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来历
颐和园的有什么经典传说故事

颐和园的有什么经典传说故事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颐和园的传说故事,过来看看吧。
颐和园的传说故事一:戊戌变法与光绪皇帝光绪是清朝第九个皇帝,本是慈禧的侄子。
慈禧在儿子同治死后,为掌握实权,立他为帝,实行“垂帘听政”。
光绪帝19岁“亲政”后,宫廷中保守派与维新派在政治上发生冲突。
1898年,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谭嗣同等人通过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由于这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只持续了103天即被扼杀,故亦称“百日维新”。
变法后,光绪被软禁在南海的瀛台岛上。
每年慈禧来颐和园时,光绪帝也必须跟随同来,住在玉澜堂。
为了严密控制光绪帝,慈禧命人在王谰堂前后左右修了不少砖墙,门口还有太监站岗。
此时的玉澜堂被全面封闭起来,活像一座监狱,光绪在这里完全失去了行动自由。
近百年来,原为囚禁光绪帝用的砖墙已拆去不少,王澜堂也基本上恢复了皇帝寝宫的面貌,只有玉澜堂东西配殿(霞芬室和藕香榭)内的暗墙仍然保持原样,作为与戊戌变法有关的遗迹供人参观。
颐和园的传说故事二:西太后在颐和园内用膳西太后在颐和园内用膳是颇为讲究的,可以说在中外历史上罕见。
颐和园专有一座供西太后享用的“寿膳房”,地处仁寿北殿的后身,大戏楼东侧,共有八个大院,一百多间房子。
专门为她烹调饮食的首领太监、厨役、菜役等有一百二十八人之多,比乾隆时期的御膳房多二十余人。
膳房下设五局:一、荤菜局。
专做烹、炒、炸、熘、蒸、炖各种山珍海味、鸡、鸭、鱼、肉等荤菜。
二、素菜局。
专用豆腐、面筋等素菜做各种炒菜、炸菜、熘菜等。
三、饭局。
专做饭、粥、馒头、花卷、烙饼、面条等各种主食。
仅每顿要做的粥就有:绿豆粥、小米粥、肉粥、薏米仁粥、大麦粥、大米粥等。
四、点心局。
专做早点、午后点心,还有夜宵所有的各种蒸、煮、炸、烙点心。
五、饽食局。
专做酥皮饽饽、酥盒子、奶油琪子、小炸食、萨其玛等点心。
颐和园的历史故事

颐和园的历史故事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以其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位于北京西北,占地面积达293公顷,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
颐和园的历史故事承载着中国封建帝王的辉煌和权力的兴衰变迁,下面将为您讲述颐和园的骄傲历史。
颐和园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修建,起初是乾隆皇帝为了安度晚年而建造的皇家园林。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达六十年之久。
在位期间,乾隆皇帝致力于提升国家的文化和艺术水平,对颐和园进行了精细的规划和设计。
他斥巨资修建了大量的建筑和湖泊,打造出了一个宛如仙境般的园林场所。
然而,颐和园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
乾隆皇帝刚开始修建颐和园时,曾遭遇了自然灾害和种种困难。
尤其是在千霜山修建长廊时,乾隆皇帝面临着建筑设计上的巨大难题,试错了多次才最终找到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建设颐和园的过程中,乾隆皇帝不断调整规划和设计,力求将自然风景与人工景观融合在一起。
乾隆皇帝的执着付出终于换来了颐和园的壮丽光景。
颐和园的建筑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采用了宫殿、庙宇、花园、湖泊等多种建筑样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九龙壁、福海、万寿山、琉璃厅等建筑,它们各具特色,彰显了中国封建王朝的雄伟和富丽堂皇。
然而,颐和园的辉煌并非一路顺风。
在19世纪末的清朝末代皇帝慈禧太后统治时期,颐和园曾多次遭到外国侵略者的破坏。
在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颐和园遭到严重破坏,建筑和文物被洗劫一空。
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封建帝制和皇家园林产生了重大影响,颐和园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漫长的修复期。
在修复之后,颐和园重获新生,成为中国文化和旅游的重要象征之一。
现在,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欣赏颐和园的美景和历史底蕴。
颐和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成为中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总结起来,颐和园的历史故事承载着中国封建帝王的辉煌和权力的兴衰变迁。
乾隆皇帝的执着和智慧使颐和园成为一座宏伟壮丽的园林,而充满坎坷和磨难的历史使颐和园成为一个凝聚着中国人民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关于颐和园的历史资料

关于颐和园的历史资料
颐和园是中国北京市的一座著名皇家园林,被誉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作之一。
下面是关于颐和园的一些历史资料:
- 建立时间:颐和园的建设始于18世纪,乾隆皇帝在其统治时期于1750年开始修建,并在自己在位期间不断进行扩建和改造。
整个建设历时长达150年。
- 建筑风格:颐和园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和西方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园内的建筑以精美的宫殿、寺庙和湖泊为主,为游客展示了精湛的工艺和壮丽景色。
- 历史事件:颐和园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多个重要事件的洗礼。
在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中,颐和园曾遭到外国军队的焚毁。
后来在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努力下,园内得以重建。
- 园林特点:颐和园占地面积广阔,拥有丰富多样的园林景观和建筑群。
其中的主要景点有昆明湖、万寿山、长廊和九龙壁等。
