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的形成,特点以及危害
雷暴对航空安全的影响

雷暴对航空安全的影响引言:雷暴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大气层中发生的带电粒子云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放电和伴随的闪电及声音。
然而,雷暴并不仅仅是对地面和人们的世界产生影响,它们还对航空安全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雷暴对航空安全的影响,以及航空业为了应对这些影响所采取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一、雷暴的形成和特征雷暴是由于大气中产生的静电积累所致,主要集中在暴雨型天气中。
当热空气上升并与冷空气相遇时,会形成对流。
在对流过程中,水蒸气凝结成云,云中的颗粒通过碰撞形成带电荷的冰粒子或水滴。
正负电荷的分离加强,最终形成电场和磁场的集中。
当电场达到一定强度时,电荷之间的电压差将触发闪电放电,造成雷暴。
雷暴的特征包括闪电、雷鸣、大风、暴雨以及可能的冰雹等。
闪电是由电流通过空气中离子通道的产物,形成强烈的光亮,同时伴随着巨大的声响。
雷鸣则由闪电产生剧烈的气体振动而产生。
大风、暴雨和冰雹也是雷暴的常见特征。
二、雷暴对航空安全的直接影响1. 飞机起降的困难:当雷暴形成时,雷暴云中的降水和突发的气流都会对飞机的起降造成困难。
大风可以改变起降航线,使得飞机难以安全地进入或离开机场。
暴雨会导致能见度降低,因此在起飞或着陆时会增加飞行员的操作难度。
2. 闪电打击:航空器在飞行过程中可能成为闪电击中的目标,这是由于飞机的金属结构和高度使其成为电荷分布的完美目标。
闪电击中飞机可能导致电子设备故障,电磁辐射和飞行控制系统的紊乱,进一步影响到航空器的安全性。
3. 冰雹对航空器的损害:冰雹是雷暴中常见的气象现象之一。
当航空器暴露在冰雹中时,冰雹颗粒可能对飞机的机翼、尾部和引擎等部位造成损害。
这些损害会影响到航空器的飞行性能和航行安全。
三、航空业的应对措施1. 预测和监测:为了提前预防雷暴对航空安全的影响,航空业采用雷暴监测系统和雷暴预测系统来监测和预测雷暴的形成和行为。
这些系统利用雷达、气象卫星和气象观测站等工具,收集和分析大气参数,以便及时识别和跟踪雷暴活动。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雷暴天气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还会给人们的安全带来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雷暴天气的特征,探讨对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以下将从雷暴天气的基本特征、影响及预警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雷暴天气的基本特征1.频率:雷暴在全球各地广泛存在,每年全球平均会发生4000多万次雷电,中国境内平均每年发生雷暴天气达到400多天。
2.发生时空性强:雷暴的发生具有极大的时空性差异,常常表现为短时强烈、局部性强。
3.多变且复杂:雷暴天气的发展既受大气环境多种因素的作用,也受其自身发展的影响,其发展模式与规律复杂多样,很难完全预测。
二、雷暴天气的影响1.人身安全:雷暴天气中,极易导致雷电伤害和溺水事故,同时还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2.农业生产:雷暴天气会给农业生产带来灾害性的影响,例如,农作物的生长遭到阻碍和破坏,导致农业丰收减少,甚至影响粮食安全。
3.交通运输:雷暴天气常常导致道路、铁路交通受阻,水路运输者也必须停航,这对当代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发展影响也很大。
三、雷暴天气的预警措施1.观测监测:对雷暴天气的观测监测是预防、制定应对措施的基础,通过各种天气监测设备,如雷达、卫星等,及时了解天气情况,并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
2.预警发布:根据监测数据,制定预警级别,及时将预警信息发布给相关部门和社会群众,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3.应急响应: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应对预案,在灾害发生时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实施抢险救援等工作。
