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国富论部分章节分析
国富论各章读书笔记

国富论各章读书笔记读了《国富论》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也有了很多的思考和感悟。
在第一章里,作者就探讨了分工的重要性。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农村看到的景象。
那时候村里有个木匠师傅,手艺特别好。
他一个人能做出各种精美的家具,从桌椅板凳到衣柜床铺。
但后来,他收了几个徒弟,分工就开始明确了。
有的徒弟专门负责锯木头,有的专门负责打磨,有的专门负责雕刻花纹。
这样一来,效率大大提高,做出的东西也更多更好了。
这就像书中说的,分工能提高生产力。
以前师傅一个人干,一天可能就做一件小物件;分工之后,一天能出好几件大家伙。
第二章讲的是货币的起源和作用。
这让我想起了去旅游的时候,在一些偏远的小镇上,人们还会以物换物。
比如说,我拿自己种的蔬菜去换你家的鸡蛋,没有货币的参与,但交易也能达成。
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货币其实就是为了让交换变得更方便。
没有货币的时候,交易得看双方的需求是不是正好匹配,有了货币,就简单多了,想要啥,卖了自己有的,拿着钱去买就行。
第三章说的是劳动工资。
这让我想到了在城里打工的那些建筑工人。
他们每天干着又苦又累的活儿,夏天顶着大太阳,冬天冒着寒风。
可他们的工资并不是一直都很高,有时候还会被拖欠。
这真的很不公平。
就像书里说的,劳动的价值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可现实中并不是这样。
他们辛辛苦苦地工作,为城市盖起了高楼大厦,自己却只能住在简陋的工棚里,吃着简单的饭菜。
第四章讲的是利润。
我就想到了小区门口的那些小店铺。
有的店铺生意特别好,老板赚得盆满钵满;有的店铺却冷冷清清,没多久就关门大吉了。
这利润的差别可真大啊!生意好的店铺,老板懂得进货的渠道,能拿到便宜又好的货,还会搞促销活动吸引顾客;生意不好的,可能啥都没弄明白,就盲目地开了店。
这可不就像书里说的,利润的多少取决于很多因素嘛。
第五章谈到了资本的各种用途。
这让我想起了隔壁叔叔开的工厂。
一开始,他把所有的钱都投到了生产线上,想着赶紧扩大规模。
结果呢,市场行情一变,产品卖不出去,资金周转不过来,差点就破产了。
《国富论》第一篇1-8章读书笔记

国富论第一篇1-8章读书要点笔记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第一章:论分工要点1: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要点2:一切机械的改良,绝不是全由机械使用者发明。
有许多改良,是出自专门机械制造师的智巧;还有些改良,是出自哲学家或思想家的智能。
哲学家或思想家的任务,不在于制造任何实物,而在于观察一切事物,所以他们常常能够结合利用各种完全没有关系而且极不类似的物力。
第二章:论分工的起因要点1:许多利益的分工,原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尽管人类智慧预见到分工会产生普遍富裕并想利用它来实现普遍富裕。
它是不以这广大效用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
我们所需要的相互帮忙,大部分是通过契约、交换和买卖取得的,所以当初产生分工的也正是人类要求互相交换这个倾向产生的。
第三章: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要点1: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
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
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
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和货币效应要点1:分工一经完全确立,一个人自己劳动的生产物便只能满足自己欲望的极小部分。
他的大部分欲望,须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生产物,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来满足。
于是,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成为商人,而社会本身,严格地说,也成为商业社会。
第五章: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要点1:劳动虽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一切商品的价值,通常不是按劳动估定的。
《国富论总结》

《国富论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国富论——小知识点第一篇论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及分配劳动生产物给各个阶层的顺序第一章分工1、凡是能分工的工艺,分了工就相应的增强劳动生产力。
2、就农业方面来说,富国的劳动生产力,未必都比贫国大得多,至少不像制造业那样有大的差距。
