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线木偶的结构装置

合集下载

兔子提线木偶制作方法

兔子提线木偶制作方法

兔子提线木偶制作方法兔子提线木偶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但非常有趣。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兔子提线木偶的制作过程,希望能帮到你。

材料准备:1. 木料:选择一块适合做兔子提线木偶的木头,可以使用一根长约30厘米、宽约5厘米的木条作为身体主体,还需要一些较小的木块来制作头、手、腿等部分。

2. 工具:锯子、刨子、钻子(建议使用手动的)、锉刀、打磨纸等。

3. 板眼:用于连接兔子各个部分的塑料板眼,可以在手工店购买。

4. 钢丝:用于制作兔子的关节,一般直径为1到2毫米的钢丝即可。

5. 拧线器:用于木偶的操控,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大小和形状。

6. 颜料:用于给兔子上色的颜料、颜料笔等。

制作步骤:1. 制作兔子的身体:首先,根据自己的要求,使用锯子将木条切成适当长度,然后使用刨子和锉刀修整木条的表面,使其光滑平整。

接下来,在身体的两个侧面钻孔,用于安装兔子的腿部。

2. 制作兔子的头部:将一块适合作为兔子头部的木块切割出来,然后使用刨子和锉刀修整木块的形状,打磨使其光滑。

3. 制作兔子的四肢:使用适当大小的木块分别制作兔子的两只手和两只脚,形状可以参考真实兔子的形态,然后修整并打磨它们的表面。

4. 制作兔子的关节:将钢丝切割成适当长度,然后使用钻子在兔子的各个部位钻洞,将钢丝穿过洞孔,并使用锤子将钢丝两头固定在木块上。

5. 组装兔子的各个部分:将兔子的头部、四肢和身体依次安装到钢丝上,使用塑料板眼固定它们,注意控制好关节的灵活度,使得兔子能够自由活动。

6. 上色与填充:使用颜料给兔子上色,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颜色。

如果希望兔子的毛绒更加柔软,可以在填充部分添加一些棉花或绒毛,以增加兔子的触感。

7. 完善细节:可以使用颜料笔增加一些细节,如兔子的眼睛、嘴巴和胡须等,使得兔子更加逼真。

8. 完成兔子提线木偶:最后,将拧线器固定在兔子的背部,以便操控兔子的动作,确保它可以提线自如。

以上是制作兔子提线木偶的大致步骤,当然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细节和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解决。

第7课玩偶大本营活动三掉线偶的制作

第7课玩偶大本营活动三掉线偶的制作
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湘版) 三年级下册 第7课
玩偶大 本营
昌乐特师附小 刘昆仑
返回封面
电影欣赏:《音乐之声》片段
大家知道影片中小朋友们表演的 是用什么在表演节目吗? 这些木偶是没有生命的,全靠操纵者的双 手,使得木偶有了灵魂,传神地表达出真 人的思想情感。把假的变成真的,把本无 生命的木偶演活。影片中的这种木偶就是 提线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做一个简单的提线 偶
返回
p. 5
提线偶的介绍
古称“悬丝傀儡”,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 勾牌等几部分组成。木偶的头部精雕细刻,内设机 关,表情生动鲜活;胸部和腹部用竹制成,手有文、 武之分,舞枪弄墨,把盏挥扇,动作舒展自如;脚 分赤、靴、旦三种;勾牌和关节间由提线相连。
提线 偶头
勾牌
四肢
笼腹
舞台上的提线木偶
怎样才能使提线木偶动起来?
欣赏小朋友的作品
龟兔赛跑
机器人
我们来表演
各种各样的提线木偶
欣赏小朋友的作品

材料准备:小纸盒、绘画工具,彩色卡 纸、彩色手工纸、剪刀、绳类物品(毛 线、棉线、毛根等)、双面胶、长木棍 或木竹筷子及废旧材料装饰材料。‍
返回
p. 11
材料
固定后
每根提线系的位置要相同:
5、6
3、4
1、2
7
兔子的制作步骤
固定四肢的提线的 长短是不同的哦!

