才不负刑事责任。
2.适用原则在判定正当防卫是否适用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情节认定原则。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认定正当防卫所在的危急情况的存在,以及防卫行为是否超过必要限度。
(2)利益优先原则。
应当优先考虑被保护的利益,即被正当防卫所保护的人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
(3)严格限度原则。
正当防卫行为必须超过必要限度才能成立,否则就构成过当防卫。
3.具体规定我国对正当防卫的具体规定主要包括如下几条:(1)正当防卫必须在危急情况下发生,且防卫行为必须符合必要性原则。
(2)正当防卫的承担者可以是任何人,包括公民和非公民等。
(3)正当防卫行为造成的损害必须是由被防卫者造成的。
(4)正当防卫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应当存在合理性。
二、正当防卫的运用正当防卫的运用主要涉及到防卫的对象、防卫的时机、防卫的方式及其限度等方面。
正当防卫的防卫对象可以是自己、他人或国家的人民、公共财产等重大利益。
被保护的利益必须是重大利益,如生命、财产等,不能是不正当利益。
2.防卫的时机正当防卫应在危急时刻下产生,即当被侵害人遭遇危险和攻击时,可以采取正当防卫措施,而不能在事后采取行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是指在受到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是合法的行为。
正当防卫制度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一种制度,它在我国刑法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本文将从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和运用两个方面进行浅谈。
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包括在刑法中有关正当防卫的条文和相关解释。
我国的刑法第20条规定:“对正在侵犯自己合法权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人进行紧急防卫,危及紧急防卫的侵害行为人的人身、生命、财产,应当认定为正当防卫。
”这一条文规定了正当防卫的条件:首先是在受到非法侵害时才能行使紧急防卫权利;其次是对正在侵害自己或他人合法权益的人进行紧急防卫;最后是危及紧急防卫的侵害行为人的人身、生命、财产。
在具体情况下,正当防卫还应当符合以下条件:即不得超过防卫的必要性,不得超过侵害的比例,以及在处置紧急防卫时使用不得超过必要的危害性的防卫手段。
除了刑法中的规定外,最高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也做了明确的规定。
例如解释第十一条规定:“紧急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危害后果的,处分防卫人或者减轻处罚。
”这一解释判断了紧急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危害后果时的处理方式,即在处置紧急防卫时使用不得超过必要的危害性的防卫手段会减轻处罚。
我们来看一下我国正当防卫制度在实际中的运用。
正当防卫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一项合法权利,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案例表明了正当防卫在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安宁中的重要作用。
在面临入室盗窃、抢夺、伤害等情况下,公民可以依法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我们也可以从一些案例中看到正当防卫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2017年,广东江门一男子因正当防卫行为,将企图盗取其自家农用三轮车的罪犯刺伤,后来经江门市检察院认定,该男子属于正当防卫,无需承担法律责任。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正当防卫是指在危急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采取合理、必要的防卫行为,对侵害者实施一定的制约和惩罚,以维护法律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手段。
正当防卫是我国法律授予公民的一项权利,也是社会公众自卫的一种合法方式。
本文就正当防卫制度进行一定的浅析。
正当防卫制度包括处罚防卫、免除刑事责任和损害赔偿三个方面。
处罚防卫是指在尚未对自己发动攻击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可能的攻击,采取适当防卫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处罚非法侵害公民人身权益、财产权益的行为是刑法规定的防卫行为,尽管行为属于非法行为,但由于具有正当性,不属于违法行为,在法律上是不承担刑事责任的。
但应注意的是,处罚防卫的行为必须符合三个条件:存在正当防卫的危险状况,采取的防卫措施必须是对抗非法侵权行为产生的直接危险,且采取的防卫措施必须符合必要性原则。
免除刑事责任是指对于符合正当防卫条件的行为,不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包括免除刑事责任和减轻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刑事法律,对于正当防卫行为,应当免除刑事责任,即不追究刑事责任;对于符合正当防卫条件而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可以减轻刑事责任。
免除刑事责任和减轻刑事责任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在危急时刻的紧迫性和对被害人的攻击的轻重程度。
损害赔偿是指当正当防卫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时,被害人有权要求行为人进行赔偿。
正当防卫行为实质上是对攻击者侵权行为的进行了制约和惩罚,因此对于防卫行为给被害人造成的损害,行为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并进行相应的经济赔偿。
但应当注意的是,损害赔偿并不意味着行为人完全没有过错,因此在法律上也规定了对于涉及正当防卫的损害赔偿,应当根据行为人的过错程度进行相应的减免。
正当防卫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安定。
但也要注意,正当防卫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只有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符合相应的条件和标准才可以采取。
