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

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

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

他是一个高尚而狂热的理想主义者,致力于追寻骑士精神的完美。

本文将对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是一种矛盾与冲突的共存。

他极具理想主义色彩,对于骑士精神的追寻有着坚定的信仰和执着。

他自封为骑士,并以自己为中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骑士世界观,追求真理和正义。

然而,他的幻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他忽略了现实世界的法规和道德准则,对一些不符合他理想主义的行为持批判态度。

他拿自己的货车当成了战马,把风车当成了凶恶的敌人。

这种幻想主义的行为给他自己带来了无尽的困惑和痛苦。

堂吉诃德是一个极富悲剧性的人物。

他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导致了他的失败和孤独。

他的骑士精神无法在现实社会中得到认可和实现,最终导致了他的精神破产。

他与现实世界的脱节使他在社会中失去了地位和尊严,成为众人的笑柄。

他在以别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我,并最终崩溃。

尽管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被视为病态,但他也体现了人类追寻美好的一面。

他对骑士精神的向往表达了对正义、勇气和真理的追求。

他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展现出顽强的毅力和勇气。

即使在身心俱疲之际,他也从未放弃追求自己的理想。

堂吉诃德的形象也体现了塞万提斯对西班牙社会的一种讽刺和批判。

他通过描绘一个偏离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暗示了社会的虚伪和偏见。

堂吉诃德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冷嘲热讽和嘲笑,反映了社会对与主流价值观不符的人的态度和对异类的歧视。

与堂吉诃德形象相对应的是圣女贞德这个人物。

她同样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她奋斗着让法国恢复自由与独立,并最终在战场上成为英雄。

堂吉诃德对骑士精神的追求同样是一种对高尚理想的追求,然而他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堂吉诃德最终陷入了痛苦和失败的境地,而圣女贞德则成就了自己的伟业。

通过对堂吉诃德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理想主义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堂吉诃德的悲剧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追求理想是一种美好的追求,但也需要与现实相协调。

怎样理解堂吉诃德这一人物形象

怎样理解堂吉诃德这一人物形象

怎样理解堂吉诃德这一人物形象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

《堂吉诃德》是一部出色的长篇小说,不仅对那以后的欧洲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出版近400年来仍有着不衰的艺术魅力。

小说中的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捡曼查地区的一个年龄为五十岁左右的身材瘦高,面容清瘦的老式乡绅。

他经济地位低下,朋友不多,生活单调。

他整天沉浸在骑士小说里,梦想要做一个勇敢的骑士游侠闯荡天涯,扶困济危,打尽世间不平。

并且他亲身体验了骑士的生活,有了三次出行经历。

虽然每次都是躺着回来,但也算是完了他的骑士梦。

这个人物的性格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是神志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另一方面他代表了最高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

品德也越鲜明.他对于被压迫者和弱小者寄予无限的同情。

荒唐可笑的伪骑士我第一次读这本小说的时候,觉得这部小说是一部讽刺性的小说,主人公堂吉诃德的一个很荒唐的伪骑士。

他准备了一副盔甲——头盔是硬纸板拼起来的;备了一匹皮包骨头的瘦马,叫驽马辛难得;他还给自己取了个不愧骑士角色的名字:堂吉诃德;之后确定了一个村姑作意中人,称“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

在第一部第七章里作者又让堂吉诃德补齐了骑士必不可少的侍从——“没有什么脑子”,体形矮胖的农夫,桑丘·潘沙。

于是他的骑士轮廓出来了,游侠过程中,他的抱打不平的机会来了。

只是他所做的事在我们看来都是傻事,如他把风车当成巨人,并与之战斗,结果他连人带马被摔得遍体鳞伤;他把修士当成妖魔便直冲上去,吓得修士们落荒而逃;更可笑的是他把羊群当成了敌国的军队,冲进去乱刺一阵,当桑丘说那是羊群时,他反而说那是魔法师变的。