提线木偶课件ppt

提线木偶课件ppt
学术交流与展示
在学术交流和展示活动中,提线木偶可以作为一 种具有特色的文化符号,促进不同学科和领域的 交流与合作。
04
提线木偶的创新与发 展
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的结合
数字技术应用
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提线木偶的操控精度和表演效果,如无线遥控 、传感器等。
材料创新
探索新型材料在提线木偶制作中的应用,如碳纤维、高分子材料 等,以提高木偶的耐用性和轻便性。
提线木偶课件
目录
• 提线木偶简介 • 提线木偶表演艺术 • 提线木偶在教育中的应用 • 提线木偶的创新与发展 • 提线木偶的未来展望
01
提线木偶简介
起源与历史
01
02
03
起源
提线木偶起源于古代中国 的木偶戏,最早可追溯至 汉代。
历史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提线木 偶在唐、宋时期逐渐发展 成熟,成为一种独立的艺 术形式。
灯光与音效设计
结合现代灯光和音效技术,为提线木偶表演营造更加丰富的视觉 和听觉效果。
跨界合作与创意演绎
艺术与科技结合
鼓励艺术家与科技人员合作,共同探索提线木偶的创新演绎方式 。
多元文化融合
借鉴不同文化元素,丰富提线木偶的表演内容,拓展其表现形式和 题材。
跨领域合作项目
与其他艺术领域如戏剧、舞蹈、音乐等进行合作,共同创作跨界作 品。
地域传播
提线木偶不仅在中国广泛 流传,还通过丝绸之路传 播至中亚、东南亚等地。
制作工艺与材料
材料
提线木偶的制作材料主要 包括木材、彩纸、丝线等 。
制作工艺
制作提线木偶需要经过选 材、雕刻、上色、组装等 多个步骤。
工艺特点
提线木偶的工艺特点在于 精细的雕刻和色彩鲜明的 装饰。

人美版小学美术第8课 提线纸偶课件

人美版小学美术第8课 提线纸偶课件
根据课前准备的故事,小组 合作制作纸偶,一定要注意分 工合作哦! 准备简单的背景、道具。 小组内分角色表演纸偶剧。
欣赏小朋友的作品
龟兔赛跑
机器人
我们来表演
谢谢指点
玩线纸偶是用哪些材料 做的? 2、提线纸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的? 3、四肢是怎样折叠的?为什么 要这样做? 4、怎样固定提线和纸偶连接起 来?
你还能想出更简单方法固定木棍吗?
材料
固定后
每根提线系的位置要相同:
固定四肢的提线的 长短是不同的哦!
我是小小制作表演家
提线木偶的介绍
古称“悬丝傀儡”,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 勾牌等几部分组成。木偶的头部精雕细刻,内设机 关,表情生动鲜活;胸部和腹部用竹制成,手有文、 武之分,舞枪弄墨,把盏挥扇,动作舒展自如;脚 分赤、靴、旦三种;勾牌和关节间由提线相连。
提线 偶头
勾牌
四肢 笼腹
舞台上的提线木偶
各种各样的提线木偶

略谈福建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形象结构的沿革

略谈福建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形象结构的沿革

论坛略谈福建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形象结构的沿革文/王毅雄福建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叫做“嘉礼戏”。

它以独特的操线表演技艺、精美的造型艺术,蜚声海内外,201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

说到泉州提线木偶戏,首先提到的是“四美班”的表演形式。

“四美班”是旧时泉州地区民间提线木偶戏由四名演员分别表演生、旦、北(净)、杂四大行当的各种名色。

搬演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传统剧目。

这些剧目谓之“落笼簿”,即写戏文的本子。

随之置放在用竹篾编织的笼担里,笼担里装有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戏神相公爷、魁星和花童,以及三十六尊提线木偶戏的形象、表演道具等。

以前,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偶头、身躯结构(笼腹)制作、手脚等都是依附在当地神像雕刻作坊做成的。

