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游览资料
颐和园的资料

颐和园的资料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它原为清朝乾隆皇帝的夏宫,后来又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
颐和园占地面积约290公顷,其中水域占四分之三,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
颐和园以“园中园”的设计理念闻名,整个园林分为前山、高山、后山三个部分,各具特色。
前山的主要景点是“乐寿堂”,这是乾隆皇帝的寿宴举办地,也是游客进入园区的正门。
高山部分有名的景点是万寿山,山上有一座建于光绪年间的大佛殿,佛殿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像,被誉为“颐和园的灵魂”。
后山被誉为“万山之宗”,是颐和园最具野趣的地方,有许多山坡和瀑布。
颐和园以其精美的园林景观和丰富的文物资源而闻名于世。
园林中有大片的湖泊和曲折的水道,湖面上漂浮着诸多小岛和长堤,景色十分壮丽。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是“昆明湖”,是颐和园最大的湖泊,湖岸上还有彩绘长廊,彩绘上描绘了清朝时期的生活场景,色彩艳丽,栩栩如生。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景点是“长廊”,全长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画廊中有许多彩绘图案和石刻,以及世界上最大的一块石刻—“龙潭十八步”。
颐和园也是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代表之一,园内有许多宫殿和庙宇,其中最著名的是“乐寿堂”、“佛香阁”和“宫门城楼”。
这些宫殿和庙宇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装饰的,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和工艺水平。
此外,园内还有丰富的文物收藏,包括字画、瓷器、珍宝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乾隆皇帝的藏书楼“石舫”,内有大量古籍和古代文物。
颐和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作。
它的建筑和园林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颐和园,欣赏其美景和古迹,领略中国古代文明的魅力。
关于北京颐和园的资料

关于北京颐和园的资料
北京颐和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胜和世界著名园林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郊,距市中心约15公里。
它是一处以皇家园林为主,集文化、艺术、建筑、园林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
颐和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乾隆皇帝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而兴建了颐和园。
园内最著名的景点是“长廊”,长达728米的长廊上有超过14000幅精美的图画,形成了“长廊千古情”的美丽传说。
此外,颐和园中还有“万寿山”、“琉璃廊”、“佛香阁”、“十七孔桥”等景点,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颐和园不仅是一处旅游胜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
园内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和艺术品,如“九龙壁”、“佛香阁”、“长春真人”、“西海翁”等,这些文化遗产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以中国传统园林为主,突出了中国园林的特点和风格。
园内建筑、雕塑、壁画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颐和园的自然景观也是其独特之处。
园内有大量的植物和湖泊,湖泊的水清澈见底,植物的品种繁多,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在颐和园漫步,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还可以享受
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总的来说,北京颐和园是一处集文化、艺术、建筑、园林、自然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这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领略园林之美。
颐和园游览资料

颐和园游览资料颐和园(Summer Palace)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为三山五园(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
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银两(据专家考证,应为500至600万两白银),由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许多珍宝被劫掠一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
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去世,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的使用功能从此结束。
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东宫门、仁寿殿一带是颐和园宫廷区的“外朝”部分,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
由大殿、配殿、庭院、宫门、朝房、影壁、牌楼及石桥和广场构成。
建筑群沿东西方向依次排列,按照皇家建筑的统一模式,建筑逐渐升高,空间层次由旷到聚,形成一组格局严谨、布列有序的东西轴线建筑。
东宫门在清漪园时名大宫门,重建后改称东宫门。
坐西朝东,面阔5间,歇山式顶,为三明两暗式,柱高3.8米。
明间面东额枋柱上悬挂光绪帝御书的“颐和园”金字大匾,装修3间实塌大门,每扇门上横竖各排列9颗镀金园钉,有四个门簪。