3、分了工就相应的增强劳动生产力原因劳动者因为专业而掌握了技巧免除了有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带来的时间损失随着简化和所见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一个人能够做原来许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4、相比较而言,人类的注意力如果集中于单一事物上,会比分散在许多事物上更容易发现达到目标的更简易。
更便捷的方法。
5、分工的出现,在政治清明的国家里,就连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也普遍富裕。
第二章分工的起源1、正因为契约、交换和买卖实现了我们所需要的大部分帮助,所以才产生了分工的倾向。
2、人类天赋才能的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成年人在其所从事的不同职位上所表现出来得非常不同的才能,与其说是分工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3、交换倾向的出现,使得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产生了极其显著的有用差异。
4、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的一般倾向,使得人们把各种才能所产生的不同产物积聚成一个共同资源。
第三章市场大小会限制分工1、由于分工起源与交换,所以限制分工的大小是交换能力的大小。
——-市场的广乏限制了分工的大小2、水运开拓的市场,比陆运开拓的市场要广大得多。
所以一直以来,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都沿海,沿河一带开始。
第四章货币的起源和效用1、了解一般等价物2、价值含义:一个是物品的效用——使用价值;一个是交换价值第五章商品的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1、衡量贫富水平的尺度,变成了一个人能够支配劳动的多少,也就是它能够购买的劳动的多少。
因此,衡量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就是劳动。
2、劳动作为第一性价格,最初可以用来购买一切货物和财富,劳动的价值,等于一占有财富并愿用以交换它物的人,用它来购买或者支配的劳动量。
国富论各章读书笔记

国富论各章读书笔记《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由亚当·斯密所著。
这部著作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我对各章的读书笔记。
第一章:论分工分工在提高劳动生产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亚当·斯密通过扣针制造业的例子,生动地展示了分工如何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在一个小工厂中,如果没有分工,一个工人可能一天连一枚扣针都做不出来;但通过分工,十多个工人每人负责一个特定的工序,一天就能生产出大量的扣针。
分工的好处在于它使劳动者的技能得到专业化提升,减少了工作转换所浪费的时间,并且促进了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分工不仅在制造业中,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
第二章:论分工的原由分工并非人类智慧的主动设计,而是源于人类互通有无、互相交易的天性。
这种天性促使人们专注于生产自己擅长或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交换来获取自己所需的其他物品。
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本能驱动着分工的发展,而市场的范围则限制了分工的程度。
市场越大,需求越多样化,分工就越能细化和深化。
这让我明白了市场经济中,交易和竞争对于推动分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第三章:论市场范围对分工的限制当市场范围狭窄时,分工难以充分发展。
例如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人口稀少,需求有限,生产者往往需要兼任多种工作,无法实现专业化分工。
而在大城市或贸易发达的地区,广阔的市场需求能够支撑更精细的分工。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经济发达地区往往具有更复杂的产业结构和更高的生产效率。
这使我意识到,要促进分工和经济发展,扩大市场规模和促进贸易流通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和用途货币的出现是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不便。
在早期的社会中,人们直接以物品交换物品,但这种方式存在诸多困难,如需求的双重巧合等。
货币作为一种通用的交换媒介,使得交易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它不仅方便了日常的商品交换,还促进了资本的积累和经济的增长。