据泉州提线木偶戏建团元老之一的老艺师陈天恩生前讲述,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头像和结构是仿照民间神像雕刻作坊的一种雕刻形式称作“五缕”的雕刻手法变化而来的(俗称软身神像)。

旧时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形象结构,称作“笼腹”,它是依据落笼簿的戏文行当的人物造型、规格设定要求用竹皮编制的。

一九五二年,泉州木偶实验剧团和泉州木偶艺术剧团相继成立。

标志着提线木偶戏旧四美班的表演形式,由解放前的“酬神”、“贺寿”“还愿”等民俗活动,转为贯彻党的“两为”方针,配合政府宣传政令、法规、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和觉悟水平。

木偶戏也从原来的草台、厅堂、寺庙场所表演,过渡到礼堂、剧场表演。

由于当时的木偶形象结构还是采用原来的(笼腹)传统形式,配上现代的衣服演现代剧,使人感觉到有点不伦不类。

一九五二年年底,泉州提线木偶戏剧团,应华东“中苏友好月”大会邀请,到上海与苏联木偶专家奥布拉兹卓夫,以及捷克等国家的木偶剧团进行观摩表演、艺术交流。

泉州提线木偶剧团老艺术师们到北京拍摄《闽南傀儡戏》时再次与他们进行深刻交流。

从他们的舞台表演形式和木偶的关节结构制作形式中得到了启发,同时也得了首都文艺界的重视和指导。

《提线木偶的介绍》课件

《提线木偶的介绍》课件
02
在古代,提线木偶主要用于祭祀 、占卜和娱乐,随着时间的推移 ,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表演 艺术形式。
文化背景
提线木偶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 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如希腊、埃及 、中国等。
这些文化背景为提线木偶的发展提供 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使得各个国家 和地区的提线木偶表演具有独特的地 域特色和艺术风格。
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
舞蹈
提线木偶的操控技巧和动作设计 对舞蹈艺术产生了影响,为舞蹈
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电影
提线木偶的表演方式在某些电影特 效中得到了借鉴,为电影制作提供 了特殊的表现手法。
绘画
提线木偶的形象和动作也为绘画创 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丰富了绘画 的表现形式。
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文化传承
提线木偶表演通常需要配合音乐、对话和声腔,以呈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
提线木偶的操纵技术要求高,演员需要掌握精细的操作技巧,使木偶的动作自然、 流畅。
剧目种类
提线木偶剧目种类丰富多样, 包括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
传统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 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如《三 国演义》、《西游记》等。
现代剧目则多以现实生活为题 材,反映社会现象和时代变迁 ,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提线木偶作为传统艺术形式,在 现代社会中仍然承载着文化传承
的重要使命。
艺术教育
通过提线木偶的表演和教学,可 以培养观众和学生的艺术鉴赏能
力和创造力。
文化交流
提线木偶作为具有特色的艺术形 式,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
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06
CATALOGUE
提线木偶的未来展望

木偶艺术——民间艺术常识(二十四)

木偶艺术——民间艺术常识(二十四)

木偶艺术——民间艺术常识(二十四)展开全文木偶艺术——民间艺术常识(二十四)木偶艺术简介木偶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的木偶可能与奴隶社会的丧葬俑有关。

1978年山东莱西县汉墓的发掘发现;使我们看到汉代制作的可坐、可立、可跪、可灵活操纵的木偶实物,这也证实了《列子·汤问》记载的“偃师造神奇木偶”和《乐府杂录》记载的“陈平用木偶美人解冒顿围困刘邦”故事的可能性。

据唐杜佑《通典》记载:“窟儡子,亦曰魁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

这说明到了汉末,已有了丧葬、嘉会并用,且具表演功能的木偶。

到了隋代,木偶的制作高度发达,已从演百戏(古代杂技的总称)、歌舞发展到表演故事片断,形成了木偶戏的雏形(详见《大业拾遗记》)。

唐代,木偶艺术日渐成熟、高超。

据《明皇杂录》载:唐玄宗被李辅国迫迁西内时,曾作过一首咏吟傀儡的诗:“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一说此诗为梁锃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当时木偶戏的逼真及观赏者的感受。