这一切都说明堂吉诃德是一个荒唐的主观主义者,他只注重事物表象而无视其实质。

他把一切都想得很简单,他以为凭着单枪匹马就可以扫尽世间的丑恶与不平。

他总是沉浸在幻想中.......从这可以看出堂吉诃德形象中荒唐,滑稽,可笑的一面,他是一个沉溺于幻想世界的疯子。

简述《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

简述《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十分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这样
一个人。

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
基本的理性。

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
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

2.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

他痛恨专制残暴,
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
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
生理想。

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但他对此
是如此的迷恋和执着,如此的不可思议,已完全变成偏
执。

3.堂吉诃德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他为实现理想而奋不
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

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
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
不怯懦,永不退缩。

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
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

4.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他身上既有滑
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是一个可笑又可
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

5.堂吉诃德也有不切实际的骑士幻想。

比如把旅店当做城
堡,把店主的女儿当成公主,把风车当成巨人,把羊群
当做军队,把盆当成头盔等。

总的来说,《堂吉诃德》中的人物形象是多面的、复杂的、充满矛盾的。

堂吉诃德既是一个荒唐可笑的疯子,也是一个人文主义的理想者;他既是一个愚昧顽固的骑士,又是一个充满智慧与勇气的斗士。

他身上的矛盾使他在文学史上成为了一个丰满而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试论《堂吉诃德》中人物形象的人文主义精神

试论《堂吉诃德》中人物形象的人文主义精神

试论《堂吉诃德》中人物形象的人文主义精神《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它的人物形象富于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关注人类的尊严、自由、理性和个体发展。

通过对《堂吉诃德》中主要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在思想、行为和态度上呈现出人文主义精神的特点。

首先,主人公堂吉诃德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他是一个机智、聪明而受教育的贵族,却迷恋于骑士小说。

堂吉诃德的人文主义精神体现在他对理想的追求和自主性的追求上。

他相信自己可以通过模仿骑士行为来改善人类的世界,并始终追求着自我的实现和社会的改革。

尽管他的行为有时显得可笑和荒谬,但他的意图是纯真和善良的,他的努力表明了人文主义信仰的力量和决心。

其次,桑乔·潘萨是堂吉诃德的忠实随从和好友,也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他是一个平民,但却充满智慧和幽默。

潘萨的人文主义精神表现在他对堂吉诃德的忠诚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上。

他始终站在堂吉诃德一边,为他提供力量和支持,并提醒他务实和理性思考。

潘萨的勇气和善良使他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角色,展现出人文主义中对平等和人类尊严的重视。

此外,《堂吉诃德》中的女性形象也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杜尔西内亚是堂吉诃德迷恋的贵族女性,她勇敢、聪明、独立。

她不接受别人为她安排的婚姻,而是追求自己的幸福。

杜尔西内亚的人文主义精神表现在她坚持追求自由和自主,不屈不挠地为自己的权利和尊严而战。

她是一个值得尊敬和崇敬的角色,体现了人文主义中对人类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堂吉诃德》中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文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尊严、自由、理性和个体发展。

作品通过描述堂吉诃德、潘萨和杜尔西内亚等人物的行为和态度,鼓励读者追求理想、追寻自由和不断发展。

他们的努力和奉献表明,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信念系统,可以激发个人的潜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因此,我们应当从这些人物形象中汲取人文主义精神的力量,并将其应用于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不断追求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改良。

堂吉诃德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堂吉诃德是一个沉溺于幻想,脱离实际的人物,他爱读骑士小说,羡慕骑士作派,赞赏骑士精神,于是就想当骑士,在装备,服饰,举止,行动上,处处模仿骑士,亦步亦趋,完全沉浸在骑士小说所创造的幻想世界当中。

固执的在被日常生活逻辑支配的现实世界中按照幻想世界的逻辑行动。

堂吉诃德想恢复骑士道,通过行侠拯救世界,他的这种想法不仅脱离了现实也脱离了时代。

说他脱离时代是因为在16、17世纪西班牙,就是塞万提斯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枪炮已经被广泛运用在军事中,骑士逐渐的失去了他的作用,而且骑士精神已经式微。