这些景点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高度精华,是游客们喜爱的目的地。
- 文化意义:颐和园被誉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珍宝,在199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部分,是中外游客体验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的重要场所。
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也成为了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的瑰宝。
参考资料: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省区市地名案例辞典》
- 《中国古代皇宫园林大图解》。
颐和园历史故事简短30字

颐和园历史故事简短30字
颐和园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一座皇家园林,她的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下面是三个与颐和园相关的历史故事。
1. 颐和园的创建人——乾隆皇帝的故事
颐和园的创立者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对园林设计和建设情有独钟。
乾隆皇帝于1749年开始兴建颐和园,历时18年完成。
据说开建颐和园时,乾隆皇帝从北京城郊茫茫之中,选择了山清水秀的玉泉山。
他本人大量参与了颐和园的设计和施工,因此颐和园的建筑和园林风格带有很强的乾隆个人特色。
乾隆皇帝精神奕奕的驾临,勉励参与工程的人们劳心劳力,直接使得颐和园成为清朝时期修建规模最大、构造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皇家园林之一。
2. 颐和园的毁坏和修复
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颐和园遭到英国侵略军的严重摧毁。
后来中法战争、义和团运动等更进一步使得颐和园遭受毁坏,盗窃、破坏、焚烧等使得一些历史建筑物和文物永久丧失。
但是在晚清时期,有一批文化名人、文物保护专家、收藏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等远道而来,他们投身保护颐和园、救助文物的行动中,大量投入资金、物力和人力进行修缮,最终保住了颐和园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3. 《长恨歌》中的颐和园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描述了一位与杨贵妃相爱的唐明皇,为了纪念杨贵妃,建造了一个庭园,这个庭园里面有许多山水、花园和建筑。
这个庭园后来被命名为“富春山居图”,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园林的雏形。
有人认为,《长恨歌》的富春山居图和颐和园有着某种联系,颐和园也可以看作是这一传统的文化记忆的重现。
因此,颐和园除了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外,还有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文学故事,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颐和园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颐和园的传说故事有哪些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那你知道颐和园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颐和园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颐和园的传说故事篇【1】元世祖忽必烈的正宫皇后,是个很有学问的人。
她辅佐忽必烈治理天下,满朝文武和三宫六院没有一个不佩服的。
后来,她忽然得了重病,临死前,对忽必烈说:“臣妾死后,只有一个要求,望陛下把我埋在丹棱北边的那个小山包上。
”忽必烈流着眼泪问:“为什么偏葬在那么荒凉的地方?”瓮娘娘说:“日后有天子给我看坟。
”说完没多大功夫,就闭眼了。
忽必烈按照她的意思,把她葬在了那个小山包上。
从此,那小山也就叫瓮山了。
但到底是葬在瓮山的哪一块儿,地面上没留下任何蛛丝马迹,为的是防备有人决坟盗墓。
五百年以后,清朝皇帝乾隆看这儿山清水秀,风景幽静,心里很喜欢,就想在这儿建座皇家园林。
他征调民工,把瓮山泊开凿成昆明湖,并在瓮山上大兴土木,修建行宫。
在半山腰挖地基时,忽然发现下边有一个大地穴,都是用三尺见方的大石块砌成的,还有一个大石门,关得很紧实。
监工的太监把这事立马禀告了乾隆。
乾隆心想:“这准是瓮娘娘的坟,要能把这坟挖开,说不定里头尽是奇珍异宝!”于是,他亲自跑去看了,命令工匠们悄悄把门撬开,可那门太严实了,工匠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撬开了门前的一块挡门石。
翻过来一看,上面写着几个大字:“你不动我我不动你”。
乾隆一看,脸色立时掺白,吓得差点背过气去,慌忙命令工匠把石头重新砌好。
就在瓮娘娘坟的上边,修建了佛香阁,把坟给压住了。
这一来,瓮娘娘的坟没人敢动了,乾隆认为自己的江山也就牢靠了。
果真应了瓮娘娘:“日后有天子给我看坟”那句话。
这事听起来好象很神,其实并不神。
瓮娘娘是个有学问的人,他见丹棱北边那地方风景好,知道日后准被皇家看上,在这儿修行宫,所以她才说“日后有天子给我看坟”。
至于石板上的字,那是防人掘坟盗墓为吓唬人而刻的。
正好碰上了乾隆,乾隆这人讲风水,好迷信,就给唬住了。
北京颐和园历史文化解读

北京颐和园历史文化解读北京颐和园是中国历史上一处极具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郊,面积达290公顷,其中湖泊占地220公顷。
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北京颐和园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魅力,更承载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建筑风格以及文化价值等方面对北京颐和园进行解读。
一、历史背景北京颐和园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
当时,乾隆皇帝下令改建西山园,并将其命名为颐和园。
乾隆皇帝是一位文化崇尚者,他极为注重文化艺术的培养和发展。