正当防卫制度也存在实施难度和司法意见不统一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正当防卫是指在民事、刑事法律上,因为必要的自卫和急迫需要而进行的防卫行为,其依法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制度是一个国家法律所规定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制度,它保护人们在面对危害自身合法权益情形下进行自卫和急迫防卫的权利。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正当防卫制度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和功能,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身财产安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国《刑法》第20条规定,紧急避险、急措救人、合理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这表明我国法律对正当防卫的保护和规定。
在法律的范围内,人们可以采取必要的手段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同时也不能过度或不必要地伤害他人。
这种既保护个人权益,又兼顾公共利益的原则,体现了中国法律的正义和公平原则。
在现实生活中,正当防卫制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防止不法分子对个人和财产的侵害。
在日常生活中,不时会发生一些抢劫、盗窃等犯罪行为,如果个人有了正当的防卫权利,就能够有效地阻止犯罪分子的侵害行为,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正当防卫制度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当人们知道自己在面对危险情况时可以合法地进行自卫和防卫,就会更加有勇气和信心,从而形成一种民众自发维护社会安宁的氛围。
正当防卫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如何界定“合理防卫”、“急迫防卫”等概念,涉及到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边界问题,这需要法律界和司法界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界定。
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正当防卫的漏洞进行违法行为,为此,法律应当建立更加完善和细致的制度,对于滥用正当防卫进行惩戒。
正当防卫制度在法律适用、司法裁量等问题上也存在一些现实挑战。
在司法实践中,一些司法机关可能会存在对正当防卫法律适用的不规范和不一致性,这就需要司法工作者在适用正当防卫制度时要充分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依法评价和界定正当防卫的合理性。
在司法裁量中也需要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在法律的保护下行使自卫和防卫权利。
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不仅是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制度,也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功能。
浅谈正当防卫制度及其完善

浅谈正当防卫制度及其完善正当防卫制度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时,公民或者单位可以采取合法手段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和财产权益。
这是一项维护公民权益、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对于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下面就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展开讨论。
首先,正当防卫制度在适用范围上需要更为明确和精细化。
虽然我国刑法中明确规定了正当防卫的一般原则和边界,但由于社会环境和技术进步的变化,一些涉及到正当防卫的具体情形已经不再适用,导致在实践中容易引发争议。
因此,建议在刑法中进一步明确正当防卫范围的具体情形和条件,以便公民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是否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
其次,正当防卫制度在程序规定上还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正当防卫的规定较为简单,容易导致在涉及正当防卫案件的立案和审判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和随意性。
为了保障正当防卫权利的充分发挥,有必要在诉讼程序中明确规定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和程序要求,并明确区分正当防卫和过度正当防卫的界限,以避免对合法行为的惩罚。
再次,正当防卫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更加公正和透明。
目前,一些涉及正当防卫的案件在调查取证、定性认定和处罚决定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为了确保正当防卫案件的公正处理,需要加强对办案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对正当防卫事实和法律规定的认识和理解,减少误判和不当刑罚的发生。
最后,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还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公民对正当防卫的认识不足,往往出现不恰当的反应和行为,使本来正当的防卫行为被误解和指责。
因此,应加强对正当防卫制度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对正当防卫权利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其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以便在面临侵权时能够合法、理性地维护自身权益。
综上所述,正当防卫制度在我国的完善需要从适用范围、程序规定、司法实践和宣传教育等方面入手,以便更好地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是指在民事、刑事等领域中,对于自卫、保护他人或者财产的行为,在一定条件下被法律认定为合法的行为。