在这种局面之下,堂吉诃德仍然想提着一杆锈烂的铁枪去征战立功,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

就此而言,堂吉诃德作为骑士的形象,就是对骑士小说的讽刺,也是对西班牙现实政治的讽刺。

历史原因骑士小说繁荣于15、16世纪的西班牙,但是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

这些骑士小说不外乎是写骑士征战冒险、英雄救美这样的故事。

在15、16世纪在其它欧洲国家骑士小说已经衰落的情况下,独独在西班牙走向繁荣,有它特定的历史原因的。

这主要是因为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通过连续的战争和殖民的征服,建立起了地跨欧洲、非洲、美洲三大洲的强大的帝国一一西班牙帝国。

欧洲的崛起是一系列的列强的崛起。

最初是葡萄牙、西班牙,后来葡萄牙、西班牙走向衰落,然后是英国法国的崛起。

西班牙是在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国力达到了顶点,建立了横跨三大洲的帝国,出现了繁荣强盛的局面,这样的一种帝国的出现,激发了一种国民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以及冒险扩张、建功立业的冲动。

封建专制政权也乐于以理性主义和英雄主义来迷惑人民,借此巩固自己的统治。

而描写骑士游侠冒险、包打天下的这种小说。

正好迎合了统治者和民众的这样一种心态。

但是西班牙国家强盛的快,发达的快、衰落得也快。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海军打败,当然这个打败不纯粹是英国海军有多么的强大,西班牙很多战舰是遭遇风暴之后自己倾覆的。

堂吉诃德形象分析

堂吉诃德形象分析

绪论堂吉诃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一般都认为他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同时具有二重性格的人物。

因为他“疯疯癫癫, 滑稽可笑”。

可又“具有崇高理想和渊博学识”两个极端。

塞万提斯开始时的意图是想把堂吉诃德写成一个滑稽可笑的、脱离实际的游侠骑士, 但是, 堂吉诃德一产生出来, 就逐渐摆脱作者的控制, 他在广阔的历史天地里充分表现出自己的社会角色的思想行为, 并且逐渐成长起来, 变得越来越高大, 越来越可爱可敬了。

他诞生在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文艺复兴时代, 这个时代的巨人的突出特征是人本主义精神。

让我们拨开堂吉诃德的滑稽可笑的表像, 分析其复杂矛盾的性格, 从他的思想、品性和行为来审视, 理出他的基本性格。

一、堂吉诃德形象特点(一)扶弱除强的骑士当时的西班牙社会坏人横行, 是非颠倒, 民不聊生, 是一个“多灾多难”①的时世。

在堂吉诃德看来, “这年头, 懒惰压倒了勤快, 闲散压倒了工作, 罪恶压倒了美德, 傲慢压倒了勇敢”因此, 他认为“天叫我生在这个铁的时代, 是要我恢复金子的时代,一般人所谓的黄金时代”。

于是, 他要以济贫救困、扶弱锄强为己任, 肩负着扫除暴行、伸雪冤屈、改革弊端的义务, 这就是他当游侠骑士的动机与目的。

并且, 他不光有思想, 还以‘一腔热情’与愚勇去行动。

首次出马, 他解救了一个被财主鞭打的牧童,见一伙人护送一辆马车, 内坐一位妇女, 堂吉诃德以为是一伙强盗抢了一位公主, 立即上前拦截“你们这些妖魔的族类。

马上放了‘高贵的公主, 否则要对你们的横行霸道, ’予以处罚”。

途中, 他遇一队被押送去服苦役的犯人, 听了他们的陈述后说道“老天爷特意叫我到这个世界上来, 实施我信奉的骑士道, 履行我扶弱锄强的誓愿。

”先是恳求押送者放了犯人, 继之①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5月。

以武力行事,从而解救了所有苦役犯。

当神圣友爱团为此要逮捕堂吉诃德时, 他义正词严地讲道“让带锁链的重获自由, 释放囚犯, 救苦、扶危、济困, 你们把这个叫做拦路打劫么”虽然每一次侠举给他带来的是失败、伤痛, 可他的追求是执着的, 真诚的, 无论其精神与行为, 都是为着社会之公理, 民众之甘苦。