因此,他精心打造了颐和园,以展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
二、设计理念颐和园的设计理念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和自然景观的优美。
整个园区以“山、水、宫、苑”为主题,以人工湖泊为中心点,布局宏大而又精致。
园内山峦起伏,水波荡漾,宫殿、亭台楼阁错落有致。
此外,颐和园还注重了园林与自然的融合,让人们在自然与艺术之间流连忘返。
三、建筑风格颐和园的建筑风格以明清传统建筑为主,既有宫殿建筑,又有园林建筑,两者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万寿山大佛顶”和“九龙壁”。
万寿山大佛顶是一座仿制佛教宝塔的建筑,高达41米,是颐和园主要的地标之一。
九龙壁则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九龙壁之一,壁上雕有九条栩栩如生的龙,栩栩如生。
四、文化价值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首先,颐和园展示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华,从园林布局到建筑风格,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颐和园的建筑还融入了传统的文化元素,如雕刻艺术和书法等,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最后,颐和园还展示了清代皇家生活的面貌,是我们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依据。
总结:北京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之一,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对其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建筑风格以及文化价值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中国传统园林的瑰宝。
颐和园的传说

颐和园的传说简介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是一座独具特色的皇家园林。
它是清代乾隆帝为纪念母亲寿康公主而修建的,被誉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典范。
颐和园占地面积达到290公顷,其中主要景点包括烟波浩渺的昆明湖、曲径通幽的长廊、历史悠久的万寿山和众多精美的建筑。
然而,颐和园不仅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它也有着许多传说和故事。
这些传说围绕着颐和园的历史和建筑,为这个古老的园林增添了神秘和魅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颐和园的传说吧。
龙王宝座的神秘颐和园内的万寿山上有一座龙王庙,相传这里是真龙所居之地。
据传,在清朝时期,每逢夜晚月全星稀之时,龙王会亲临庙中,坐上龙王宝座。
这个传说使得颐和园的龙王庙成为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地方。
然而,真龙与人们的相遇并不容易,因此,每年只有少数幸运的游客能够亲眼目睹到这一壮观景象。
具有神力的长廊颐和园的长廊是园内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它是一条长达728米的走廊,有着精美的彩绘。
据说,这条长廊有着神奇的力量,可以赋予游客们健康和长寿。
传说中,沿着长廊散步的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景色,还会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神秘的力量。
许多人相信,每年游走于此的人都能够得到保佑,拥有健康和长寿的福祉。
昆明湖的奇迹颐和园的昆明湖是一座人工湖,是中国最大的皇家湖泊之一。
昆明湖的美丽和奇迹始终让人称奇。
相传,在修建昆明湖的时候,一位智者献上了一只白色的玉鱼,希望可以使湖水清澈见底。
奇迹就这样发生了,昆明湖的水变得清澈明亮,而那条玉鱼也成为了湖中的守护神。
游客们到访颐和园时,常常会在昆明湖的畔边观赏这只玉鱼,希望能够得到好运和幸福。
园内建筑的神秘谜团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多样,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华,并吸收了西洋建筑的元素。
然而,在这些建筑背后却隐藏着许多神秘的谜团。
据说,有一位名叫张燕卿的工匠参与了颐和园的建设,并在其中留下了许多神秘的标记。
这些标记被称为“张燕卿的信物”,而寻找并解开这些谜团成为了颐和园中一项独特的游戏。
颐和园的历史典故

颐和园的历史典故颐和园的历史典故颐和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是北京历史的见证者和承载者,其实在颐和园当中就发生了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至今还在流传。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颐和园的历史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颐和园的历史典故篇1一、佛香阁未解之谜——为何盖成三层?佛香阁位于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
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据说当年青龙修建佛香阁时是按照杭州六和塔的样式设计建造的,但是塔身要比六和塔高两层,共九层高,成九级浮屠塔,谁知这塔在修到第八层的时候就倒掉了,乾隆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发出的警告,因此修改设计,成为了今天的三层。
也有说法是乾隆建延寿塔,是要为母后作寿。
但也有人指出,他这种做法其实只是名义上的。
他的本意并不在此,而是想把三山五园联成一体,使延寿塔成为携东西皇家园林的主题建筑。
但是,在建到第八层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这和原来的想象有点落差,并不十分相符。
因此就将塔拆掉,建成了佛香阁。
二、颐和园的断尾铜牛颐和园的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十六孔桥的旁边。