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和运用,直接关系到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从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条件和运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浅谈。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对正在侵犯合法权益的主体或者第三人的人身权、财产权的侵犯行为,采取必要防卫行为,是正当的。
”从法律上来说,我国对于正当防卫行为有着非常清晰的规定,即在面对正在侵犯合法权益的行为时,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是被认可为正当的。
正当防卫的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必须是面临正在侵犯自己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二是必须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三是必须是实施防卫的时机。
必须是面临正在侵犯合法权益的行为,这个条件是正当防卫的第一要素。
只有在被侵犯合法权益的时候,才能采取防卫行为。
这也就是说,如果对方并未侵犯你的合法权益,你采取的任何行为都是不能构成正当防卫的。
必须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
必要性是正当防卫行为的关键。
如果是面对轻微侵害或者能够采取其他办法解决的情况下,采取过度的防卫行为就有可能被认定为不正当防卫。
必须在面对侵犯行为时,量力而行,采取适当的防卫行为。
必须是防卫时机。
防卫行为必须是在被侵犯的时候,即时的进行防卫。
如果是在被侵害后的一段时间进行防卫,就有可能被认定为不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制度的运用不仅仅是在刑法领域中,也适用于民事领域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情况,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正当防卫制度对于我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自卫权的行使。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面对他人的侵犯,有权利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
比如说,如果有人使用暴力对我们进行攻击,我们可以采取适当的防卫手段来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在运用正当防卫制度时,我们需要慎重考虑行为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合法权益的界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因为个人的私人利益而滥用正当防卫制度,对他人或者社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正当防卫制度正当防卫是指在没有其他办法保护自己的情况下,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采取适当的防卫措施,对侵害者进行必要的抵抗行为,并且不构成犯罪行为的一种特殊情形。
正当防卫制度在我国刑法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也保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正当防卫制度进行浅析,探讨其内涵、适用条件和相关法律规定等内容。
正当防卫的内涵。
正当防卫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采取适当的防卫措施,对侵害者进行必要的抵抗行为。
正当防卫是一种临时的紧急处置行为,是在侵害发生时即刻产生的,不可能在先见到将来的危险和恐惧的情况下作出的一种自卫行为。
正当防卫的行为应当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即在被侵害的情况下,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对侵害者进行抵抗的行为。
正当防卫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非法侵害者采取的一种合法的处置行为。
正当防卫的相关法律规定。
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主要包括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和限制等内容。
根据《刑法》的规定,正当防卫的对象必须是正在实施非法侵害行为的人,即必须是正在对自己进行非法侵害的人。
正当防卫的行为必须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非法侵害者进行的抵抗行为。
正当防卫的损害程度和方式必须是合理的,即不能够超过必要的限度。
我国《刑法》还对正当防卫的限制进行了规定,即正当防卫不得以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为目的。
正当防卫的实践意义。
正当防卫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维护国家的法律权威、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当防卫制度的实施,能够使公民充分行使自卫权,增强公民群众的安全感和保护感,提高社会的安全环境和法制意识,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法治国家。
我们要不断加强对正当防卫制度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自卫意识,增强社会的安全感和法治信任度。
正当防卫制度是我国刑法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它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也保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正当防卫制度及其完善内容摘要: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法律赋予公民同XX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重要权利和手段,其目的是鼓励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从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及公民的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本文通过对正当防卫的概念、特征进行评析,并阐述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具体内容,由此而提出关于正当防卫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运用的相关问题。