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

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

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一、《堂吉诃德》内容概况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生活在乡下的穷乡绅、瘦弱的没落贵族因对古代骑士小说有着强烈的迷恋,开始模仿古代骑士那样用破甲驽马装扮起来,骑士就应该有一位贵妇人陪衬,他便找了一位丑陋的牧猪女做美赛天仙的崇拜贵妇,随后便又找了一个胖矮的农民桑丘做侍从,开始了3次周游全国,创建扶弱助强的骑士业绩。

在外闯荡的日子中,堂吉诃德还按他脑中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作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害的骑士,把酒囊当作巨人头,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动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

但都以闹出不少笑话,到处碰壁受辱,被打成重伤或当作疯子遣送回家为下场,直到最后才明白了“那些书上都是胡说八道,只恨悔悟已迟”,悲剧结尾。

作者以一个人物对骑士文学的热衷以及做出的荒谬、可笑的事情,揭露了16世纪到17世纪初正在走向没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展现了人民的痛苦和斗争,并触及了政治、文化、道德等多方面的问题。

巧妙的把堂吉诃德的荒诞离奇的幻想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西班牙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给我们不仅展现了书中的场景,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画面。

二、深受骑士文学影响的主人公堂吉诃德及人物分析小说中的堂吉诃德受到了骑士文学很深的影响才在自己所幻想的情况下做出了很多可笑的事情,而当时的骑士文学已经逐渐衰退。

在11世纪至12世纪左右,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欧洲的封建制度已经完全确立,封建主阶级的政治、经济的统治权也相对稳定,因此,骑士制度应运而生。

随着骑士阶层地位的不断提高,在欧洲文学史上产生了反映骑士精神和生活方式的骑士文学。

由于其崇尚战功冒险和典雅爱情的内容特点比较符合当时的审美需求,在文艺复兴蓬勃发展时期仍然在流行,骑士小说在西班牙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由于骑士阶层地位得到了提高,有了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突破基督教的出世观念和禁欲主义,要求现世享乐,向往世俗的爱情,追求个人英雄主义的骑士荣誉和锄强扶弱的骑士精神以及温雅知礼的骑士风度等,在这种情况下,集中反映骑士阶层精神的骑士文学就应运而生了。

堂吉诃德的复杂人物形象分析

堂吉诃德的复杂人物形象分析

堂·吉诃德的复杂人物形象分析
1.喜剧因素:由于被骑士小说毒害,他终日脱离实际。

把维护主正义,消除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天职。

见义勇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善良的动机,由于方法不对(把风车当巨人、把羊群当军队等)而得到相反的结果。

使他成了一个夸张的喜剧性的角色。

2.悲剧因素:堂·吉诃德的形象,反映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堂·吉诃德不单是个喜剧性角色,他坚信骑士道,可以看出这一人物全身心浸透着对理想的忠诚,为理想而承受种种艰难困苦。

主观上他又是一个带有悲剧因素的人物。

3.不涉及骑士道时,他是一个具有渊博的学识,为理想而奋斗的战士。

对社会的批评,对战争、法律、道德文学艺术的看法都具有远见卓识,他身上闪耀着人文主义的理想之光。

脑子里装这人文主义的理想,手中却提着中世纪的长矛。

如此极端的矛盾集中在他身上,使得堂吉诃德这一人物形象即丰富又复杂。

1)具有渊博学识的人文主义者对社会矛盾问题的认识,对知识的热爱,现实的肯定,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

可笑,可悲,可敬的性格统一。

在他身上将喜剧性和悲剧性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

2)其典型意义:反映了作家的人文主义理想和当时西班牙现实之间的矛盾。

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矛盾(嘲笑骑士制度,又试图以理想化的骑士精神来冲击落后的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堂吉诃德形象分析姓名:万玉龙学号:130101061 年级专业:13级卓越语文摘要:《堂吉诃德》是一部不朽的文学著作,它塑造的堂吉诃德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非常成功的艺术典型。