综上所述,雷暴天气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安全和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在应对雷暴天气时,需要充分了解其特征和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以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雷暴天气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经常伴随着强烈的闪电、响雷、强风和暴雨。
它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强烈闪电:雷暴天气中的闪电是非常明显的特征,它是由大气中形成的电荷分离引发的,表现为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之间的电流放电。
闪电产生的时候,会发出明亮的光和产生巨大的声音。
一般来说,闪电伴随着雷声,当闪电与地面距离较近时,雷声就显得比较响亮。
2. 巨大雷声:雷声是雷暴天气的另一个明显特征,由于闪电引起的空气瞬间膨胀产生的声波所引发。
雷声的响度与闪电的距离密切相关,当雷电落地很近时,雷声就会很大,甚至给人一种震耳欲聋的感觉。
3. 强风和暴雨:雷暴天气往往伴随着强风暴雨,尤其是在雷暴的核心区域。
暴雨通常伴有短时强降水,可能引发洪水、山洪等灾害,造成交通拥堵、建筑物倒塌等危害。
强风也可能导致树木倒伏、电线断裂等。
4. 不稳定天气条件:雷暴天气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与大气的不稳定条件密切相关。
热带低压槽、冷暖气团的交汇、高地地形等都是雷暴天气发生的重要因素。
大气湿度、空气稳定度等也会影响雷暴天气的发生和发展。
为了减少雷暴天气带来的灾害,可以采取以下防灾减灾措施:1. 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雷暴天气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前发现雷暴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使公众能够做好准备和防范措施。
2. 避免户外活动:在雷暴天气预警发布后,尽量避免户外活动,特别是在露天空地,避免接触高处、金属设施等容易成为闪电的引导物。
3. 强化房屋和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加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和建设,通过设置避雷针、接地装置等措施,减少雷击的危害,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4. 安全转移:在雷暴天气来临前,及时转移安置易水淹、山洪等灾害区域的居民,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
5.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雷暴天气的认知和防范意识,让人们了解如何正确应对雷暴天气,减少灾害的发生。
也可以加强学校和社区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和群众的安全自救能力。
高中高考地理知识时事热点总结:雷暴(含习题专练)

一、雷暴的概念及特征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
它产生在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中,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
雷暴来临时一般会带来以下天气变化气温雷暴来临气温下降气压雷暴移来之前气压一直下降雷暴临近时气压开始上升风雷暴移来之前风向雷暴吹去;雷暴移来,风向雷暴前方吹去;冷空气中心过后,风吹向雷暴后方阵雨阵风后,一般是强度较大的阵雨雷电云与地面、云与云间都会出现闪电。
雷暴虽然是一种强烈的天气,但它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单个雷暴的生命史一般不超过2小时。
Ø积云阶段:云中没有降水和下沉气流出现;Ø成熟阶段:有降水和下沉气流出现;Ø消亡阶段:云中以下沉运动为主、上升减弱二、雷暴的种类及活动特征根据形成雷暴的冲击力可以分为:热雷暴、地形雷暴、锋面雷暴。
1热雷暴由热力对流产生的雷暴称热雷暴夏季:白天,地面受热不均而形成;晚上,热雷暴也可能在高空出现。
冬季:热雷暴可能出现在沿海地区;当冷的潮湿空气移动到暖海面上时形成。
特征:范围小、孤立分散、各个雷暴云间通常有间隙,有明显的日变化;大陆上:多出现在午后至傍晚,入夜后逐渐消散。