颐和园文化遗产介绍资料

颐和园文化遗产介绍资料1. 颐和园的历史背景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郊,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起初被命名为“清漪园”,后来乾隆的子孙将其改为“颐和园”。
颐和园以其雄伟壮丽的建筑、精美独特的园林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接下来,我们将带您逐一介绍颐和园的特点和魅力。
2. 颐和园的园林景观2.1 大型湖泊颐和园占地非常广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景观就是位于园中心的大型湖泊——昆明湖。
昆明湖面积广阔,水域碧波荡漾,湖岸上遍布各种奇花异草。
湖中心的玉堤是园内的主要景点之一,沿着玉堤漫步,可以欣赏到湖的美丽景色。
2.2 仿古建筑颐和园内还有许多仿古建筑,这些建筑以其华丽的外观和精细的工艺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湖畔的“万寿山”和“长廊”,它们被认为是颐和园的精华所在。
这些建筑依山傍水,巧妙地融入了自然景观中,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
2.3 园中的小景点除了大型湖泊和仿古建筑,颐和园内还有许多小景点值得一提。
例如,有著名的西堤、东堤,这两条人工筑堤连接了湖的两岸,形成了一条环绕湖泊的走廊。
还有慈禧太后的寿康宫,这是一个精美的宫殿,曾是慈禧太后休息和享受娱乐的地方。
3. 颐和园的历史意义3.1 皇家园林的代表作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展示了清朝皇室对园林艺术的高度追求和造诣,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建筑工艺。
3.2 与乾隆帝的相关性颐和园是由乾隆帝亲自主持建造的,吸收了他的建筑理念和审美观点。
乾隆帝对颐和园的建设非常用心,他甚至为园内的一些景点亲自命名,并亲自参与了一些绘画和雕刻的设计。
3.3 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一认可使颐和园的地位更加凸显,也为保护和传承颐和园的文化遗产价值提供了更多支持。
4. 颐和园的文化内涵4.1 人文景观颐和园不仅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更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场所。
颐和园文化遗产介绍资料

颐和园文化遗产介绍资料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典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街19号。
作为一处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颐和园反映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和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
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颐和园的建筑和景观融合了古典园林的特色和皇家宫殿的壮丽,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作之一。
整个园区占地约290公顷,包括了湖泊、山岗、花木和各种建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昆明湖和万寿山。
昆明湖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的皇家人工湖,湖畔有众多小岛和庭院,构成了丰富多样的景观。
万寿山是颐和园的中心地区,山上有许多宫殿和寺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颐和园最重要的建筑——紫禁城。
颐和园的另一著名景点是长廊。
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全长728米,有14000多幅彩绘的图画。
这些图画栩栩如生,内容多样,涵盖了历史、文化、神话和戏剧等各个领域。
长廊是中国古代贵族文化的杰作,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珍品,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皇家园林,颐和园见证了中国历史的许多重大事件。
例如,在1898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颐和园被严重破坏,许多宫殿和文物遭到了严重破坏和抢劫。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进行了大规模修复和保护工作,使颐和园得以恢复原貌。
颐和园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魅力,还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生活的繁荣和奢华。
园内的建筑风格多样,包括宫殿、寺庙、假山等。
这些建筑都精心设计和布置,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此外,颐和园还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如传统的艺术品、器物、书籍和手稿等,这些珍贵的文物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的到访。
游客可以欣赏园内的美景,品味古代皇家生活的繁华和典雅;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的艺术,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颐和园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历史学家和文化研究者的关注,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北京颐和园的介绍信息资料

北京颐和园的介绍信息资料概述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郊,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皇家园林。
