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的形成与预防

合集下载

雷暴的形成与预防

雷暴的形成与预防

雷暴的形成与预防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强雷暴常伴随大风、暴雨或冰雹的出现。

如果防护不当遭到雷击时,会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雷暴还能引起火灾,使建筑物倒塌,给人类带来灾害[1]。

因此,准确的雷暴资料对天气预报分析和工业、农业和计算机网络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雷暴的成因等,对如何保障日常生活中和自动气象站免遭雷击有很大的作用。

西平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北纬33°11′~33°32′,东经113°36′~114°13′;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型亚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每年出现雷暴的平均日数是21.4 d,出现时间多在3—11月,夏季(6—8月)出现最多,冬季(12月至翌年2月)雷暴出现日数较少。

近几年来,西平县夏季遭受雷击的次数逐年增多,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脑等)损失惨重,其中还有人员伤亡事故。

因此,加强对雷暴知识的了解非常重要。

1雷暴的形成条件雷暴是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其产生在强烈的积雨云中,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冰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的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从而形成雷暴。

有闪电和雷鸣的雷电现象是成熟雷暴的重要特征,闪电是发生在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长距离、短暂的强电流放电现象,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火花,其可以发生在云中、不同云体间、从云体到周围空气或地面[2]。

大约1/3的闪电发生在云体与地面之间,闪电发生过程中,空气被加热到3万℃的高温,巨大的热量在短时间内导致空气快速膨胀,因而产生冲击波,变成隆隆的声波,称为雷鸣,其从闪光处向四周传播。

2雷暴来临前的气象要素变化一是气温变化。

雷暴来临前常受暖湿空气控制,常会感到闷热。

雷暴发生时,由于下降气流出现,因此气温骤然降低。

二是气压变化。

雷暴处于发展阶段时,地面气压一直下降。

但到成熟阶段,由于下降冷空气的出现,气压便突然上升。

这是因为雷暴附近地面气压场的变化,导致测站气压自记曲线上出现一个凸起的高峰,这个高峰和气压骤降的时间大致相同[3]。

雷暴的生成及灾害防御对策

雷暴的生成及灾害防御对策

雷暴的生成及灾害防御对策摘要以抚顺市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资料为基础,结合笔者多年的观测经验,就雷暴的生成、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雷暴过境前后,气温、本站气压、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等均出现显著变化。

并针对雷暴产生的灾害,探讨了防御对策,以期为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雷暴;生成;防御雷暴在气象上指在积雨云中,云与云、云与地面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

其表现为在空中有闪电兼有雷声,或有雷声而无闪电现象。

由于雷暴的破坏性极强,可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故对其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学者对雷暴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雷暴变化特征统计分析和对雷暴进行模拟分析[1-4]。

在雷暴的生成发展研究中,贾永辉等[5]研究了雷暴与积雨云间的关系。

笔者现结合多年观测经验,探讨雷暴的生成发展及其所产生的危害。

1 资料来源本研究所使用资料为抚顺国家基本气象站(以下简称章党站)的逐分钟气温、气压、降水等资料。

选取了2013年7月1日的一次雷暴过程,雷暴发生于7月1日8:00,出现在测站西北方,7月1日10:35结束于测站东南方向。

2 雷暴的生成雷暴是积雨云对流发展旺盛时产生的结果。

当大气或云中的电位差达到一定数值时,就会产生火花放电,即观测到的闪电,强大电流通过时,又会使空气迅速膨胀产生巨大的声响,这就是雷声。

因为光速大于声速,所以常见闪电后闻到雷声。

3 雷暴发生时气象要素的变化雷暴发生前后各种气象要素均会发生明显变化。

受对流云团影响,对流云团过境前后相应的气象要素会发生显著变化。

3.1 气温的变化雷暴发生前台站由于受暖湿空气所控制,人们通常会感到天气闷热、心里烦躁、坐卧不宁。

当雷暴发生后,由于下降气流出现,温度会骤然降低。

2013年7月1日雷暴过程于7月1日8:00在测站西北方开始出现,后从测站上空经过,于7月1日10:35在测站东南方向结束。

图1为章党站2013年7月1日7:00—13:00逐分钟空气温度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10:35—12:06章党站温度出现骤降过程,空气温度下降幅度达1.0 ℃。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雷暴天气是指在大气不稳定的条件下,形成云层并伴随着雷电、暴风雨等天气现象的一种自然现象。

