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利与弊

合集下载

人类与社会-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机考网考题目答案1

人类与社会-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机考网考题目答案1

人类与社会一、论述题1.“丁克家庭”与其他家庭结构形式相比主要有哪些特点?你怎么看待这种家庭结构形式?(请结合教材,对问题进行论述,并阐发自己的观点,答案内容不得少于700 字。

)参考答案:“丁克(DINK)家庭”,“DINK”是英文“Double income,No kids”的缩写,即两倍收入,不要孩子,过逍遥自由的二人世界。

它的主要特点是:1.表明在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社会成员实现了实际的平等,个体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并且得到社会尊重;2.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生命过程的质量和内涵,注重享受生活,享受生命;3.人们在爱情婚姻家庭问题上的思想、情操和行为日渐高尚,爱情成为婚姻的本质内容,婚姻质量得到提高;4.传统的婚姻所具有的传宗接代的功能在逐步弱化;5.家庭结构规模越来越小,家庭的组成越来越简单。

选择丁克家庭是对现代人注重自我发展和追求个性自由的反映。

自我发展曾被我们长期忽视,个性自由也曾受到不同程度的束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的表现在主体精神的增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特别是知识层次相对高一些的人群,他们强烈的希望摆脱各种外在束缚,以期最大程度的实现自我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不育”是对这种要求的反映,他们不希望第三者(孩子)来拖累自己的自我发展,追求自在的高质量生活,在他们看来,没有孩子可以处处有主动性和自在。

“丁克”家庭重视夫妻间的感情交流与生活享受及欲望满足为主要旨意,它的出现本身就体现了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

丁克家庭适应了这种需要,具有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它很好的解决了感情与义务这对矛盾。

尤其是大多数妇女婚前有工作的,了解社会上的事情,培养了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兴趣,并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

生育后因过多被孩子拖累后,使他们忙于孩子的培养教育,失去了自我完善的机会,尤其在快节奏的社会里,使他们有与世隔绝的感觉,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利与弊

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利与弊

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利与弊首先,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中国人带来了很多利益。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大规模发展工业和制造业,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国,这极大地刺激了就业机会的增长。

很多农村劳动力都转移到城市,获得了更好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从农民到城镇居民的转变,使得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其次,经济发展也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收入增加,他们有更多的钱可以花费在各种商品和服务上。

这导致了消费升级,人们开始注重品质和服务,而不仅仅是价格。

此外,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轻松地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然而,中国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环境污染。

随着工业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空气、水和土壤污染严重。

许多城市面临着雾霾和水源污染的问题,这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中国的能源消耗量巨大,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有一定的贡献。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还导致了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

尽管中国的GDP 增长迅猛,但贫富差距也在扩大。

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很大,同时富裕地区的收入也远远高于贫困地区。

这种不平等分配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感的增加。

另一个问题是人口老龄化。

由于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老年人口的增加对社会养老和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也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压力。

同时,劳动力供应减少可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经济发展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不健康的竞争和腐败。

在争夺资源和市场份额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和个人可能会采取不正当手段,导致市场扭曲和不公平竞争。

此外,腐败问题也屡禁不止,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损害。

综上所述,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多利和弊。

虽然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消费选择,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

因此,中国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以实现可持续和健康的发展。

论改革开放的得与失

论改革开放的得与失

论改革开放的得与失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从此,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际,国内生产力发展缓慢,国人思想僵化,科技教育事业严重落后,全国上下百废待举;加之当时的国际大环境,和平和发展日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改革开放成为我过走向民主富强的必由之路。

在这个时候,我国的主要矛盾早已不是中华民族和列强的矛盾,也不是任何阶级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也就决定了在这一时期我们当务之急就是不断推进改革,发展生产力。

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进步。

正因为这样,我国必须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继续充满生机和活力。

改革开放迫在眉睫。

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长足的进步。

首先,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改革开放的这30多年,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大进步,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各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就。

第二,社会生活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事业都取得一定成就。

第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发展。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开放程度逐渐加大,我国的民主法治进程加快。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政策为我国发展带来了生机,逐步实现我国的现代化,使人民得到了切实的利益,是我国取得进步,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

然而,我国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就的同时,很多问题也随之出现了。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转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转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变动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般是先用武力开道,通过发动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从中攫取大量的政治、经济特权,之后再凭借取得的特权,在中国倾销商品或进行投资。

2)表现(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出现。

(3)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3)影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使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传授西方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小农经济开始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中获取了许多政治经济特权。

英美等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但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的商品凭借低关税等特权,以低廉的价格大量的涌向中国市场2)过程:①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②鸦片战争后,洋纱输入,取代土纱,是家庭棉纺织业“纺”“织”分离;后来,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的“耕”“织”分离。

破产的手工业者沦为过剩的劳动力,未破产的手工业者靠买洋纱织布,都以不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3)影响: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商品经济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丝、荼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一、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原料和商品生产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相联系,中国的出口贸易多被外商操纵,并服从于外国资本的需要,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二、促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相继诞生。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摘要】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重要抉择,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以及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并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通过对改革开放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它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转折点,同时也为中国开辟了一条走向未来的道路。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抉择,将继续引领中国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命运、政策、经济、社会、国际地位、历史意义、转折点、未来。