海洋湖泊:出现在夜间或黎明,白天减弱和消散。
2地形雷暴暖湿空气在山脉迎风坡被迫抬升形成常很快形成,雷暴云沿山脉走向成行出现而不大移动,且面积较大;云中气流剧烈,降水强度大,有时还会降冰雹;云底高度较低,常能遮住整个山头。
3锋面雷暴冷暖空气相遇形成冷锋雷暴冷空气强烈冲击暖湿不稳定空气而形成,锋面坡度大、移动快、暖空气不稳定、湿度大时,有利于冷锋雷暴的形成。
准静止锋雷暴由暖湿不稳定空气沿锋面上升,或由低层气流辐合上升而形成;范围较广,持续时间长,多产生在后半夜,白天减弱或消散。
暖锋雷暴不如冷锋雷暴强烈,与准静止锋雷暴相似,夜间出现更多些。
三、图解雷暴的分布与危害四、避雷常识雷暴发生时您如果还在户外,要注意下面几点:(1)不宜在山顶、山脊或建筑物顶部停留。
大气层中的气候现象闪电和雷暴

大气层中的气候现象闪电和雷暴闪电和雷暴是大气层中常见的气候现象,它们引人注目且令人震撼。
它们是由于大气中正负电荷之间的电荷分离产生的,表现为强烈而短暂的放电,并伴随着巨大的声响和明亮的闪光。
本文将对闪电和雷暴的原理、分类以及对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闪电的原理闪电是指大气中正负电荷发生剧烈放电的现象。
这种电荷分离主要是由于大气中水分子的碰撞和逐渐分解产生了带电的颗粒,从而导致了电场的形成。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电荷之间的电离层崩溃,从而产生了闪电。
闪电通常由云与地面、云与云之间以及云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电荷分离引发。
最常见的闪电形式是云地闪电,即云中的正电荷与地面的负电荷之间的放电。
除此之外,还有云云闪电和云内闪电等形式。
二、雷暴的形成雷暴是大气中的天气现象,它是由于冷暖气团碰撞产生的对流作用形成的。
在冬季或夏季的强烈对流气团中,含有大量的水汽,它们受到上升气流的推动,逐渐升高至较高的大气层,进而形成云。
云的形成伴随着水汽的凝结,释放出潜热,使云层内上升气流进一步加强。
当气流达到一定强度时,会分离云中的正负电荷,引发闪电,并伴随着雷鸣声。
此时的天气状况称为雷暴。
三、闪电和雷暴的影响1. 自然环境:由于闪电放电的高温和声响,容易引发火灾和山火。
另外,雷暴还带来了强降雨、冰雹等恶劣天气,给农作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2. 人类安全:闪电和雷暴对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
人们在户外活动时需要时刻关注天气状况,避免在雷暴天气下潜水、钓鱼等危险行为。
此外,由于闪电放电的强烈电磁场,还可能对人体产生伤害,需要保持安全距离。
3. 电力系统:雷击是电力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风险之一。
由于闪电的强电流和电磁辐射,可能导致电力设备损坏,导致电网故障,甚至造成停电等问题。
4. 通讯系统:闪电和雷暴还会对通讯系统造成严重干扰,包括电信、广播电视、无线电、卫星通信等系统。
在雷暴天气下,可能导致通信中断或质量下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雷暴天气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天气现象,其特征分析和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雷暴天气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降水强度大:雷暴天气降水强度通常比一般的大雨或暴雨要大,短时间内降水量大,易导致城市内涝和山洪等灾害。
2. 雷电频繁:雷暴天气雷电非常频繁,电流强烈,对于带电物体和高耸物体具有极高的危险性,构成人员伤亡和火灾的主要原因。
3. 风力较大:雷暴天气伴随着强风,风力一般在5级以上,甚至威力更大。
强风容易导致建筑物倒塌、树木破坏以及物体飞扬等问题。
4. 气温降低明显:雷暴天气过后,气温常常会明显下降,出现昼夜温差较大情况,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
针对雷暴天气的特征,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以降低灾害的危害:1. 提前预警: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系统,及时掌握雷暴天气的发生情况,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 躲避室外活动:在雷暴天气预警发布后,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特别是在雷雨密集、风力较大的时候,最好待在室内,确保人身安全。