而这部小说之所以能被世人奉为经典,其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对堂吉诃德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作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典型,堂吉诃德的形象复杂而又多样,本文将从他的矛盾性格入手分析其人物形象。

关键词:堂吉诃德疯子智者骑士精神人文主义《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同时它也被别林斯基誉为欧洲“近代小说的开山之作”。

作品的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史上非常成功的一个典型,在西方,人们把他与哈姆莱特、浮士德并称为三个最杰出的典型。

对这一人物角色的研究从未停止过,杨绛就曾在《堂吉诃德》的译本序中对堂吉诃德的形象有过这样的描述:“堂吉诃德究竟是怎样的人,并不是大家都熟悉,更不是大家都能了解。

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性格,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读者对他的理解都不相同”,从最初的“可笑的疯子”到之后的“悲剧性的英雄人物”,堂吉诃德本身被赋予了许多时代的精神,于是他逐渐理想化,也正因为如此,“堂吉诃德的性格不仅复杂,而且变得混杂了”。

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是一位住在拉·曼却地区的五十来岁的身材瘦削,面容清癯,体格很强健的老乡绅。

他有个癖好,闲来无事就爱埋头看骑士小说,完全沉浸在那些骑士故事中而不能自拔,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做个游侠骑士到世界各处去猎奇冒险,扶危济困,消灭一切暴行。

渐渐地,他失去了理性,深信小说中那些荒诞的故事都是千真万确的,所以,他要将梦想变为现实,准备充分后就开始了自己的游侠骑士之行。

书中总共写了他的三次出行经历,第一次单枪匹马,从第二次开始,他带上了自己的邻居桑丘。

三次出行,他都挥着长矛,挎着长剑,梦想着他美丽的夫人,做了许许多多荒唐可笑的傻事。

直到临终前,他才从对骑士小说的疯狂和痴迷中醒悟过来,并立下遗嘱对骑士小说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却十分荒诞,可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看到一个有血有肉、复杂多变的堂吉诃德。

在未看这本书前,通过一些评论,我对堂吉诃德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知道他是位“可笑的疯子”。

的确,他就是个疯子,可笑却也可悲,在他荒诞滑稽的种种行为背后透出无尽的悲凉,他为骑士小说而疯狂,但是在这种疯狂背后却藏着理性的种子。

他近乎癫狂的行为惹人发笑,背后理想的思考却让人不得不慨叹。

可以说,堂吉诃德就是这么一种具有矛盾性和多重性的典型,他本身就蕴含并揭示了许多本质的东西,而这些东西穿过历史显示出超越时空的普遍性。

“他活着是个疯子,死了就是个智者”,我觉得这是对他最好的概括。

接下来,我将就我所理解的堂吉诃德的复杂形象与性格进行阐述。

(一)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首先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人。

善于幻想,脱离现实可以说是他的代名词了。

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

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了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企图用自己的游侠行为来复活过时的骑士制度。

因此,“他要去做个游侠骑士,披上盔甲,拿起兵器,骑马漫游世界,到各处去猎奇冒险”,他把单枪匹马打抱不平当作主持正义、改造社会的途径,他还妄想用这种方式去“消灭一切暴行,承当种种艰难,将来功成业就,就可以名传千古”。

可以说这时的堂吉诃德完全沉浸在幻想中,丧失了对现实的感觉与判断。

他带着幻想中的骑士狂热,把风车当成了巨人,把穷旅店当作城堡,把妓女当成贵妇,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把羊群当作魔法师的军队……在他眼里,身边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因为魔法师的捣乱,因此,他经常不分青红皂白肆意地对着自己臆想出来的敌人进行攻击。