其建筑布局、园林风格、雕塑艺术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的建筑艺术水平和审美情趣,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建筑布局颐和园包括万寿山、昆明湖和乐寿堂三个主要部分,总面积约290公顷。
园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样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颐和园的主体建筑——颐和园大殿。
万寿山万寿山是颐和园的核心区域,凭山筑宫,以多山多水和若即若离的天际线装点整个园林。
在山上有众多的建筑,包括万寿山前殿、狮子林、九龙亭等。
从山上可以俯瞰整个园区,景色十分壮观。
昆明湖昆明湖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面积达230多公顷。
湖水清澈,四季景色各异,是颐和园最具特色的景点之一。
湖中有多座景观岛屿,其中最著名的是腰柳岛、南三岛和西堤岛。
乐寿堂乐寿堂是颐和园内的一座仿古建筑,建于清朝乾隆年间。
乐寿堂面向昆明湖,背靠万寿山,是颐和园的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
堂内陈设考究,是皇帝休憩娱乐的场所。
颐和园的园林风格融合了南方园林和北方园林的特点,兼有山水景观和宫廷建筑相结合的特色。
园内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既有仿古建筑,也有典型的宫廷建筑,每座建筑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水平。
园林湖泊颐和园的昆明湖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湖水绵延起伏,形成了独特的水景景观。
湖边的建筑如镜桥、玉澜堂等都与湖泊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游廊走廊颐和园内有许多游廊走廊,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长廊。
长廊位于万寿山下,全长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廊中悬挂着1000多幅彩绘画,绘有历史故事、山水风景和人物肖像等,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古建筑颐和园内的建筑以仿古建筑为主,如颐和园大殿、乐寿堂、明珠花园等。
这些建筑建于清朝时期,保留了古代建筑的风格,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雕塑艺术颐和园的雕塑艺术也是其独特之处,园内的雕塑丰富多样,从石刻到青铜雕塑,无一不在展现中国古代的艺术造诣。
关于颐和园的资料

关于颐和园的资料颐和园是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西郊,距离北京市中心有约15公里的距离。
它是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所建,历经多次修复和扩建,成为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
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精华,占地面积约290公顷,其中水面占据了三分之一的面积。
颐和园主要由山水园林和建筑群组成,它的特点是以自然山水作为基础,融入人工建筑和园林布局,形成了一幅充满诗意和画意的美丽画卷。
颐和园的建筑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长廊,另一个是宫殿建筑。
长廊是颐和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全长728米,被誉为“世界第一长廊”。
长廊上覆盖着上千种不同图案和花纹的彩绘,形成了一道绚丽多彩的长廊画廊。
长廊两旁种满了琳琅满目的各种珍贵花木,给人一种宛如进入仙境般的感觉。
除了长廊,颐和园的宫殿建筑也是其独特之处。
分布在园内的宫殿建筑有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万寿山大殿和佛香阁。
万寿山大殿是颐和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它是乾隆皇帝的主要寝宫和办公场所。
大殿以金黄色为主色调,屋顶是琉璃瓦和金顶,金碧辉煌。
佛香阁是一座七层八角形的宝塔,高约41米,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颐和园的山水景观也是其特色之一。
园内有一座人工湖,名为昆明湖。
湖水清澈见底,湖畔绿树成荫,湖中还有多座岛屿和桥梁,景色宜人。
周围的山峦、花草植被将湖水围绕,形成了一片自然和谐的景色。
湖畔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做十七孔桥,它是一座仿照杭州的西湖上的断桥建造的,十七孔桥上建有十七个拱洞,造型独特,让人赏心悦目。
颐和园除了山水景观和宫殿建筑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景点值得一提。
例如,长廊里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做寿皇殿,它是乾隆皇帝为庆祝其母的寿辰而建造的,是中国古代皇后的寝宫。
此外,园内还有一些风景如画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和假山,增添了园林的艺术氛围。
总的来说,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之一,其独特的山水景观和宫殿建筑使其成为了一座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无论是国人还是外国游客,都能在这里体验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美妙与魅力。
北京颐和园资料

北京颐和园资料1. 简介北京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西郊,距离市区约15公里。
它占地面积达到约290公顷,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
颐和园于1998年被列为世界遗产,被誉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古代皇家园林。
2. 建设历史颐和园的建设始于18世纪中叶,由清朝皇帝乾隆下令修建。
当时,颐和园被定位为一个宫廷花园,用来供皇帝和皇后休息娱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建筑和景点加入到颐和园中,形成了如今的规模和格局。
3. 主要景点3.1 颐和园长廊颐和园长廊是颐和园的主要景点之一,它是位于颐和园南部的一条长廊,全长728米,有近5000块彩绘的湖石板。