通过这一章,我理解了货币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本质是作为交换的工具。
《国富论》全书共分为五篇,主要内容

《国富论》全书共分为五篇,主要内容。
62 推荐《国富论》全书共分为五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篇1﹑2章,讲合作分工优点。
斯密举了个制针工厂的例子,把制针这个职业分成大约18种不同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专门人才从事。
因此,一个10人的小工厂每天能制造48000枚针。
如果他们独立工作,不专门从事一种工序,他们谁都不会每天制造20枚针,也许连一枚都知道不出来。
所以,凡是能采用分工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便能相应地增加劳动生产力。
(《国富论》第八页)第一篇5章,讲的是的劳动价值论。
斯密说,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
因为金和银像其它商品一样,价值是变动的。
任何金银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数量,或所交换到的其它商品数量。
取决于已知金银矿藏的丰富程度或稀缺程度﹒﹒﹒﹒作为衡量尺度,自身价值不断变化的商品,决不能成为其它商品价值的精确尺度。
而同等数量的劳动,在所有时间和地点,可以说和劳动者具有同等价值。
按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情况和技能熟练程度,他必然总是牺牲相同份额的安逸﹑自由和幸福。
无论他得到回报物品的数量如何,他所支付的价格必然是相同的。
诚然,这种劳动所买到的物品的数量有时多些,有时少些;然而,变动的是这些物品的价值,而不是用来购买它们的老动价值。
在任何地方,稀缺或是耗费许多劳动的物品价格就昂贵,反之则低廉。
因此,只有本身价值绝对不变的劳动,才是最终而真实的标准,一切商品的价值在任何时候和地方都可以用劳动来衡量和比较。
(《国富》26页)第二篇1章,讲的是资产的性质。
斯密认为一个人的资产足够维持他生活几个月或几年,他自然希望用这笔资产中的大部分来获得收入。
保留适当的部分维持生活外,可以将资产划分为两部分:他所希望用来创造收入的部分被称为资本;另一部分被用来消费。
资本又有两种:第一,资本可被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产品,然后将产品销售出去,取得利润﹒﹒﹒﹒﹒﹒此种资本被称为流动资本;第二,资本可以被用来改良土地,购买生产用的机器或工具,也就是来购买不需要改变所有者,或不需要再次流通,就可以创造利润的东西。
国富论第一章精读

国富论第一章精读
《国富论》是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一部经典之作,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劳动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是提高生产力和创造财富的关键。
通过分工,人们能够更加专注于某一领域,从而提高技能和效率。
同时,分工也促进了不同行业之间的协作,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在精读这一章时,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 分工的重要性:了解斯密关于分工的理论,如何通过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国民财富。
2. 分工的起源:探讨分工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哪些因素促进了分工的发展。
3. 分工的局限性:思考分工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是否存在一些局限性或潜在的问题。
4. 分工与市场的关系:了解分工如何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在协调不同行业之间的协作中的作用。
5. 分工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思考分工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以及分工对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影响。
通过精读《国富论》第一章,可以深入了解劳动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分工与市场、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这对于理解现代经济体系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非常有帮助。
国富论各章读书笔记

国富论各章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在第一章里,亚当·斯密就探讨了分工的重要性。
他举了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说一个制针工厂,如果让一个工人独自完成所有的制针工序,可能一天连一根针都做不出来。