3. 防止雷击:避免在雷暴天气中接触带电物体和高耸物体,如电线、铁塔等。
安装避雷设施,利用避雷针将雷电引入地下。
4. 加强水务管理:在雷暴天气降水较强时,要加强城市排水管理,清理堵塞的下水道,防止城市内涝和山洪等灾害的发生。
5. 强化房屋建设标准:在建设房屋时,要按照抗震、防风、防雷等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
6. 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对雷暴天气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引导大家遵守相关规定和措施,减少灾害的发生。
通过对雷暴天气特征的分析和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的采取,可以有效降低雷暴天气带来的灾害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也需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能力的建设,提升社会的应急管理水平,为灾害防范和灾后重建提供有力支持。
雷暴的形成,特点以及危害

雷暴的形成,特点以及危害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强雷暴常伴随大风、大雨或冰雹,它不仅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雷击还可造成伤亡、引起火灾、建筑物倒塌、电子设备还能被感应雷损坏等。
因此天气预报的分析和工业、农业、计算机网络等都离不开准确的雷暴资料。
1雷暴的形成条件由对流旺盛的积雨云引起的,伴有电闪雷鸣的局地风暴,称为雷暴。
雷暴是由强烈的积雨云产生的,形成强烈的积雨云需要三个条件:(1)生厚而明显的不稳定气层。
(2)充沛的水汽。
(3)足够的冲击力。
我国雷暴天气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南方多于北方,我国南方偶有冬季出现,山区多于平原。
根据不同的大气条件和地形条件一般将雷暴分为热雷暴锋雷暴和地形雷暴三大类1.1热雷暴主要是由于局地强烈受热,使地面迅速增温,在大尺度天气系统比较弱的情况下,由近地面气层的超绝热层结形成而发展成的热雷暴多发生在炎热季节的午后到傍晚,云的演变一般为淡积云浓积云积雨云1.2锋雷暴主要是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冷空气排挤暖而湿的空气,并把它抬升起来,使那个地方的天气发生急剧地变化锋根据冷暖空气流动的情况分暖锋雷暴和冷锋雷暴且以冷锋雷暴为主,冷锋的冲击力量锋前暖湿空气的状态直接决定冷锋雷暴生成与否如果观测到了系统云钩卷云,一般预示着天气将要变化,可能产生锋面雷暴1.3地形雷暴在山岭地区特别容易产生雷雨当暖空气经过山坡被强迫上升时,在山地迎风的一面空气沿山坡上升,到一定高度变冷而形成雷云;但到了山背风的那一面,空气沿山坡下沉,温度升高,雷雨消散或减弱。
2雷暴来临时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2.1气温变化雷暴产生之前,测站一般被暖湿空气所盘踞,所以常会感到闷热;雷暴发生时,积雨云中下沉的冷空气代替了原来的暖湿空气,所以温度骤然降低夏季,一次强的雷暴过程常可使气温下降10以上;随着雷暴远离测站,降水结束,气温又慢慢开始回升。
2.2气压变化雷暴处于发展阶段时,地面气压直下降,因为积雨云中上升气温使高层辐散大于低层辐合,云中水汽凝结释放的潜热使空气增温气柱膨胀;到成熟阶段,由于下降冷空气的出现,气压便突然上升,且在积雨云的正下方达到最大,几乎是和气温的下降同时出现;随着雷暴的远离,气压又开始恢复正常。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是一种强烈的天气现象,它通常由大气中静电的积累和释放引起。
在多数情
况下,雷电暴雨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研究雷暴天气的特征和防灾减灾措施对我
们预防和避免灾害尤为重要。
1. 气象条件:雷暴天气通常出现在高温、潮湿和不稳定的气象条件下。
2. 雷暴云的特征:雷暴云通常具有高高的云顶,向上穿越对流层,但云底不高,多
在2000米以下。
通常有一个平展的云底,形成一个“平顶云塔”,其后方云体层层叠叠,形成了雷雨云的经典形态。
雷暴云常常有显著的垂直运动、大量的水汽和冰晶,以及强烈
的云间放电现象。
3. 云间放电现象:雷暴云中的电荷通过云间放电而释放。
这种放电现象包括闪电和
雷声,通常伴随着强劲的风和大量的降雨。
4. 时间和空间特征:雷暴天气通常发生在夏季,一般在下午或晚上,短暂持续时间。
它们可能呈线状或团状,出现在局部或广阔地区。
1. 提高观测和预警能力:及时了解雷暴的形成、发展和消散,对遭受雷暴天气风险