长廊内饰以宫廷风格,绘有各种动物、人物和山水图案,给人一种华丽而又庄重的感觉。
3.2 玉芬轩玉芬轩是颐和园内的一座古建筑,它是乾隆皇帝送给他的母亲的礼物。
玉芬轩是一座仿古建筑,以红木建造,屋顶覆盖金黄琉璃瓦。
内部装饰精美,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3.3 昆明湖昆明湖是颐和园内的一座人工湖,也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湖之一。
湖面如镜,周围山水相映,给人一种宁静和美丽的感觉。
湖中还有一座仿古建筑——西堤楼,是欣赏昆明湖景色的绝佳地点。
4. 参观指南4.1 开放时间颐和园每天上午9点至下午5点对游客开放,旺季和淡季的开放时间可能有所调整,请提前查询相关信息。
4.2 门票价格颐和园的门票价格根据旺季和淡季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在旺季(4月至10月)的门票价格为70元人民币,淡季(11月至次年3月)的门票价格为40元人民币。
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可享受半价优惠。
4.3 游览路线颐和园拥有广阔的面积,游客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时间安排游览路线。
一般建议从东堤楼开始游览,然后依次参观长廊、玉芬轩和昆明湖。
5. 总结北京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优美的自然风景吸引着无数的游客。
游览颐和园,可以领略古代皇家园林的魅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上是关于北京颐和园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园游览资料颐和园(Summer Palace)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为三山五园(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
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银两(据专家考证,应为500至600万两白银),由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许多珍宝被劫掠一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
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去世,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的使用功能从此结束。
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东宫门、仁寿殿一带是颐和园宫廷区的“外朝”部分,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
由大殿、配殿、庭院、宫门、朝房、影壁、牌楼及石桥和广场构成。
建筑群沿东西方向依次排列,按照皇家建筑的统一模式,建筑逐渐升高,空间层次由旷到聚,形成一组格局严谨、布列有序的东西轴线建筑。
东宫门在清漪园时名大宫门,重建后改称东宫门。
坐西朝东,面阔5间,歇山式顶,为三明两暗式,柱高3.8米。
明间面东额枋柱上悬挂光绪帝御书的“颐和园”金字大匾,装修3间实塌大门,每扇门上横竖各排列9颗镀金园钉,有四个门簪。
宫门前原为斜坡式台阶,1937年5月24日,从圆明园安佑宫废墟上移来一块雕龙云路陛石,安置在台阶的中央。
门前两侧,一对铜狮蹲踞在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南雄北雌。
宫门南、北两侧各有一座悬山顶罩门。
清朝,帝后入园走中间的大门,其余的人员分别由两边的侧门进入。
内朝房内朝房又称南、北九卿房,位于东宫门内的小庭院两侧,南北各有9间房屋,中三间有廊,建筑面积73平方米。
因在清代是六部九卿值班的地方,故称为南、北九卿房。
仁寿门仁寿门在清漪园时称二宫门,重建后称仁寿门,是从东宫门入园的第二道宫门。
仁寿门是牌楼门、衙署仪门与寺庙棂星门相结合的形式,柱高6.14米。
牌楼为2柱一楼,庑殿式顶。
门上悬满汉文“仁寿门”额。
仁寿门的左、右各有一个长7.2米青砖影壁—苍龙教子,庑殿式顶,上有砖雕浮龙,是颐和园内惟一的一座砖雕影壁。
影壁与红墙连接,左右各有一个小随墙门。
仁寿殿始建于乾隆年间,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修,并引孔子《论语》中“仁者寿”的语意改为今名。
仁寿殿在仁寿门内庭院的正中,前面有一块巨大的湖石作为屏障。
两侧为面阔5间的南、北配殿,配殿后有后罩房。
仁寿殿前的露台上,陈列着4只乾隆年间铸造的铜鼎炉,及铜龙、铜凤、铜缸各1对,我国古代以龙象征皇帝,凤象征皇后,设置则是龙居中间,凤靠边侧。
这里却是凤在中央、龙陪两旁的格局:双凤居中,气宇轩昂;龙却俯首猥琐,退居二线。
凤凰的爪子牢牢地抓住大地,象征慈禧大权在握,旁边龙的龙爪虚张,说明光绪皇帝没有实权。
院中还有一只造型怪异的铜麒麟,铸造于乾隆年间,形状奇异,龙头、狮尾、牛蹄、鹿角、遍体鳞甲、是传说中的瑞兽,具有镇恶辟邪的作用。
大殿面阔7间,进深5间,周围有廊,柱高5.53米。
歇山式屋顶,明间外檐柱间悬挂用满、汉2种文字书写的匾额“仁寿殿”。
仁寿殿南北配殿均面阔5间带后罩房,柱高4.11米。
仁寿殿迤西,玉澜堂迤东的地段在清漪园时期是宫廷区与苑林区的交接处,按皇家规制必须加以屏障以严内外之别,故用假山、叠石、花木来代替墙垣和围廊,使得空间既隔又透,不失园林的气氛。
从仁寿殿南侧穿过一带土岗曲径进至玉澜堂前,景色豁然开朗,一派湖光山色于不经意间呈现眼前,此为中国古代建筑“欲放先收”、“欲扬先抑”造景手法的典型运用。
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宫庭区的“内寝”部分以乐寿堂为中心,包括玉澜堂、宜云馆等几组大型四合院建筑群和德和园、寿膳房等娱乐及生活辅助建筑,是帝后起居活动的区域。
乾隆时期,这里仅为帝后游园时休息饮宴的场所,属于苑林区的一部分。
重修颐和园后,玉澜堂改为皇帝的寝宫,宜芸馆改为皇后的寝宫,乐寿堂改为慈禧太后的寝宫,此处成为宫廷区的“内寝”了。
“内寝”部分属居住建筑,故采用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的修建形式,各个院落按帝、后的礼制级别,在建筑布局和尺度设计上不相雷同。
全部建筑用游廊联接成为一个整体。
玉澜堂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
玉澜堂在清漪园时是乾隆帝的书堂,颐和园时被作为光绪帝的寝宫。
明间外檐匾额“玉澜堂”,语出晋代诗人陆机的诗句“玉泉涌微澜”。
殿内外的2副楹联“渚香细裛莲须雨,晓色轻团竹岭烟”及“曙光渐分双阙下,漏声遥在百花中”,形象地点染出玉澜堂烟雨朦朦、荷香细细、水光浸晓、曙色映阶的迷人景观。