但如果把制针的过程分成好多个步骤,让不同的工人分别负责其中的一项,那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一天能做出成百上千根针。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工厂,比如汽车厂,每个工人就像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作用,最终组装出一辆辆漂亮的汽车。
第二章讲的是货币。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货币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法棒,让人们能够方便地进行交易。
亚当·斯密说,货币最初就是为了交换方便才产生的。
我就想到了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过家家,我们会用树叶或者小石子当作“货币”,来交换“商品”,比如用几个小石子换一块“蛋糕”(其实就是用泥巴做的)。
那时候觉得可好玩了,现在想想,这和现实中的货币交易本质上还真有点相似呢!第三章说的是商品的价格。
亚当·斯密详细分析了商品价格的构成,包括工资、利润和地租。
这让我想起了去菜市场买菜的经历。
有时候和卖菜的阿姨讨价还价,心里就会想,这菜的价格里到底有多少是阿姨的辛苦钱,有多少是她能赚的利润呢?还有那些租摊位的费用是不是也算在里面了?第四章讲的是劳动工资。
亚当·斯密说,劳动工资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就想到了我们小区门口的保安大叔,他们每天工作那么长时间,风里来雨里去的,可是工资却不高。
而那些在高楼大厦里的白领,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工资却可能是保安大叔的好几倍。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工作的难度不同,还是因为社会的需求不一样?第五章是讲资本利润。
这让我想起了我叔叔开的小超市。
一开始,他投入了不少钱进货、租店面,经过几年的努力,生意越来越好,利润也越来越高。
但他也经常跟我抱怨,说竞争太激烈,有时候为了留住顾客,不得不压低利润。
经济学国富论部分章节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货币本身不构成纯收入的一部分 ③维持货币资财的成本的每一项节 约都是一种改造
7.货币与固定资本相似
三大原因:
①货币资财的维持费是总收入的一
收集和维持由货币构成的那一部分流动资本的支出
部分,而不是纯收入的一部分
的每一项节约,都是社会纯收入的一种改进
用纸币代替金币是一种改进
②货币本身不构成纯收入的一部分 ③维持货资财的成本的每一项节 约都是一种改造
银行业的运作,将死资财变
成生产性资本:减少了商人
不得不保持不用以应不时之 需的那一部分资财
所以,一个君主不仅应严防 纸币的发行过多使发行银行 本身遭受毁灭,也应当严防 纸币发行过多使之能充斥国 家的大部分流通渠道
– 如果战争中敌人占领首都,夺取 了支持纸币信用的财宝,会在全 部使用纸币的国家造成大的混 乱…将无法进行各种交易
2应付兑现的金柜一经变空,立即予以补充
任何的困难或迟疑,必然会造成惊
恐,使挤兑加剧,造成银行破产
发行纸币过多的银行需大量增加两种开支, 且第二种开支的增加幅度大于第一种
有些银行不注意自己的利益,实际流通中常常是 纸币过多
超额流通是由于贸易过度
12.银行金柜内铸币的流入流出
减少银行的额外支出的办法
11.全部纸币决不能超过没有纸币时所需的金银币
因此,银行有两项特殊开支:
1在金柜保持大量货币,以应付银行券持有者随 时提出的兑现请求,损失的是这笔钱的利息
若超过,不良后果为:
– 超过部分既不能送往国外,又不能
在本国流通中使用,它必然会被立
即送回银行请求兑换金银币 – 如果银行在挤兑超额纸币上表现出
和劳动年产物的价值大为增加
10.银行与银行券的发行
银行券的发行渠道
1贴现汇票:
– 在汇票到期以前先垫支货币 – (不以金银币的形式,而是以银 行本票的形式)
好处
使得银行容易发行银行券
(更加便利)
使得每个商人可以从事比以往更大的生意
(减少了商人的顾忌)
2现金账户:
– 预支、随时分次偿还、利息 – (好像是现在的贷款)
因此,货币是社会流动资本中的唯一项目, 它的维持费可以使社会纯收入有所减少。
7.货币与固定资本相似
三大原因:
①货币资财的维持费是总收入的一部分,而不是纯收入的一部分
②货币本身不构成纯收入的一部分
③维持货币资财的成本的每一项节约都是一种改造
7.货币与固定资本相似
三大原因:
①货币资财的维持费是总收入的一
6.社会流动资本与个人流动资本在这方面不同
个人的流动资本
不属于个人的纯收入
“一个商人店铺中的全部货物虽然决不
是保留供他自己直接消费之用的资财,
却可以是供他人直接消费之用的资财, 他人从其他资源获得收入,可以经常为
社会流动资本不完全
被排除在社会纯收入之外
商人补充货物的价值,并付给他利润,
商人或其他人的资本均不会减少。”
于将一定量金银送往市场所必要的劳
动量与将一定量的其他货物送往市场 所必要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
不能立即兑现的纸币
会落到金币价值以下
– 存在不确定性与困难性 – 例子:100磅在15年以后兑换的 纸币,在年利率6%的国家,所 值仅仅是40磅现款
对银行业仅有的要求:
– 禁止发行小面额银行券 – 所有银行券应在要求时立即兑现
7.货币与固定资本相似
三大原因:
①货币资财的维持费是总收入的一
货币:流通的巨轮 社会的收入:流动的货物
部分,而不是纯收入的一部分
货币的意义:
①构成它的金块 ②它所能购买的货物或持有货币所赋予的购买力 一个人的真实收入是生活资料等,不是货币本身 每年付给一个人的铸币常常等于他的收入,但是一 个社会的铸币总额从来不等于它的全部收入
商人与消费者之间
– 通过零售进行 – 数额小 – 通过金银币进行
17.纸币与金银币的价值差异
随时兑现的纸币
价值等于金银币
– 对于这类纸币,由于在通货中取 走的金银币数量总是等于在通货 中加进去的纸币数量,不会抬高 商品的货币价值
纸币价值低于金银币价值并不会 影响金银币的价值,金银币价值依存
利润率变化:
有点儿问题:
8%→6%→3%
国家信用逐渐升高
英格兰银行究竟为什么凭空冒出 出了近42万磅货币资本。
15.银行、纸币与国家
英格兰银行
要英格兰政府稳定,英格兰
但使得工商业不那么安全
– 纸币交易是错综复杂的,会遭遇 到纸币操作者造成的各种意外事 故,和其他无法避免的问题
银行就稳定
4/5可送往国外
大量金银流向国外,被用来交换
如果用来购买外国货物供本国消费,
有以下两种情况
各种外国货物,以便供其他外国 或自己本国消费
8.纸币带来的外国消费
①购买什么也不生产的懒惰
人民所消费的东西
②购买额外的原料、工具和
食物,以便维持或雇佣额外 的勤劳人民
e.g.外国葡萄酒、丝绸 鼓励挥霍
鼓励勤勉 提供了一种永久性的基金支 持这种消费
增加消费,不增加生产
大部分送往国外的金银币用来购买原料等,而不是用来维持懒惰
9.流动资本所能推动的劳动数量不由货币决定
流动资本所能推动的劳动数量是 由食物、原料和制成品决定的, 不由货币决定,货币只起使三者 流通的作用
货币占整个产物的比例很小,但占用
E.g. 好农场,坏农场 好机器,差机器 改善机器:复杂昂贵→简单便宜
5.但是,流动资本的部分维持费属于纯收入
流动资本包括: 货币、食物、原料、制成品
其中食物、原料、制成品经常从流动资本中退出,成为社会的固定资本,或
成为保留供直接消费的资财。这些消费品中不用做维持固定资本的部分,便 全都归入供直接消费的资财,成为社会纯收入的一部分。
真实财富与纯收入成正比,
不与总收入成正比。
固定资本的维持费不属于纯收入。
4.固定资本的唯一目标是增加劳动生产力
“固定资本的目的是增加劳动生产
力,即使得数目相同的劳动者能完 成数量更大的工作。”
“在任何一种固定资本上正 当使用的支出,总能带回巨 额利润,并使年产物价值的 增加比这种改进所要求的维 持支出的价值更大。”
THANKS。
BY ZHANG WENXIN
机器和生产工具需要一定支出,
用于建造它、维持它 货币资财也需要有一定的支出,
部分,而不是纯收入的一部分
②货币本身不构成纯收入的一部分 ③维持货币资财的成本的每一项节 约都是一种改造
用于收集它、维持它
这些支出在社会总收入内,但不属于社会纯收入 金银原料和非常精巧的劳动,不是用来增加留作直接 消费之用的资财,即个人的生活资料、便利品和娱 乐品,而是用来维持这种商业工具。
情况下,地主能保留供直接消费的 资财,可以用于饮食、车马、房屋 装饰、家具、享受和娱乐。”
不与总地租成正比
3.总收入&纯收入
总收入:
全部年产物 纯收入: 扣除资本和流动资本维持费 后可供自由支配的部分
“纯收入就是不损害人们的资本,人们可 以保留供直接消费的资财,可以用于他 们的生活资料、便利品和娱乐品。”
于维持劳动的部分的比例很大 常常是很小年产物预定用作劳动的维 持费,货币对这一部分的比例一定是很大的 因此,当用纸币代替以后,流通所必
对于推动劳动必要的三件事:
1供制作的原料 2用来从事制作的工具 3使工作得以完成的工资报酬
要的金银币就降到了以前数量的1/5,如果
其他4/5的大部分价值被用来维持劳动,就 会使这种劳动的数量大为增加,从而使土地
– 银行向商人垫支的不应超过商人
严格管理的好处
– 能判断它们的债务人的状况 – 保证不发行过多的纸币
为应付不时之需所用的现款,而
不是商人贸易的全部资本 – 必须要求现金账户的商人有正当
的作业,能在一段时期内偿还和
银行垫支数目相等
13.银行对于商人的帮助是有限度的
“当部分地通过贴现票据的便利、 部分地通过现金账户的便利,是任 何一国的有信用的商人能免除保持 部分资金不用、作为应付不时之需 的现款的必要时,他们从银行和银 行家所能合理预期的帮助也就到头 了,银行和银行家走到了这一步, 从本身的利益和安全着眼,也就不 能再向前走了。”
支付土地的地租
同样地,全部年产品也分为工资、利润、地租。
2.总地租&纯地租
总地租:
农场主支付的全部金额
“纯地租是在扣除管理和修缮 支出以及其他一切开支以后剩下留 给地主自由支配的部分,换句话说,
纯地租:
地主自由支配部分的金额 地主的真实财富 与纯地租成正比
纯地租就是在不损害他们的地产的
这家银行的运作结果和银行 的创办和领导人士人士的一 件完全相反
艾尔银行的行为和失败 加重了计划人和国家的困难
金柜很快耗竭,甚至采取向伦敦开 出汇票的毁灭性的办法补充金柜
被迫在两年后停止营业
挽救了其他的苏格兰银行
14.5英格兰银行的案例
总资本 1,200,000磅 2,201,171磅10先令 2,201,171磅10先令 4,402,343磅 5,559,995磅14先令8便士 8,959,995磅 垫支给国家的总金额 1,200,000磅 1,200,000磅 1,600,000磅 3,375,027磅17先令10便 士 5,375,027磅17先令10便 士 9,375,027磅17先令10便 士 金柜中货币 0 1,001,171磅 1,001,171磅 1,027,316磅 18,4,968磅 -415,032磅17先令10便士 利润率 6% 其他 利润率 8%