雷暴天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很大的威胁,在雷暴天气出现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的特征是雷电频繁。

雷电是指大气中产生的由云与云或云与地之间的放电现象。

雷电现象的特点是持续时间短暂,但能量巨大。

在雷暴天气出现时,人们应尽量避免在室外活动,尤其是不要在高处或开阔地区停留,避免成为雷电的击中目标。

雷暴天气还伴随着暴风雨。

暴风雨是指风速较大,降水量较多的天气现象。

在暴风雨中,往往伴随着强雷电、大风、暴雨和冰雹等天气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人们应及时关好门窗,避免被风吹开或雨水泼进室内。

如果在室外遇到暴风雨,应尽量寻找安全的避雨地点,避免被大风吹倒或冰雹击中。

雷暴天气还可能引发火灾。

由于雷电能够点燃易燃物质,雷暴天气容易引发火灾。

为预防火灾的发生,人们应尽量不要在野外露天用火,避免火花引燃干燥易燃物。

如果在雷暴天气中遇到火灾,应迅速报警并采取灭火措施,如用灭火器或水进行灭火。

雷暴天气还可能造成电力设施的故障。

雷击电力设施会导致断电以及电线、变压器等设备的受损。

对于这种情况,人们应将重要的电器设备与电源拔掉,以防止设备受损。

在雷暴天气中应避免触摸裸露的电线和电器设备,以免触电事故的发生。

雷暴天气具有雷电频繁、暴风雨等特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为了防灾减灾,人们应在雷暴天气出现时尽量避免室外活动,及时关好门窗,避免成为雷电的击中目标。

还应预防火灾的发生,防止电力设施的故障。

只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雷暴天气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经常伴随着强烈的闪电、响雷、强风和暴雨。

它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强烈闪电:雷暴天气中的闪电是非常明显的特征,它是由大气中形成的电荷分离引发的,表现为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之间的电流放电。

闪电产生的时候,会发出明亮的光和产生巨大的声音。

一般来说,闪电伴随着雷声,当闪电与地面距离较近时,雷声就显得比较响亮。

2. 巨大雷声:雷声是雷暴天气的另一个明显特征,由于闪电引起的空气瞬间膨胀产生的声波所引发。

雷声的响度与闪电的距离密切相关,当雷电落地很近时,雷声就会很大,甚至给人一种震耳欲聋的感觉。

3. 强风和暴雨:雷暴天气往往伴随着强风暴雨,尤其是在雷暴的核心区域。

暴雨通常伴有短时强降水,可能引发洪水、山洪等灾害,造成交通拥堵、建筑物倒塌等危害。

强风也可能导致树木倒伏、电线断裂等。

4. 不稳定天气条件:雷暴天气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与大气的不稳定条件密切相关。

热带低压槽、冷暖气团的交汇、高地地形等都是雷暴天气发生的重要因素。

大气湿度、空气稳定度等也会影响雷暴天气的发生和发展。

为了减少雷暴天气带来的灾害,可以采取以下防灾减灾措施:1. 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雷暴天气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前发现雷暴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使公众能够做好准备和防范措施。

2. 避免户外活动:在雷暴天气预警发布后,尽量避免户外活动,特别是在露天空地,避免接触高处、金属设施等容易成为闪电的引导物。

3. 强化房屋和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加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和建设,通过设置避雷针、接地装置等措施,减少雷击的危害,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4. 安全转移:在雷暴天气来临前,及时转移安置易水淹、山洪等灾害区域的居民,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

5.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雷暴天气的认知和防范意识,让人们了解如何正确应对雷暴天气,减少灾害的发生。

也可以加强学校和社区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和群众的安全自救能力。

雷电分类及防御概述

雷电分类及防御概述

雷电分类及防御概述雷电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它是由于空气电荷不平衡而产生的电弧放电现象,具有强烈的能量和致命的威力。