玉澜堂的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均为面阔5间的硬山顶穿堂殿。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囚居于此,2座穿堂配殿内横砌一道砖墙,封闭了东、西出口,清雅宜人的书堂从此变为凄苦寂寥的牢笼。
玉澜堂后面的庭院正中,是用北太湖石叠起的2座假山,院西临湖建有夕佳楼,其名出自陶渊明《饮酒》诗中“山气日夕佳”句,意为观赏夕阳佳景之楼。
宜芸馆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
宜芸馆在清漪园时为乾隆帝的书库,颐和园时为光绪皇后隆裕的寝宫。
它与玉澜堂建筑群相连,按布局可视为玉澜堂的后院。
由宜芸门、宜芸馆、近西轩、道存斋及游廊组成,庭院稍小于玉澜堂。
院内南侧廊后檐白粉墙上,东、西各嵌有5块乾隆帝所临名家墨刻石。
1979年,因为游人拥挤,正殿中间拆成通道,门窗改为大槅扇门可随时摘下安上。
乐寿堂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清漪园时是一座佛堂,颐和园时是慈禧太后的寝宫。
乐寿堂在宜芸馆的西北面,是“内寝”建筑的主体,为一组前后2进,左右各有跨院的大型四合院落,院中以低矮的游廊联接各建筑物,分划庭院空间。
整个院落由水木自亲宫门、乐寿堂、后罩殿、东西配殿、东西跨院、游廊及值房等组成。
水木自亲紧靠昆明湖的5间穿堂殿水木自亲是乐寿堂的宫门。
门前有1座石造雕栏码头,是慈禧太后从水路出入颐和园上下船的地方。
从水木自亲宫门进入,就到达了乐寿堂前开阔豁达的主庭院,院中点缀着一块巨大的山石青芝岫,很自然的成为宫门内的照壁。
堂前对称地排列铜鹿、铜鹤、铜瓶等宫廷小品,庭院内栽植玉兰、海棠、牡丹等花卉品种,显得开朗、清丽、典雅而又有浓重的生活气息。
青芝岫的故事这块山石原来在北京远郊房山县的深山里。
明朝有个叫米万钟的,爱石成癖,在他的海淀勺园里,陈列着许多怪石。
他发现这块大青石后,非常喜欢,决心运回勺园。
可是石头太大太重了,人抬不起,马拉不动。
於是雇了很多民工,先修起一条大路,又在路旁每隔三里打一眼小井,五里打一眼大井。
到了冬天,就提水泼路,冻成了一条冰水道。
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窝。
米万钟为运这块大青石,花了不知多少钱,石头运到良乡,他的财力也耗尽了,只好丢弃路边。
所以,当时人们就把这块大青石叫做“败家石”。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到西陵祭祖回来,走到良乡看到了这块奇异的大青石,就问大臣刘墉:“这块大青石,为何弃置路旁?”刘罗锅子很会揣度皇帝的心思,见他看上了这块山石,就说:“这是明朝米万钟在房山大石窝发现的一块灵石,他想运回海淀,但是这块灵石嫌到米家去是大材小用,就蹲在良乡不走了。
”乾隆听说山石有灵,只有皇家才配享用,就传下圣旨,叫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点着香火,参拜灵石;还限期把败家石运到清漪园。
那时候,乐寿堂的院墙已经修好,败家石太大,只好拆门运进院里。
皇太后听说了,以为败家石本来就是不祥之物,要是再“破门”而入,那更不吉利了,她就出面劝阻。
乾隆也不敢违拗,但是看着这块灵石扔在门外,也不甘心。
后来,还是刘墉给他出了主意,说这块大青石形似灵芝,会给皇家增添瑞气,象征着人寿年丰,皇基永固!只有放置在乐寿堂前,才最为适宜;如果弃置荒野,那倒是很不吉利的。
乾隆把这番道理向皇太后一讲,太后转忧为喜,让快点把大青石运进乐寿堂来。
乾隆称心如意,就赐名“青芝岫”,又挥笔题写了“神瑛”、“玉秀”四个大字,还命大臣们题字写诗,都刻在大青石上。
从此,这块青芝岫就名扬天下了。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
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
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
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
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
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
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
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
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
永寿斋位于乐寿堂的东跨院,慈禧太后宠信的太监李莲英曾在此居住,故俗称总管院。
大戏楼是德和园的主体建筑。
大戏楼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
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
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
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
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
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
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也可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
佛香阁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佛香阁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
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排云殿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排云殿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
“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
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
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智慧海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
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