封演撰《封氏见闻记》载:唐“大历中,太原节度使辛云京葬日,诸道节度使人修祭。

范阳祭盘最为高大,刻木为尉迟鄂公突厥斗将之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又设项羽与汉高祖会鸿门之像,良久乃毕”。

由此可见,唐代木偶不但成为表演完整故事,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尽管它还不时的为丧葬服务),而且已发展到“闾市盛行焉”(见杜佑《通典》)。

宋元时期是木偶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据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汴京开封瓦舍(宋代城市里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

作者注)很多,其中最大的有“大小勾栏(百戏杂剧演出场所。

作者注)50余座”,“可容数千人”。

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

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

宋代是我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

泉州提线木偶走的原理

泉州提线木偶走的原理

泉州提线木偶走的原理
泉州提线木偶是一种传统的戏剧表演形式,其走动的原理是通过提线控制木偶的动作。

具体来说,泉州提线木偶通常由木制的人物形象和提线组成,每个木偶都有一套独特的提线系统。

提线系统包括主线和副线。

主线通过提线人的手部动作来控制木偶的整体动作,如行走、转身、鞠躬等。

副线则用于控制木偶的各个部位,如头部、手臂、腿部等。

提线人通常站在舞台后方或舞台边缘,通过拉动提线的方式控制木偶的动作。

他们需要熟练掌握提线系统的操作技巧,以确保木偶的动作流畅自然。

泉州提线木偶的走动原理主要依靠提线人的手部动作和力度来实现。

提线人通过控制提线的拉动程度和方向,使木偶的不同部位相应地移动和旋转,从而呈现出各种生动的动作。

除了提线控制,泉州提线木偶的走动还依赖于提线人的技巧和经验。

提线人需要准确地判断木偶的平衡点和重心位置,以保持木偶的平衡和稳定。

总的来说,泉州提线木偶走动的原理是通过提线控制木偶的动作,其中主线和副线的组合运用,以及提线人的技巧和经验都是实现木偶走动的关键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线木偶的结构装置
戏偶的装置是闽西木偶戏构成戏偶制动的一大技术门类
一、一般戏偶的结构
一般戏偶是指扮演人物的戏偶。

闽西傀儡的早期结构,缺乏确切年代食物遗存,也未见文字的记载。

从保存下来的晚清时期的作品看,高腔和弹腔木偶均属同一结构规制。

类人戏偶由偶头、身躯、肩膀、上肢、下肢五部分组成。

1.偶头
偶头惯用樟木,最好用木质更为细腻且不易虫蛀的香樟根材料制作。

偶头是戏偶结构中的关键部件,具有识别流派的标示性作用。

闽西偶头的造型有如浑圆的鸡蛋。

男性的偶头中,除田公、三花外,头都有如湖北云梦汉墓陶俑般削成平顶,且将颅顶周边敛削出一圈凹槽,作为扎盔戴帽的扎凹口。

田公头、三花头雕成圆顶秃头。

女头连同发髻同步雕成。

偶颈不分男女,都处理成光洁的锥尖锥状,并不作喉结或肉纹等细节刻划雕成,为减轻重量便于提吊,还要经过镂空加工,凿出颅腔,头颅轻而颈为实心,重心自然向下。

据现存的清同治年间雕制的田公偶头实测,面长仅为7.5厘米,咸丰年间的旦头已扩至10.5厘米,及至光绪末年弹腔班的田公头已达11.5厘米,旦头11厘米,到了1942年前后在黄潭还曾出现过偶头高达23厘米,的全堂傀儡。

由此可见,随着制偶技术的进步,戏偶也在逐步加高变大。

粉绘开相后的偶头,都要在两耳“耳珠”(耳垂)后侧,各钉一枚小竹钉,留钉头五公分(1.5厘米),名“耳后针”或“耳针”,用以连接头与躯干缠绕命线的支点,也是控制偶头俯仰左顾右盼的支点。