雷电对人类和建筑物造成的损害十分巨大,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本文将介绍雷电的分类及防御概述。

一、雷电分类1. 云间放电云间放电是指云与云之间发生的电荷平衡现象。

云层内的水滴或冰晶在向上或向下移动时,由于摩擦而释放出电荷,在云层上方或下方形成电场,产生电势差。

当电势差超过某个限制时,就会产生放电现象,形成雷电。

2. 地面放电地面放电是指在大气电场作用下,地面附近物体与地面之间发生的放电现象。

当地面附近的物体与大气的电荷量不平衡时,就会产生电荷流动,形成电场。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雷电。

1. 避免露天活动在雷电天气中,避免在露天活动或者高海拔山区等容易遭受雷击的地方活动,切勿在广场等空旷的地方停留。

2. 安全躲避当遇到雷暴天气时,要尽快躲避到安全的地方,避免被雷击。

在室外时,不要躲在树下、电线杆下、高楼上、开放式建筑物中等遭受雷击风险高的地方,要尽量躲到建筑物的内室或者遮蔽物下。

3. 建筑物防雷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包括安装避雷针以及接地装置,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上也要考虑到抗雷电能力。

避雷针的作用是将建筑物顶部的雷电引入地下,并在接地处通过接地装置释放。

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和管道也需要通入地下接地系统,形成有效接地。

4. 保护电器在雷暴天气中,要将重要的电子设备和电器设备断电,并将其从电源中拔掉。

对于一些不能断电的电子设备,如计算机、电话等,应该使用防雷保护器或者UPS等设备来保护它们。

总之,雷电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自然现象,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防雷意识,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夏季防雷电安全知识

夏季防雷电安全知识

夏季防雷电安全知识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夏季防雷电安全知识防雷电安全知识雷电应属于一种自然现象,但是不加以控制和预防,它同样算是一种自然灾害,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故。

虽然它属无法抗拒的自然因素,所造成的危害和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但是加强预防和控制也是可以避免的。

因此在夏季雷雨季节前加强学习雷电相关安全知识,以便做出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工作。

一、雷电的产生空中的尘埃、冰晶等物质在云层中翻滚运动的时候,经过一些复杂过程,使这些物质分别带上了正电荷与负电荷。

地面的凸出物、金属等会被感应出正电荷,随着电场的逐步增强,雷云向下形成下行先导,地面的物体形成向上回流,二者相遇即形成对地放电。

这就容易造成雷电灾害。

二、雷电的主要特点冲击电流大、时间短、雷电流变化梯度大、冲击电压高:强大的电流产生的交变磁场,其感应电压可高达上亿伏。

三、雷电造成的破坏当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上,强大的雷电流使建(构)筑物水份受热汽化膨胀,从而产生很大的机械力,导致建筑物燃烧或爆炸。

另外,当雷电击中接闪器,电流沿引下线向大地泻放时,这时对地电位升高,有可能向临近的物体跳击,称为雷电“反击”,从而造成火灾或人身伤亡。

而感应到正在联机的导线上就会对设备产生强烈的破坏性。

当雷电接近架空管线时,高压冲击波会沿架空管线侵入室内,造成高电流引入,这样可能引起设备损坏或人身伤亡事故。

如果附近有可燃物,容易酿成火灾。

四、雷电发生时如何注意人身安全1.相关防范措施当雷电发生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家电设备,如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电话机等,室外天线和电源线要接地良好,空调器、电冰箱、抽油烟机也要停止使用,以防感应雷和雷电波的侵害。

房屋门窗要关闭好,有条件的家庭,门窗可安装金属网罩并接地良好,以防球形闪电入室。

如果人在户外,雷雨时应及时进入有避雷设施的场所,不要在孤立的电杆、房檐、大树、烟囱下躲避。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雷暴天气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其特征为雷电、暴雨、大风等极端气象事件相间发生。

雷暴天气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容易引发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对雷暴天气进行特征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对于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雷暴天气的特征分析(一)雷电雷电是指大气中发生的电荷分离现象,其特点是闪电、雷鸣以及伴随的强电场与磁场变化。