铜牛铸造于乾隆年间,铸造精良、形象逼真,在牛的背上刻有乾隆手书的《金牛铭》,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
其实这铜牛还有一段传说,还得从慈禧太后扩建颐和园时谈起。
相传慈禧在建颐和园时,妄想着自己就是天上的王母娘娘,于是传令下去: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
昆明湖因此被看成是天河,铜牛用来象征牛郎,石舫的旁边建有一座亭子称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所在的方向。
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阵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园来历北京西郊的西山脚下海淀一带,泉泽遍野,群峰叠翠,山光水色,风景如画。
从公元11世纪起,这里就开始营建皇家园林,到800年后清朝结束时,园林总面积达到了1000多公顷,如此大面积的皇家园林世所罕见。
在西山园林中,最著名的是“三山五园”。
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
这三座山上分别有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再加上畅春园和圆明园,这就是所谓的五园。
“三山五园”独立成园,各具特色,但又相互连接,浩浩荡荡次第展开,如此集中的园林也为世所仅见。
金、元、明三代的主要精力在修建北京城池和城内的皇宫,因此,西山花园多为私家拥有。
从清朝康熙帝开始,内城已无发展,皇家园林才开始涌向西山。
现存的皇家园林多为清代中叶所建。
最初,皇家园林只是帝后宫妃们的消闲避暑之处,政务、祭祀和生活都在城内。
清雍正帝继位后,园林开始有了离宫的味道,最后干脆就长期居住在西郊园林里,政务、读书、游乐等都一并处理。
园林成了政治的心脏。
“三山五园”中的颐和园是世界上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总面积约290公顷颐和园大约有四大景区。
最东边是东宫门区。
这一带原为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之所,包括朝会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
玉澜堂是光绪皇帝的寝宫,后来又成为囚禁他的地方,现在还能看到当时修筑的封闭通道的高墙。
中间高耸的万寿山前山景区,建筑最多,也最华丽。
整个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就是著名的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等。
佛香阁是全园的中心,周围建筑对称分布其间,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派相当宏伟。
最北部的后山后湖景区,尽管建筑较少,但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的风格和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
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颐和园的水面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三,特别是南部的前湖区,烟波淼淼,西望群山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6座不同形式的拱桥掩映其中;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既是通往湖中的道路,又是一处叫人过目不忘的景点,造型十分优美。
颐和园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容纳了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堪称园林建筑博物馆。
颐和园中的主体建筑是万寿山上的佛香阁。
佛香阁建筑在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阁高40米,有8个面、3层楼、4重屋檐;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相当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回廊和角亭建筑是园林的常用形式。
颐和园的长廊长约728米,为世界长廊之最。
廊上绘有图画14000余幅,均为传统故事或花鸟鱼虫。
昆明湖东岸的8角重檐廓如亭,也是中国最大的。
此外,万寿山顶的无梁殿,全用砖石砌成拱顶,没有一根支撑物,技术水平极高。
颐和园体现出的铸造雕刻技术也是一流水平,如昆明湖东岸的巨大镇水铁牛,形态逼真,背上还铸有铭文;湖北岸的巨大石舫,雕梁画栋,精彩无比。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各地建筑的精华。
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一个的封闭院落由游廊联通;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一道“苏堤”把湖泊一分为二,十足的江南格调;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筑;北部的苏州街,店铺林立,水道纵通,是典型的水乡风格.历史: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以海军军费的名义筹集经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结束。
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1898 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
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
区域划分:慈禧大力修复此园的目的乃为了避暑和颐养天年,她独独看中了这块具有“万寿”名称的宝地。
从1903年起,慈禧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由于慈禧常需在这里接见臣僚,处理朝政,为此在园的前部专门建置了一个宫殿区和生活居住区,所以颐和园是一个兼具“宫”,“苑”双重功能的大型皇家园林。
全园可大致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
由于颐和园兼有宫和苑的双重功能。
因此,在进园的正门内建置一个宫廷区作为接见臣僚、处理朝政的地方。