尽管他是出于善意的动机,怀着一腔热血与真诚,但却只能是处处碰壁,受尽嘲笑与伤害,使自己沦为一个可笑而滑稽的存在。

他丰富而又荒唐的想象力,创造出种种离奇而又生动的幻象。

正是这些脑中的幻想,增强了他“扫尽天下的丑恶与不平”的信念,同时也促进了他的热忱。

于是他扶危济困的大事业,就成了一连串的发疯胡闹,成为人们的笑料。

(二)完全的理想(信仰)主义者其次,堂吉诃德是一位完全的理想(信仰)主义者,勇于献身,但也正因这理想化的骑士道使他变得偏执乖戾。

他是真诚而又正直的,三次出行,均是为了实现其“用剑去维护真理和正义,扫荡一切罪恶,使人间重归公正”的理想。

在途中,他扮演的是“游侠骑士”的角色,在不同时间、场合,他多次发表有关“骑士”、“骑士书”与“游侠学”的见解,他认为一名真正的骑士必须“得受晒、受冻,风里雨里、日日夜夜、或步行或骑马,一步一个印地踏遍世界”,所以他说了,也做了。

他追求的不是享乐,而是受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他同情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为了这个理想他甘于献身。

在他看来,“人是天生自由的,把自由的人当奴隶未免残酷”,而这恰好与当时盛行的人文主义相呼应。

“信仰”是什么?信仰就是一种精神的承载与寄托。

任何一个民族或人都有其信仰,而这种信仰正好可以化作一种理想、一种追求,成为动力之源,堂吉诃德也不例外。

在堂吉诃德心中,骑士道就是他的信仰,为了这份信仰,他可以抛弃其他的一切。

他对骑士道的信仰,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已经承载了他的生命,并不断地推动它前行,哪怕前路艰辛,也挡不住他的脚步。

随着他的出行,最初的骑士道也已经发展成对平等自由幸福的世界的追求。

他对这理想化的骑士道无比的迷恋与执着,久而久之,这份迷恋与执着也完全化作了偏执乖戾。

因此,他把风车看成巨人,勇敢地冲上去与之搏斗,最后遍体鳞伤;明明是一队苦役却硬说成是受害的骑士而坚持去解救他们……这些无不体现他对理想化的骑士道的偏执,而等他碰壁后看到真相时,却又以自己想象的魔法师作为解释来掩盖自己的荒唐,这种主观偏执直接导致了他行为的乖戾反常。

因偏执而行为变得疯狂,所有人都把他当做疯子。

但他却从不害怕周围的议论与嘲笑,更不怕侮辱和打击,即使四处碰壁,也百折不悔。

无论什么都不能使他改变初衷,对于他来说之所以珍重自己的生命,无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活着就是为了铲除邪恶,反抗魔法师和巨人等压迫人类的势力。

他坚信理想,并愿为这个理想而献身。

谈到骑士道,我们就不得不来说说堂吉诃德的骑士爱情。

堂吉诃德是一个深受骑士道影响的人,而中世纪的其实都有一位意中人,而且骑士所爱的女人往往都带有一种理想的光辉,她们美丽,优雅而有教养,她们是天上的女神,骑士们只能崇拜她,服侍她,为她付出生命。

因此,堂吉诃德就将邻近托博索村的一位姑娘作为他理想的情人,并取名为杜尔西内娅。

按堂吉诃德的说法,他的意中人就是一位绝代佳人,任何赞美的词汇都能在她身上体现,可实际上,这位杜尔西内娅并不是什么绝代佳人,而是一位普通的想庄稼汉一样的壮硕的农村姑娘。

他对她崇拜得五体投地,任何名媛淑女在他眼里都不及杜尔西内娅一分,因此,当得知意中人中了魔,则坐立不安,废寝忘食,千方百计地要为意中人解除身上的魔法。

而堂吉诃德对她的感情其实就是骑士道的演化,是骑士爱情在他身上的再现。

为了这份骑士爱情的再现,他选择了杜尔西内娅,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骑士道的迷恋与偏执。

(三)悲剧的永不妥协的斗士第三,堂吉诃德是一个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永不妥协的斗士,为了理想(信仰)他可以奋不顾身,但却不被人所理解,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何谓“斗士”?正如字面意思,就是充满勇气与斗志的战士或勇士。