雷电在大气层中造成强烈的对流运动,产生大量的强大电荷并释放出巨大的电能,对周围环境和设施造成了巨大危害。

(二)暴雨暴雨是指在极短时间内(通常指6小时内)降水量达到或超过50毫米的降水过程。

雷暴天气中的暴雨主要是由于强对流云系引起的,暴雨对城市交通、农田灌溉、山洪等都有重大影响。

(三)大风雷暴天气中伴随的大风常常是由于对流云系引起的,风速较大,常常超过6级以上,有时甚至达到10级以上,对建筑物、交通、通讯等都造成了危害。

二、雷暴天气的防灾减灾措施(一)加强监测预警对雷暴天气进行监测预警非常重要。

在雷暴天气发生之前,应加强对气象数据的监测,准确预测雷暴天气的发生时间和范围。

对于可能引发雷暴天气的对流云系,要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对雷暴天气的危害性进行宣传教育,提醒公众关注天气预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学校、社区等单位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对雷暴天气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三)建立应急预案对于可能引发的雷暴天气灾害,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责任部门和处置流程,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排水系统、防洪设施、通讯设备等,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在农村地区也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的抗灾能力。

(五)加强科研技术支持加强对雷暴天气的研究和监测技术支持,提高对雷暴天气的预测准确性和精度。

浅谈雷暴形成条件与注意事项

浅谈雷暴形成条件与注意事项

浅谈雷暴形成条件与注意事项雷暴是气象灾害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会给人们带来许多不利影响,比如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破坏设备设施、损毁农作物等。

因此,研究和了解雷暴形成条件及其防范对策,对于我们了解和控制天气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讨论雷暴形成条件之前,我们需要简要地了解雷暴的结构。

一般而言,雷暴是指热带气旋的某一部分上出现的降水,由于其降水集中在某一特定区域,使得天气变得非常湿润热烈,就形成了雷暴。

因此,雷暴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三:首先是温度,大气中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将会使空气变得很热很湿;其次是湿度,气压和湿度的变化会影响雷暴的发生;最后是风速,高风速会滞留热量,而低风速则会使空气中的热量不能有效散失。

当大气中的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条件都达到一定程度时,雷暴通常就会形成。

但是,雷暴更具体的形成过程涉及到许多气象学上的概念,这些概念把雷暴形成过程划分为三个步骤:层积云,上升气流以及冰晶沉降。

在层积云的形成中,大气中的湿热空气会致使云的积累,并且逐渐形成高空云层;在上升气流阶段,温度下降导致大气对流,云层向上升起,而且在空气倒置的强度变得充分的时候,雷暴的形成就可能会出现;最后,由于低温的空气把冰晶沉降下来,产生了雷暴的特征性现象,如电闪雷鸣、小冰雹等。

除了了解雷暴形成条件,我们还需要注意在防范雷暴方面应该采取哪些对策。

第一,采取全国性气象预警体系,及时提醒和警告民众准备应对雷暴的风险;第二,建立和推广防范雷暴的知识,加强教育,使人们更加了解雷暴及其防范措施;第三,加强对雷暴现象的监测,采取科学预警,提前发现雷暴后,采取有效的防范对策;第四,对可能受到雷暴影响的地区安装地雷防护系统,减少雷暴造成的破坏。

总之,雷暴是气象灾害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了解其形成条件和防范措施,对于降低与其相关的不利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努力研究相关的知识,积极采取对策,以保障我们的生活安全与福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暴的形成与预防
作者:于奇娟龚智勇张力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05期
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强雷暴常伴随大风、暴雨或冰雹的出现。

如果防护不当遭到雷击时,会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雷暴还能引起火灾,使建筑物倒塌,给人类带来灾害[1]。

因此,准确的雷暴资料对天气预报分析和工业、农业和计算机网络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雷暴的成因等,对如何保障日常生活中和自动气象站免遭雷击有很大的作用。

西平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北纬33°11′~33°32′,东经113°36′~114°13′;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型亚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每年出现雷暴的平均日数是21.4 d,出现时间多在3—11月,夏季(6—8月)出现最多,冬季(12月至翌年2月)雷暴出现日数较少。