的人员提供预警和提示。
2. 避免户外活动:如果听到雷声,应尽快避开室外开放区域,如高山、荒野和露天
运动场。
3. 保护建筑物和设备:建筑物和设备应升级到符合培训标准,并配备避雷装置,以
减少雷电和闪电可能造成的损害。
4. 提高公众意识:定期进行防雷知识的宣传和培训,缓解公众胆怯情绪,增强反应
能力。
总之,掌握雷暴天气的特征,了解防灾减灾的策略和措施,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有
助于减少雷暴天气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暴的形成,特点以及危害
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强雷暴常伴随大风、大雨或冰雹,它不仅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雷击还可造成伤亡、引起火灾、建筑物倒塌、电子设备还能被感应雷损坏等。
因此天气预报的分析和工业、农业、计算机网络等都离不开准确的雷暴资料。
1雷暴的形成条件
由对流旺盛的积雨云引起的,伴有电闪雷鸣的局地风暴,称为雷暴。
雷暴是由强烈的积雨云产生的,形成强烈的积雨云需要三个条件:(1)生厚而明显的不稳定气层。
(2)充沛的水汽。
(3)足够的冲击力。
我国雷暴天气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南方多于北方,我国南方偶有冬季出现,山区多于平原。
根据不同的大气条件和地形条件一般将雷暴分为热雷暴锋雷暴和地形雷暴三大类1.1热雷暴
主要是由于局地强烈受热,使地面迅速增温,在大尺度天气系统比较弱的情况下,由近地面气层的超绝热层结形成而发展成的热雷暴多发生在炎热季节的午后到傍晚,云的演变一般为淡积云浓积云积雨云1.2锋雷暴
主要是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冷空气排挤暖而湿的空气,并把它抬升起来,使那个地方的天气发生急剧地变化锋根据冷暖空气流动的情况分暖锋雷暴和冷锋雷暴且以冷锋雷暴为主,冷锋的冲击力量锋前暖湿空气的状态直接决定冷锋雷暴生成与否如果观测到了系统云钩卷云,一般预示着天气将要变化,可能产生锋面雷暴1.3地形雷暴
在山岭地区特别容易产生雷雨当暖空气经过山坡被强迫上升时,在山地迎风的一面空气沿山坡上升,到一定高度变冷而形成雷云;但到了山背风的那一面,空气沿山坡下沉,温度升高,雷雨消散或减弱。
2雷暴来临时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
2.1气温变化
雷暴产生之前,测站一般被暖湿空气所盘踞,所以常会感到闷热;雷暴发生时,积雨云中下沉的冷空气代替了原来的暖湿空气,所以温度骤然降低夏季,一次强的雷暴过程常可使气温下降10以上;随着雷暴远离测站,降水结束,气温又慢慢开始回升。
2.2气压变化
雷暴处于发展阶段时,地面气压直下降,因为积雨云中上升气温使高层辐散大于低层辐合,云中水汽凝结释放的潜热使空气增温气柱膨胀;到成熟阶段,由于下降冷空气的出现,气压便突然上升,且在积雨云的正下方达到最大,几乎是和气温的下降同时出现;随着雷暴的远离,气压又开始恢复正常。
2.3湿度变化雷暴发生前,地面相对湿度通常是减小的,这是由于气温升高气压下降辐合上升气流将一部分水汽带走所造成的;随着降水开始,相对湿度即迅速上升到接近饱和状态,但在降水达到最大时,因为云底较干冷的空气被云中下沉气流卷挟到地面,而降落的雨滴又未来得及蒸发,
相对湿度反而下降;当雷暴离去或趋于消亡时,相对湿度又可回升到饱和状态。
2.4风的变化
当雷暴处于发展阶段时,地面风很小;雷暴到达成熟阶段以后,随着积雨云中迅速下沉的冷空气到达地面后,风向突转,风力迅速增大阵风风速常在20m/s,有时强烈的可以达到25m/s或以上,这种现象常常是雷雨即将来临的先兆;随着雷暴的远离,测站风力迅速减小2.5降水
雷暴所产生的降水是积雨云发展成熟的标志,大都是强度很大的阵性降水,降水的持续时间取决于通过测站的雷暴单体的数目大小速度和部位
3雷暴对飞行的影响
据科学家统计,在全球范围内差不多每秒钟就有近100次雷电奔驰落地,每小时约有1800场雷雨。
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它们往往与狂风呼啸、暴雨滂沱交相呼应,显示出大自然无比强大的威力,构成了一幅蔚为壮观的画面。
雷暴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天气现象,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创造了相当成熟的避雷装置和雷击防护措施,然而全球每年仍然由雷暴造成大量的灾祸,如影响飞机、舰船、电气机车等的航行(行驶),酿成空难、海难、车祸等交通事故;击毁建筑物、输电和通讯线路等设施,造成各种事故;直接击伤、击毙人畜。
此外,还可能引起次生火灾等。