毫无疑问,堂吉诃德就是这样一个斗士。

尽管“身材瘦削,面容清癯”,但在扶危济困的过程中,他就好像突然变成另一个人,做出常人不敢做的行为。

他大胆鲁莽却又正直善良,敢于为主持正义、惩恶扬善而献身,不管遇到怎样的敌人,他都可以毫不怯弱,永不退缩。

所以,他愿意帮助乔装的米戈朵公娜公主,支持穷人巴西琉智娶新娘……这些都是出自他正直善良的本性。

他自觉去扫除暴行,承担艰险,并认为风餐露宿是游侠骑士的本分;被打得伤筋断骨同样是游侠骑士的必经艰难。

这些行为都体现了他对骑士事业的执着,对于不平命运的永不妥协。

他的理想固然伟大,可他却是一位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因此,即使他出于善良的动机,拼尽全力,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害了别人,也伤了自己。

正如鲁迅所说:“堂吉诃德的立志去打不平,是不能说他错误的。

不自量力也并非错误,错误的是他的打法”。

他是位勇敢的斗士,这不可否认,但同时他也是位鲁莽冲动的斗士,他在济危扶困的过程中,既不考虑周围环境如何,也不考虑时间和空间是否合适,全凭一时冲动而出手。

因此,他所做的不仅不是在帮助被压迫者,反而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伤害,而这些恰恰是他所不知道的。

例如,他把牧童安德列斯从乡下财主的皮条的毒打下拯救出来。

可是他一走,乡下财主又把孩子抓起来,绑在树上打得半死。

还有一次,他碰上了一队送葬的人,却把他们误认为是一伙盗窃了骑士骸骨的强盗,不由分说地就向那些手无寸铁的僧侣冲去,并把其中一位僧人直接打倒在地,摔断了一条腿……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尽管他是出于善良的动机,想要保护那些被压迫者,但因自身的局限性,他的所作所为都是非正义的,不仅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反而是他所要拯救的人再次受害。

因此,人们都把遇见堂吉诃德当作“最大的灾难”,而他就一路挨着毒打,受尽了嘲笑,真是悲哀!他从疯狂中清醒过来的时候,却也是他的生命走向终结之时。

在临死之前,他终于醒悟,对骑士小说深恶痛绝,他认识到“那些胡扯的故事真是害了我一辈子;但愿天照应,我临死能由受害转为得益”。

他将自己的全部家产都留给了外甥女安东尼娅·吉哈娜,并明确地表示:“安东尼娅·吉哈娜如要结婚,得嫁个从未读过骑士小说的人;如查明他读过,而我外甥女还要嫁他,并且真嫁了他,那么,我的全部财产她就得放弃,由执行人随意捐赠慈善机关”。

就是这样一份遗嘱,看似简单,却充满了悲剧色彩。

堂吉诃德深受骑士小说影响,迷失了自己,做了许多荒唐滑稽的事情,直至临死前,才真正摆脱骑士小说的影响。

立下这么一份遗嘱,其实也就是对他从前人生的一种全盘否定,而一切都已太迟,他只能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这才是他最大的悲哀。

(四)博学睿智却又僵硬机械最后,堂吉诃德还表现出博学睿智却又僵硬机械的性格特征。

堂吉诃德虽然行动癫狂。

但他的头脑各方面都是很清楚、很稳健的,所以只要不谈骑士道,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是高明的。

在清醒时,堂吉诃德的言行举止都闪耀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

他对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予以充分的肯定,他认为“人是天生自由的,把自由的人当奴隶未免残酷”,所以他把解救这些人作为自己的责任,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谁也不能否认他的初衷的伟大与高尚;他还强调人应当“一心向往美德,以品行高尚为荣”,他不只是嘴上说说,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另外他也肯定人的感情,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纯洁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权利,这其中就包括他对杜尔西内娅的思慕;同时他还由衷地向往一个财产公有、没有私有制、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和谐的理想的世界……这些行为无疑都是先进的、伟大的,可以说这些表述是堂吉诃德身上人文主义精神的外化,也可以说是作者借其之口,在向全社会宣扬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