宫廷区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组成多进院落的建筑群,占地不大,相对独立于其后的面积广阔的苑林区,二者既分隔又有联系。
其中,以仁寿殿为中心,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
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苑林区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
万寿山东西长约1000米,高60米。
昆明湖水面约占全园面积的78%,湖的西北端绕过万寿山西麓而连接于北麓的“后湖”,构成山环水抱的形势,把湖和山紧密地联成一体。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
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世界第一廊”。
长廊之前即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
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
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环境幽雅,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
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造园手法: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
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
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
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
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
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
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
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
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
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
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
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
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
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万寿山的南坡(即前山)濒昆明湖,湖山联属,构成一个极其开朗的自然环境。
这里的湖、山、岛、堤及其上的建筑,配合着园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
前山接近园的正门和帝、后的寝宫,游览往返比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区,所以园内主要建筑物均荟萃于此。
造园匠师在前山建筑群体的布局上相应地运用了突出重点的手法。
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从湖岸直到山顶,一重重华丽的殿堂台阁将山坡覆盖住,构成贯穿于前山上下的纵向中轴线。
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
后者就其体量而言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阁高约40米,雄踞于石砌高台之上。
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攒尖顶的形象在园内园外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轩昂,凌驾群伦,成为整个前山和昆明湖的总绾全局的构图中心。
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
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筑体量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镶嵌在葱茏的苍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庄、典丽的中央建筑群。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后湖的河道蜿蜒于万寿山北坡即后山的山麓,造园匠师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与宫墙的局促环境,在北岸堆筑假山障隔宫墙,并与南岸的真山脉络相配合而造成两山夹一水的地貌。
河道的水面有宽有窄,时收时放,泛舟后湖给人以山复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成为园内一处出色的幽静水景。
后山的景观与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环境,林木蓊郁,山道弯曲,景色幽邃。
除中部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建筑物大都集中为若干处自成一体,与周围环境组成精致的小园林。
它们或踞山头,或倚山坡,或临水面,均能随地貌而灵活布置。
后湖中段两岸,是乾隆帝时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买卖街”遗址。
后山的建筑除谐趣园和霁清轩于光绪时完整重建之外,其余都残缺不全,只能凭借断垣颓壁依稀辨认当年的规模。
谐趣园原名惠山园,是摹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成的一座园中园。
全园以水面为中心,以水景为主体,环池布置清朴雅洁的厅、堂、楼、榭、亭、轩等建筑,曲廊连接,间植垂柳修竹。
池北岸叠石为假山,从后湖引来活水经玉琴峡沿山石叠落而下注于池中。
流水叮咚,以声入景,更增加这座小园林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