小田公、三花和旦
行等园头顶的偶头粉绘后,还需在额头发际正中处打一枚竹钉,作为防止戴冠帽、珠饰时滑脱的卡钉,称“头中钉”。

2.身躯与肩膀
(1)身躯:不论男女戏偶,都用一个竹青皮篾编成的竹篓子充当身躯,故亦称“篓子”。

高约五寸半至六寸半,围为上八寸半,下一尺(高18-20厘米,围26-36厘米)。

顶部编结时留有一直径一寸半(5厘米)左右的圆洞,是用于总装时插偶头的插口。

之后,用新布缝合成罩衣包裹充当身躯的竹篓。

田公戏偶必须安装袒胸、腆肚的特殊身躯,当年均采用樟木雕成弥勒佛般的圆背、丰乳、腆肚的躯干,再镂凿成一薄壳的木壳身。

民国初年,也有在篓子上试用纸布等糊裱成袒胸、腆肚的。

半片仍为竹篾的裱糊篓子来代替,后来更全部改用纸脱胎的纸壳的田公身躯。

(2)肩膀:用笋壳卷起来,再用布包好缝在篓子的罩衣上,左右伸于篓子之外,用以扩肩垫肩。

一般长在五寸左右。

给穿袍披甲偶身用的略长,其它相对短些。

也有选用天然树枝,在中断略削一道浅凹,再用布包好缝在篓子的罩衣上的。

师传自白砂、泮境一带的高腔班,至今仍在使用此肩膀。

3.上肢
上肢是用木雕成的手连肘与新白布条折成(9×25厘米)的布根组成臂膀。

高腔班上肢长约四寸(12厘米),弹腔班五寸半(16.5厘米)。

早期仅有拇指与四指屈握、拳心钻洞的“握拳手”;后又发展为拇指与食指相扣中空,另三指直伸的“加官手”;四指与拇指平伸相夹的“官生手”;拇指独屈中空,四指直伸的“理须手”;食指、中指直伸、拇指与无名指、小指相屈握的“撩珠手”;无名指、小指直伸,拇指与食指、中指相扣的“花旦手”等手型。

现在,一般都用能制动会开合的手。

4.下肢
小腿连脚的木雕脚与充作大腿的有新白布折成的布根所组成的下肢,习惯上称“脚”。

木雕脚与布根的缀接处即相当于膝。

“高靴脚”,在棍状小腿末端套上一双用纸卷为胎骨,包以裹布高靴帮,连以白布包边的厚底纳成的牛皮底高靴,用于穿袍披甲的戏偶。

另有用木雕成的小腿连靴(靴极小、涂成黑色)的“皮靴脚”,专用于装末行偶身。

木雕小腿、踝、脚涂成肉色罩以桐油的即“赤脚”;赤脚穿以布条编成六耳草鞋的是“草鞋脚”。

小腿末端用笋壳包白布作成金莲小脚状,着以手工缝制的弓鞋,称“金莲脚”,是清末以前女身通用的脚型。

民国后始出现着大鞋女脚,然其鞋面都以红、黑等色为主。

木脚一般全长在五寸五至六寸(18.5-20厘米)之间,下肢长度可靠布根(约9×19厘米)调节。

布根与竹篓子的连接规制不尽全同。

高腔班将布根缝缀在篓子底口臀侧的左右,所以两脚尖多向外平摆,近似外撇脚势,脚距较宽,约8-10厘米之间。

弹腔班沿用高腔规制,但已将连缀点改在篓子臀侧中线的左右,布根距离仅约7厘米左右,所以双脚较为靠拢,呈外八字形撇脚势。

篓子躯干、肩膀合成并与上下肢布根连缀后,尚需给下肢套上一条特制的加长腰身的白布开裆内裤,裤腰套在篓子的底缘缝牢,裤脚扎于木腿根端,以弥补躯干缺臀无腹的空隙。

最后再调整一次各种比例,主要是手脚长度。

一般按手比脚长两三寸,平屈在肚脐,下垂与臀齐。

小田公身矮三寸,旦行缩小两三寸的规律调整。

经过实测,近代高腔班大都取用男高两尺,女缩两寸的规格制作戏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