并结合我国刑法关于正当的防卫内容的规定,对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正当防卫不法侵害必要限度一、正当防卫的目的和意义:(一)、正当防卫的目的正当防卫作为国家机关公力救济的补充,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从正当防卫的法定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正当防卫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正当防卫的目的在正当防卫的要领中占有主导地位,它对于理解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的本质以及确定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的的正当性表明正当防卫不是XX侵害更不是对不法侵害人的惩罚,它具有正当防卫的性质,是一种有限度的防卫行为。
它充分说明了正当防卫行为仅仅是在合法权利被正在侵害或威胁之中的一种紧急情况下,为保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不法侵害而采取的紧急救济措施,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有利的反击。
正当防卫行为在客观上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了一定的人身或者财产的损害,因此具有犯罪的外在形式。
但是,正当防卫行为和XX犯罪行为在性质上有着内在本质的区别。
我们只有明确正当防卫的目的,才能知晓正当防卫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利的本质,才能真正把握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
(二)、正当防卫的意义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它的主要意义在于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鼓励公民和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震慑犯罪分子,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可以说正当防卫不仅是免除正当防卫行为的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而且是公民和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的法律武器。
特别是现行刑法中对正当防卫规定作了重大的修改补充,主要立法精神是适当地放宽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除原则性地规定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以外,还对某些特定情况下的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作了特别规定,这就有利于公民大胆地运用正当防卫的法律武器同不法侵害作斗争。
因此,新刑法对正当防卫立法作了重大修改,为公民积极行使正当防卫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构成条件(一)、正当防卫的概念新刑法第二十条分三款进行了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新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较旧刑法有了以下变动1、增加了利益的内容,扩大了保护对象X围。
2、增加了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内容,从而使正当防卫的概念更加明确,也为正当防卫的认定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标准。
3、放宽了防卫限度的条件。
79刑法规定,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是防卫过当,而新刑法则修改为正当防卫的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是防卫过当。
可见,新正当防卫的限度大大放宽,在确定防卫行为是否应负法律上的刑事责任时,必要限度成为参照标准而不再是绝对标准。
4、规定了无过当之防卫,即绝对正当防卫。
这时新正当防卫制度较正当防卫制度的最重要的修改。
5、将正当防卫行为由“应当酌情减轻或免除处罚”改为“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这一修改消除了对过当行为处罚上的误区,使减轻或免除处罚成为法定的硬性规定,即某一加害行为只要认定为防卫过当,在坚持加害者负刑事责任的同时,必须予以减轻或免除处罚,而不象以往那样在综合防卫过当的动机、手段、时间条件、危害后果等基础上决定是否给予减轻或免除处罚。
这样就确保了对防卫过当“罪法其罪”。
(二)、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正当防卫权利不可滥用,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在刑法理论上,必须同时具备五个条件(1)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1、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
对合法行为不能实施防卫。
2、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假想的。
没有不法侵害,行为人误以为有法侵害发生而实施所谓的防卫,称为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则看行为人主观上有无罪过而确定行为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
3、不法侵害行为通常应是人的不法行为。
对于不法侵害的理解,刑法中并未给出明确的解释。
我们认为不法侵害的含义具有三方面的特征:1、侵害性。
侵害一词从其意义上讲,“侵”的含义是侵入,接近,“害”的含义是伤害,妨害。
侵害就是“侵入而损害”。
由此可见,侵害是一种具有积极攻击性,并有可能会造成损害的行为。
首先,不法侵害必须是一种行为,可以是自然人的行为,也可以是单位的行为。
其次,这种行为必须具有社会危害性,这是正当防卫的本质特征,亦即它是对法律所保护的合法权益的攻击,或者会产生一种使合法权益感受危害的状态,并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成为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否则谈不让进行防卫的问题。
2、XX生。
从新旧刑法的有关条文看,刑法都涉及“不法侵害”一词,一定有其内在的特定含义,可以看出这一含义并不只限指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同时也应当包括于犯罪手段基本相同,但尚未触犯刑法的一般XX行为或虽然触犯刑法,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