1. 引言1.1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开展深刻调查研究的结果,是正确处理国内外关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产物。

改革开放的初衷是为了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最初的试点城市到全面推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开放的大门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打开,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还对国际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其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转折点,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它开启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新征程,将继续引领中国朝着更加繁荣和强大的未来发展。

2. 正文2.1 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当代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环节。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浅论改革开放之利弊(正文)

浅论改革开放之利弊(正文)

浅论改革开放之利弊摘要: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改革开放对中国是利是弊,如何去评判?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辩证的去看待这些问题,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对改革开放利弊评判的问题。

本文借助所学的自然辩证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地分析了改革开放对我国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改革开放;两面性;矛盾的主要方面1引言改革开放过去三十多年了,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尤为突出的是经济的发展,从78年的贫困落后到今天强大的经济实力,中华民族已开始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这些经济成就值得每个中国人为之欢欣鼓舞,但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饱受诟病。

环境污染,腐败滋生,外来不良思想的入侵,贫富差距加大……如何正确评判改革开放的成果,这要求我们使用自然辩证法归根溯源,客观地去看待它。

2改革开放的成就与弊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改革开放也是如此,在三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中,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不能去忽视的,必须认清其成就和弊端。

2.1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已过去三十五年了,其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不言而喻的,这要归功于国家的有力政策和科技的发展。

试想三十多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想想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时中国是何等的衰败,持续十年的经济倒退让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政策,由封闭半封闭的社会主义社会,变为高度开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也由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转换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对于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国内外的观察者都很少有分歧,就是中国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逐渐使中国从一个人均GDP只有199美元贫困的低收入国家,走进了人均GDP 5432美元(国家统计局2011年数据),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

新中国70 年经济发展成就、经验与展望

新中国70 年经济发展成就、经验与展望

新中国70 年经济发展成就、经验与展望作者:蔡昉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第8期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过长期探索,我国经济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并需要长期坚持的发展道路。

回顾和理解共和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应该把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三个时期有机衔接起来。

从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邓小平规划的“三步走”战略,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实践探索基础上认识不断深化的与时俱进的宏伟目标。

一、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的辉煌历程70年前,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1/4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新中国由此开始了独立自主的经济建设,不仅在短时期内恢复了经济,使人民生活迅速改善,大幅度降低了死亡率,而且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大力推进工业化。

在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即“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逆转了近代以来中国长期落后的局面,也为后来在改革开放时期取得的增长奇迹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创造了必要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条件。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里,中国选择实施计划经济模式,以此动员全国资源加快进行国家工业化。

1953年,全国83.1%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工业就业仅占8.0%,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仅为17. 6%。

“一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实际增长81.0%,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一五”结束时增加到23.2%,提高5.6个百分点。

直到改革开放前夕,国家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1978年达到44.1%。

可以说,改革开放前20多年奠定了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基础,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以及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讲稿】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讲稿】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用)、特征、原因及影响。

2、中国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文化娱乐)的变迁。

近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鸦片战争后(1840-1911年);辛亥革命后(1912-1949年)。

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2、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3、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

4、近代以来报刊的出现。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服饰: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清代官服: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年代以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渐多。

新中国成立后,列宁装成为建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装由封闭走向开放。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宽松肥大→旗袍、上衣下裙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中西方服装并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是一个七零后,我见证了中国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我见证了中国人的物质文明的崛起,我也见证了中国人的精神文明的退化,我也见证了中国人在物质世界里的迷失。

我是一个北方人,北方发展经济发展的要比南方要晚一些,我来说一下在经济发展没波及到北方之前,北方人的幸福感,北方人的道德人性。

在经济没发展到北方之前,北方人的幸福感相对于经济发展波及到北方之后明显要高很多,经济发展波及到北方之后人们的压力上升了,人们的虚荣心上升了,人们的劣根性上升了,相反人们的幸福感下降了,人们变得浮躁了,道德人性下降了,宽容心,包容心,爱心下降了,人们没有了充实感和方向感,人们迷失在了物质文明里。

我想经济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大致相同吧,不管是中国人外国人,南方人亦或是北方人。

发展经济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用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增加人们生活的舒适度,这种方向过去,现在,未来,永远都不会是错的。

但经济发展中为什么会出现人们富裕了反倒迷失了呢,反倒越来越幸福感下降了呢?这就像计算机,分硬件和软件,硬件和软件分工不同,功能不同,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能正常运转,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也是如此,经济发展中,经济物质是硬件,精神,思想,文化,观念是软件,在经济发展中只有硬件没有软件,或是硬件软件不适配。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只有硬件,没有软件,达到了物质文明确没有相应的精神,思想,文化和观念来引导人们,所以中国人迷失在了物质文明里。

中国领导人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只关注了硬件,并把硬件发展的很好,(中国经济在世界已经很有影响力了),中国领导人对软件关注的不够,所以中国人迷失了,中国人的幸福感下降了。

人们在经济发展中迷失实际就是对物质跟自己的关系认识不够,有一些问题需要找一些好的哲学家,科学家来为大家辩论和指出方向,比如物质是用来伤害我们的还是用来增加我们的幸福感的?再比如我们该如何看待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面对人们的迷失,幸福感的下降,各种各样的负面的问题我们该怎么解决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辩论和研究,在辩论和研究中让公众受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