近几年来,西平县夏季遭受雷击的次数逐年增多,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脑等)损失惨重,其中还有人员伤亡事故。

因此,加强对雷暴知识的了解非常重要。

1雷暴的形成条件
雷暴是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其产生在强烈的积雨云中,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冰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的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从而形成雷暴。

有闪电和雷鸣的雷电现象是成熟雷暴的重要特征,闪电是发生在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长距离、短暂的强电流放电现象,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火花,其可以发生在云中、不同云体间、从云体到周围空气或地面[2]。

大约1/3的闪电发生在云体与地面之间,闪电发生过程中,空气被加热到3万℃的高温,巨大的热量在短时间内导致空气快速膨胀,因而产生冲击波,变成隆隆的声波,称为雷鸣,其从闪光处向四周传播。

2雷暴来临前的气象要素变化
一是气温变化。

雷暴来临前常受暖湿空气控制,常会感到闷热。

雷暴发生时,由于下降气流出现,因此气温骤然降低。

二是气压变化。

雷暴处于发展阶段时,地面气压一直下降。

但到成熟阶段,由于下降冷空气的出现,气压便突然上升。

这是因为雷暴附近地面气压场的变化,导致测站气压自记曲线上出现一个凸起的高峰,这个高峰和气压骤降的时间大致相同[3]。

三是风的变化。

当雷暴处于发展阶段时,地面风很小。

雷暴达到成熟阶段以后,随着下降气流的出现,风向往往突然变化,风速立即增大,并带有明显的阵性,这种现象常常是雷雨即将来临的先兆。

四是降水变化。

雷暴降水都是很大的阵性降水,降水的持续时间取决于通过测站的雷暴单体的数目、大小、速度和部位。

五是湿度变化。

雷暴发生前,由于上升运动的发展,把近地面层空气中的水汽大量上传,因此地面相对湿度减小。

但雷暴过后,由于水汽下沉,相对湿度又会逐渐增大。

3雷暴移动方向的预测方法
一是通过观测各种气象要素的突然变化,分析气象站上空是否将有雷暴系统影响。

二是通过卫星云图观测系统,一般通过分析云图可提前预测是否有雷暴系统将影响当地,可提前做好各种准备。

三是采用最直观的一种方法,即通过雷达监测雷暴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

4雷暴的预防
4.1日常生活中雷暴的预防方法
强雷暴天气到来时,要停止一切野外工作,尽量躲在能遮风避雨的地方,但不要在大树或发射塔下面,防止由于尖端放电而受到雷击。

一切带电的家用电器最好都拔掉插头,同时关闭门窗,不用手机打电话,待雷暴系统过境之后,一切可恢复正常。

4.2自动气象站雷暴的预防方法
自动气象站是一种能自动地观测和存储气象观测数据的设备,要保证每个小时整点资料的正常采集和上传。

由于雷暴的破坏力极大,若遭受雷击,所有的硬件及软件会全部瘫痪,造成资料的丢失和财产的损失,有时还可能危及人的生命安全,所以自动气象站一定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4]。

一是安装避雷针或避雷网,确保所有的用电设备都在直击雷的防护之内。

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出现强雷暴天气,可以关闭计算机(不关闭采集器),切断所有市电连接插头,用备用电源供电,等到整点时再启用计算机和通信线路,确保整点数据及加密观测数据的及时上传。

二是如果加上电源3级防护、各个设备(计算机与采集器、计算机与交换机、交换机与路由器)之间的安装浪涌保护器等,可使自动气象站发生雷击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另外,为释放雷暴在计算机、路由器等设备上留下的静电和残压,还要做好这些设备的接地工作[5]。

5参考文献
[1] 兰斌.雷暴天气现象的浅析[J].内蒙古气象,2006(3):47.
[2] 毛荣芳,郭敏杰.永安市雷暴天气气候分析[J].福建气象,2007(5):20-22.
[3] 李万彪.大气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王静娟,杨军民.温泉雷暴天气统计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57-59.
[5] 高婧,井立军,井立红,等.1961—2009年伊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1,5(4):14-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