许多学者都认为防卫行为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实施的,而不法侵害行为,既包括一般的XX行为,也包括犯罪行为。
法律没有规定无责任能力人具有侵害他人的权力,只是规定了无责任能力人不承担法律责任,法律的这一规定也说明无责任能力人可能会产生侵害他人的行为。
笔者认为,正当防卫的性质决定了它只能通过对不法侵害人的人身或者财产造成一定损害的方法实现其目的。
3、可制止性。
“制止”从词义上来讲有其停止之意,可制止性就是致使不法侵害得以停止,或者有效的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或者减少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不法侵害的行为虽然可以是不作为的行为,但通常都是以积极作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且这种积极作为的行为往往带有暴力的或侵袭的性质,肯定带有一定的强度。
如果一个不法侵害的行为一经发生,危害后果随之造成,即使实行正当防卫,也不能阻止危害后果的发生或者即使即地挽回损失。
这样的不法侵害没有可制止性,因而不能进行正当防卫,同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即使不再实行正当防卫,也不会再发生危害后果或者危害后果不再扩大。
在这种时候,不法侵害虽然没有结束,危害结果也没有继续发生,如果受害人已死亡,但犯罪分子仍继续加害,也已经推动了对不法侵害的可制止性,因而就不能对之实施防卫行为。
①(2)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
即已经开始,尚未结束。
这个条件解决的是不法侵害的真实性和适时性问题。
如果不符合这个时间条件的防卫,称为防卫不适时。
防卫不适时,有两种:不法侵害尚未开始实施防卫,叫事前防卫;不法侵害行为已经结束实施的防卫,叫事后防卫。
防卫不适时,属于故意犯罪。
(3)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而不能及于与侵害行为无关的第三人。
如果对第三者实施,属于故意犯罪。
如果针对不法侵犯人以外的第三人包括其亲友进行防卫,不仅不能达到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的目的,反而可能新的不法侵害。
②(4)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防卫意图。
所谓防卫意图,是指防卫人意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为了保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而决意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心理状态。
因此,防卫意图又包括两个方面的的内容:1、对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认识,即正当防卫的认识因素。
2、对于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决意,即正当防卫的意志因素。
然而我们应该注意,某些行为从形式上似乎合正当防卫的客观条件,但由于主观上不具备防卫意图。
因此,其行为不能视为正当防卫。
这种情况可以包括以下两种:1、防卫挑拨。
即是故意地挑逗对方进行不法侵害而借机加害于不法侵害人的行为。
它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不法侵害挑拨人也实行了所谓正当防卫,形式上符合正当防卫的客观条件。
但由于该不法侵害是在挑拨人的挑逗下故意诱发的,其主观上具有犯罪意图而没有防卫意图,客观上实施了犯罪行为,因而是故意犯罪依法应该承担刑事责任。
2、互相斗殴。
是指参与者在主观上不法侵害故意的支配下,客观上实施的连续的互相侵害的行为。
在互相斗殴的情况下,由于行为人主观上没有防卫意图,其行为也不得视为正当防卫。
(5)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我们每一位公民在运用正当防卫这个法律武器的同时,也必须要把握住正当防卫的界限,防止滥用法律赋予的权利,造成防卫过当。
根据新型法第20条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是防卫过当。
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
因此我们应正确把握正当防卫的限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1、不法侵害的强度。
在确定必要限度时,首先需要确定不法侵害的强度。
所谓不法侵害的强度,是指行为的性质、行为对客体已经造成的损害结果的轻重以及造成这种损害结果的手段、工具的性质和打击部位等因素的统一。
对于不法侵害实行正当防卫,如果用轻于或相当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不足以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的,可以采取大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
当然,如果大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不是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那就是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2、不法侵害的缓急。
是指侵害的紧迫性,即不法侵害所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的危险程度。
不法侵害的缓急对于认定防卫限度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防卫强度大于侵害强度的情况下,确定该行为大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是否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更要以不法侵害的缓急等因此为标准。
3、不法侵害的权益。
不法侵害的权益,就是正当防卫保护的权益,它是决定必要限度的因素之一。
根据不法侵害的权益在确定是否超过必要限度中的作用,为保护重大的权益而将不法侵害人杀死,可以认为是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因而没有超过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而为了保护轻微的权益,即使是非此不能保护,造成了不法侵害人的重大伤亡,而就可以认为是超过了必要限度。
三、刑法对正当防卫规定的不足之处及完善意见(一)、关于正当防卫的适用对象的限定存在的缺陷刑法第20条第3款之规定,无过当之防卫的适用对象是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那么,如何理解这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