在这些灾祸中,航行于雷暴天气里的飞机、船舶遭到雷电袭击是最易发生的。
雷暴能产生对飞机危害很大的电闪雷击和冰雹袭击,风切变和湍流使飞机颠簸、性能降低,强降雨使飞机气动性能变差、发动机熄火。
虽然现在飞机性能、机载设备、地面导航设施都越来越先进,但这只是为尽早发现雷暴、顺利避开雷暴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到目前为止,要完全消除雷暴对飞行的影响还不可能。
3.1.1强烈气流和风切变
与雷暴有关的风切变是造成飞行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积雨
云之所以形成就是因为有强烈的上升气流,而上升气流发展的同时一定伴随强烈的下降气流。
在雷暴的中部及外缘部都有这样强烈的上升下降气流。
雷暴降临时,近地面有强烈的狂风,这是由雷暴前端猛烈的下降气流造成的。
阵风风速往往可达六七级,而且风向不定,严重影响飞行的安全。
所以有雷暴已经到达或临近的机场,决不能起飞着陆。
3.1.2积冰
积雨云中的结冰现象非常严重,因为积雨云中常含有丰富的水分和过冷的小水滴以及冰晶等物。
最强的积冰多见于积雨云成熟阶段的上升气流区,而且常常积明冰,云的顶部和边缘部分积冰相对较弱。
由于雷暴的厚度达到10km以上,如飞机在积雨云中遇积冰应改变航向尽快脱离积冰区。
3.1.3雷击
闪电和强烈的雷暴电磁场对无线电通信和某些仪表有严重的影响:干扰中、短波无线电通信,甚至使通信联络暂时中断;引起飞机个别部件的磁化,使磁罗盘产生很大误差,使无线电罗盘指示器的指针左右摆动或旋转。
此外,如果飞机在雷暴电场中飞行,由于感应带电的电量很大,在翼尖等部位还可能出现火花现象,这也会影响到无线电通信。
3.1.4强降雨
在分析雷暴的影响时,往往容易忽略强降雨对飞机性能的降低。
几乎在所有由风切变引起的事故中,飞机遭遇强风切变时都是深陷于极大的暴雨单体中。
强降雨使空气动力严重损失:雨滴撞击引起动量损失,雨水使机翼和机身表面变粗糙,使阻力增加、升力减小。
3.1.5下
击暴流
在雷暴云中存在着强烈的下冲气流,当它冲泻到低空时,在近地面会形成大于18m/s的外流——下击暴流。
强烈的下沉气流的底部区域是飞行的危险区域。
当处于下击暴流的影响下时,飞机首先遭遇正在增强的逆风;当穿越下沉气流底部时,逆风消失,变成顺风,造成空速迅速损失,飞机性能严重下降。
4安全飞过雷暴的方法
由于雷暴对飞行的严重影响,一般应尽量避免在雷暴区飞行。
但是要完全避免在雷暴区飞行是不可能的。
而且,在雷暴区飞行,也不是任何部位都是危险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安全飞过雷暴区的。
在判断雷暴云的情况之后,如果天气条件、飞机性能、飞行员的技术和经验、保障手段等条件允许,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通过雷暴区。
(1)绕过或从云隙穿过
对航线上孤立分散的热雷暴或地形雷暴,可以绕过。
绕过云体应选择上风一侧和较高的飞行高度,目视离开云体不小于10km。
若用机载雷达绕飞雷暴云,则飞机应在雷暴云的回波边缘25km以外通过。
在雷暴呈带状分布时,如果存在较大的云隙,则可从云隙穿过。
穿过时,应从空隙最大处(两块雷暴云之间的空隙应不小于50~70km),垂直于云带迅速通过。
(2)从云上飞过
如果飞机升限,油料等条件允许,可以从云上飞过。
越过时,距云顶高度不应小于500m。
因此,飞越前需对雷暴云的范围、云顶高度、飞机升限、爬高性能等准确了解。
如果飞机只能勉强到达云顶,就不宜采取这种方法。
(3)从云下通过
如果雷暴不强、云底较高、降水较弱、云下能见度较好,且地势平坦,飞行员有丰富的飞行经验,也可从云下通过。
一般应取距云底和地面都较为安全的高度。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应尽量不在雷暴云下方飞行,因为云和地面之间的雷击次数最为频繁,还有可能被强烈上升气流卷入云中,和遭遇到下击暴流而失去控制。
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应避免进入雷暴云中,尽力保持目视飞行。
如果发现已误入雷暴云,应沉着冷静,柔和操纵飞机,保持适当速度和平飞状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迅速脱离雷暴云。
参考文献:
[1]黄仪方,等.航空气象.中国民航飞行学院,2000:123-140.[2]谢帮兴.雷雨与飞行.飞行安全文选,1994.
[3]兰斌.雷暴天气现象的浅析[J].内蒙古气象,2006(3):47[4]周竹江.雷暴浅析,2012(8):80 [5]陈佐民.浅谈雷暴天气对飞行的危害[J].中国民用航空,1994,(9):37.[6]周成.积冰对飞机气动性能的影响[J].江苏航空,2001,(1):25[7]郭树森.从浓积云到积雨云的发展过程[J].气象,1982,(5):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